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蓬粗提物对陇南花椒黑胫病病原菌抑制作用研究
1
作者 史梁 钱朝菊 +5 位作者 范兴科 燕霞 曹永红 张洪 陆欣 马小飞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6,共6页
为了明确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ITS测序的方法对陇南地区花椒黑胫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从多株陇南花椒的黑胫病病灶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3种不同菌落形态特征的菌株,经过寄主回接,科赫法则验证,首次明确陇南地区花椒黑胫病病原菌为一种极... 为了明确病原菌,采用形态学和ITS测序的方法对陇南地区花椒黑胫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从多株陇南花椒的黑胫病病灶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3种不同菌落形态特征的菌株,经过寄主回接,科赫法则验证,首次明确陇南地区花椒黑胫病病原菌为一种极细链格孢菌。通过梯度生长抑制测定法评估沙蓬粗提物对该极细链格孢菌的抑制效果,发现8 mg/mL的沙蓬粗提物对极细链格孢菌的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达到70.18%。研究结果不仅说明花椒黑胫病产生的机制复杂多样,同时说明沙生药用植物沙蓬的粗提物作为植物源杀菌剂在重要经济林作物主要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前景,拓展了沙蓬在我国特色生态农业中的应用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蓬粗提物 花椒黑胫病 病原菌 极细链格孢菌 植物源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刍动物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施建川 梁艳萍 +2 位作者 丛海涛 秦涛 杨果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175-179,共5页
肌内脂肪(IMF)含量是影响肉品质的关键指标,IMF对嫩度、大理石纹等感官指标性状具有正向影响。肌内脂肪祖细胞存在于肌肉纤维的间质中,而背最长肌、胸肌、股肌等骨骼肌是IMF沉积的主要场所。调节肌肉内脂肪祖细胞数量,增强成脂因子功能... 肌内脂肪(IMF)含量是影响肉品质的关键指标,IMF对嫩度、大理石纹等感官指标性状具有正向影响。肌内脂肪祖细胞存在于肌肉纤维的间质中,而背最长肌、胸肌、股肌等骨骼肌是IMF沉积的主要场所。调节肌肉内脂肪祖细胞数量,增强成脂因子功能,向富含脂滴的脂肪细胞分化,对促进IMF沉积、改善肉类的适口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从反刍动物IMF细胞的分化来源、IMF的沉积分子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为科学高效选育具备高品质肉用性状的新品种反刍动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动物 肌内脂肪沉积 肌内脂肪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精细化教学改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3
作者 周姗姗 赵鹏姝 +1 位作者 燕霞 马小飞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22年第5期42-45,共4页
细胞生物学实验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实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工作者已经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教改探索,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采用了近年来广受欢迎的混合式教学法、综合性实验设计等教改方法,... 细胞生物学实验是生命科学相关专业的实践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工作者已经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教改探索,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尽管采用了近年来广受欢迎的混合式教学法、综合性实验设计等教改方法,但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技能水平和对课程的认知水平并未显著提高。本文认为,教改不仅要体现在宏观上,更要体现在每堂课的教学细节上,因为这些细节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更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本文从文献阅读、实验准备、实验结果分析及实验报告撰写等方面对细胞生物学实验的教学细节进行探讨,以期改善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生物学实验 教学改革 精细化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水分生境下红砂叶片功能性状的响应及适应机制 被引量:12
4
作者 朱瑞清 刘美玲 +3 位作者 李刚 康红梅 杨涛 王治业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9-34,共6页
干旱是中国西北荒漠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干旱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红砂是广泛分布在我国温带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和主要建群种之一,对多种环境胁迫尤其是干旱胁迫具有极强的耐受性。因此,研究... 干旱是中国西北荒漠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干旱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布等产生重要的影响。红砂是广泛分布在我国温带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种和主要建群种之一,对多种环境胁迫尤其是干旱胁迫具有极强的耐受性。因此,研究红砂对不同水分生境的响应及适应机理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不同水分条件自然生境中(小红山地区和长流水地区)的红砂叶片形态、表皮微形态及超微结构进行分析,揭示红砂适应干旱胁迫的叶片形态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生境中土壤含水量的降低,红砂叶片厚度增大,叶面积及气孔开度减小,角质层增厚,从而降低植物蒸散过程中体内水分的散失。表皮细胞面积减小,表皮细胞密度增大,细胞壁增厚,增加了表皮细胞弹性,有助于降低干旱胁迫下植物失水造成的机械损伤。与此同时,栅栏组织增厚,且细胞排列更加致密,海绵组织的厚度减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进行。因此,红砂叶片的形态结构特点使其对干旱具有极强的耐受性。研究揭示了荒漠植物红砂的叶片形态结构对不同水分条件的响应,为理解荒漠植物对水分限制的响应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砂 叶面积 表皮微形态 气孔 叶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枸杞根际土壤链霉菌V-1-3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胡运琪 马晓莉 +7 位作者 贾荣亮 林文星 郭欢欢 李彬 李舂龙 南泽东 吴秀丽 江志波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47-653,共7页
目的获得链霉菌V-1-3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并预测其代谢产物,为发现潜在新抗生素奠定基础。方法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菌株属水平鉴定,利用Illumina HiSeq+PacBio测序技术对菌株V-1-3进行基因组测序,采... 目的获得链霉菌V-1-3的基因组序列信息,分析其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并预测其代谢产物,为发现潜在新抗生素奠定基础。方法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菌株属水平鉴定,利用Illumina HiSeq+PacBio测序技术对菌株V-1-3进行基因组测序,采用antiSMASH(v6.0.1)在线工具分析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液-质联用技术检测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结果链霉菌V-1-3基因组序列全长8243417 bp,平均(G+C)含量为72.14%,共编码7578个基因,预测到33个生物合成基因簇,利用液-质联用检测到4个代谢物:oxalomycin B、geosmin、coelichelin和ishigamide。结论来自盐碱地的链霉菌V-1-3具有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基因簇,能产生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进一步发掘新抗生素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链霉菌 全基因组测序 次级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的从头驯化:原理、进展及挑战--以野生植物沙米的驯化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马小飞 燕霞 +1 位作者 钱朝菊 朱新宇 《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2期19-30,共12页
植物的驯化不仅对世界农业生产具有深远影响,而且显著推进了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的驯化历程逐渐缩短。尤其是近年来,传统的人工选育和近期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结合,使得作物从头驯化变得更加... 植物的驯化不仅对世界农业生产具有深远影响,而且显著推进了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植物的驯化历程逐渐缩短。尤其是近年来,传统的人工选育和近期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结合,使得作物从头驯化变得更加容易。从头驯化,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不仅可以使野生物种快速改良成为可以栽培的作物,还可以有效解决作物驯化过程中由于“搭载效应”造成的有害变异积累等问题。因此,从头驯化成为现代作物驯化的主要途径。然而,从头驯化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在此,以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为例,回顾从头驯化的优势和挑战,结合过去十几年沙米从头驯化的经验和教训,旨在从种群遗传学的角度解释其驯化的策略和进展。首先,通过广泛的群体基因型收集,在较大的有效群体范围内进行同质园实验,最大限度地保留其遗传多样性;其次,通过沙米的表型多样性确定驯化性状;再次,对农艺性状与种源气候因子进行关联分析,选育高品质的驯化品种;最后,通过种群动态模拟,确定沙米大规模种植的适宜地理区域,规范沙米的种植技术,制定适宜的水肥管理条件,并对沙米种质稳定性和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进行评判。这种策略一方面不仅可以大大缩短从头驯化的时间,还可以避免市场对转基因作物的不认可,为野生植物的从头驯化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对沙漠药食同源植物的从头驯化和推广,不仅可以促进我国西北荒漠区的生态恢复,还可以带动西北荒漠区的绿色经济发展,实现科技扶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起源 从头驯化 沙米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因编辑 可持续发展 药食同源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渣饲粮对滩羊生长性能、胃肠道组织结构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程新东 杜霞 +5 位作者 梁艳萍 刘春燕 辛国省 高巧仙 伍修锟 杨果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12,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在饲粮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葡萄渣(GP)对滩羊生长性能、胃肠道组织形态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3月龄左右去势滩羊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重复,分别饲喂含有0 (CON组)、1%(GP1组)、2%(GP2组)、4%(GP4组)和8%(GP8组)的葡萄... 试验旨在研究在饲粮中添加不同含量的葡萄渣(GP)对滩羊生长性能、胃肠道组织形态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3月龄左右去势滩羊5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0个重复,分别饲喂含有0 (CON组)、1%(GP1组)、2%(GP2组)、4%(GP4组)和8%(GP8组)的葡萄渣饲粮。试验期46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GP1组、GP2组和GP4组滩羊的平均日采食量均降低,GP8组滩羊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GP4组滩羊空肠的绒毛高度、结肠黏膜层厚度分别提高2.0%和33.3%,GP8组滩羊的空肠肌层、结肠肌层和黏膜层厚度分别降低48.5%、34.4%和11.6%。GP8组滩羊的瘤胃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P2组和GP4组滩羊的瘤胃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GP4组滩羊的空肠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GP4组、GP8组滩羊的盲肠和结肠纤维素酶及脂肪酶活性均较高(P>0.05)。研究表明,添加一定量的葡萄渣饲粮不会影响滩羊的生长性能,添加4%和8%的葡萄渣均能够改善滩羊胃肠道形态和消化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渣 滩羊 生长性能 组织形态 消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粮中不同比例沙蓬对滩羊生长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8
作者 梁艳萍 任阳奇 +5 位作者 冉福 焦丹 杜霞 马小飞 杨果 赵宗胜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5-20,共6页
试验旨在检测不同生长期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L.)Moq.,AS)的营养成分,并探讨成熟期沙蓬对滩羊生长性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以玉米秆和苜蓿草为参照,评估不同生长期沙蓬植株的营养价值。选取24只5~6月龄、体重为(27.71±... 试验旨在检测不同生长期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L.)Moq.,AS)的营养成分,并探讨成熟期沙蓬对滩羊生长性能及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以玉米秆和苜蓿草为参照,评估不同生长期沙蓬植株的营养价值。选取24只5~6月龄、体重为(27.71±0.45)kg的滩羊,随机分成4组,即对照组(CON组)、10%AS组、20%AS组和30%AS组,每组6个重复。选取成熟期沙蓬作粗饲料,分别以不同比例(0、10%、20%和30%)沙蓬等蛋白替换苜蓿草和玉米秆制作全价颗粒料饲喂滩羊。试验期128 d。结果显示,沙蓬的营养成分介于玉米秆和苜蓿草之间。滩羊末重、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随着饲料中沙蓬替换比例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CON组相比,20%AS组和30%AS组的料重比分别升高16.06%和26.03%(P>0.05)。与CON组相比,30%AS组滩羊血液中皮质醇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补体C5的浓度显著升高(P<0.05)。研究表明,饲粮中使用10%~20%的沙蓬替换苜蓿干草和玉米秸秆时,滩羊的生长和健康较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蓬 滩羊 营养成分 生长性能 血液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7种蒙中药生物学特征调查与种植建议 被引量:1
9
作者 罗亚勇 张铜会 +3 位作者 李玉霖 刘新平 王立龙 赵学勇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第7期4-7,共4页
目的:蒙中药是我国独特的医药资源,在科尔沁沙地发展蒙中药规范化种植,不仅有助于保护沙地濒危中草药资源,而且可促进沙化土地的恢复。通过制定相应的中草药种植规程并提出相关种植建议,以提高药材产量,保障质量稳定。方法:田间种植防... 目的:蒙中药是我国独特的医药资源,在科尔沁沙地发展蒙中药规范化种植,不仅有助于保护沙地濒危中草药资源,而且可促进沙化土地的恢复。通过制定相应的中草药种植规程并提出相关种植建议,以提高药材产量,保障质量稳定。方法:田间种植防风、黄芩、苦参、远志、板蓝根、黄芪和甘草,并测定这7种药材的根长、鲜根直径、根干重、茎叶干重等生物学特征。结果:7种药材种植当年根长均在20cm以上,表明在科尔沁沙地种植药材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其中板蓝根在种植当年根生物量、直径、根冠比明显高于其他药材品种;防风、甘草、苦参、黄芩和黄芪5种药材当年根系长度长,但是直径细;远志生长较慢。结论:7种药材在科尔沁沙地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种植过程中应根据药材本身的生物学特点确定其种植年限,如板蓝根适合当年采收,防风、甘草、苦参、黄芩和黄芪5种药材应延长种植年限或移栽,远志适合密植并延长种植年限。建议种植户选择和配置不同的药材种类,兼顾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以尽量降低单种药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蒙中药材 生物学特征 种植年限 药材品种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植物中总脱氧核糖核酸分子的提取方法
10
作者 赵昕 张继伟 +1 位作者 陈国雄 李玉霖 《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 CAS 2020年第1期37-41,共5页
建立了荒漠植物总脱氧核糖核酸分子(DNA)的提取方法.荒漠植物叶片加少量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粉末)研磨三次以上,得到样品超细粉末.样品粉末迅速加入前处理缓冲液,混匀后低速离心,弃上清留下沉淀物,在沉淀物中加入等体积预热的提取... 建立了荒漠植物总脱氧核糖核酸分子(DNA)的提取方法.荒漠植物叶片加少量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粉末)研磨三次以上,得到样品超细粉末.样品粉末迅速加入前处理缓冲液,混匀后低速离心,弃上清留下沉淀物,在沉淀物中加入等体积预热的提取裂解液,混匀后60~70℃温浴1 h.高速离心提取上清液加入纯化液混匀、抽提、离心.再次提取混合液上清,加入预冷的异丙醇,-18℃沉淀DNA 0.5 h以上,异丙醇溶液高速离心,取沉淀用75%乙醇清洗两遍,晾干,加入超纯水溶解.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和耗时少等优点,操作过程大约2~3 h. DNA损失少,产量高于500 ng/μL.方法提取主要荒漠植物叶片DNA纯度高、完整性好,具有广泛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总脱氧核糖核酸分子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3K/AKT通路在动物葡萄糖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1
作者 孙冠聪 焦丹 +2 位作者 谢忠奎 周平 杨果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3-666,共14页
葡萄糖代谢稳态对维持动物健康水平至关重要。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是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和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共同调控的下游效应因子。它能够... 葡萄糖代谢稳态对维持动物健康水平至关重要。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是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RTK)和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共同调控的下游效应因子。它能够磷酸化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 PI)上肌醇环的D3羟基,生成第二信使磷脂酰肌醇-3,4,5-三磷酸(PI-3,4,5-P3, PIP3)。PIP3的生成可以促使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PKB)在细胞膜处募集并诱导其变构激活,活化的AKT可以通过调节下游靶标的活性来调控机体的葡萄糖代谢过程和其他生物学功能。鉴于PI3K/AKT信号通路在动物机体葡萄糖代谢以及人类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 T2DM)等疾病中的重要调控作用,该文就PI3K/AKT信号通路及相关重要调控因子的生物学功能与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酰肌醇3-激酶 蛋白激酶B 葡萄糖代谢 2型糖尿病
原文传递
温带荒漠生物土壤结皮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演替研究综述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玉冰 王增如 高天鹏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974-2983,共10页
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在荒漠植被的恢复及稳定性维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荒漠生态系统工程师"。BSC微生物群落是其发挥功能的主要成分,参与了BSC的形成、土壤性状的改善、土壤团聚体的稳定及植被... 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在荒漠植被的恢复及稳定性维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荒漠生态系统工程师"。BSC微生物群落是其发挥功能的主要成分,参与了BSC的形成、土壤性状的改善、土壤团聚体的稳定及植被的发育等过程。由于技术方法的限制,以往对BSC微生物群落发育如何调控荒漠植被稳定性的机理尚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土壤微生物组学技术的快速发展,BSC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关于BSC微生物群落对荒漠生态系统贡献的认识日渐清晰。本文总结了温带荒漠BSC演替过程中微生物不同类群细菌、真菌、古菌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参与碳氮循环的潜在功能变化,并对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土壤因素进行了剖析,阐释了BSC微生物群落与土壤功能性状相互作用及协同演替的模式,厘清了BSC促进荒漠土壤改善的机理,为温带荒漠植被恢复及荒漠生态系统对全球贡献的理解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生态系统 生物土壤结皮 微生物群落 细菌 真菌 古菌
原文传递
重金属胁迫对真菌生长及发酵液pH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雪莹 刘圆 +5 位作者 高天鹏 薛林贵 刘玉冰 万子栋 李昌明 常国华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226-3236,共11页
【背景】矿区废渣堆重金属污染严重,废渣堆分布着一些耐重金属的微生物。【目标】探究重金属胁迫对真菌生长及发酵液pH的影响。【方法】从金川矿区废渣堆采集土样,分离培养具有产酸能力的真菌,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这些菌株,... 【背景】矿区废渣堆重金属污染严重,废渣堆分布着一些耐重金属的微生物。【目标】探究重金属胁迫对真菌生长及发酵液pH的影响。【方法】从金川矿区废渣堆采集土样,分离培养具有产酸能力的真菌,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这些菌株,并测定其产酸能力及其对Pb^2+、Cd^2+和Zn^2+的耐受性。【结果】形态学及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获得黑曲霉ZJ-I(Aspergillus niger ZJ-I)和产黄青霉ZJ-V(Penicilium chrysogenum ZJ-V)两个产酸菌株。未加重金属培养时,与不接种真菌对照相比,上述2个菌株的发酵液pH分别下降0.58和0.69;添加重金属处理后,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pH变化幅度变小,不同浓度Pb^2+使A.nigerZJ-I发酵液pH值分别下降0.53、0.39、0.34和0.39,使P.chrysogenum ZJ-V发酵液pH值分别下降0.21、0.23、0.14和0.09;不同浓度Cd^2+使A.niger ZJ-I发酵液pH值分别下降0.75、0.43、0.39和0.32,使P.chrysogenum ZJ-V发酵液pH值分别下降0.62、0.46、0.38和0.49;不同浓度Zn^2+可使A.nigerZJ-I发酵液pH分别下降0.87、0.61、0.57和0.43,使P.chrysogenum ZJ-V发酵液pH分别下降1.1、0.34、0.44和0.49;低浓度的Zn^2+对菌株A.niger ZJ-I和P.chrysogenum ZJ-V产酸都有促进作用,低浓度的Cd^2+对A.niger ZJ-I产酸有促进作用。当Cd^2+、Zn^2+与Pb^2+的浓度分别超过200、400、2000 mg/L时,3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对菌株A.niger ZJ-I的抑制率达到80%以上,抑制效果显著;当Cd^2+、Zn^2+与Pb^2+浓度分别超过200、1000、2000 mg/L时,3种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对菌株P.chrysogenumZJ-V抑制率达到80%以上,抑制效果显著。【结论】两株真菌均具有产酸能力和一定的重金属耐受性,菌株P.chrysogenum ZJ-V发酵液产酸性能与重金属耐受能力都要优于ZJ-I,菌株ZJ-V具备潜在的淋洗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胁迫 真菌生长 发酵液pH 矿区
原文传递
基于UPLC-MS的沙米代谢组学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尹晓月 王维东 +4 位作者 钱朝菊 范兴科 燕霞 燕高红 马小飞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51-56,共6页
目的:研究沙米地上部分不同组织的代谢物,分析不同组织的差异标志代谢物,挖掘其有效药用活性成分。方法:采用基于UP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沙米地上组织的药用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利用三重四级杆质谱的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代... 目的:研究沙米地上部分不同组织的代谢物,分析不同组织的差异标志代谢物,挖掘其有效药用活性成分。方法:采用基于UP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沙米地上组织的药用活性成分进行分析,利用三重四级杆质谱的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代谢物定量分析,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沙米地上不同组织差异代谢物。结果:通过代谢组分析共检测到沙米地上组织中的506种代谢物,其中具有药用活性的成分包括黄酮类、生物碱类、多酚类、维生素、萜类、氨基酸等,大部分活性物质在沙米地上组织中含量明显富集,部分代谢物在叶、茎、穗中含量分布存在差异,穗中氨基酸含量显著,叶、茎中黄酮类、多酚类、生物碱类、维生素等次生代谢物含量显著。结论:沙米具有潜在的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菌、降血压、降血脂和保护心脑血管等功能。该研究不仅支持利用沙米地上组织开发新药极具前景,同时还为沙米作为新型中草药资源提供重要数据,推动我国干旱区、半干旱区可持续生态农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米 代谢组学 不同组织 差异代谢物 药用活性成分 氨基酸 维生素
原文传递
流动沙丘先锋植物沙蓬遗传驯化和栽培品系选育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赵鹏善 冉瑞兰 +4 位作者 李晓凤 孙红 赵杰才 赵昕 陈国雄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5-518,共14页
综合利用荒漠植物和沙地资源对我国北方干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先锋植物沙蓬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流动沙丘上,其种子俗称沙米,营养价值全面均衡,食用历史悠久.通过调研沙蓬研究文献和沙米饮食文化,本... 综合利用荒漠植物和沙地资源对我国北方干旱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先锋植物沙蓬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流动沙丘上,其种子俗称沙米,营养价值全面均衡,食用历史悠久.通过调研沙蓬研究文献和沙米饮食文化,本团队于2010年开始沙蓬驯化研究,并从自然群体和人工诱导突变体两个层面入手,开展沙蓬遗传驯化和品系选育工作,初步获得了多个农艺性状较好的株系,为进一步在不同区域栽培评价以及品种申报奠定了材料基础.同时也发现当前限制沙蓬快速驯化的瓶颈问题主要是沙蓬种质资源表型的系统分析、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齐苗壮苗株系的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头驯化 沙蓬 沙米 沙漠植物
原文传递
气候变化背景下沙蓬属(Agriophyllum)物种潜在地理分布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红 段霁芸 +3 位作者 刘雨洁 冉瑞兰 李晓凤 赵鹏善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5-263,共9页
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被认为是未来的潜势作物,其野生近缘种表型和遗传变异丰富,对沙蓬驯化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沙蓬属(Agriophyllum)5个物种的分布点数据和9种环境变量数据,模拟沙蓬属当前及未来两个时期(2050s和207... 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被认为是未来的潜势作物,其野生近缘种表型和遗传变异丰富,对沙蓬驯化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沙蓬属(Agriophyllum)5个物种的分布点数据和9种环境变量数据,模拟沙蓬属当前及未来两个时期(2050s和2070s)不同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采用刀切法筛选关键环境因子,kuenm数据包优化模型参数,最后预测分析了未来沙蓬属物种适生区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1)MaxEnt模型预测沙蓬属潜在分布的精度高,AUC值为0.957±0.006,当前总适生区的面积为1 731.50万km^(2),其中高适生区面积为462.35万km^(2),沙蓬属可广泛分布在亚洲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2)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沙蓬属潜在适生区有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张的趋势;(3)温度是影响沙蓬属物种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蓬属(Agriophyllum) MAXENT 潜在分布区 气候变化
原文传递
红砂基因组大小变异及物种分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范兴科 燕霞 +6 位作者 冯媛媛 冉进华 钱朝菊 尹晓月 周姗姗 房庭舟 马小飞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308-1320,共13页
红砂(Reaurnuria soongarica,柽柳科)是广泛分布于亚洲内陆干旱区温带荒漠的建群灌木,该物种内部经历过分化和杂交事件,是研究荒漠植物多样性发生和杂交物种形成的理想模型。然而,红砂不同群体的倍性水平尚不清楚,制约了对其物种形成机... 红砂(Reaurnuria soongarica,柽柳科)是广泛分布于亚洲内陆干旱区温带荒漠的建群灌木,该物种内部经历过分化和杂交事件,是研究荒漠植物多样性发生和杂交物种形成的理想模型。然而,红砂不同群体的倍性水平尚不清楚,制约了对其物种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为了确定红砂不同支系的倍性及基因组大小变异模式,本研究以红砂幼苗根尖为实验材料,以野生番茄(Solanum pimpine llifolium)作为内标物种,利用流式细胞术对分别来自北疆支系及其可能的亲本支系(东部和西部支系)的共8个红砂群体进行了DNA 1C-值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红砂东部支系的DNA 1C-值(1.149±0.012 pg)略小于西部支系的1C-值(1.195±0.031 pg)。北疆支系中阜康(FK)和沙湾(SW)群体的DNA 1C-值处于东、西支系的1C-值之间,而火烧山(HSS)和五彩城(WCC)群体的1C-值接近东、西支系1C-值的2倍。结合之前的分子标记结果,我们推测北疆支系中阜康和沙湾群体为东、西部支系的同倍体杂交种群,而火烧山和五彩城群体属于异源四倍体杂交种群。不同倍性的北疆群体起源于不同的杂交事件,可以划归为不同的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aumuria soongarica DNA C-值 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 异源多倍化杂交物种形成 物种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