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
作者 缑倩倩 屈建军 +1 位作者 韩致文 肖建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35期205-210,共6页
干旱半干旱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该区目前碳循环研究现状对准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碳循环的基本概念,归纳了影响干旱半干旱区碳循环的环境因素(... 干旱半干旱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该区目前碳循环研究现状对准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碳循环的基本概念,归纳了影响干旱半干旱区碳循环的环境因素(辐射,温度,水分条件等),并总结了目前该区域碳通量研究现状。指出目前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最后提出今后重点研究的方向:(1)不同时空尺度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2)碳源/汇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过程的研究;(3)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研究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系统碳循环;(4)制定统一的野外监测与试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 干旱半干旱区 碳循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砾质戈壁在不同扰动方式下的风蚀量研究——以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北边的砾质戈壁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殷代英 屈建军 +3 位作者 赵素平 谭立海 安志山 肖建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95-503,共9页
通过野外移动式风洞,测定了雅丹的砾质戈壁在不同破坏方式、破坏强度、不同风速和不同破坏面积下的风蚀量。结果表明:砾质戈壁不同破坏方式下的风蚀量为:车碾压>剥去砾石破坏>不去砾石破坏>脚踩踏;不同破坏强度下的风蚀量为:... 通过野外移动式风洞,测定了雅丹的砾质戈壁在不同破坏方式、破坏强度、不同风速和不同破坏面积下的风蚀量。结果表明:砾质戈壁不同破坏方式下的风蚀量为:车碾压>剥去砾石破坏>不去砾石破坏>脚踩踏;不同破坏强度下的风蚀量为:车碾压三道>车碾压一道。连续破坏的风蚀量要明显高于间隔破坏。无论在哪种破坏方式和破坏强度下的风蚀量都要远远大于自然床面。不同破坏方式引起的风蚀量随着风速的增大呈指数增加,当风速低于10 m·s^(-1)时床面以轻微侵蚀为主,当风速>12 m·s^(-1)时床面以强烈侵蚀为主。戈壁破坏面积与风蚀模数无关,因此可以利用风蚀量乘以对应的面积来估算各个破坏面积下的风蚀总量。不同扰动方式与强度对风沙流结构也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砾质戈壁 扰动方式 风速 风蚀量 风沙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沙漠-绿洲过渡带近地表风沙动力环境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克存 牛清河 +2 位作者 安志山 张伟民 张号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4期8-11,17,共5页
[目的]探究沙漠绿洲过渡带起沙风况、输沙势、风沙通量和近地表粒度特征,为阐明沙漠绿洲过渡带风沙动力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同步风况、输沙通量和近地表断面粒度资料,分析了沙漠、绿洲及其过渡带输沙势时空分布特征。[结果]由... [目的]探究沙漠绿洲过渡带起沙风况、输沙势、风沙通量和近地表粒度特征,为阐明沙漠绿洲过渡带风沙动力过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同步风况、输沙通量和近地表断面粒度资料,分析了沙漠、绿洲及其过渡带输沙势时空分布特征。[结果]由于沙漠和绿洲内部物质组成、空间结构和水热状况不同,沙漠—绿洲过渡风速梯度和起沙风累计作用时间差异显著;受沙漠和绿洲的交互作用,沙漠—绿洲过渡带存在两组主导风向。从近地表粒度特征沿程分布来看,自沙漠至绿洲方向,粗沙含量逐渐降低,粉沙和黏粒含量相对增加。沙漠—绿洲过渡带是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绿洲稳定意义重大。[结论]针对绿洲风沙危害防治,应从局地环流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沙漠—绿洲过渡带的调节和缓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绿洲过渡带 起沙风 输沙势 粒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干旱区荒漠-湿地生态系统小气候特征与碳通量变化季节对比 被引量:6
4
作者 缑倩倩 屈建军 韩致文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19-1127,共9页
甘肃敦煌荒漠-湿地具有极干旱区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重要的特殊性,然而目前关于该区小气候特征以及碳通量变化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利用2012年夏季与冬季甘肃敦煌西湖实验观测资料,从中... 甘肃敦煌荒漠-湿地具有极干旱区湿地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具有重要的特殊性,然而目前关于该区小气候特征以及碳通量变化的研究基本属于空白。利用2012年夏季与冬季甘肃敦煌西湖实验观测资料,从中分别选取资料较好的5个连续晴天,对比分析了该地区荒漠-湿地生态系统冬夏两季局地气候、辐射特征以及碳通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1)西湖地区两个季节湍流混合都比较充分,全天以上升气流为主,两季节温差较大,表层土壤温湿度对气温以及太阳加热作用敏感,冬季波动幅度小于夏季;(2)冬夏季辐射各分量具有典型日变化特征,但冬季各分量明显低于夏季,且该地区向下和向上长波辐射比同季节同纬度高海拔地区高;(3)西湖地区生态系统碳吸收的日最大值出现在上午11∶00前后,CO2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两个季节均表现为"碳汇",冬季的碳汇作用较弱一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层 小气候特征 能量平衡 碳通量 对比分析 敦煌 极端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PE蜂巢式固沙障研制与防沙效应实验研究 被引量:34
5
作者 屈建军 井哲帆 +4 位作者 张克存 俎瑞平 韩庆杰 韩光中 牛清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9-604,共6页
采用先进的HDPE新材料制成蜂巢式固沙障来替代传统的草方格。研究发现:HDPE蜂巢式固沙障可以增大下垫面的粗糙度,明显降低了地表底层风速,进而减弱输沙强度,使流沙表面得以稳定。在格状沙障内,由于气流的涡旋作用,使原始沙面充分... 采用先进的HDPE新材料制成蜂巢式固沙障来替代传统的草方格。研究发现:HDPE蜂巢式固沙障可以增大下垫面的粗糙度,明显降低了地表底层风速,进而减弱输沙强度,使流沙表面得以稳定。在格状沙障内,由于气流的涡旋作用,使原始沙面充分蚀积,最后达到平衡状态,形成稳定的凹曲面。下凹的深度(h)与凹面玄长(s)的比值为13.6/100-13.2/100,这种下凹的深度(h)与凹面玄长(s)的比值与传统有效的草方格(草方格为13.3/100)防沙效应相当,其二者流场特性也相同。这种稳定的凹曲面,对不饱和风沙流具一种升力效应,形成沙物质的非堆积搬运条件,这是格状沙障作用的关键。实验表明,选用孔隙度为40%、高20cm的HDPE固沙障防沙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巢式固沙障 防沙效应 凹曲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植物稳定碳同位素沿海拔梯度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6
作者 刘小宁 马剑英 +2 位作者 孙伟 崔永琴 段争虎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7-46,共10页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植物δ13C对海拔梯度响应规律的研究情况,叙述了植物叶片δ13C对海拔梯度响应的内在机理。重点介绍了随海拔变化的气压、温度、降水(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和植物的叶片厚度、比叶重(LMA)、氮含量、气孔密度、气孔...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植物δ13C对海拔梯度响应规律的研究情况,叙述了植物叶片δ13C对海拔梯度响应的内在机理。重点介绍了随海拔变化的气压、温度、降水(湿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和植物的叶片厚度、比叶重(LMA)、氮含量、气孔密度、气孔导度等生物因子对高山植物δ13C的影响作用。由于各因子的多变性以及之间的相互作用,任何单一因子都不足以决定植物δ13C的最终变化,也不能解释植物δ13C随海拔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可能是众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最后对本领域取得的一些认识和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 海拔响应 水分胁迫 气孔导度 含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荒漠区的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14
7
作者 李毅 屈建军 +1 位作者 董治宝 安黎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9-81,84,共4页
论述了中国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保护该区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迫切性,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中国荒漠区 生物多样性 植物资源 动物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花补血草种子超干保存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毅 屈建军 +1 位作者 董治宝 安黎哲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8-10,14,共4页
在室温条件下采用硅胶干燥法,将黄花补血草种子的含水量降至5%以下。结果表明,在同等老化的条件下,与对照相比较,超干处理的黄花补血草种子发芽率、活力指数保持较高的水平,抗老化能力显著提高。种子含水量不低于3.54%时,超干处理对种... 在室温条件下采用硅胶干燥法,将黄花补血草种子的含水量降至5%以下。结果表明,在同等老化的条件下,与对照相比较,超干处理的黄花补血草种子发芽率、活力指数保持较高的水平,抗老化能力显著提高。种子含水量不低于3.54%时,超干处理对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没有影响。通过对超干种子相对电导率、脱氢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研究表明,适度超干处理对种子细胞膜的完整性没有破坏。试验结果说明,利用超干技术保存黄花补血草种子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补血草种子 超干保存 发芽率 活力指数 细胞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水蚀复合区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与措施配置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伟民 屈建军 +4 位作者 杨根生 陈广庭 姚正毅 周立华 李栋梁 《中国水土保持》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41,共4页
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的风水蚀复合区进行了科学考察,完成了复合区水土流失分区图,制订了防治思路及总体目标,根据各区域的特点总结了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经验,通过不同的治理措施配置,制止各种人为因素造... 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的风水蚀复合区进行了科学考察,完成了复合区水土流失分区图,制订了防治思路及总体目标,根据各区域的特点总结了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经验,通过不同的治理措施配置,制止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情况出现,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使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防治目标 措施配置 风水蚀复合区 北方农牧交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植物红砂叶片δ^13C值与生理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33
10
作者 马剑英 陈发虎 +3 位作者 夏敦胜 孙惠玲 段争虎 王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66-1171,共6页
红砂是我国西北干旱区荒漠植被的主要优势种,对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测定我国境内红砂主要分布区21个自然种群407个植株叶片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叶片氮磷钾含量、叶片含水量、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分析... 红砂是我国西北干旱区荒漠植被的主要优势种,对荒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测定我国境内红砂主要分布区21个自然种群407个植株叶片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叶片氮磷钾含量、叶片含水量、脯氨酸和叶绿素含量等生理指标,分析了不同自然种群红砂叶片δ13C值与相关生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红砂叶片钾含量、叶片含水量和脯氨酸含量均对δ13C值有显著影响(P<0.001),其中叶片钾含量的影响最大(r=0.793),叶片含水量次之(r=-0.786).说明叶片的δ13C值可以反映植物的水分亏缺程度;不同种群间植物δ13C的丰度差异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植物营养元素含量的变化状况;在干旱条件下,红砂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化是影响其δ13C值随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值 生理指标 气孔导度 红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统计学在土壤科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慧文 马剑英 +2 位作者 张自文 孙涛 吕光辉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20,27,共8页
地统计学目前在土壤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利用地统计学探索土壤特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已经成为认识土壤特征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对地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及地统计学在土壤物理特性、土壤养分、土壤盐分、土壤重金属等土壤... 地统计学目前在土壤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利用地统计学探索土壤特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已经成为认识土壤特征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对地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及地统计学在土壤物理特性、土壤养分、土壤盐分、土壤重金属等土壤特性空间变异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土壤科学 空间变异 克立格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顶几种典型床面蚀积量变化过程的初步观测 被引量:14
12
作者 张伟民 汪万福 李志刚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39-1044,共6页
通过对莫高窟窟顶自然和人工床面的风蚀、输导及堆积沙量变化的野外监测,初步观测结果表明:在偏西风作用下,自然状况下的戈壁床面阻截了来自鸣沙山40%的沙量,其余60%的沙量进入窟区;而偏东风又可将偏西风、偏南风作用下沉积于窟顶90%的... 通过对莫高窟窟顶自然和人工床面的风蚀、输导及堆积沙量变化的野外监测,初步观测结果表明:在偏西风作用下,自然状况下的戈壁床面阻截了来自鸣沙山40%的沙量,其余60%的沙量进入窟区;而偏东风又可将偏西风、偏南风作用下沉积于窟顶90%的沙量吹回到鸣沙山边缘。床面阻、输性质与沙源供给状况密切相关。沙源丰富时,风沙流以较饱和形式输送,易形成输沙床面性质;沙源匮乏时,风沙流多以不饱和形式输送,形成阻沙-输沙床面性质。砾石直径较大(>4cm)的床面主要呈现堆积性质,对偏西的风沙流阻滞功效比较明显,每100m阻沙率可达45%;偏东风作用下,每100m阻沙率可达19%;而砾石直径较小(1cm)的床面,主要以风沙输沙功能为主,是一个非堆积搬运床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多风信 砾石床面 积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3
作者 缑倩倩 屈建军 +2 位作者 王国华 肖建华 庞营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3-220,共8页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在我国湿地中占有较大比重,它在调节气候、涵养水分、碳氮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探其研究现状对该地区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意义重大。从湿地形成演变、类型和分布,植物群落,景观格...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在我国湿地中占有较大比重,它在调节气候、涵养水分、碳氮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探其研究现状对该地区生态保护和环境管理意义重大。从湿地形成演变、类型和分布,植物群落,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效应及驱动力研究,碳氮循环以及退化与恢复5个方面评述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研究进展,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植物群落的动态研究;定量研究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加强湿地动态过程对驱动力的响应机制研究;加强碳氮循环研究;加强湿地退化与修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研究4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植物群落 研究进展 干旱半干旱地区 中国西北
原文传递
复杂风况条件下戈壁输沙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张伟民 王涛 +3 位作者 汪万福 张国彬 邱飞 詹鸿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43-549,共7页
戈壁输沙量与输沙势的定量关系一直是风沙地貌及风沙工程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对莫高窟顶戈壁输沙量的长期监测(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结果表明,窟顶戈壁输沙势为129VU,窟顶北侧的总输沙量约905kg.m-1左右。其中,偏东风输沙量达500 kg.m... 戈壁输沙量与输沙势的定量关系一直是风沙地貌及风沙工程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对莫高窟顶戈壁输沙量的长期监测(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结果表明,窟顶戈壁输沙势为129VU,窟顶北侧的总输沙量约905kg.m-1左右。其中,偏东风输沙量达500 kg.m-1,偏西风输沙量达320 kg.m-1。当风速大于11 m.s-1时,戈壁风沙发生长距离的输送,偏西风可将265 kg.m-1的沙量输送到窟区,偏东风可将410 kg.m-1的沙量吹回到鸣沙山。根据本区偏东风强盛,且偏东风戈壁输沙量大于偏西风输沙量的特点,提出了以固为主,输导结合的莫高窟风沙防治的主导思路。认为在窟顶构建一个既能阻截沙物质,又能对阻截的沙物质进行输导的人工戈壁床面是完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量 输沙势 多风信 戈壁 莫高窟
原文传递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风沙环境分析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克存 牛清河 +2 位作者 屈建军 安志山 张伟民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96-900,共5页
基于月牙泉周边7个气象站点同步风况资料,探讨月牙泉周边起沙风况、输沙势以及主导输沙方向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月牙泉周边沙山、建筑物、树木等的方位特点,剖析了近年来月牙泉受沙害困扰的缘由。由于受南北两高大沙山的夹击,该区北风... 基于月牙泉周边7个气象站点同步风况资料,探讨月牙泉周边起沙风况、输沙势以及主导输沙方向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月牙泉周边沙山、建筑物、树木等的方位特点,剖析了近年来月牙泉受沙害困扰的缘由。由于受南北两高大沙山的夹击,该区北风相对较少,西风和南风较强,南侧沙山的北移最为突出,直接威胁月牙泉的存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沙风 输沙势 起沙风玫瑰 月牙泉
原文传递
不同砾石盖度戈壁床面动力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张克存 张伟民 +2 位作者 屈建军 安志山 谭立海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77-1082,共6页
利用野外车载移动式风洞,对莫高窟顶不同砾石盖度戈壁床面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实地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砾石盖度直接决定戈壁床面的粗糙元数量和分布状况,进而影响近地表风速廓线、摩阻速度、床面粗糙度和剪切力;随着风洞进口指示风速的... 利用野外车载移动式风洞,对莫高窟顶不同砾石盖度戈壁床面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实地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砾石盖度直接决定戈壁床面的粗糙元数量和分布状况,进而影响近地表风速廓线、摩阻速度、床面粗糙度和剪切力;随着风洞进口指示风速的增加,摩阻速度呈线性递增,而动力学粗糙度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相同高度,随着砾石盖度的增加,近地表风速逐渐降低,而摩阻速度、动力学粗糙度和剪切力呈线性增加;当床面盖度增加至35%时,动力学粗糙度达到0.30 cm,摩阻速度相应提高到0.93 cm/s,床面剪切力增加至1.11 N/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壁 砾石盖度 风速廓线 摩阻速度 莫高窟
原文传递
莫高窟顶戈壁偏东风作用下输沙率变化的观测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柳本立 张伟民 +3 位作者 刘小宁 张国彬 邱飞 詹洪涛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6-521,共6页
通过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对莫高窟顶不同观测点戈壁风沙流结构和输沙率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同步观测。观测表明,偏东风条件下,当风速为10 m.s-1时,水平观测方向上存在一个各点输沙率平衡的阶段,即崖顶戈壁至鸣沙山边缘戈壁各观测点... 通过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对莫高窟顶不同观测点戈壁风沙流结构和输沙率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同步观测。观测表明,偏东风条件下,当风速为10 m.s-1时,水平观测方向上存在一个各点输沙率平衡的阶段,即崖顶戈壁至鸣沙山边缘戈壁各观测点的输沙率相当;当风速大于10 m.s-1时,戈壁地表以风蚀搬运作用为主,出现了戈壁向鸣沙山的长距离风沙搬运;当风速小于10 m.s-1时,戈壁沙物质的长距离搬运作用不明显。不同风况及沙源条件下,风沙流结构和输沙特征会发生显著变化。借鉴Lattau输沙率方程,运用风速和输沙率推算各观测点输沙率的时空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在风速为10 m.s-1左右时,窟顶戈壁带的输送效率约为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戈壁 风沙运动 输沙率
原文传递
不同海拔天山云杉叶功能性状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10
18
作者 张慧文 马剑英 +1 位作者 孙伟 陈发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5747-5758,共12页
植物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生长环境的响应和适应,将环境、植物个体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联系在一起。为阐明天山北坡1420-2300m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的叶片功能性状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研究了天山云杉10... 植物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生长环境的响应和适应,将环境、植物个体和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联系在一起。为阐明天山北坡1420-2300m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 var.tianschanica)的叶片功能性状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研究了天山云杉10种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叶长宽比(LL/LW)、叶面积(LA)、气孔密度(SD)、单位干重的叶磷(LPC)和叶钾(LKC)含量沿海拔梯度呈上升趋势。单位干重的叶氮(LNC)含量、叶绿素含量(Chla+b)、叶片饱和含水量(LWC)、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和比叶重(LMA)随海拔的升高呈现非线性变化,前3项在海拔约2100m处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5.42±0.38)mg/g、(2.44±0.37)mg/g和(55.01±0.48)%,后两项在海拔约2100m处达到最小值,分别为(451.80±6.28)mg/g、(252.33±3.60)g/m2。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海拔梯度上影响LPC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土壤pH值和SWC,影响LNC、LKC、Chla+b、LDMC、LMA和LWC的主要土壤因子是TN,影响LA、SD和LL/LW的主要土壤因子是SWC,可见SWC和TN是天山云杉叶片功能特征沿海拔梯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优越的环境中植物叶片虽然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和较高的相对生长速率,但是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往往较低,在2100m附近LNC、Chla+b、LA最大,LMA、LDMC最小,因此判断此海拔附近为天山云杉最适宜的生长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山云杉 叶功能性状 海拔 生态适应 土壤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修复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9
作者 刘小宁 马剑英 +2 位作者 张慧文 崔永琴 段争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59-865,共7页
当前,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状况在国内外都很严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植物修复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技术,其机理主要是通过某些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积累和转化,达到减轻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目的。与... 当前,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状况在国内外都很严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植物修复技术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处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生态技术,其机理主要是通过某些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积累和转化,达到减轻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目的。与传统的处理土壤污染方法相比,植物修复技术具有经济、简单和高效等优点。简要介绍了植物修复的几种类型,论述了当前国内外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涉及了其中的植物提取和植物稳定两种修复类型,当它们与其他诸如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相结合时,可以提高植物的修复效果。而超积累植物由于其独有的生理特性非常适用于大规模应用。最后探讨了植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一些不足、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重金属 土壤 超积累植物 基因工程
原文传递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输沙势与最大可能输沙量之比较 被引量:27
20
作者 张克存 俎瑞平 +2 位作者 屈建军 廖空太 凌裕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05-610,共6页
利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站20年风况自记资料,计算了输沙势和最大可能输沙量,深入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另外,通过矢量合成法则,对合成输沙势和合成输沙量的关系也做了进一步研究。输沙势和最大可能输沙量不仅在量值上关系显著... 利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站20年风况自记资料,计算了输沙势和最大可能输沙量,深入研究了二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另外,通过矢量合成法则,对合成输沙势和合成输沙量的关系也做了进一步研究。输沙势和最大可能输沙量不仅在量值上关系显著,而且在16个方位上的分布规律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活动 输沙势 最大可能输沙量 腾格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