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LMDI-PDA分解法 被引量:41
1
作者 范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05-1713,共9页
将DEA中基于能源投入的Shephard距离函数引入到LMDI分解模型中,建立了1995~2010年中国6大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7因素分解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效应、经济产出效应、人口规模效应、能源绩效效应对碳排放的增加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 将DEA中基于能源投入的Shephard距离函数引入到LMDI分解模型中,建立了1995~2010年中国6大产业能源消费碳排放7因素分解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产业结构效应、经济产出效应、人口规模效应、能源绩效效应对碳排放的增加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其中经济产出效应的累积贡献率最大为135%,产业结构效应、人口规模效应、能源绩效效应对碳排放累积贡献率分别为10.74%、9.39%、0.65%;潜在能源强度效应对碳排放下降的累积贡献率最大为54.6%,说明产业能源强度的调整空间较大,且抑制效应逐年增强;能源结构效应、能源技术进步效应对我国碳减排的累积贡献率分别为0.2%和1.04%,贡献微弱,亟待提高;从产业层面研究发现,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和其他行业的低碳发展较好,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低碳发展不佳,工业始终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碳排放 因素分解 LMDI—PDA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环境绩效及波特假说的再检验 被引量:13
2
作者 范丹 王维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52-959,共8页
以二氧化碳为非期望产出,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环境规制强度指数、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2010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环境技术效率、环境规制成本及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四大区域... 以二氧化碳为非期望产出,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环境规制强度指数、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2010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环境技术效率、环境规制成本及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四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波特假说的再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间的环境技术效率呈现东-东北-中-西依次递减的演变格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环境规制成本最高、西部地区最低;环境规制强度与全国及四大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这支持了波特假说的存在;技术进步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只有中部区域支持波特假说的存在,西部区域检验结果表明碳排放的规制过高会对技术进步带来消极影响;环境技术效率变化效应的检验结果显示,全国及四大区域均支持波特假说的存在,碳排放规制强度的加强,会推动各地区在不同时期追赶最优生产前沿面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技术效率 环境规制成本 全要素生产率 波特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集聚对中国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25
3
作者 王晓硕 宇超逸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62-1570,共9页
本文以2005~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建立决定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理论、计量模型,构建中国省级行政区内部地级市之间的内部集聚度指数以及反映市场规模效应的外部集聚度,深入研究了空间集聚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经... 本文以2005~2014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建立决定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理论、计量模型,构建中国省级行政区内部地级市之间的内部集聚度指数以及反映市场规模效应的外部集聚度,深入研究了空间集聚对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有利于减少単位GDP工业COD、工业SO_2、工业烟尘和粉尘污染排放强度;内部集聚度对工业COD排放强度差距的贡献为负,是缩小工业COD排放强度差距的因素,而外部集聚度的贡献为正,表明随着集聚外部性的增强,区位的重要性更大地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相互关联上,即市场规模效应;外部集聚度对地区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集聚 工业污染排放强度 夏普利值 门限效应 节能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口开放、外部性与地区工资差异研究——新经济地理观点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晓硕 王维国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4-59,共6页
以新经济地理学经典的工资方程为理论基础,利用我国2000~2009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各种类型的市场潜能(金融外部性)、就业密度(技术外部性)和地区工资的关系。分析发现,无论是全国样本还是分地区样本,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的正... 以新经济地理学经典的工资方程为理论基础,利用我国2000~2009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各种类型的市场潜能(金融外部性)、就业密度(技术外部性)和地区工资的关系。分析发现,无论是全国样本还是分地区样本,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的正向效应显著;就业密度外部性对地区工资具有"门槛"效应;除中西部地区外,国外市场潜能(出口开放)和国内市场潜能之间具有明显的替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潜能 外部性 出口开放 工资差异 新经济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转型视角下中国工业行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增长动力分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范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177-3186,共10页
从工业行业存在技术异质特征出发,在全局DEA分析框架下,应用共同前沿理论的MML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1~2012年我国工业行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及分解构成,并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对其增长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36... 从工业行业存在技术异质特征出发,在全局DEA分析框架下,应用共同前沿理论的MML生产率指数,测度了2001~2012年我国工业行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及分解构成,并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对其增长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36个工业行业的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3%,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与规模效率的提升.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清洁型生产行业、中污染生产行业、污染密集型行业依次递减的发展格局,群组间技术差异整体上呈现缩减趋势;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烟草制品业是推动前沿面扩张的主力行业;增长动力分析显示,工业行业存在投入要素利用的规模经济,工业行业"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与能源结构调整有利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资本深化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影响微弱,FDI抑制了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行业集中度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不同群组的技术异质性导致了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前沿 技术异质性 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MML生产率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及污染排放演变机理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夏艳清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9-64,共6页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变化的机理是确定环境质量演变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经济激励手段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进而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基础。通过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将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演变的影响细分为规模效应...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变化的机理是确定环境质量演变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经济激励手段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进而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基础。通过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将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演变的影响细分为规模效应、人口效应、三层次的结构效应和削减效应,运用LMDI分解分析方法对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变化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能耗和排污增加的主要因素;人口效应虽然也增加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但是影响效果远低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是降低能耗和排放的主导性因素,三层次的结构效应在不同年份的影响不确定,但是总体来看促进了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其中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行业结构效应对能耗和排污的影响高于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化对能耗和排污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能源消费 工业污染 因素分解分析 LMD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集聚的工资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地区收入差异及门槛回归的检验 被引量:2
7
作者 王晓硕 王维国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4年第12期15-23,共9页
利用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经济集聚的工资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进行检验。工资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国内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的正向效应显著;就业密度外部性对地区工资具有"门槛"效应;东部地区的国外市场潜能和国内市场潜... 利用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经济集聚的工资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进行检验。工资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国内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的正向效应显著;就业密度外部性对地区工资具有"门槛"效应;东部地区的国外市场潜能和国内市场潜能具有替代关系,验证了市场范围的重要性;中西部地区的国外市场潜能和国内市场潜能并不存在替代关系,验证了分工模式的重要性。经济增长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利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验证了Williamson的"倒U假说"与Krugman和Elizondo的"对外开放假说"显著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集聚 工资效应 经济增长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效率、外部性与区域收入差异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晓硕 王维国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2年第5期82-88,共7页
从空间效率和外部性的角度来探讨区域收入差异问题,以新经济地理学经典的工资方程为理论基础,利用中国2000—200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及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检验了各种类型的市场潜能(金融外部性或空间效率)、就业密度(技术外部性)和... 从空间效率和外部性的角度来探讨区域收入差异问题,以新经济地理学经典的工资方程为理论基础,利用中国2000—200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及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检验了各种类型的市场潜能(金融外部性或空间效率)、就业密度(技术外部性)和地区工资的关系。研究发现:无论是全国样本还是分地区样本,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的正向效应显著;在分样本中,就业密度外部性对地区工资具有"门槛"效应;除中西部地区,国外市场潜能(出口开放)和国内市场潜能之间具有明显的替代关系;不同分位点处,不同区域下的解释变量对于职工平均工资的影响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效率 市场潜力 外部性 工资差异 分位数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误差修正模型 被引量:3
9
作者 夏艳清 《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79,共3页
通过建立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误差修正模型,区分了污染物排放-人均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和对长期关系的短期扰动,更准确地描述了我国环境污染与人均收入的关系,为环境规制的制定和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误差修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国国际贸易隐含能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夏艳清 《产业经济评论》 2016年第3期58-70,共13页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下,中国面临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压力,需要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本文利用虚拟国假设选择韩国的技术系数作为中国进口产品的技术系数,基于中韩两国的投入产出表,估算了2002年和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下,中国面临日益增加的能源需求压力,需要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本文利用虚拟国假设选择韩国的技术系数作为中国进口产品的技术系数,基于中韩两国的投入产出表,估算了2002年和2007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隐含能及其部门分布。结果表明,运用国内技术系数计算进口节能量,发现我国从2002年的净能源输入变为2007年的净能源输出;按照韩国技术系数计算进口实际隐含能,发现我国始终是能源净出口国。对各部门进出口隐含能的分析表明制造业是影响我国进出口隐含能的决定性因素,占隐含能总量的份额始终在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能 国际贸易 投入产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和政策视角下的动态外部性与集聚经济——基于中国省级行业面板数据
11
作者 王晓硕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45-52,共8页
动态外部性根据强调因素的不同,可分为专业化外部性,多样化外部性和竞争外部性。利用我国2005—2009年相关数据,检验了不同地理和政策因素下集聚经济的动态外部性来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和政策因素下集聚经济来源是不同的;各种动态外... 动态外部性根据强调因素的不同,可分为专业化外部性,多样化外部性和竞争外部性。利用我国2005—2009年相关数据,检验了不同地理和政策因素下集聚经济的动态外部性来源。结果表明:不同地理和政策因素下集聚经济来源是不同的;各种动态外部性与产业产出普遍存在着一种非线性的关系;相同地理因素下,地方保护力弱的产业更容易从竞争外部性中受益;地方保护力强、对外依存度低的产业更容易于从专业化外部性中受益;多样化外部性几乎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外部性 集聚经济 地理因素 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源对空气污染指数贡献的经济学分析——以大连市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夏艳清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45-48,共4页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空气污染移动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通过建立自回归线性模型,得到机动车拥有量与空气污染指数的数量关系,明确了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是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必要条件,提出了空气污染移动源排放规制的建议。
关键词 空气污染 移动源 尾气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业化外部性、产业增长与高技术产业同构性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晓硕 《中国城市经济》 2011年第23期61-62,64,共3页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然而整体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地方政府的地方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有限的资源分散化,导致产业效益偏低,极大影响着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本文首先利用我国2004年—2008年的分... 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然而整体规模不断增大的同时,地方政府的地方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有限的资源分散化,导致产业效益偏低,极大影响着我国高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本文首先利用我国2004年—2008年的分行业省级面板数据,从外部性与产业集聚的角度,实证地检验了专业化外部性与产业增长的关系,然后又进一步的利用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熵深入地分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同构性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化外部性 产业增长 高技术产业 同构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业集聚的形成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演化的关系
14
作者 王晓硕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9-19,共11页
本研究显示:中国服务业在区域上主要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同时伴随着其他地区服务业的萎缩;服务业不同行业的集聚呈现不同的特点,从偏离份额分析的结果来看,绝大部分的服务行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都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用G(s)指数刻画的... 本研究显示:中国服务业在区域上主要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同时伴随着其他地区服务业的萎缩;服务业不同行业的集聚呈现不同的特点,从偏离份额分析的结果来看,绝大部分的服务行业在东部沿海地区都显示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用G(s)指数刻画的中国服务业地区专业化整体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倒U型上升关系;五大区域的服务业的专业化水平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演化趋势表现为W形、倒N形和U形等不同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业 集聚 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折点判别与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2007年经济景气形势分析和预测 被引量:35
15
作者 陈磊 孔宪丽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13,共11页
关键词 经济周期波动 经济景气 态势分析 GDP增长 预测 年度增长率 经济发展史 耐人寻味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及节能减排潜力分析—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 被引量:47
16
作者 范丹 王维国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2-21,共10页
运用DEA-SBM模型测度了碳排放约束下1999年-2010年中国30省、市、区及四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利用变异系数及K-Means聚类分析考察了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异,最后对各省份及区域的节能减排潜力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考... 运用DEA-SBM模型测度了碳排放约束下1999年-2010年中国30省、市、区及四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利用变异系数及K-Means聚类分析考察了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差异,最后对各省份及区域的节能减排潜力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的各省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高估,绿色能源效率总体均值呈现U型趋势;绿色能源效率的区域格局按照由东向西递减.四大区域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均呈现收敛趋势;由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处于高效区的省份全部为东部沿海省份;中效区的省份大多是中部省市及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西部区域的各省份多数处于低效区;不同省份的节能减排的潜力差异较大,西部区域的节能减排潜力最高,其次为中部和东北部,东部的节能减排潜力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能源效率 Undesirable—SBM模型 变异系数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省际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基于四阶段DEA和Bootstrapped DEA 被引量:17
17
作者 范丹 王维国 《系统工程》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2-80,共9页
将能源和二氧化碳纳入工业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体系中,基于四阶段DEA和Bootstrapped DEA方法,在控制了外生环境变量和随机冲击的影响下,对我国2010年中国30个省、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分解变量进行了实证分... 将能源和二氧化碳纳入工业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评价体系中,基于四阶段DEA和Bootstrapped DEA方法,在控制了外生环境变量和随机冲击的影响下,对我国2010年中国30个省、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及其分解变量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初始D EA模型、四阶段DEA模型以及Bootstrapped DEA模型计算得到的效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不对外生环境变量和随机冲击的影响作控制,得到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值是有偏的。(2)tobit回归模型显示:各地区工业企业的技术研发投入是全要素能源率提高的有利因素,且对能源和碳排放减少的贡献比例最大;环境保护支出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微弱;国有化程度的提高是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的不利因素。(3)剔除环境变量影响后,全国工业企业的平均综合技术效率由0.803下降到0.747,平均纯技术效率由0.825上升至0.951,而平均规模效率则由0.974下降至0.786。规模报酬递减省份均调整为规模报酬递增状态。(4)运用Bo otstr apped DEA对四阶段DEA得到的效率得分进行偏误修正后,所有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得分均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能源效率 四阶段DEA Bootstrapped DEA 外生环境变量
原文传递
基于低碳经济的中国工业能源绩效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范丹 王维国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790-1800,共11页
本文将二氧化碳排放纳入工业能源绩效的评价体系之中,基于SBM方向距离函数及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2000-2010年我国工业36个行业的能源效率与生产率,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了能源效率的动态演进,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本文将二氧化碳排放纳入工业能源绩效的评价体系之中,基于SBM方向距离函数及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2000-2010年我国工业36个行业的能源效率与生产率,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了能源效率的动态演进,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业低碳能源效率高于传统能源效率,其中制造业的低碳能源效率最高,其次为供应业,采掘业最低;考察期内工业行业的最优生产前沿不断外移,低碳技术边界越来越偏离规模报酬不变技术;核密度分析可知,大多数工业行业由于生产率提高使得能源效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驱动因素分析显示,工业行业存在能源利用的规模经济,能源结构对行业能源绩效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资本深化对工业行业能源效率的影响为正,而对生产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马歇尔外部性与工业行业能源绩效存在U型关系,本研究框架里不支持污染天堂假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工业能源绩效 CO2排放 SBM方向距离函数 LUENBERGER指数
原文传递
节能减排约束下的中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演变趋势与增长动力——基于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法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维国 范丹 《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2-151,共10页
本文将能源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及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201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变量。实证结... 本文将能源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中,基于序列DEA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及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测度了1999~2010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变量。实证结果表明,绿色生产率大于传统生产率,绿色生产率呈现W型波动趋势,主要的转折点出现在2005年与2009年;从区域差异来看,绿色生产率东部区域最高,其次为东北部、中部,西部最低;考虑碳排放约束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呈现出规模效率的提升;从经济增长的分解效应来看,全国的经济增长驱动力量主要来自投入要素的增长效应,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贡献比例仅为5%。其中,东部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对经济产出的贡献比例最高,东部区域正处在由"外延型"向"内涵型"的绿色经济增长模式过渡时期,而东北、中、西部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仍以"粗放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Malmqulist—Luenberger指数 非期望产出 经济增长
原文传递
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分析
20
作者 夏艳清 王维国 《金融评论》 2011年第3期95-103,126,共9页
本文以Solow增长模型为基础,在生产函数中引入环境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建立了环境Solow模型。它首先分析了资本均衡点和环境资源均衡点的存在性,而后应用非线性微分方程组的相位图分析方法对密集形式模型中的资本存量变化率和环境资本存... 本文以Solow增长模型为基础,在生产函数中引入环境资本这一生产要素,建立了环境Solow模型。它首先分析了资本均衡点和环境资源均衡点的存在性,而后应用非线性微分方程组的相位图分析方法对密集形式模型中的资本存量变化率和环境资本存量变化率进行动态均衡分析,得到在模型设定的条件下,经济达到均衡增长路径的条件。本文同时分析了模型中的参数对过渡期和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对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Solow模型 动态均衡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