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赶黄草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1
作者 蔡煜涵 龙敏娟 +5 位作者 于芷芩 张良琦 刘晓轩 张玉超 刘文龙 刘瑞连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3-532,共10页
赶黄草是药食两用植物,为虎耳草科扯根菜属扯根菜的干燥地上部分,是我国苗族传统民间用药,具有清热解毒、退黄化湿、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功效。根据现代研究发现,赶黄草中有约134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木脂素类、有机酸及其苷类... 赶黄草是药食两用植物,为虎耳草科扯根菜属扯根菜的干燥地上部分,是我国苗族传统民间用药,具有清热解毒、退黄化湿、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功效。根据现代研究发现,赶黄草中有约134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黄酮类、木脂素类、有机酸及其苷类、香豆素类、挥发油类、三萜类等,由于其化学成分的复杂性,其药理作用也具有多样性,包括抗氧化、保肝、抗菌、抗炎、抗肿瘤等。赶黄草药用和经济价值极高,但是质量控制方面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定标准。本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赶黄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情况进行归纳整理,并基于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从成分亲缘性、特有性、有效性、可测性等方面对赶黄草的质量标志物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赶黄草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并且推动赶黄草多元化应用和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赶黄草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质量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注射剂(类)致敏成分检测技术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张雨恬 王韧 +4 位作者 李文姣 肖美凤 李森 刘金玲 贺福元 《中南药学》 CAS 2017年第9期1185-1190,共6页
中药注射剂易引起过敏反应,这是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的热点,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本文介绍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概况,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类型;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中的(类)致敏成分的主要检测技术,包括体外肥大细胞脱颗... 中药注射剂易引起过敏反应,这是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的热点,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本文介绍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概况,中药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类型;归纳了中药注射剂中的(类)致敏成分的主要检测技术,包括体外肥大细胞脱颗粒检测、细胞膜色谱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表面等离体子共振技术等,并分别介绍其原理、实验方法,局限不足处,并对比其适用范围及其在(类)致敏成分检测中的应用,以期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注射剂 (类)致敏成分检测 鱼腥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方配伍的整体定量药理学表征体系建立与实验验证 被引量:3
3
作者 贺琪珺 王敏存 +4 位作者 陈定芳 肖美凤 黄胜 邓凯文 贺福元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6-37,共2页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配伍作用的整体定量药理学表征体系,诠释君、臣、佐、使配伍的科学内涵。方法以丹膝颗粒抗缺血脑血脑中风为例,根据生物流量平衡建立成分与靶点的网络动力学,获得平衡常数拓扑矩阵,运用因子转旋分析其作用层次、组合、... 目的建立中药复方配伍作用的整体定量药理学表征体系,诠释君、臣、佐、使配伍的科学内涵。方法以丹膝颗粒抗缺血脑血脑中风为例,根据生物流量平衡建立成分与靶点的网络动力学,获得平衡常数拓扑矩阵,运用因子转旋分析其作用层次、组合、强度与方向,定量回答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结果建立了任意多节点的网络动力学方程组,可通过一次给药曲线下的面积AUC、多次给药一个周期曲线下的面积AUC及连续给药时的稳态浓度Css获得其作用平衡常数,构成变化速度的平衡数矩阵,经因子转旋分析可获得总分差解析,解析成分簇与靶点簇作用的君、臣、佐、使层次;经旋转后的成分簇与靶点簇矩阵可解析其君、臣、佐、使层次组合关系;经成分簇与靶点簇的流量速度的绝对值大小、正负号排序可解析其作用强度、方向,三者结合可从整体定量药理学的角度阐明中药复方配伍作用的科学原理。丹膝颗粒中20个成分与20个靶点的配伍作用是:原方中君臣药材中的原儿茶酸、柚皮素、β-蜕皮甾酮、牛膝皂苷D、芍药苷、原儿茶醛、大黄素、洋川芎内酯A等成分占总作用强度的95%,构成第1、2主成分主体,先作用于TNF-α、CaMKⅡ、IL-6、HSP70-1、GPX-1、P38 MAPK、Bcl-2、P38 MAPK、ERK1、PKGⅡ靶点,再进一步作用占总变化95%的TRAF6、SOD、JNK2、nNOS、IL-1β、JAK-1、P-selectin靶点而发挥作用。而中膝中的β-蜕皮甾酮、牛膝皂苷D可统领各成分进行作用。结论网络动力学平衡常数因子分析法可用于中药复方配伍作用的整体定量药理学研究,阐明其配伍的科学内涵;丹膝颗粒主要通过君臣药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配伍作用 整体定量药理学 超分子“气析”理论 印迹模板 网络动力学 平衡常数 因子分析 网络药理学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制药工程专业流化制粒实验教学探讨
4
作者 杨岩涛 肖佳妹 杨岩 《广州化工》 CAS 2021年第3期108-109,共2页
实践创新能力是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但目前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需求差距大等问题。本文以我校流化制粒实验实际情况为例,探讨了流化制粒实验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 实践创新能力是培养制药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但目前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需求差距大等问题。本文以我校流化制粒实验实际情况为例,探讨了流化制粒实验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同时还提出了我校流化设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以及操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期望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实验设备,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以符合生产实际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药工程 流化制粒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中药指纹图谱的定性定量研究新方法:全成分斜率相似度比较方法 被引量:9
5
作者 李世雄 张喜利 +1 位作者 刘文龙 张桂香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064-3066,共3页
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比较方法中,存在未纳入非共有峰比较,以及大小峰未进行区别对待问题,导致大部分相似度比较方法对浓度不敏感。文章全成分斜率相似度比较方法,此方法包含全成分、斜率、大小峰权值三个重要参数,提出了新的相似度计算方... 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比较方法中,存在未纳入非共有峰比较,以及大小峰未进行区别对待问题,导致大部分相似度比较方法对浓度不敏感。文章全成分斜率相似度比较方法,此方法包含全成分、斜率、大小峰权值三个重要参数,提出了新的相似度计算方法,通过三批复方六味地黄丸单煎与合煎的比较验证,说明了用该方法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该方法将在中药质量评价一致性评价应用推广上产生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复方 质量一致性 夹角余弦相似度 全成分斜率相似度指纹图谱
原文传递
13味归肺经中药UPLC指纹图谱特征及“印迹模板”成分簇划分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欧阳少琴 陈宇霞 +3 位作者 黄晨存 杨学斌 李萍 贺福元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10期1669-1676,共8页
目的对13味归肺经中药的UPLC指纹图谱特征进行研究,探究其“印迹模板”成分簇特征和划归方法,为寻找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UPLC建立白前、百部、苍耳子、芥子、金荞麦、桔梗、款冬花、马勃、前胡、桑白皮、射干... 目的对13味归肺经中药的UPLC指纹图谱特征进行研究,探究其“印迹模板”成分簇特征和划归方法,为寻找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UPLC建立白前、百部、苍耳子、芥子、金荞麦、桔梗、款冬花、马勃、前胡、桑白皮、射干、鱼腥草、紫菀13味归肺经中药的指纹图谱,并用总量统计矩、信息熵与信息量进行特征分析;采用匹配频数法划分“印迹模板”成分簇,寻找可能的归肺经的物质基础。结果13味归肺经中药的UPLC指纹图谱平均色谱峰峰数为80个,RSD为33.18%;总量统计零阶矩、一阶矩、二阶矩、相似度、信息熵、信息量分别为19230μA·s、27.21 min、435.0 min2、0.5517、4.260 bit、70234 bit,RSD分别为104.10%、81.98%、74.61%、41.22%、20.66%、89.72%,结果表明归肺经中药成分簇差异显著;按置信系数为0.05确定13味中药的匹配最低频数为7.35次;由此可划得30个归肺经的“印迹模板”成分簇,构成新指纹图谱,以3.801 min(6号峰)的RSD最小,为79.70%,以9.279 min(24号峰)最大,为344.9%,平均RSD为164.7%,30个成分簇RSD的RSD为46.05%。结论13味归肺经中药成分簇的U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不高,成分簇“印迹模板”变异较大,其中前胡成分簇“印迹模板”相差最大,而百部、桔梗的色谱峰数较少,信息熵也不高,并与平均相似度接近,是进一步研究归肺经成分簇“印迹模板”的较好模型药物,同时,金荞麦、桑白皮、射干、鱼腥草均含黄酮类成分,也是研究归肺经物质基础适宜的模型中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归经 肺经 超分子“印迹模板” 成分簇 指纹图谱 总量统计矩 UPLC 信息熵 匹配频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成性评价体系的中药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余格 李原华 +3 位作者 赵靖 梁慧慧 文雯 刘文龙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第8期3-4,共2页
以课堂理论教学方案、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和科技材料撰写能力培养为方向,将形成性评价融入中药学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各个方面,为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中药学 研究生 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11种成分的药物动力学与谱动学关系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贺琪珺 周燕子 +4 位作者 肖美凤 王敏存 邓凯文 贺福元 陈新宇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791-801,共11页
目的阐明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与谱动学总量统计矩的数学模型与参数关系,示范性地用补阳还五汤中11种成分进行药物动力学与谱动学研究,探讨其量-时关系,包括代谢时间和色谱保留时间关系。方法采用HPLC/MS法测定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甲苷等11... 目的阐明中药复方药物动力学与谱动学总量统计矩的数学模型与参数关系,示范性地用补阳还五汤中11种成分进行药物动力学与谱动学研究,探讨其量-时关系,包括代谢时间和色谱保留时间关系。方法采用HPLC/MS法测定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甲苷等11种成分的药物浓度,并根据已建立的中药药物动力学与谱动学的总量统计矩数学模型,计算药物动力学与谱动学参数。结果补阳还五汤中11种成分的药物动力学总量统计矩参数分别为AUCT为432.9 ng·h·m L^(-1),MRTT为2.185 h,VRTT为5.259 h2;CLT为82.95 m L·h^(-1);VT为139.9 m L;95%的代谢时间区间为[0,6.680]h。谱动学的VUCT为457.5 ng·h·min·m L^(-1);MCRTT为5.625 min;VCRTT为7.949 min2,95%的时间区间为[0.09898,11.15]min。各取样点的谱动学总量零、一、二阶矩的RSD分别为86.09%、2.299%、7.587%,相似度基本上都在0.875以上。结论中药药物动力学与谱动学总量统计矩法能表征多成分代谢的量-时关系,其中谱动学还能表征所测定代谢成分的构成比的变化和色谱学特征,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理论与实验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药物动力学 谱动学 总量统计矩 量-时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成性评价在中药学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1
9
作者 赵靖 李原华 +4 位作者 梁慧慧 文雯 余格 刘文龙 张喜利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第9期46-47,共2页
对中药学研究生现代仪器分析课程进行形成性评价探索,从授课形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3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培养中药学研究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中药学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现代仪器分析 中药学研究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莪术和蓬莪术中药超分子“印迹模板”特征研究
10
作者 张伟龙 王玉钗 +8 位作者 谯茹 贺鹏 梁珊珊 刘晟 谭应阳 唐昱 龚力民 贺福元 潘雪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23-129,共7页
目的基于中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结合化学计量学对广西莪术和蓬莪术挥发油成分“印迹模板”的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莪术和蓬莪术挥发油,并用气质联用法建立其指纹图谱。应用总量统计矩法对2种莪术“印迹模... 目的基于中药超分子“气析”理论结合化学计量学对广西莪术和蓬莪术挥发油成分“印迹模板”的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广西莪术和蓬莪术挥发油,并用气质联用法建立其指纹图谱。应用总量统计矩法对2种莪术“印迹模板”的印迹性进行对比;计算各批莪术挥发油的物芯指数(CI),结合化学计量学对2种莪术“印迹模板”的拓扑结构特征进行对比。结果广西莪术和蓬莪术的挥发油提取率无明显差异;两者的总量零阶矩分别为(1.907±0.177)×10^(8)、(1.979±0.413)×10^(8)μV·s,表明两者挥发油成分总含量无明显差异;总量一阶矩分别为(30.969±0.962)、(33.198±0.409)min,总量二阶矩分别为(56.176±11.368)、(43.891±4.113)min^(2),表明两者挥发油成分含量配比及种类有显著差异;2种莪术总量统计矩相似度大多低于界定值,表明两者挥发油的整体化学成分与其构成比存在差异性;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明显将广西莪术和蓬莪术分为两类;通过P值与变量重要性投影值分析,确定广西莪术和蓬莪术的Xvp四阶、Xvpc五阶、Xvpc六阶、Xvpc七阶、Xvc三阶、Xvpc四阶6个阶数的CI值为主要差异性数值。结论通过对中药超分子“印迹模板”进行“印迹性”及“拓扑特征”的表征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可成功区分广西莪术和蓬莪术,并找到2种莪术“印迹模板”差异性的CI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莪术 蓬莪术 挥发油 中药超分子 印迹模板 物芯指数 总量统计矩 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阳还五汤单味药-复方提取过程中挥发性成分传递性研究
11
作者 李文姣 唐昱 +1 位作者 贺福元 潘雪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9期1608-1613,共6页
目的采用总量统计矩法分析补阳还五汤复方与单味药(中药饮片)挥发油指纹图谱,研究补阳还五汤中单味药-复方提取过程中质量的传递性和稳定性。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获取补阳还五汤复方及组方药材挥发油,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目的采用总量统计矩法分析补阳还五汤复方与单味药(中药饮片)挥发油指纹图谱,研究补阳还五汤中单味药-复方提取过程中质量的传递性和稳定性。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获取补阳还五汤复方及组方药材挥发油,建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指纹图谱,计算分析复方与单味药总量统计矩各参数的传递规律,并分析复方和单味药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建立补阳还五汤GC-MS测定方法,获得组方药材和复方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参数。复方挥发油图谱得到65个成分,其中45个化合物来自组方药材挥发油。药材至复方总体挥发性成分的传递性为88.74%,说明药材及复方在成分和含量上遵循Hard-Weinberg平衡,也验证了指纹图谱总量统计矩的加合性。结论该方法为补阳还五汤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支撑,统计矩的加合性能阐述药材-复方的传递性,旨为经典名方质量控制方面提供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阳还五汤 指纹图谱 挥发油 总量统计矩 传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草挥发性成分“印迹模板”特征研究
12
作者 李文姣 高湘婷 +2 位作者 李海英 潘雪 贺福元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1203-1212,共10页
目的通过对144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间鱼腥草根部挥发性成分“印迹模板”的定量分析,阐明其特征,为中药印迹质量评价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验依据。方法采集全国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的鱼腥草,用水蒸气蒸馏法获取根部挥发油,通过GC-MS法获得... 目的通过对144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间鱼腥草根部挥发性成分“印迹模板”的定量分析,阐明其特征,为中药印迹质量评价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验依据。方法采集全国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的鱼腥草,用水蒸气蒸馏法获取根部挥发油,通过GC-MS法获得指纹图谱并建立相应的成分数据库。对各批鱼腥草挥发性成分“印迹模板”进行定量表征,获得其分子连接性指数(molecular connectivity index,MCI)、物芯指数(core index,CI)、总量统计矩参数、信息熵、信息量等参数。结果各批样品化学成分种类、数目、含量有较大差异,各批样品间峰面积、信息量变化很大(RSD值分别为68.67%、79.72%),峰数变化较大(RSD值为22.03%);而信息熵、总量统计一阶矩、物芯指数(Xvp零阶、Xvp一阶、Xvp二阶)的变化不大(RSD值分别为16.17%、13.32%、5.46%、6.38%、6.03%)。结论鱼腥草生长过程中以“印迹模板”为中心修饰而成的具体成分及含量是随时随域变化,整体表现为“变”与“不变”规律,其印迹性质量评价可为中药更全面准确的质量控制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挥发油 指纹图谱 物芯指数 总量统计矩 信息熵 信息量 印迹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姜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吴萍 蒯梦妮 +2 位作者 李乐 张志国 周逸群 《亚太传统医药》 2024年第11期242-246,共5页
中药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性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等症。对干姜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行综述,干... 中药干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性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等症。对干姜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行综述,干姜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类、姜辣素类、二苯庚烯烷类,其药理作用主要为抗炎、抗氧化、抗菌、抗癌等。目前干姜的化学成分多集中在挥发油与姜辣素类成分的研究,虽然对其药理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大部分药效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姜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抗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分子“印迹模板”的中药成药性及制剂修饰研究策略 被引量:26
14
作者 周晋 刘惠 +4 位作者 肖美凤 杨岩涛 刘文龙 邓凯文 贺福元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4205-4211,共7页
中药为多成分体系,除了重视单成分成药性研究外,其重点应放在如何整合单成分成药性规律,构建适宜中药多成分的成药性研究体系。中药基于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其成药性已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完成,疗效确定;目前最关键问题在于怎样对... 中药为多成分体系,除了重视单成分成药性研究外,其重点应放在如何整合单成分成药性规律,构建适宜中药多成分的成药性研究体系。中药基于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其成药性已由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完成,疗效确定;目前最关键问题在于怎样对疗效明确的中药成分群进行归属并确定分子间相互作用规律,开发出组分中药。然而,怎样在单成分特性理化与生物性质基础上,整合形成多成分的表观理化与生物性质是中药成药性与制剂制备研究的关键。因此,中药的成药性研究既要完成单成分成药性的研究,还要利用中药配伍原理和现代超分子化学理论,研究中药多成分"分子社会"经配伍后其成药性变化规律,并与制剂、化学修饰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中药新药创制的成功率。中药超分子"印迹模板"的自主"气析"作用规律对中药成药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子 印迹模板 中药成药性 制剂修饰 二次开发 整合
原文传递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桑叶化学成分快速识别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金玲 李文姣 +4 位作者 王韧 李森 张雨恬 周晋 贺福元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2期69-73,共5页
目的采用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方法对桑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方法采用ACQUITY UPLC-Q-TOF/MS联用仪,以乙腈-水(含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 L/min,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采集检测,以Massl... 目的采用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方法对桑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方法采用ACQUITY UPLC-Q-TOF/MS联用仪,以乙腈-水(含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 m L/min,电喷雾离子源负离子模式采集检测,以Masslynx4.1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根据质谱所提供的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及二级质谱裂解碎片信息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共鉴定和推测了桑叶中19种化学成分。结论该方法可快速、灵敏、全面地分析桑叶的化学成分,为探讨桑叶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叶 超高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化学成分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版《中国药典》毒性中药饮片先煎、久煎的商榷 被引量:11
16
作者 吴萍 周逸群 +3 位作者 刘义钊 杨磊 蒯梦妮 张志国 《中南药学》 CAS 2021年第4期762-768,共7页
先煎、久煎是毒性中药饮片煎煮的一大特色,然而考察毒性中药饮片先煎、久煎的研究现状时,发现202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的83种毒性中药饮片仅附子、制川乌、制草乌有先煎、久煎的要求,《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记载的27种毒性中药饮片... 先煎、久煎是毒性中药饮片煎煮的一大特色,然而考察毒性中药饮片先煎、久煎的研究现状时,发现202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的83种毒性中药饮片仅附子、制川乌、制草乌有先煎、久煎的要求,《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记载的27种毒性中药饮片中,11种可入煎剂,但未涉及先煎、久煎的要求,相关文献报道了16种毒性中药饮片可以先煎、久煎。目前对需先煎、久煎的毒性中药饮片以及先煎、久煎的要求缺乏基本的认识,从而出现因毒性中药饮片煎煮不当导致的临床疗效不佳及不良反应等问题。本文结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相关法规及文献,对先煎、久煎的毒性中药饮片品种、煎煮时间、毒性成分的变化等进行探讨,为煎药人员的实际操作提供依据,保证临床合理使用毒性中药饮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中药饮片 《中国药典》 先煎 久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藿香正气制剂中和厚朴酚及总多糖快速测定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俊平 梁慧慧 +5 位作者 文雯 毛妍 范诗琪 刘文龙 贺福元 张喜利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5期78-82,共5页
目的建立HPLC双波长指纹图谱快速测定藿香正气制剂中和厚朴酚含量的方法,建立糖量计法快速测定其总多糖含量的方法,并分析其差异性。方法 HPLC采用XB-C18(HS)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和0.1%磷酸水溶液等度洗脱,流速1.0 mL/... 目的建立HPLC双波长指纹图谱快速测定藿香正气制剂中和厚朴酚含量的方法,建立糖量计法快速测定其总多糖含量的方法,并分析其差异性。方法 HPLC采用XB-C18(HS)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乙腈和0.1%磷酸水溶液等度洗脱,流速1.0 mL/min,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94、270 nm,柱温30℃;糖量计法以50%乙醇为阴性对照;聚类分析重复性样品,对比不同指标间的聚类结果。结果 HPLC测得和厚朴酚在1.40~0.14 mg/m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A=12182633C-217418,r^2=0.9995;藿香正气水中和厚朴酚浓度为(0.4008±0.0050)mg/mL,藿香正气滴丸中其浓度为(0.4879±0.0089)mg/mL。总多糖在0.91~0.29 g/mL范围内与其百分值线性关系良好,线性方程为Y=51.949X+0.868,r^2=0.9999;藿香正气水中总多糖浓度为(0.31±0.003)g/mL,藿香正气滴丸中其浓度为(1.12±0.005)g/mL。聚类分析筛选出和厚朴酚峰面积和总多糖百分值作为表现藿香正气水和藿香正气滴丸间差异的指标。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LC及糖量计法能有效用于藿香正气制剂多类指标的质量控制及不同剂型间的差异考察;聚类分析筛选出的峰面积和总多糖百分值作为评价指标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藿香正气水 藿香正气滴丸 高效液相色谱法 和厚朴酚 总多糖 快速测定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煅炭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萍 杨磊 +3 位作者 周逸群 蒯梦妮 彭煦棠 张志国 《中医药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109-114,共6页
中药煅炭使用历史悠久,“煅炭存性”是中药煅炭的要求与质量标准,对指导中药煅炭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查阅古今本草、文献及相关法典,对煅炭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进行探讨。自《食疗本草》出现鹿角“火煅”,之后相继出现莲房“... 中药煅炭使用历史悠久,“煅炭存性”是中药煅炭的要求与质量标准,对指导中药煅炭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查阅古今本草、文献及相关法典,对煅炭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进行探讨。自《食疗本草》出现鹿角“火煅”,之后相继出现莲房“煅灰”,蝉蜕“煅灰”,高良姜“煅黑”,芦荟“微煅”,血余、灯心草“煅存性”等一系列煅炭炮制方法。现行《中国药典》收载的5个中药煅炭品种仅从外观性状反应煅炭程度,无法满足“煅炭存性”的现代发展,进一步优化改良煅炭工艺,建立煅炭品种内在质量的质量标准物质,对推动煅炭炮制工艺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为中药煅炭的历代研究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炭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煅炭存性 中国药典 血余炭 灯心炭 莲房炭 荷叶炭 棕榈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拓扑指数表征中药质量的前沿性探索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文龙 余格 +7 位作者 文雯 赵靖 李原华 梁慧慧 刘志军 贺福元 张喜利 葛金文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548-3551,共4页
目的探索用分子拓扑指数来表征中药质量新思路与新方法。方法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采用超分子化学理论、运用分子拓扑指数建立数学模型以整体表征中药质量。结果提出了分子拓扑指数是连接化学成分与生物效应的桥梁,其统计量能科学表... 目的探索用分子拓扑指数来表征中药质量新思路与新方法。方法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采用超分子化学理论、运用分子拓扑指数建立数学模型以整体表征中药质量。结果提出了分子拓扑指数是连接化学成分与生物效应的桥梁,其统计量能科学表征中药宏观质量的新观点,并建立了测算的数学模型。结论所提出的方法与建立的数学模型科学、可行,助力于中药质量质量标志物的探寻,实现质量动态性、传递性与溯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宏观质量 超分子化学 分子拓扑指数 质量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炒炭炮制对干姜质量控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逸群 吴萍 +3 位作者 唐宇 刘文龙 石继连 贺福元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341-356,共16页
干姜和姜炭作为中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悠久历史。两者均来源于姜科植物的根茎,由于干燥和炮制加工程度的不同,其中药药性、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均有所不同。本文从中国知网(CNKI)、PubMed、Web of Science和Google Scho... 干姜和姜炭作为中药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悠久历史。两者均来源于姜科植物的根茎,由于干燥和炮制加工程度的不同,其中药药性、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均有所不同。本文从中国知网(CNKI)、PubMed、Web of Science和Google Scholar数据库收集了干姜炒炭前后的信息,通过系统地回顾有关姜炭的民族药理学、质量控制、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和临床应用的文献,总结讨论了干姜和姜炭的区别。在化学成分分析中,我们从干姜和姜炭中共分离鉴定出56种化学成分,主要是挥发油、姜辣素和二苯庚烷;在药理作用中,姜炭主要表现出止血、抗氧化、镇痛、抗菌和抗癌等一系列生物活性;在临床应用中,干姜辛热,被认为是一种补阳药,通常用于治疗寒冷或潮湿天气引发的疾病,姜炭是一种由干姜在高温下炮制加工的产品,其辛热之性减弱,因此药效变温和,以其止血和温脾止泻作用而闻名。目前对姜炭止血的药理机制的研究主要是探讨姜炭对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影响。尽管姜炭的疗效早已得到认可,且饮片成分的变化和颜色的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仍然缺乏相对清晰的炮制机理指导下的反映炭药止血功效成分的特征性和专属性质量标准。本文综述了姜炭的质量控制、化学成分、民族药理学和药理作用机制,也为其他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促进其临床的安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姜 炮制 炒炭 化学成分 质量控制 止血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