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高山粗枝云杉人工林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变化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艳娇 刘庆 +2 位作者 贺合亮 赵文强 寇涌苹 《应用生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279-3290,共12页
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性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不同林龄粗枝云杉为研究对象,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粗枝云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变化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并... 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特性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不同林龄粗枝云杉为研究对象,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粗枝云杉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群落组成变化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并分析原核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的β多样性在根际与非根际均表现为不同林龄之间差异显著,而同一林龄的根际与非根际间无显著差异。从群落组成来看,门水平上,变形菌门和己科河菌门的相对丰度随人工林林龄增加而升高,而放线菌门随林龄增加而降低,且75年人工林(PF75)与天然林(NF)之间无显著差异。厚壁菌门和奇古菌门的相对丰度在25年云杉林(PF25)土壤中显著高于其他人工林和NF。属水平上,RB41、Terrimonas和酸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随人工林林龄增加而升高,且根际土壤中的RB41和Terrimonas在PF75显著高于NF。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特性共同影响了原核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其中,草本覆盖度、土壤pH、总磷和总氮是主要影响因素。原核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特性在不同林龄之间具有显著差异。与碳氮循环相关的部分功能(如纤维素降解和硝化作用)的相对丰度随人工林林龄增加而降低,而与硫循环相关的硫酸盐呼吸功能的相对丰度则升高。建议将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特征作为云杉林发育阶段的重要指示。在人工林发育后期可通过调控解磷增氮的微生物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来维持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森林 人工林 粗枝云杉 土壤原核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功能预测
原文传递
基于电子鼻和气质联用分析不同生长期茂县花椒叶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12
2
作者 何莲 易宇文 +3 位作者 彭毅秦 邓静 胡君 乔明锋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41-648,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生长期花椒叶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对含量及其随生长期变化的规律,为花椒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芽期(4月)、生长期(7月)和成熟期(10月)3个不同时期的茂县花椒叶为试验材料,通过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 【目的】探究不同生长期花椒叶挥发性风味成分相对含量及其随生长期变化的规律,为花椒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芽期(4月)、生长期(7月)和成熟期(10月)3个不同时期的茂县花椒叶为试验材料,通过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PME-GC-MS),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对花椒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电子鼻分析表明成熟期花椒叶与芽期和生长期的花椒叶在香味上存在明显差异,从芽期到生长期花椒叶香气变化较小;GC-MS共检测到111种挥发性化合物,包括烯烃类、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烷烃、酸类及其他共8类;其中4、7和10月分别检测出74、62和57种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分别为87.828%、90.292%和94.286%;3个时期共有成分27种。挥发性化合物在数量和含量上均以烯烃类、醇类和酯类为主。在生长期和成熟期花椒叶中检测到大量乙酸芳樟酯。【结论】不同生长期花椒叶的挥发性化合物各不相同,随着花椒叶的成熟,挥发性化合物种类呈递减趋势;可考虑对生长期和成熟期花椒叶中检出的大量乙酸芳樟酯进行提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叶 挥发性风味物质 电子鼻 气质联用 生长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厚壁隔孢伏革菌的筛选及木质纤维素降解特性 被引量:5
3
作者 陈俊文 刘庆华 庞学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491-2499,共9页
【目的】木质素难降解是制约高木质纤维素含量的农林废弃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筛选木质素降解菌可为高效利用农林废弃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愈创木酚显色法和苯胺蓝褪色法从广泛收集的植物凋落物中分离菌株;结合形态和分子生物学... 【目的】木质素难降解是制约高木质纤维素含量的农林废弃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筛选木质素降解菌可为高效利用农林废弃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愈创木酚显色法和苯胺蓝褪色法从广泛收集的植物凋落物中分离菌株;结合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菌株;同时测定3种木质素降解酶(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为进一步验证菌株的降解能力,选用常见的农林废弃物-葡萄枝条作为材料,分析其在葡萄枝条废弃物液态发酵中对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成分的降解情况。【结果】从植物凋落物中筛选出一株具有分解木质素特性的菌株HUA。菌株HUA在愈创木酚⁃PDA培养基上呈现明显的红棕色显色圈,在苯胺蓝⁃PDA培养基上最终产生褪色反应。结合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该菌被鉴定为厚壁隔孢伏革菌(Peniophora crassi⁃tunicata)。该菌株发酵液中漆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为53.18、174.01、9.51 U/L。葡萄枝条废弃物液态发酵结果表明,该菌能够有效降解木质纤维素成分,经过发酵20 d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为17.50%、36.55%和10.33%。【结论】本研究获得的菌株HUA促进了葡萄枝条木质纤维素成分的降解,为木质纤维素高效降解提供了优质菌种资源,同时也为该菌株后续应用研究积累了相关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壁隔孢伏革菌 木质纤维素 酶活 葡萄枝条 农林废弃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道路边坡植被修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4
作者 杜文志 陈超群 +3 位作者 庞学勇 刘庆华 陈正峰 尹春英 《应用生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437-3446,共10页
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已成为道路建设第一大国。道路建设产生了大量裸露边坡,植被修复已成为当今道路边坡生态修复的主流方式。本文从道路边坡植被恢复关键技术、植被恢复工程应用及植被修复效果的影响因素3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道... 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已成为道路建设第一大国。道路建设产生了大量裸露边坡,植被修复已成为当今道路边坡生态修复的主流方式。本文从道路边坡植被恢复关键技术、植被恢复工程应用及植被修复效果的影响因素3方面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道路边坡植被修复常用的护坡技术有客土喷播技术、植被混凝土护坡技术、厚层基材工艺、液压喷播技术等。在工程应用中,边坡植被具有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恢复景观等功能,目前常见的群落配置多为灌草配置。影响道路边坡植被修复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气候、土壤基质、坡度坡向、所采用的植物种类和群落配置方式、人为因素和其他自然因素(如水文、海拔、微地形和野生动物等)。未来研究可侧重于不同因素对道路边坡植被修复的影响机制,研究适合不同气候区和立地条件的道路边坡修复的生态基材和护坡技术、植物种类和多元化群落配置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边坡 植被护坡 护坡技术 工程应用
原文传递
南方灌草丛典型灌木不同叶片性状的相关性及其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16
5
作者 高景 徐波 +3 位作者 王金牛 周海燕 王彦星 吴彦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424-2431,共8页
光照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而叶片结构相对稳定,其性状对植物的碳收获非常重要,并且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格局相似,通过叶片性状有助于研究植物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及生态适应策略。本研究分析了南方灌草丛3种典型灌木——巴... 光照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而叶片结构相对稳定,其性状对植物的碳收获非常重要,并且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格局相似,通过叶片性状有助于研究植物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及生态适应策略。本研究分析了南方灌草丛3种典型灌木——巴柳(Salix etosia)、川莓(Rubus setchuenensis)和马桑绣球(Hydrangea aspera)的叶片性状(单叶面积、叶干重、比叶面积、叶碳含量、叶氮含量、叶磷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在林内-林外2种不同光环境下叶片性状的差异,探讨不同植物叶片性状在不同光环境下的响应及适应策略。结果表明:1)3种灌木叶片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差别较大,具有物种特异性。2)巴柳叶片性状在不同光环境下无显著差异,川莓和马桑绣球均提高了林内叶片的比叶面积和叶氮含量以适应弱光环境,且马桑绣球叶碳含量在林内显著增加,表现出较强的固碳能力。3)不同光环境中,影响川莓和马桑绣球叶片性状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均为土壤温度。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植物叶片性状具有表型可塑性,不同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策略具有物种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性状 林内-林外 土壤温度 光环境 灌草丛
原文传递
高寒灌丛生长季土壤转化酶与脲酶活性对增温和植物去除的响应 被引量:15
6
作者 马志良 赵文强 +2 位作者 刘美 朱攀 刘庆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211-2216,共6页
对青藏高原东缘窄叶鲜卑花土壤转化酶与脲酶活性对增温(0.6~1.3℃)和植物去除的响应进行研究,以了解气候变暖和植被干扰对高寒灌丛生长季不同时期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在整个生长季节使去除/不去除植物处理土壤转化酶活性... 对青藏高原东缘窄叶鲜卑花土壤转化酶与脲酶活性对增温(0.6~1.3℃)和植物去除的响应进行研究,以了解气候变暖和植被干扰对高寒灌丛生长季不同时期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温在整个生长季节使去除/不去除植物处理土壤转化酶活性显著增加了3.7%~13.3%.增温除在生长季末期对不去除植物处理土壤脲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以外,在其他时期使去除/不去除植物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显著增加10.8%~56.3%.去除植物处理对土壤转化酶与脲酶活性的影响因增温与生长季节而存在显著差异.去除植物显著降低了不增温样方生长季初期和末期与增温样方整个生长季节土壤转化酶活性,而没有显著影响生长季中期不增温样方土壤转化酶活性.去除植物仅在生长季末期使不增温样方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降低了10.5%;而在增温样方,去除植物仅在生长季初期和中期使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降低16.0%~18.7%.以上结果有利于全面认识高寒灌丛生态系统土壤碳氮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灌丛 增温 植物去除 土壤转化酶 土壤脲酶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高山嵩草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植物群落与土壤养分 被引量:20
7
作者 杨军 刘秋蓉 王向涛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067-4072,共6页
选取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4块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山嵩草高寒草甸,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演替的方法,研究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甸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甸的土壤有机碳、全氮、... 选取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4块不同退化程度的高山嵩草高寒草甸,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演替的方法,研究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甸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群落特征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甸的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和含水量均随土壤退化程度加剧呈降低的趋势,而pH值呈现升高的趋势。中度退化草甸的植物群落高度、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大。群落盖度、总生物量均为未退化草甸最大、重度退化草甸最小。随着草甸退化程度加剧,莎草科生物量及比例下降,豆科和杂类草生物量及比例增加,禾本科生物量及比例先增加后减小;草甸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随着草甸植被的退化,土壤退化加重,最终表现为草地生产力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物群落 草甸退化 土壤养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