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1篇文章
< 1 2 6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1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关键词 少数民族研究 云南大学 西南边疆 研究基地 人文社会科学 西南地区 教育部 民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专家学者简介
2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少数民族研究 专家学者 西南边疆 云南大学 博士研究生 简介 艺术人类学 指导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姓名制度变迁研究
3
作者 马腾嶽 向青松 《台湾研究集刊》 2025年第1期95-109,共15页
标示身份姓名的命名制度是人类的普同文化。姓名是个人身份的代表,更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表征,任何多民族多族群社会中,主流姓名使用方式的选择与形成,折射出特定历史过程与特定政治条件下的现实社会关系。姓氏命名法则不仅涉及被命名者身... 标示身份姓名的命名制度是人类的普同文化。姓名是个人身份的代表,更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表征,任何多民族多族群社会中,主流姓名使用方式的选择与形成,折射出特定历史过程与特定政治条件下的现实社会关系。姓氏命名法则不仅涉及被命名者身份识别,亦反映出不同社会习俗、伦理与价值。就社会治理而言,姓名制度与命名偏好直接体现治理与被治理者间的权力关系。明郑之后,台湾地区少数民族逐步脱离部落社会,纳入国家治理。在不同时期,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与社会形态产生极大变迁,姓名制度尤其明显。其传统姓名制度包括亲子连名制、氏族名制、家屋名制和亲从子名制等,历经清代“一体赐姓”、日据时期“皇民化”运动更改日本姓名以及光复后更改汉姓等变动,传统姓名之命名法则发生极大变迁,至今以使用汉姓汉名为主。清代以来台湾地区少数民族姓名政策以及姓名制度变迁,反映了其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地区少数民族 姓名制度 命名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研究——基于云南省五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9
4
作者 李怀宇 钱春富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2010年第3期22-27,共6页
将"能力"作为文化适应的一个研究范畴,与"态度"、"策略"、"模式"一同构成教育人类学文化适应研究的四维研究路向。通过问卷调查,运用教育统计方法,结合民族学/人类学文化适应理论进行研究,认... 将"能力"作为文化适应的一个研究范畴,与"态度"、"策略"、"模式"一同构成教育人类学文化适应研究的四维研究路向。通过问卷调查,运用教育统计方法,结合民族学/人类学文化适应理论进行研究,认为学校、生源地、性别、专业、年级、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其中学校和民族分别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最显著和最不明显的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未呈现出随年级的增加而随之提高的趋势;民族院校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普遍低于其他高校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与学校生活满意度正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适应 教育人类学 民族高等教育 少数民族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濮人、孟高棉民族为中心的云南古代族际关系考释——结合少数民族遗传基因的多学科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晓斌 龙晓燕 段丽波 《学术探索》 2007年第4期104-111,共8页
濮与孟高棉虽为异源,但这两大族群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复杂的族际关系,濮与孟高棉相融合形成闽濮,同时濮和孟高棉分别与氐羌、百越族群相交融,但两者在融合的程度上有明显差异,孟高棉语民族与百越族群的交融具有直接性特点,与氐羌族群... 濮与孟高棉虽为异源,但这两大族群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复杂的族际关系,濮与孟高棉相融合形成闽濮,同时濮和孟高棉分别与氐羌、百越族群相交融,但两者在融合的程度上有明显差异,孟高棉语民族与百越族群的交融具有直接性特点,与氐羌族群的交融具有间接性和有限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关系 百越 氐羌 孟高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民族地区学校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研究——基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调查
6
作者 玄清霞 何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6,共10页
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并在民族地区推广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论文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并辅以量化分析,完整呈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学校自2020年开始,从原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材和以少数民族语言文... 加快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并在民族地区推广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论文运用田野调查方法并辅以量化分析,完整呈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族学校自2020年开始,从原来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材和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语言,向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和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语言的转变过程,观察和评估国家语言教育政策改革实施效果以及社会文化回应。研究发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改革适应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需要,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响应,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效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统编教材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书写与边疆少数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以云南佤族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晓斌 王燕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24,共8页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是中国历代王朝国家对边疆整合及族际互动的结果。历史书写是王朝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整合的主要文化形式。在这种国家文化主义影响下,王朝国家构建完备的历史书写范式,持续不断地进行典范历史书写,确保体现... 边疆少数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是中国历代王朝国家对边疆整合及族际互动的结果。历史书写是王朝国家对边疆少数民族整合的主要文化形式。在这种国家文化主义影响下,王朝国家构建完备的历史书写范式,持续不断地进行典范历史书写,确保体现王朝国家历史意识的历史书写能有续、持久地实现由上而下的文化构建。这也是边疆少数民族能由下而上构建起回应的前提和基础。边疆少数民族则通过复刻传说神话等争取中国身份的行动形成回应。在这两者互构的基础上,作为王朝国家历史书写对象的边疆少数民族不再是个无关的认知者,王朝国家的历史意识成为两者共同构建的文化想象,形成共同的历史认同,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意识得以增强。论文论证了国家与边疆民族两者历史叙述的互构在边疆民族国家认同产生中的作用,以寻求理解边疆民族国家认同的理论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书写 国家意识 历史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直补政策实施效果分析——以云南为例 被引量:2
8
作者 张锦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5期46-50,共5页
从云南的情况可以看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实施农业直补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内地农村有明显差异:种粮补贴对粮食增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不明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机补贴多用于改善山区农村交通状况,而非政策目标所指向的提高机耕作业... 从云南的情况可以看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实施农业直补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内地农村有明显差异:种粮补贴对粮食增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不明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机补贴多用于改善山区农村交通状况,而非政策目标所指向的提高机耕作业率;退耕还林补贴效果显著,并非由于退耕还林补贴的发放,而是林权制度的明晰化和规范化。由此我们认识到,应充分考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以推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直补 生计经济 制度激励 民族文化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明清时期西南少数民族纠纷解决规范研究
9
作者 佴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7-138,共2页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纠纷解决 元明清时期 中央王朝 实事求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视角下少数民族干部的成长研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
10
作者 李志农 陈经宇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1-150,共10页
从少数民族干部的主体视角出发,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运用常人方法论,从主体行为的权宜性、索引性、情景性、反身性四个方面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何以成功。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既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 从少数民族干部的主体视角出发,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为例,运用常人方法论,从主体行为的权宜性、索引性、情景性、反身性四个方面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何以成功。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既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和落实,也是少数民族干部在成为干部、干部成长、干部传承过程中的主动选择、真诚体悟与积极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干部 主体视角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家文化的共享及其对大一统中国发展的贡献
11
作者 王文光 李书豪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33-41,共9页
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的民族国情就是多民族。多民族的民族国情影响和制约着多民族中国国家发展的基本走向,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多民族中国发展过程中国家的大一统是主流。少数民族政权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某些日本和美... 从先秦时期开始,中国的民族国情就是多民族。多民族的民族国情影响和制约着多民族中国国家发展的基本走向,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多民族中国发展过程中国家的大一统是主流。少数民族政权为大一统国家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某些日本和美国学者故意忽视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对多民族中国大一统的向心力与认同感,夸大少数民族政权的独立性,罔顾各少数民族政权对大一统追求的事实,罔顾少数民族政权政治家对儒家文化的共享和使用儒家文化进行政权建设的事实,是对统一多民族中国国家性质的否定。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国大一统历史演进中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贡献研究,以澄清这部分日本和美国学者的错误认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历史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政权 儒家文化 大一统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7
12
作者 林文勋 张锦鹏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63-69,共7页
对云南 2 5个少数民族村寨的田野调查表明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结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 ,少数民族村寨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但发展不平衡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 ,各层次村寨有不同的经济特点 ;少数民族村寨产业... 对云南 2 5个少数民族村寨的田野调查表明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结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 ,少数民族村寨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但发展不平衡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三个层次 ,各层次村寨有不同的经济特点 ;少数民族村寨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第一产业 (农业 )向多元产业发展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同时也存在总体经济水平低下 ,产业结构单一 ,基础薄弱 ,经济活动与市场联系度低 ,信息传递和吸收迟滞等问题 ,制约了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发展。因此 ,应通过以农产品深度开发的大企业为依托 ,调整少数民族村寨农业生产结构 ;发展民族特色经济 ,将资源特色转化为经济特色 ;加强村寨与现代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流 ,促进村民传统观念意识改变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寨经济 经济结构 经济发展 云南 少数民族村寨 不平衡性 层次性 生产结构 产业结构 结构调整 开放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妇女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 被引量:40
13
作者 金少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59,共5页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云南旅游业的大举拓展,云南少数民族妇女以此为契机,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纷纷以不同的方式跻身于旅游业这一新兴产业。少数民族妇女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有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积极意义,对...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云南旅游业的大举拓展,云南少数民族妇女以此为契机,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纷纷以不同的方式跻身于旅游业这一新兴产业。少数民族妇女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有着经济、社会、文化等多层面的积极意义,对于少数民族妇女自身的发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妇女 旅游业 参与 互动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村寨疾病治疗的人类学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张实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1-122,共2页
关键词 少数民族村寨 疾病治疗 人类学 社会文化环境 医疗体系 现代文化 传统文化 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文勋 张锦鹏 杨华星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4期28-32,共5页
改革开放以来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生产力获得了释放 ,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落后状况 ;村寨具有生产经营条件差 ,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活动有民族特色 ,产业结构具有初级多元化的特点 ;村寨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 ,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生产力获得了释放 ,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落后状况 ;村寨具有生产经营条件差 ,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活动有民族特色 ,产业结构具有初级多元化的特点 ;村寨经济发展中存在技术落后 ,生产未形成规模经济 ,少数民族传统手工业发展不足 ,市场观念淡薄等问题 ;应通过生产结构调整 ,发展特色产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少数民族 现状 发展对策 村寨经济 发展水平 发展特点 生产力 生产结构 农村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特困少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变迁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晓斌 龚卿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7年第2期24-29,共6页
教育的正规化与文化场的转换客观上形成文化传承的中断与新文化选择机制的形成,在其作用下主流文化对传统精神文化的替代趋向日愈明显;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必然引发与之相关联的意识形态系统的变化;特困民族的家庭形式通过对血缘性的影响... 教育的正规化与文化场的转换客观上形成文化传承的中断与新文化选择机制的形成,在其作用下主流文化对传统精神文化的替代趋向日愈明显;传统农业的现代化必然引发与之相关联的意识形态系统的变化;特困民族的家庭形式通过对血缘性的影响对传统精神文化的变迁产生影响;作为文化载体的人随着双向流动的加强,形成文化变迁的直接动因。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云南特困民族传统精神文化形成较大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少数民族 文化传承 变迁 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维护民族团结之德,树促进民族团结之才——新时代云南大学民族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17
作者 何明 覃延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0年第4期136-141,共6页
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是中国最早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下,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秉承优良的学术传统,依托地缘优势,在专业定位、制度构建、平台搭建、教学科研人才队... 云南大学的民族学学科创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是中国最早从事民族学研究的学术机构之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下,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秉承优良的学术传统,依托地缘优势,在专业定位、制度构建、平台搭建、教学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和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持续探索,取得一定成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严峻挑战,我们需要不断自我优化,直面错综复杂的局面,构建新时代的民族学专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学 民族学 专业建设 一流本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云南少数民族女性禁忌 被引量:9
18
作者 金少萍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0-64,共5页
作者以女性禁忌的具体实例为依据分析了具有负面价值的女性禁忌的文化意义,指出其实质是社会性别论在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折射与再现,其象征着男性的尊贵与女性的卑贱,是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在现实中的反映,并对女性禁忌与妇女的发展... 作者以女性禁忌的具体实例为依据分析了具有负面价值的女性禁忌的文化意义,指出其实质是社会性别论在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折射与再现,其象征着男性的尊贵与女性的卑贱,是男女不平等的观念在现实中的反映,并对女性禁忌与妇女的发展以及如何改革女性禁忌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禁忌 社会性别 男尊女卑 妇女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烤茶习俗刍议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海超 徐敏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5-100,共6页
所谓烤茶就是将茶叶置入土陶罐内加热烤炙后再冲泡饮用,这是一种流行于云南多地的饮茶习惯,少数民族中一些特殊茶俗如白族三道茶、藏族纳西族地区习见的酥油茶有时也是在烤茶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烤茶继承了《茶经》记载的炙茶遗风,还... 所谓烤茶就是将茶叶置入土陶罐内加热烤炙后再冲泡饮用,这是一种流行于云南多地的饮茶习惯,少数民族中一些特殊茶俗如白族三道茶、藏族纳西族地区习见的酥油茶有时也是在烤茶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烤茶继承了《茶经》记载的炙茶遗风,还可能与荆楚地区的古茶俗有一定关联。大叶种茶、晒青工艺是烤茶存在的基础,新建住屋中火塘的取消和烤茶罐生产的衰微等因素客观上给这一习俗的延续造成困境,而炒青茶在云南的流行以及现代茶艺的兴起逐渐培养了新的口味,这也给原本流行的烤茶文化带来一定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烤茶 非物质文化遗产 普洱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哲学:从“实体中心论”走向“虚体中心论”——以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为视点 被引量:9
20
作者 廖国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1-68,共8页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特定的认知范式密切相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其实就是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与后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之争。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认知范式的核心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同源共祖",在他们的观念中,人... 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与特定的认知范式密切相关。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其实就是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与后现代主义认知范式之争。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认知范式的核心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同源共祖",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类与自然万物是同母所生或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是亲密的亲人和伙伴,人类与自然都不是世界的中心,真正的中心是超越和凌驾于人类和自然之上的、冥冥之中主宰人类和自然命运的一种神秘而又无处不在的"力量",其化身便是用现代汉语话语系统表述的"神灵"。因而,这些少数民族不是"实体中心论"者(即人类与自然都不是中心),而是"虚体中心论"者(即左右和决定人类与自然的"第三方力量"是中心)。这种生态哲学观采用的是"一分为三"的思维方法,蕴含着独特而非凡的科学智慧和哲学智慧,为我们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从"实体中心论"走向"虚体(非实体)中心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生态文化 实体中心论 虚体中心论 第三方力量 一分为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