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积物对普通小球藻生长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
1
作者 何立乐 朱小雪 张振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8,共6页
为了揭示沉积物条件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采用纯石英砂模拟水体沉积物,用正交实验法分析了扰动速率、固液比和沉积物粒径等3种因素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扰动速率和固液比在0.05水平上对普通小球藻生物量均具有显著性... 为了揭示沉积物条件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采用纯石英砂模拟水体沉积物,用正交实验法分析了扰动速率、固液比和沉积物粒径等3种因素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扰动速率和固液比在0.05水平上对普通小球藻生物量均具有显著性影响,扰动速率和粒径在0.05水平上对普通小球藻特定生长率均具有显著性影响。②影响普通小球藻生物量达到最大的沉积物条件为100 r/min扰动速率、250 g/L固液比和10~20目粒径,影响普通小球藻生物量达到最小的沉积物条件为50 r/min扰动速率、125 g/L固液比和30~40目粒径。在一定的扰动速率下,粒径和固液比可能对特定生长率存在较强交互作用影响。③SEM显示较强的扰动速率能使普通小球藻外在形态椭圆化,并对生物量的增长产生影响。因此,研究认为可以试图通过改变水体扰动速率、固液比和沉积物粒径等沉积物条件实现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宏观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球藻 生物量 扰动速率 固液比 沉积物粒径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高寒沙化草地植被与土壤变化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宇章 王亚妮 +3 位作者 胡宜刚 李以康 张振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1-218,共8页
草地沙化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的显著问题之一,为研究不同恢复措施对高寒沙化草地植被与土壤的影响,以沙化草地(DG)、人工草本恢复草地(AG)、人工灌丛恢复草地(AS)以及天然草地(NG)为研究对象,基于植被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变化及两... 草地沙化是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恶化的显著问题之一,为研究不同恢复措施对高寒沙化草地植被与土壤的影响,以沙化草地(DG)、人工草本恢复草地(AG)、人工灌丛恢复草地(AS)以及天然草地(NG)为研究对象,基于植被群落和土壤特征的变化及两者的相互关系,评价了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措施对高寒沙化草地22年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1)AG和AS分别使DG的地上生物量增加至109.21,1293.21 g/m^(2),但2种恢复措施的草本地上生物量均显著低于NG,而AG的植被群落物种丰富度比AS显著低31.48%(p<0.05)。(2)与DG的0—10 cm表层土壤相比,AG的土壤孔隙度、含水量、总碳和总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7.94%,67.95%,22.09%和257.14%,AS的这些指标也分别显著提高6.41%,43.00%,17.18%和242.86%;但2种恢复措施的土壤碳氮养分含量均显著低于NG(p<0.05)。(3)AS和AG的土壤有机碳矿化总累积量分别比DG显著提高133.39%和116.96%,但均显著低于NG,2种恢复措施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人工植被恢复措施显著促进沙化草地植被以及土壤恢复,但灌丛恢复更有利于提高植被物种丰富度,而草本恢复更有利于增加沙化草地土壤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化草地 恢复措施 植被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食草家畜碳收支动态
3
作者 欧阳熙煌 王军邦 +4 位作者 赵亮 王文颖 张振华 周华坤 赵新全 《生态学报》 CAS 2024年第22期10133-10145,共13页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地区主体生态类型,支撑着当地牧民的生活和生产,同时也发挥着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食草家畜是草地系统和人类社会紧密耦合的重要元素,其碳收支动态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重要过程之一,但目前对... 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地区主体生态类型,支撑着当地牧民的生活和生产,同时也发挥着维持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作用。食草家畜是草地系统和人类社会紧密耦合的重要元素,其碳收支动态成为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重要过程之一,但目前对食草家畜的碳收支及其动态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量化。利用县级统计年鉴数据量化了青藏高原2000—2020年期间的食草家畜碳收支及去向,并与基于卫星遥感的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和可利用产草量(Available grass yield,GYA)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2000—2020年期间,青藏高原草地NPP总量和GYA总量分别为(153.88±17.96)Tg C/a和(26.40±3.19)Tg C/a,食草家畜碳摄入量(Intake carbon,IT_(C))为(31.08±0.98)Tg C/a(占GYA总量的118%)。(2)青藏高原草地NPP、GYA、IT_(C)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但IT_(C)占GY_(A)的比值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并且这一比值在空间上存在异质性。(3)食草家畜摄入碳量中有13.24 Tg C/a(约占IT_(C)的43%)通过粪尿排泄排出,12.35 Tg C/a通过呼吸产热排出,0.96 Tg C/a以CH_(4)形式排出,固存在家畜体内的碳是4.53 Tg C/a,而以畜产品向人类社会输出的碳是0.384 Tg C/a。从动物代谢生理层面量化了青藏高原食草家畜碳收支及其时空动态,对草牧业管理、草地碳增汇及全球变化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草家畜 动物碳代谢模型 碳摄入量 畜产品 可利用产草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高寒灌木金露梅扩张态势分析
4
作者 安栩立 张振华 杨建平 《草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2823-2832,共10页
分析扩张灌木物种气候生态位特征与地理分布格局,可为制定有效管理和提早预防草地灌丛化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分布点数据和相应的气候因子数据,结合生态位分析和物种分布模型,分析了金露梅气候生... 分析扩张灌木物种气候生态位特征与地理分布格局,可为制定有效管理和提早预防草地灌丛化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利用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分布点数据和相应的气候因子数据,结合生态位分析和物种分布模型,分析了金露梅气候生态位的地带分布特征,以及金露梅在青藏高原的潜在分布格局及主要的限制因子。结果表明:不同纬度梯度、海拔梯度金露梅的气候生态位部分重叠,金露梅在低海拔、低纬度地区,即最暖季度平均温度高的地区,气候生态位大且具有一定的扩张性;在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即最暖季度平均温度低的地区,其气候生态位小但呈较高的扩张性。等温性、最暖季(夏季6月、7月、8月)的平均温度和降水量为限制金露梅扩张的主要气候因子。未来暖湿化气候背景下,青藏高原东部、南部为金露梅的潜在扩张区域,应防止其快速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草甸 物种分布点 气候生态位 物种分布模型 潜在分布 最暖季平均温度 最暖季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南麓高寒嵩草草甸群落特征变化及其与家庭牧场管理的关系
5
作者 林丽 李杰霞 +6 位作者 李本措 兰玉婷 司梦可 张法伟 李以康 曹广民 樊博 《生态学报》 CAS 2024年第22期10106-10118,共13页
以相同地形及气候条件下高寒嵩草草甸关键稳态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家庭牧场经营管理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家庭牧场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同牧场管理之间的耦合关系,解析导致牧场植物群落特征分异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根源,结果表... 以相同地形及气候条件下高寒嵩草草甸关键稳态为研究对象,对其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家庭牧场经营管理特征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家庭牧场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同牧场管理之间的耦合关系,解析导致牧场植物群落特征分异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根源,结果表明:(1)牧民的放牧管理同草地总生产能力及其年际间的稳定性存在关联关系,过度放牧可以导致植被生产能力降低,过低放牧强度会导致家庭牧场总收益降低。(2)研究区域绝大多数牧民控制草地处于牧草生产能力中等(优良可食性牧草产量(129.1±28.3)g/m^(2))、草地生产能力稳定性(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年际间的变异系数19.9%)较高和家庭牧场收益/投资比(1.69—1.74)较高的小嵩草草甸草毡表层加厚期。(3)家庭牧场经济行为符合小农场经济行为特征,研究区域家庭牧场草畜平衡补偿金仅占家庭牧场总收入的0.06%—1.25%,且该区草畜平衡补偿金同草地所处演替稳态无关。维持草地的高水平生态服务功能需要牺牲一部分牧场经济收入,导致牧民在牧场经营过程中更注重草地的生产服务价值。因此,牧民选择小嵩草草甸不同稳态作为该区主流植被是当地牧民对草地畜牧业生产成本和家庭收益权衡的结果。未来畜牧业生产及管理模式应从草地自身特征出发,依托技术和管理的创新,以提高草地生产资料、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匹配度,同时以增加草地单位面积生产附加值为目标,从根本上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恢复 牧区经济发展 草地退化原因 高寒嵩草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增温改变青藏高原植物繁殖物候及植株高度 被引量:3
6
作者 魏瑶 马志远 +1 位作者 周佳颖 张振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95-1004,共10页
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了高寒植物物候期及生长模式,从而改变了高寒生态系统功能。而高寒植物物候期和生长状况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与其自身资源分配策略有关。为了更好地探究气候变化下高寒植物繁殖物候及生长的规律,该研究以青藏高原高... 气候变化显著影响了高寒植物物候期及生长模式,从而改变了高寒生态系统功能。而高寒植物物候期和生长状况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与其自身资源分配策略有关。为了更好地探究气候变化下高寒植物繁殖物候及生长的规律,该研究以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按生物量从高到低选取15种常见植物,其生物量之和占样地总生物量80%以上,采用红外辐射器模拟增温的方法,利用同质园实验,观测无种间竞争条件下,增温2年间植物返青、现蕾、开花以及结实物候,并监测了植株高度。研究结果表明:(1)在功能群水平上,增温使豆科类植物的返青、现蕾和开花时间分别显著提前了(8.21±1.81)、(9.14±2.41)和(10.14±2.05)d,使其开花持续时间显著延长了(6.14±1.52)d,而增温对其他功能群物候事件无显著影响。增温对高寒植物物候的影响存在种间及年际间差异,但总体上增温使大多数高寒植物繁殖物候提前并且开花持续时间延长,将更多的资源更多地分配到繁殖生长上。(2)增温显著降低了杂类草植物的植株高度(平均降低(3.58±0.96)cm),但对豆科类、禾草类及莎草类功能群植株高度没有显著影响。增温对高寒植物植株高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种间差异以及年际差异。综上所述,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植物群落可能更早进入繁殖阶段,从而降低在营养生长上的资源分配。另外,由于各物种繁殖能力和营养生长对温度变化响应的差异,气候变暖将导致高寒植物群落中各物种盖度的变化,进而改变群落物种组成,从而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植物 气候变化 红外加热 繁殖物候 营养生长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