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工程单链抗体在传染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汤正好 《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 2002年第3期135-138,共4页
单链抗体是一种基因工程小分子抗体,基本结构为V_H-linker-V_L或V_L-linker-V_H。单链抗体由于具有很多与单克隆抗体或其他基因工程抗体不同的特点,已在临床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显示出重要的价值。本文就单链抗体在传染病... 单链抗体是一种基因工程小分子抗体,基本结构为V_H-linker-V_L或V_L-linker-V_H。单链抗体由于具有很多与单克隆抗体或其他基因工程抗体不同的特点,已在临床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显示出重要的价值。本文就单链抗体在传染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工程单链抗体 传染病 应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绍基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0-131,共2页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非典)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nT syndrome,SARS)。本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称为SARS冠状病毒。本病主要经近距离飞沫呼吸道传播,亦可经粪-口途径...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infectious atypical pneumonia,非典)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nT syndrome,SARS)。本病的病原体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称为SARS冠状病毒。本病主要经近距离飞沫呼吸道传播,亦可经粪-口途径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一种传染性强、病死率高的传染病,是21世纪第1个新发现的对人类危害极大的传染病,我国已将非典按照甲类传染病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流行病学研究 传染病 密切接触 飞沫 呼吸道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 人类 SARS冠状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杨绍基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36-138,共3页
关键词 支持治疗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并发症 病原治疗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病死率 WHO SARS冠状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刚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33-134,共2页
关键词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抗体 检测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预防与控制
5
作者 邓子德 《中国社区医师》 2003年第10期12-14,共3页
进入4月以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也称为SARS,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肆虐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为此,本刊特别邀请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中山医科大学等医院的教授、副教授在百忙中为我们撰写了本组专题讲座。几个月以来,他们临... 进入4月以来,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也称为SARS,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肆虐引起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为此,本刊特别邀请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中山医科大学等医院的教授、副教授在百忙中为我们撰写了本组专题讲座。几个月以来,他们临危受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在临床诊断、救治中,他们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总结、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为我国“非典”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在此,我们代表本刊广大读者向他们,也向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同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问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 非典型肺炎 预防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例SARS患者特异性抗体变化规律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刚 陈雪娟 +7 位作者 陈文思 代志琰 张天托 杨林 崇雨田 刘淑芳 江元森 姚集鲁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72-374,共3页
目的 :了解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ARS)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2 0例SARS患者系列血清中特异性IgM和IgG抗体 ,系列血清包括患者发病后 1周 ,2周 ,3周 ,4周 ,8周 ,12周所采集的样... 目的 :了解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SARS)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2 0例SARS患者系列血清中特异性IgM和IgG抗体 ,系列血清包括患者发病后 1周 ,2周 ,3周 ,4周 ,8周 ,12周所采集的样本。结果 :2 0例患者发病后第 1周IgM和IgG抗体均为阴性 ;第 2周时 16例IgM抗体阳性 ,17例IgG抗体阳性 ;第 3周后所有患者IgG抗体阳性并持续至第 12周 ,而IgM抗体阳性患者逐渐减少 ,至第 12周时所有患者均为阴性。结论 :SARS特异性IgM抗体消失较早 ,其存在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IgG抗体的持续存在可能是获得病后免疫力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 特异性抗体 变化规律 非典型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新生儿接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 被引量:7
7
作者 崇雨田 罗瑞虹 +3 位作者 谷进 赵志新 李建国 姚集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2-94,共3页
【目的】观察新生儿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持久性及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166例广东新生儿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应答情况及副作用进行定群随访。按母亲是否为HBsAg阳性,将观察对象分为HB... 【目的】观察新生儿接种重组酵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持久性及预防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166例广东新生儿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应答情况及副作用进行定群随访。按母亲是否为HBsAg阳性,将观察对象分为HBsAg阳性组31例及HBsAg阴性组135例、比较两组抗HBs的产生情况及副作用。【结果】①幼儿1岁时,总应答率为90.4%(150/166)。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的应答分别为25例(80.6%)和125例(92.6%),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为0.33(0.11,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幼儿3岁时,总应答率为92.2%(153/166)。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的应答分别为26例(83.9%)和127例(94.1%),OR=0.33(0.10,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1岁时产生应答的155例新生儿中,在3岁时均无抗HBs阴转现象。HBsAg阳性组和HBsAg阴性组的无反应儿在补种疫苗后的应答率分别为25%(1/4)和20%(2/10)。④疫苗接种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近期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SAG阳性 HBSAG阴性 新生儿 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应答 副作用 观察 情况 目的 产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肽α_1促进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疗效 被引量:6
8
作者 林炳亮 黄桂梅 +3 位作者 林潮双 杨绍基 赵志新 姚集鲁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88-491,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随机对照原则选择80例HBVDNA、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1随机分配进入单一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组和胸腺肽α1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组。【结果...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随机对照原则选择80例HBVDNA、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1随机分配进入单一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组和胸腺肽α1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组。【结果】治疗52周,联合治疗组HBeAg血清转换率52%(16/31)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5%(2/37),Ρ<0.001。停药1年,持续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2%(13/31)和8%(3/37),Ρ=0.001。治疗过程,两组HBVDNA定量明显下降,联合治疗组下降更显著,但停药后HBVDNA反弹;治疗后,两组的ALT复常率基本一致,达80%(25/31)和68%(25/37),但停药后拉米夫定组仅有19%持续正常,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拉米夫定组有10例(27%)发生YMDD变异,联合组仅有1例。治疗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明显地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降低,HBsAg、HBcAg的表达明显减少。治疗过程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胸腺肽α1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用药组,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胸腺肽Α1 拉米夫定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11例裂头蚴病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林炳亮 陈禄彪 +2 位作者 张晓红 林潮双 杨绍基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3期79-80,共2页
【目的】总结裂头蚴病新的流行特点、诊疗情况。【方法】1993年至2002年6月收治的11例、经 ELISA 血清学诊断方法结合病理确诊裂头蚴的患者,分析其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误诊情况和治疗疗效。【结果】裂头蚴病有增... 【目的】总结裂头蚴病新的流行特点、诊疗情况。【方法】1993年至2002年6月收治的11例、经 ELISA 血清学诊断方法结合病理确诊裂头蚴的患者,分析其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误诊情况和治疗疗效。【结果】裂头蚴病有增多的趋势,2000年后9例(82%),且城市多见,患者皆有不良饮食习惯,进食不熟蛇、蛙或海鲜类食物;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游走性皮下结节,内脏组织器官受累多(54%,6/11),其中以肝脏损害常见;误诊率高;早期使用吡喹酮或阿苯哒唑治疗效果好,肉芽肿明显形成者需手术切除。【结论】裂头蚴的流行有新的特点,临床上内脏受累多见,容易误诊,要重视裂头蚴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头蚴病 临床表现 蠕虫蚴移行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5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10
作者 林潮双 崇雨田 林炳亮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2-23,共2页
目的:观察苦参碱注射液(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临床效果。方法:280例慢乙肝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50例用苦参碱150 mg静脉滴注,对照组130例以甘草酸二铵注射液(甘利欣)150 mg静脉滴注,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 目的:观察苦参碱注射液(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的临床效果。方法:280例慢乙肝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150例用苦参碱150 mg静脉滴注,对照组130例以甘草酸二铵注射液(甘利欣)150 mg静脉滴注,疗程均为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有明显的降酶、退黄等治疗作用,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分别为80.7%、8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血清总胆红素复常率(74.7%)高于对照组(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乙肝病毒标记物的转化或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阴转现象并不明显。结论:苦参碱治疗慢乙肝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注射液 药物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静脉滴注 不良反应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功能衰竭患者亚临床肝性脑病发生情况的探讨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丽华 崇雨田 +3 位作者 庄鹏 张伟东 梅咏予 舒欣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141-142,共2页
目的 :通过观察出现肝功能衰竭表现但无肝硬化基础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亚临床肝性脑病 (SHE)发病情况 ,了解肝功能与SHE的关系。方法 :对 32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数字连接试验 (NCT)、数字符号试验(Nsy)、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检测 ,... 目的 :通过观察出现肝功能衰竭表现但无肝硬化基础的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亚临床肝性脑病 (SHE)发病情况 ,了解肝功能与SHE的关系。方法 :对 32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数字连接试验 (NCT)、数字符号试验(Nsy)、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检测 ,观察异常率。结果 :NCT异常率 37.5 0 % (12 / 32 ) ,Nsy异常率34.38% (11/ 32 ) ,BAEP异常率 5 6 .2 5 % (18/ 32 ) ,NCT和 (或 )BAEP异常率 75 .0 0 % (2 4 / 32 ) ,NCT与BAEP结果不重叠。NCT异常组的Nsy值低于正常组 ,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SHE不仅是肝硬化患者 ,同样是肝功衰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NCT与Nsy的检测意义是相似的。NCT与BAEP评价不同的大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床肝性脑病 病毒性肝炎 数字连接试验 数字符号试验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氨对亚临床肝性脑病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丽华 崇雨田 +2 位作者 庄鹏 罗瑞虹 舒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376-377,共2页
目的 :观察不同的亚临床肝性脑病 (SHE)诊断标准下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氨水平 ,探讨血氨与SHE的关系。方法 :对 12 6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血氨、数字连接试验 (NCT)、数字符号试验 (Nsy)检测 ,其中 3 2例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检查 ,观... 目的 :观察不同的亚临床肝性脑病 (SHE)诊断标准下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氨水平 ,探讨血氨与SHE的关系。方法 :对 12 6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血氨、数字连接试验 (NCT)、数字符号试验 (Nsy)检测 ,其中 3 2例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检查 ,观察比较SHE组与非SHE组血氨水平的差异。结果 :肝硬化组血氨水平高于非肝硬化组 (P =0 0 0 2 ) ;同时肝硬化组的SHE发生率 (2 2 /4 9;44 90 % )高于非肝硬化组 (2 0 /77;2 5 9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2 8)。肝硬化病人以NCT异常为诊断标准的SHE组血氨水平高于非SHE组 (P <0 0 5 ) ,但非肝硬化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而以Nsy、NCT和 (或 )BAEP异常为诊断标准的SHE组与非SHE组的血氨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以BAEP异常为诊断标准的SHE组血氨值却低于非SHE组 (P <0 0 5 )。结论 :血氨不能作为SHE的诊断标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临床肝性脑病 血氨 数字连接试验 数字符号试验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感染者HBV DNA与抗原抗体标志物的关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雪娟 李刚 +2 位作者 刘淑芳 陈文思 李桂侠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870-871,共2页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 DNA与抗原抗体标志物的关系及评价HBV DNA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1474例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同时采用酶联免疫黏附试验(ELISA)技术检测HBsAg、抗HBs...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 DNA与抗原抗体标志物的关系及评价HBV DNA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1474例HBV感染者血清HBV DNA,同时采用酶联免疫黏附试验(ELISA)技术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结果:603例HBsAg、HBeAg、抗HBc阳性标本中,HBVDNA阳性520例(86.2%);465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标本中,HBV DNA阳性163例(35.1%);216例HBsAg、抗HBc阳性标本中,HBVDNA阳性88例(40.7%);26例单项抗HBc阳性标本中HBV DNA阳性3例(11.5%)。结论:HBV DNA检测可填补抗原抗体标志物检测的不足,对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BV感染 乙肝病毒DNA 关系 抗原标志物 抗体标志物 检测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乙型肝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BV HCV及HBV YMDD变异株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刚 舒欣 +5 位作者 马会慧 陈伟 陈文思 陈青 江元森 姚集鲁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HBVYMDD变异株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HBV、HCV联合基因芯片检测40份血清标本,并与HBV,HCV基因定量检测方法比较;采用HBVYMDD变异株芯片检测20份血清标本,并与错配PCR及... 目的:探讨基因芯片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HBVYMDD变异株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HBV、HCV联合基因芯片检测40份血清标本,并与HBV,HCV基因定量检测方法比较;采用HBVYMDD变异株芯片检测20份血清标本,并与错配PCR及DNA序列测定方法比较.结果:HBV,HCV联合基因芯片与HBVDNA定量检测的符合率为85%(34/40),HBV检出率为83%(19/23),假阳性率为12%(2/17);与HCVRNA定量检测的符合率为85%(34/40),HCV检出率为58%(7/12),假阳性率为4%(1/28).HBVYMDD变异株芯片与本室设计的错配PCR符合率为70%(14/20),5份芯片检测的标本与DNA序列测定结果一致,该芯片尚可检测出不同病毒体或变异体的混合感染.结论:HBV,HCV联合基因芯片对HBV的检测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存在一定程度的非特异性;对HCV的检测敏感性偏低,但特异性较高.HBVYMDD变异株芯片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同时能检测出病毒变异体的共生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技术 检测 HBV YMDD变异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重叠戊型肝炎102例预后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严颖 林潮双 +2 位作者 徐启桓 朱建芸 姚集鲁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戊型肝炎病毒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乙肝)发病中的作用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慢重乙肝重叠戊型肝炎(慢重乙肝重叠戊肝)病例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并与同期100例慢重乙肝进行比较。结果:慢重乙肝重叠戊肝与慢重乙... 目的:探讨戊型肝炎病毒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乙肝)发病中的作用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慢重乙肝重叠戊型肝炎(慢重乙肝重叠戊肝)病例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并与同期100例慢重乙肝进行比较。结果:慢重乙肝重叠戊肝与慢重乙肝的病死率(11.8%比28.0%)、肝昏迷发生率(33.3%比54.0%)和腹水发生率(52.9%比78.0%)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重乙肝重叠戊肝的预后较单纯慢重乙肝好,可能与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为加重乙肝病变的一过性损伤有关。当戊型肝炎病程过后,病情加重之诱因消除,则较易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戊型肝炎 乙型肝炎 重叠感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检样本中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检测的比较 被引量:4
16
作者 姚春斓 彭晓谋 +1 位作者 凌小强 马会慧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71-1172,共2页
目的比较分析临检样本中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抗HAV-IgM和抗HEV-IgM)检测状况。方法收集非流行年份成人临床检验样本32600份。采用酶免疫法(EIA)捕捉抗体法检测抗-HAVIgM,EIA间接法检测抗-HEVIgM。结果32600份中送检抗-HAVIgM者为... 目的比较分析临检样本中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抗HAV-IgM和抗HEV-IgM)检测状况。方法收集非流行年份成人临床检验样本32600份。采用酶免疫法(EIA)捕捉抗体法检测抗-HAVIgM,EIA间接法检测抗-HEVIgM。结果32600份中送检抗-HAVIgM者为1785份,阳性34例,阳性率为1.9%,送检抗-HEVIgM者1820份,阳性88例,阳性率为4.84%。比较分析显示,抗-HEVIgM阳性率相对较高(χ2=23.668,P<0.01),且具有季节上相对分散,年龄上以30岁以上为主,性别上男女相差相对较小等特点。结论非流行年份成人临床检验样本中,抗HAV-IgM和抗HEV-IgM检出率相对较低,但相对甲型肝炎来说,戊型肝炎更值得广泛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甲型 肝炎病毒 戊型 抗体 IG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在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越波 腾奔琦 +3 位作者 李小毛 林朝双 侯红瑛 沈慧敏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B03期81-82,共2页
【目的】比较 PCR 与 b-DNA 方法在乙肝病毒 DNA(HBV-DNA)定量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在我院产检的 HBsAg 阳性孕妇共71例,于孕28~32周之间抽取孕妇血标本,分别用 PCR 与 b-DNA 方法定量检测 HBV-DNA。... 【目的】比较 PCR 与 b-DNA 方法在乙肝病毒 DNA(HBV-DNA)定量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在我院产检的 HBsAg 阳性孕妇共71例,于孕28~32周之间抽取孕妇血标本,分别用 PCR 与 b-DNA 方法定量检测 HBV-DNA。【结果】两种方法测定 HBV-DNA 定量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 r=0.805,P<0.001;且 HBeAg 阳性组HBV-DNA 定量显著高于 HBeAg 阴性组。【结论】用 PCR 法与 b-DNA 法测定 HBV-DNA 定量,敏感性高且准确可靠,有相同临床应用价值。HBeAg 阳性者 HBV-DNA 水平高,HBV-DNA 阳性是临床防治乙肝母婴传播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肝炎病毒 乙型 妊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米夫定与胸腺肽α_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林炳亮 黄桂梅 +3 位作者 张晓红 俞洪林 周元平 严颖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372-373,共2页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 (LAM )和胸腺肽α1(Tα1)两者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选择 6 0例HBVDNA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随机分配进入三个不同的治疗组 (LAM组、Tα1组和LAM +Tα1...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 (LAM )和胸腺肽α1(Tα1)两者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选择 6 0例HBVDNA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随机分配进入三个不同的治疗组 (LAM组、Tα1组和LAM +Tα1组 )。结果 :治疗 5 2周 ,LAM +Tα1组HBeAg血清转换率 ( 16 /2 8,5 7 1% )与LAM组、Tα1组比较 ,P值分别为 0 0 0 1,0 16 8。LAM +Tα1组抗病毒应答率 ( 82 1% ,2 3/2 8)明显高于LAM组和Tα1组 ;其中 ,联合治疗组持续应答率为 42 9%。治疗过程LAM +Tα1组和Tα1组均未发现HBV前C区变异株或YMDD变异株。治疗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明显改善 ,肝纤维化程度降低 ,HBsAg的表达减少。治疗过程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Tα1与LAM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副作用少 ,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用药组 ,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米夫定 胸腺肽Α1 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 疗效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HIV-1流行株的基因亚型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呈辉 汤正好 +2 位作者 马会慧 姚集鲁 欧阳玲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0-312,共3页
目的 了解广东省人免疫缺陷病毒 - 1(HIV - 1)感染毒株的亚型分布情况。方法 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PCR)技术 ,对 1998年初至 2 0 0 2年 2月间广东省内 13例HIV - 1感染者血标本进行膜蛋白基因 (env)部分片段扩增 ,将扩增产物克隆至T... 目的 了解广东省人免疫缺陷病毒 - 1(HIV - 1)感染毒株的亚型分布情况。方法 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 (nPCR)技术 ,对 1998年初至 2 0 0 2年 2月间广东省内 13例HIV - 1感染者血标本进行膜蛋白基因 (env)部分片段扩增 ,将扩增产物克隆至T载体上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在 11例扩增成功的血标本中 ,B亚型 6例 ,其中 3例来自献血人员 ,1例为性乱人员和 2例为吸毒人员 ;E亚型 5例 ,其中 3例为性乱人员 ,1例来自吸毒人员 ,1例来自献血人员。 5例E亚型基因离散率为 ( 6 6± 3 8) % ;6例B亚型基因基因离散率为 ( 7 6± 1 9) % ,与来自泰国和国内的B亚型代表株最接近。结论 广东省至少有HIV - 1B和E亚型毒株流行 ,且分布广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HIV-1 流行株 基因亚型分析 人免疫缺陷病毒-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numycin诱导细胞凋亡抑制乳腺癌细胞SK-BR-3活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陶祥 杨惠玲 +1 位作者 杨林 郑芹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2311-2315,共5页
目的研究manumycin对乳腺癌腹腔转移癌细胞株SK-BR-3的抑癌效应及其诱导凋亡。方法用MTT法检测manumycin对SK-BR-3细胞的抑癌作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38MAPK蛋白表达。用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manumycin诱导细胞凋亡的水平及... 目的研究manumycin对乳腺癌腹腔转移癌细胞株SK-BR-3的抑癌效应及其诱导凋亡。方法用MTT法检测manumycin对SK-BR-3细胞的抑癌作用。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38MAPK蛋白表达。用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manumycin诱导细胞凋亡的水平及评估特异性的p38MAPK抑制剂SB203580对凋亡的影响。结果经6μmol/L、18μmol/L、54μmol/Lmanumycin处理SK-BR-3细胞24h时,其抑制率分别为(74±39)%、(210±44)%和(647±41)%,呈量效关系。其中后2者的细胞活性与对照组比有显著差异(P<001)。用药24h的IC50为425μmol/L。同时此药物可明显增加caspase-3的活性,且这一效应可部分地被p38抑制剂SB203580阻断。免疫印迹结果显示manumycin促进p38的磷酸化。结论manumycin可通过诱导SK-BR-3细胞凋亡而产生抑癌作用,p38MAPK是manumycin诱导细胞凋亡的通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unmycin P38MAP激酶 乳房肿瘤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