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1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化草地生态恢复对土壤生物学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嗣佳 胡容 +6 位作者 蒲玉琳 王奥博 向双 龙高飞 张世熔 贾永霞 徐小逊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8年第11期2550-2560,共11页
生物学肥力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指示生态恢复措施下沙化草地的土壤质量变化。以围栏禁牧草本模式(enclosure plus grass,EG)、围栏禁牧灌草间作模式(enclosure intercropping shrub-grass,ESG)和围栏禁牧沙障+灌草间作模式(en... 生物学肥力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指示生态恢复措施下沙化草地的土壤质量变化。以围栏禁牧草本模式(enclosure plus grass,EG)、围栏禁牧灌草间作模式(enclosure intercropping shrub-grass,ESG)和围栏禁牧沙障+灌草间作模式(enclosure plus sand-barrier and shrub-grass,ESSG)3种恢复地为研究对象,以未恢复的沙化草地(desertification grassland without restoration,CK)为对照,采用调查采样法、综合评价法研究生态恢复措施及年限对沙化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恢复模式提高了沙化草地土壤中各项生物学肥力指标,ESSG模式下土壤质量的恢复效果最优,生物学肥力指数(biological fertility index,BFI)分别显著高出EG和ESG模式41.5%和43.1%(P<0.05)。EG和ESG模式下,土壤各项生物学肥力指标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5、7~9和≥15a恢复地的BFI值均显著高于未恢复地(0年)(P<0.05),且≥15a的恢复地又显著高于≤5和7~9a恢复地(P<0.05)。因此,在本研究的时间范围内,时间越长生态措施下土壤质量的恢复效果越好,但其最佳恢复期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沙化草地 修复模式 恢复年限 生物学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植物银胶菊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
2
作者 王汉之 马小明 +7 位作者 方雪梅 殷瑞 王文龙 邓鑫欣 张林 董先勇 尼玛拉姆 刘琳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8,共9页
为探究植物入侵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营养限制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以金沙江乌东德电站库区入侵植物银胶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为研究对象,乡土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为对照,分析它们根围(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 为探究植物入侵对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营养限制的影响及其机制,本研究以金沙江乌东德电站库区入侵植物银胶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为研究对象,乡土植物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为对照,分析它们根围(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差异。结果显示:银胶菊根际土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P)和β-1,4-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BG)活性及速效磷养分含量显著高于狗牙根,而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glucosidase,NAG)则相反(P<0.05);银胶菊根际和非根际矢量角度(>45°)和长度均显著高于狗牙根(P<0.05),表明银胶菊土壤微生物受碳和磷的共同限制,且限制程度均高于狗牙根。综上,银胶菊入侵使根际土壤碳磷水解酶活性明显提升,且显著加剧了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碳、磷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酶化学计量学 根际 养分循环 金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灌丛叶片氮磷比1 km分辨率数据集
3
作者 邓滢 徐文婷 +6 位作者 熊高明 李家湘 王杨 赵常明 刘庆 唐志尧 谢宗强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225-235,共11页
叶片氮磷比是反映植物养分限制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尺度的叶片氮磷比数据在评估区域生态系统养分利用、氮磷沉降作用下的碳汇潜力具有重要作用。而灌丛生态系统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不确定性较大,研究灌丛植被叶片氮磷比兼具科学研究和应用... 叶片氮磷比是反映植物养分限制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尺度的叶片氮磷比数据在评估区域生态系统养分利用、氮磷沉降作用下的碳汇潜力具有重要作用。而灌丛生态系统易受人类活动影响,不确定性较大,研究灌丛植被叶片氮磷比兼具科学研究和应用价值。本数据集基于可靠的地面实测数据,结合地理、气象、土壤、人类活动和生物多种要素,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生成一套中国灌丛植被叶片氮磷比空间分布数据集,分辨率为1 km,每个栅格的值为估算的叶片氮磷比,数据格式为tiff。通过测试集验证和与其他产品比较两个方面的评估,本数据集具有较好的精度,能够客观地反映灌丛植被养分限制状况,为灌丛生态系统养分利用、碳汇潜力估算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生态系统 氮磷比 机器学习 升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恢复措施对若尔盖沙化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仲波 孙庚 +1 位作者 陈冬明 张楠楠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92-399,共8页
若尔盖高原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地之一。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等原因,其草地出现了严重的沙化退化现象。通常认为在返青季节对沙化退化草地进行补播后,完全围封有助其恢复,但在实践中发现,补播后对其进行放牧,恢复效果... 若尔盖高原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地之一。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及气候变化等原因,其草地出现了严重的沙化退化现象。通常认为在返青季节对沙化退化草地进行补播后,完全围封有助其恢复,但在实践中发现,补播后对其进行放牧,恢复效果更理想。因此,选取若尔盖典型沙化退化草地,对比分析了合理放牧、围封禁牧与自然恢复3种恢复措施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酶活(酸性土壤磷酸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β-1,4-葡萄糖苷酶及β-1,4-N-乙酰葡萄糖苷酶)及土壤碳氮矿化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恢复6年后:与围封禁牧和自然恢复相比,合理放牧恢复草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C(101.27±22.14)mg·kg^(-1)]、生物量氮[N(67.45±18.02)mg·kg^(-1)]、土壤酸性磷酸酶活[(159.0±36.4)μg·g^(-1)·h-1]、β-1,4-葡萄糖苷酶活[(81.19±16.78)nmol·g^(-1)·h^(-1)]、碳矿化速率[C(25.19±5.79)g·kg^(-1)·d^(-1)]以及氮矿化速率[N(0.476±0.015)mg·kg^(-1)·d^(-1)]显著提高;围封禁牧恢复草地除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活[(29.91±14.39)nmol·g^(-1)·h^(-1)]及氮矿化速率[N(0.172±0.050)mg·kg^(-1)·d^(-1)]外,其余指标与自然恢复无显著差异;在相关性研究中,土壤氮矿化速率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酸性磷酸酶活、β-1,4-葡萄糖苷酶活呈极显著相关(P<0.01);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酸性磷酸酶活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β-1,4-葡萄糖苷酶活呈显著相关(P<0.05)。结果表明:在若尔盖沙化草地的恢复过程中,合理放牧是一种科学的沙化草地恢复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原 沙化 放牧 恢复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土壤酶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景观恢复动态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海洋 包维楷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0-145,共6页
本文从植被景观恢复的格局与动态、植被景观恢复的生态效应2个方面综述了植被景观恢复的整体格局和时空尺度变化规律,深入剖析植被景观的净初级生产力、固碳能力、水源涵养、土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恢复效果。提出今后研究中应关注3... 本文从植被景观恢复的格局与动态、植被景观恢复的生态效应2个方面综述了植被景观恢复的整体格局和时空尺度变化规律,深入剖析植被景观的净初级生产力、固碳能力、水源涵养、土壤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恢复效果。提出今后研究中应关注3个方面的问题:加强植被景观恢复机理和恢复动态规律的研究;加强多尺度、跨尺度的综合研究;加强植被恢复景观尺度及土壤和凋落物在固碳能力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景观 动态 生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椒叶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其资源开发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6
作者 袁小钧 刘阳 +3 位作者 姜元华 易宇文 胡君 乔明锋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82-187,192,共7页
花椒叶作为花椒的副产物,是一种具有潜在食用和药用价值的植物资源,其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含有多种有益的活性物质,表现出抗氧化、抗肿瘤和抑菌等保健功效,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加工潜力。文章就花椒叶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并... 花椒叶作为花椒的副产物,是一种具有潜在食用和药用价值的植物资源,其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含有多种有益的活性物质,表现出抗氧化、抗肿瘤和抑菌等保健功效,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加工潜力。文章就花椒叶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进行了综述,并就花椒叶的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叶 化学成分 生物活性 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瀚曰 包维楷 +1 位作者 胡斌 胡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878-6888,共11页
植被类型变化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循环。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将从环境中获取的碳分配给自身生长的比例,是土壤碳循环的综合指标。研究植被类型变化对CUE的影响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该过程中的土壤碳动态,可以为评估植被类... 植被类型变化强烈影响着土壤碳循环。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是微生物将从环境中获取的碳分配给自身生长的比例,是土壤碳循环的综合指标。研究植被类型变化对CUE的影响有助于从微生物视角理解该过程中的土壤碳动态,可以为评估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质量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提供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价值。通过系统查阅相关文献,综述了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情况,以及该过程中影响CUE的因子与机制。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以林地、草地和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的植被变化类型。天然林(原生林、次生林)变化为人工林、林地变化为草地后CUE普遍下降,随终点植被的发展CUE可能恢复至起点水平。植被成熟度越高,发生转变时CUE变化越剧烈。植被类型变化以农业用地为起点或终点时,CUE变化方向的不确定性及幅度的变异性均增加。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CUE变化主要受到植被、土壤、微生物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的驱动,指示CUE的指标、采样季节和土层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CUE的变化。今后相关研究应采用直接的CUE测定方法,拓宽研究气候区及植被变化类型,关注植被变化过程中CUE变化的土层差异及动态监测,深入对植被类型变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因子变化与CUE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变化 微生物碳利用效率 土壤碳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岷江干旱河谷土石混合边坡不同种植处理下乡土植被的生态效益 被引量:2
8
作者 马少伟 胡慧 +5 位作者 包维楷 王子龙 杨雨 胡斌 黄龙 李芳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7-1661,共15页
岷江干旱河谷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困难,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极易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筛选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对干旱地区道路边坡的乡土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功能提升尤为重要。以岷江干旱河谷极端退化的土石混合的道路边坡为案例,选... 岷江干旱河谷生态环境脆弱,植被恢复困难,大规模的公路建设极易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筛选适宜的植被恢复措施对干旱地区道路边坡的乡土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功能提升尤为重要。以岷江干旱河谷极端退化的土石混合的道路边坡为案例,选取乡土灌木和草本植物构建植物群落,进行裸地播种、播种后覆盖纤维毯和添加腐殖土后播种并地表覆盖纤维毯3种不同的种植处理,揭示了不同处理下群落结构、土壤改良以及水土保持效益的差异。发现,乡土灌草群落是干旱河谷适宜的道路边坡植被恢复模式,种植后第3年群落特征趋近于岷江干旱河谷区自然生态系统的多年生灌草植被。纤维毯覆盖+覆土处理在促进植物生长和群落构建,水土流失防治上效果最好,群落总盖度为74%,群落总生物量为506.35 g/m^(2);生长季内,与自然恢复相比小区径流量减少了87.8%,泥沙流失量降低了92.1%。土壤改良效应在3种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但是与自然恢复样地相比,各处理均提升了边坡0-20 cm土层土壤养分。不同种植处理下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是影响干旱河谷土石混合的道路边坡水土流失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道路边坡 群落模式 植被恢复 乡土物种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髻山野生杜鹃属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赵丽华 周丽洪 +1 位作者 戴小康 马吉勋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61-68,共8页
以四川省螺髻山杜鹃属(Rhododendron L.)植物为试材,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野生杜鹃属植物的种质资源种类及分布情况,以期为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杜鹃属植物资源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螺髻山杜鹃属植物资源丰富。共有45个种... 以四川省螺髻山杜鹃属(Rhododendron L.)植物为试材,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研究了野生杜鹃属植物的种质资源种类及分布情况,以期为更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杜鹃属植物资源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螺髻山杜鹃属植物资源丰富。共有45个种,属于常绿杜鹃亚属、杜鹃亚属、糙叶杜鹃亚属和映山红亚属4亚属,以常绿杜鹃亚属和杜鹃亚属为主,其中丹巴杜鹃等11个种在该区域未曾报道。2)采集杜鹃属植物标本变异较大。螺髻山所采集杜鹃属植物标本有33种在质量性状和/或数量性状与模式标本存在差异,并对39个杜鹃属种进行形态特征补充。3)在螺髻山区域内杜鹃属植物于海拔1600~3980m呈垂直和块状分布。螺髻山是野生杜鹃属植物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的宝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髻山 杜鹃属 种质资源 形态特征
原文传递
基于多准则决策分析评价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
10
作者 何珲 蒋敏 +9 位作者 谢文文 黄瑜 张月明 吴素娟 张攀 齐程 罗川 李俊霖 罗鹏 杨浩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5-410,共16页
栖息地恢复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明确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栖息地修复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综合考虑栖息地保护和恢复难易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有序加权平均(AHP‑OWA)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构建... 栖息地恢复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明确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栖息地修复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综合考虑栖息地保护和恢复难易程度,采用层次分析-有序加权平均(AHP‑OWA)的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构建大熊猫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评价方法,并以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为研究区开展试验评价。结果表明: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9种类型受损栖息地总面积4273.97 hm^(2),占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总面积的5.11%,其中连片人工纯林、低质次生天然林和矿山受损面积较大;AHP‑OWA多准则决策分析法可以定量揭示“保护-成本”权衡关系,能够提供不同决策情境下的受损栖息地恢复优先级方案,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保护与恢复提供了充足的决策支持;无论何种情景,国道108沿线头道水流域北侧大熊猫高密度分布区域的低质次生天然林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最优先恢复地段。考虑到多种受损类型,未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栖息地恢复应因地制宜,根据植被和土壤特征情况,适当采取如整地、人工植苗、带状皆伐或疏伐等人工恢复措施促进栖息地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国家公园 受损栖息地 栖息地修复 恢复优先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典型苔藓结皮的生态效应研究
11
作者 黄玉林 夏红霞 +7 位作者 朱大林 类延宝 孙庚 旷培刚 杨小平 杜杰 胡霞 陈群龙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71-77,共7页
苔藓植物作为初生演替阶段的先锋种,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和脱水复苏能力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不同生境下(草地、灌木、乔木林以及空地)东亚砂藓(Racomitrium japonicum)、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 苔藓植物作为初生演替阶段的先锋种,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和脱水复苏能力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不同生境下(草地、灌木、乔木林以及空地)东亚砂藓(Racomitrium japonicum)、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及阔边匐灯藓(Plagiomnium ellipticum)3种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与室内分析,评估3种典型苔藓结皮的溶蚀能力、固土以及保水特性对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震后恢复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东亚砂藓具有最高的碳酸酐酶活性(50.5 U·g^(-1) DW),进而具备最大的溶蚀速率(4.8×10^(-4) t·km^(-2)·a^(-1) CO_(2))与碳汇量(2.12 mg·m^(-2)·a^(-1))。不同生境条件下的不同苔藓固土能力不同,其中大灰藓结皮层的固土量最高(3.1×103 kg·hm^(-2)),最高固土率可达到自身干重的2倍以上。此外,阔边匍灯藓的保水能力均高于大灰藓与东亚砂藓,其保水量维持在1100-1400 kg·hm^(-2)之间,保水率可达自身干重的8倍以上。综上,在利用苔藓结皮进行生态恢复过程中,建议从成土、固土、保水等生态修复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生境条件选择特定藓种,以加快九寨沟地区震后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苔藓结皮 九寨沟国家自然保护区 生态效应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高山森林自然与人工恢复对土壤涵水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3
12
作者 祁凯斌 黄俊胜 +2 位作者 杨婷惠 包维楷 庞学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118-8128,共11页
西南亚高山原始针叶林被大规模采伐后,在皆伐迹地上营造了大量云杉林进行人工恢复。但关于这些人工林的土壤涵水能力如何,一直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与评价。选择川西米亚罗林区系列不同林龄云杉人工林(20 a、30 a、40 a、70 a)为对象,以... 西南亚高山原始针叶林被大规模采伐后,在皆伐迹地上营造了大量云杉林进行人工恢复。但关于这些人工林的土壤涵水能力如何,一直没有系统深入的研究与评价。选择川西米亚罗林区系列不同林龄云杉人工林(20 a、30 a、40 a、70 a)为对象,以相邻同龄自然更新恢复的针阔混交林为对照,比较人工林土壤涵水能力随着演替进程的动态及其与自然恢复次生林之间的差异,结合人工与自然恢复后的林地特征(如细根生物量、凋落物储量和土壤有机碳等)和土壤物理结构参数等差异,阐释自然与人工恢复后土壤涵水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随着人工林演替,土壤0—40 cm层最大持水量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但变化不显著,从20年的2200 t/hm^2下降到70年的2138 t/hm^2,年平均下降速率为1.24 t/hm^2;然而在自然次生林中,土壤最大持水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出波动式变化,从20年的2142 t/hm^2增加到40年的2565 t/hm^2,到70年又下降为2302 t/hm^2。通过土壤持水特性与林地凋落物贮量、细根生物量和土壤物理结构参数的相关分析表明,由不同恢复途径导致的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凋落物特性及细根差异,进而改变土壤物理结构是影响土壤持水性能差异的主要因素。这些结果说明,从土壤持水量角度考虑,在对采伐迹地进行造林恢复时,应尽量避免营造结构单一、高密度的人工纯林,应选择营造针阔混交林的模式进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恢复 人工林 次生林 青藏高原东缘 土壤结构 持水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高山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对短期碳输入的响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霞 尹鹏 +3 位作者 刘忠 黄娇 彭言劼 范晶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25-331,共7页
目的:分析外源碳输入下冬季高山土壤微生物变化,旨在更全面的了解冬季高山土壤生态过程.方法:以青藏高原东部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冬季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对短期外源碳输入的响应机制.结果:短期外源碳输入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 目的:分析外源碳输入下冬季高山土壤微生物变化,旨在更全面的了解冬季高山土壤生态过程.方法:以青藏高原东部高山草甸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冬季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对短期外源碳输入的响应机制.结果:短期外源碳输入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真菌数量增长尤为明显,达到了对照的7.23~22.27倍.短期外源碳输入极显著地增加了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大量外源碳添加处理使纤维素酶活性比对照增加了59.13%~62.33%,蔗糖酶活性比对照增加了38.63%~169.23%,表明青藏高原东部冬季高寒土壤微生物的碳限制作用随着外源碳的输入而减轻或消除.冬季高山地区必须经历的冻融事件也对土壤微生物有明显影响.大幅度的冻结和融化温度变化显著降低了土壤蔗糖酶活性,而小幅度变温的冻融事件却显著增加了土壤真菌数量、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结论:冬季高寒地区适度温和的冻融可能对微生物是有利的,并为进一步研究土壤养分转化过程和植物养分供应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草甸土壤 短期碳输入 冻融交替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松自然地理分布、生长与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燕 包维楷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6期1-10,共10页
高山松(Pinus densata)是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的天然同倍体杂交种,是我国西南山区的特有种,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基于系统查阅的相关文献和著作,对高山松自然地理分布格局、物种起源与演化机制... 高山松(Pinus densata)是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的天然同倍体杂交种,是我国西南山区的特有种,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基于系统查阅的相关文献和著作,对高山松自然地理分布格局、物种起源与演化机制、个体生长规律及其环境影响机制进行了综述,阐明了当前需要关注的4点研究内容:(1)物种现有的分布区域和完整的地理分布格局;(2)物种具体的起源地、迁移路线和演化规律;(3)幼树(DBH≤6 cm)生物量估测模型;(4)各器官在不同发育阶段的权衡关系以及对不同生态因子的响应模式和生理学机理。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高山松的生态适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松 自然地理分布格局 起源与演化 生长规律 生态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松林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杜燕 包维楷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5期1-10,共10页
高山松(Pinus densata)林是我国西南山区特有的森林类型,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碳库,具有较高的生态保育价值。目前关于高山松林群落类型与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等的研究比较零散,无法为高山松林的科学保护与管理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系... 高山松(Pinus densata)林是我国西南山区特有的森林类型,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碳库,具有较高的生态保育价值。目前关于高山松林群落类型与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等的研究比较零散,无法为高山松林的科学保护与管理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基于系统查阅的相关文献和著作,对高山松林群落类型与结构特征、生物量与生产力和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1)高山松林已知的群落类型包括6个群系9个群丛组6个群丛;(2)成熟林群落生物量为81.24~318.79 t·hm^(-2),其中乔木层为79.39~311.53 t·hm^(-2),乔木层碳密度为49.543~103.24 t·hm^(-2),年生产力为5.48~18.07 t·hm^(-2)·a,其中乔木层为4.29~14.23 t·hm^(-2)^(-2)·a^(-1);(3)林冠截留率为24.32%~28.87%,苔藓层、凋落物层和土壤(0~30 cm)最大持水量分别为8.69 t·hm^(-2)、117.27 t·hm^(-2)和380.98 t·hm^(-2)。同时,阐明了需要深入关注的研究内容:(1)完善群落分类系统,补全群落特征的相关认识;(2)补充空白区域以及林下植被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碳储量和生产力的数据,并探讨生物量和生产力在各地理梯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子;(3)补充调查成熟林水源涵养能力,重点关注土壤层和苔藓层的持水能力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松林 群落分类 群落生物量与生产力 水源涵养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对干旱胁迫下箭竹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向君 樊利华 +4 位作者 张楠楠 吴淑兰 郭敏 周星梅 王彦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9422-9431,共10页
以箭竹及其根际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实验,设置2种水分处理(正常浇水和干旱胁迫)和2种施磷量处理(施磷和不施磷),探究施磷对干旱胁迫下箭竹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显著降低... 以箭竹及其根际土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实验,设置2种水分处理(正常浇水和干旱胁迫)和2种施磷量处理(施磷和不施磷),探究施磷对干旱胁迫下箭竹根际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箭竹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氮和有效磷的含量,虽对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箭竹根际土壤中总PLFA(phospholipid fatty acid contents)的含量和真菌、细菌、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的PLFA含量以及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PLFA比值,显著改变了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显著降低了箭竹的生物量。(2)施磷显著增加了受旱箭竹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和有效磷的含量,虽大体上对受旱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了受旱箭竹根际土壤中总PLFA和真菌PLFA的含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放线菌的PLFA含量以及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真菌/细菌的PLFA比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受旱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改善受旱箭竹的生长。(3)主成分分析表明,干旱对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显著,而施磷的影响不明显。(4)相关分析发现,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氮及箭竹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干旱降低了箭竹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改变了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了箭竹的生长;施磷能增加受旱箭竹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改善受旱箭竹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改善受旱箭竹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根际 施磷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群落 磷脂脂肪酸 箭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根系分泌物输入对高寒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残体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邓先智 类延宝 +6 位作者 沈杰 李杨 李露航 包寒阳 扎琼巴让 Andelka Plenkovié-Moraj 孙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8311-8321,共11页
微生物残体是稳定土壤碳库的重要来源,对退化生境碳的固持和积累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根系分泌物作为植物-土壤-微生物“交流”的媒介,是调控土壤微生物残体迁移转化的关键。因此,以极度退化草地土壤为对象,以氨基糖为标志物,模拟研究了... 微生物残体是稳定土壤碳库的重要来源,对退化生境碳的固持和积累具有重要意义。植物根系分泌物作为植物-土壤-微生物“交流”的媒介,是调控土壤微生物残体迁移转化的关键。因此,以极度退化草地土壤为对象,以氨基糖为标志物,模拟研究了不同氮浓度(低氮-LN:0.1 gN/kg;高氮-HN:0.2 gN/kg)和多样性(3种化合物、9种化合物)根系分泌物输入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的影响。结果表明:(1)根系分泌物输入可显著增加高寒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残体含量,且主要由真菌残体贡献。其中高氮和低多样性处理增加最明显,微生物残体和真菌残体分别增加了101.14%,125.16%,而低氮和高多样性处理微生物残体和真菌残体仅增加了35.79%,33.51%。(2)根系分泌物的输入可增加土壤β-葡萄糖苷酶、土壤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微生物的生长,而降低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减少微生物残体的分解。(3)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残体与土壤环境的C/N呈显著负相关,与微生物生物量C/N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在未来退化草地恢复中,可充分利用模拟根系分泌物输入的土壤固碳策略,即通过提高土壤氮的有效性,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加快代谢周转,进一步提高微生物残体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退化草地 根系分泌物 氨基糖 微生物残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中国西南地区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钟静 卢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8849-8860,共12页
中国西南地区复杂的地形起伏造就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研究地形起伏度与区域人口增减以及集疏格局演化的关系,有利于深入理解人口的分布规律和流动趋势,从而为增进对区域人地关系的认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西南地区复杂的地形起伏造就了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研究地形起伏度与区域人口增减以及集疏格局演化的关系,有利于深入理解人口的分布规律和流动趋势,从而为增进对区域人地关系的认识,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西南地区DEM数据和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人口密度、人口集聚度以及人口商度等指标,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西南地区1995—2010年期间地形起伏度与人口集疏格局演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县域尺度上的地形起伏度主要以中小起伏为主,其中小起伏(0—200m)占30.34%,中起伏(200—400m)占30.33%,且地形起伏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地貌类型分布状况基本一致,即小起伏主要出现在四川盆地盆中区域、广西丘陵以及青藏高原高原面,中起伏主要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境内,大起伏和极大起伏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区、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以及川西高原地区。(2) 1995—2010年间,西南地区人口"西疏东密"的集疏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地形起伏度的整体格局根本上决定了区域人口格局的形成。人口流动主要发生在中小起伏地区,且流出人口比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而地形起伏度较大的高山以及高原边缘地区多为人口稳定区域。(3)地形起伏度差异决定了西南地区高度集聚和极端稀疏两种人口格局并存的现状。平原、丘陵、低山等起伏较小的地区人口增长迅速;而地形起伏度大的高山以及高原边缘地区人口增减变化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人口分布 人口集疏格局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度的最佳分析尺度确定 被引量:29
19
作者 钟静 卢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5-181,186,共8页
[目的]确定中国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度的最佳分析尺度并进行地形分级,明确区域地形结构特点并进行地貌结构划分。[方法]以ASTER GDEMv2数据为基础,通过Python模块编程,利用窗口分析方法提取西南地区各典型地貌以及整个区域n×n(n=2,3,4... [目的]确定中国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度的最佳分析尺度并进行地形分级,明确区域地形结构特点并进行地貌结构划分。[方法]以ASTER GDEMv2数据为基础,通过Python模块编程,利用窗口分析方法提取西南地区各典型地貌以及整个区域n×n(n=2,3,4,…,181,182,183)窗口下的平均地形起伏度,进而采用均值变点分析方法确定最佳统计窗口。[结果](1)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度的最佳分析尺度为2.43km^2;(2)区域地形起伏度以中小起伏为主,其中小起伏(200~500m)占38.68%,中起伏(500~1 000m)占23.58%;(3)从空间分布来看,西南地区的地形起伏度呈现中部高,东南部次之,西北部和东北部较低的特征。[结论]以2.43km^2为最佳统计窗口提取的西南地区地形起伏度符合区域地形起伏特征,同时较好地兼顾了各地貌类型的起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起伏度 AsTERGDEMv2 最佳统计单元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路扩展对青藏高原东缘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赵芳 卢涛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4期146-151,共6页
道路作为典型的线状廊道,是人类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之一。定量化道路网的扩展对区域土地利用及其格局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藏区为研究区,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从道路等级和道路密度出发,采用缓冲区分析、... 道路作为典型的线状廊道,是人类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之一。定量化道路网的扩展对区域土地利用及其格局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藏区为研究区,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从道路等级和道路密度出发,采用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以及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距离阈值下道路与两侧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关系。结果表明:1989—2009年期间,研究区路网总长度增加了1293 km,密度增幅达134.8%,其中97.1%的道路长度增加是由四级道路引起;各级别道路缓冲区内,建设用地、林地、草地面积均呈持续增加趋势,而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不同等级道路对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及格局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低等级道路对土地利用格局及景观破碎化的影响较高等级道路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 扩展 土地利用 格局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