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重要牧草高山嵩草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8
1
作者 李雄 胡向阳 杨永平 《草业与畜牧》 2013年第1期30-39,共10页
高山嵩草因为自身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加剧,高山嵩草及其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带来了一系列既有的或潜在的... 高山嵩草因为自身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以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的加剧,高山嵩草及其生态系统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破坏,带来了一系列既有的或潜在的影响。这越来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人们努力从各方面研究高山嵩草及其生态系统,以期实现高山嵩草草甸的可持续利用。本文从高山嵩草的种质资源评价、高山嵩草草甸群落特征和动态、环境干扰对高山嵩草及其生态系统的影响和高山嵩草对环境的适应,以及高山嵩草草甸的保护和修复等方面总结和分析了国内对高山嵩草的研究,旨在加深对高山嵩草为代表的高山植物的认知和了解,为今后高山嵩草的研究指明方向,为高寒草甸的保护、利用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嵩草 青藏高原 高寒草甸 放牧 黑土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枫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杨大松 杨永平 +1 位作者 杨永红 李晓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56-1059,共4页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从秋枫(Bischofia javanica)的根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为3,4-二羟基苯乙醇(1),2-(3,4-dihydroxy)-phenylethyl-O-β-D-glucopyranoside(2),tachioside(3),isotachioside(4),儿茶素(5),表儿茶素(6)...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从秋枫(Bischofia javanica)的根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为3,4-二羟基苯乙醇(1),2-(3,4-dihydroxy)-phenylethyl-O-β-D-glucopyranoside(2),tachioside(3),isotachioside(4),儿茶素(5),表儿茶素(6),没食子儿茶素(7),4-羟基-2-甲氧基苯酚1-O-β-D-(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8),4-hydroxy-3-methoxyphenol-β-D-[6-O-(4-hydroxy-3,5-dimethoxylbenzoate)]glucopyranoside(9),maesopsin-6-O-glucopyranoside(10),β-香树脂醇乙酸酯(11)。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戟科 秋枫 酚性成分 儿茶素 噢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鞋木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魏建国 杨大松 +2 位作者 杨永平 王云月 李晓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789-1792,共4页
采用硅胶、Sephades LH-20、RP-18等色谱技术,对草鞋木(Macaranga henryi)枝条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学技术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1),trigowiin A(2),datur... 采用硅胶、Sephades LH-20、RP-18等色谱技术,对草鞋木(Macaranga henryi)枝条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共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NMR、MS等波谱学技术将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1),trigowiin A(2),daturadiol(3),山楂酸甲酯(4),3β-羟基豆甾-5-烯-7-酮(5),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6),豆甾-3,5-二烯-7-酮(7),丁香脂素(8)。化合物5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桐属 草鞋木 二萜 甾体 木脂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驴蹄草的细胞地理学研究(英文)
4
作者 王广艳 周宁 +2 位作者 钱敏 张婵 杨永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191-1200,共10页
为探讨国产毛茛科(Ranunculaceae)驴蹄草属(Caltha)两种植物的演化,该文利用传统染色体压片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并结合前人染色体研究结果,对我国驴蹄草23个居群和花葶驴蹄草10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驴蹄草是由四倍体(2n=4x=... 为探讨国产毛茛科(Ranunculaceae)驴蹄草属(Caltha)两种植物的演化,该文利用传统染色体压片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并结合前人染色体研究结果,对我国驴蹄草23个居群和花葶驴蹄草10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驴蹄草是由四倍体(2n=4x=32)、六倍体(2n=6x=48)和八倍体(2n=8x=64)构成的多倍体复合群,花葶驴蹄草具有四倍体(2n=4x=32)和八倍体(2n=8x=64)两种倍性水平。驴蹄草和花葶驴蹄草均是四倍体较为常见,目前尚未见有二倍体报道。由于驴蹄草和花葶驴蹄草大部分居群采自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可能在冰期时存在古二倍体,其适应性较弱,逐渐被其他的倍性取代,这是由于不同细胞型对环境适应性的结果。驴蹄草可能存在两条进化路线:一条是从甘肃到达云南;另一条是从西藏到达云南。前期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花葶驴蹄草与驴蹄草的亲缘关系较近,该研究结果中花葶驴蹄草染色体比驴蹄草要小,花葶驴蹄草可能比驴蹄草相对进化。目前花葶驴蹄草只有10个居群,还需进一步增加居群量来解析其演化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地理 驴蹄草 花葶驴蹄草 多倍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六种棘豆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报道 被引量:3
5
作者 刘亚辉 孟盈 +1 位作者 杨永红 杨永平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3-431,共9页
对6种棘豆属植物(Oxytropis)的13个居群样进行细胞学研究,其中黄花棘豆(O.ochrocephala)、绢毛棘豆(O.tatarica)、甘肃棘豆(O.kansuensis)和铺地棘豆(O.humifusa)为首次报道染色体数目(2n=16)和核型;在胀果棘豆(O.stracheyana)中(2n=48... 对6种棘豆属植物(Oxytropis)的13个居群样进行细胞学研究,其中黄花棘豆(O.ochrocephala)、绢毛棘豆(O.tatarica)、甘肃棘豆(O.kansuensis)和铺地棘豆(O.humifusa)为首次报道染色体数目(2n=16)和核型;在胀果棘豆(O.stracheyana)中(2n=48)首次发现B染色体。现有的细胞学资料表明:棘豆属植物中多倍体占总报道数的58%,这说明多倍化在本属植物的进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青藏高原仅有一种植物发现多倍体,多倍化并不占主导地位,而主要表现为二倍体水平上的结构变异,即核型不对称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豆属 青藏高原 染色体数目 核型 AI值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南缘五种火绒草属植物的核型 被引量:2
6
作者 王广艳 孟盈 +1 位作者 聂泽龙 杨永平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5-360,共6页
报道我国青藏高原东南缘5种6个居群火绒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银叶火绒草Leontopodium souliei 2n=2x=24=13M+8m+3sm,1B;坚杆火绒草L.franchetii 2n=2x=26=6M+18m+2sm,2A;华火绒草L.sinense;四川木里海拔2406m的居群:2n=2x=26=4M... 报道我国青藏高原东南缘5种6个居群火绒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银叶火绒草Leontopodium souliei 2n=2x=24=13M+8m+3sm,1B;坚杆火绒草L.franchetii 2n=2x=26=6M+18m+2sm,2A;华火绒草L.sinense;四川木里海拔2406m的居群:2n=2x=26=4M+22m,1B,四川木里海拔3074m居群:2n=4x=52=16M+36m,1B;美头火绒草L.calocephalum 2n=4x=48=3M+43m+2sm,1B;毛香火绒草L.stracheyi 2n=4x=48=13M+35m,1A。对现有的染色体资料分析表明:火绒草属的染色体核型比较对称,但种间具一定的变异;多倍化可能是该属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发生强烈物种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绒草属 青藏高原 染色体数目 核型 多倍体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八种菊科植物染色体核型报道 被引量:5
7
作者 孟盈 杨永平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1-366,共6页
对产自青藏高原的8种菊科植物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6种为首次报道。其核型公式和不对称性如下:葵花大蓟Cirsium souliei 2n=34m,1A;绵刺头菊Cousinia thomsonii 2n=26=22m+4sm,2A;小还阳参Crepis minuta 2n=14=10m+4sm,2A;缘毛橐吾Li... 对产自青藏高原的8种菊科植物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6种为首次报道。其核型公式和不对称性如下:葵花大蓟Cirsium souliei 2n=34m,1A;绵刺头菊Cousinia thomsonii 2n=26=22m+4sm,2A;小还阳参Crepis minuta 2n=14=10m+4sm,2A;缘毛橐吾Ligularia liatroides 2n=60=32m+28sm,2A;肉叶雪兔子Saussurea thomsonii 2n=36=22m+14sm,2A;西藏蒲公英Taraxacum tibetanum 2n=16=10m+6sm,1A;其余2种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与前人的报道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色体 核型 菊科 青藏高原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二种车前属植物的核型和C-值报道 被引量:2
8
作者 钱敏 王广艳 +1 位作者 孟盈 杨永平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7-415,共9页
对青藏高原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18个居群和大车前(Plantago major)2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和C-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亚东县和林芝县的平车前居群染色体数目为2n=4x=24;其它平车前和大车前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12... 对青藏高原平车前(Plantago depressa)18个居群和大车前(Plantago major)2个居群的染色体数目、核型和C-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亚东县和林芝县的平车前居群染色体数目为2n=4x=24;其它平车前和大车前居群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12;染色体基数均为x=6;核型类型均为1A型,核型组成和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平车前的2C-值为首次报道,随着倍性水平的增加1Cx-值降低。大车前的2C-值和前人的研究结果存在着差异。平车前和大车前不同居群的2C-值发生了变异。流式细胞仪不能用来估测车前属植物的倍性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车前 大车前 青藏高原 核型 C-值
原文传递
山莨菪(茄科)的传粉生物学 被引量:26
9
作者 段元文 张挺峰 刘建全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84-591,共8页
茄科的多数种类具有自交不亲和的特点,主要通过异花传粉结实;但是,一些物种或者物种内的部分种群或者个体却高度自交亲合,转变为自交的繁育系统。该科植物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开花较早,比其他晚开花的植物... 茄科的多数种类具有自交不亲和的特点,主要通过异花传粉结实;但是,一些物种或者物种内的部分种群或者个体却高度自交亲合,转变为自交的繁育系统。该科植物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开花较早,比其他晚开花的植物种类更加缺少有效的异花传粉昆虫。我们选择了位于不同海拔高度的2个种群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目的是检验该物种的繁育系统是否在极端环境下由于传粉者的缺乏而发生了部分改变。研究发现,山莨菪的花不完全雌性先熟,柱头和花药间的平均距离随着花开放时间的延长而不断缩小,但两者在多数花的单花花期结束时并没有发生接触。因此,山莨菪花主要表现为适应异花传粉的雌雄异位特征。然而,少数花(4.9%)的柱头和花药发生接触,为"自动自交"的传粉解除了空间隔离。2个种群的多数个体存在自交不亲和机制,应具有异花传粉的繁育系统;但是部分个体具有明显的自交亲和能力,为自交提供了生理基础。高海拔种群的传粉昆虫主要是厕蝇(Fannia sp.),它们在不同植株间的活动能够保证异花传粉结实;同时该种群的部分个体存在"自动自交"。低海拔种群的主要访花昆虫是蚂蚁,它们在花内的活动导致花粉在同一朵花内传递,而引起"协助自交";而异花传粉昆虫厕蝇的访花频率则较高海拔种群低。两个种群的结实均由于异花传粉者不足而受到传粉限制。因此两种不同类型的自交机制为该早期开花植物异花访花昆虫的不足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繁殖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sodus tanguticus 自交不亲和 苍蝇传粉 自交 雌雄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大戟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大松 李资磊 +1 位作者 杨永平 李晓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65-1268,共4页
目的对青藏大戟Euphorbia altotibetic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青藏大戟9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青藏大戟素E(1)... 目的对青藏大戟Euphorbia altotibetic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青藏大戟9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青藏大戟素E(1)、脯氨酸(2)、corchoionoside C(3)、icariside B,(4)、1-O-(9Z,12Z,15Z-十八烷三烯酰基)-2-O-十六烷酰基-3-O-α-(6-磺基吡喃奎诺糖基)甘油酯(5)、(2S)-2,3-O-双十八烷-9Z,12Z,15Z-三烯酰基甘油酯-6'-0-(α-D-吡喃半乳糖基)-β-D-吡喃半乳糖苷(6)。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西松烷型二萜,命名为青藏大戟素E;化合物2、5和6为首次从大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大戟 二萜 青藏大戟素E 脯氨酸 西松烷型二萜
原文传递
土党参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杨大松 李资磊 +4 位作者 王雪 杨永平 彭维兵 刘可春 李晓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70-475,共6页
目的对土党参(金钱豹Campanumoea javanica的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管生成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并用斑马鱼模型评价其抗血管生成活性。结果从土党参9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 目的对土党参(金钱豹Campanumoea javanica的根)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管生成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并用斑马鱼模型评价其抗血管生成活性。结果从土党参9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金钱豹苷(1)、lobetyol(2)、4E,8E,12E-三烯-10-炔-1,6,7-十四烷三醇(3)、9-(2-四氢吡喃)-8E-烯-4,6-二炔-3-壬醇(4)、9-(2-四氢吡喃)-2E,8E-二烯-4,6-二炔-1-壬醇(5)、lobetyolinin(6)、(Z)-3-己烯-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7)、3,4-二羟基苯甲酸(8)、党参苷II(9)、zanthocapensol(10)、蛇葡萄素(11)、贝壳杉双芹素(12)、β-脱皮甾酮(13)、α-托可醌(14)。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聚乙炔苷,命名为金钱豹苷;化合物2~14为首次从金钱豹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表现出一定的抗血管生成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钱豹属 土党参 聚乙炔 金钱豹苷 抗血管生成活性
原文传递
霸王鞭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大松 李资磊 +2 位作者 魏建国 杨永平 李晓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2039-2043,共5页
目的对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霸王鞭Euphorbia roylean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RP18、MCI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霸王鞭地上部分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 目的对大戟科大戟属植物霸王鞭Euphorbia roylean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RP18、MCI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采用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霸王鞭地上部分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S,9R)-长寿花糖苷(1)、13-carboxyblumenol C 9-O-β-glucoside(2)、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3)、23-环木菠萝烯-3β,25-二醇(4)、23(E)-25-methoxycycloart-23-en-3β-ol(5)、α-香树脂醇(6)、triptohypol F(7)、3β-羟基-9(11),12-齐墩果二烯(8)、3β,29-木栓烷二醇(9)、D:A-飞齐墩果-29-醇-3-酮(10)、眼树莲二醇(11)、羽扇豆醇(12)。结论化合物1、2、7~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5、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霸王鞭 紫罗兰酮 (6S 9R)-长寿花糖苷 3β-羟基-9(11) 12-齐墩果二烯 羽扇豆醇
原文传递
黄苞大戟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大松 魏建国 +2 位作者 杨永平 杨永红 李晓莉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4094-4098,共5页
对黄苞大戟Euphorbiasikkimens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应用硅胶,SephadexLH-20,RP-18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采用NMR等谱学方法鉴定结构。从黄苞大戟地上部分的9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 对黄苞大戟Euphorbiasikkimens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应用硅胶,SephadexLH-20,RP-18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采用NMR等谱学方法鉴定结构。从黄苞大戟地上部分的9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柚皮素(1)、山柰酚(2)、槲皮素(3)、山柰酚-3—0-α—L.吡喃阿拉伯糖苷(4)、槲皮素-3—0-α-L.吡喃阿拉伯糖苷(5)、槲皮素-3—0-(2"-没食子酰基)-α-L-吡喃阿拉伯糖苷(6)、麦角甾醇过氧化物(7)、豆甾-5-烯-7-羰基-3/3.甾醇(8)、3口-羟基4d,140r-二甲基-5d-麦角甾醇-8,24(28)-二烯-7-酮(9),/3-谷甾醇(10)、10-葫芦二烯醇(11)、莨菪亭(12)、没食子酸乙酯(13)、对羟基苯甲醛(14)、3-羟基苯乙醇(15)、2,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1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黄苞大戟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4—8,15为首次从大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苞大戟 黄酮苷 麦角甾醇 三萜 酚类化合物
原文传递
粤蛇葡萄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管生成活性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魏建国 杨大松 +5 位作者 陈维云 王希敏 王云月 杨永平 刘可春 李晓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00-905,共6页
目的对粤蛇葡萄Ampelopsiscantoniens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管生成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川多种托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并用斑马龟模型筛选其抗血管生成活性。结果从粤蛇葡萄地上部分90%乙醇提取... 目的对粤蛇葡萄Ampelopsiscantoniens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血管生成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川多种托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并用斑马龟模型筛选其抗血管生成活性。结果从粤蛇葡萄地上部分9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粤蛇葡萄醇(1)、圆柚酮(2)、aromadendrane-4B,1013.diol(3)、脱落酸(4)、12-oxo—hardwickiicacid(5)、白桦脂酸(6)、platanicacid(7)、香草酸(8)、h黎芦醉(9)、nectandrinB(10)、nectandrinA(11)、3,5,7-三羟基色原酮(12)、5,7,3’,4‘,5’.五羟基::氧黄酮(13)、化腆松系(14)、杨梅营(15)。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桉烷倍半萜,命名为粤蛇葡萄醇;化合物2~7、10~12为首次从蛇葡萄植r}一分离僻剑;其余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11、12表现出一定的抗斑马鱼血管生成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葡萄属 粤蛇葡萄 桉烷倍半萜 黄酮 抗血管生成活性 粤蛇葡萄醇 白藜芦醇
原文传递
黄杞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大松 杨锦超 +2 位作者 杨永平 杨雪飞 李晓莉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3520-3523,共4页
目的对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茎皮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黄杞茎皮9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β,6α-二羟基桉烷-... 目的对黄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茎皮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黄杞茎皮9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β,6α-二羟基桉烷-4(15)-烯(1)、(4S)-4-羟基-1-四氢萘酮(2)、(4S)-4,8-二羟基-1-四氢萘酮(3)、对羟基苯甲酸(4)、山柰酚(5)、异甘草黄酮醇(6)、8,3′-二异戊烯基山柰酚(7)、6,5′-二异戊烯基槲皮素(8)、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9)、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0)。结论化合物1、4和6~8为首次在黄杞属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异戊烯基取代黄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杞属 黄杞 异戊烯基取代黄酮 6α-二羟基桉烷-4(15)-烯 异甘草黄酮醇 6 5′-二异戊烯基槲皮素
原文传递
天门冬科沿阶草族植物的系统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广艳 杨永平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5-375,共11页
文章从形态学、解剖学、微形态学、细胞学、分子系统学、生物地理学、基因组大小及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发面,综述了沿阶草族植物系统学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沿阶草族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沿阶草属 山麦冬属 球子草属 沿阶草族 系统学研究 进展
原文传递
西藏东部牧民对藏药植物山莨菪的传统利用及环境适应意义(英文) 被引量:1
17
作者 付瑶 王赟 +1 位作者 杨永平 杨雪飞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1-890,共10页
野生植物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是传统人类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基础。在西藏东部地区,传统藏药植物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是当地牧民防御冬季低温灾害对牲畜造成伤害的一种重要的植物资源。本文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 野生植物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是传统人类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重要基础。在西藏东部地区,传统藏药植物山莨菪(Anisodus tanguticus)是当地牧民防御冬季低温灾害对牲畜造成伤害的一种重要的植物资源。本文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对7个村13个关键信息员,以及2个村以畜牧为主的牧户进行了访谈调查。对牧民秋季收割山莨菪地上枯枝部分以备冬季饲喂家畜作为防御冬季雪灾和冷害等传统知识和实践进行了记载。针对山莨菪含剧毒的问题,牧民采取严格控制采收时间和饲喂对象的方法来解决。当地社区积累了关于山莨菪生长习性、用法、功效等方面较为完整的知识,并通过对其权属进行民间界定,实现了对资源的良性管理。这一案例表明:人类在与自然长期互动的过程中所产生和积累的传统知识能够为其防御自然灾害,降低气候风险起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知识 牧民 青藏高原 饲料植物 山莨菪
原文传递
岩白菜(虎耳草科)不同海拔居群的繁殖分配 被引量:35
18
作者 王赟 胡莉娟 +1 位作者 段元文 杨永平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0-280,共11页
资源分配策略是植物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植物用于繁殖的相对资源比例(即繁殖分配)与植株的生活史特征、个体大小及植株的生境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藏东南色季拉山一个阴坡上海拔4200m~4640m范围内6个不同居群的虎耳草科多年生草... 资源分配策略是植物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植物用于繁殖的相对资源比例(即繁殖分配)与植株的生活史特征、个体大小及植株的生境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藏东南色季拉山一个阴坡上海拔4200m~4640m范围内6个不同居群的虎耳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岩白菜(Bergenia purpurascens)的繁殖分配特征,结果发现:(1)繁殖器官生物量、营养器官生物量、地上部分总生物量、花数目、花序轴长度均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降低,而叶数目随海拔变化不大,繁殖分配值则先降低后升高,转折点在林线过渡带(海拔4400m)处;(2)各居群(海拔4300m居群除外)营养器官生物量与繁殖器官生物量均显著正相关,而营养器官生物量与繁殖分配则负相关,但各居群的显著性不同;(3)各居群繁殖器官生物量与植株个体大小(营养器官生物量)呈不同程度的异速增长,而繁殖分配则与植株个体大小负相关;(4)各居群植株都存在一个繁殖所需的个体大小阈值,而且这一阈值在林线以下区域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增大,在林线以上区域变化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海拔并不是影响岩白菜繁殖分配策略的唯一生态因子,不同居群的生境状况和植株个体大小都与其资源分配策略密切相关,高山地区林线的存在对植物资源的权衡方式会产生巨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分配 个体大小依赖 繁殖阈值 林线 多年生植物
原文传递
28种柳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东超 杨永平 +1 位作者 陈家辉 李馨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0-442,共13页
对28种表型相似、种间界限模糊的柳属植物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柳属中有7种角质层蜡质纹饰,分别是平滑蜡质层、壳状蜡质层、痂状蜡质层、片状晶体、膜片状晶体、锥形纤维体和鳞片状纤维体,其中锥形... 对28种表型相似、种间界限模糊的柳属植物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柳属中有7种角质层蜡质纹饰,分别是平滑蜡质层、壳状蜡质层、痂状蜡质层、片状晶体、膜片状晶体、锥形纤维体和鳞片状纤维体,其中锥形纤维体和鳞片状纤维体为柳属所特有,而片状晶体和膜片状晶体为首次在柳属植物中发现;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柳属植物叶表皮毛被的微观形态特征并不似其宏观形态(疏毛、绢毛、绒毛等)那样具有显著差异,微观形态主要表现为毛被密度、长短和卷曲方式(分为直,微弯曲和深度卷曲三种)的不同。研究表明叶表皮蜡质纹饰类型、气孔器的形态等微形态特征较为稳定,对柳属植物中表型相似的种类有很好的鉴定价值,但对组、亚属水平的界定作用不大;分布于寒冷地区和高海拔地区的柳属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相对多样,这可能是植物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属 叶表皮 扫描电子显微镜 微系统特征 分类学意义
原文传递
外源一氧化氮对镉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活性氧代谢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20
作者 于肇端 王丽娜 +1 位作者 曹辰兴 胡向阳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86-492,共7页
镉是植物生长的非必需元素,它具有很大的生物毒性,与其它重金属相比,更易被植物吸收积累。通过采用营养液水培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不同浓度Cd2+(100μmolL-1,300μmolL-1,500μmolL-1)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 镉是植物生长的非必需元素,它具有很大的生物毒性,与其它重金属相比,更易被植物吸收积累。通过采用营养液水培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对不同浓度Cd2+(100μmolL-1,300μmolL-1,500μmolL-1)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叶片光合特性以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300μmolL-1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 russide,SNP)能显著缓解镉胁迫对黄瓜植株造成的伤害,对300μmolL-1Cd2+处理的黄瓜幼苗缓解效果最好,可提高幼苗的生长量,增强幼苗叶片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和脯氨酸(Pro)含量;降低了叶片丙二醛(MDA)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镉胁迫 黄瓜幼苗 光合作用 活性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