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用药物药代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1
作者 林子衿 刘晓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9期1408-1415,共8页
视力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临床上倾向于使用侵入性较小的外用和全身给药方式治疗青光眼等眼部常见疾病。眼部许多的生理生化屏障包括泪液周转、角膜渗透、血-眼屏障等,限制药物在眼部的渗透与分布,造成眼内药代动力学特征不明确,常用眼... 视力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临床上倾向于使用侵入性较小的外用和全身给药方式治疗青光眼等眼部常见疾病。眼部许多的生理生化屏障包括泪液周转、角膜渗透、血-眼屏障等,限制药物在眼部的渗透与分布,造成眼内药代动力学特征不明确,常用眼部房室模型来描述药物在眼内处置动力学。经典眼房室模型以角膜或玻璃体为中央室,将眼部其他组织整体视为外周室,而基于生理的药代动力学(PBPK)模型则引入眼部血流量变化、转运体对药物转运影响、血-眼屏障等因素,可提供更多药物在眼部的处置细节,有助于辅助眼用新药的开发和指导眼部疾病药物治疗。文章综述了不同给药方式时眼部用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经典房室模型和PBPK模型及其在临床眼部用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用药 眼药代动力学 眼部生理结构 屏障 房室模型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非临床到临床心律失常风险阶段评估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徐润泽 韩静静 +1 位作者 李文倩 杨劲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4期423-433,共11页
药物致心律失常风险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而被撤市是监管当局近年来关注的焦点问题。2005年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发布了心律失常风险评价的临床前S7B和临床E14指南作为通用评价标准,前者包括体外hERG(human ether-a-go-go-relate... 药物致心律失常风险产生严重不良反应而被撤市是监管当局近年来关注的焦点问题。2005年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发布了心律失常风险评价的临床前S7B和临床E14指南作为通用评价标准,前者包括体外hERG(human ether-a-go-go-related gene)实验和基于动物体内的QT研究,后者为人体全面QT研究(thorough QT study,TQT研究)。由于TQT成本高昂且结果保守使得引入新的替代方法成为指南修订的方向。E14指南于2015年基于PK/PD的理念引入了浓度-QT分析(concentration-QTc,C-QTc),通过充分利用高质量非临床阶段的双阴性数据(在基于高临床暴露下的体外hERG试验阴性和体内QTc延长的风险阴性)使得TQT替代研究成为可能。本文梳理了E14的发展修订历程及最新进展,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描述TQT替代研究的各种场景,介绍了非临床-临床心律失常风险评估流程,以期为中国的心律失常风险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风险评价 ICH E14指南 浓度-QT分析 双阴性数据 非临床-临床心律失常风险阶段评估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管结扎对大鼠血脑屏障上OCT1/2功能和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
3
作者 戎光梅 王洵 +1 位作者 刘晓东 刘李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4-511,共8页
探讨胆管结扎(BDL)诱导的肝损伤对血脑屏障(BBB)上有机阳离子转运体1/2(OCT1/2)功能和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构建BDL大鼠模型,通过试剂盒、Western blot和LC-MS考察BDL大鼠生理生化指标、BBB完整性、皮层OCT1/2蛋白表达和功能以及血... 探讨胆管结扎(BDL)诱导的肝损伤对血脑屏障(BBB)上有机阳离子转运体1/2(OCT1/2)功能和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构建BDL大鼠模型,通过试剂盒、Western blot和LC-MS考察BDL大鼠生理生化指标、BBB完整性、皮层OCT1/2蛋白表达和功能以及血浆鹅去氧胆酸(CDCA)浓度。连续14 d灌胃CDCA后测定大鼠生理生化指标、血浆各胆汁酸浓度和皮层OCT1/2蛋白表达。结果显示,BDL大鼠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LP)等浓度升高,血浆CDCA浓度升高,金刚烷胺脑血浓度比值(K_(p))降低,皮层Claudin-5和Occludin无明显变化,OCT1表达下调,OCT2无明显变化。大鼠灌胃CDCA后,血清AST、ALT和ALP无明显变化,血浆CDCA浓度升高,皮层OCT1表达下调,OCT2无明显变化。本研究表明,BDL大鼠BBB上OCT1功能与表达下调与血液中升高的CDCA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结扎 肝损伤 有机阳离子转运体1/2 鹅去氧胆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黄酸在糖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名 杨捍宇 +1 位作者 谢秋实 刘李 《药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1期846-853,共8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体内维生素A类物质(包括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视黄酸是维生素A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同时也是体内重要的活性物质之一,可以激活视黄酸受体和视黄醇类X受体,从而调节体内大量... 近年来研究发现体内维生素A类物质(包括视黄醇、视黄醛和视黄酸)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视黄酸是维生素A在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同时也是体内重要的活性物质之一,可以激活视黄酸受体和视黄醇类X受体,从而调节体内大量基因的表达,参与多个生理过程,如生殖、免疫和新陈代谢。糖尿病状态下体内视黄酸浓度紊乱,反之体内视黄酸失衡也会使糖脂代谢紊乱,从而影响糖尿病的进程。对视黄酸在糖脂代谢、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视黄酸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黄酸 糖代谢 脂代谢 胰岛素抵抗
原文传递
CYP2D表达与功能调控及其在药物和内源性物质处置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汪思倩 刘李 刘晓东 《药物评价研究》 CAS 2023年第6期1334-1344,共11页
CYP2D属于细胞色素P450(CYP450)家族,是一类重要的药物代谢酶。CYP2D介导约25%的临床药物代谢,包括抗抑郁药、抗心律失常药、镇痛药、抗肿瘤药等;同时其活性也会被某些药物,如氟西汀、普萘洛尔等抑制,进而导致与CYP2D底物药物联合使用时... CYP2D属于细胞色素P450(CYP450)家族,是一类重要的药物代谢酶。CYP2D介导约25%的临床药物代谢,包括抗抑郁药、抗心律失常药、镇痛药、抗肿瘤药等;同时其活性也会被某些药物,如氟西汀、普萘洛尔等抑制,进而导致与CYP2D底物药物联合使用时,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加重。此外,CYP2D可介导脑内部分内源性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和5-羟色胺合成的替代途径和维持神经类固醇,如四氢孕酮的脑内稳态。这提示CYP2D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发挥作用。研究表明,性激素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法尼类X受体(FXR)、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等核受体可以调控CYP2D 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多种生理和病理因素可能会改变CYP2D的表达和功能,进而影响其底物药物的处置和药效学。本文对CYP2D的结构、功能、调控因素以及生理和疾病状态下CYP2D表达和功能的改变、CYP2D抑制剂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更安全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 CYP2D 功能 调控因素 妊娠 肝损伤 CYP2D抑制剂
原文传递
抗体药物偶联物药动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于丝雨 刘晓东 刘李 《药学进展》 CAS 2021年第3期188-195,共8页
抗体药物偶联物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一种新型药物,其由单克隆抗体、细胞毒性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连接子这3个部分构成。尽管抗体药物偶联物同时具有单克隆抗体的高靶向特异性和细胞毒性小分子药物的强细胞毒性,许多抗体药... 抗体药物偶联物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的一种新型药物,其由单克隆抗体、细胞毒性小分子药物、抗体-药物连接子这3个部分构成。尽管抗体药物偶联物同时具有单克隆抗体的高靶向特异性和细胞毒性小分子药物的强细胞毒性,许多抗体药物偶联物在临床试验阶段仍因毒副作用大、有效性低等问题而被宣告失败。体内药动学分析和预测可为抗体药物偶联物的分子设计与给药方案确定提供重要参考。总结了影响抗体药物偶联物体内药动学的多方面因素以及体内药动学的常用生物分析手段,并为抗体药物偶联物的体内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合理预测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药物偶联物 药动学 生物分析 药动学-药效学模型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状态下脑中L-型氨基酸转运体1功能与表达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郑小棵 刘晓东 《药学进展》 CAS 2021年第11期848-854,共7页
L-型氨基酸转运体1在脑中尤其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高表达,它能将大型中性氨基酸转运到脑中以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脑内氨基酸紊乱有关,且伴随脑中L-型氨基酸转运体1功能与表达的改变。L-型氨基酸转运体... L-型氨基酸转运体1在脑中尤其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中高表达,它能将大型中性氨基酸转运到脑中以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脑内氨基酸紊乱有关,且伴随脑中L-型氨基酸转运体1功能与表达的改变。L-型氨基酸转运体1功能和表达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内源性底物在脑中的稳态,进而促进或延缓疾病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可能影响底物药物的疗效或毒性。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状态下脑中L-型氨基酸转运体1功能与表达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旨在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一步研究及相关药物研发提供思路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型氨基酸转运体1 大型中性氨基酸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疾病状态下有机阳离子转运体对底物转运影响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周莹 余丹 刘李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2年第7期1657-1665,共9页
有机阳离子转运体家族是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功能性膜蛋白,负责转运内源性、外源性阳离子底物,在底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肝脏、肾脏和消化道处有机阳离子转运体的作用最明显。在疾病状态下有机阳离子转运体的... 有机阳离子转运体家族是一类位于细胞膜上的功能性膜蛋白,负责转运内源性、外源性阳离子底物,在底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肝脏、肾脏和消化道处有机阳离子转运体的作用最明显。在疾病状态下有机阳离子转运体的表达和功能会发生改变,会影响底物的体内处置过程,使底物的动力学行为及其效应发生改变。综述了肝脏疾病、肾脏疾病和消化道疾病状态下有机阳离子转运体表达和功能改变对底物体内转运的影响及其生理、药理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阳离子转运体 疾病状态 底物 外源性药物 内源性物质 表达 功能
原文传递
药物通透性在新药发现和开发阶段的评估策略 被引量:2
9
作者 李文倩 韩静静 +2 位作者 张贤 徐润泽 杨劲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79-1285,共7页
通透性是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新药研发的早期阶段,准确及高效地评估药物通透性至关重要。工业界通常将平行人工膜渗透技术(parallel artificial membrane permeability assay, PAMPA)和Caco-2细胞模型作为早... 通透性是影响口服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新药研发的早期阶段,准确及高效地评估药物通透性至关重要。工业界通常将平行人工膜渗透技术(parallel artificial membrane permeability assay, PAMPA)和Caco-2细胞模型作为早期评估方法,目前,尤斯灌流大鼠模型也被广泛的应用。本篇综述首先总结了人体内单次灌注技术(in vivo single-pass perfusion technique, Loc-I-Gut)的数据—金标准,然后着重介绍了三种体外方法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效率、与人体内有效通透性(effectiv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Peff)数据和人体吸收分数(fraction absorbed, Fa)的相关性,以期为在新药发现和开发的不同阶段使用正确的通透性方法提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服药物 通透性 平行人工膜渗透技术 CACO-2 尤斯灌流 有效通透性 吸收分数
原文传递
参与P-gp膜定位和功能调控的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桐 刘晓东 《药学进展》 CAS 2021年第2期130-136,共7页
P-糖蛋白(P-gp)作为ABC转运体家族的成员之一,只有定位在细胞膜上才具有外排药物及毒物的功能。P-gp在细胞膜上的定位和功能受到多种机制调控。P-gp通过ERM(ezrin/radixin/moesin)蛋白家族锚定在膜上,其中脂筏区域在P-gp转运通道的形成... P-糖蛋白(P-gp)作为ABC转运体家族的成员之一,只有定位在细胞膜上才具有外排药物及毒物的功能。P-gp在细胞膜上的定位和功能受到多种机制调控。P-gp通过ERM(ezrin/radixin/moesin)蛋白家族锚定在膜上,其中脂筏区域在P-gp转运通道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微囊蛋白-1(Cav-1)定位于小窝,作为脂筏上一种重要蛋白成分,与P-gp结合调节其结构和功能。综述参与P-gp膜定位和功能调控的相关蛋白研究进展,以期为P-gp在膜上的功能和表达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糖蛋白 细胞膜 ERM蛋白家族 脂筏 微囊蛋白-1
原文传递
血脑屏障及其体外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周俊杰 刘晓东 《药学进展》 CAS 2020年第11期828-836,共9页
血脑屏障是介于血液循环系统和脑部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一种动态界面,主要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周细胞及一系列转运体和紧密连接蛋白构成,它们形成了一种致密的屏障,维持脑部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但同时也对作用于中枢神经系... 血脑屏障是介于血液循环系统和脑部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一种动态界面,主要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周细胞及一系列转运体和紧密连接蛋白构成,它们形成了一种致密的屏障,维持脑部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但同时也对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的开发造成了困难。血脑屏障的体外模型有成本低、易操作、条件可控等优点,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体内实验的结果,减少在体实验成本,更符合伦理学,可用于脑部病理生理的研究和药物的筛选。综述了血脑屏障的组成和体外血脑屏障模型常用的细胞及其特点,旨在为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体外模型 脑血管内皮细胞 胶质细胞 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原文传递
疾病状态下有机阴离子转运体表达和功能的变化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雪影 刘李 《药学进展》 CAS 2023年第7期532-541,共10页
有机阴离子转运体属于溶质转运体22亚家族成员,是一类重要的摄取类转运体,其有多个亚型。有机阴离子转运体在体内介导多种小分子内源性物质的转运,起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作用。此外,临床上许多药物也是有机阴离子转运体的底物。研究... 有机阴离子转运体属于溶质转运体22亚家族成员,是一类重要的摄取类转运体,其有多个亚型。有机阴离子转运体在体内介导多种小分子内源性物质的转运,起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作用。此外,临床上许多药物也是有机阴离子转运体的底物。研究表明某些疾病可能导致有机阴离子转运体表达和功能的异常改变,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导致机体内源性物质水平紊乱。对有机阴离子转运体的分布和功能进行简要介绍,并综述了疾病状态下有机阴离子转运体表达和功能变化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阴离子转运体 糖尿病 肾损伤 肝损伤
原文传递
基于异植瘤小鼠的抗肿瘤药PK/PD模型:历史回顾、研究进展与应用实践
13
作者 胡宽 花开 杨劲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580-2594,共15页
异植瘤小鼠是广泛应用于抗肿瘤研究的临床前疾病动物模型。基于异植瘤小鼠的抗肿瘤药PK/PD建模是一种利用异植瘤小鼠实验数据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描述给药后"剂量-血药浓度-生物标志物水平-肿瘤体积"经时过程的方法。可基... 异植瘤小鼠是广泛应用于抗肿瘤研究的临床前疾病动物模型。基于异植瘤小鼠的抗肿瘤药PK/PD建模是一种利用异植瘤小鼠实验数据与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法描述给药后"剂量-血药浓度-生物标志物水平-肿瘤体积"经时过程的方法。可基于模拟优化剂量与给药方案,评价抗肿瘤治疗联合用药方案协同效能,搜寻优效联用剂量组合,初步预测药物在人体的有效剂量与抗肿瘤效能,定量地阐释药物作用于靶点后生物标志物浓度变化所驱动的肿瘤增长抑制机制。本文系统地回顾了主流抗肿瘤药PK/PD模型的诞生背景、适用范围与应用局限,详细综述了创新抗肿瘤药PK/PD模型研究进展,并从作用机制探索、联合用药优化以及临床转化预测方面列举了PK/PD模型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中的应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治疗 药动学/药效学模型 联合治疗 异种移植小鼠 定量药理学
原文传递
血-视网膜屏障上腺嘌呤核苷三磷酸结合盒外排转运体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金梦梦 刘李 刘晓东 《药学进展》 CAS 2021年第5期393-400,共8页
血-视网膜屏障(BRB)是眼部重要的生物学屏障,能够调节血液和视网膜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防止大分子和其他潜在的有害物质进入视网膜,维持视网膜微环境的稳定。BRB上表达多种外排及摄取转运体,在一些必需营养物质的摄取和神经递质代谢物... 血-视网膜屏障(BRB)是眼部重要的生物学屏障,能够调节血液和视网膜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防止大分子和其他潜在的有害物质进入视网膜,维持视网膜微环境的稳定。BRB上表达多种外排及摄取转运体,在一些必需营养物质的摄取和神经递质代谢物、激素和药物的外排转运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对BRB的功能、相关外排转运体的表达和分布以及疾病状态下外排转运体的改变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视网膜疾病和维持视网膜功能健康的新药研发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视网膜屏障 外排转运体 糖尿病 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
原文传递
甘草与昆布配伍对大鼠肝肾功能及血清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婷婷 王舒婷 +3 位作者 刘佩华 徐炯 刘晓东 刘李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860-1865,共6页
目的考察甘草与昆布配伍对大鼠肝肾功能及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分别ig给予甘草提取物2.8 g/kg(相当于甘草生药材10.0 g/kg)、昆布提取物3.8 g/kg(相当于昆布生药材10.0 g/kg)、甘草-昆布合煎提取物6.8 g/kg(... 目的考察甘草与昆布配伍对大鼠肝肾功能及血清指标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分别ig给予甘草提取物2.8 g/kg(相当于甘草生药材10.0 g/kg)、昆布提取物3.8 g/kg(相当于昆布生药材10.0 g/kg)、甘草-昆布合煎提取物6.8 g/kg(相当于甘草和昆布生药材各10.0 g/kg)和空白溶媒(对照)。连续ig给药17周后,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脏器系数、血液生化指标、肝切片病理变化以及甘草次酸血药浓度。结果甘草或昆布单用组较对照组大鼠丙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甘草-昆布合用可逆转两药单用对AST、ALP、CHE、TBA、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的降低作用;甘草-昆布合用组大鼠体内甘草次酸血药浓度和暴露量显著高于甘草单用组。甘草、昆布单用或合用还导致大鼠体内电解质水平失衡,表现为血清中钠离子(Na+)、钾离子(K+)、氯离子(C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甘草或昆布单用均具有保肝作用,甘草-昆布合用导致两药单用时的保肝作用减弱可能是其配伍"相反"原因之一,其机制可能与两药合用时甘草次酸血药浓度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布 甘草 配伍禁忌 肝功能 肾功能 甘草次酸
原文传递
有机阳离子转运体在脑内分布的药理学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晓楠 刘晓东 刘李 《药学进展》 CAS 2021年第7期524-531,共8页
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是一类多功能双向转运体,参与有机阳离子药物、毒物以及内源性物质的转运。OCT包括OCT1、OCT2和OCT3这3种转运蛋白,其在肝、肠和肾等外周组织表达量较高,在大脑中表达量较低,但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证据表明,OCT可... 有机阳离子转运体(OCT)是一类多功能双向转运体,参与有机阳离子药物、毒物以及内源性物质的转运。OCT包括OCT1、OCT2和OCT3这3种转运蛋白,其在肝、肠和肾等外周组织表达量较高,在大脑中表达量较低,但发挥着重要作用。有证据表明,OCT可能在多巴胺转运体、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和5-羟色胺转运体等单胺类递质高亲和转运体被阻断后发挥代偿作用;OCT在血脑屏障中表达的改变可能影响某些外源性药物和毒性物质的脑内浓度;OCT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增加某些药物中枢神经系统毒副作用的风险。综述了OCT在脑内的分布,以及其在脑内内源性物质稳态调控中的作用和在药理学研究中的意义,旨在为进一步研究OCT在脑内药物转运和脑内疾病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阳离子转运体 单胺类递质 血脑屏障 药物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疾病状态下醛脱氢酶1A1活性与表达变化及其生理病理学意义
17
作者 张祥萍 江程 +1 位作者 刘晓东 刘李 《药学进展》 CAS 2019年第9期667-677,共11页
醛脱氢酶1A1是人体19种醛脱氢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非P450氧化酶,参与维生素A类物质代谢的第2步:将视黄醛氧化成视黄酸,避免视黄醛的细胞毒性,因此也被称为视黄醛脱氢酶1。同时,视黄醛经过醛脱氢酶1A1催化代谢的产物视黄酸也是体内重要的... 醛脱氢酶1A1是人体19种醛脱氢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非P450氧化酶,参与维生素A类物质代谢的第2步:将视黄醛氧化成视黄酸,避免视黄醛的细胞毒性,因此也被称为视黄醛脱氢酶1。同时,视黄醛经过醛脱氢酶1A1催化代谢的产物视黄酸也是体内重要的活性物质,通过调节维甲类受体、维甲酸受体等核受体发挥多重生理作用。醛脱氢酶1A1的表达和活性在病理状态下会发生改变,参与代谢性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等、精神类疾病如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等、肿瘤如肺癌和乳腺癌等多种疾病的进程。因此,醛脱氢酶1A1可能是疾病治疗的重要靶标之一。对醛脱氢酶1A1在疾病中的变化和作用机制,其结构和催化机制,以及相关抑制剂的研发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脱氢酶1A1 视黄醛 视黄酸 抑制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