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多样性对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全球增温的响应——来自化石和模型模拟的证据
1
作者 贾丽荣 邓敏 +6 位作者 杨毅 苏涛 刘佳 黄健 唐自华 李树峰 周浙昆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5-1249,共15页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发生在约56 Ma,是新生代一次显著的全球气候变暖事件。在10~20万年内,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4~8℃。这次增温事件与全球碳循环的波动密切相关,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研究系统收集整理了全...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ETM)发生在约56 Ma,是新生代一次显著的全球气候变暖事件。在10~20万年内,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约4~8℃。这次增温事件与全球碳循环的波动密切相关,对全球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研究系统收集整理了全球PETM时期模型模拟和化石数据,分析了PETM时期大气不同CO_(2)浓度下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综合探讨了植物多样性、植物区系交流和植被的响应。分析表明:随着大气CO_(2)浓度的增加,全球普遍升温,降水的时空分布显著变化,中高纬度地区的温度和降水增加幅度大于低纬度地区。PETM时期的气候变化对陆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并且不同植物类群对PETM的响应方式也不尽相同。一些植物类群在PETM时期灭绝或物种多样性降低,如山龙眼科、天南星科等,而另一些植物类群受到的影响较小,如榆科和禾本科等,热带、亚热带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则有所增加,如棕榈科和豆科等。PETM对全球被子植物的区系交流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导致了物种分布区的明显变化。全球植被格局在PETM时期发生显著变化,热带、亚热带植被向高纬度地区大幅扩散。生物多样性应对PETM的方式远比我们认识的复杂,相对于增温,急速增温和生境片段化,才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大的危害,前者使得生物失去应对的时间,而后者使得生物失去应对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新世-始新世极热期 古气候模拟 植物化石 物种扩散 植被
原文传递
西藏芒康似勾儿茶叶属(鼠李科)化石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周浙昆 王腾翔 +5 位作者 黄健 刘佳 邓炜煜东 李仕虎 邓成龙 苏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文章报道了发现于西藏东南部芒康盆地上始新统的鼠李科植物叶化石标本.化石叶缘全缘或微波状,二级脉间距规则,弧曲向上并与其上的二级脉在叶缘处结合并与叶缘融合,形成真曲脉序;二级脉在中上部较为密集,三级脉密集相互平行,横贯二级脉之... 文章报道了发现于西藏东南部芒康盆地上始新统的鼠李科植物叶化石标本.化石叶缘全缘或微波状,二级脉间距规则,弧曲向上并与其上的二级脉在叶缘处结合并与叶缘融合,形成真曲脉序;二级脉在中上部较为密集,三级脉密集相互平行,横贯二级脉之间,这些叶脉特征与美洲分布的灭绝类群——似勾儿茶叶属(Berhamniphyllum Jones and Dilcher)非常相似.百分之四十的二级脉集中于叶的上半部是当前化石的一个典型特征,未见于该属的其他类群,于是将当前化石定为君容似勾儿茶叶新种(Berhamniphyllum junrongiae Z. K. Zhou, T. X. Wang et J.Huang sp. nov.).进一步研究发现,仅凭叶脉特征不能将勾儿茶属(Berchemia)和Rhamnidium、Karwinskia等三个属区分开来,似勾儿茶叶属(Berhamniphyllum)代表了这几个属的一个灭绝的共同祖先,本文对产于云南和山东等地三种勾儿茶属化石进行了归并,并将其归并入似勾儿茶叶属中.根据形态学、分子系统证据和化石记录,将勾儿茶属、Rhamnidium、Karwinskia和似勾儿茶叶属定义为勾儿茶复合群(Berchemia complex).本文还讨论了勾儿茶复合群地理分布格局的演变历史,认为勾儿茶复合群于晚白垩世晚期起源于南美哥伦比亚,在始新世经中美洲扩散到北美,后又从北美经过北大西洋陆桥扩散至欧洲并从欧洲扩散至非洲.东亚的勾儿茶复合群是经白令陆桥扩散而来,时间不晚于始新世,这一类群在东亚最早出现于西藏芒康,其后再扩散至亚洲其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勾儿茶复合群 似勾儿茶叶属 新生代 青藏高原 生物地理
原文传递
西藏芒康晚始新世高山栎组化石的发现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陈琳琳 邓炜煜东 +2 位作者 苏涛 李树峰 周浙昆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50-2162,共13页
壳斗科栎属高山栎组植物(Quercus section Heterobalanus (?erst.) Menitsky)组成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横断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森林类型,其分布格局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密切相关.此前,高山栎组植物的最早化石记录产自西藏南部南... 壳斗科栎属高山栎组植物(Quercus section Heterobalanus (?erst.) Menitsky)组成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横断山地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森林类型,其分布格局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密切相关.此前,高山栎组植物的最早化石记录产自西藏南部南木林县的中中新统嘎扎村组,而我们最近在青藏高原东南缘芒康盆地的上始新统拉屋拉组发现的高山栎组叶片化石,表明该组植物的起源时间至少比之前认识的提前了近20Myr.通过几何形态测量法,结合该组植物在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地区的分布区扩张和群落中生态位的转变,推测高山栎组植物叶片至少在晚始新世时已出现适应局部区域特殊的高寒干旱生境的特征;之后随着高原隆升和新生代后期的全球降温,逐步寒化旱化的生境使其叶片的较强适应性得以发挥,并通过稳定选择表现出叶片形态演化迟滞.此外,综合已有的化石记录和高原形成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推测高山栎组植物在不晚于晚始新世起源于现今的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部分类群沿冈底斯山脉和之后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向西扩散;其余类群向东和东南方向扩散,并在横断山地区的群落中成为优势类群.这种扩散路线与之前认为的高山栎组"北上路线"相反,也进一步验证了冬青栎组植物(Quercus section Ilex Loudon)的东亚起源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栎 新生代 青藏高原 几何形态测量法 形态演化迟滞 生物地理
原文传递
古近纪至新近纪青藏高原的气候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4
作者 赵佳港 李树峰 +5 位作者 Alexander FARNSWORTH Paul J.VALDES Tammo REICHGELT 陈琳琳 周浙昆 苏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62-1576,共15页
新生代青藏高原持续生长,气候环境经历了剧烈变化,但是其气候演变缺乏综合性研究.文章整合了青藏高原地区古近纪和新近纪(66~2.58Ma)共48个化石点的植物大化石和孢粉数据,采用生物气候分析法和联合概率密度函数法定量重建了重要的古气... 新生代青藏高原持续生长,气候环境经历了剧烈变化,但是其气候演变缺乏综合性研究.文章整合了青藏高原地区古近纪和新近纪(66~2.58Ma)共48个化石点的植物大化石和孢粉数据,采用生物气候分析法和联合概率密度函数法定量重建了重要的古气候参数,两者的结果均表明:从古近纪至新近纪,青藏高原的温度和降水呈现波动降低的趋势.利用HadCM3模型对青藏高原古近纪和新近纪不同时期进行古气候模拟,结果显示:自晚始新世,温度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温度由之前的纬度分布格局转变为由地形地貌主导的分布格局;随着青藏高原东北向生长,温度降低和降水减少的范围向高原的东北方向扩展.通过综合对比植物化石数据定量重建、模型模拟和其他代理指标恢复的古气候,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隆升等地质构造运动和全球气候变冷是驱动该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为深入探讨青藏高原的环境变迁和生态系统演化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新生代 古气候 植物化石 气候模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