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内科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9
1
作者 史艳萍 郑春梅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32期7297-7297,共1页
目的:对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体会即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对7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康复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基础性护理的临床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康复护理治疗... 目的:对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体会即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对78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康复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基础性护理的临床治疗,康复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康复护理治疗。3个月之后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对照组的护理有效率为76.9%,而康复组的护理有效率达到94.8%,两组对比康复组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基础性护理相比,对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给予康复护理,拥有更好的护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脑卒中 康复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嗅鞘细胞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赵楠 冯忠堂 +5 位作者 苏平 刘俊 高鸿 盛箫磊 庞江霞 王廷华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探索体外嗅鞘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和嗅鞘细胞,分别采用共培养及共培养液培养,观察嗅鞘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检测嗅鞘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情况。结... 目的探索体外嗅鞘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和嗅鞘细胞,分别采用共培养及共培养液培养,观察嗅鞘细胞对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检测嗅鞘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情况。结果共培养及共培养液培养4d后,神经干细胞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并有部分细胞分化,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RT-PCR结果显示,嗅鞘细胞表达-βNGF、BDNF、NT-3、PDGF-Bt、rkA和trkB的mRNA,而不表达NT-4。免疫组织化学嗅鞘细胞呈NGF、BDNF和p75染色阳性。结论嗅鞘细胞表达或分泌大量细胞因子,如NGF、BDNF、NT-3和PDGF,并可能通过旁分泌或靶源性模式作用于神经干细胞,促进其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嗅鞘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 细胞增殖 细胞培养 免疫组织化学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转基因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波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3
3
作者 张云茜 王建林 +1 位作者 周颐 王廷娟 《临床荟萃》 CAS 2011年第24期2123-2125,2129,共4页
目的探讨F波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组(无症状组)50例、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组(有症状组)50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上肢正中神经和下肢胫后神经F波,检测指标包括F波最短... 目的探讨F波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无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组(无症状组)50例、有周围神经损害症状组(有症状组)50例和正常对照组50例上肢正中神经和下肢胫后神经F波,检测指标包括F波最短潜伏期(Flmin)、平均潜伏期(Flmean)、F波离散度(Fchd)、F波出现率。结果无症状组正中神经Flmin、Flmean、Fch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Imin(21.33±2.22)ms vs(20.27±1.14)ms;Flmean(23.53±2.01)ms vs(22.15±1.70)ms;Fchd(5.37±3.50)ms vs(2.74±1.02)ms,F波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84.45±15.55)%vs(92.25±7.78)%,无症状组胫后神经Flmin、Flmean、Fch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lmin(45.91±4.25)ms vs(43.79±2.98)ms;Flmean(49.48±3.61)ms vs(45.48±2.96)ms;Fchd(7.35±4.77)ms vs(3.85±0.81)ms、F波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0.75±18.41)%vs(98.75±2.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有症状组正中神经和胫后神经的Flmin、Flmean、Fchd又比无症状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糖尿病患者正中神经、胫后神经运动传导正常者中的F波总异常率达58.2%;在上下肢远端运动神经传导正常的糖尿病患者中,Fchd异常率均高于F波出现率、Flmean和Flmin异常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远、近端周围神经均可受累,F波(尤其是Fchd)可作为早期诊断DPN的敏感指标,并有助于发现亚临床DPN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 神经传导 肌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血糖症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原因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志秀 王婷娟 +1 位作者 刘姚 王建林 《临床误诊误治》 2013年第2期24-26,共3页
目的探讨低血糖症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的原因及防范对策,提高对低血糖所致神经系统损害的识别。方法对2009年6月—2012年6月确诊为低血糖症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1例中19例(7例因发作性意识丧失,3例因发作性一侧肢体无... 目的探讨低血糖症误诊为神经系统疾病的原因及防范对策,提高对低血糖所致神经系统损害的识别。方法对2009年6月—2012年6月确诊为低血糖症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1例中19例(7例因发作性意识丧失,3例因发作性一侧肢体无力,5例因发作性反应迟钝、言语缓慢、言语不清,1例因发作性失语,3例因发作性记忆丧失)误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误诊时间1 h~5 d;8例误诊为癫痫(5例因四肢抽搐、发作性意识丧失而误诊为全面强直痉挛发作,3例因发作性意识蒙眬、失神样发作、不认识家人或发作性胡言乱语、吵闹、情绪失控的精神行为异常误诊为精神运动性癫痫),误诊时间6 h~20 d;4例因一侧肢体无力误诊为脑梗死,误诊时间2 h~3 d。18例入院后经过即刻血糖检测确诊为低血糖症,余13例系入院后监测血糖或于症状反复发作时检测血糖后确诊为低血糖症,确诊后立即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50 ml静脉注射,并持续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经过补充葡萄糖治疗后30例痊愈,1例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低血糖症多出现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复杂,表现多样,仅出现神经系统的表现时,容易误诊为神经系统的疾病。临床医生应加强对低血糖症的认识,以减少误诊,同时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糖症 误诊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配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罗丽华 雷进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年第9期52-53,共2页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颈椎间盘组织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据调查3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10%左右,40~50岁左右的人有25%患本病,50~70岁的发病率达到50%以上。
关键词 针灸 推拿 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骨肌萎缩症10例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
6
作者 张云茜 浦道学 +2 位作者 雷进 王建林 童龄 《临床荟萃》 CAS 2010年第22期1967-1969,共3页
关键词 夏科-马里-图斯病 遗传性疾病 X连锁 肌电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AIDS
7
作者 杨志秀 王建林 李恩元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第3期196-198,共3页
目的探讨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AID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提高对这部分患者的诊断识别能力。方法连续选择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人民医院的AIDS住院患者共165例,并对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 目的探讨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AID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提高对这部分患者的诊断识别能力。方法连续选择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人民医院的AIDS住院患者共165例,并对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患者中AIDS痴呆综合征10例,结核性脑膜炎4例,隐球菌脑膜炎5例,脑弓形虫病1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脊髓损伤但性质未明确者1例。本组32例患者中1年内死亡的有26例,占81.2%。结论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AIDS患者病情复杂,多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机会性感染,且进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首发症状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氟沙星致罕见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例
8
作者 杨志秀 王建林 贾帆 《中国现代医药科技》 2003年第4期4-4,共1页
关键词 氧氟沙星 神经系统 不良反应 治疗 抗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所等级医院护士对卒中后抑郁护理评估及干预的调查分析
9
作者 王静梅 张锐芝 周颐 《临床研究》 2016年第12期16-17,共2页
目的 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对卒中后抑郁知识的掌握,为卒中后抑郁护理提供培训依据.方法 2015年7月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对云南省三所三级医院及六所二级医院76名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护士对卒中后抑郁的评估、评... 目的 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对卒中后抑郁知识的掌握,为卒中后抑郁护理提供培训依据.方法 2015年7月采用自制的调查表对云南省三所三级医院及六所二级医院76名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进行现场调查.结果 护士对卒中后抑郁的评估、评估后的干预、抑郁量表的知晓与应用均相对较差,接受过相关知识培训的人数较少.结论 护理人员对卒中后抑郁知识掌握较差,特别是对如何评估、怎样干预缺乏正确的认识.非常有必要进行专项的专科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护理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杜伟 邵成民 +6 位作者 王建林 雷进 贾帆 曹兰芳 柴汝昌 苏伟 顾进川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31-233,共3页
目的 观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 32例发病在 2~ 2 0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尿激酶平均用量 6 5万U。患者病情在入院时由神经科医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目的 观察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 32例发病在 2~ 2 0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尿激酶平均用量 6 5万U。患者病情在入院时由神经科医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分数 (NIHSS)综合评分。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 3个月进行 ,按改良的Rakin分数 (MRS)分为好结果 (MRS 0~ 3)、差结果 (MRS 4~ 6 )两类。结果 灌注溶栓治疗后脑血管造影复查 ,闭塞血管再通率达 6 2 .5 % ,其中闭塞时间 6h内的 1 4例中 ,部分或完全再通 1 3例 ,闭塞时间在 6~ 2 0h的 1 8例中 ,部分或完全再通 7例。 2 0例患者 (6 2 .5 % )为好结果 ,1 2例 (37.5 % )为差结果 ,其中 2例死亡。 2例 (6 .2 5 % )发生症状性脑出血。良好的预后与入院时NIHSS评分 <2 0 (P <0 .0 1 )及血管再通 (P <0 .0 2 5 )密切相关 ,而血管再通又与开始溶栓时间 <6h有关 (P <0 .0 5 )。结论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可使大部分患者闭塞动脉再通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血管闭塞时间越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内溶栓 溶栓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6
11
作者 雷进 贾帆 杨志秀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8-468,共1页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早期 血肿扩大 手术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钳夹型急性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李经辉 黄辉 +3 位作者 吴海鹰 张云茜 熊飞 余化霖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71,75,共6页
建立一种大鼠的急性脊髓钝性损伤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随机将64只SD大鼠分成脊髓损伤组与对照组.脊髓损伤组建立脊髓T10节段垂直钳夹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打开椎管,不伤脊髓;建模后1 d、3 d、5 d、7 d、14 d、21 d、28 d分别进行BBB行为... 建立一种大鼠的急性脊髓钝性损伤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随机将64只SD大鼠分成脊髓损伤组与对照组.脊髓损伤组建立脊髓T10节段垂直钳夹脊髓损伤模型;对照组打开椎管,不伤脊髓;建模后1 d、3 d、5 d、7 d、14 d、21 d、28 d分别进行BBB行为学评分,体感诱发电位检测,评估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取局部受损脊髓病理检查.与对照组相比,脊髓损伤组术后1 d、3 d、5d、7 d、14 d、21 d、28 d BBB评分均降低(P<0.05),随时间延长BBB评分逐渐增高;术后6 h、1d、3 d、5 d、7 d未检测出体感诱发电位,14 d后均能检测出;同期病理观察显示脊髓损伤组大鼠脊髓钝性损伤后局部变性,充血,水肿,空洞形成.所以,钳夹型急性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是一种能很好模拟临床SCI的模型,操作简单,易于重复,其实验指标稳定,适合于脊髓损伤基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脊髓损伤 病理改变 体感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与曲唑酮治疗脑卒中睡眠障碍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 被引量:20
13
作者 曹兰芳 罗丽华 范云虎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19期2990-2992,共3页
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曲唑酮治疗脑卒中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对情绪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治疗的73例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试验组患者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 目的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曲唑酮治疗脑卒中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对情绪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治疗的73例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试验组患者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曲唑酮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睡眠总时间、深睡眠时间、快速眼动睡眠(REM)时间、AIS评分、NIHSS评分和HAMD评分差异。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总睡眠时间[(382.41±45.92)min]、深睡眠时间[(124.04±18.09)min]、REM时间[(106.73±21.09)min]较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AIS评分[(5.22±0.51)分]、NIHSS评分[(10.95±2.0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4周试验组患者HAMD评分[(8.63±1.18)分]、治疗后8周HAMD评分[(7.01±0.97)分]同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P<0.05)。结论针对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应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曲唑酮治疗可改善睡眠障碍和不良情绪,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曲唑酮 脑卒中 睡眠障碍 不良情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5
14
作者 曹兰芳 王建林 +2 位作者 杨志秀 罗丽华 李颖文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627-629,646,共4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的意义及效果。方法选取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于2016年6月至12月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所有病例首先行常规MRI检查,之后再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二者检查时间间隔1 h之上,然后对所...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的意义及效果。方法选取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于2016年6月至12月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所有病例首先行常规MRI检查,之后再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二者检查时间间隔1 h之上,然后对所有患者病灶区的ADC值进行计算和分析比较。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和急性脑梗死患者高信号显示率能达到100%,而传统MRI检查则显示为高信号或等信号。经过MRI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对比之后发现,超急性期和急性期脑梗死患者ADC值均低于对侧正常脑组织,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急性期脑梗死患者ADC值高于超急性期患者。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相对于常规MRI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具有更高的指导意义,对不同时期梗死病灶变化具有鉴定意义,可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隆昱洲 雷进 +2 位作者 罗丽华 尚正良 刘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1-383,共3页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27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5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进行MoCA量表、威斯康星卡片...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27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35例,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进行MoCA量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Stroop色词测验(SCWT)、连线测验、语词流畅性测验、数字广度分测验、符号-数字分测验评定。结果:治疗后2周,两组在各项认知测验方面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分数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在连线测验、SCWT测验耗时数方面均较治疗后2周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其余各项认知测验分数较2周时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在各项认知测验分数方面与治疗后2周相比,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各项认知测验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在各项认知测验分数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周、3个月、6个月两组间各项认知测验评分比较,存在差异,治疗组的评分好于对照组。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小脑顶核电刺激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6
作者 曹兰芳 李颖文 +2 位作者 王建林 杨志秀 罗丽华 《河北医药》 CAS 2017年第22期3436-3438,3442,共4页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8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扫描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记录DWI阳性病灶位置、大小、数目等。根据D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WI阳...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8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常规扫描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记录DWI阳性病灶位置、大小、数目等。根据D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WI阳性组与DWI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次数、症状持续时间、发病至DWI检查时间、临床症状、合并疾病。对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随访,比较2组短暂性脑缺血复发与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DWI阳性责任病灶检出率为38.2%显著高于T1WI+T2WI检查与FLAIR检查(P<0.05)。DWI阳性组发作次数>3次、症状持续时间≥1 h、失语、运动障碍患者比例显著高于DWI阴性组(P<0.05)。DWI阳性组再发短暂性脑缺血与进展为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DWI阴性组(P<0.05)。结论发作次数>3次、症状持续时间≥1 h、失语、运动障碍是DWI异常独立相关因素。DWI检查有助于发现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病灶,对患者临床转归具有提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儿SMN1和SMN2基因拷贝数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章印红 张云茜 +9 位作者 朱宝生 贺静 王蕾 唐新华 郭晶晶 靳婵婵 陈红 张杰 章锦曼 李利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9-243,共5页
目的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和SMN2拷贝数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高对SMA患儿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水平。方法选取45例SMA患儿,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对SMN1和SMN2基因拷贝数进行检测... 目的对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儿的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1(SMN1)和SMN2拷贝数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高对SMA患儿的早期诊断和临床干预水平。方法选取45例SMA患儿,应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技术对SMN1和SMN2基因拷贝数进行检测,分析SMN基因拷贝数同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 45例SMA患儿中,SMN1第7和8外显子纯合缺失者为42例,占93%(42/45);仅有第7外显子缺失者为3例,占7%(3/45)。SMA不同临床分型和SMN1基因第7、8外显子缺失类型间无相关性(P>0.05);SMA患儿和健康儿童的SMN2基因拷贝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以2和3拷贝者居多,后者以1和2拷贝者居多;不同SMA临床分型间SMN2拷贝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N2基因为2拷贝者发病年龄明显小于3和4拷贝者。Ⅰ型SMA患儿中SMN2拷贝数以2或3拷贝者居多,Ⅱ型以3拷贝者居多,Ⅲ型以3或4拷贝者居多。随着SMN2拷贝数增加,患儿发病年龄越大,保有的运动功能和临床结局越好,SMN2基因拷贝数同临床结局间的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MN2基因通过剂量补偿效应减轻SMA疾病严重程度,SMN2拷贝数同SMA临床表型具有相关性,可将其作为预测疾病严重程度的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 拷贝数 临床表型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术对大鼠脑出血后小肠粘膜形态学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建林 张苏明 +4 位作者 杨志秀 张晓敏 范云虎 张扬 王静梅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09年第6期399-401,407,共4页
目的:评价白术对脑出血大鼠小肠粘膜形态学的影响。方法: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治疗组24只及对照组8只,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和治疗组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后分别采用灌胃法每天灌注生理盐水和白术液(0.2 g/mL)。检测并分... 目的:评价白术对脑出血大鼠小肠粘膜形态学的影响。方法: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治疗组24只及对照组8只,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模型组和治疗组制备脑出血大鼠模型后分别采用灌胃法每天灌注生理盐水和白术液(0.2 g/mL)。检测并分析对照组及脑出血后第1、7、14天模型组、治疗组(每时间点各取8只)小肠粘膜的形态学参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脑出血后绒毛面积降低最快最明显,绒毛高度及粘膜厚度逐渐降低,肠腺密度和深度先降低后增高。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于脑出血后第1天小肠绒毛高度、粘膜厚度明显降低(P<0.01),绒毛面积略降,肠腺密度及深度略增;第7天小肠绒毛高度、绒毛面积及粘膜厚度略降,肠腺密度及深度明显增大(P<0.01);第14天小肠绒毛高度、绒毛面积及粘膜厚度明显增加(P<0.01),肠腺密度及深度略降。结论:脑出血可以引起小肠粘膜萎缩;白术可改变脑出血大鼠的小肠粘膜形态,从而促进大鼠肠道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脑出血 大鼠 肠粘膜结构 模型组 小肠绒毛高度 膜厚度 形态学参数 肠腺 对照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非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锐芝 王静梅 +1 位作者 李红霞 庞秋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5年第1期135-136,共2页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非手术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84例非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应用临床路径规范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比较2...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非手术治疗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84例非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试验组应用临床路径规范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比较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试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非手术治疗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从而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高血压脑出血 非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em自理模式训练对帕金森病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静梅 张锐芝 周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39-1440,共2页
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训练对帕金森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2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给予一般的帕金森病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Orem自理模式训练。治疗时间均为8周,治疗前后运用帕金... 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训练对帕金森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2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给予一般的帕金森病常规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Orem自理模式训练。治疗时间均为8周,治疗前后运用帕金森病的临床分级和改良的Webster评分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症状、体征及日常生活功能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或P<0.01)。结论:运用Orem自理模式训练能明显提高帕金森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OREM理论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