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治不稳定和地方政府统一应对声誉威胁的能力
1
作者 卡罗琳·霍华德·格伦 海蒂·霍尔伯格·所罗门森 +1 位作者 谢晶(译) 麻宝斌(审校) 《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 2019年第3期47-64,共18页
本文对地方政府在应对负面媒体报道带来的声誉威胁时,是否能够采取统一行动进行了调查研究。基于"政治不稳定的地方政府难以统一行动"这一论点,对不同类型的政治不稳定(地方议会的、议会议程的、政策的),与政客们应对负面媒... 本文对地方政府在应对负面媒体报道带来的声誉威胁时,是否能够采取统一行动进行了调查研究。基于"政治不稳定的地方政府难以统一行动"这一论点,对不同类型的政治不稳定(地方议会的、议会议程的、政策的),与政客们应对负面媒体报道时采用的不同行为策略(沟通、逃脱责任、制裁)之间的关系做出一些假设。在对丹麦地方政府最高三层公务员的实证调查基础上,发现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关系。此外,分析还表明,地方政府的声誉历史与应对行为的统一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党政关系 政治不稳定 公共/私营组织 声誉管理
原文传递
回到理论之后:安全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被引量:3
2
作者 奥利·维夫 巴里·布赞 高望来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3-75,共13页
本文回顾了安全研究演进的历史,特别是美国学派和欧洲学派两大理论学派的发展历程及其相互关系。安全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首先兴起于美国,50、60年代步入黄金时代,随后又出现了短暂的衰落期。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安全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 本文回顾了安全研究演进的历史,特别是美国学派和欧洲学派两大理论学派的发展历程及其相互关系。安全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首先兴起于美国,50、60年代步入黄金时代,随后又出现了短暂的衰落期。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安全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的理论生产高峰期。如今两大学派的交流与对话共同推进了安全研究学科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研究 美国学派 欧洲学派
原文传递
变动条件下的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行为--一种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宋美佳 洛水 于铁军 《国际政治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6-109,7-8,共14页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中国专注于实现本国利益而愈发进取。特别是在近年有关南海、东海争端中,中国被描述成咄咄逼人和野心勃勃的。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行为的变化,反映出中国领导人的某种不安全感和反应... 西方国际关系学界的流行观点认为,中国专注于实现本国利益而愈发进取。特别是在近年有关南海、东海争端中,中国被描述成咄咄逼人和野心勃勃的。事实并非如此,近年来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行为的变化,反映出中国领导人的某种不安全感和反应性特点。中国领导层尚未进入其国际新角色的状态,中国对其快速发展而产生的各种国内和国际挑战,以及不可避免的紧张,尚未做好管理的准备。从国际关系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这种内向特性却往往被忽视,主导西方学界的新现实主义对此无法进行解释。这就需要一种新古典现实主义分析框架,同时强调中国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国际和国内条件变化。这种分析框架能够为中国崛起的现实主义分析提供更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与外交 中国外交 新古典现实主义东亚安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