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26家三甲医院新生儿科超未成熟儿与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住院费用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吴繁 +51 位作者 冯周善 崔其亮 杨传忠 叶晓彤 戴怡蘅 梁伟怡 叶秀桢 莫镜 丁璐 吴本清 陈宏香 黎炽旺 张喆 荣箫 沈薇 黄为民 杨冰岩 吕峻峰 黄辉文 霍乐颖 饶红萍 严文康 任雪军 杨勇 王方方 刘东 刁诗光 刘晓燕 孟琼 王玉 王斌 张丽娟 黄宇戈 敖当 李伟中 陈洁玲 陈艳玲 李薇 陈志凤 丁月琴 李晓瑜 黄越芳 林霓阳 蔡扬帆 韩莎莎 金雅 柳国胜 万忠和 班奕 白波 李广洪 严越秀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8-114,共7页
目的探讨广东省新生儿科出院的超未成熟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s,EPI)与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的住院费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广东省26家三甲医院新生儿科于2013-2017年出院的EPI与ELBW... 目的探讨广东省新生儿科出院的超未成熟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s,EPI)与超低出生体重儿(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ELBWI)的住院费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广东省26家三甲医院新生儿科于2013-2017年出院的EPI与ELBWI的住院情况和住院费用,并按救治结局、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出院年份、出院地区和医院类型等进行分组,分别计算和比较各组的住院天数、日均住院费用和住院总费用。结果共2392例EPI与ELBWI进入分析,整体患儿的中位住院天数为52(4,73)d,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为2060(1441,3404)元,中位住院总费用为78044(20176,134440)元。死亡/转院组(n=1117)与存活/非转院组(n=1275)比较,存活/非转院组的中位住院天数和中位住院总费用均大于死亡/转院组(Z=-35.600、-29.394,均P<0.001),但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低于死亡/转院组(Z=-24.511,P<0.001)。在存活/非转院组中,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中位住院总费用与出院年份呈正相关(r=0.302、0.259,均P<0.001),各年的中位住院总费用分别相当于当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6、3.74、4.11、4.10和4.05倍;中位住院天数、中位住院总费用分别与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呈负相关(均P<0.001),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仅与出生胎龄呈负相关(P<0.001);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中位住院总费用与出院医院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r=0.356、0.392,均P<0.001);综合性医院的中位日均住院费用、中位住院总费用均低于专科医院(Z=-2.230、-3.373,P=0.026、P<0.001)。结论EPI与ELBWI的救治费用与救治结局、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出院年份、出院地区、医院类型等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早产 低出生体质量 住院费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A模式在提高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控制质量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司徒妙琼 李诺 +2 位作者 甘水凤 李艳 陈秋莲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10期1347-1349,共3页
目的把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控制,并分析其临床效果,为以后的治疗和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我院新生儿病房从2013年开始应用PDCA循环模式,选取医院未实施PDCA循环模式的时间段:2012年1—12月新生儿病房收治的1000例... 目的把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的控制,并分析其临床效果,为以后的治疗和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我院新生儿病房从2013年开始应用PDCA循环模式,选取医院未实施PDCA循环模式的时间段:2012年1—12月新生儿病房收治的1000例新生儿患者作为对照组,已经实施PDCA循环模式的时间段2013年1—12月新生儿病房收治的1 000例新生儿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比较在实施PDCA循环模式前后,新生儿物品的无菌检测的合格率,以及新生儿发生感染的情况。结果在实施PDCA循环模式前后两组新生儿病房内物品卫生合格率比较,实施PDCA管理后的这些项目的卫生合格率明显高于实施PDCA之前,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即实施PDCA管理后)感染肺炎的例数是20例,感染率是2.0%,腹胀的例数是20例,发生率是2.0%,没有感染鹅口疮的病例;对照组(即实施PDCA管理前)感染肺炎的例数是58例,感染率是5.8%,腹胀的例数是20例,发生率是3.8%,感染鹅口疮的例数是19例,感染率是1.9%。结果表明,观察组的肺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鹅口疮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新生儿病房,能加强新生儿院感的控制,有效降低新生儿院感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模式 新生儿病房 院内感染 控制治疗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MEA在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谢巧庆 何美群 陈静蓉 《临床护理杂志》 2013年第2期37-38,共2页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在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9月我科住院行PICC置管新生儿108例作为实验组,应用FMEA对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选择其中失效模式优先...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FMEA)在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2012年9月我科住院行PICC置管新生儿108例作为实验组,应用FMEA对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选择其中失效模式优先风险数(RPN)值的4个失效模式,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订改善措施并实施;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9月我科住院行PICC置管新生儿99例作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比较两组RPN值、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失效模式的RPN值较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应用FMEA模式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是有效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新生儿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危重症新生儿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谢巧庆 何美群 +1 位作者 司徒妙琼 陈静蓉 《临床护理杂志》 2013年第1期69-70,共2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7月~11月采用PICC置管和周围静脉留置针的危重新生儿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置管。比较两...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7月~11月采用PICC置管和周围静脉留置针的危重新生儿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置管。比较两组穿刺次数,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穿刺次数少、置管时间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深静脉置管技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可应用于新生儿抢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疾病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生立即使用导管抽吸胃内容物对新生儿消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谢巧庆 何美群 +1 位作者 司徒妙琼 陈静蓉 《内蒙古中医药》 2013年第11期97-98,共2页
目的:探讨出生立刻长管抽吸胃内容物对新生儿消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收集无高危因素的新生儿138例,分为观察组70例,出生即刻长管抽吸胃内容物,对照组68例,出生未予抽吸胃内容物,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呕吐例数、第1次吃奶量,... 目的:探讨出生立刻长管抽吸胃内容物对新生儿消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收集无高危因素的新生儿138例,分为观察组70例,出生即刻长管抽吸胃内容物,对照组68例,出生未予抽吸胃内容物,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呕吐例数、第1次吃奶量,出生后24小时吃奶总量、出生后第4天生理性体重下降程度。结果:观察组70例新生儿仅1例出现新生儿咽下综合征,出生后第1次吃奶量、出生后24小时吃奶总量均高于对照组,出生后第4天生理性体重下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出生即刻长管抽吸胃内容物可有效预防新生儿呕吐,对新生儿消化功能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呕吐 长管 抽吸胃内容物 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危重新生儿静脉治疗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1
6
作者 迟春昕 侯海萍 谢巧庆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0年第11期161-162,共2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将2008年9月~2009年3月在本科就诊的64例新生儿随机分为PICC组和PIV组,每组各32例,比较两种静脉治疗的穿刺次数,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PIV组相比,PICC组穿刺...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方法将2008年9月~2009年3月在本科就诊的64例新生儿随机分为PICC组和PIV组,每组各32例,比较两种静脉治疗的穿刺次数,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PIV组相比,PICC组穿刺次数少、置管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深静脉置管技术,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值得在新生儿抢救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 周围静脉留置针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医院感染原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卫东 谢巧庆 +2 位作者 迟春昕 简赵芳 王文祥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95-1396,共2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原因,以便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医院新生儿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6例HIE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6例HIE中发生医院感染42例,感染率为26.92%,其中轻度HIE 84例...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原因,以便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对医院新生儿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56例HIE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6例HIE中发生医院感染42例,感染率为26.92%,其中轻度HIE 84例,发生医院感染20例,感染率为23.81%,中度HIE 53例,发生医院感染的12例,感染率为22.64%;重度HIE 19例,发生医院感染10例,感染率为52.63%,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是轻度HIE的2倍。结论 HIE医院感染发生率比新生儿患儿总的医院感染率高,皮肤黏膜感染是其常见的感染原因,重度HIE易发生医院感染,HIE临床最佳治疗时间为6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医院感染
原文传递
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谢巧庆 迟春昕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3984-3985,共2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病原菌分布,为防治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以2011年9月-2012年9月新生儿科住院的148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病原菌分布。结果共有89例患儿发生医... 目的分析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病原菌分布,为防治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以2011年9月-2012年9月新生儿科住院的148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病原菌分布。结果共有89例患儿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6.0%;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其次为血液系统及消化道,分别占34.8%、21.3%、14.6%;孕周<37周、出生体重<3.0kg、有侵入性操作的患儿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孕周≥37周、出生体重≥3.0kg、非侵入性操作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7d的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明显低于住院时间≥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分离出7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45株占58.4%,革兰阳性菌28株占36.4%,真菌4株占5.2%。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孕周、出生体重、住院时间和侵入性操作等,加强新生儿的预防和护理,可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的概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病原菌 分布
原文传递
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护理干预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侯海萍 谢巧庆 +2 位作者 谭宝琴 韦婷 迟春昕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5478-5479,5496,共3页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影响,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医院新生儿科2012年1-6月和2013年1-6月共1 376例新生儿为观察对象,2012年1-6月656例新生儿为常规组,2013年1-6月720例新生儿为干预组;常规组无固定的护理人员,按...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脐部感染的影响,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选取医院新生儿科2012年1-6月和2013年1-6月共1 376例新生儿为观察对象,2012年1-6月656例新生儿为常规组,2013年1-6月720例新生儿为干预组;常规组无固定的护理人员,按常规操作沐浴后使用75%乙醇进行脐部皮肤消毒;干预组设有经培训固定的护理人员,使用0.3%过氧化氢进行脐部皮肤消毒,同时加强产房、浴室环境卫生消毒和监测,对产妇及家属进行脐部护理宣教和指导,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常规组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27例,感染率4.1%,干预组新生儿发生脐部感染仅2例,感染率0.3%(P<0.05);新生儿脐带在出生后一周内脱落干预组达91.9%、常规组为30.0%,干预组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新生儿脐带脱落时间干预组为(5.12±3.05)d,显著低于常规组的(8.54±4.2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明显降低新生儿脐部感染率,起到有效地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新生儿 脐部 感染率
原文传递
新生儿脐部不同消毒方法对脐部感染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司徒妙琼 李智英 +2 位作者 谢巧庆 黄科志 陈秋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4759-4760,4766,共3页
目的比较75%乙醇、碘酊、康脐宝3种消毒方法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效果,以降低脐部感染率。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医院正常分娩330例新生儿,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1、2、3组,每组各110例,分别使用75%乙醇、碘酊、康脐宝对新生儿脐... 目的比较75%乙醇、碘酊、康脐宝3种消毒方法预防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效果,以降低脐部感染率。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3月在医院正常分娩330例新生儿,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1、2、3组,每组各110例,分别使用75%乙醇、碘酊、康脐宝对新生儿脐窝及周围皮肤进行消毒,比较3种消毒方法对脐带脱落时间、出血以及脐部感染率。结果第3组新生儿与1、2组新生儿比较,脐带的脱落时间最短、出血量最少、脐炎发生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组与第2组相比,脐带脱落时间、脐部出血量以及脐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新生儿脐部消毒中,康脐宝可有效降低脐部感染发生率,缩短脐带脱落时间,安全有效,适合作为脐部消毒常规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毒 新生儿 脐部 感染
原文传递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30
11
作者 谢巧庆 迟春昕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83-584,共2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应用中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对应用PICC置管行静脉输液74例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相关并发症,总结防护对策。结果 74例患儿均置管成功,置管后...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新生儿应用中出现的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对策,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对应用PICC置管行静脉输液74例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相关并发症,总结防护对策。结果 74例患儿均置管成功,置管后发生静脉炎5例、血栓性堵管2例、败血症1例、导管漂移2例,发生率分别为6.8%、2.7%、1.4%、2.7%,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几种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留置时间为1~85d,平均留置12.3d,95.9%患儿完成输液计划。结论成熟的PICC置管技术和正确的护理方法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护理对策
原文传递
出院后不同喂养方式对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1~3月龄体格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吴繁 崔其亮 +10 位作者 张慧 谭小华 高平明 黄润忠 杨基龙 阮婉芬 黄志坚 瞿柳红 丘小汕 湛洁谊 高树辉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14-818,共5页
目的 探讨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出院后,以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母乳、足月儿配方奶三种不同方式喂养对其生后1-3月龄体质量、身长、头围等体格生长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从广东省10家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407例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按喂养方式... 目的 探讨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出院后,以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母乳、足月儿配方奶三种不同方式喂养对其生后1-3月龄体质量、身长、头围等体格生长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从广东省10家医院新生儿科出院的407例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按喂养方式不同,分为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喂养组 (PDF组,n=258)、母乳喂养组 (BM组,n=58)、足月儿配方奶喂养组 (TF组,n=91),观察比较各组婴儿生后1-3个月体质量、身长、头围的增长情况。结果 PDF组婴儿在1、2、3月龄时体质量、身长的增长均超过T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PDF组婴儿在1、3月龄时体质量、身长的增长超过B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在2月龄时,体质量、身长的增长与B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三组婴儿在1、2、3月龄时,头围增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 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出院后应用PDF喂养能促进生后早期的体质量、身长增长,这可能有助于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实现追赶生长,避免或减少宫外发育迟缓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低出生体质量 喂养方式 营养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血联合桡动脉血血气分析在缺氧新生儿近期及远期预后评估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慧卿 庄思齐 +1 位作者 李易娟 刘美娜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脐血血气分析联合出生1h桡动脉血血气分析对缺氧新生儿近期器官损害及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2004年10月-2006年11月住院的541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脐动脉血及生后1h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 目的探讨脐血血气分析联合出生1h桡动脉血血气分析对缺氧新生儿近期器官损害及远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2004年10月-2006年11月住院的541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其脐动脉血及生后1h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依据pH值分为脐血pH<7.2、出生1h桡动脉血pH<7.3组(组1);脐血pH≥7.2、出生1h桡动脐血pH<7.3(组2);脉血pH<7.2、出生1h桡动脉血pH≥7.3组(组3);脐血pH≥7.2、出生1h桡动脉血pH≥7.3组(组4)。观察住院期间各组缺氧造成各器官损害的表现。对其中158例新生儿进行专科随访,54例在1~2岁进行婴幼儿智能测验量表(CDCC)评分,得出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近期器官损害发生率在组1、组2、组3、组4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a<0.01),远期运动发育异常发生率在组1、组2、组3、组4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a<0.05)。体格及智力发育异常发生率在组1、组2、组3、组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1发生器官损害的种类最多(χ2=78.348P<0.01),远期运动发育异常发生率亦最高。结论脐血pH<7.2且出生1h动脉血pH<7.3可预测多器官损害的发生,且有助于预测远期运动发育异常。出生时存在缺氧、酸中毒的新生儿应监测生后血气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血气分析 缺氧 预后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护理干预辅助治疗和多潘立酮治疗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谢巧庆 余慕雪 +2 位作者 刘晓红 郑璐 李素萍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364-1365,共2页
目的比较护理干预辅助治疗和多潘立酮治疗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作用。方法将50例喂养不耐受极低体重儿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多潘立酮组,每组25例。多潘立酮组每8h经口给予多潘立酮0.3mg/kg。护理干预组则施加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疗法... 目的比较护理干预辅助治疗和多潘立酮治疗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作用。方法将50例喂养不耐受极低体重儿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多潘立酮组,每组25例。多潘立酮组每8h经口给予多潘立酮0.3mg/kg。护理干预组则施加非营养性吸吮及抚触疗法。结果护理干预组与多潘立酮组相比,在胃残留量、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喂养耐受4个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非营养性吸吮结合抚触疗法的护理干预对极低体重儿喂养不耐受较口服多潘立酮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体重儿 多潘立酮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鸟巢式护理在早产儿中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15
作者 郑璐 谢巧庆 +2 位作者 严淑红 李素萍 陈静蓉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9期106-107,共2页
目的探讨鸟巢式护理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鸟巢式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进食奶量、喂养不耐受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较对照组早产儿进食奶量增加... 目的探讨鸟巢式护理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鸟巢式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进食奶量、喂养不耐受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较对照组早产儿进食奶量增加,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体重增长多,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鸟巢式护理有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鸟巢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西格玛理论在减少NICU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谢巧庆 司徒妙琼 陈静蓉 《临床医学工程》 2013年第4期470-471,共2页
目的探讨六西格玛理论在降低新生儿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NICU住院患儿185例为实验组,应用六西格玛理论对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 目的探讨六西格玛理论在降低新生儿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NICU住院患儿185例为实验组,应用六西格玛理论对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同时制订并实施改善措施;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NICU住院患儿161例为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的差别。结果运用六西格玛管理理论模式,分析得出NICU患儿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包括患儿自身原因、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及导管质量问题等,同时根据这些原因制定了相应改善措施并加以实施,使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下降,实验组患儿非计划性拔管率由实施前的4.32%下降到1.24%,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结论应用六西格玛理论对NICU非计划性拔管进行风险防范管理能够有效地降低NICU患儿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从而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儿顺利进行治疗,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西格玛理论 非计划性拔管 NIC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惠娟 郑铠军 +3 位作者 杨秀芳 陈敬国 叶春华 陈玮琪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2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关系及脐血ADMA对预测NRDS的意义。方法以胎龄<35周、体质量<2500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18例NRDS为实验组,其中分2级以上RDS组14例,1级RDS组4例;17例同期住院的早... 目的探讨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关系及脐血ADMA对预测NRDS的意义。方法以胎龄<35周、体质量<2500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18例NRDS为实验组,其中分2级以上RDS组14例,1级RDS组4例;17例同期住院的早产儿为对照组。分别抽取脐带血,生后7、14d桡动脉血各2mL,用ELISA法进行ADMA检测。结果 (1)ADMA变化:早产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母亲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脐血ADMA无明显相关关系;(2)ADMA与NRDS的关系:2级以上RDS组脐血中ADMA明显高于1级RDS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后7d和14d的ADMA水平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级以上RDS组脐血ADMA与机械通气时间、吸氧时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532,0.663,P<0.05)。结论脐血ADMA是独立于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及母亲是否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指标;脐血ADMA可能是2级以上NRDS的预测因子,脐血ADMA越高,机械通气和吸氧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呼吸窘迫综合征 脐带血 婴儿 早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和新生儿相关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惠娟(综述) 陈玮琪(综述)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0年第4期399-402,共4页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是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内源性竞争性抑制剂,是血管内皮功能不全的危险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ADMA不仅是预测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而且是一种新的预测危重疾病及死亡的危险因子.在动物实验及体外实验发...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是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内源性竞争性抑制剂,是血管内皮功能不全的危险因子.近年来研究发现,ADMA不仅是预测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而且是一种新的预测危重疾病及死亡的危险因子.在动物实验及体外实验发现,外源性ADMA能明显改变肺功能,诱导细胞凋亡.在缺氧、PPHN、需机械通气的早产儿、脑损伤中,ADMA水平均升高.ADMA可能是预测新生儿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早产 婴儿 疾病
原文传递
8-异前列腺素F2α及其在新生儿疾病的应用
19
作者 杨秀芳(综述) 陈玮琪(审校)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8年第6期577-579,共3页
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是一种类似前列腺素的物质,是氧自由基损害脂质细胞膜多不饱和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后的产物。由于它是非酶作用的产物,故在体液和组织中的含量极其稳定。近年来研究发现,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早... 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是一种类似前列腺素的物质,是氧自由基损害脂质细胞膜多不饱和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后的产物。由于它是非酶作用的产物,故在体液和组织中的含量极其稳定。近年来研究发现,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早产儿脑白质软化、新生儿窒息、心肌缺血损害等疾病的新生儿血和(或)尿中8-iso-PGF2α水平均升高。8-iso-PGF2α的检测将可能成为评估这些疾病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可靠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前列腺素 脂质过氧化作用 婴儿 新生 疾病
原文传递
皮维碘外敷治疗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临床护理
20
作者 郑璐 谢巧庆 +2 位作者 李素萍 何美群 黄科志 《内蒙古中医药》 2010年第15期149-150,共2页
目的:探讨皮维碘外敷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疗效。方法:将56例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用皮维碘外敷,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结果: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X^2=5.853,P=0.016)。结论: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用... 目的:探讨皮维碘外敷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疗效。方法:将56例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用皮维碘外敷,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结果:观察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X^2=5.853,P=0.016)。结论: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用皮维碘外敷,疗效显著,可提高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维碘 硫酸镁 静脉输液 药物外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