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统一战线话语权建构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统一战线与话语权构建”学术研讨会观点综述 被引量:2
1
作者 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 梁君思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1-69,共19页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始终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统战工作全面部署,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学和社会学,中国统一战线话语权建构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便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既有中国...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始终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统战工作全面部署,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学和社会学,中国统一战线话语权建构的历史使命与行动价值,便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意义的知识体系、概念范畴和分析方法。这一探索,对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统一战线 话语权建构 历史使命 资源供给 行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政党自觉与中国统一战线发展的历史主动——“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研讨会观点综述 被引量:3
2
作者 梁君思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13,共7页
2022年11月16日,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召开“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会议,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20余人与会。... 2022年11月16日,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召开“统一战线与中国式现代化”学术会议,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20余人与会。会议由统战基础理论上海研究基地专家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陈明明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统战部部长赵东元院士、上海市委统战部研究室主任翟靖致辞并全程参加了会议的讨论。与会学者从多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政治基础、政党自觉、统战空间和中国统一战线发展的历史主动,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统战基础理论的创新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政党自觉 统一战线 历史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区域化模式研究——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肖存良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9年第6期91-99,共9页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既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中整合新群体的重要议程。相关研究尚未建立描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标志性概念。本文基于对上海市静安区新的社会阶层人...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既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治理中整合新群体的重要议程。相关研究尚未建立描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标志性概念。本文基于对上海市静安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调研,提炼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区域化模式”概念。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区域化模式,是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多元主体、多维场域二者交叉复合类型体系的描述框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涉及政党主体、社会组织主体和企业主体。三种主体在点、面和区域三种场域中开展工作,进而形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九种类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区域化模式集九种类型于一体。区域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要求统战资源集中、地域规模适中、产业布局配套,具有全方位、多层次、普通化等特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区域化模式建设,要从非均衡区域化向均衡区域化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统战工作 区域化 新群体 政治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国家建设视域下统一战线的三重面相:策略、战略与治道 被引量:34
4
作者 陈明明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9年第6期5-14,共10页
随着形势变化和中心工作的不同,统一战线显现出输赢博弈的政治斗争策略、建立全面支配优势的结构优化战略、现代国家建设杠杆的国家治理之道三重面相。作为政治斗争策略的统一战线,中心任务是通过对敌我友关系的处理,改变力量对比、赢... 随着形势变化和中心工作的不同,统一战线显现出输赢博弈的政治斗争策略、建立全面支配优势的结构优化战略、现代国家建设杠杆的国家治理之道三重面相。作为政治斗争策略的统一战线,中心任务是通过对敌我友关系的处理,改变力量对比、赢得生存发展机会。作为结构优化战略的统一战线,通过组织和制度的创新调整,在总体全局的意义上对社会经济政治结构进行重组和优化,成为建设新国家、新政权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国家建设中,顺应经济社会多元结构演化趋势,发挥统一战线凝聚社会与国家政治力量的治道价值。由此,统一战线既超越了策略层面的联合斗争意义,也超越了特定时期战略层面的政治结盟视野,越来越显示出集价值理念、组织体制和行动方略为一体的治道意涵。作为现代国家建设治道的统一战线,其基本理念契合现代中国的民族复兴目标,组织体制表达现代中国代表制政府逻辑,行动方略构成现代中国的协商治理机制。统一战线的三重面相折射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发展的轨迹:无论作为策略还是作为战略都与国运兴衰存在着紧密联系;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从事社会整合与政治整合的综合机制,对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一战线 国家制度 国家治理 国家建设 治道 协商政治 代表制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信仰对中国制度化与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基于WVS2013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胡淑佳 郭定平 《领导科学论坛》 2019年第11期18-31,共14页
宗教信仰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是政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国内学界对此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笔者以世界价值观调查2013年关于中国部分的调查数据为研究基础,发现宗教信仰和参与宗教活动不会对公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倾向产生影响,但会对公... 宗教信仰与政治参与的关系是政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国内学界对此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笔者以世界价值观调查2013年关于中国部分的调查数据为研究基础,发现宗教信仰和参与宗教活动不会对公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倾向产生影响,但会对公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倾向产生影响,也对公民的政治兴趣度起着中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 制度化参与 非制度化参与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当代发展与现实解释力——兼谈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
6
作者 陈丽芬 于春洋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6年第2期74-79,共6页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阐明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并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当代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从最初抽象宏观的叙事方式转向对个案国家及其权力运作的具体化、实体性研究,关注国家发展现实需要和世界政治格局调整,具...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阐明了国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并在20世纪60年代获得当代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从最初抽象宏观的叙事方式转向对个案国家及其权力运作的具体化、实体性研究,关注国家发展现实需要和世界政治格局调整,具有强烈现实解释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分析表明,全球化并未改变民族国家的阶级属性;全球文化同质化并未削弱民族国家自身文化的本土化与民族性;跨国组织与超国家集团的发展并未改变全球利益分配格局,因此民族国家依然是最为重要的利益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当代发展 现实解释力 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究进展与学界共识:民族国家及其建构问题简论
7
作者 于春洋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6年第1期93-97,共5页
作为当今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分析单位,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并由此促发了中外学界对于民族国家及其建构问题的研究兴趣。从对民族国家本体的关注到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探讨,学界相关研究的进展与民族国家的... 作为当今国际政治体系的基本分析单位,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并由此促发了中外学界对于民族国家及其建构问题的研究兴趣。从对民族国家本体的关注到对民族国家建构的探讨,学界相关研究的进展与民族国家的现实境遇密切相连。研究中达成的共识主要包括:民族国家的建构具有阶段性特征,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而把其建构方式进行类型学划分;在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国家认同的重要性无可替代;民族国家建构本身的重要性得到中西方学者的普遍重视;承认民族国家建构与民族主义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分析表明,民族主义既是催生民族国家建构、推进民族政治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威胁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破坏和分裂现存民族国家,阻止和隔断民族国家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建构 民族主义 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民主:人民民主在中国的实践形态 被引量:26
8
作者 林尚立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CSSCI 2011年第5期10-22,共13页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其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是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实际贡献。在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各种模式的民主实践,最终选择了人民民主。中国的发展实践和发展成就,不论在宏观上,还是...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其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是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实际贡献。在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自由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各种模式的民主实践,最终选择了人民民主。中国的发展实践和发展成就,不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证明中国的民主发展道路具有合理性,中国民主运行模式具有有效性。然而,中国的人民民主还需要有更好的、更深入的进步和发展。这就需要在既有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概括,从实践提炼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获得提升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民主 人民民主 实践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党制度的再解释——现代化视野下中国政党制度的必然性 被引量:2
9
作者 肖存良 《岭南学刊》 2010年第6期43-48,共6页
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过程是中国革命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在外力驱动下进行现代化的过程。党建国家是当代国家建设的客观逻辑。这种客观逻辑反映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体现了中国政治逻辑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革命成功之后中国共产党对国家... 中国政党制度形成的过程是中国革命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在外力驱动下进行现代化的过程。党建国家是当代国家建设的客观逻辑。这种客观逻辑反映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体现了中国政治逻辑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革命成功之后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地位。现代化的客观逻辑决定了现代化发展中所引发的社会分化必定会产生多元的政治力量,执政党要实现有效领导必须与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中国的政党制度必须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国 政党制度 必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政党制度的建构与嵌入 被引量:1
10
作者 肖存良 袁峰 《岭南学刊》 CSSCI 2009年第6期36-41,共6页
新中国的政党制度在国家现代化和现代国家建设中形成,并为国家现代化和现代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资源和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建国催生了中国的政党制度,也铸造了中国一体多元的民主共和。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我们党对社... 新中国的政党制度在国家现代化和现代国家建设中形成,并为国家现代化和现代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治资源和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建国催生了中国的政党制度,也铸造了中国一体多元的民主共和。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缺乏理论和实践的准备,再加上在现代化和现代国家建设上的意见分歧导致了政党的一元化领导,政党制度遭到扭曲,并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顶峰。改革开放之后,政党制度在新一轮现代化中得到恢复和发展,逐步嵌入政治体系,并在逐步嵌入公共政策领域制定过程中催生了中国的协商民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政党制度 嵌入 协商民主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参与对中国民主政治消极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岗 潘飞虎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2年第1期40-41,共2页
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给中国当代的公民政治参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网络本身"双刃剑"的特性,使其产生了一定负面性,如网络政治参与的膨胀可能导致现有政治体系的不稳定、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更... 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途径,给中国当代的公民政治参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网络本身"双刃剑"的特性,使其产生了一定负面性,如网络政治参与的膨胀可能导致现有政治体系的不稳定、数字鸿沟的存在导致更大程度的政治参与不平等等。因此在肯定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关注其暴露出来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政治参与 民主政治 消极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百年宗教政策述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化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17-26,共10页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分析中国宗教状况,逐步加深对宗教问题的认识,把握宗教发生、发展的规律,制定和完善宗教政策,指导宗教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完成党的中心工作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也有深刻的教训。本文阐述宗教...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分析中国宗教状况,逐步加深对宗教问题的认识,把握宗教发生、发展的规律,制定和完善宗教政策,指导宗教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完成党的中心工作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也有深刻的教训。本文阐述宗教政策的由来,以及至2021年12月初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以来的演变,将其分为5个时期;论述宗教政策百年演变的趋势和规律,以及给我们的启示;以明理增信,助推当下开创宗教工作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政策 百年演变 演变趋势 演变规律 百年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届“跨界民族与中国周边关系”研讨会综述
13
作者 赵颖 卢芳芳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 2017年第1期244-252,共9页
历史经验表明,跨界民族是影响一个国家周边关系的重要变量。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5个民族之中,跨界民族约有30个,主要分布于边疆地区。跨界民族在中国的周边关系、地缘政治格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多元性文化交流、建设平等... 历史经验表明,跨界民族是影响一个国家周边关系的重要变量。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55个民族之中,跨界民族约有30个,主要分布于边疆地区。跨界民族在中国的周边关系、地缘政治格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多元性文化交流、建设平等公正的环境、创新交互共生、发掘各国人文底蕴中的民间智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管是从“一带一路”倡议格局、边疆和谐、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互动、文明映照、智慧交融的角度,研究跨界民族与中国周边关系问题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民族 民间智慧 地缘政治格局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人文底蕴 周边关系 一带一路 平等公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间生态智慧的传承与“非遗”的价值新估——兼论河西宝卷的当代文化价值 被引量:10
14
作者 哈建军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7-24,共8页
国家认定的"非遗"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熔铸了民族智慧和经验的重要文化符号。河西宝卷是彰显"走廊文明"和河西民间生态的"非遗"形式之一,其文本含蕴了河西人民的关怀伦理和价值诉求;宝卷活动体现了河西... 国家认定的"非遗"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中熔铸了民族智慧和经验的重要文化符号。河西宝卷是彰显"走廊文明"和河西民间生态的"非遗"形式之一,其文本含蕴了河西人民的关怀伦理和价值诉求;宝卷活动体现了河西人民传承中华经验的"自组织"形式。作为陶冶精神和滋养宗亲惯习的资源,作为河西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河西宝卷活动演绎了河西大地的民风、民俗和文化仪式,积淀了济世立人的民间智慧。对河西宝卷这类"非遗"的保护不应仅以其经济实用性来决定保护的力度,还应侧重其对民众文化心理的滋养和理想预期的认同与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 河西宝卷 生活经验 生态智慧 功能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型政党的现代性反思与逻辑旨归 被引量:2
15
作者 黄丽萍 赵宬斐 《岭南学刊》 2010年第5期36-40,115,共6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学习型政党的建设,是立足于对当代世界境域、中国境域和自身境域的三重把握。中国共产党在社会转型中建构新现代性,正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现代性命题的探索和如何避免陷入"党派地质...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学习型政党的建设,是立足于对当代世界境域、中国境域和自身境域的三重把握。中国共产党在社会转型中建构新现代性,正面临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现代性命题的探索和如何避免陷入"党派地质学"震荡的困境两个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要加强自身的现代性学习,实现学习型政党的逻辑旨归,在制度功能的转向与调整上在要由重政治控制转到重法治建设;在制度功能的开发与整合上在要从聚合差异转到提升合法性认同;在制度功能的价值诉求上在要从提供秩序转到实现正义与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型政党 现代性 反思 逻辑旨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兴邦·艺术兴国 被引量:1
16
作者 纳日碧力戈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5,共5页
"艺术兴国、文化兴邦"是现实需求;要探索地天通、形神连的中间地带,追求"美美与共、和而不同"的最高境界。各民族文化艺术和合共生,焕发智慧,重叠共识,以文艺兴国,以文化兴邦,此乃中国未来所在。
关键词 文化兴邦 艺术兴国 美美与共 和合共生 重叠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基于知识构成与演化的视角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迎春 《科学与管理》 2012年第4期53-57,73,共6页
知识源于人类的根本需要,是人类的本质性特征,知识史是人类本质的展现史。人类具有两类主要的知识,一类是追求客观规律的知识,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另一类是关于价值的知识,即关于人的意义、权利和全面发展的知识;这两类知识的内核... 知识源于人类的根本需要,是人类的本质性特征,知识史是人类本质的展现史。人类具有两类主要的知识,一类是追求客观规律的知识,即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另一类是关于价值的知识,即关于人的意义、权利和全面发展的知识;这两类知识的内核分别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本为一体,都是以批判为特征的自由精神的体现。不同知识体系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与特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也是知识体系内在协调和相互平衡的过程。中国的科学与人文融合具有独特的语境,建设新型文明要防止片面的唯科学主义和非理性的人文主义,充分吸收人类知识,平衡科学与人文,弘扬自由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建设与民族生态新理念
18
作者 纳日碧力戈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14,共5页
国家建设要处理好"一和多"的难题:国家一体是中国的发展现状,民族多元是历史上形成的既定格局,原本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西方民族主义理念,在传入中国后经过本土化处理,已经发生很大变通。要超越民族主义的本能冲... 国家建设要处理好"一和多"的难题:国家一体是中国的发展现状,民族多元是历史上形成的既定格局,原本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西方民族主义理念,在传入中国后经过本土化处理,已经发生很大变通。要超越民族主义的本能冲动,重塑"无知之幕"的原初激情。人类学善于从本土人观点看问题,推出诸如"颗粒式"的不同分类,对于我们构建有关国情和民族的新隐喻,建设光光交彻的文化创新格局,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中国的国家建设不能走同文同种的同化道路,不能走一族一国的冲突之路,只能走多族共生、互守尊严的生态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和多” 原初激情 颗粒式分类 互守尊严 民族生态新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与宗教规范关系的冲突与协调
19
作者 殷啸虎 《东方法学》 CSSCI 2015年第1期39-45,共7页
法律保障宗教自由,但宗教规范与宗教行为必须遵守国家法律,不得与国家法律相冲突,违反国家法律的宗教规范将不被认可。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上升为法律制度的理念,也是我们今天处理法律与宗教规范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法律保障宗教自由,但宗教规范与宗教行为必须遵守国家法律,不得与国家法律相冲突,违反国家法律的宗教规范将不被认可。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上升为法律制度的理念,也是我们今天处理法律与宗教规范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宗教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必然有自身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其教徒和信众的行为,但前提是这种规范不得与国家法律相冲突。我国宪法和法律在这个问题上,相关界限是比较清晰的。首先,明确了对宗教行为规范的宪法原则;其次,完善了规范宗教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在不违反法律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变通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与宗教 宗教自由 规范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另类政党的发展向度及后现代性特质浅析
20
作者 赵宬斐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Z期4-7,共4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社会运动的出现与演进,西方在传统主流政党的发展理路上,出现了一些另类或非主流政党。这类政党的不断涌现,从不同的侧面挑战主流政党的政治垄断地位。人们希望通过支持这类新兴的"反体制政党",来表...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新社会运动的出现与演进,西方在传统主流政党的发展理路上,出现了一些另类或非主流政党。这类政党的不断涌现,从不同的侧面挑战主流政党的政治垄断地位。人们希望通过支持这类新兴的"反体制政党",来表达自己对传统政治和主流政党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和"元叙述"的不满;希冀借助另类政党,以另类或极端的政治参与方式关注生态政治、伦理政治和族群政治,以追求解放政治和生活政治,实现传统权力的边缘化、多元化、平面化和生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另类政党 转向 后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