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昆明主城区主汛期2次局地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1
作者 王廷东 王将 +2 位作者 马志敏 邹阳 刘彬 《山地气象学报》 2025年第1期9-17,共9页
【目的】对比分析2023年昆明主城区主汛期7月28日(过程1)和8月5日(过程2)2次最强的局地大暴雨过程。【方法】利用NCEP(1°×1°)FNL资料和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基于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过程1在降水强度、降水量、强降水... 【目的】对比分析2023年昆明主城区主汛期7月28日(过程1)和8月5日(过程2)2次最强的局地大暴雨过程。【方法】利用NCEP(1°×1°)FNL资料和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基于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过程1在降水强度、降水量、强降水范围和对流环境方面均小于过程2。过程1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切变线、印度半岛的热带低压和南海台风“杜苏芮”;过程2的是大陆高压外围(西南侧)的偏南气流、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的热带低压和南海台风“卡努”。平均径向速度显示,2个过程最大小时雨量站点附近4个体扫出现了弱到中等强度的中气旋,可推测有超级单体风暴生成,导致较强雨强产生。过程1雷达回波主要演变特征为在切变线附近不断有对流单体风暴生成,后向传播特征明显,形成NW-SE向块状混合性回波缓慢西南移;过程2雷达回波主要特征为在大陆高压外围偏南气流控制下形成块状混合性回波,风速较小,后向传播特征明显,块状混合性回波少动。【结论】加深对此类天气过程的了解和认识,可为昆明主城区局地大暴雨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大暴雨 对比分析 降水强度 雷达回波 逆风区 昆明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两次局地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马志敏 朱莉 +3 位作者 连钰 米瑞芝 牛法宝 王将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1年第6期50-58,共9页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数值试验,对2012年5月24日和2015年9月27日云南两次局地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两次过程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强降雨及其水汽输送伴随副热带高压西伸而中断,“5.24”过程动... 采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数值试验,对2012年5月24日和2015年9月27日云南两次局地暴雨过程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两次过程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强降雨及其水汽输送伴随副热带高压西伸而中断,“5.24”过程动力条件主要由天气尺度系统提供,“9.27”过程动力条件主要为地形抬升作用;②两次过程水汽源地均为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5.24”过程以西南路径水汽输送为主,输送距离较远,“9.27”过程以东南路径水汽输送为主,输送距离较短,局地特征更显著;③“9.27”过程水汽通量及最大雨量值均高于“5.24”过程,水汽通量与强降雨相关性较好,对强降雨具有一定指示意义;④两次过程水汽输送均集中在600 hPa以下层,以经向偏南水汽输送为主,水汽输送增强时间较强降雨开始时间提前48~72 h;⑤数值模拟结果与常规分析一致,同时可显示水汽垂直输送特征,低层以偏南路径为主,中层西南路径增多,中层以上出现偏西路径,存在沿西风带来自印度半岛及青藏高原的水汽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暴雨 水汽输送 数值模拟 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昆明市常态化人工增雨效果区域对比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方夏馨 时永祥 +1 位作者 孙玲 卡蓉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5期194-196,共3页
采用区域对比分析法,利用2014年8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ZQZ系列自动气象站雨量数据以及作业用弹量等信息,对2014年云龙、松华坝、清水海、柴河、大河水库实施常态化人工增雨的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各大水库2014年... 采用区域对比分析法,利用2014年8次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的作业影响区和对比区ZQZ系列自动气象站雨量数据以及作业用弹量等信息,对2014年云龙、松华坝、清水海、柴河、大河水库实施常态化人工增雨的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出各大水库2014年人工增雨平均相对增雨量18.75%,作业用弹量和相对增雨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态化人工增雨 区域对比分析 增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 Service的气象预警短信发布系统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33
4
作者 王赟 段燕楠 +1 位作者 姚愚 李晓鹏 《气象科技》 2012年第3期384-387,共4页
昆明市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是以提高预警信息及时性和发布效率为出发点,整合了不同种类自动气象站的数据资源,与气象业务平台无缝集成,实时监控数据并生成满足需求的气象预警短信,通过预警号码管理数据库,确定预警信息受众范围,实现了... 昆明市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是以提高预警信息及时性和发布效率为出发点,整合了不同种类自动气象站的数据资源,与气象业务平台无缝集成,实时监控数据并生成满足需求的气象预警短信,通过预警号码管理数据库,确定预警信息受众范围,实现了预警短信服务的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编辑不再需要人工干预,信息发布摒弃了原有的GPRS通信、GSMModem通信、运营商提供短信发布平台等方式,基于Web Service技术直接接入电信短信网关,实现了气象预警信息的高效发布,提高了气象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信网关 WEB SERVICE 数据库 预警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ilverlight的气象信息查询系统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刘彬 李晓鹏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9-373,391,共6页
为减轻基层气象台站服务人员在气象数据统计分析方面的工作量,提高天气监测和预报服务核心能力,研究开发了基于B/S结构,通过具有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富网络应用)特性的Silverlight框架,采用WebGIS技术的昆明市气象信息查询... 为减轻基层气象台站服务人员在气象数据统计分析方面的工作量,提高天气监测和预报服务核心能力,研究开发了基于B/S结构,通过具有RIA(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富网络应用)特性的Silverlight框架,采用WebGIS技术的昆明市气象信息查询系统。系统实现了对预报服务所需实时地面观测数据、精细化预报产品和多普勒雷达回波产品等进行统计查询以及地理信息可视化显示。应用实践表明,系统在天气实况监测、临近预报与灾害性天气预警业务中为气象服务人员提供了直观的气象信息网络平台,为预报服务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LVERLIGHT WEBGIS 气象信息查询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一次强对流暴雨天气学成因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马志敏 王将 +3 位作者 连钰 张万诚 牛法宝 杨素雨 《干旱气象》 2023年第4期629-638,共10页
为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减少暴雨致灾损失,基于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反演的云顶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云... 为提高暴雨预报准确率,减少暴雨致灾损失,基于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反演的云顶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云南一次强对流暴雨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低槽东移、700 hPa切变线南压、地面冷锋西推是此次降水过程发生的天气背景;中-β、中-α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是产生强对流暴雨的直接系统,强降雨主要出现在TBB梯度大值区;MCS与700 hPa切变线关系最为密切,切变线位于滇中以东地区,MCS呈椭圆状,沿切变线附近及后部发展,切变线靠近哀牢山或翻越后,MCS呈西北—东南向带状分布,沿切变线前部发展;切变线翻越哀牢山前,白天移动较快,主要产生雷暴天气,夜间移动缓慢,降雨较强;强对流暴雨需重点关注水汽通量辐合大值区、800 hPa与500 hPa温差大于20℃区域;强降雨时段,整层大气均为上升运动,强降雨区维持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动力抽吸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暴雨 短时强降水 切变线 M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多普勒天气雷达网探测冰雹的覆盖能力 被引量:18
7
作者 石宝灵 王红艳 刘黎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0-281,共12页
冰雹是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天气雷达是探测冰雹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多普勒天气雷达网除体扫模式的局限外,复杂的山地地形对雷达波束造成的遮挡,对于雷达探测冰雹天气现象的不利影响非常大。针对雹云回波的垂直结构特征,考虑0℃、-20℃层... 冰雹是常见的天气现象之一,天气雷达是探测冰雹的一种强有力工具。多普勒天气雷达网除体扫模式的局限外,复杂的山地地形对雷达波束造成的遮挡,对于雷达探测冰雹天气现象的不利影响非常大。针对雹云回波的垂直结构特征,考虑0℃、-20℃层高度和回波强中心高度几个关键参数,分析雷达探测雹云的区域覆盖能力。以位于低纬度高原的云南省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网为对象,分析其探测雹云的覆盖情况,并按探测效果进行了区域分型。与实际降雹天气的对比表明,该评估方法衡量雹云探测范围较合理;云南多普勒天气雷达网雹云适合探测区约占全省面积的75%,约2%的面积部分遮挡,0.2%被完全遮挡,遮挡比较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昭通东北部和临沧东北部。云南省规划的9部雷达全部业务化运行后,理论上90%的地面降雹区能被雷达有效监测和识别,约有3%的地面冰雹区只有当雹云发展到8 km以上才能被识别,约6%只能探测8 km高度以下的回波,可能导致漏判、误判,约8.5%面积为冰雹识别的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雷达 冰雹探测 波束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气象决策服务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5
8
作者 王赟 张琪 +1 位作者 陈增会 王鹏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6期2588-2590,共3页
为提高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水平,增强针对气象灾害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设计并实现了农业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平台。平台利用气象资料和预报产品,根据农业生产和作物生长动态,集成气象背景、农业生产环境容量和作物平均发育期内生长适应性域的... 为提高农业气象决策服务水平,增强针对气象灾害的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设计并实现了农业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平台。平台利用气象资料和预报产品,根据农业生产和作物生长动态,集成气象背景、农业生产环境容量和作物平均发育期内生长适应性域的变化空间,建立由于气象变化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和知识经验周年服务表,借助计算机和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实现了资料数据库化,决策理论、经验和方法软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 决策气象服务 系统平台 设计 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地区闪电活动分布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吉芮阳 王宁宁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2期7529-7532,共4页
利用2013年昆明市的闪电资料,通过对比2006~2012年的闪电资料,对昆明地区闪电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闪电集中在6~8月的14:00~23:00;正闪强度主要集中于20~80 kA,负闪强度主要集中于-60^-20 kA;从空间分布来看,地闪密度分布不均,相对... 利用2013年昆明市的闪电资料,通过对比2006~2012年的闪电资料,对昆明地区闪电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闪电集中在6~8月的14:00~23:00;正闪强度主要集中于20~80 kA,负闪强度主要集中于-60^-20 kA;从空间分布来看,地闪密度分布不均,相对比较集中在昆明中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 闪电 分布特征 极性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应用系统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国萍 石宝灵 马学文 《气象科技》 2013年第6期1053-1056,共4页
"区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应用系统"应用软件主要任务是把本地的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根据不同需要处理成不同的显示产品,方便分析和应用观测资料,用于日常业务。该软件提供完善的实时显示、历史资料查询与统计功能、数据质量监控... "区域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应用系统"应用软件主要任务是把本地的区域气象站观测资料根据不同需要处理成不同的显示产品,方便分析和应用观测资料,用于日常业务。该软件提供完善的实时显示、历史资料查询与统计功能、数据质量监控。系统采用C/S结构,服务器端以SQL server作存储观测资料数据库,客户端用Visual Basic与MapX开发组件构建应用显示平台。系统具有要素空间分布等值线绘制等功能、天气雷达回波显示功能。该软件可以动态、及时地了解当地的雨情、气温、地面风大小。与雷达回波相结合,可以辅助预测未来短时间内降水影响的区域和影响程度、还可以辅助判断区域气象站地面降水数据的真实性;借助要素等值线功能观察某个气象要素分布梯度,辅助判断观测设备是否异常;可以设定报警阈值,用声音或动画图像报警;可以制作站点观测数据报表。该软件充分考虑因气象观测设备来自不同的生产企业而产生的数据格式不一致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站 气象资料 分析应用系统 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和大风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邹灵宇 于璐 +2 位作者 杨柯 杨芳园 刘彬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2年第2期32-37,共6页
利用2013~2019年云南省逐小时气象数据,研究不同等级短时强降水和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短时强降水和大风多出现在山地和河谷等地形复杂区。其中,云南短时强降水强度大多低于30 mm·h^(−1),峰值出现在7~8月,午后至清晨... 利用2013~2019年云南省逐小时气象数据,研究不同等级短时强降水和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云南短时强降水和大风多出现在山地和河谷等地形复杂区。其中,云南短时强降水强度大多低于30 mm·h^(−1),峰值出现在7~8月,午后至清晨出现短时强降水概率高,大多分布在滇西南、滇南、滇东边缘以及金沙江河谷。大风多为6级左右,3月出现最多,中午至午后更易出现,主要分布在滇西北横断山脉至滇南哀牢山以东。雷暴大风多为7级左右,呈双峰型分布,春季多于夏季,日峰值出现在16~17时,高发区主要在玉龙雪山和苍山以东以及哀牢山、无量山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大风 时空分布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一次局地大暴雨雷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金少华 朱莉 +3 位作者 周泓 陆雯茜 艾永智 邹阳 《气象科技》 2019年第6期986-996,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NCEP 1°×1°每6h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7年6月20日发生在滇中的局地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700hPa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是产生局地大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局地大暴雨发生在... 利用常规观测、加密自动站、NCEP 1°×1°每6h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7年6月20日发生在滇中的局地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700hPa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是产生局地大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局地大暴雨发生在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弱对流环境中,低层局地强水汽辐合为本次大暴雨提供了水汽条件;局地大暴雨发生在对流云团边缘TBB梯度最大的位置,暴雨发生前6h地面露点温度上升明显,同时对流有效位能CAPE也出现显著增加。本次强降雨过程先后出现两轮降雨高峰,第1轮强降雨持续时间长,雨强大,主要为强降水超级单体和中气旋造成;第2轮强降雨持续时间较短,雨强较弱,主要为多个对流风暴引发。两轮强降雨多普勒雷达图上为低质心结构,径向速度有逆风区形成,逆风区的出现比暴雨提前约1h,降水强度随着逆风区的消失而减弱。局地大暴雨发生地呈“喇叭口”地形,强降雨点位于山谷且三面环山,进入“喇叭口”山谷内的对流风暴在地面气旋和地形作用下稳定少动,是导致本次局地大暴雨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大暴雨 中尺度辐合线 对流风暴 雷达回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个数值模式在昆明地区气温预报中的准确率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邹阳 王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0期140-144,共5页
从不同气候带地区和不同季节2个方面,对2012年3月—2013年2月24 h预报时效的ECMWF和T639模式2 m气温预报产品进行了日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准确率、平均绝对误差研究。结果表明,2个数值模式2 m日最高、最低气温2℃误差的预报准确率明显... 从不同气候带地区和不同季节2个方面,对2012年3月—2013年2月24 h预报时效的ECMWF和T639模式2 m气温预报产品进行了日最高、最低气温的预报准确率、平均绝对误差研究。结果表明,2个数值模式2 m日最高、最低气温2℃误差的预报准确率明显比1℃误差的预报准确率高。2 m日最高气温预报准确率,不同气候带地区均是ECMWF模式高于T639模式;ECMWF模式不同季节预报准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秋季、冬季、夏季、春季,T639模式不同季节预报准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秋季、夏季、冬季、春季。2 m日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均是T639模式高于ECMWF模式,南亚热带地区ECMWF模式高于T639模式;2个数值模式不同季节预报准确率趋势相同,从高到低依次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m气温 预报准确率 绝对误差 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前置模式的气象观测数据整合技术实现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赟 段燕楠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3-398,共6页
为实现地市级气象、水务、水文部门观测数据的整合并解决基层气象业务单位跨省调用本部门自动站数据的问题,基于FTP、Web Service等网络协议和数据交换方法,构建了前置模式共享网络,通过XML文件交换部门间需要共享的观测数据,利用面向... 为实现地市级气象、水务、水文部门观测数据的整合并解决基层气象业务单位跨省调用本部门自动站数据的问题,基于FTP、Web Service等网络协议和数据交换方法,构建了前置模式共享网络,通过XML文件交换部门间需要共享的观测数据,利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将多个信息渠道的数据进行了同化处理,在Sql Server数据库环境下完成了多源数据的整合。整合机制和业务系统的建立实现了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部门内部自动站数据的跨省调用,为基层气象部门的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工作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基础观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测数据 整合 数据库 WEB SERVI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和2017年7月昆明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彬 王将 +2 位作者 杨芳园 潘娅婷 段燕楠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7年第4期8-14,共7页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18~19日和2017年7月19~20日发生在昆明城区局地性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昆明局地性强降水过程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有,两次过程的... 利用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多种加密观测资料,对2013年7月18~19日和2017年7月19~20日发生在昆明城区局地性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昆明局地性强降水过程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有,两次过程的主要大尺度影响系统是青藏高压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辐合区以及低层切变线。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洋面的水汽在辐合区交汇,产生强烈的水汽辐合,并在昆明地区附近形成深厚的水汽辐合层,是这两次局地大暴雨天气的主要水汽特征。两高辐合区对暖湿不稳定气流辐合抬升作用,触发昆明地区产生中β尺度对流系统(M_βCS)云团,强降水出现在TBB等值线梯度比较大的区域。M_βCS云团不断生消,也引发了两次过程中短时强降水的发生。不同点有,2013年过程由于登陆台风影响,使得水汽辐合更持久,加之上升运动也较强,因此过程降水持续时间也较长,达17小时。在强降雨开始前,昆明地区上空存在明显的对流不稳定能量的积聚过程。2017年过程降水对流性更强,最大雨强70mm·h^(-1)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明 大暴雨 两高辐合区 中β尺度对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做好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雷电安全宣传之我见
16
作者 刘国萍 石宝灵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年第13期295-295,共1页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雷电灾害频繁,雷电安全宣传工作形势严峻。通过对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雷电安全宣传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阐述了要从健全制度、建设宣传队伍、扩大宣传声势、建设农村宣传阵地等方面做好雷电安全宣传工作。
关键词 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雷电安全宣传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6.28”昆明大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彬 唐学军 江龙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7年第6期48-53,共6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雷达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28~29日发生在昆明北部局地性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昆明北部大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辐合区和低空切变线。低空急流为暴雨...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雷达和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28~29日发生在昆明北部局地性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昆明北部大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是辐合区和低空切变线。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提供了充足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丰富的水汽含量和强的水汽辐合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θ_(se(500-800))和TBB等值线密集区的对流云团发展旺盛,暴雨区出现68.5 mm·h^(-1)的短时强降水。多普勒雷达速度图显示,中尺度辐合区、逆风区等多个中尺度系统,是此次暴雨产生的直接影响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暴雨 辐合区 对流云团 雷达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蓝藻水华的RF-LSTM预测模型
18
作者 邹阳 刘祎 +1 位作者 段玮 范思若 《软件导刊》 2024年第9期70-75,共6页
为了监测、分析气象因子对蓝藻水华暴发的制约作用,建立蓝藻水华暴发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预测蓝藻生物量及分布变化。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定量评估气象因子的重要性和贡献率,优选出气象因子,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构建蓝藻水华预测模型。选... 为了监测、分析气象因子对蓝藻水华暴发的制约作用,建立蓝藻水华暴发与气象因子的响应关系,预测蓝藻生物量及分布变化。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定量评估气象因子的重要性和贡献率,优选出气象因子,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构建蓝藻水华预测模型。选择滇池2000-2021年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年值和同期昆明站气象数据为研究对象,以归一化植被指数作为蓝藻水华的变化指标,探讨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长短期记忆网络RF-LSTM在蓝藻水华预测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单一结构的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和单一算法的随机森林模型相比,RF-LSTM模型的年值预测通过0.01显著性检验,模拟精确度达90.9%。随机森林算法利于理解蓝藻水华与气象因子的关系,选择有预测性能的气象因子,从而提升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气象因子 随机森林 长短期记忆网络 滇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南州一次典型暴雨过程的地形敏感性试验
19
作者 王瑶 白慧 +3 位作者 张超 罗雪纯 孔德璇 池再香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6期18-27,共10页
【目的】为了探究地形对暴雨的影响。【方法】基于WRF模式和FNL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17—18日贵州省黔东南州一次初夏典型暴雨过程开展数值模拟及雷公山、月亮山的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该过程的强降水落区... 【目的】为了探究地形对暴雨的影响。【方法】基于WRF模式和FNL再分析资料,对2022年6月17—18日贵州省黔东南州一次初夏典型暴雨过程开展数值模拟及雷公山、月亮山的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WRF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该过程的强降水落区及强度,高空槽、低层的切变线辐合抬升,配合西南急流带来的充沛水汽导致本次暴雨过程的发生。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发现雷公山高度降低,整层大气湿层降低,水汽辐合作用减弱,垂直运动减弱,南部CAPE值变大,使得强降水中心落区向南偏移,降水量减少35%以上;月亮山高度降低,配合下游方向有利地形,偏西南区域水汽辐合增强,对流发展强且上升运动层厚,南部偏东区域CAPE减弱,使得强降水中心向南、向西偏移,降水量增加35%以上。地形高度降低还会引起不同高度层的天气系统位置和强度的变化,850 hPa气流辐合减弱以及700 hPa槽位置的偏移,导致降雨量减弱、降水落区改变。【结论】该方法能有效探究地形对降水分布和强度的影响,可用于业务中有效订正预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州 暴雨 地形 数值模拟 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靖远县近60年来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银花 石光普 +2 位作者 王将 陈少勇 王仁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4年第2期302-308,共7页
为了全面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靖远县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为该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参考,利用靖远县近60年来气温、降水、日照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突变检验、功率谱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农业... 为了全面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靖远县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为该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及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参考,利用靖远县近60年来气温、降水、日照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突变检验、功率谱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靖远县热量资源明显增加,年平均气温变化倾向率为0.17℃/10 a,存在9年和4年的显著周期,在1994年出现了增温的突变。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活动积温,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25.5℃·d和34.3℃·d。(2)靖远县年降水量呈弱的减少趋势,变化倾向率为-5.3 mm/10 a,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易发。降水变化存在7.6年和3年的显著周期。(3)靖远县年总日照时数为2706.4 h,夏作物生长期(4—7月)总日照时数为1010 h左右,秋作物生长期(5—9月)总日照时数为1233.6 h左右。年总日照时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生"减少—增多"的转型。年总日照时数变化存在4.5年左右的显著变化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气温 积温 降水 日照 甘肃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