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昆明市近地层臭氧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1
作者
邹灵宇
杨芳园
+1 位作者
段燕楠
李晓鹏
《环境科学导刊》
2021年第4期42-48,共7页
2015年以来昆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O_(3)浓度逆势上升,已超越颗粒物成为昆明空气质量优良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国家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点的逐小时O_(3)浓度数据,对O_(3)的年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①近地层...
2015年以来昆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O_(3)浓度逆势上升,已超越颗粒物成为昆明空气质量优良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国家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点的逐小时O_(3)浓度数据,对O_(3)的年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①近地层O_(3)浓度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②春季O_(3)小时浓度最高,夏、秋、冬季较低,其中秋季最低,春季白天O_(3)峰值持续时间长,且夜间O_(3)浓度也相对较高;③近地面O_(3)浓度每日午后14—17时达到最高,8时左右最低,日变化呈现“单峰型”。讨论了昆明地形地貌和气象因素对昆明近地层O_(3)浓度的影响,发现可能存在水平方向的远距离外源输入和大气垂直方向传输通道。提出了昆明市近地层O_(3)浓度控制的对策建议和未来科研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层臭氧
特征分析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昆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Web Service的气象预警短信发布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
33
2
作者
王赟
段燕楠
+1 位作者
姚愚
李晓鹏
《气象科技》
2012年第3期384-387,共4页
昆明市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是以提高预警信息及时性和发布效率为出发点,整合了不同种类自动气象站的数据资源,与气象业务平台无缝集成,实时监控数据并生成满足需求的气象预警短信,通过预警号码管理数据库,确定预警信息受众范围,实现了...
昆明市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是以提高预警信息及时性和发布效率为出发点,整合了不同种类自动气象站的数据资源,与气象业务平台无缝集成,实时监控数据并生成满足需求的气象预警短信,通过预警号码管理数据库,确定预警信息受众范围,实现了预警短信服务的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编辑不再需要人工干预,信息发布摒弃了原有的GPRS通信、GSMModem通信、运营商提供短信发布平台等方式,基于Web Service技术直接接入电信短信网关,实现了气象预警信息的高效发布,提高了气象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信网关
WEB
SERVICE
数据库
预警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3年云南冬季四次降雪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潘娅婷
杨芳园
+1 位作者
李晓鹏
邹灵宇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年第2期22-28,共7页
利用NCEP 1°×1°资料和实况观测资料,针对2013年冬季云南4次降雪过程,使用诊断和对比的方法,分析研究4次降雪过程在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异同点。结果表明:4次降雪中南支槽型降雪强度和范围明显强于非南支槽型;700h Pa上高度...
利用NCEP 1°×1°资料和实况观测资料,针对2013年冬季云南4次降雪过程,使用诊断和对比的方法,分析研究4次降雪过程在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异同点。结果表明:4次降雪中南支槽型降雪强度和范围明显强于非南支槽型;700h Pa上高度场北高南低型和锋区密集型为主要环流形势;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的交汇,会导致降水的明显加强。在锋面附近形成的中尺度垂直环流系统,随着北方冷空气进一步南下,θ_(se)线陡立区的存在或移动引起南方暖湿气流带来的水汽凝结和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为降雪提供了足够的抬升凝结条件,降雪或强降雨就发生在θ_(se)线陡立区附近以及暖湿不稳定区域;强大的地面冷高压南压和地面冷空气的参与,能够为降雪提供有利的温度条件,更有利于降雪天气的产生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分析
南支槽
水汽通量辐合
θse线陡立区
地面冷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016年1月22—26日云南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
10
4
作者
杨倩媛
杨素雨
+1 位作者
张秀年
潘娅婷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9年第3期17-23,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物理量场和历史资料等对2016年1月22—26日发生在云南的一次低温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选取1983年12月强寒潮过程与之相对比,进一步了解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及预报重点,结果表明:500hPa上中高纬度的横槽转...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物理量场和历史资料等对2016年1月22—26日发生在云南的一次低温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选取1983年12月强寒潮过程与之相对比,进一步了解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及预报重点,结果表明:500hPa上中高纬度的横槽转竖,强冷平流与南支槽前的暖湿气流相交汇,配合700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的推动,形成了此次自东北向西南的低温雨雪天气;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冬季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大致相似,但强度不同;降温幅度与冷空气强度正相关,而极端低温和雨雪天气的分布情况则还需要考虑前期温度的高低、前期的降水情况以及后期的天空状况;此外,发现700hPa的0℃线可以作为判断滇中及其以东地区降水形态转换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环流形势
对比分析
降雪
极端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滇中地区春季两次冰雹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
13
5
作者
潘娅婷
段玮
+2 位作者
罗园
李晓鹏
邹灵宇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5年第4期19-25,共7页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昆明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春季出现在滇中地区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11冰雹过程为系统性的槽脊移动,属于高空冷槽形势下的典型低空切变降...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昆明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春季出现在滇中地区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11冰雹过程为系统性的槽脊移动,属于高空冷槽形势下的典型低空切变降雹,3.22冰雹过程为一般性对流天气过程,属于一般性降雹。两次过程在V-3θ图中高层的3条θ线均有不同程度的左倾,θse和饱和θse均有不规则折拐,同时出现"蜂腰"状结构,并且在冰雹发生前低层为顺滚流、高层为逆滚流,冰雹结束时则为顺滚流减弱或者消失的共同特征,4.11冰雹过程低层有逆温冷层云出现,而3.22冰雹过程没有。通过指数分析看出4.11冰雹过程层结不稳定性强于3.22冰雹过程。雷达图像中4.11冰雹过程有钩状回波、明显的入流缺口、回波悬垂、正负速度对(弱切变),强回波伸展高度达到7km等特征,3.22冰雹过程有回波悬垂,强回波伸展高度达到5km,并无明显的正负速度对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V-3θ
顺滚流
逆滚流
正负速度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昆明市近地层臭氧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1
作者
邹灵宇
杨芳园
段燕楠
李晓鹏
机构
云南省昆明市气象台
出处
《环境科学导刊》
2021年第4期42-48,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807308),云南省气象局科技创新项目(YZ202005)。
文摘
2015年以来昆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O_(3)浓度逆势上升,已超越颗粒物成为昆明空气质量优良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国家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点的逐小时O_(3)浓度数据,对O_(3)的年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①近地层O_(3)浓度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②春季O_(3)小时浓度最高,夏、秋、冬季较低,其中秋季最低,春季白天O_(3)峰值持续时间长,且夜间O_(3)浓度也相对较高;③近地面O_(3)浓度每日午后14—17时达到最高,8时左右最低,日变化呈现“单峰型”。讨论了昆明地形地貌和气象因素对昆明近地层O_(3)浓度的影响,发现可能存在水平方向的远距离外源输入和大气垂直方向传输通道。提出了昆明市近地层O_(3)浓度控制的对策建议和未来科研展望。
关键词
近地层臭氧
特征分析
影响因素
对策建议
昆明
Keywords
near surface ozone
feature analysis
factors
countermeasures
Kunming
分类号
X51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Web Service的气象预警短信发布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
33
2
作者
王赟
段燕楠
姚愚
李晓鹏
机构
云南省
昆明市
气象
局科技服务中心
云南省昆明市气象台
出处
《气象科技》
2012年第3期384-387,共4页
基金
昆明市科技项目(昆科计字07S060205号
昆科计字08S080002号)共同资助
文摘
昆明市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是以提高预警信息及时性和发布效率为出发点,整合了不同种类自动气象站的数据资源,与气象业务平台无缝集成,实时监控数据并生成满足需求的气象预警短信,通过预警号码管理数据库,确定预警信息受众范围,实现了预警短信服务的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编辑不再需要人工干预,信息发布摒弃了原有的GPRS通信、GSMModem通信、运营商提供短信发布平台等方式,基于Web Service技术直接接入电信短信网关,实现了气象预警信息的高效发布,提高了气象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
电信网关
WEB
SERVICE
数据库
预警信息
Keywords
Telecom gateway, Web Service, data base, warning information
分类号
TP391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3年云南冬季四次降雪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
4
3
作者
潘娅婷
杨芳园
李晓鹏
邹灵宇
机构
云南省昆明市气象台
出处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年第2期22-28,共7页
基金
昆明市区域创新与科技惠民重点项目(TQ2015 1 S 00169)
云南省气象局科研项目(TQ201603)共同资助
文摘
利用NCEP 1°×1°资料和实况观测资料,针对2013年冬季云南4次降雪过程,使用诊断和对比的方法,分析研究4次降雪过程在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异同点。结果表明:4次降雪中南支槽型降雪强度和范围明显强于非南支槽型;700h Pa上高度场北高南低型和锋区密集型为主要环流形势;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冷空气的交汇,会导致降水的明显加强。在锋面附近形成的中尺度垂直环流系统,随着北方冷空气进一步南下,θ_(se)线陡立区的存在或移动引起南方暖湿气流带来的水汽凝结和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从而为降雪提供了足够的抬升凝结条件,降雪或强降雨就发生在θ_(se)线陡立区附近以及暖湿不稳定区域;强大的地面冷高压南压和地面冷空气的参与,能够为降雪提供有利的温度条件,更有利于降雪天气的产生和维持。
关键词
诊断分析
南支槽
水汽通量辐合
θse线陡立区
地面冷空气
Keywords
diagnosis analysis, south trough pattern, water vapor convergence, θse sharpness area, ground cold air
分类号
P458.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2016年1月22—26日云南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
10
4
作者
杨倩媛
杨素雨
张秀年
潘娅婷
机构
云南省
气象台
云南省昆明市气象台
出处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9年第3期17-23,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65002):影响云南强冷空气的活动规律及机理研究
云南省科技厅项目(2014FB165):云南灾害性天气过程数值预报检验及精细化预报研究
云南省气象局重点项目(TQ201701):ECMWF模式对云南切变线系统的预报性能分析
文摘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物理量场和历史资料等对2016年1月22—26日发生在云南的一次低温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选取1983年12月强寒潮过程与之相对比,进一步了解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及预报重点,结果表明:500hPa上中高纬度的横槽转竖,强冷平流与南支槽前的暖湿气流相交汇,配合700hPa切变线及地面冷锋的推动,形成了此次自东北向西南的低温雨雪天气;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冬季寒潮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大致相似,但强度不同;降温幅度与冷空气强度正相关,而极端低温和雨雪天气的分布情况则还需要考虑前期温度的高低、前期的降水情况以及后期的天空状况;此外,发现700hPa的0℃线可以作为判断滇中及其以东地区降水形态转换的指标。
关键词
寒潮
环流形势
对比分析
降雪
极端低温
Keywords
cold wave
circulation pattern
contrastive analysis
snowfall
extreme low temperature
分类号
P458.122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滇中地区春季两次冰雹天气对比分析
被引量:
13
5
作者
潘娅婷
段玮
罗园
李晓鹏
邹灵宇
机构
云南省昆明市气象台
云南省
气象
科学研究所
出处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5年第4期19-25,共7页
基金
云南省科技惠民计划(2014RA002)即云南省人工防雹作业条件预报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
文摘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6小时再分析资料和昆明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春季出现在滇中地区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11冰雹过程为系统性的槽脊移动,属于高空冷槽形势下的典型低空切变降雹,3.22冰雹过程为一般性对流天气过程,属于一般性降雹。两次过程在V-3θ图中高层的3条θ线均有不同程度的左倾,θse和饱和θse均有不规则折拐,同时出现"蜂腰"状结构,并且在冰雹发生前低层为顺滚流、高层为逆滚流,冰雹结束时则为顺滚流减弱或者消失的共同特征,4.11冰雹过程低层有逆温冷层云出现,而3.22冰雹过程没有。通过指数分析看出4.11冰雹过程层结不稳定性强于3.22冰雹过程。雷达图像中4.11冰雹过程有钩状回波、明显的入流缺口、回波悬垂、正负速度对(弱切变),强回波伸展高度达到7km等特征,3.22冰雹过程有回波悬垂,强回波伸展高度达到5km,并无明显的正负速度对出现。
关键词
冰雹
V-3θ
顺滚流
逆滚流
正负速度对
Keywords
hail, v - 3θ, clockwise rolling flow, anti - clockwise rolling flow, positive and negative velocity
分类号
P458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昆明市近地层臭氧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邹灵宇
杨芳园
段燕楠
李晓鹏
《环境科学导刊》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Web Service的气象预警短信发布系统设计与实现
王赟
段燕楠
姚愚
李晓鹏
《气象科技》
2012
3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2013年云南冬季四次降雪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潘娅婷
杨芳园
李晓鹏
邹灵宇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2016年1月22—26日云南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杨倩媛
杨素雨
张秀年
潘娅婷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19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滇中地区春季两次冰雹天气对比分析
潘娅婷
段玮
罗园
李晓鹏
邹灵宇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5
1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