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海洋热含量的CSEOF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吴晓芬 许建平 +1 位作者 张启龙 刘增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7-46,共10页
基于月平均Argo温、盐度剖面、纬向风和Ni o3.4指数等资料,利用循环平稳经验正交函数(CSEOF)分解法、最大熵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0—700m)海洋热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年际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 基于月平均Argo温、盐度剖面、纬向风和Ni o3.4指数等资料,利用循环平稳经验正交函数(CSEOF)分解法、最大熵谱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0—700m)海洋热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年际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海域上层海洋热含量距平场具有显著的东-西向反位相振荡,且这种振荡除了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外,还存在着较强的准2a振荡。此外,热含量距平场还存在着"负-正-负"的三极式经向模态,该模态除了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外,还存在着显著的准4a振荡。进一步分析表明,热含量的准2a振荡与ENSO事件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对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异常有1—2月的滞后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含量 时空变化 循环平稳经验正交函数(CSEOF)分析 ENSO事件 Argo剖面资料 热带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存映射文件在大数据量海洋调查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于慧彬 齐鹏 +1 位作者 梁捷 杨逍 《海洋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2-35,共4页
在进行大数据量海洋调查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以通常的普通文件操作的方式读取这些数据往往需要应用程序持续不断地努力执行与硬盘间的大量数据交换任务,其不但占用大量计算机内存,而且完成的效率之低往往令人难以忍受。为满足大数据量海... 在进行大数据量海洋调查数据处理的过程中,以通常的普通文件操作的方式读取这些数据往往需要应用程序持续不断地努力执行与硬盘间的大量数据交换任务,其不但占用大量计算机内存,而且完成的效率之低往往令人难以忍受。为满足大数据量海洋调查数据计算机处理工作的需要,利用内存映射文件的方法实现了对大数据量海洋调查数据进行高效率读取和分析的软件设计。文中阐述了该软件的设计思路和内存映射文件方法的具体实现过程。通过实际应用证明该软件稳定可靠,在运行效率上较普通应用程序方式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存映射文件 WINDOWS API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文昌海域内孤立波特征观测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柯自明 尹宝树 +1 位作者 徐振华 侯一筠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9-274,共6页
内孤立波对大陆架边缘海区的混合和生态有着显著影响,近年来已成为物理海洋学研究的热点。但是南海北部陆架的内波现场资料极为缺乏。2005年4—7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文昌海区进行了文昌内波实验。通过此次现场观测数据发现,在4月... 内孤立波对大陆架边缘海区的混合和生态有着显著影响,近年来已成为物理海洋学研究的热点。但是南海北部陆架的内波现场资料极为缺乏。2005年4—7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文昌海区进行了文昌内波实验。通过此次现场观测数据发现,在4月下旬文昌海域有着强盛的内孤立波,其振幅在40m左右,产生的斜压流接近1m/s,且传播方向平行于等深线切线方向,向西南方向传播。分析还得出此类内孤立波并非发源于吕宋海峡,应该属于潮地相互作用局地生成的内孤立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文昌 内孤立波 现场观测 斜压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go资料的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吴晓芬 许建平 +1 位作者 张启龙 孙朝辉 《海洋预报》 2011年第4期76-86,共11页
根据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的Argo剖面浮标观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并考察了不同计算深度以及盐度对热含量的影响,且探讨了有关计算上层热含量的深度选取问题。结果表明:(1)热带西太平洋上... 根据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的Argo剖面浮标观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并考察了不同计算深度以及盐度对热含量的影响,且探讨了有关计算上层热含量的深度选取问题。结果表明:(1)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的气候态大致呈"马鞍型"分布,即在12°N以北和5°S以南海域上层热含量都较高,而在2°—12°N之间热含量则较低,特别在棉兰老冷涡区热含量很低;(2)研究海域的上层热含量一年四季均呈这种两高一低的空间分布形势,但强度的季节性变幅却较大,整个研究海域的热含量体现为春季最高,夏季最低,秋冬季居中的特点,但两个高热含量区和低热含量带的热含量各呈现出不同的季节变化;(3)温跃层深度的波动对海洋上层热含量的影响要大于上混合层,尤其在南北纬10°以外海域。因此,计算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时,应将积分深度取为温跃层下界深度,才有可能比较真实地反映该海域的上层热含量的分布和变化,若为简单起见,取等深度计算时,以700 m为宜,此外,盐度对上层热含量的影响也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含量 混合层 温跃层 ARGO资料 热带西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冷水团的消亡机理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启龙 刘志亮 +2 位作者 齐继峰 杨德周 郑冬梅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7-33,共7页
本文基于多年月平均水温资料,分析了青岛冷水团的长消过程,并利用气候态月平均大气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探讨了青岛冷水团的消亡机理。结果表明,青岛冷水团3月出现,4月成型,5月最盛,6月减弱,7月消失;南黄海6-7月间偏南风的增强和温跃层... 本文基于多年月平均水温资料,分析了青岛冷水团的长消过程,并利用气候态月平均大气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探讨了青岛冷水团的消亡机理。结果表明,青岛冷水团3月出现,4月成型,5月最盛,6月减弱,7月消失;南黄海6-7月间偏南风的增强和温跃层以下反气旋涡的减弱是青岛冷水团消亡的动力机制,而海面净热通量的下传和水平热量的输入则是青岛冷水团消亡的热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黄海 青岛冷水团 长消过程 消亡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耦合模式下北赤道流分叉的初步研究
6
作者 孟庆佳 王凡 刘娜 《海洋预报》 2011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大气耦合模式,对北赤道流分叉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模式结果表明北赤道流的分叉纬度,在表层大约是15.2°N,随深度而向北移动,在1000 m深度大约为20°N。北赤道流分叉在春、夏季节偏南,而秋、... 利用一个全球海洋-大气耦合模式,对北赤道流分叉的季节、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模式结果表明北赤道流的分叉纬度,在表层大约是15.2°N,随深度而向北移动,在1000 m深度大约为20°N。北赤道流分叉在春、夏季节偏南,而秋、冬季节偏北,可能主要与局地的Ekman抽吸有关。北赤道流分叉的年际变化周期表现有准2年、3~4年和10年左右,其中3~4年ENSO周期最为显著。该耦合模式对于北赤道流分叉的变化特征的模拟结果与已有的观测结果大体一致,可以用于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北赤道流分叉的长期变化机制,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气耦合模式 NEC分叉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动力机制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国林 袁东亮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共9页
利用"LASG/IAP气候系统海洋模式"(LASG/IAP Climate system Ocean Model,简称LICOM海洋模式)和全球简单海洋资料同化分析系统产成的SODA(simple ocean model assimilation)资料研究了2010年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动力机制。结果表... 利用"LASG/IAP气候系统海洋模式"(LASG/IAP Climate system Ocean Model,简称LICOM海洋模式)和全球简单海洋资料同化分析系统产成的SODA(simple ocean model assimilation)资料研究了2010年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2010年拉尼娜事件发生于2010年6月,是继2009年厄尔尼诺事件之后发生的一次较为特殊的一次冷事件,该事件将持续到2011年;该事件主要是由2010年西边界反射的东传上升Kelvin波和西太平洋异常东风激发的,而赤道太平洋纬向流异常在该事件的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本次拉尼娜事件动力机制和发生发展过程的研究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对拉尼娜事件动力机制的了解,同时对拉尼娜事件的预报及防灾减灾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道Kelvin SAT 赤道Rossby SAT 拉尼娜: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表层水温场的时空特征与长期变化趋势 被引量:23
8
作者 蔡榕硕 张启龙 齐庆华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59-568,共10页
本文利用月平均表层水温(SST)、850hPa经向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资料分析了南海表层水温距平(SSTA)场的时空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并探讨了SST的年际和长期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南海SSTA场分别存在着以全域同位相振荡和东南一西... 本文利用月平均表层水温(SST)、850hPa经向风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资料分析了南海表层水温距平(SSTA)场的时空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并探讨了SST的年际和长期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南海SSTA场分别存在着以全域同位相振荡和东南一西北向反位相振荡的两个主要模态.其中,前者是主要模态,以年际振荡为主,而后者则是次要模态,以季节振荡为主.进一步分析发现,南海中部的SST存在着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在1981年前后发生了一次由低到高的气候转变,而且南海中部SST的长期变化趋势非常明显,在1950—2006年间增温0.92℃.相关和合成分析表明,南海SST的年际和长期变化可能是由南海上空的经向风异常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纬向变动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南海 表层水温 时空振荡 长期变化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夏季极端降水时空变异及其与西北部太平洋海气异常关联性初探 被引量:13
9
作者 齐庆华 蔡榕硕 张启龙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观测和再分析数据,分析了1958-2008年间华南夏季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与西北部太平洋海域的海表温度、潜热通量以及水汽输送异常的联系。华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异常变化的主要模态显示,华南绝大部分地区夏季极端... 基于长时间序列的观测和再分析数据,分析了1958-2008年间华南夏季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与西北部太平洋海域的海表温度、潜热通量以及水汽输送异常的联系。华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异常变化的主要模态显示,华南绝大部分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异常呈同相变化,并以2~5年的年际变化最为显著。特别是近50年来该地区夏季极端降水趋势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末存在明显转折,即在1989年之前华南绝大部分地区夏季极端降水频次呈减少趋势,之后表现为增多趋势。结果表明,西北部太平洋同期海气异常与我国华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显著关联的关键区主要位于南海海域及其邻近的西太平洋暖池区。该海域的海表温度、潜热通量的异常变化可能是影响华南夏季极端降水的重要因素,而南海北部水汽经向输送的异常变化可能是引起华南夏季极端降水变异的关键因素之一。这可为我国华南地区夏季极端降水变异规律、机理及模拟预测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海表温度 潜热通量 水汽输送 华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太平洋西边界流的低频变化特征 被引量:8
10
作者 蔡榕硕 齐庆华 张启龙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4,共6页
基于日本气象厅长时间序列的温、盐度再分析资料,利用动力计算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西边界的北赤道流及其下游黑潮和棉兰老流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探讨了北赤道流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北赤道流和黑潮具有比较一致的年际和年代... 基于日本气象厅长时间序列的温、盐度再分析资料,利用动力计算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西边界的北赤道流及其下游黑潮和棉兰老流流量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并探讨了北赤道流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北赤道流和黑潮具有比较一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均在1976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气候跃变,之后有长期偏强的趋势,而棉兰老流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则有所不同。特别是,北赤道流1976年之后增加的流量似乎大多进入黑潮,而流入棉兰老流的流量则减少。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西传的Rossby波和棉兰老冷涡的变动可能对北赤道流的年际变化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赤道流 黑潮 棉兰老流 流量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力异常联合模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郑冬梅 张启龙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81-588,共8页
基于我国160个台站的降水资料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利用典型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力异常联合模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并探讨了该联合模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结果表明,该联合模对我国夏季降... 基于我国160个台站的降水资料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指数,利用典型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力异常联合模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并探讨了该联合模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关系。结果表明,该联合模对我国夏季降水有一年到半年的超前影响,且以冬季联合模对次年夏季降水的影响最显著。当冬季联合模出现正异常时,次年夏季我国四川地区、长江流域、华北南部降水偏多,而华北北部和江南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反之亦然。进一步分析表明,冬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力异常联合模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动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降水 典型相关分析 热带太平洋 热带印度洋 热力异常联合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物理海洋学热点回眸
12
作者 刘传玉 王凡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7-54,共8页
物理海洋学是由海洋观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共同推动的科学。得益于海洋观测和数值模拟能力的提高,2016年物理海洋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简述了2016年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变异、西边界流与中尺度涡相互作用、温跃层湍流混合等重要... 物理海洋学是由海洋观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共同推动的科学。得益于海洋观测和数值模拟能力的提高,2016年物理海洋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简述了2016年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变异、西边界流与中尺度涡相互作用、温跃层湍流混合等重要研究成果,回顾了中国在热带西太平洋及邻近海域海洋观测网的建成、新型Argo浮标投入使用等海洋学热点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 潜标观测阵列
原文传递
北太平洋经向盐量输送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厉萍 张启龙 +1 位作者 刘洪伟 许建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8-34,共7页
利用1958—2007年间的月平均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海洋同化数据)资料,较系统地研究了北太平洋经向盐量输送的基本特征和季节变化,并探讨了盐量输送季节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北太平洋净经向盐量输送的季节变化具有... 利用1958—2007年间的月平均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海洋同化数据)资料,较系统地研究了北太平洋经向盐量输送的基本特征和季节变化,并探讨了盐量输送季节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北太平洋净经向盐量输送的季节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14°N以南海域盐量输送的季节变化较显著,而在14°N以北海域则较小;北太平洋净经向盐量输送的季节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同一纬度上Ekman盐量输送和中东太平洋经向盐量输送的季节变化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黑潮 棉兰老流 盐量输送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太平洋暖池热盐结构温度场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秦思思 张启龙 尹宝树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36,共10页
基于1950-2011年间热带太平洋月平均温盐度资料,以28°C等温线作为暖池的定义标准,分别计算了暖池区(20°N-15°S,120°E-140°W)各网格点混合层、障碍层和深层的平均温度,从而构成了暖池热盐结构的温度场。据此,运... 基于1950-2011年间热带太平洋月平均温盐度资料,以28°C等温线作为暖池的定义标准,分别计算了暖池区(20°N-15°S,120°E-140°W)各网格点混合层、障碍层和深层的平均温度,从而构成了暖池热盐结构的温度场。据此,运用EOF分析法研究了暖池混合层、障碍层和深层温度距平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纬向风、纬向流和海面净热通量等要素对这3层温度场主要模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模态揭示了暖池中东部3层温度都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并在1985年前后经历了一次气候跃变,而第二模态则基本反映了暖池西部3层温度皆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和长期变化趋势,并在1995年前后经历了一次气候跃变。暖池混合层(包括障碍层)温度场前两个模态的年际振荡主要是由纬向风和南赤道流(SEC)共同引起的,而暖池深层温度场前两个模态的年际振荡则是由SEC和赤道潜流(EUC)共同调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暖池 热盐结构 时空变化 ENS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室气体排放背景下东海冬季跨陆架碳输运通量 被引量:1
15
作者 袁东亮 郝佳佳 +1 位作者 李健乐 何蕾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83-691,共9页
基于马普耦合模式,结合现场水文观测资料,估算了东海冬季跨陆架环流的流量及其向深海大洋的碳输送量.由于黄东海冬季的跨陆架环流强度远大于其他季节,且进入黑潮次表层,因此,黄东海跨陆架埋碳过程主要发生在冬季.分析结果表明,黄东海存... 基于马普耦合模式,结合现场水文观测资料,估算了东海冬季跨陆架环流的流量及其向深海大洋的碳输送量.由于黄东海冬季的跨陆架环流强度远大于其他季节,且进入黑潮次表层,因此,黄东海跨陆架埋碳过程主要发生在冬季.分析结果表明,黄东海存在明显的跨陆架输运,其中跨越台湾岛至济州岛一线陆架边缘向外海的年平均水体输送量为3.92Sv(1Sv=10~6m^3s^(-1)),净输送量为向外海0.82Sv,与台湾海峡和济州海峡流量之差相当.冬季,跨陆架向外海的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净输运量分别为98、12和0.1百万吨.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RCP4.5)和持续增加(RCP8.5)背景下,该跨陆架输运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其中冬季跨越台湾岛至济州岛一线陆架边缘向外海的流量从2006~2099年分别增加了0.54和0.65Sv,增幅分别达15.3%和19.6%.受其影响,冬季跨陆架向外海的DIC、DOC和POC的输运量增加幅度在15.4~25.2%.本文首次评估了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东海冬季跨陆架碳输运量,揭示了跨陆架输运在中国近海碳循环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陆架碳输运 全球变暖 RCP 8.5 RCP4.5
原文传递
人类活动影响20世纪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变化
16
作者 耿涛 贾凡 蔡文炬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580-2582,共3页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地球气候系统在年际时间尺度(2~8年)上最强的海-气耦合变异现象,对全球极端天气、渔业生态环境及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全球变暖背景下ENSO究竟如何发展变化,决定着ENSO对天气、气候、生态和...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是地球气候系统在年际时间尺度(2~8年)上最强的海-气耦合变异现象,对全球极端天气、渔业生态环境及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全球变暖背景下ENSO究竟如何发展变化,决定着ENSO对天气、气候、生态和农业等生产生活要素的影响范围、程度及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际时间尺度 ENSO 极端天气 人类活动影响 全球变暖 渔业生态环境 变异现象 20世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