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血液内科在PICC置管的临床护理措施与体会 被引量:3
1
作者 陈艺 简黎 《医学信息》 2008年第1期128-130,共3页
由于很多血液病人需要长期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及静脉支持治疗,临床传统的用药途径为反复浅静脉穿刺,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病人痛苦及化疗药物对血管的破坏,导致静脉炎或药物漏入皮下造成组织损伤等严重后果,不仅给病人增加痛苦,而... 由于很多血液病人需要长期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及静脉支持治疗,临床传统的用药途径为反复浅静脉穿刺,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病人痛苦及化疗药物对血管的破坏,导致静脉炎或药物漏入皮下造成组织损伤等严重后果,不仅给病人增加痛苦,而且延误治疗,直接影响治疗效果。针对上述情况,血液内科的全体护理人员经过认真学习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内科 PICC置管 护理措施 临床 化疗药物 静脉输注 浅静脉穿刺 支持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任志娟 许晓军 +6 位作者 郭子文 何慧清 邱大发 宋奎 牛晓敏 李卫华 周睿卿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14期101-103,共3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医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感染途径。结果 5127例次住院血液病患者中,院内感染败血症107例次,大肠埃...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医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临床特点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血液病患者院内感染大肠埃希菌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感染途径。结果 5127例次住院血液病患者中,院内感染败血症107例次,大肠埃希菌占34.58%(37例次)。均在联合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或应用免疫抑制剂后中性粒细胞减少时发生,97%患者为粒细胞缺乏。81.1%的患者可找到原发感染部位,以肛周感染最为多见(35.1%)。经治疗后7例死亡,死亡率为18.9%,死亡原因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大肠埃希菌是血液病院内感染败血症的最常见病原体,病情严重,死亡率高,故应注意预防,化疗后尽快提高中性粒细胞计数,细菌培养及药敏未明确之前需要早期经验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医院感染 大肠埃希菌 败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何慧清 黎伟超 +3 位作者 李卫华 林淑华 黄贵年 牛晓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7期167-168,共2页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1年8月108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接受强化疗后在粒细胞缺乏期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的特点、感染种类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真菌感染发...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1年8月108例恶性血液病住院患者接受强化疗后在粒细胞缺乏期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的特点、感染种类以及治疗效果。结果真菌感染发生的部位以肺部、血液最常见,在成功培养分离的菌种中以白色念珠菌(38.9%)、热带念球菌(19.6%)和曲霉菌(14.8%)为主。108例感染中抗真菌治疗有效77例,总有效率为71.3%;31例死亡,死亡率为28.7%。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死亡率高,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缩短了粒细胞缺乏持续的时间,早期预防性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是防治恶性血液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深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化疗 粒细胞缺乏 真菌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原因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玉红 简黎 梁传丽 《吉林医学》 CAS 2013年第5期950-951,共2页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给患者置管PICC 156例,观察记录置管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对策。结果:156例患者中47例出现并发症,因并发症拔管的患者有3例,其余均在疗程结束后拔管。结论:经过...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给患者置管PICC 156例,观察记录置管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和护理对策。结果:156例患者中47例出现并发症,因并发症拔管的患者有3例,其余均在疗程结束后拔管。结论:经过对各种并发症的积极对症处理,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置管期间的生活质量,减少了因并发症导致的拔管例数,使治疗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并发症 分析及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心理护理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农惠 简黎 《医学信息》 2008年第1期155-157,共3页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给恶性血液病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但由于移植过程中全封闭的治疗环境,与外界环境的隔离及大剂量放、化疗对身体造成的不适,从而导致患者在移植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心理... 造血干细胞移植已成为治疗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给恶性血液病患者带来生存的希望,但由于移植过程中全封闭的治疗环境,与外界环境的隔离及大剂量放、化疗对身体造成的不适,从而导致患者在移植的不同阶段出现不同的心理障碍^[1]。此时,除了精湛的医疗技术、先进的诊疗手段及过硬的专科护理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恶性血液病患者 心理护理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 外界环境 心理障碍 医疗技术 专科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应用无菌饮食预防肠道感染效应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李海容 林海玲 王小红 《中外医疗》 2021年第5期166-168,共3页
目的系统探究无菌饮食护理对于预防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肠道感染的临床价值,以期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饮食护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于该院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 目的系统探究无菌饮食护理对于预防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肠道感染的临床价值,以期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饮食护理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于该院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100例,遵循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饮食护理,治疗组行无菌饮食护理,通过比较两组间肠道感染的概率、感染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持续发热时间等指标的差异,以系统评估无菌饮食护理对于预防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期肠道感染的临床价值。结果治疗组患者肠道感染的概率、感染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持续发热时间分别为20%(10/50)、(5.2±1.5)d、(5.8±1.8)d、(3.3±0.8)d,对照组患者肠道感染的概率、发生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持续发热时间分别为54%(27/50)、(8.2±2.1)d、(9.8±2.8)d、(6.3±1.6)d,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20,P=0.012;t=18.080,P=0.014;t=17.260,P=0.015;t=14.880,P=0.022)。结论对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患者而言,无菌饮食护理能显著降低肠道感染的发生概率、感染持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以及持续发热时间,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菌饮食护理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期 肠道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延续护理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海燕 庞文利 苏树娟 《中外医疗》 2022年第5期176-181,共6页
目的研究延续护理对恶性血液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 目的研究延续护理对恶性血液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恶性血液病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以常规护理和出院指导,观察组开展延续护理干预,比较两种护理方法对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健康知识知晓程度、治疗依从性、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的异同。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5.0%vs 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观察、复查时间、药物名称和饮食忌宜的知晓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6,P=0.048);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较护理前均有改善,且观察组护理后患者的负性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35、19.108、17.604、19.286,P<0.05)。结论对恶性血液病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实施延续护理的优势显著,不仅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的了解程度,提高治疗依从性,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总体干预优势显著,因此,此种护理方法具备临床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术 延续护理 护理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8
作者 邱大发 简黎 +1 位作者 牛晓敏 黎伟超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30期3779-3781,共3页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影响因素。结果本组共有23例被临床诊断为真菌感染,感染...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与影响因素。结果本组共有23例被临床诊断为真菌感染,感染率为19.2%,最常见部位是肺部,本组共12例,占比52.2%;其次是血液系统、鼻咽部、肠道以及口腔;最常见的病原菌是白色念球菌,本组共10例,占比43.5%;其次是酵母样真菌、曲霉菌、热带念球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ANC)水平、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是否合并皮质激素。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应优化治疗原发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皮质激素,以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医院真菌感染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微移植治疗的效果分析
9
作者 任志娟 邱大发 +4 位作者 郭子文 何慧清 张明宛 黄贵年 叶永斌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3期32-34,共3页
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临床特点及微移植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6月于中山市人民医院进行微移植治疗的9例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AML患者疾病类型多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染色体核型正常5... 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临床特点及微移植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6月于中山市人民医院进行微移植治疗的9例老年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AML患者疾病类型多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染色体核型正常5例,异常4例;分子学异常类型包括FLT3-ITD基因突变、AML-ETO融合基因阳性、增强子结合蛋白基因突变等;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多为1分。患者白细胞水平恢复正常时间为11(10,14)d,血小板水平恢复正常时间为17(15,20)d;有1例患者治疗后因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完全缓解7例,复发1例;所有患者微移植治疗后未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患者治疗后均发生不良反应。结论:AML的发生与分子生物学异常有关,治疗难度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以及复发风险高,微移植治疗可避免患者发生GVHD,有望成为治疗难治、复发AML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移植 急性髓系白血病 常规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郭子文 许晓军 +1 位作者 周云香 林淑华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518-2519,共2页
目的观察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对48例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初始治疗使用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用药疗效以及生存率进行观察。同时选取45例单用... 目的观察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对48例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初始治疗使用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用药疗效以及生存率进行观察。同时选取45例单用全反式维甲酸的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病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48例患者中,有39例(81.25%)得到了临床的完全缓解(CR),诱导治疗期间的死亡率为18.75%。在对患者进行平均3年的临床随访发现,有3例患者死于维持治疗阶段。对照组CR仅为64.44%。结论高三尖杉酯碱联合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老年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较好,患者的初始治疗临床完全缓解率高,死亡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三尖杉酯碱 全反式维甲酸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院替加环素药物利用评价标准的建立与应用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桂凤 李雪芹 +3 位作者 刘锐锋 李运景 黎一山 何慧清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1892-1895,共4页
目的:建立替加环素药物利用评价(DUE)标准,为临床合理使用替加环素提供参考。方法:以替加环素药品说明书为基础,参照相关规范和文献,建立替加环素DUE标准;并以此为依据,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某院2012年11月-2016年10月179例住院患者替... 目的:建立替加环素药物利用评价(DUE)标准,为临床合理使用替加环素提供参考。方法:以替加环素药品说明书为基础,参照相关规范和文献,建立替加环素DUE标准;并以此为依据,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某院2012年11月-2016年10月179例住院患者替加环素使用的管理指标、用药指征、用药过程、用药结果等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该院替加环素DUE标准评价结果显示,病历中有会诊记录的患者比例为83.2%(目标值为100%),微生物送检率为90.5%(目标值为80%);用药指征符合标准百分率为98.9%(目标值为90%);溶剂选择、给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特殊人群用药符合标准百分率为100%(目标值为100%);处方权限符合标准百分率为20.1%(目标值为100%);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符合标准百分率为7.3%(目标值为100%);有效率为54.7%(目标值为80%)。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替加环素DUE标准可用于规范替加环素的临床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合理用药 药物利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异种异体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2
作者 叶永斌 张明宛 +3 位作者 邱大发 郭子文 何慧清 许晓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5-41,共7页
目的:探讨利用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和斑马鱼建立斑马鱼白血病模型,为白血病的研究及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更为直接的体外研究模型和体内实验依据。方法:利用MitoRed染料对白血病干样细胞KG-1a细胞进行标记,然后通过显微注射法把KG-1a... 目的:探讨利用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和斑马鱼建立斑马鱼白血病模型,为白血病的研究及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更为直接的体外研究模型和体内实验依据。方法:利用MitoRed染料对白血病干样细胞KG-1a细胞进行标记,然后通过显微注射法把KG-1a细胞植入斑马鱼胚胎的卵黄囊中,观察移植后斑马鱼胚胎的大体存活状态、细胞在斑马鱼体内的增殖和扩散转移;应用组织学切片观察移植后细胞对斑马鱼组织器官的侵袭作用。结果:KG-1a细胞植入斑马鱼胚胎的卵黄囊后,MitoRed标记的KG-1a细胞数目随时间延长而增多并逐渐扩散至整个腹腔,体外计数结果也显示植入细胞明显增殖,表明植入的白血病干细胞能够在斑马鱼体内存活,增殖并扩散。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在斑马鱼肝脏组织发现有白血病细胞的浸润,HE染色提示浸润细胞具有KG-1a细胞核型特征。结论:异种异体的人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KG-1a可以植入斑马鱼体内并成功建立斑马鱼的白血病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可为白血病的研究及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一种更为直接高效的体外研究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急性髓系白血病 白血病干细胞 动物模型 KG-1a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BCT辅助下应用超声骨刀行儿童上颌埋伏多生牙拔除术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鹏 李宏伟 +3 位作者 张同韩 陈觉尧 苏葵 何奋军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1年第8期146-149,共4页
目的:研究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辅助下应用超声骨刀行儿童上颌埋伏多生牙拔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90例上颌埋伏多生牙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方式将其随机分为超声骨刀组和微动力组,... 目的:研究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辅助下应用超声骨刀行儿童上颌埋伏多生牙拔除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90例上颌埋伏多生牙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方式将其随机分为超声骨刀组和微动力组,每组45例(埋伏牙均为76颗),微动力组采取电动式颌面外科微动力手术治疗,超声骨刀组采取超声骨刀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离院时间、麻醉药用量及手术成功率,比较两组治疗后1、3、7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张口度,比较两组治疗后上腭黏膜麻木和牙齿松动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骨刀组出血量、离院时间显著低于微动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骨刀组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组间比较,显著低于微动力组,张口度比较显著高于微动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VAS评分组内比较,术后1d>术后3d>术后7d,张口度组内比较,术后1d<术后3d<术后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骨刀组术后未发生黏膜麻木及牙齿松动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微动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骨刀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8.89%,与微动力组17.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CT引导下利用超声骨刀拔除上颌埋伏多生牙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更好的减少手术创伤,加快患者恢复,安全性良好,临床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骨刀 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上颌埋伏多生牙 电动式颌面外科微动力手术 微创拔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系抗原表达与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卫华 何慧清 +2 位作者 牛晓敏 宋奎 童秀珍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78-1080,共3页
目的研究髓系抗原(MyAg)表达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初诊的成人ALL患者共13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白血病免疫分型检查及Ph染色体检查,部分患者进行了分子生物学检测,分析髓系抗原在ALL中的表达情... 目的研究髓系抗原(MyAg)表达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选择初诊的成人ALL患者共13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白血病免疫分型检查及Ph染色体检查,部分患者进行了分子生物学检测,分析髓系抗原在ALL中的表达情况,回顾性分析髓系抗原表达与ALL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髓系抗原阳性表达率为56.9%,以CD13、CD33表达为主,分别占39.4%和37.2%;诱导缓解治疗疗效评估的ALL中,MyAg+组与MyAg-组4周完全缓解率、无效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yAg-组诱导病死率较高(P=0.029)。生存分析显示,MyAg+组与MyAg-组总体生存率(OS)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MyAg+组OS低,无病生存时间(DFS)短(P=0.036,中位DFS 12个月);多因素生存分析表明,髓系抗原不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髓系抗原表达与诱导缓解的完全缓解率、复发率无关,与DFS、OS相关,髓系抗原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抗原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诊断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细胞的糖酵解能量代谢机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宋奎 许晓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239-1242,共4页
肿瘤细胞与正常分化细胞对比有着不同的能量代谢表型,其多通过糖酵解途径消耗更多的葡萄糖,并产生大量的乳酸,却很少利用氧化磷酸化(OXPHOS)进行产能。但肿瘤细胞高糖酵解能量代谢表型的具体分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肿瘤细胞高糖酵... 肿瘤细胞与正常分化细胞对比有着不同的能量代谢表型,其多通过糖酵解途径消耗更多的葡萄糖,并产生大量的乳酸,却很少利用氧化磷酸化(OXPHOS)进行产能。但肿瘤细胞高糖酵解能量代谢表型的具体分子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肿瘤细胞高糖酵解活性可能涉及到糖酵解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过表达、OXPHOS酶系和转运蛋白的低表达、线粒体含量减低及DNA对氧化应激的高敏性等机制。然而,肿瘤细胞间遗传、生化和形态学上存在异质性,其升高的糖酵解活性均有自己的不同机制。本文对肿瘤细胞高糖酵解活性的基因和生化调节机制进行具体分析,并讨论肿瘤细胞降低的线粒体代谢和OXPHOS功能的机制。提示肿瘤细胞能量代谢的差异可作为高糖酵解肿瘤细胞的一个治疗靶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酵解 能量代谢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8例复发或难治性骨髓瘤治疗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许晓军 郭子文 +4 位作者 何慧清 林淑华 古涛华 任志娟 邱大发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对48例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进行了多种不同的分组治疗及长期随访,观察缓解率和生存期,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影响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对48例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进行了多种不同的分组治疗及长期随访,观察缓解率和生存期,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影响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是年龄>60岁(P<0.01)。在提高部分缓解率方面,三氧化二砷组优于联合化疗组和化疗加干扰素组,分别为31.2%、18.9%和21.8%(χ2=2.510,P<0.05)。三氧化二砷组的生存期较化疗组和化疗加干扰素组延长,分别为(15.67±3.42)个月、(11.74±4.39)个月和(12.93±3.62)个月(F=4.631,P<0.01),化疗组与化疗加干扰素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增加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缓解率及延长生存期方面,三氧化二砷是一种较有希望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瘤 多发性 复发性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列卫治疗加速期、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8例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任志娟 许晓军 +6 位作者 宋奎 何慧清 郭子文 邱大发 牛晓敏 李卫华 周睿卿 《海南医学》 CAS 2012年第15期28-30,共3页
目的探讨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加速期、急变期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CML加速期、急变期应用格列卫患者为治疗组,口服格列卫600~800mg/d,同期住院18例CML加速期、急变期接受传统化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均持续治疗7-... 目的探讨格列卫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加速期、急变期的临床疗效。方法18例CML加速期、急变期应用格列卫患者为治疗组,口服格列卫600~800mg/d,同期住院18例CML加速期、急变期接受传统化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两组均持续治疗7-9个月后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CHR5例(27.8%),PHR8例(44.4%),血液学总有效率72.2%。对照组CHR1例(5.6%),PHR3例(16.7%),血液学总有效率22.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遗传学总有效率33.3%,对照组遗传学总有效率为5.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最常见为恶心、呕吐(61.1%),其次为水肿(44.4%)及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及程度均较化疗组轻,给予对症处理后,均能耐受。结论格列卫治疗加速期、急变期CML安全有效,但获得遗传学缓解后仍需坚持服药,一旦出现耐药可考虑改用第二代TKI或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马替尼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加速期 急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基化药物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卫华 郭子文 +2 位作者 何慧清 牛晓敏 黎伟超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第12期61-63,共3页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药物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2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CAG方案(阿克拉霉素+...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药物联合CAG方案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4例)与观察组(2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CAG方案(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去甲基化药物+CAG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心力衰竭、恶心呕吐、肝功能损伤、血小板减少及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予以去甲基化药物+CAG方案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安全性可靠,未增加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 去甲基化药物 CAG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性护理预防白血病化疗后肛周感染的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简黎 张农惠 +2 位作者 李宏伟 李海容 郭子文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第23期186-188,共3页
目的探究综合性护理预防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肛周感染的效果。方法从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失期患者中抽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00,常规护理)、研究组(n=100,临床综合性护... 目的探究综合性护理预防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肛周感染的效果。方法从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失期患者中抽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100,常规护理)、研究组(n=100,临床综合性护理),比较两组肛周感染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肛周感染发生率3.00%,低于对照组的31.00%,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4.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白血病化疗粒细胞缺失期患者,采取临床综合性护理,可以预防肛周感染的发生,患者满意度高,住院时间缩短,护理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化疗 粒细胞缺乏 肛周感染 护理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例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5
20
作者 简黎 陈影洁 +1 位作者 李钰燕 许晓军 《临床医学工程》 2009年第8期102-103,共2页
目的扩大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方法对9例患者实施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患者分别为上腔静脉入口处鸟嘴样狭窄1例,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1例,肿瘤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3例,双上肢烧伤1例,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后1例,上肢外周血管细... 目的扩大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方法对9例患者实施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患者分别为上腔静脉入口处鸟嘴样狭窄1例,装有心脏起搏器患者1例,肿瘤患者外周静脉条件差3例,双上肢烧伤1例,双侧乳腺癌根治术后1例,上肢外周血管细小PICC导管经外周静脉穿刺失败2例。结果9例患者置管均一次穿刺成功,配合适切的护理措施,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经股静脉穿刺置入PICC导管至下腔静脉安全、可行,扩大了PICC导管应用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股静脉 下腔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