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菌小鼠在肠道菌与机体免疫互作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征 刘志华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3-666,共4页
肠道菌在机体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中肠道菌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是什么?无菌小鼠作为一种动物模型,在研究肠道菌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必不可缺。本综述以无菌小鼠模型为基础,探讨肠道菌对机体系统发育、维持中的作用,并重点讨论一些特有... 肠道菌在机体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中肠道菌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是什么?无菌小鼠作为一种动物模型,在研究肠道菌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必不可缺。本综述以无菌小鼠模型为基础,探讨肠道菌对机体系统发育、维持中的作用,并重点讨论一些特有的肠道菌在免疫调控中的具体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菌小鼠 肠道菌群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细胞免疫衰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谭心怡 吕之晗 朱明昭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1-1129,共9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感染导致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老年人群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发及疫苗接种效果变差,与适应性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密切相关。T细胞是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介导细胞免疫并调控体液免疫。因此T细胞衰老的表型与机...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感染导致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老年人群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发及疫苗接种效果变差,与适应性免疫系统功能受损密切相关。T细胞是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介导细胞免疫并调控体液免疫。因此T细胞衰老的表型与机制及特异性针对衰老的免疫策略成为近年研究热点。本文将从T细胞“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总结T细胞衰老的表型特征,进一步从细胞普遍衰老机制及T细胞独有衰老机制探讨T细胞衰老的机制,以期为免疫衰老机制深入研究与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细胞 免疫衰老 细胞衰老 衰老 表观遗传学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细胞迁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朱明昭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01-809,共9页
细胞免疫学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免疫细胞的迁移。各种免疫细胞从生到死的各种行为活动,几乎毫无例外伴随着迁移这一基本属性。换而言之,免疫是动态的。动态的本质是时空的变化。本文以不同的免疫微环境为"经",以各种免疫细胞... 细胞免疫学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免疫细胞的迁移。各种免疫细胞从生到死的各种行为活动,几乎毫无例外伴随着迁移这一基本属性。换而言之,免疫是动态的。动态的本质是时空的变化。本文以不同的免疫微环境为"经",以各种免疫细胞的分类为"纬",从现象(观察)—机制(基础研究)—应用(转化)等不同的层面,尝试简要总结近五年来,免疫细胞迁移相关的主要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迁移 区域免疫 免疫微环境 淋巴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生物技术助力纳米颗粒疫苗理性设计时代的到来 被引量:2
4
作者 马雪璟 郭畅 +1 位作者 华兆琳 侯百东 《合成生物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3-368,共16页
纳米颗粒疫苗自1981年首次应用于人体以来,经历逾40年的发展历程,在临床应用方面已取得了极大成功。尤其是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等疫苗领域,纳米颗粒疫苗以显著的免疫原性和... 纳米颗粒疫苗自1981年首次应用于人体以来,经历逾40年的发展历程,在临床应用方面已取得了极大成功。尤其是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等疫苗领域,纳米颗粒疫苗以显著的免疫原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在遏制病毒传播和疾病防控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迫切的防控需要进一步推动了包括纳米颗粒疫苗在内的各类新型疫苗技术的发展。然而,由于被相对更经验化的设计方式和更复杂的制备工艺制约,纳米颗粒疫苗临床转化应用的速度并不突出。因此,通过理性设计来提升纳米颗粒疫苗的研制效率和应用范围,正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关键目标。合成生物技术在纳米颗粒疫苗发展的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新型合成生物技术的应用在推动纳米颗粒平台灵活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有望满足未来对抗原承载多样性的需求。本文首先综述了纳米颗粒疫苗发展的技术沿革与进展,从抗原自组装形成的纳米颗粒疫苗到抗原协助组装的纳米颗粒疫苗,再到抗原平台展示的纳米颗粒疫苗。其次,总结了纳米颗粒疫苗提高抗原淋巴引流效率、抗原增强B细胞信号活化、抗原具有独特的抗原提呈方式等增强抗原免疫原性的特殊作用。最后概括了纳米颗粒疫苗在新型冠状病毒流行中的转化应用,如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三聚体疫苗、协助组装的新冠纳米颗粒疫苗、标签偶联展示的新冠纳米颗粒疫苗。随着对免疫应答机理的深入研究和对抗原提呈新规律的发现,利用合成生物技术也将有助于充分发掘纳米颗粒疫苗的独特免疫功能、满足高难度疫苗研制的要求。因此有理由相信:在合成生物技术助力下,未来纳米颗粒疫苗将在新突发及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中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疫苗 合成生物学 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疫苗对荷人前列腺癌免疫重建NOD/SCID小鼠的抑瘤作用
5
作者 周海滨 付强 +2 位作者 汪亮亮 黄鹏 李翀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PC-3细胞冻融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疫苗(PC-3-DC)对荷人前列腺癌免疫重建NOD/SCID小鼠(hu-PBL-NOD/SCID)的抑瘤作用。方法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腹腔注射法建立hu-PBL-NOD/SCID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PC-3... 目的探讨PC-3细胞冻融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疫苗(PC-3-DC)对荷人前列腺癌免疫重建NOD/SCID小鼠(hu-PBL-NOD/SCID)的抑瘤作用。方法采用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腹腔注射法建立hu-PBL-NOD/SCID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PC-3-DC组)和对照组(DC组、PBS组),腹腔分别注射PC-3-DC疫苗、未致敏的DC和PBS。每周1次,共2次,然后接种1×107PC-3细胞,观察鼠成瘤率、成瘤潜伏期、肿瘤体积以及测定特异性CTL活性。结果 ELISA法可检测到小鼠血清中人lg G水平,hu-PBL-NOD/SCID嵌合模型重建成功,各组小鼠间成瘤率无明显差异。但PC-3-DC组成瘤潜伏期延长,肿瘤生长缓慢,2周后肿瘤体积明显小于DC组和P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脾淋巴细胞对PC-3细胞有特异性杀伤效应,而对K562细胞则无杀伤活性。结论负载PC-3冻融抗原的DC疫苗可诱导人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能有效抑制hu-PBL-NOD/SCID小鼠肿瘤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前列腺癌 免疫治疗 NOD/SCID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LL-SELEX筛选膀胱癌核酸适配体的细胞学研究
6
作者 平秦榕 李翀 +4 位作者 梁剑伟 刘杨文易 雷容 王剑松 颜汝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08-714,共7页
目的基于膀胱癌标志物的早期诊断和术后复发监测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文中利用CELL-SELEX技术筛选出可特异性识别膀胱癌细胞系(EJ、T24、BIU87)的核酸适配体。方法以人膀胱癌细胞系EJ、T24和BIU87为阳性质控细胞,以HCV29(人正常尿路... 目的基于膀胱癌标志物的早期诊断和术后复发监测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文中利用CELL-SELEX技术筛选出可特异性识别膀胱癌细胞系(EJ、T24、BIU87)的核酸适配体。方法以人膀胱癌细胞系EJ、T24和BIU87为阳性质控细胞,以HCV29(人正常尿路上皮细胞系)、293T(人胚肾细胞系)、huh7(人肝癌细胞系)为阴性质控细胞,进行CELL-SELEX筛选。PCR上游引物5’端标记FITC,下游引物5’端标记Biotin,将每一轮次筛选得到的ssDNA作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纯化。利用生物素-链亲和素磁珠分离法将PCR纯化产物进行分离后获得次级FITC-ssDNA用于下一轮次的筛选,流式细胞仪监测CELL-SELEX筛选进程。选取与膀胱癌细胞系EJ、T24和BIU87结合率最高轮次的ssDNA文库进行PCR扩增、产物纯化、分子克隆和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利用Dnaman软件模拟核酸适配体的二级结构。体外合成FITC标记的适配体,流式细胞仪检测适配体与EJ、T24和BIU87的结合率。结果随着CELL-SELEX流程的推进,FITC-ssDNA与EJ、T24和BIU87细胞的结合率逐渐增加;第15轮FITC-ssDNA与EJ结合率最高,文库中apt1富集度最高;第18轮FITC-ssDNA与T24、BIU87结合率最高,文库中apt2和apt3富集度最高。DNA结构预测分析显示apt1、apt2和apt3的二级结构主要为茎环结构。流式细胞仪检测:FITC-apt1可特异性识别EJ细胞,阳性率达71.5%。FITC-apt2与T24细胞的结率明显高于BIU87细胞。FITC-apt3与BIU87细胞的结合率明显高于T24细胞。FITC-apt2可特异性识别T24细胞,阳性率达63.9%。FITC-apt3可特异性识别BIU87细胞,阳性率达74.7%。结论利用CELL-SELEX技术筛选出可识别膀胱癌细胞系的适配体。其中适配体apt1可特异性识别EJ细胞,适配体apt2可特异性识别T24细胞,适配体apt3可特异性识别BIU87细胞,为膀胱癌早期诊断和靶向治疗技术的研发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LL-SELEX 膀胱癌 适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小鼠模型研究肠道免疫功能紊乱在肠易激综合征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8
7
作者 陈东晖 陈海荣 +1 位作者 刘志强 郑鹏远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45-451,共7页
目的研究肠道免疫功能在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作用机制及丁酸杆菌对肠道免疫系统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C57BL/6雄性6周龄小鼠共5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n=20)正丁酸钠结肠灌注,诱导C—IBS小鼠模型,每次200μl(浓度500mmol/L... 目的研究肠道免疫功能在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作用机制及丁酸杆菌对肠道免疫系统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C57BL/6雄性6周龄小鼠共50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n=20)正丁酸钠结肠灌注,诱导C—IBS小鼠模型,每次200μl(浓度500mmol/L)每天2次,连续3d。对照组(n=20)小鼠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肠。丁酸杆菌组(n=10)正丁酸钠造模前2h,丁酸杆菌灌胃每次500μl(活菌浓度1/10^9CFU/ml)每天1次,连续6d。检测生理指标、结肠高敏状态、肠道病理损伤程度,评价C-IBS模型。分离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IELs)和固有层单核细胞(LPMC),流式分析,进一步评价C—IBS模型小鼠肠道免疫功能异常激活和紊乱状态及丁酸杆菌对肠道免疫系统紊乱的调节作用。结果(1)实验组小鼠生理指标改变明显,实验组肠道出现低度炎症状态结肠膨胀试验(CRD)和最低阈值明显降低(t=8.926、6.103,P均〈0.001),提示C—IBS模型造模成功;(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肠道IELs中树突状细胞(DCs)减少(t=2.878、3.086,P均〈0.05)而巨噬细胞增加(t=3.191,P〈0.05),记忆性T细胞增加(t=3.071,P〈0.05);(3)与对照组相比,固有层(LP层)树突状细胞(DCs)减少(t=2.880、2.664,P均〈0.05),记忆性T细胞增加(t=3.732、2.682,P均〈0.05);(4)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杆菌组生理指标无变化;IELs中巨噬细胞、记忆性T细胞及DCs均接近正常水平(造模第6天,t=1.103、0.0213、0.418,P均〉0.05),LP层中巨噬细胞和DCs(造模第6天,t=0.782、0.347,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5)与实验组相比,丁酸杆菌组肠道LP层记忆性T细胞数量也显著下降(造模第6天,t=2.346,P=0.0470,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t=2.233,P=0.0476,P〈0.05)。丁酸杆菌干预后,肠道免疫系统功能恢复并接近正常水平。结论IBS病理生理机制的产生可能与肠道免疫功能异常激活和紊乱状态相关,肠道免疫功能异常激活和紊乱状态是诱导IBS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丁酸杆菌能够调节肠道免疫系统,恢复胃肠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高敏 免疫功能紊乱 低度炎症 丁酸杆菌
原文传递
抗原非特异性T细胞对天然免疫炎性反应的调控
8
作者 陈海荣 张超 +3 位作者 张胜源 王为红 李舒然 唐宏 《生命科学》 CSCD 2016年第2期137-145,共9页
天然免疫是抵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其稳态的建立与维持须受到精确调控。近期研究进展表明,传统意义上抗原特异性免疫细胞——T细胞,能够以抗原非特异的方式在天然免疫阶段调节炎性反应,并决定了机体对微生物的免疫应答稳态。因此,... 天然免疫是抵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其稳态的建立与维持须受到精确调控。近期研究进展表明,传统意义上抗原特异性免疫细胞——T细胞,能够以抗原非特异的方式在天然免疫阶段调节炎性反应,并决定了机体对微生物的免疫应答稳态。因此,深入了解T细胞以及不同T细胞亚型对天然免疫炎性反应的调控机制,有助于绘制天然免疫新的调控网络,阐述炎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并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非特异性T细胞 炎性调控 天然免疫稳态
原文传递
死亡受体6的胞内结构域对其亚细胞定位的调节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靖云 胡瑞 +4 位作者 杜秋妹 尹相云 王婷婷 王东辉 张立国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7-126,共10页
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DR6)是死亡受体家族的一员,在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然而,其亚细胞定位和调节机制尚不清楚。作者研究发现DR6不仅能够定位在细胞质膜表面,同时也存在于细胞内体系统。膜表面的DR6可以发生内吞... 死亡受体6(death receptor 6,DR6)是死亡受体家族的一员,在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然而,其亚细胞定位和调节机制尚不清楚。作者研究发现DR6不仅能够定位在细胞质膜表面,同时也存在于细胞内体系统。膜表面的DR6可以发生内吞,功能性单克隆抗体能够加速其内吞。通过构建一系列胞内结构域的缺失突变体,结果显示单独缺失丝氨酸/脯氨酸富集结构域,DR6在细胞膜表面定位显著增加,在内体定位显著减少。而分别缺失另外三个胞内结构域,DR6主要定位在细胞内体。以上结果提示DR6的胞内不同结构域在调控DR6的亚细胞定位和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受体6 亚细胞定位 内吞作用
原文传递
单克隆抗体的出现与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雪璟 李润涵 侯百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8期3078-3084,共8页
1975年,免疫学家Georges Kohler和Cdsar Milstein将免疫过后的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可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杂交瘤技术(hybridoma technology).他们也因此获得了1984年诺R尔生理... 1975年,免疫学家Georges Kohler和Cdsar Milstein将免疫过后的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既可产生抗体,又可无限增殖,从而创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杂交瘤技术(hybridoma technology).他们也因此获得了1984年诺R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此,人们可通过细胞工程在体外定向制备并分离出已知抗原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学家 生理学或医学奖 小鼠脾细胞 单克隆抗体 抗原特异性 无限增殖 杂交瘤技术 杂交瘤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