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末次冰盛期以来塔里木盆地绿洲演化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3
1
作者 孙爱军 赵晖 +4 位作者 刘冰 汪克奇 晁倩 史志林 陈发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61-1772,共12页
塔里木盆地绿洲是中亚干旱区历史时期和现代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古丝绸之路和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对此区域绿洲沉积记录进行研究,可以了解绿洲演化过程,从而进一步对绿洲演化的机制进行分析。由于塔里木盆地周边... 塔里木盆地绿洲是中亚干旱区历史时期和现代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古丝绸之路和现代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对此区域绿洲沉积记录进行研究,可以了解绿洲演化过程,从而进一步对绿洲演化的机制进行分析。由于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人类活动剧烈,导致连续完整的绿洲沉积记录较为缺乏;而且此区域环境变化敏感复杂,沉积记录存在‘同期异相’等特性,限制了对绿洲演化过程和影响机制的探讨。因此,对塔里木盆地绿洲沉积物与绿洲演化过程研究进行系统总结非常必要。通过梳理目前对绿洲和绿洲沉积物的分类与定义,认为除了地貌与沉积相,还需结合表征绿洲沉积阶段的指标体系才能更好地厘清绿洲演化过程。筛选了记录塔里木盆地末次冰盛期以来的24篇绿洲沉积序列的文献,对文献中232个绿洲沉积发育年代和其中的120个河湖相沉积发育年代数据分别进行概率密度统计。总体来看,绿洲沉积与河湖相沉积发育年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暗示绿洲发育与盆地内部水文过程密切相关。同时,6 ka之前,绿洲发育概率密度与古里雅冰芯δ18O记录的温度具有相同变化趋势,盆地周边高山地区冰川融水可能是绿洲发育的主控因素;6 ka之后,绿洲发育与天山鹿角湾黄土-古土壤序列记录的湿度变化较为一致,绿洲发育可能主要响应于山地降水变化。进一步对塔里木盆地不同区域绿洲发育概率与古环境演化记录进行对比,发现不同区域绿洲发育与古环境记录存在着不一致性。在未来研究中,应该对塔里木盆地各区域大范围不连续的绿洲沉积进行集成研究,构建区域绿洲演化过程和年代框架,在此基础上对控制各区域绿洲发育的因素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末次冰盛期 绿洲演化 河湖相沉积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降解苯酚污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许雅洁 张怡洋 +2 位作者 刘阳 薛林贵 章高森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5期233-241,共9页
系统综述了国内外微生物降解苯酚污染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微生物降解苯酚有氧代谢机制,细菌、真菌和微藻降解苯酚的研究进展,影响微生物苯酚降解效率的条件因素,微生物降解苯酚技术方法的优化及应用,展望了微生物降解苯酚的发展和应用潜... 系统综述了国内外微生物降解苯酚污染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微生物降解苯酚有氧代谢机制,细菌、真菌和微藻降解苯酚的研究进展,影响微生物苯酚降解效率的条件因素,微生物降解苯酚技术方法的优化及应用,展望了微生物降解苯酚的发展和应用潜力,以及高效、绿色、无污染的生物降解苯酚的新技术、新方法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污染 微生物降解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土壤修复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万洪琼 韦性霞 +2 位作者 雒爱红 王旭霞 顾梦鹤 《甘肃科技》 2022年第1期70-74,132,共6页
我国农业已逐步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经营,绿色低碳模式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生物炭是一种新型生物材料,主要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材料经高温加工而成,富含碳元素及其他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孔隙结构发达,表面积巨大,对土壤具有修... 我国农业已逐步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经营,绿色低碳模式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生物炭是一种新型生物材料,主要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材料经高温加工而成,富含碳元素及其他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孔隙结构发达,表面积巨大,对土壤具有修复作用。生物炭的优良性质使其近年来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关注。重点综述了生物炭对土壤性质(pH和田间持水量)、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进行了简要归纳,通过思考和分析,对生物炭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今后生物炭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修复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武威市风力侵蚀分区治理规划及措施
4
作者 靳峰 邢瑜 +5 位作者 周颖 张煜 马涛 霍云云 郭建军 柳本立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80,192,共10页
[目的]分析甘肃省武威市风力侵蚀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确定风力侵蚀可治理区划及其防治对策,为该市风蚀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等技术手段,使用修正土壤风蚀... [目的]分析甘肃省武威市风力侵蚀空间动态变化特征,确定风力侵蚀可治理区划及其防治对策,为该市风蚀水土保持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等技术手段,使用修正土壤风蚀方程(RWEQ)计算武威市2000—2020年5期风蚀模数,获得区域风蚀的面积分布和变化特征。结合重点建设工程分布等空间要素叠加分析方法,提出该市风力侵蚀可治理区域划分原则,并将该原则应用于划分武威市风力侵蚀可治理区。[结果]修正土壤风蚀方程(RWEQ)能较好地估算武威市多年风力侵蚀模数,其多年风力侵蚀模数为5788.98〔t/(km^(2)·a)〕,多年平均土壤风蚀总量1.92×10^(8)t;研究区风力侵蚀在时间上呈现总体下降,偶有上升趋势,且风力侵蚀强度等级明显减弱;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主要分布在民勤县、凉州区、古浪县;依据多要素叠加风蚀分区治理方案,武威市可治理风力侵蚀面积共2872.66km^(2),其中民勤县1468.48km^(2),凉州区708.75km^(2),古浪县695.43km^(2)。[结论]风力侵蚀分区治理是武威市风蚀水土保持的重点工作,根据风蚀分区治理划分结果,针对不同行政区划,民勤县北部坡度较低的平坦戈壁沙漠地区是其重点关注区域,治理措施应以风沙防治和植被恢复为主,并需要注意控制人为工程建设扰动的影响,明确区域管理范围;凉州区应注意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古浪县应以封育措施和对天然植被进行保护为主。同时,在戈壁沙漠地区需特别注意大型光伏电站建设等施工扰动的风沙防治和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力侵蚀 修正土壤风蚀方程模型 甘肃省武威市 风蚀水土保持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丁湖可培养好氧嗜盐细菌多样性及抗辐射特征初探
5
作者 张怡洋 刘阳 +6 位作者 阮迪 张璐 刘光琇 陈拓 张威 薛林贵 章高森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44-52,共9页
为了解新疆艾丁湖地区中可培养好氧嗜盐细菌的多样性及抗辐射相关特征,以去除盐组分的R2A为基础培养基,在NaCl浓度为50~300 g/L范围内对艾丁湖地区湖边滩涂沉积物和湖周盐碱地中可培养好氧嗜盐细菌进行分离。结果表明,经16S rRNA序列测... 为了解新疆艾丁湖地区中可培养好氧嗜盐细菌的多样性及抗辐射相关特征,以去除盐组分的R2A为基础培养基,在NaCl浓度为50~300 g/L范围内对艾丁湖地区湖边滩涂沉积物和湖周盐碱地中可培养好氧嗜盐细菌进行分离。结果表明,经16S rRNA序列测定和系统进化分析,共得到80株好氧嗜盐细菌。湖周盐碱地的可培养好氧嗜盐细菌数量显著高于湖边滩涂沉积物,物种丰富度也显著高于湖边滩涂沉积物;其中,中度嗜盐菌不仅数量多且多样性丰富。分离所得的好氧嗜盐细菌隶属于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的22个属;其中,厚壁菌门(70.00%)是优势菌门,Bacillus(45.00%)是优势菌属。此外,还分离得到19株高度嗜盐的潜在新种。分离所得的80株可培养好氧嗜盐细菌中有34株在100 J/m2的UVC辐照后存活率(SR)大于10%,属于Bacillus的嗜盐-抗辐射细菌占25.00%;分离自100 g/L NaCl的Streptomyces sp.ALP-8和Streptomyces sp.ASS-29的抗辐射能力最强,SR分别为67.23%和65.73%;极端嗜盐细菌Staphylococcus sp.ASS-5(分离自300 g/L NaCl)、Sediminibacillus sp.ALP-17(分离自250 g/L NaCl)和Kocuria sp.ASS-27(分离自250 g/L NaCl)的SR也在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培养细菌 嗜盐细菌 多样性 抗辐射 艾丁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麓河流域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呼吸特征 被引量:8
6
作者 赖炽敏 薛娴 +5 位作者 赖日文 李成阳 尤全刚 张文娟 刘斐耀 彭飞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4期952-959,I0011,共9页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而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大面积退化对土壤呼吸及碳循环造成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探明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对北麓河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呼吸及其相关因子进行了测定,分析了... 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而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大面积退化对土壤呼吸及碳循环造成重要影响。为了进一步探明高寒草甸退化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对北麓河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呼吸及其相关因子进行了测定,分析了土壤呼吸与生物量、地下净初级生产力以及土壤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呼吸在生长季均表现出相似的动态特征,随退化程度加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中度退化程度达到最大值,且在生长季中期变化显著(P <0.05)。2)土壤呼吸和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地下净初级生产力均显著线性正相关(P <0.05)。3)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之间呈指数关系,但不同退化程度下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不同,土壤呼吸敏感性在轻度退化(Q_(10)=3.26)和中度退化程度(Q_(10)=3.22)大于未退化(Q_(10)=2.66),而在重度退化(Q_(10)=2.49)和极度退化程度(Q_(10)=1.96)小于未退化;这主要是由不同退化程度土壤温度、地下生物量以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差异造成。研究的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退化草地的碳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草地退化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生物量 地下净初级生产力 土壤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碳氮磷对退化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6
7
作者 孙建波 李成阳 +4 位作者 赖炽敏 陈洋 陈小杰 周俊 彭飞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06-1114,共9页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是土壤团聚体黏合物和养分的重要来源,因此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养分库的变化可指示生态系统退化过程。本文在长江源区根据植被群落特征选取未退化、中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甸,研究其土壤中大团聚体(>250μm)、微团聚体(...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是土壤团聚体黏合物和养分的重要来源,因此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养分库的变化可指示生态系统退化过程。本文在长江源区根据植被群落特征选取未退化、中度和严重退化高寒草甸,研究其土壤中大团聚体(>250μm)、微团聚体(55~250μm)和游离态粉粒黏粒(<55μm)含量、不同粒级团聚体碳氮磷含量及储量随草地退化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植物和微生物活动与这些变化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未退化和中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以微团聚体为主。退化使高寒草甸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碳氮含量及储量显著下降,但磷含量及储量未发生显著变化。游离态粉粒黏粒氮磷储量在严重退化高寒草甸显著增加。各团聚体碳氮含量与地上生物量和微生物量碳正相关,磷含量与微生物量碳负相关。本研究表明植物及受其影响的土壤微生物变化是造成高寒草甸退化后不同团聚体碳氮磷库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退化 团聚体 碳氮磷含量 高寒草甸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下游青土湖白刺灌丛水分来源及其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被引量:6
8
作者 姜生秀 安富博 +3 位作者 马剑平 赵鹏 刘虎俊 刘淑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6-182,共7页
通过测定人工湖面不同距离白刺灌丛生长季降水、土壤水、地下水、植物水的稳定氢氧同位素变化特征,结合IsoSource模型,定量分析了白刺灌丛生长季的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随样地与人工湖面距离的增加,0-200m水平范围白刺灌丛各土层平... 通过测定人工湖面不同距离白刺灌丛生长季降水、土壤水、地下水、植物水的稳定氢氧同位素变化特征,结合IsoSource模型,定量分析了白刺灌丛生长季的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随样地与人工湖面距离的增加,0-200m水平范围白刺灌丛各土层平均土壤水分逐渐减小,其中0m样地最高为10.02%,200m样地最小为5.24%,对250m-600m样地各土层平均土壤水分的影响不大。受蒸发及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白刺灌丛0-70cm土壤水及其δ18O变化剧烈。土壤水的δ18O介于-8.78‰~16.39‰,平均值为0.14‰。地下水的δ18O介于-4.19‰^-3.55‰,平均值为-3.89‰。降水的δ18O介于-17.31‰~3.37‰,平均值为-6.36‰。湖水的δ18O介于-1.84‰~11.66‰,平均值为3.02‰。木质部水的δ18O介于-5.98‰~2.74‰,平均值为-3.59‰,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水分δ18O差异显著(P<0.05)。随样地与人工湖面距离的增加,白刺灌丛逐渐利用更深层次的土壤水及地下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灌丛 水分来源 稳定氢氧同位素 人工输水区 青土湖
原文传递
民勤绿洲边缘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水分利用动态 被引量:9
9
作者 赵鹏 徐先英 +3 位作者 纪永福 李亚 安富博 张慧文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8-175,共8页
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是民勤绿洲边缘的建群种,也是绿洲风沙灾害防治的重要天然屏障。水分是干旱区植物生存发展的限制性因子,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水分利用动态对民勤绿洲边缘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是民勤绿洲边缘的建群种,也是绿洲风沙灾害防治的重要天然屏障。水分是干旱区植物生存发展的限制性因子,研究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水分利用动态对民勤绿洲边缘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测定白刺灌丛不同季节降水、土壤水、地下水、植物木质部水的稳定氢氧同位素变化特征,结合IsoSource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生长季的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土壤水分0-200cm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差异明显,土壤水分排序表现为衰退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5月-9月民勤绿洲大气降水线性方程LMWL为δD=6.59δ18O-4.38,R2=0.90,n=114。土壤水、地下水、植物水、降水δ18O随季节和演替阶段的变化规律各异。白刺灌丛发育阶段,春季主要利用中层土壤水,夏季和秋季利用地下水。稳定阶段,春季主要利用浅层土壤水分,夏季主要利用降水,秋季主要利用地下水。衰退阶段,春季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夏季和秋季主要利用地下水。地下水埋深、结皮覆盖度、灌丛与农田之间距离等环境因子以及植株枯枝程度共同影响着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的水分利用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刺灌丛 土壤水 大气降水 地下水 水分来源 稳定氢氧同位素
原文传递
石羊河下游青土湖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 被引量:8
10
作者 赵鹏 徐先英 +3 位作者 屈建军 李亚 姜生秀 张裕年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0-85,共6页
青土湖属于季风边缘区内陆河尾闾封闭湖泊,以其生态脆弱性和气候敏感性是古气候、古环境等全球变化环境研究的理想区域。降水是干旱区生态系统水循环的重要输入因子,研究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土湖水资源... 青土湖属于季风边缘区内陆河尾闾封闭湖泊,以其生态脆弱性和气候敏感性是古气候、古环境等全球变化环境研究的理想区域。降水是干旱区生态系统水循环的重要输入因子,研究降水氢氧同位素特征及水汽来源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青土湖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通过分析青土湖5月~10月6个月21个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组成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合HYSPLIT模型模拟大气降水气团传输途径和过程,判定该地区水汽来源。结果表明:5月-10月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关系的线性方程LMWL为δD=6. 67δ^(18)O-1. 01(n=21,R2=0. 95);大气降水的δ^(18)O变化范围为-16. 97‰~3.23‰,平均值为-5. 36‰。δD的变化范围为-118. 36‰~15. 63‰,平均值为-36. 82‰。过量氘(d-excess)介于-23. 64~21. 93‰,均值为6. 03‰,低于全球平均值(10‰)。降水δ^(18)O与降雨量显著相关,但温度效应不显著。受西风水汽、局地人工季节性湖面蒸发和亚洲季风的影响,青土湖大气降水水汽来源的季节性明显,夏季主要来源于西风环流、东南季风及局地蒸发,秋季来源于西伯利亚和蒙古的极地大陆气团。连续多年生态补水形成的人工季节性湖面蒸发成为夏季降水水汽来源之一,对改善湖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土湖 大气降水 水汽来源 氢氧同位素
原文传递
多组复合指纹示踪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柳本立 Xunchang John Zhang +1 位作者 牛百成 屈建军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92-1098,共7页
指纹示踪法是确定水力作用下流域泥沙物质来源贡献率的重要手段,其中选用多个指纹因子组成一组"最优指纹"的复合指纹示踪法应用最为广泛。该类方法不受空间尺度或沉积物传输过程的限制,因此可以采用相似的步骤,应用到风力沉... 指纹示踪法是确定水力作用下流域泥沙物质来源贡献率的重要手段,其中选用多个指纹因子组成一组"最优指纹"的复合指纹示踪法应用最为广泛。该类方法不受空间尺度或沉积物传输过程的限制,因此可以采用相似的步骤,应用到风力沉积问题当中。然而对比研究发现,一组复合指纹判别能力的高低并不能代表其优化求解判别结果的准确程度,二者之间没有正相关性。介绍了基于指标之间解析解关系筛选多个指标组合的多组复合指纹示踪法,以及该方法在不同尺度流域的检验。相对于蒙特卡洛方法进行优化获得数值解的方法,采用所有具有有效解析解的多组指纹组合结果平均值,可获得同样合理的结果,但大大减少了计算量。该方法已被推广应用于风沙堆积物质,以及风沙、水沙共同作用下的干旱区水库泥沙淤积物质来源的定量判别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组复合指纹法 泥沙来源 贡献率判别 风沙物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