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结局:一项来自中国的多中心真实世界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硕 王黎 +17 位作者 胡建达 钱文斌 张曦 胡豫 朱琦 陈波斌 吴德沛 Chung-Chou H.Chang 许彭鹏 郑晓云 韦菊英 刘耀 崔国惠 唐勇 马燕 黄海雯 易红梅 赵维莅 《癌症》 CAS 2021年第12期523-533,共11页
背景与目的对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耐药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的患者预后较差。目前难治性DLBCL的定义仍存在争议,并缺少亚洲国家大样本队列研究的数据。为确定中国难治性DLBCL的定义及疾... 背景与目的对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化疗耐药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的患者预后较差。目前难治性DLBCL的定义仍存在争议,并缺少亚洲国家大样本队列研究的数据。为确定中国难治性DLBCL的定义及疾病结局,我们开展了这项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利用来自中国8个中心的真实世界数据,进行了难治性DLBCL治疗反应的回顾性分析(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reatment REspoNse of refractory DLBCL,REAL-TREND)。接受根治性化疗的DLBCL患者被纳入REAL-TREND数据集。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总生存(overallsurvival,OS),并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由于不同研究中心之间的治疗缓解率存在差异,用随机效应模型对难治性患者的缓解率进行了汇总分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确诊的、共2778例DLBCL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对之前文献报道的定义进行验证后,SCHOLAR-1研究的定义适合界定难治性DLBCL。难治性患者的估计5年累积发生率为2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8%–22%]。确定为难治性疾病后,总缓解率及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0%(95%CI:22%–38%)和9%(95%CI:4%–15%)。对免疫化疗无反应或干细胞移植后12个月以内复发的患者生存较差,中位OS为5.9个月(95%CI:5.5–7.1),2年OS率为16%(95%CI:12%–20%)。独立的不良预后因素包括国际预后评分4–5[风险比(hazard ratio,HR)=2.22;95%CI:1.47–3.35]、中枢神经系统复发(HR=1.43;95%CI:1.04–1.97)及最佳缓解状态(部分缓解,HR=2.68,95%CI:1.42–5.03;疾病稳定/疾病进展,HR=5.97,95%CI:3.21–11.11)。结论本研究是针对难治性DLBCL的第一个大样本亚洲队列研究。证实SCHOLAR-1研究中的难治性DLBCL定义筛选出的患者,预后最差,因此适用于作为难治性DLBCL的筛选标准。由于在利妥昔单抗时代的临床治疗结局较差,难治性DLBCL患者仍需新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多中心队列研究 难治性 复发 利妥昔单抗 免疫化疗 治疗反应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调节因子2结合蛋白2在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谱分析
2
作者 王海红 高硕 +1 位作者 朱军 周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4-319,共6页
目的·探究干扰素调节因子2结合蛋白2(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2 binding protein 2,irf2bp2)基因的2个横向同源物(irf2bp2a和irf2bp2b)在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异同。方法·选取发育不同时间点(胚胎期和幼虫期... 目的·探究干扰素调节因子2结合蛋白2(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2 binding protein 2,irf2bp2)基因的2个横向同源物(irf2bp2a和irf2bp2b)在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异同。方法·选取发育不同时间点(胚胎期和幼虫期)的斑马鱼胚胎,通过mRNA全胚胎原位杂交技术明确irf2bp2a和irf2bp2b的时空表达谱,并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其表达水平。结果·irf2bp2a和irf2bp2b在神经系统、眼及胸鳍等部位都有着类似的高表达,而各自在肝脏或斯坦尼小体出现特异性表达,提示其在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表达模式。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irf2bp2a和irf2bp2b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表达,但表达水平有所不同。结论·尽管斑马鱼irf2bp2a和irf2bp2b这2个横向同源物具有高度保守的功能结构域,但二者在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谱不尽相同,提示其功能并不完全冗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调节因子2结合蛋白2 斑马鱼胚胎 表达谱 mRNA全胚胎原位杂交 实时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体内氧化损伤标志物筛选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嘉蔚 胡雪菲 +2 位作者 韩鹏 陈呢喃 陆一鸣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99-502,共4页
目的:探讨以端粒为靶点的氧化损伤标志物的筛选,进而可能可以用来临床上早期发现或预报氧化损伤。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TRF2)基因敲除(TRF2-/-)斑马鱼胚胎作为氧化损伤模型,RT-q PCR法检测野生型和TRF2-/-斑马鱼胚胎中TRF2、... 目的:探讨以端粒为靶点的氧化损伤标志物的筛选,进而可能可以用来临床上早期发现或预报氧化损伤。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TRF2)基因敲除(TRF2-/-)斑马鱼胚胎作为氧化损伤模型,RT-q PCR法检测野生型和TRF2-/-斑马鱼胚胎中TRF2、PUM3、PACSIN3 mRNA的表达情况。构建pCS2-PUM3、pCS2-PACSIN3质粒并体外转录后,将mRNA分别显微注射至TRF2-/-斑马鱼受精卵中,比较注射组与未注射组斑马鱼畸形率。结果:RT-q PCR结果表明,与野生型斑马鱼胚胎相比,TRF2-/-斑马鱼胚胎TRF2、PUM3、PACSIN3 mRNA的表达量下降(P<0.05)。显微注射PUM3 mRNA至TRF2-/-斑马鱼受精卵后斑马鱼胚胎畸形率下降(P<0.05)。结论:TRF2能影响氧化应激相关基因PUM3、PACSIN3的表达,且PUM3能补救TRF2缺失造成的氧化损伤相关器官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氧化应激 端粒 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合并卡介苗感染新型白介素12受体β1基因突变一例 被引量:11
4
作者 谢娜 蒋利萍 +5 位作者 孔晓飞 朱朝敏 刘作义 刘玮 张欣欣 杨锡强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01-604,共4页
目的分析一例白介素12受体β1(IL-12Rβ1)缺陷基因突变合并卡介苗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分析和蛋白表达。方法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免疫学筛查实验排除常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用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和母亲EB病毒(... 目的分析一例白介素12受体β1(IL-12Rβ1)缺陷基因突变合并卡介苗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基因分析和蛋白表达。方法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免疫学筛查实验排除常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用单克隆抗体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和母亲EB病毒(EBV)永生化的B细胞上IL-12Rβ1蛋白表达,同时,用正向、反向引物分别对患儿和其父、母的IL-12Rβ1基因进行PCR扩增并测序,患儿弟弟产前、产后均已作IL-12Rβ1基因分析。结果患儿有严重、播散性卡介苗接种病,其永生化的B细胞上IL-12Rβ1蛋白表达呈阴性,母亲有部分蛋白表达。患儿为IL-12Rβ1基因纯合单核苷酸替换突变,其第9外显子853位核苷酸(C→T)发生无义突变,使第285位谷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Q285X),其父、母亲均为该异常基因的携带者,患儿弟弟产前产后IL-12Rβ1基因正常。结论鉴定出一例新型IL-12Rβ1基因突变(Q285X)患者,发现此基因突变患者的IL-12Rβ1蛋白缺乏,确定此基因突变是引起患者发生播散性卡介苗接种病的根本原因;明确家庭成员携带情况,为产前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2受体β1亚单位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 卡介苗 突变
原文传递
候选蛋白多聚胞嘧啶结合蛋白1与泛素连接酶环指蛋白4交互作用的研究
5
作者 王海红 顾卫琼 +1 位作者 周隽 朱军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4年第3期203-207,共5页
目的 :寻找与类泛素(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SUMO)介导的泛素连接酶(SUMO-targeted ubiquitin ligase,STUbL)环指蛋白(ring finger protein 4,RNF4)相互作用的蛋白以及底物,为相关疾病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方... 目的 :寻找与类泛素(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SUMO)介导的泛素连接酶(SUMO-targeted ubiquitin ligase,STUbL)环指蛋白(ring finger protein 4,RNF4)相互作用的蛋白以及底物,为相关疾病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方法: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在人脑互补DNA文库、高灵敏质谱分析技术在RNF4过表达细胞系中筛选出一批与RNF4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实验验证候选蛋白是否确实与RNF4发生相互作用,采用相同实验检测候选蛋白是否可被SUMO化修饰。结果:酵母双杂交和高灵敏质谱分析技术筛选出77个候选蛋白。验证了采用2种方法均筛出的多聚胞嘧啶结合蛋白1[poly(rC)binding protein 1,PCBP1]可与RNF4交互作用,并且CO-IP实验证实PCBP1可以与SUMO相互作用。结论:PCBP1与RNF4存在交互作用,PCBP1蛋白可以被SUMO化修饰,RNF4可能通过调控SUMO化的PCBP1的降解来影响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指蛋白4 多聚胞嘧啶结合蛋白1 类泛素 酵母双杂交 质谱分析
原文传递
维持β细胞身份和功能性成熟:糖尿病干预新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汪启迪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15,共5页
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原因是功能性胰岛β细胞量(functional β cell mass)的丢失,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以保持机体的血糖稳态。1型糖尿病主要是免疫介导的β细胞凋亡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而2型糖尿病在胰岛素抵抗同时,伴有不... 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原因是功能性胰岛β细胞量(functional β cell mass)的丢失,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以保持机体的血糖稳态。1型糖尿病主要是免疫介导的β细胞凋亡导致的胰岛素绝对缺乏,而2型糖尿病在胰岛素抵抗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β细胞功能异常和凋亡。一系列最新研究提示,2型糖尿病的β细胞功能受损与其无法维持正常的成熟功能状态有关,主要可以归结为:(1)β细胞身份的丢失(loss of cell identity),特别是那些成熟β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及与功能密切相关蛋白的表达异常;(2)去分化(de-differentiation),定义为成熟β细胞退化到祖细胞或类干细胞状态。β细胞功能性成熟的维持还与一群β细胞"不允许基因"(disallowed gene)的选择性低表达密切相关。本文将介绍胰岛β细胞成熟分化调控的最新进展,并融入本研究团队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旨在为探索糖尿病临床干预提供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Β细胞 功能性成熟 mTORCl 不允许基因 DNA甲基化
原文传递
蛋白质的类泛素化修饰 被引量:5
7
作者 袁浩 朱军 《生命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161-1166,共6页
SUMO(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是一类重要的类泛素蛋白,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其三维结构及生化修饰过程与泛素类似,但该两类蛋白质修饰的生物学意义却不尽相同。SUMO化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广泛参与细胞... SUMO(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是一类重要的类泛素蛋白,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其三维结构及生化修饰过程与泛素类似,但该两类蛋白质修饰的生物学意义却不尽相同。SUMO化修饰作为一种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广泛参与细胞活动的各个方面,且SUMO化修饰异常与许多人类重大疾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O SUMO化修饰 人类疾病
原文传递
中药提取物白杨素以端粒为靶点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 被引量:2
8
作者 庄平 胡源 +5 位作者 夏怡 邹雅茹 应亦林 梁惠欣 叶静 陆一鸣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 :探讨白杨素抑制白血病细胞株NB4的机制。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结合端粒重复序列(CCCTAA)n的肽核酸(PNA)探针的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端粒CCCTAA和DNA损伤蛋白53BP1的共定位,以测定端粒损伤的形成。结果:白杨素能抑制NB4细胞有... 目的 :探讨白杨素抑制白血病细胞株NB4的机制。方法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结合端粒重复序列(CCCTAA)n的肽核酸(PNA)探针的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端粒CCCTAA和DNA损伤蛋白53BP1的共定位,以测定端粒损伤的形成。结果:白杨素能抑制NB4细胞有效增殖的半数致死浓度为28μmol/L,而在端粒处CCCTAA的PNA探针的绿色荧光信号与53BP1抗体的红色荧光信号发生融合。白杨素处理过的NB4细胞早期凋亡(15.90±3.82)、晚期凋亡(14.41±3.87)远高于对照组(2.01±0.61、1.72±0.57)(P<0.05)。结论:白杨素有抑制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凋亡、影响端粒保护染色体末端的能力;白杨素特异性增加端粒处的损伤可能是其阻滞细胞周期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杨素 端粒 DNA损伤 白血病
原文传递
蛋白质SUMO化和泛素化修饰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肸(综述) 朱军(审阅)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4期357-360,共4页
泛素化和SUMO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重要方式,广泛参与调节蛋白质功能和细胞生命活动各个环节。多聚泛素化降解蛋白质,而SUMO化主要调节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和定位等。在不同情况下,SUMO化和泛素化既可协同调节蛋白质功能,也可相互拮... 泛素化和SUMO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重要方式,广泛参与调节蛋白质功能和细胞生命活动各个环节。多聚泛素化降解蛋白质,而SUMO化主要调节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和定位等。在不同情况下,SUMO化和泛素化既可协同调节蛋白质功能,也可相互拮抗。最近研究发现,某些底物的SUMO化能够激活体内一类新发现的SUMO依赖的泛素连接酶,启动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底物,导致蛋白质SUMO化和汔素化的关系进一步精细化和复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泛素蛋白SUMO 泛素 SUMO依赖的泛素连接酶 RNF4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原文传递
RHPS4限制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蛋白的端粒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翠翠 应亦林 +4 位作者 陈连祥 魏波华 梁惠欣 叶静 陆一鸣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3期210-214,共5页
目的 :探讨抗肿瘤药物RHPS4影响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TRF2)对端粒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在过表达TRF2的A375细胞体系中加入RHPS4,通过蛋白质印迹及免疫荧光结合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技术检测细胞DNA损伤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及细胞增殖... 目的 :探讨抗肿瘤药物RHPS4影响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TRF2)对端粒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在过表达TRF2的A375细胞体系中加入RHPS4,通过蛋白质印迹及免疫荧光结合共聚焦显微镜成像技术检测细胞DNA损伤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及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药物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在A375细胞中过表达外源性TRF2能抑制DNA损伤的修复,但过表达TRF2不能抑制RHPS4诱导端粒损伤,RHPS4诱导的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衰老过表达不依赖于TRF2的表达量。结论:TRF2高水平表达不能拮抗RHPS4的致端粒损伤和细胞周期抑制的作用,肿瘤细胞中高表达TRF2不是应用RHPS4药物的反指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PS4 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2 端粒 抗肿瘤治疗 DNA损伤
原文传递
端粒保护蛋白复合体在氧化应激中作用
11
作者 陈连祥 朱小伟 +3 位作者 邢骏 姚明玲 叶静 陆一鸣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15-1417,共3页
端粒特异性保护蛋白复合体(sheherin)是与端粒结合的六蛋白复合体,包括:TRFI.TRF2,TIN2,Rapl,TPPl和POTI。6种成分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维持端粒的结构和功能稳定:(1)TRFI和TRF2负性调节端粒长度。(2)TRF2介导t-环结构形成^[1... 端粒特异性保护蛋白复合体(sheherin)是与端粒结合的六蛋白复合体,包括:TRFI.TRF2,TIN2,Rapl,TPPl和POTI。6种成分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维持端粒的结构和功能稳定:(1)TRFI和TRF2负性调节端粒长度。(2)TRF2介导t-环结构形成^[1-2]以及稳定t-环结构^[3],与拓扑异构酶II相互作用维持端粒的拓扑结构^[4]。(3)POTI、Rapl等维持3’悬臂稳定。(4)Sheherin盖帽作用抑制DNA损伤系统激活^[5]。(5)shelterin还能募集大量非端粒特异性蛋白成员,包括ERCCI/XPF,Apollo等形成端粒蛋白网络,共同肌同参勺端粒保护和端粒复制延伸^[6]。正是由于sheherin的作用,使得端粒得以躲过DNA损伤反应(DNADamgae Response,DDR)体系的攻击,并在维护染色体稳定、避免染色体末端受核酸酶降解和荩因重排中起重要作JH。大量研究表明shelterin除保护端粒作用外,其可参与细胞多种反应过程,本文将重点讲述sheherin在氧化应激进程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异性保护 蛋白复合体 端粒长度 氧化应激 拓扑异构酶II DNA损伤 拓扑结构 TRF2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