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强型地热系统热开采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陈继良 蒋方明 《新能源进展》 2013年第2期187-195,共9页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指采用人工方法在地下3~10km内的干热岩体中形成储层、通过灌输采热流体以开采出干热岩中热能用于地面发电的地热利用系统,是一种极富潜力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循环流体在地下热储中的流动与换热对EGS...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是指采用人工方法在地下3~10km内的干热岩体中形成储层、通过灌输采热流体以开采出干热岩中热能用于地面发电的地热利用系统,是一种极富潜力的可再生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循环流体在地下热储中的流动与换热对EGS的采热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对EGS数值模型进行了综合评述,然后基于一套自主开发的三维瞬态数值模型模拟了不同渗流条件下EGS地下热储内的热流过程。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揭示了均匀压裂的人工热储中流体短路的形成机理,并通过对比双井和三井系统中流场和局部地热开采率分布,结合当前钻井工艺和裂隙激发技术水平,探讨了抑制流体短路、优化EGS采热性能的可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干热岩 地热能 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地热系统中液-岩化学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陈继良 黄文博 +1 位作者 曹文炅 蒋方明 《新能源进展》 2016年第1期48-55,共8页
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利用深层岩石中连通的裂隙网络进行流体工质循环,从而实现地热能的持续开采。EGS运行时循环流体工质会与深层岩石产生化学反应,引起岩石中矿物的溶解/沉积,使热储中的裂隙网络形貌产生... 增强型地热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利用深层岩石中连通的裂隙网络进行流体工质循环,从而实现地热能的持续开采。EGS运行时循环流体工质会与深层岩石产生化学反应,引起岩石中矿物的溶解/沉积,使热储中的裂隙网络形貌产生动态变化,对地下流动与传热过程造成影响。本文分析了EGS中液–岩化学作用特点,详细阐述了在多孔介质热流动模型中耦合入液–岩化学反应的方法,基于已开发成功的EGS传热传质数值模型初步建立了传热–流动–化学(Thermal-Hydraulic-Chemical,THC)多场耦合数值模型,并使用该模型对五井布局EGS的长期运行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模拟时仅考虑方解石在水流体中溶解和沉积。模拟结果显示,循环流体的注入温度以及注入流体中的矿物离子浓度的设定十分重要。如果二者没有达到较为合适的"平衡",就会导致注入井附近渗透率和孔隙率的持续变化,对EGS的导流能力造成极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液-岩化学作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储周围岩石热补偿对增强型地热系统采热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继良 罗良 蒋方明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62-870,共9页
采用自行开发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地下热流动过程三维动态模拟软件,模拟不同地质条件下EGS的长期运行过程,分析热储周围岩体的热补偿对产热温度以及热储内岩石、流体温度演化的影响.该数值模型视热储为等效多孔介质,采用两个能量方程... 采用自行开发的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地下热流动过程三维动态模拟软件,模拟不同地质条件下EGS的长期运行过程,分析热储周围岩体的热补偿对产热温度以及热储内岩石、流体温度演化的影响.该数值模型视热储为等效多孔介质,采用两个能量方程分别描述流体和岩石的温度场,深入探究岩石与循环流体之间的换热过程.研究发现,热储周围岩体的热补偿作用与热储内流场形态强烈相关,且并不总是提高EGS的生产温度.在深度方向上有较大的优势流动的热储中,热补偿作用在EGS运行早期甚至会降低采出流体的温度.随着EGS的运行,热储温度持续降低,热补偿将对热能开采的影响将逐渐转向正面,对生产流体温度的提高效果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干热岩 地热能 数值模型 多孔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地热系统地下渗流场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陈继良 蒋方明 罗良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1-878,共8页
采用自行开发的数值模型,模拟分析循环流体在双井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地下热储中的渗流过程,系统分析不同水力渗透条件热储中流场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重力作用和流体动静压转换造成的"基础压差"与循环流体在地下裂隙岩... 采用自行开发的数值模型,模拟分析循环流体在双井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地下热储中的渗流过程,系统分析不同水力渗透条件热储中流场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重力作用和流体动静压转换造成的"基础压差"与循环流体在地下裂隙岩体中的沿程阻力之间的相对大小是决定热储中流场分布形态的重要因素,而循环流量大小对热储内渗流场形态影响非常有限.基于此,我们提出水平井和多井环绕布局两种抑制流体短路的方案,为EGS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干热岩 地下渗流 数值模拟 多孔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醇/丙酮/氢气化学热泵的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培 蒋方明 岑继文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09-813,共5页
对异丙醇/丙酮/氢气化学热泵(IAH-CHP)系统在低温热源情况下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并通过Fortran编程计算,分析在高低温分别为475K与350K区间范围内吸热温度、放热温度、环境温度及反应度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温度参数及反应... 对异丙醇/丙酮/氢气化学热泵(IAH-CHP)系统在低温热源情况下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并通过Fortran编程计算,分析在高低温分别为475K与350K区间范围内吸热温度、放热温度、环境温度及反应度等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温度参数及反应度对系统COP与效率均有明显影响,COP、效率会随各参数线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醇 丙酮 化学热泵 C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喷射循环实验 被引量:18
6
作者 邹春妹 岑继文 +1 位作者 刘培 蒋方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20-1526,共7页
在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系统中引入优化设计的喷射器,对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制热系数、引射比、升压比、喷射器效率等参数随热水体积流量和出口温度及高压侧压力的变化趋势以及优化设计的喷射器对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热... 在跨临界CO_2热泵热水器系统中引入优化设计的喷射器,对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分析了制热系数、引射比、升压比、喷射器效率等参数随热水体积流量和出口温度及高压侧压力的变化趋势以及优化设计的喷射器对系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热水体积流量减小或其出口温度增加,引射比将逐渐减小,而喷射器效率逐渐升高;在测试工况范围内升压比基本保持不变,系统COPh最高将近3.5;系统高压侧的压力因优化喷射器的引入而明显降低,有利于系统的安全运行;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喷射循环系统存在一个最优运行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最优运行压力下,热水出水温度虽未达到最高,但依旧超过55℃。系统稳定运行在最优高压侧压力下,不仅系统性能大幅度提高,而且保证了热水的出水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器 优化设计 热力学 CO2 跨临界循环 热泵 CO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烤箱热滥用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孙忆琼 彭鹏 蒋方明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65-1170,共6页
借助锂离子电池烤箱热滥用模型,模拟了LiCoO2、LiNi0.8Co0.15Al0.05O2、Li1.1(Ni1/3Co1/3Mn1/3)0.9O2、LiMn2O4、LiFePO4五种不同正极材料与电解液反应时的反应程度及热生成速率的变化;模拟了五种不同正极材料对应锂离子电池的单层电芯... 借助锂离子电池烤箱热滥用模型,模拟了LiCoO2、LiNi0.8Co0.15Al0.05O2、Li1.1(Ni1/3Co1/3Mn1/3)0.9O2、LiMn2O4、LiFePO4五种不同正极材料与电解液反应时的反应程度及热生成速率的变化;模拟了五种不同正极材料对应锂离子电池的单层电芯在不同烤箱温度下的热行为;分析了锰酸锂电池电芯在烤箱实验模拟中不同反应的热生成速率,分析了电芯升温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不同正极材料的热稳定性不同,热安全性存在差异;正极材料与电解液的反应放热是引起电芯升温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电池热失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烤箱热滥用 正极材料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酸锂电池烤箱热滥用模拟及热行为分析 被引量:18
8
作者 彭鹏 孙忆琼 蒋方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47-657,共11页
建立钴酸锂电池烤箱热滥用的热模型,并对不同烤箱温度下的热滥用进行数值模拟。比较分析电芯不同区域的热滥用反应及热行为发现,高温下电池电芯发生热失控的主要热量来自于正电极与电解液的反应,隔离膜区域的热生成量最少。考察不同散... 建立钴酸锂电池烤箱热滥用的热模型,并对不同烤箱温度下的热滥用进行数值模拟。比较分析电芯不同区域的热滥用反应及热行为发现,高温下电池电芯发生热失控的主要热量来自于正电极与电解液的反应,隔离膜区域的热生成量最少。考察不同散热条件和烤箱温度对电芯热行为的影响发现,散热条件和环境温度是影响电芯热行为的关键因素,发生热失控的临界温度随着散热条件的变好而升高,使得电池不发生热失控的临界散热系数随着烤箱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烤箱热滥用 数值模拟 热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oO2电池正极微结构重构及有效传输系数预测 被引量:4
9
作者 吴伟 蒋方明 曾建邦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361-2370,共10页
采用Monte Carlo方法重构了LiCoO2电池正极的三维微结构,重构单元的特征尺寸为几十纳米量级,从而得到了明确区分活性材料、固体添加物以及孔相(电解液)的微结构.通过对重构电极的特征化分析,得到了微结构中特定相的连通性和扭曲率、组... 采用Monte Carlo方法重构了LiCoO2电池正极的三维微结构,重构单元的特征尺寸为几十纳米量级,从而得到了明确区分活性材料、固体添加物以及孔相(电解液)的微结构.通过对重构电极的特征化分析,得到了微结构中特定相的连通性和扭曲率、组分体积分数的空间分布、比表面积、孔径分布等特征信息.采用D3Q15格子Boltzmann模型(LBM)计算了该重构电极的有效热导率、电解液(或固相)的有效传输系数.同时发现,与随机行走方法以及Bruggemann关系式计算获得的扭曲率数值相比,LBM预测值更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孔尺度模型 微结构重建 MONTE CARLO方法 特征化 扭曲率 有效传输系数 格子BOLTZMANN方法 随机行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CoO2电池正极三维微结构的Monte Carlo重构及特征化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伟 蒋方明 +3 位作者 陈治 汪颖 赵丰刚 曾毓群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43-1247,共5页
对复合电极介观微结构采用实验以及数值方法进行重构是开发锂离子电池孔尺度模型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采用Monte Carlo方法重构了LiCoO2电池正极的三维微结构,重构单元的特征尺寸为纳米量级,从而得到了明确区分活性材料、固体添加物以及孔... 对复合电极介观微结构采用实验以及数值方法进行重构是开发锂离子电池孔尺度模型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采用Monte Carlo方法重构了LiCoO2电池正极的三维微结构,重构单元的特征尺寸为纳米量级,从而得到了明确区分活性材料、固体添加物以及孔相(电解液)的微结构,随后对重构电极进行了特征化分析,得到了微结构的连通性、比表面积等特征信息,并采用D3Q15 LBM模型计算了重构电极的有效热导率、电解液(或固相)的有效传输系数,电解液或固相的扭曲率。重建电极与实际电极的孔隙率、组分体积分数、相关函数等重要统计特性相一致。LB数值结果说明了有效传输参数与电极微构型的密切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尺度模型 微结构重建 MONTE Carlo 扭曲率 有效物性 格子BOLTZMAN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介观尺度光滑粒子水力学模型 被引量:3
11
作者 曾建邦 蒋方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371-2384,共14页
针对锂离子电池内耦合电化学反应的多物理传输过程,采用光滑粒子水力学数值技术,开发了可以考虑电极(包括隔膜)介观微结构的数值模型.以电极中固体活性物颗粒尺寸为主要考虑参数,初步探讨了该模型用于电极介观微结构设计的可行性.模型... 针对锂离子电池内耦合电化学反应的多物理传输过程,采用光滑粒子水力学数值技术,开发了可以考虑电极(包括隔膜)介观微结构的数值模型.以电极中固体活性物颗粒尺寸为主要考虑参数,初步探讨了该模型用于电极介观微结构设计的可行性.模型模拟得到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Li/Li+浓度场、固/液相电势场以及交换流密度等微观细节分布,以及电池宏观性能如输出电压等,据此可以分析并揭示电池放电过程的基础物理化学机制、电池宏观性能与构成电极的固体活性物颗粒尺寸之间的关联.研究还发现:当阴、阳极固体活性物颗粒尺寸均较小时,固体活性物颗粒内部Li分布更为均匀,电化学反应更均匀发生,电池输出电压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粒子水力学 锂离子电池 介观尺度 多物理传输过程 固体活性物颗粒尺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质变物性对EGS热开采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
12
作者 曹文炅 陈继良 蒋方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80-1188,共9页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热开采过程中循环工质的温度和压力会经历较大范围的变化,这会造成循环工质的热物性变化,从而影响流体工质的输运和岩石-流体热交换;数值模拟EGS热开采过程,预测EGS的寿命、出力等性能指标有必要考虑循环工质的热物...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热开采过程中循环工质的温度和压力会经历较大范围的变化,这会造成循环工质的热物性变化,从而影响流体工质的输运和岩石-流体热交换;数值模拟EGS热开采过程,预测EGS的寿命、出力等性能指标有必要考虑循环工质的热物性变化。笔者在EGS热开采过程三维数值模拟中考虑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变物性,实现了热流双向耦合。针对水EGS分析了各物性变化对EGS采热性能的影响,并对变物性条件的水和超临界二氧化碳EGS的采热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工质在密度影响下开采寿命为9.0a在密度和比定压热容共同影响下的开采寿命为7.5a,说明密度和比定压热容越大则EGS开采寿命越短;在黏度系数影响下的开采寿命为18.0a,说明黏度系数越大则EGS开采寿命越长;导热系数则对EGS采热性能无明显影响。注入压力一定的条件下以水为工质的EGS具有较长寿命,但相同时刻的质量流率和热开采率低于以临界二氧化碳为工质的E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局部非热平衡 变物性 超临界二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S热储基于微震数据反演模化及其采热性能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李庭樑 黄文博 +1 位作者 曹文炅 蒋方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5001-5010,共10页
人工热储的特性对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正确还原人工热储的结构特征对EGS实际工程具有重要意义。结合Habanero EGS地质、微震数据等信息,重建出热储的渗透率与孔隙率的空间分布,进一步采用自主开发的三维动态模拟软... 人工热储的特性对增强型地热系统(EGS)的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正确还原人工热储的结构特征对EGS实际工程具有重要意义。结合Habanero EGS地质、微震数据等信息,重建出热储的渗透率与孔隙率的空间分布,进一步采用自主开发的三维动态模拟软件,对热储中的渗流场、温度场和EGS的采热曲线进行数值模拟,并将其结果与分块均质热储EGS进行比较,当流体循环流量为15 kg/s,EGS运行到第15年时,非均质热储EGS的采出温度比分块均质热储EGS低9.3℃,前者的累积热采出量比后者低3.7%,热储的非均质性会导致EGS采热性能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微震数据 热储重建 数值模拟 渗透率 非均质性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微结构数值重建及特征化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何绍阳 曾建邦 蒋方明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06-912,共7页
实际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由鳞片状石墨层叠而成,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本文基于椭球颗粒的模拟退火法对其进行三维微结构数值重建。重建微结构乃三相(孔或电解液、石墨和固体添加物)复合结构,很好地再现了实际电极各向异性特征。对重构电... 实际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由鳞片状石墨层叠而成,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本文基于椭球颗粒的模拟退火法对其进行三维微结构数值重建。重建微结构乃三相(孔或电解液、石墨和固体添加物)复合结构,很好地再现了实际电极各向异性特征。对重构电极进行特征化分析,得到了电极内固/孔相的连通率、比表面积以及孔径分布等信息;发现石墨颗粒尺寸对电极特性有重要的影响:椭球形石墨颗粒尺寸越大,则重建微结构的平均孔径越大,比表面积越小;相对于赤道半径,椭球颗粒的极半径对重建电极特性的影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石墨负极 微结构重建 模拟退火法 椭球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型地热系统采热的分形分叉网络模型 被引量:7
15
作者 罗良 曹文炅 蒋方明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88-392,共5页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旨在经济开采地下3~10 km区域干热岩蕴含的热能,并用于地面发电。EGS经济性与其采热性能直接关联,人工热储内热交换过程是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热储内裂隙形貌及分布对采热过程有重大影响。基于热储裂隙开度和长度... 增强型地热系统(EGS)旨在经济开采地下3~10 km区域干热岩蕴含的热能,并用于地面发电。EGS经济性与其采热性能直接关联,人工热储内热交换过程是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热储内裂隙形貌及分布对采热过程有重大影响。基于热储裂隙开度和长度的分形特征,本文建立起EGS分形分叉网络模型,推导出EGS采热速率表达式。分析发现泵功、裂隙最大开度、扭曲率分形维数、裂隙开度分布分形维数、裂隙分叉网络级数及裂隙长度都是影响EGS采热速率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分形 分叉网络 采热速率
原文传递
S形通道中金属熔体与固体颗粒流动混合的数值模拟研究
16
作者 曹文炅 黄文博 蒋方明 《工程热物理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415-2418,共4页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应用、成本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制造技术,因此研究和发展有效的制造技术一直是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中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形流道的固体颗粒-金属流体混合方法,并采用欧拉-离散相模型...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应用、成本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制造技术,因此研究和发展有效的制造技术一直是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中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形流道的固体颗粒-金属流体混合方法,并采用欧拉-离散相模型分析计算了该流道内的颗粒-流体混合过程。研究结果表明,S形流道内流体具有周期性变化的流动方向及流速,同时在横截面内存在旋转方向周期性改变的涡流,能够强化颗粒在金属流体中的分散过程。分析了颗粒在S形通道内的均匀度,在第三级出口处的颗粒均匀度达到0.915,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的实现固体颗粒在金属液内的均匀分散,进而实现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形通道 金属基复合材料 欧拉离散相模型 数值模拟
原文传递
充液量对回路热管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亦伟 岑继文 +1 位作者 蒋方明 刘培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76-681,共6页
实验研究了以Cu粉烧结块为吸液芯、Al制太阳花散热器为冷凝器的回路热管(LHP)在不同充液率条件下充入工质为无水乙醇后的启动、温度波动以及热阻等传热性能。Cu粉烧结块吸液芯相对丝网吸收层可以产生更大的毛细力,Al制太阳花散热器可以... 实验研究了以Cu粉烧结块为吸液芯、Al制太阳花散热器为冷凝器的回路热管(LHP)在不同充液率条件下充入工质为无水乙醇后的启动、温度波动以及热阻等传热性能。Cu粉烧结块吸液芯相对丝网吸收层可以产生更大的毛细力,Al制太阳花散热器可以使整个LHP更轻便,利于不同安装场合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1)LHP的启动受热负荷大小和充液率共同作用;2)温度波动随功率的增加而变得平缓,而随着充液率的增加,温度波动频率却有所上升;3)充液率影响LHP的热阻变化,最佳充液率为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路热管(LHP) 充液率 烧结吸液芯 启动性能 热阻
原文传递
气泡成核过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 被引量:4
18
作者 曾建邦 李隆键 蒋方明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7期386-396,共11页
利用精确差分格子Boltzmann模型探讨水在特定温度下的亚稳态及不稳定平衡态,获得等温相变过程中形成气泡和液滴的条件,模型预测结果与理论解符合良好.在该等温模型的基础上耦合能量方程,通过调节流体-壁面相互作用力获得不同的气泡与固... 利用精确差分格子Boltzmann模型探讨水在特定温度下的亚稳态及不稳定平衡态,获得等温相变过程中形成气泡和液滴的条件,模型预测结果与理论解符合良好.在该等温模型的基础上耦合能量方程,通过调节流体-壁面相互作用力获得不同的气泡与固壁间接触角,从而建立了一种新的描述气液相变的格子Boltzmann理论模型.利用该新模型模拟不同流体-壁面相互作用力下凹坑气泡成核过程,再现了气泡成核过程中的三阶段特性;探讨了接触角、曲率半径及气泡体积随气泡成核过程的变化关系,获得了与文献结果定性符合的曲率-气泡体积关系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子BOLTZMANN方法 气泡成核过程 气液相变 接触角
原文传递
回路热管传热特性的测试与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亦伟 岑继文 +2 位作者 蒋方明 朱雄 刘培 《光电子.激光》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688-1693,共6页
回路热管(LHP)是一种利用工质蒸发和冷凝的相变传递热量的高效传热装置。为研究LHP的换热特性,制作了简单的LHP传热性能测试装置。LHP原材料采用不锈钢,工质为二次蒸馏水,毛细吸液芯为500目的铜丝网。实验研究了热负荷及倾斜角度对回路... 回路热管(LHP)是一种利用工质蒸发和冷凝的相变传递热量的高效传热装置。为研究LHP的换热特性,制作了简单的LHP传热性能测试装置。LHP原材料采用不锈钢,工质为二次蒸馏水,毛细吸液芯为500目的铜丝网。实验研究了热负荷及倾斜角度对回路热管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HP的启动时间和阻值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加而降低,而随着倾斜角度的单调增大,LHP的启动时间和阻值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表现出优越的传热特性。研究结果为LHP在不同安装场合条件下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同时也为现代电子设备散热问题提供了的一种解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路热管(LHP) 加热功率 启动特性 毛细作用力 倾斜角度 热阻
原文传递
LiCoO2电池正极微结构模拟退火重构及传输物性预测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伟 蒋方明 曾建邦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45-356,共12页
采用实验或数值方法对多孔复合电极微结构进行重构和特征化不仅是锂离子电池介观尺度数值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过数值技术由底向上进行电极微结构虚拟设计与优化的基础.本文以某商用LiCoO2电池正极的孔隙率、电极组成材料的组分体... 采用实验或数值方法对多孔复合电极微结构进行重构和特征化不仅是锂离子电池介观尺度数值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通过数值技术由底向上进行电极微结构虚拟设计与优化的基础.本文以某商用LiCoO2电池正极的孔隙率、电极组成材料的组分体积分数、活性材料颗粒粒径分布、相关函数等重要结构与统计信息作为输入参数,采用模拟退火法对其微结构进行了数值重建,得到了明确区分活性材料、固体添加物以及孔相(电解液)的微结构,其重要特性参数与实际电极一致.对重构电极的特征化分析,得到了电极内部各组分的连通性、孔径分布等特征信息.同时,采用D3Q15格子Boltzmann模型计算了重构电极的有效热导率以及电解液(或固相)的有效传输系数.与随机行走模拟或Bruggemann等经验公式相比,基于实际电极微结构细节信息的介观数值方法对多孔电极有效传输系数的预测更为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物性参数 锂离子电池介观模型 模拟退火法 格子BOLTZMANN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