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家兔腰段脊神经后根组织化学特点及显微结构的研究
1
作者 张毅 卢昊 +3 位作者 程钢 刘小林 杨俐敏 何彩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3844-3847,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家兔腰段脊神经后根不同部位神经小束的分布形态及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的含量及分布特点,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选择手术部位提供参考。方法:6只成年新西兰白兔,显微解剖腰3(L3)~腰5(L5)脊神经后根,分别行圆锥起始... 目的:通过观察家兔腰段脊神经后根不同部位神经小束的分布形态及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的含量及分布特点,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选择手术部位提供参考。方法:6只成年新西兰白兔,显微解剖腰3(L3)~腰5(L5)脊神经后根,分别行圆锥起始部、中段及椎间孔部冰冻切片、HE及乙酰胆碱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观察Ⅰa类传入纤维在L3~L5脊神经后根神经束中的组织化学和分布特点及不同部位神经小束的分束情况;Image-ProPlus6.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不同小束Ⅰa类传入纤维计数分析。结果:后根神经小束在圆锥起始部间隔较开,排列较规则,大致平行排列;后根中间部各神经小束未见交叉或再次分束、各小束间距离缩小,排列趋于紧密;椎间孔部各神经小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小,排列更加紧密;HE染色显示家兔后根神经小束内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分布均匀,直径粗大,轴突深染,髓鞘不着色;AChE染色发现脊神经后根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染色为阴性,轴突不着色,髓鞘也不染色;后根神经小束AChE浅染组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含量和含量百分比均高于深染组(P<0.05)。结论:家兔腰段脊神经后根分束固定,不同部位神经小束排列不同,圆锥部较椎间孔部易于分离;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在不同神经小束分布不均匀,在AChE染色中浅染含量相对较高,深染的神经小束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含量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神经后根 Ⅰa类传入神经纤维 组织化学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首届全国显微创伤骨科学术会议暨穿支皮瓣命名原则专题研讨会纪要 被引量:4
2
作者 向剑平 顾立强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53-354,共2页
五月的羊城,繁花锦簇,热情似火。2011年5月20—22日,首届“全国显微创伤骨科学术会议暨穿支皮瓣命名原则专题研讨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临... 五月的羊城,繁花锦簇,热情似火。2011年5月20—22日,首届“全国显微创伤骨科学术会议暨穿支皮瓣命名原则专题研讨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和中国修复重建外科学会皮瓣外科学组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手外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创伤骨科承办,广东顺德和平创伤外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协办。大会主席为裴国献,执行主席为顾立强、余斌以及王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专题研讨会 穿支皮瓣 命名原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会议 学术
原文传递
打开国际交流之门 叩响学术合作之音——中山一院显微创伤手外科的国际交流工作
3
作者 朱庆棠 顾立强 刘小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5-106,共2页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于上世纪50年代始开展手外科业务,1964年设手外科专业组,1966年6月断指再植术获得成功,为国内首批开展断指再植的单位之一,1978年成立显微手外科,1999年列为医院重点专科,现包括院本部显微创伤手...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中山一院)于上世纪50年代始开展手外科业务,1964年设手外科专业组,1966年6月断指再植术获得成功,为国内首批开展断指再植的单位之一,1978年成立显微手外科,1999年列为医院重点专科,现包括院本部显微创伤手外科、东院及惠亚院区上肢骨科病区,开展四肢骨折及神经、血管、肌肉、肌腱、皮肤软组织等创伤、手及上肢骨科疾病、四肢瘫痪畸形等伤病的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显微手外科 微创伤 国际交流 学术合作 断指再植术 皮肤软组织 重点专科
原文传递
短段腓总神经功能束三维重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戚剑 刘小林 +4 位作者 熊卓 周家铭 李生杰 梁英杰 张毅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031-1035,共5页
目的基于组织学连续断层切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短段腓总神经功能束三维重建。方法取自愿捐献的成人约5cm长腘窝段腓总神经,连续横断冰冻切片,片厚10μm,切片间距0.25mm,共切取200张切片。采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神经... 目的基于组织学连续断层切片,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短段腓总神经功能束三维重建。方法取自愿捐献的成人约5cm长腘窝段腓总神经,连续横断冰冻切片,片厚10μm,切片间距0.25mm,共切取200张切片。采用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镜下观察神经束变化规律,通过数码摄像系统将染色切片转化为数字图像,图像拼接获取放大100倍的二维全景图像,人工判断功能束性质,图形处理软件配准分割后,利用Amira3.1三维重建软件实现腓总神经功能束的三维重建。结果腘窝段腓总神经内部功能束可划分为感觉神经束、运动神经束、混合神经束和以运动神经纤维为主的混合神经束。其中,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间无神经束的交叉融合,神经束的交叉融合主要发生在腓深神经和腓浅神经内部的功能束间。三维重建结果能较真实地再现周围神经的三维立体结构及其内部功能束组的三维立体行径,重建结构能单独或搭配显示,还能任意角度显示。结论基于组织学和计算机技术,可以三维重建短段腓总神经功能束,为长段周围神经功能束的三维重建提供可行性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总神经 功能束组 三维重建 乙酰胆碱酯酶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显微外科历史回顾 被引量:63
5
作者 侯春林 刘小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7-419,共3页
1963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院士等在国际上开展首例断手再植成功,标志着我国显微外科事业由此起步。各省市随即也根据各地实际创造条件开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更好指导我国显微外科的整体发展和推动显微外科学科进步的... 1963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陈中伟院士等在国际上开展首例断手再植成功,标志着我国显微外科事业由此起步。各省市随即也根据各地实际创造条件开展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为更好指导我国显微外科的整体发展和推动显微外科学科进步的需要,中华医学会于1986年在湖南长沙枫林宾馆召开了首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大会,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筹备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学术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中华医学会 中国 断手再植 学科进步 陈中伟
原文传递
显微血管吻合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5
6
作者 侯毅 顾立强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1-204,共4页
显微外科是20世纪外科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显微外科已经从最初的断指(肢)移植、再造逐步发展到兼顾功能、外观的组织修复与功能重建,其应用涉及整形外科、骨科、手外科、心胸外科、耳鼻喉外科、口腔颌面外科... 显微外科是20世纪外科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显微外科已经从最初的断指(肢)移植、再造逐步发展到兼顾功能、外观的组织修复与功能重建,其应用涉及整形外科、骨科、手外科、心胸外科、耳鼻喉外科、口腔颌面外科、泌尿外科、器官移植外科等诸多领域”。血管吻合技术作为显微外科的核心,是决定显微修复与再造成败的关键,除了手工缝合,出现了多种新型的血管吻合技术,本文对此进行文献复习,并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就相关的改良血管吻合技术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等进行评述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血管吻合技术 显微外科 口腔颌面外科 移植外科 断指(肢) 耳鼻喉外科 外科技术 功能重建
原文传递
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新技术专题座谈会专家意见 被引量:39
7
作者 顾立强 朱庆棠 汪华侨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05,共1页
显微外科是20世纪外科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显微血管吻合是显微外科的技术基础,优良的血管吻合是决定显微修复与再造成败的关键。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显微外科手术器械、显微缝线和手术显微镜的不断发展,手工小(微)血管吻合技术... 显微外科是20世纪外科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显微血管吻合是显微外科的技术基础,优良的血管吻合是决定显微修复与再造成败的关键。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显微外科手术器械、显微缝线和手术显微镜的不断发展,手工小(微)血管吻合技术逐步成熟,可吻合血管的口径越来越细,手工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已成为显微血管吻合“金标准”,得到广泛的普及,显微外科也从最初的断指(肢)再植、再造,逐步发展到兼顾功能、外观的组织修复与功能重建,其应用已涉及手足外科、骨科、整形外科、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咽喉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器官移植外科等诸多领域。但人工缝合的方法存在缺陷,改良显微血管吻合技术成为显微外科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血管吻合技术 显微外科手术器械 专题座谈会 专家意见 断指(肢)再植 口腔颌面外科 耳鼻咽喉外科 手术显微镜
原文传递
MRI在产瘫节前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秦本刚 顾立强 +4 位作者 刘小林 张中伟 向剑平 王洪刚 傅国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455-1457,共3页
目的探讨MRI在产瘫节前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06年11月-2008年2月,收治产瘫患儿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11.4个月。左侧7例,右侧3例。临床分型按Tassin分型:Ⅱ型2例,Ⅲ型6例,Ⅳ型2例。术前均行臂丛神经MRI检查,并与术... 目的探讨MRI在产瘫节前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06年11月-2008年2月,收治产瘫患儿10例。男8例,女2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11.4个月。左侧7例,右侧3例。临床分型按Tassin分型:Ⅱ型2例,Ⅲ型6例,Ⅳ型2例。术前均行臂丛神经MRI检查,并与术中探查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前MRI检查1例未见异常,9例创伤性脊膜囊肿。其中脊髓偏移6例,向健侧偏移4例,向患侧偏移2例;脊髓变形6例;撕脱神经根增粗2例。MRI检查神经根为阳性19根中,术中探查真阳性16根,假阳性3根;MRI检查阴性6根中,假阴性2根,真阴性4根。MRI对产瘫节前损伤诊断的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80.0%和准确性为83.3%,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MRI检查结果与术中探查结果一致。结论MRI能显示产瘫节前损伤情况,对产瘫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时机的选择有参考作用,可作为术前的常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瘫 节前损伤 MRJ 辅助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肘管综合征尺神经前置术式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张毅 向剑平 +1 位作者 程钢 刘小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275-4276,共2页
目的:分析不同尺神经前置术式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依据及疗效。方法:54例肘管综合征患者术中进行肘部尺神经电生理刺激测量,根据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进行尺神经损伤分度并分别对应采用尺神经外膜松解+皮下前置术、尺神经束膜松解+肌下... 目的:分析不同尺神经前置术式治疗肘管综合征的依据及疗效。方法:54例肘管综合征患者术中进行肘部尺神经电生理刺激测量,根据尺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进行尺神经损伤分度并分别对应采用尺神经外膜松解+皮下前置术、尺神经束膜松解+肌下前置术、尺神经束膜松解+尺神经筋膜下前置术3种不同手术方式,37例术后获6个月~3年随访,其中行皮下前置24例,肌下前置5例,筋膜下前置8例。结果:随访37例肘管综合征病例,34例明显改善,运动感觉均获恢复,2例感觉有恢复,运动无恢复,1例Ⅲ度损伤者无恢复,二期手术行人工神经移植。手术疗效优良率为83.7%。结论:术中尺神经电生理定量分析可作为尺神经前置术式选择的重要依据,结合显微外膜及束膜松解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肘管综合征 尺神经前置 神经电生理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国际我国显微外科学科发展方能持久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小林 顾立强 汪华侨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共2页
这是个绚烂而多变的时代. 21世纪为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数字技术等飞速发展,其在医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显微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向我们期刊提出了挑战。医学的发展让患者有着越来越多的选择。
关键词 显微外科学 分子生物学技术 国际 信息技术 数字技术 数字化 信息化 医学
原文传递
周围神经功能束二维全景图像配准定位标志点的获取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毅 卢昊 +3 位作者 何彩风 戚剑 罗鹏 刘小林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5期6567-6572,共6页
背景:实现二维图像的计算机自动配准是三维重建的关键步骤,目前针对神经断面二维图像自动配准软件开发要求图像具备4个完整定位标志点,此前二维全景图像完整定位标志点的获取这一关键技术问题未获得有效解决。目的:了解周围神经功能束... 背景:实现二维图像的计算机自动配准是三维重建的关键步骤,目前针对神经断面二维图像自动配准软件开发要求图像具备4个完整定位标志点,此前二维全景图像完整定位标志点的获取这一关键技术问题未获得有效解决。目的:了解周围神经功能束三维可视化重建中用于配准神经断面二维图像定位标志点获取的关键技术。方法:①取自愿捐献新鲜成人截肢坐骨神经标本,以4根成年女性头发作为标志线,横断面连续冰冻切片100张,片厚10μm,分别以普通玻片及防脱多聚赖氨酸涂层硅化玻片贴片进行AchE和苏木精-伊红染色,OLYMPUS-Z61型数码全景成像仪一次性获取全景图像,观察比较不同玻片及不同染色方法下头发标志线的贴片情况。②新鲜成人尸体上臂尺神经标本切片,于AChE染色前、后二次成像获取同一切片的两张全景图像,通过PhotoshopCS2图层叠加进行图像处理,获取含4个完整定位标志点的神经断面二维全景图像。结果与结论:①在染色后各组人发标志点脱失均较严重,各组间人发贴片数量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00张图像的人发完整贴片率为1%,总体黏附率为22.5%,人发作为周围神经超薄冰冻组织切片标志点染色后完整贴片率很低,不同的染色方法和不同黏附性能的玻片对人发染色后的贴片率影响没有明显差别;染色前图像完整贴片率达98.0%,总体黏附率为99.5%,染色前人发标志点完整贴片率很高,不同曝光情况处理及染色前封固处理均显示标志点定位清晰。染色前后人发标志点数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利用二次成像技术和Photoshop图层处理技术处理同一张切片染色前后的图像,图像轮廓吻合度良好,合成图像获得的标志点定位精确,操作简单快捷,可获取完整定位标志点用于配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功能束 二维全景图像 定位标志点 数字化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W液动脉预灌洗对缺血肢体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洪刚 刘小林 李智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6-860,共5页
[目的]评估UW液动脉预灌洗对缺血肢体I/R损伤程度的影响,寻找减轻缺血组织I/R损伤的有效方式.[方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预灌洗组于肢体恢复血供前,应用UW液预灌洗30 min,然后恢复血供;缺血再灌注组不进行预灌洗直接恢复肢体血供,每组... [目的]评估UW液动脉预灌洗对缺血肢体I/R损伤程度的影响,寻找减轻缺血组织I/R损伤的有效方式.[方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预灌洗组于肢体恢复血供前,应用UW液预灌洗30 min,然后恢复血供;缺血再灌注组不进行预灌洗直接恢复肢体血供,每组8只.通过监测骨骼肌再灌注血流量变化,测定血清CPK、LDH含量及骨骼肌水含量、MDA含量、SOD活性、骨骼肌细胞凋亡情况以及骨骼肌的超微结构改变,来评估骨骼肌的I/R损伤程度.[结果]恢复血供后,I/R组中骨骼肌血流过度灌注明显,峰值为健侧(216±22)%;随后血流量下降明显;UW组中未见过度灌注现象,血流灌注量维持平稳.恢复灌注2h,UW组中血清酶含量较I/R组降低20%~30%(P< 0.05),而灌注4h和6h,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4 h,UW组中骨骼肌水含量、MDA含量和SOD活性与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恢复灌注6h,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W液动脉预灌洗可有效抑制细胞的凋亡,维持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完整.[结论]UW液动脉预灌洗对减轻缺血肢体I/R损伤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但其保护效果仍有待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灌洗 UW液 再灌注损伤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端缺损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5
13
作者 林宏伟 顾立强 《医学综述》 2012年第5期701-704,共4页
指端缺损是常见病,治疗要求尽量保持手指长度,指腹饱满,感觉良好。治疗方法常用的有截骨手指缩短,保守治疗,末节断指再植,各种皮瓣移植,指尖再造,甲床扩大术以及衍生的各种改良手术方法等。手指微循环特征和指甲再生的组织学基础是各种... 指端缺损是常见病,治疗要求尽量保持手指长度,指腹饱满,感觉良好。治疗方法常用的有截骨手指缩短,保守治疗,末节断指再植,各种皮瓣移植,指尖再造,甲床扩大术以及衍生的各种改良手术方法等。手指微循环特征和指甲再生的组织学基础是各种术式的主要理论和临床依据。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效果良好,但技术要求高,风险大,存在理论和供区损害。现将近年来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端缺损 修复 治疗 皮瓣 显微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湿膏治疗挤压性指端缺损创面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宏伟 顾立强 +2 位作者 邹育才 赵资坚 章映丽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2339-2341,共3页
目的探讨八湿膏治疗挤压性指端缺损创面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将66例(79指)挤压性指端缺损创面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八湿膏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干燥包扎疗法治疗,观察指端修复基本过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创面保... 目的探讨八湿膏治疗挤压性指端缺损创面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将66例(79指)挤压性指端缺损创面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八湿膏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干燥包扎疗法治疗,观察指端修复基本过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创面保持湿润,肉芽组织及上皮组织生长速度快,愈合后指端外观及功能恢复较好,疼痛持续时间、NRS-11评分、创面吞噬细胞计数、创面感染率、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八湿膏具有保护创面,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创面愈合,提高愈合后质量的作用。八湿膏治疗挤压性指端缺损创面,兼顾指端长度、外观、功能等要求,治愈率高,避免了复杂手术,减轻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效果良好,为挤压性指端缺损创面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备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端缺损 修复 八湿膏 微循环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8例单纯吻合指动脉的末节断指再植术后护理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彤春 何翠环 +2 位作者 严慧倩 刘巧梨 曾讯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14期1731-1732,共2页
目的探讨单纯吻合指动脉的末节断指再植术后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月~2006年3月收治的58例65指患者行末节断指再植术后护理的各种临床资料。结果65例成活指59指,成活率90.8%。52例患者术后随访4~12月,再植指长度... 目的探讨单纯吻合指动脉的末节断指再植术后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1月~2006年3月收治的58例65指患者行末节断指再植术后护理的各种临床资料。结果65例成活指59指,成活率90.8%。52例患者术后随访4~12月,再植指长度与健侧相似,指甲生长基本正常,指端浅触觉、痛温觉恢复,伤指功能及外形比较满意。结论严密观察再植指血液循环,做好指端侧方小切口放血的管理,预防术后疼痛,是患者成功康复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吻合 离断伤 再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顾立强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610-1611,共2页
关键词 臂丛神经损伤 治疗进展 全臂丛根性撕脱伤 神经移位术 影像学诊断技术 游离肌肉移植 功能解剖学 生物学研究 功能重建术 臂丛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例阴茎离断再植术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彤春 曾讯 +2 位作者 陈晓玲 何翠环 刘巧梨 《护理学报》 2006年第10期32-33,共2页
回顾性分析阴茎离断后行再植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本组4例阴茎离断再植术患者术后2例再植阴茎完全成活,2例不成活。经术后5个月随访,再植成活的阴茎勃起功能恢复,无尿道狭窄表现,龟头部皮肤恢复部分感觉。体会到术后严密观察再植体的血液... 回顾性分析阴茎离断后行再植术患者的护理经验。本组4例阴茎离断再植术患者术后2例再植阴茎完全成活,2例不成活。经术后5个月随访,再植成活的阴茎勃起功能恢复,无尿道狭窄表现,龟头部皮肤恢复部分感觉。体会到术后严密观察再植体的血液循环,及时发现并处理血管危象;有针对性地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正确处理离断的组织,加强皮肤护理及用药护理,对阴茎再植成活及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茎离断 阴茎再植术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7神经可分离长度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秦本刚 顾立强 +5 位作者 劳镇国 刘小林 李平 朱庆棠 傅国 朱家恺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5-307,357,共4页
目的解剖测量颈7神经根干股的可分离长度,为健侧颈7移位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成人颈胸段标本进行解剖,充分显露臂丛后用游标卡尺测量。测量内容包括颈7神经根-干的长度;颈7神经根-干-股(前、后股)的长度;颈7神经根... 目的解剖测量颈7神经根干股的可分离长度,为健侧颈7移位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15例30侧成人颈胸段标本进行解剖,充分显露臂丛后用游标卡尺测量。测量内容包括颈7神经根-干的长度;颈7神经根-干-股(前、后股)的长度;颈7神经根部、干股结合部和前、后股的横径和纵径。用显微器械切开颈7神经股-束结合部的神经外膜,显微解剖直至其内的神经束融合不能分离为止,再次测量颈7神经的根-干前股及根-干-后股的长度。结果颈7神经根-干的长度:(45.87±10.43)mm;显微解剖分离前,颈7神经根-干-前股的长度:(61.14±13.44)mm;颈7神经根-干-后股的长度:(54.63±t1.35)mm;显微解剖分离后,颈7神经根-干-前股的长度:(74.67±12.86)mm:颈7神经根-干-后股的的长度:(68.73±11.86)mm;前股延长的长度:(13.15±4.26)mm;后股延长的长度:(14.21±6.98)mm。经统计分析,左右两侧的神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离前、后的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切开颈7神经股束结合部的神经外膜并作显微解剖可以延长神经切取长度.延长的长度分别为:前股为(13.15±4.26)mm:后股为(14.21±6.98)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 颈7神经 显微解剖
原文传递
介绍一种手臂固定架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彤春 何翠环 +2 位作者 伦雪萍 刘雪霞 陈晓玲 《现代临床护理》 2006年第1期59-59,共1页
上肢手术后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减轻肢体肿胀,利于伤口的愈合。现临床上常采用枕头垫高手部,此传统方法存在以下弊端:固定不稳固,患者熟睡后手易滑动;单一枕头不能调节高度;枕头占用面积较大;容易造成上臂、肩... 上肢手术后抬高患肢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减轻肢体肿胀,利于伤口的愈合。现临床上常采用枕头垫高手部,此传统方法存在以下弊端:固定不稳固,患者熟睡后手易滑动;单一枕头不能调节高度;枕头占用面积较大;容易造成上臂、肩部疲劳。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种手臂固定架,弥补了上述不足,现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臂固定架 肢体肿胀 淋巴液 静脉血 手术后 枕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态的三维弥散加权序列MRI臂丛神经成像在臂丛神经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秦本刚 杨建涛 +7 位作者 向剑平 张中伟 李平 戚剑 王洪刚 朱庆棠 刘小林 顾立强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9年第2期74-78,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稳态的三维弥散加权序列(3D DW-SSFP)的MRI臂丛神经成像技术在诊断成人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骨科行3D DW-SSFP MRI臂丛神经成像检查的33例臂丛神经根... 目的探讨基于稳态的三维弥散加权序列(3D DW-SSFP)的MRI臂丛神经成像技术在诊断成人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显微创伤骨科行3D DW-SSFP MRI臂丛神经成像检查的33例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观察其成像特点,并与术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基于3D DW-SSFP的MRI臂丛神经成像技术可以显示正常臂丛神经的根、干、股、束、神经节及椎管内的神经根,同时也可显示损伤的臂丛神经的节前和节后部分。其对成人臂丛神经的节前损伤诊断的敏感性为96.68%,特异性为90.29%,准确性为94.18%。结论基于3D DW-SSFP的MRI臂丛神经成像技术可清楚显示臂丛神经,有效鉴别节前损伤和节后损伤,对臂丛神经节后损伤有较好的定位作用,可作为臂丛神经损伤首选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臂丛神经病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