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4篇文章
< 1 2 9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独具特色的中央民族大学历史学基地
1
作者 陈暋 《民族教育研究》 2002年第3期93-94,共2页
1995年 1月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几年来 ,基地进一步明确了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就是突出特色 ,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
关键词 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系 历史教学 科学研究基地 教学评估 学科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学非一流学科高校图书馆历史学数据库建设改革思考——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
2
作者 王诗萱 《科教导刊》 2019年第14期179-180,共2页
本文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通过与历史学一流学科高校图书馆历史学数据库建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目前历史学数据库建设存在的五点问题,并对其历史学数据库建设改革提出四点建议.
关键词 数据库建设 历史学数据库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其指导——对中央民族大学教师的抽样调查 被引量:6
3
作者 于.布仁巴雅尔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5期91-97,共7页
本文就中央民族大学教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状况的基本感受 ,对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态度与认识的抽样调查、成因分析 。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问卷调查 心理适应 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民族大学藏台湾地区高山族文物流传过程考——从潘光旦致陈梦家的一封书札说起 被引量:1
4
作者 张铭心 陈丽丽 《文献》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4-156,共13页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珍藏有一批清至民国年间我国台湾地区高山族文物,是研究高山族风俗文化的重要资料。然而这批文物的入藏过程却并不清楚。一封20世纪40年代末期潘光旦致陈梦家书札的发表,为揭示这一历史过程提供了契机。据之可知...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珍藏有一批清至民国年间我国台湾地区高山族文物,是研究高山族风俗文化的重要资料。然而这批文物的入藏过程却并不清楚。一封20世纪40年代末期潘光旦致陈梦家书札的发表,为揭示这一历史过程提供了契机。据之可知,这批文物系金祖同受丁惠康资助于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在台湾访得,从台湾带到大陆,又因参加1949年10月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物展览会》从上海来到北京,经潘光旦、陈梦家积极争取与协调入藏清华大学文物陈列室,最后移交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族文物 清华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陈梦家 潘光旦 丁惠康 金祖同
原文传递
统一性和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 被引量:2
5
作者 彭勇 陈雅丽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7,共5页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的特性之中,“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团结一体的历史趋势;“突出的包容性”,涵养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它们共同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最终形成。充分认识统一性和包容性在...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的特性之中,“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团结一体的历史趋势;“突出的包容性”,涵养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它们共同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最终形成。充分认识统一性和包容性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将有助于我们挖掘、整理、宣传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多元一体格局 手足情深 荣辱与共 共同体理念 守望相助 历史根基 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虚拟教研室的展望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鸿宾 玉璐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虚拟教研室是发挥高校平台建设功能的一项创新之举,它突破了传统教研室的教学方式,满足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新需求,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虚拟教研室在设置上要与国家方针政策及学校、学院的教学宗旨相吻合,通过不断强化教研室的教师... 虚拟教研室是发挥高校平台建设功能的一项创新之举,它突破了传统教研室的教学方式,满足了高校教学和科研的新需求,为国家培养更优秀的人才。虚拟教研室在设置上要与国家方针政策及学校、学院的教学宗旨相吻合,通过不断强化教研室的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的典型案例,充实案例库,开展多元化的交流活动,与同行推广交流教研室的建设经验,共建共享平台上的教学案例,不断丰富教研室建设的经验和成果。同时,虚拟教研室除常规的历史研究外,还要明确发展方向,依托中国史、民族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教研室的即时研究,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从对史实的具体考索上升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理论思考,从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教育 虚拟教研室 高校教学 访谈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实·情境·情感:历史教育视角下近代云南边疆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
作者 严赛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74-90,共17页
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在共同开拓疆域、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和培育精神的过程中时刻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从高校历史教育的角度看,通过对古代云南... 56个民族的中华儿女在共同开拓疆域、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和培育精神的过程中时刻是一个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认同、民族交融的情感纽带。从高校历史教育的角度看,通过对古代云南边疆民族形成的历史梳理,以及疆域建置、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方面的阐释,让学生理解正是历经各朝代中央政权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经营和维护,当地各民族才能繁衍生息和开拓发展,才得以形成古代中国云南边疆民族和边疆文化,并已潜在形成了云南边疆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近代云南边疆民族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时,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隐形转向显性。“马嘉理事件”“片马事件”等典型案件都体现了边疆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危亡时刻一致对抗英国殖民者的共同主体性。从各民族守护的疆域角度看,这里不仅是当地民众世代生活的土地,更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情感上看,不仅是边疆人民,全国上下的各族民众都达到高度一致性。因此,从史实还原到代入历史情境,再到情感递进的历史教育能够使学生对边疆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共鸣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教育 云南边疆民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
8
作者 蒙曼 《中国西藏》 2024年第1期18-19,共2页
江流九派,百川归海。干百年来,各民族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发展增添无尽的生命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 江流九派,百川归海。干百年来,各民族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发展增添无尽的生命力。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并存 历史取向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文明 兼收并蓄 文化传承发展 中华文化 宗教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庸关云台--北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9
作者 张幼欣 《北京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9-71,共3页
居庸关云台(又称“过街塔”)为元代所建藏传佛教造型的建筑,至元末时佛塔损毁,明初又在原塔基上修建佛寺。它矗立在群山之间,两侧尽是峰峦叠翠,明人惊叹其景观之壮丽,将之列为“居庸八景”之一,因其“远望如在云端”[1],始有“云台石阁... 居庸关云台(又称“过街塔”)为元代所建藏传佛教造型的建筑,至元末时佛塔损毁,明初又在原塔基上修建佛寺。它矗立在群山之间,两侧尽是峰峦叠翠,明人惊叹其景观之壮丽,将之列为“居庸八景”之一,因其“远望如在云端”[1],始有“云台石阁”之称。康熙四十一年(1702),因上方佛殿焚毁,仅剩塔基,故俗称“云台”。在云台券门下方石壁上雕刻有四天王、佛像,以及八思巴文、汉文、藏文、回鹘文、梵文、西夏文六种文字的《造塔功德记》和《陀罗尼经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德记 券门 八思巴文 居庸 历史见证 云台 陀罗尼经咒 塔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通识课程教学的价值、挑战与路径
10
作者 裴艾琳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13-118,124,共7页
历史通识课程是高校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向广大非历史专业学生传播历史文化、培养历史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通识课程不仅能有效解决当前历史通识课程片段化、简易化的现实困境,亦可借助历史通识教育传... 历史通识课程是高校历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向广大非历史专业学生传播历史文化、培养历史思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通识课程不仅能有效解决当前历史通识课程片段化、简易化的现实困境,亦可借助历史通识教育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演进历史,提升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政治认同度,还将与思政课程、公选课程等相互补充、互相深化,共同巩固民族进步教育体系。通过探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通识课程的重要意义、分析课程开设可能面临的挑战及有效的解决路径,进一步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通识课程具有可行性及重要的教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通识课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 课程改革 课程思政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族礼俗变迁与民族文化交融
11
作者 冀子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76-79,共4页
礼俗是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稳定习俗,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各民族的礼俗互相影响、相互融合。文章运用文化语言学理论方法,对满族礼俗的变迁进行探讨,从满族礼俗的变迁中讨论民族文化间的... 礼俗是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稳定习俗,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各民族的礼俗互相影响、相互融合。文章运用文化语言学理论方法,对满族礼俗的变迁进行探讨,从满族礼俗的变迁中讨论民族文化间的交融,解读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 礼俗 民族交融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古石桥的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策略
12
作者 陈映涵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7期162-165,共4页
古石桥既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从宋元到明清时期,厦门地区建造了不少风格独特和工艺精湛的古石桥,成为彰显本地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近代以来,随着厦门城市的快速发展,古石桥数量急剧下降。因此,加强... 古石桥既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从宋元到明清时期,厦门地区建造了不少风格独特和工艺精湛的古石桥,成为彰显本地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近代以来,随着厦门城市的快速发展,古石桥数量急剧下降。因此,加强古石桥的保护和研究,挖掘古石桥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对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以及推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石桥 现状 建筑特点 文化价值 保护策略 厦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换个视角看灾害:向灾而生与内化为同的文化史解读
13
作者 周琼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1,共7页
灾害以其对人类的灾难性影响和恐惧性体验而被记忆和书写。个体及群体记忆与情感的沉痛感知、心理的哀伤体验等,被不同类型和强度的灾害所强化和定型,形成了因灾罹难的话语体系、叙事体系和书写体系。故历史记忆与人类的阶段性超越,往... 灾害以其对人类的灾难性影响和恐惧性体验而被记忆和书写。个体及群体记忆与情感的沉痛感知、心理的哀伤体验等,被不同类型和强度的灾害所强化和定型,形成了因灾罹难的话语体系、叙事体系和书写体系。故历史记忆与人类的阶段性超越,往往与灾害相伴生。有关灾害的负面认知理念及其破坏性、灾难性形象,也被代代相传并被塑造和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灾难性影响 文化史 历史记忆 群体记忆 话语体系 灾害 负面认知 阶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路径研究
14
作者 张晗月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1期89-90,共2页
大学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力军,探索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年大学生要培养“一懂两爱”,增进“三农”认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主动承担和肩负起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青年大学... 大学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力军,探索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青年大学生要培养“一懂两爱”,增进“三农”认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主动承担和肩负起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青年大学生要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挖掘和合理利用。青年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三农”实践,加强实践历练,把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到乡村振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认同 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调查 被引量:14
15
作者 陈廷亮 张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1-75,共5页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土家族、苗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成效显著,但是,湘西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只有真正努力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土家族、苗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成效显著,但是,湘西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只有真正努力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才能上一个新台阶,也才能真正守护住民族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民族博物馆旅游动机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瑛 范应梅 李文龙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97-104,共8页
本研究从大学生的旅游动机方面入手,以5所北京市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均值比较三种方法,对大学生去民族博物馆旅游的动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民族博物馆旅游动机可以概括为"求知""... 本研究从大学生的旅游动机方面入手,以5所北京市高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均值比较三种方法,对大学生去民族博物馆旅游的动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1)大学生的民族博物馆旅游动机可以概括为"求知""娱乐""合群"和"展品"四大类,其中"展品"动机最为强烈;(2)月消费水平、家庭背景、大学前的参观经历三个变量在旅游动机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性别、年龄、专业等差异性不明显;(3)制约大学生民族博物馆旅游的因素分别为缺乏时间、缺乏亲友陪伴、博物馆缺陷等等。研究为我国民族博物馆的营销和市场运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博物馆参观 旅游动机 抑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观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20
17
作者 苍铭 张宏超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29,共7页
本文梳理了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迹,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共同体早已存在;“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是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近代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民族实体转变为自觉的民族实... 本文梳理了历史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事迹,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共同体早已存在;“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是古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近代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来侵略的过程中,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民族实体转变为自觉的民族实体。回溯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有助于从历史观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观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初期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 被引量:4
18
作者 高翠莲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0-75,共6页
史学界一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因而把它纳入中国近代革命话语体系。而从清末各种类型的民族主义竞争与结果来看,五四时期各文化派别都试图完成清末民族主义未竟的民族文化的重构任务。而如何看待传统的中... 史学界一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因而把它纳入中国近代革命话语体系。而从清末各种类型的民族主义竞争与结果来看,五四时期各文化派别都试图完成清末民族主义未竟的民族文化的重构任务。而如何看待传统的中国文化,如何吸收西方文化,中西文化是否被解释为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各派别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模式呈现出多元性、对立性、不耦合性,因而无法形成统一的民族主义话语,文化整合的任务依然是未竟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重构 现代性认同 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其在当代的困境和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徐文 李贞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88-93,96,共6页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孝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讲孝的国家,两汉以孝治天下,《孝经》是《十三经》之一,孝在古代可以说是儒家治国的一种制度。近代以来,由于救亡图存之需要,孝受到了强烈批判,并逐渐解构,然而新的孝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孝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讲孝的国家,两汉以孝治天下,《孝经》是《十三经》之一,孝在古代可以说是儒家治国的一种制度。近代以来,由于救亡图存之需要,孝受到了强烈批判,并逐渐解构,然而新的孝道理念却没有建立起来。在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今天,面对转型时期频发的社会问题,面对家庭道德建设的种种困境,还是要从传统的孝文化中寻求解决之道,实现其在当代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孝文化 历史变迁 当代困境 当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爱兰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59,共6页
公元3—6世纪,在欧洲和中国都在发生着的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的大迁徙现象形成高潮。在中国,汉族人口众多,民族大迁徙对其农耕文化虽造成冲击,但并未致命,反倒是在不断冲击中,汉文化融进了一些新的内容,汉族自给自足的农业也造就了... 公元3—6世纪,在欧洲和中国都在发生着的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的大迁徙现象形成高潮。在中国,汉族人口众多,民族大迁徙对其农耕文化虽造成冲击,但并未致命,反倒是在不断冲击中,汉文化融进了一些新的内容,汉族自给自足的农业也造就了其守土重迁的性格;欧洲的罗马人则人口较少,粮食不能自给,需要流通,在与境内各民族的冲突中,旧有的文化体系被打破,一种新的文化从中孕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大迁徙 欧洲 中国 文化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