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三重逻辑:历史、实践与价值 被引量:3
1
作者 严庆 郭雨晨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3,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理论与中华民族现代国家建设理论的创新。其构建过程,就是我们党对...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理论与中华民族现代国家建设理论的创新。其构建过程,就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主动选择、不断发展并与时俱进的过程,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实践、价值逻辑。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三个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进行多维度的探讨并结合时代背景予以考察,不仅能够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于西方民族理论的批判和超越,还能够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价值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化与实化:基层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关键
2
作者 严庆 《学术探索》 CSSCI 2024年第8期52-57,共6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重要的意识形态教育,也是型塑国家软实力的系统工程。基层是社会建设的基础,面向基层的“铸牢”教育需要增强浸润性、渗透性,需要将教育内容、话语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高为低。社会是普罗大众的群体组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重要的意识形态教育,也是型塑国家软实力的系统工程。基层是社会建设的基础,面向基层的“铸牢”教育需要增强浸润性、渗透性,需要将教育内容、话语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高为低。社会是普罗大众的群体组织,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传播、弘扬的空间场域和人际网络载体。基层“铸牢”教育是言传身教、氛围营造、典型示范的结合。基层“铸牢”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各民族永远在一起的认知、价值、规约普及成“心照不宣”“人心所向”的共识,并转化为人们的规则与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教育 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望相助”的话语意涵与价值指向——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系列研究
3
作者 严庆 郑文婧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5,182,共10页
“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中的基础性话语之一,其意涵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邻里互助,也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之间的团结互助、同心同德。守望相助是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话语之一,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伦理指南,... “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中的基础性话语之一,其意涵既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邻里互助,也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之间的团结互助、同心同德。守望相助是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话语之一,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伦理指南,进而成为道德与大义。在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守望相助的意涵与导向包含物质互惠、社会和谐、情感共融、文化认同、环境共美等内容,是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话语与行动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 守望相助 共同性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域视角下网络空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4
作者 青觉 白云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2,共8页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网络空间中“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增强各民族信息互动传递的准确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互联网的普及,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处在一种“双重脱域”状态,“双重脱域”既是社会发...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一定的空间基础,网络空间中“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递方式能够增强各民族信息互动传递的准确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强和互联网的普及,各民族群众生产生活实践处在一种“双重脱域”状态,“双重脱域”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各民族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在文化层面,网络空间有利于凸显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活力;在经济层面,网络空间具有赋权增能的作用;在社会交往层面,网络空间能够拓展民族群众社交网络,进一步强化群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空间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脱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研究
5
作者 青觉 丁怡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73-84,共12页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呼唤新的时代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质生产力、耐心资本的出场,耐心资本以其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价值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 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呼唤新的时代力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新质生产力、耐心资本的出场,耐心资本以其所具有的长期性、稳定性、价值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关键资本,而新质生产力凭借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加速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耐心资本和新质生产力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理论逻辑上深度契合,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且立足“两个结合”;在现实逻辑上高度统一,时代背景相互交叠且任务目标并行一致;在实践逻辑上高效联动,以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为前进道路,发挥各自功能实现高效互动。理论、现实和实践上的关联性为以耐心资本、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可能,从新质生产力和耐心资本的科技驱动、经济支撑、政治保障、文化认同四个方向予以推进,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创新性、持久性、稳定性和凝聚性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心资本 新质生产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根脉和魂脉
6
作者 严庆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6,共4页
国家叙事和民族叙事(国家民族)是多民族国家软实力建设、对内培塑国民认同、对外宣介国家形象的重要工程,涉及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贯穿性价值以及集体精神的表达。19世纪20年代德意志历史学家便开始在搜集、整理本民族历史文献的过程... 国家叙事和民族叙事(国家民族)是多民族国家软实力建设、对内培塑国民认同、对外宣介国家形象的重要工程,涉及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贯穿性价值以及集体精神的表达。19世纪20年代德意志历史学家便开始在搜集、整理本民族历史文献的过程中,创设出新的历史编纂模式,其目的是在探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语言的起源与发展的同时,有意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解释与民族或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如此做法受到同样具有国家建构需要的欧洲各国历史学家的效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编纂模式 国家建构 软实力建设 集体精神 国家叙事 国民认同 多民族国家
原文传递
共同体与文明: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两个重要视角
7
作者 严庆 《民族论坛》 2024年第2期24-30,共7页
物质利益难以公平分享、不同文化难以彼此互赏是导致人类难以和平相处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从结构的角度阐释了“多元”融汇成“一体”,从建设的角度突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物质利益难以公平分享、不同文化难以彼此互赏是导致人类难以和平相处的重要原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从结构的角度阐释了“多元”融汇成“一体”,从建设的角度突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内含共同体的格局视角、文明的动力视角。格局大,结局才会好;文明昌,动力才会足。从格局角度、动力角度深刻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才能更好地把握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明
原文传递
从西江千户苗寨看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空间生产的视角 被引量:6
8
作者 严庆 张建兰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44,共10页
旅游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行为,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旅游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场域和空间。旅游的发展往往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空间改变... 旅游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行为,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旅游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旅游产业的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场域和空间。旅游的发展往往给旅游目的地带来空间改变,引发空间生产主体的变化,促成空间实践、空间表象与表征性空间的三位一体。从空间生产的三个维度出发看西江千户苗寨景区的旅游促“三交”,可以看到景区通过描述改造景区物质空间、打造主客共享的旅游文化空间、彰显中华文化认同三方面的实践,呈现了各民族在西江千户苗寨旅游场域内发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事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空间生产 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份政治视域下的西方多民族国家建设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严庆 刘赫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0-58,151,共10页
身份政治关注身份形成的政治方面,指边缘化群体基于种族、性别、宗教等共同特征而展开的社会和政治斗争。身份政治将差异政治作为克服压迫的基础,对权力进行分析,从身份的角度思考社会不平等或压迫问题,从而根据权力的实际运作方式制定... 身份政治关注身份形成的政治方面,指边缘化群体基于种族、性别、宗教等共同特征而展开的社会和政治斗争。身份政治将差异政治作为克服压迫的基础,对权力进行分析,从身份的角度思考社会不平等或压迫问题,从而根据权力的实际运作方式制定解放战略。身份政治作为与阶级政治截然不同的政治实践,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秩序演变的一面镜子。身份政治发端于西方社会转型时期,是对经济决定论的阶级政治的突破与遮蔽。从酝酿到实践,身份政治遵循边界塑造、认同强化、行动表达的基本逻辑。身份政治对西方社会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对少数群体的权益保障,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多民族国家的包容性和合法性、提升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民主化水平。然而,身份政治以特殊主义为底层逻辑,过度强调差异性,在当今的西方政治生态中,带来了政治极化、社会分裂、暴力冲突等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政治 多民族国家建设 政治认同 政治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企协作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实践机制与内在机理——基于四川省Y村的个案分析
10
作者 青觉 王敏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0,共14页
乡村社区是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促进乡村社区和谐稳定、充满活力并实现振兴是社区治理的基本目标。作为特殊社区类型的灾后重建型乡村社区,其治理不能简单地因循以经济理性为出发点的技术理路,而应该尝试其他有效的治理路径,避免... 乡村社区是国家与社会治理的基础单元,促进乡村社区和谐稳定、充满活力并实现振兴是社区治理的基本目标。作为特殊社区类型的灾后重建型乡村社区,其治理不能简单地因循以经济理性为出发点的技术理路,而应该尝试其他有效的治理路径,避免“二律背反”现象的发生。村企协作是灾后重建型乡村社区治理的一种新模式。村企协作助力灾后社区重建及其治理效能的提升重在依据既定的历史与现实情境,结合治理目标来调试治理的组织结构并促进组织结构与主体行为的双向互动。以四川省灾后重建型乡村社区为例,利用结构化理论对社区治理的情境要素、结构要素与行为要素及其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尝试提出“情境—结构—行为”的分析框架,以此对村企协作共同治理社区的过程展开考察。研究发现,援助企业借用专业工作理念、专业工作方法、专业服务能力与村“两委”共同推动建立的“四联共建”模式,有效促进了社区治理效能的提升。村企协作之所以能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在于利用组织性协作机制提升社区治理的组织效能,通过程序性协作机制规范社区治理的程序规则,构建目标性协作机制强化社区治理的目标共识,建立情感性协作治理机制夯实社区治理的情感基础。灾后重建型社区的“四联共建”模式,为村企协作推动社区治理效能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企协作 灾后社区重建 社区治理效能 社区公共性塑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税务机关信息权的确立、深化与拓展
11
作者 姚子健 罗亚飞 《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23-34,共12页
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确立税务机关信息权有助于保障征税权及相关权力的高效运行,强化对信息所有者合法信息利益的保护,协调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为应对数字经济变革以及社会风险累积带来的挑战,应进一步深化税... 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确立税务机关信息权有助于保障征税权及相关权力的高效运行,强化对信息所有者合法信息利益的保护,协调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为应对数字经济变革以及社会风险累积带来的挑战,应进一步深化税务机关信息权研究、拓展税务机关信息权边界,借鉴域外相关经验指导税务机关信息权制度体系的完善。兼顾公平与效率地行使信息公开请求权,合法适度地拓展信息提供权的界限,强化信息技术使用权的独立法律地位,成为完善税务机关信息权制度体系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税务机关 信息权 信息公开请求权 信息提供权 信息技术使用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优化
12
作者 姚子健 《兰州学刊》 2025年第1期26-39,共14页
在经济法中,将作为发展权实际享有者的区域定性为法律关系主体更为准确。新发展阶段,应重视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强大促进作用,精准定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现状,明确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改进方向。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规... 在经济法中,将作为发展权实际享有者的区域定性为法律关系主体更为准确。新发展阶段,应重视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强大促进作用,精准定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现状,明确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的改进方向。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规模扩大,政策类型多样;产业政策适应性提高,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式由简单的“政策倾斜”向“帮助发展”迈进。同时也暴露出发展主体选择随意,发展精度不高;区域宏观调控政策混乱,制度化水平不高;区域法定权限不足,发展主动性缺失的问题。以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创新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为制度改进定向,进一步为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定则:有效评价区域发展程度,提高发展精度;区分制度类型,提高制度化水平;拓展区域法定权限,鼓励自发性合作。由此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深化经济法学区域理论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法 新发展理念 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片口羌族抬狗祈雨仪式的人类学解读
13
作者 吴纯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53-156,共4页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片口乡作为羌、汉、藏等多民族的聚居地,孕育了独特且多元的地方民俗文化。该地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都会举行“抬狗祈雨”的民俗活动,众人在羌族释比的带领下以“抬狗羞灵官、祭天耍水龙”的形式来驱邪纳福、祈雨...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片口乡作为羌、汉、藏等多民族的聚居地,孕育了独特且多元的地方民俗文化。该地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都会举行“抬狗祈雨”的民俗活动,众人在羌族释比的带领下以“抬狗羞灵官、祭天耍水龙”的形式来驱邪纳福、祈雨消灾。以特殊的场域背景为切入,在透视该活动外在民俗表象的同时,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大信仰、多元崇祀等文化意涵;以人类学的视角审视该祈雨仪式在持续性建构下,对羌族传统民俗研究作出更多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 抬狗祈雨 民俗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与指向:“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的意涵与价值
14
作者 严庆 郑文婧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9-14,共6页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一个民族也(都)不能少”的深刻意涵与实践价值。在“各族人民”的语境中“共同”与“整全”成为“一个民族也(都)不能少”的要义,“人民至上”是其核心原则与本质。在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一个民族也(都)不能少”的深刻意涵与实践价值。在“各族人民”的语境中“共同”与“整全”成为“一个民族也(都)不能少”的要义,“人民至上”是其核心原则与本质。在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一个民族也(都)不能少”作为重要话语,指向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议题和目标。时至今日,“一个民族也(都)不能少”又具有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个民族也(都)不能少”“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一个民族也(都)不能少”的意涵与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 一个民族也(都)不能少 共同性 整体
原文传递
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家园思想
15
作者 青觉 刘泽锋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3,126,共13页
精神家园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心灵归宿,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切的重要议题。作为西方文明之精神家园源头的古希腊文化哲思,随着历史发展逐渐迈入形而上的宗教迷思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因此肩负起重建精神家园的重任。马... 精神家园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心灵归宿,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切的重要议题。作为西方文明之精神家园源头的古希腊文化哲思,随着历史发展逐渐迈入形而上的宗教迷思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因此肩负起重建精神家园的重任。马克思恩格斯探讨了人与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深刻联系,逐步明确了精神家园的主体以及宗教的根本性问题,以历史主动精神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引无产阶级承担起重建精神家园的历史任务,依托精神生产理论强调“批判的武器”在精神家园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为人们自主构筑精神家园开辟了新道路。马克思恩格斯的后继者们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汲取经验,进一步巩固了意识形态在精神家园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面对更为严重的资本主义物化与异化问题时,以温和的文化批判思维尝试化解当代精神家园的多重困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家园”思考,为新时代各族人民共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引,对于坚定“两个结合”基础上不断打牢意识形态的思想根基以及持续巩固中华文化认同提供了有益借鉴,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着力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精神家园 意识形态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理论内涵新解
16
作者 青觉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2,共4页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1]),对于党的民族工作而言,理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理论内涵也是第一位的问题,因为这是百年来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2])。“一百多年来,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1]),对于党的民族工作而言,理解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理论内涵也是第一位的问题,因为这是百年来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2])。“一百多年来,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解决民族问题 党的民族工作 中国民族问题 理论内涵
原文传递
先验现象学的“斯宾诺莎时刻”——对胡塞尔“大全意识”构想的一种解读
17
作者 毕波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2-143,共12页
在胡塞尔一份写于1908年的手稿中,可以看到他早期为了解决交互主体性问题而设想的以“大全意识”概念为核心的理论。大全意识是将所有个别意识都囊括在自身之内并能够向内直观到它们的无限者,这个诉诸无限者的理论方案与胡塞尔后来提出... 在胡塞尔一份写于1908年的手稿中,可以看到他早期为了解决交互主体性问题而设想的以“大全意识”概念为核心的理论。大全意识是将所有个别意识都囊括在自身之内并能够向内直观到它们的无限者,这个诉诸无限者的理论方案与胡塞尔后来提出的以同感概念为核心来解决他人和世界的构造问题的做法有很大不同。如果后一种方案被称为现象学的莱布尼茨道路的话,那么前一种方案因与斯宾诺莎哲学的亲缘性,即二者都通过作为大全的无限者来克服某种二元对立,就可被称为先验现象学的“斯宾诺莎时刻”。虽然胡塞尔后来不再使用“大全意识”这个概念,但此概念所具有的无限性结构却被吸收进其“单子”概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全意识 交互主体性 单子论 先验现象学 斯宾诺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经入律:龚自珍《春秋决事比》中的礼法关系新诠
18
作者 高思达 《中国哲学史》 2025年第2期147-155,167,共10页
《春秋》以“以经入律”为特色,其判案方法通过《春秋》经典事例比附定罪,尤其在疑难案件中,以“原心定罪”贯彻礼法统一思想,将教化融入法制实践,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伦理基础。龚自珍在《春秋决事比》中重新诠释《春秋》的律法... 《春秋》以“以经入律”为特色,其判案方法通过《春秋》经典事例比附定罪,尤其在疑难案件中,以“原心定罪”贯彻礼法统一思想,将教化融入法制实践,奠定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伦理基础。龚自珍在《春秋决事比》中重新诠释《春秋》的律法意义。他认为刑律是礼义的延伸,只有在礼失效时才加以适用。龚氏通过“王者辞”和“吏者辞”两种判案方式,主张结合情感动机与事实依据,平衡法律的公正性与人伦关怀,在历史情境与人性复杂性中审慎定罪。在人伦关怀的前提下,龚氏提出“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需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其“经权”思想强调在礼法体系中守常律与灵活变通相结合。通过对《春秋》的解读,龚自珍展现了礼学与律学结合的可能性,既关注人伦情感,又实现法制教化,为法律的现代化理解提供了深刻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自珍 《春秋决事比》 《春秋》折狱 经权之辨 人伦关怀
原文传递
宪法规范视域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法理规约解析
19
作者 严庆 杨宇泰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5,共11页
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的重要内容和落脚点。“三个意识”相辅相成,统合于国家共同体。厘清增强“三个意识”的相应法理依据和关系逻辑,应立足宪法的文本规范与内在法理。宪法是增强“三个意识... 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的重要内容和落脚点。“三个意识”相辅相成,统合于国家共同体。厘清增强“三个意识”的相应法理依据和关系逻辑,应立足宪法的文本规范与内在法理。宪法是增强“三个意识”的根本法治保障。增强国家意识,将当代中华民族规约为象征国家文明主体和拥有国家主权的人们共同体,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基础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现代国家法治建设并行;增强公民意识,将中华民族成员规约为公民、人民、国民的内在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以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法治实践中建构;增强法治意识,将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主要民族议题规约为党领导下的民族事务治理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治化,不同的责任与义务主体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法治公平正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规范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家意识 公民意识 法治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
原文传递
自生与独化——郭象破除造物者的两条论证理路
20
作者 张云起 《哲学门》 2024年第2期147-161,共15页
郭象哲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破除此前玄学论辩中生成背后仿佛有造物实体的观念。而“自生”与“独化”两个概念作为其哲学体系中的枢纽,分别蕴含着破除生成背后实体的两条论证理路。“自生”强调事物的生发只是自然而然,没有统一的单... 郭象哲学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破除此前玄学论辩中生成背后仿佛有造物实体的观念。而“自生”与“独化”两个概念作为其哲学体系中的枢纽,分别蕴含着破除生成背后实体的两条论证理路。“自生”强调事物的生发只是自然而然,没有统一的单个实体作为主体或主使;“独化”则针对性地讨论在个别事物及他者之间设定依待关系的“寻责无极”思维,指出造物者观念是由这种错误思维所导致的,从而也是错误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自生 独化 造物者 自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