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育与艺术教育、完人教育关系问题的若干思考
1
作者 孙伟科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0年第4期20-23,共4页
美育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美育的性质和目的是什么?在我国当前的美学界存在着一些分歧。刘叔成等主编的《美学基本原理》中强调“美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蔡仪主编的《美学原理》中,认为美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艺术教育... 美育的含义究竟是什么,美育的性质和目的是什么?在我国当前的美学界存在着一些分歧。刘叔成等主编的《美学基本原理》中强调“美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蔡仪主编的《美学原理》中,认为美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艺术教育,其特点是情感教育。最近潘必新在《论美育的使命》中总结说:目前在我国存在着“完人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对于美育认识的分歧。然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蔡仪 美学 分歧 美育 根本问题 中国 内容 目的 含义
全文增补中
苏珊·朗格的舞蹈美学思想 被引量:5
2
作者 孙伟科 周倩旎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1年第3期78-80,共3页
苏珊·朗格(1895--1985年)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在音乐、舞蹈、文学、绘画等艺术领域也多有建树.苏珊·朗格从艺术符号学的角度出发,对诸多的艺术问题进行了经验和哲学相结合的研究.
关键词 学思 广泛 形式论 当代 表现论 苏珊·朗格 文学 舞蹈美学 绘画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西方悲剧意识的哲学基础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卫东 熊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19-23,共5页
西方的悲剧意识源于对有限性的认识。面对完美整一的宇宙本体 ,作为有限存在的人自然生出强烈的渴求 ,但有限性注定了人只可能无止境地接近生命本体 ,却永远无法达到它 ,永恒的悲剧感这样就产生了。古希腊文化内在性的匮乏 ,悲剧的动力... 西方的悲剧意识源于对有限性的认识。面对完美整一的宇宙本体 ,作为有限存在的人自然生出强烈的渴求 ,但有限性注定了人只可能无止境地接近生命本体 ,却永远无法达到它 ,永恒的悲剧感这样就产生了。古希腊文化内在性的匮乏 ,悲剧的动力只是外在的。基督教把信仰转向内在性。崇高和象征是内在性的表现 ,是西方近现代悲剧的两个重要特征。在后现代主义悲剧中 ,崇高和象征丧失了 ,结果是悲剧走向末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美学 悲剧意识 整一性 理式 内在性 崇高 象征 古希腊文化 基督教 信仰 后现代主义悲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育本质问题的再认识 被引量:6
4
作者 郝森林 陈敏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年第2期11-14,共4页
对前人比较有代表性的体育本质论进行了述评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体育本质论 ,指出体育即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 ,以全面发展和完善身体素质为直接目的的教育活动 .
关键词 体育 本质 身体素质 教育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郑声淫”看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音乐的文化学研究之三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卫东 张谛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5期47-50,共4页
出于维护礼制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孔子提出“郑声淫”的命题。郑声之“淫”,在于形式上违反五声规定;在内容上情无节制,对僵化的礼乐制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孔子把人生的意义定位于现世,将有限的个体生命转换为族类生命的无限延伸,... 出于维护礼制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孔子提出“郑声淫”的命题。郑声之“淫”,在于形式上违反五声规定;在内容上情无节制,对僵化的礼乐制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孔子把人生的意义定位于现世,将有限的个体生命转换为族类生命的无限延伸,他最为关注的是如何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维持现存,稳定社会秩序,保护族类的生存。他由此构建了以中和思想为核心的音乐美学理论,中和即过犹不及,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谐和,中是前提,和是结果,中是核心,有和必有中;和是中的必然,和必得中。温柔敦厚即中和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声淫" 中和思想 孔子 "淫乐" 形式 内容 音乐美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夸父原型新探——远古祈雨文化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卫东 《惠州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60-66,共7页
“夸父追日”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神话传说。夸父是其部族的首领和神巫 ,夸父族是华夏族团的一支。“夸父追日”实为春社求雨 ,神巫夸父被曝而死之事的演变。夸父为部族———人类的利益而献身。透过这个传说 ,可看出上古先民的生活、信... “夸父追日”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神话传说。夸父是其部族的首领和神巫 ,夸父族是华夏族团的一支。“夸父追日”实为春社求雨 ,神巫夸父被曝而死之事的演变。夸父为部族———人类的利益而献身。透过这个传说 ,可看出上古先民的生活、信仰和文化、思维状况及上古巫者为公众利益而大无畏牺牲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批评 神话传说 "夸父追日"故事 祈雨文化 华夏族团 神巫 春社 图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产业化讨论中几个需要澄清的问题
7
作者 郝森林 贾玉梅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67-68,共2页
本文通过对高等教育产业化讨论中的几个基本概念进行辨析,提出产业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手段,认为教育服务既是产品也是商品,主张高等学校通过经营获取利润。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本质 手段 产品 商品 产业化 教育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的土地思想
8
作者 红帆 《昆明学院学报》 1990年第2期86-93,共8页
本文旨在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土地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探讨“平均地权”思想的实质,并就“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两种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做了新的探索。文章认为,辛亥前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已经形... 本文旨在通过对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土地思想的形成及其内涵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探讨“平均地权”思想的实质,并就“平均地权”与“耕者有其田”两种思想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做了新的探索。文章认为,辛亥前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已经形成正式纲领。“平均地权”思想并非简单借用亨利·乔治单一地价税思想,而是企图以单一地价税的土地国有政策,实现“耕者有其田”,解放农民,消灭地主。“耕者有其田”是“平均地权”的主旨和核心。“平均地权”并不单指城市土地,也包括了农村土地,广大农村的土地问题才是它要解决的中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买卖 平均地权 “耕者有其田” 辛亥革命前 土地问题 农村土地 土地所有制 土地私有 土地收入 城市土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释哈姆雷特——兼及莎士比亚评价中的是是非非
9
作者 孙伟科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60-62,共3页
一句著名的西谚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形象,或者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形象;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或者不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莎士比亚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或者他根本就... 一句著名的西谚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形象,或者不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形象;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或者不是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莎士比亚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或者他根本就不懂艺术规律;如此之多的议论和尖锐的交锋,让我们不得不重读《哈姆雷特》,认识清楚哈姆雷特是怎样的人文主义者形象,莎士比亚是怎样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文学评价 人物形象 英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本质”的思辨——兼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美学的变革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伟科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 2000年第5期50-51,共2页
:“美是什么”往往不是对美本质的表述 ,“美在哪里”也不是对美本质的回答。美的本质繁复多样又充满着矛盾。美的本质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 ,不是永恒的 。
关键词 美本质 变革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美学史
全文增补中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被引量:3
11
作者 邵维庆 李豫凤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1999年第6期14-16,共3页
关键词 民主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 邓小平理论 人道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毛泽东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人”、“教育的起源”——辨析与探新
12
作者 郝森林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年第3期12-14,共3页
本文对“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论断进行了辨析与探讨,指出“创造了人本身”的“劳动”并非真正意义上人类的劳动,而只能是人类劳动的萌芽。教育起源于正在形成中的人类个体之间进行的生存经验和技能的模仿与交流。
关键词 劳动 教育起源 生存经验 创造
全文增补中
“大德育”概念中的人格研究理念
13
作者 邵维庆 李豫凤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年第6期5-8,共4页
“大德育”针对传统德育目标理想化、内容政治化、方法“非人化”所造成的各种弊端,倡导在德育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性地位,呼唤发掘人在道德方面的创造潜能,塑造适应现代社会的“自我发展型人格”。从“大德育”的层次性考察,人格心... “大德育”针对传统德育目标理想化、内容政治化、方法“非人化”所造成的各种弊端,倡导在德育活动中恢复人的主体性地位,呼唤发掘人在道德方面的创造潜能,塑造适应现代社会的“自我发展型人格”。从“大德育”的层次性考察,人格心理是该理论体系的基点和前提。在人格维度理论假设分析的基础上,“大德育”确立了以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性和动力性为核心的新型人格理念,区别于传统的人格理论。“大德育”倡导综合性人格研究思路,从“德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德育化”两个系统来考察,“大德育”人格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人格心理 “大德育” 人的全面发展
全文增补中
高校知识者的生存透视——简论黄玲的高校知识分子题材小说
14
作者 谢轶群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3期7-11,共5页
云南民族大学黄玲教授新出版的小说集《四季流云》,以平静淡然、见怪不怪的笔调讲述高校环境的污浊,以及知识分子因文化身份和文化使命的失落而表现出的低俗卑微。其作品以对高校题材的个性化把握、对高校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洞悉描摹,... 云南民族大学黄玲教授新出版的小说集《四季流云》,以平静淡然、见怪不怪的笔调讲述高校环境的污浊,以及知识分子因文化身份和文化使命的失落而表现出的低俗卑微。其作品以对高校题材的个性化把握、对高校知识分子生存状态的洞悉描摹,为时代夹缝中的卑微灵魂画像,隐晦流露道德判断和价值评价,显示出了自身特色和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玲小说 高校知识者 生存透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教育的内在矛盾简析
15
作者 王卫东 赵兰芳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02年第12期50-55,共6页
近年来,艺术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其内在矛盾也日益凸现。其中,创作与理论、专与博、基础与创作、艺术教育的个性要求与实际教学活动的共性化等矛盾最为突出。本文从艺术教育的目标与现实的矛盾切入,深入剖析艺术教育的深层矛盾,... 近年来,艺术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其内在矛盾也日益凸现。其中,创作与理论、专与博、基础与创作、艺术教育的个性要求与实际教学活动的共性化等矛盾最为突出。本文从艺术教育的目标与现实的矛盾切入,深入剖析艺术教育的深层矛盾,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创作与理论 专与博 基础与创作 个性与共性
原文传递
审美现代性与《红楼梦》的意蕴阐释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伟科 张云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60-173,共14页
本文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 ,评述了《红楼梦》艺术画面的内在意蕴 ,包括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生悲剧各种性质的认识、传统价值 (儒家理想 )重估、个体生命自由、审美对于人的完满性的意义等 ,指出艺术画面中社会与人的对立、人的自我分... 本文从审美现代性的角度 ,评述了《红楼梦》艺术画面的内在意蕴 ,包括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生悲剧各种性质的认识、传统价值 (儒家理想 )重估、个体生命自由、审美对于人的完满性的意义等 ,指出艺术画面中社会与人的对立、人的自我分裂、理想与现实的对立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的对于个性价值的超常轻视造成的 ,从而形成了社会停滞不前的恶性循环。在此基础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审美现代性 意蕴 自我分裂 重估 曹雪芹 个体生命 艺术 画面 传统价值
原文传递
宝黛爱情悲剧的一次预演——《红楼梦》第五十七回的分析
17
作者 孙伟科 《红楼梦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81,共11页
关键词 《红楼梦》 主线 故事 小说 宝黛爱情悲剧 延宕 黛玉 艺术作品 鲁智深 人物性格
原文传递
历史缘起与功过得失——五六十年代马克思主义方法在《红楼梦》研究中的应用
18
作者 孙伟科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01年第1期216-230,共15页
一、1954年马克思主义方法"评红"的历史缘起与自身策动1949年,由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变革,社会的政治。
关键词 红楼梦 马克思主义方法 五六十年代 毛泽东 意识形态 现实主义 红学研究 曹雪芹 俞平伯 自叙传
原文传递
胡适与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
19
作者 孙伟科 《东方丛刊》 2002年第1期66-77,共12页
胡适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道路开辟作用,不愧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另一方面是他的时代局限性的鲜明呈现。
关键词 胡适 文学观 美学观 中国 现代文学
原文传递
寻找新的表达方式——论先锋小说的叙事策略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静漪 《天津社会科学》 CSSCI 2001年第4期96-100,共5页
关键词 表达方式 先锋小说 叙事策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