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有人际关系困扰(ID)问题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内隐心理活动特点,为ID者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329名大学生,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IDQ)将其分成ID组(IRIDQ得分为15~28分,n=43)、普...目的:探索有人际关系困扰(ID)问题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内隐心理活动特点,为ID者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329名大学生,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IDQ)将其分成ID组(IRIDQ得分为15~28分,n=43)、普通组(IRIDQ得分为9~ 12.11分,n=50)和无困扰组(IRIDQ得分为0~3.76分,n=50).采用GNAT (the Go/No-go Association Task)内隐联想范式和情绪STROOP范式测试三组在人际关系上的内隐认知、内隐情绪、内隐社交意向的反应时、击中率与虚报率(用于计算信号辨别率指数d’).结果:方差分析显示,在内隐认知、内隐情绪、内隐行为意向的平均反应时上,组别主效应均显著(均P <0.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ID组积极内隐认知反应时长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594.2±17.0) ms vs.(533.4±15.5) ms vs.(503.3±13.9) ms;均P<0.01],而消极内隐认知反应时则短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554.5±18.5) ms vs.(600.6±28.8) ms vs.(610.4±19.8)ms;均P<0.01];ID组内隐情绪反应时长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积极情绪词(442.1±18.5) ms vs.(415.6±17.5) msvs.(395.7±12.9) ms;消极情绪词(434.3±17.5) ms vs.(390.1±13.1) ms vs.(389.8±15.5) ms;均P<0.01]; ID组内隐社交意向反应时长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593.6±10.7) ms vs.(395.6±12.0) ms vs.(381.2±8.1) ms;均P<0.01],而社交情境d'最短[(0.8±0.6)vs.(1.8±0.8)vs.(2.2±0.6);均P <0.05)].结论:人际关系有困扰者存在消极的自我内隐认知和情绪干扰,人际交往行为有退缩意向.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生活质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和生活质量核心调查问卷(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评估188...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生活质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和生活质量核心调查问卷(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评估188例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晚期肿瘤患者SCL-90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QLQ-C30结果显示晚期肿瘤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疼痛症状与躯体功能表现最明显;SCL-90中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和总均分与QLQ-C30中躯体功能、恶心呕吐症状及整体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相关。结论晚期肿瘤患者心理健康状态普遍不佳、生活质量不高,且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临床医务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加强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索有人际关系困扰(ID)问题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内隐心理活动特点,为ID者的心理辅导与干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329名大学生,使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IDQ)将其分成ID组(IRIDQ得分为15~28分,n=43)、普通组(IRIDQ得分为9~ 12.11分,n=50)和无困扰组(IRIDQ得分为0~3.76分,n=50).采用GNAT (the Go/No-go Association Task)内隐联想范式和情绪STROOP范式测试三组在人际关系上的内隐认知、内隐情绪、内隐社交意向的反应时、击中率与虚报率(用于计算信号辨别率指数d’).结果:方差分析显示,在内隐认知、内隐情绪、内隐行为意向的平均反应时上,组别主效应均显著(均P <0.001),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ID组积极内隐认知反应时长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594.2±17.0) ms vs.(533.4±15.5) ms vs.(503.3±13.9) ms;均P<0.01],而消极内隐认知反应时则短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554.5±18.5) ms vs.(600.6±28.8) ms vs.(610.4±19.8)ms;均P<0.01];ID组内隐情绪反应时长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积极情绪词(442.1±18.5) ms vs.(415.6±17.5) msvs.(395.7±12.9) ms;消极情绪词(434.3±17.5) ms vs.(390.1±13.1) ms vs.(389.8±15.5) ms;均P<0.01]; ID组内隐社交意向反应时长于普通组和无困扰组[(593.6±10.7) ms vs.(395.6±12.0) ms vs.(381.2±8.1) ms;均P<0.01],而社交情境d'最短[(0.8±0.6)vs.(1.8±0.8)vs.(2.2±0.6);均P <0.05)].结论:人际关系有困扰者存在消极的自我内隐认知和情绪干扰,人际交往行为有退缩意向.
文摘目的探讨晚期肿瘤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生活质量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90,SCL-90)和生活质量核心调查问卷(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QLQ-C30)评估188例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和生活质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晚期肿瘤患者SCL-90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QLQ-C30结果显示晚期肿瘤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疼痛症状与躯体功能表现最明显;SCL-90中强迫、焦虑、精神病性和总均分与QLQ-C30中躯体功能、恶心呕吐症状及整体生活质量存在显著相关。结论晚期肿瘤患者心理健康状态普遍不佳、生活质量不高,且两者之间具有相关性。临床医务工作者应有针对性地加强晚期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改善其心理健康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