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YOLOv5目标检测算法的航道工程鱼类智能识别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邱宁 彭士涛 +3 位作者 KONDOLF George Mathias 胡健波 马国强 于迅 《水道港口》 2024年第5期806-815,共10页
为促进深度学习技术在航道工程生态影响评估方面的应用,提高内河航道建设的生态化和智能化水平。文章筛选了36种长江航道工程区域典型鱼类为目标鱼种,采用原位与室内两种场景水下影像采集及人工标注的方法,建立了航道工程鱼类目标检测... 为促进深度学习技术在航道工程生态影响评估方面的应用,提高内河航道建设的生态化和智能化水平。文章筛选了36种长江航道工程区域典型鱼类为目标鱼种,采用原位与室内两种场景水下影像采集及人工标注的方法,建立了航道工程鱼类目标检测数据集。进一步利用该数据集基于YOLOv5目标检测算法进行了模型训练,并对训练的模型进行了测试验证。模型测试结果表明,训练数据集的精确率分数为0.933,召回率分数为0.98,平衡点处F1分数为0.89,均接近于1,训练效果较好。训练数据集与验证数据集的标注框损失值、目标损失值和分类损失值均趋近于0,训练和验证数据的拟合程度良好。混淆矩阵图表明不同鱼体之间能够互相区分,且能够预测为各自正确的类别。验证数据集整体mAP值为0.933,召回率分数0.98,F1平衡点处分数0.89,识别效果较好。整体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形成的基于YOLOv5的目标检测技术对航道工程典型鱼类具有优良的目标检测与识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OLOv5 目标检测 鱼类智能识别 航道工程 深度学习 生态影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开挖引起上部建筑物沉降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张宇亭 安晓宇 晋亚斐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2期54-57,共4页
地下隧道选线时,常不可避免的出现下穿建筑物的情况。为保证上部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需要控制下穿隧道引起的建筑物基础的沉降。不同基础型式的建筑物在下穿隧道施工中,沉降变化不同。通过三维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双管大型隧道开挖引起... 地下隧道选线时,常不可避免的出现下穿建筑物的情况。为保证上部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需要控制下穿隧道引起的建筑物基础的沉降。不同基础型式的建筑物在下穿隧道施工中,沉降变化不同。通过三维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双管大型隧道开挖引起的浅基础办公楼和桩基础厂房的沉降情况。由于隧道开挖引起的应力释放,建筑物基础的实测沉降随隧道的开挖而增加。距离隧道开挖距离近的位置沉降值较大,距离开挖距离远的位置沉降值较小。桩基础厂房的沉降值都明显小于浅基础办公楼。而开挖近点的沉降值大于远点的沉降值,最大可相差2.8倍。开挖初期浅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量明显高于桩基础,最大值可相差6倍。最终隧道开挖完成后,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量小于浅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变形 离心模型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修复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3
作者 杨计刚 闫龙 +5 位作者 吴宁宇 张健 聂智超 罗基伟 曲树盛 王亚民 《水道港口》 2025年第1期110-119,共10页
渗透结晶型防水剂作为一种可提升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关键材料被广泛关注,对于降低混凝土结构失效风险具有显著作用。针对钢筋混凝土海上结构在海洋复杂环境下易发生内部钢筋的腐蚀进而导致结构耐久性及可靠性降低、修复成本增加问题,通... 渗透结晶型防水剂作为一种可提升混凝土自修复技术的关键材料被广泛关注,对于降低混凝土结构失效风险具有显著作用。针对钢筋混凝土海上结构在海洋复杂环境下易发生内部钢筋的腐蚀进而导致结构耐久性及可靠性降低、修复成本增加问题,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分析了不同活性化学物质掺量下自修复混凝土抗渗以及抗压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新型自修复材料一次抗渗能力更强且具有更优的力学性能,在最优抗渗配合比下,该材料一次抗渗压力可达到2.3 MPa、二次抗渗压力可达2.2 MPa,在最优抗压配合比下,7 d和28 d最大抗压强度分别可达到53.26 MPa和70.25 MPa。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渗透结晶型混凝土自修复材料的配合比方法,为治理海洋等恶劣环境条件下混凝土结构失效提供一种更加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工结构 自修复混凝土 抗渗等级 抗压强度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中通道岛隧结合部波流特性及覆盖层稳定性试验研究
4
作者 聂晓彤 刘军其 +2 位作者 戈龙仔 陈汉宝 刘海源 《水道港口》 2024年第4期486-494,共9页
基于岛隧工程结合部与传统隧道、近岸陆地工程衔接存在明显差别,以及在设计上面临的新难题,为保证深中通道岛隧结合部沉管隧道覆盖层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结合部区域范围内波流特性和防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 基于岛隧工程结合部与传统隧道、近岸陆地工程衔接存在明显差别,以及在设计上面临的新难题,为保证深中通道岛隧结合部沉管隧道覆盖层在极端恶劣条件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结合部区域范围内波流特性和防护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开展物理模型试验,模拟了包括波浪和水流之间变化角度的水动力场,以及波流耦合作用护面块体稳定性;揭示了岛隧结合部波流耦合效应,总结了波高比(H_(s)′/H_(s))和流速比(U′/U)与相对流速(U/C)、波陡(H_(s)/L)、相对水深(d/L)和波流夹角(α)变化规律,并导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同时通过多组试验对比优化,获得了护面块体最优稳定重量,导出了波流耦合作用下护面块体稳定重量的计算方法。研究结果不仅解决了深中通道重大工程的实际问题,也为今后海底沉管隧道覆盖层的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中通道工程 岛隧结合部覆盖层 波流耦合 稳定性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高液限土的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5
作者 李治朋 《水道港口》 2023年第3期460-465,共6页
通过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等手段,对苏北高液限土的工程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液限土的液限对分类定名、状态等物理性质有显著影响,含水量相同时,液限越高,土的状态越硬,高液限土的强度及承载力远高于同含水量的淤泥质土,高液... 通过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等手段,对苏北高液限土的工程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液限土的液限对分类定名、状态等物理性质有显著影响,含水量相同时,液限越高,土的状态越硬,高液限土的强度及承载力远高于同含水量的淤泥质土,高液限土的压缩系数大,压缩模量小,固结系数随液限的增大而减小。苏北地区高液限土具有高含水率、高压缩性、固结系数低、强度相对高的特点,必然会表现出不同于一般粘性土的工程性质,研究结论可为高液限土地基处理等岩土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液限土 含水量 强度 承载力 压缩系数 压缩模量 固结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浪作用下斜坡式护岸L型胸墙受力规律试验研究
6
作者 王莹钊 刘宇 刘鸣洋 《中国水运》 2025年第4期84-86,89,共4页
文中以中交营口LNG接收站护岸工程为例,通过开展断面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波浪作用下斜坡式护岸L型胸墙受力规律,对比了L型胸墙正反两种布置型式的受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波要素作用下,反L型胸墙所受水平力、竖向力、倾覆力矩和底... 文中以中交营口LNG接收站护岸工程为例,通过开展断面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波浪作用下斜坡式护岸L型胸墙受力规律,对比了L型胸墙正反两种布置型式的受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相同波要素作用下,反L型胸墙所受水平力、竖向力、倾覆力矩和底板浮托力均明显小于正L型胸墙;反L型胸墙利用了顶板受到的波浪下压力,趾板的遮蔽作用以及下压力和浮托力的相位差,稳定性明显好于正L型布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式护岸 反L型胸墙 波压力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岱山—洋山跨海通道水沙环境影响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李文丹 李孟国 +2 位作者 解鸣晓 赵张益 韩志远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80,共10页
杭州湾是世界闻名的强潮河口,具有不规则的岸线边界、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复杂的水动力泥沙环境。岱山—洋山跨海通道位于杭州湾湾口水域,将岱山与洋山近35km连通,实现了上海—洋山—岱山—舟山—宁波跨海通道的全线贯通,其建设具有非... 杭州湾是世界闻名的强潮河口,具有不规则的岸线边界、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复杂的水动力泥沙环境。岱山—洋山跨海通道位于杭州湾湾口水域,将岱山与洋山近35km连通,实现了上海—洋山—岱山—舟山—宁波跨海通道的全线贯通,其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考虑波浪作用的潮流泥沙数值模型,讨论了岱山—洋山跨海通道几种工况对杭州湾大范围海域水沙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海通道实施后潮位变化在大桥轴线附近较为敏感,远离则基本没有影响,高低潮位变化幅度大多在2 cm以内。杭州湾涨落潮量减小小于0.6%。水流流态和水下地形仅在大桥附近水域存在明显变化。从对杭州湾水沙环境影响角度考虑,岱山—洋山跨海通道几种工况均可行,建议关注桥墩和人工岛附近的局部冲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杭州湾 舟山群岛 数学模型 潮流 含沙量 岸滩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胶囊振荡水柱式波能转换装置的水动力特性研究
8
作者 余海涛 白志刚 +2 位作者 王英志 刘宣 俞杰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2-156,共15页
波浪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为推进波能资源的利用,开发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波能转换装置(WEC),提出了创新性的弹性胶囊振荡水柱式(EC-OWC)波能转换装置,设计建立了物理试验模型。通过膨胀波试验,研究了弹性胶囊的膨胀特性和自... 波浪能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为推进波能资源的利用,开发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波能转换装置(WEC),提出了创新性的弹性胶囊振荡水柱式(EC-OWC)波能转换装置,设计建立了物理试验模型。通过膨胀波试验,研究了弹性胶囊的膨胀特性和自由膨胀波的运动特性;通过波浪试验,研究了装置与波浪耦合作用时的水动力性能,以及波浪和模型参数对系统振荡和波高放大比的影响。结果显示:装置内外水头差由0增加至30 cm时,自由膨胀波波速由约3.02 m/s减小至1.90 m/s,与一维纵波理论结果规律相符;相对水深在0.0644~0.0782范围内时,稳定后的波高放大比基本均超过4,其中相对水深值为0.0706时达到最大波高放大比6;波高放大比随相对水头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相对水头值为6时达到最大波高放大比6.5;波高放大比在相对管长为1.77时达到最大值6.35。结果表明:一维纵波理论可为弹性胶囊的设计提供支撑;控制水头差可有效调整装置的自然振荡周期;当装置内外振荡周期相匹配时,系统达到近似共振,装置内部膨胀波为驻波,且当胶囊长度接近半波长时,波高放大比达到最大。通过对EC-OWC模型的初步水动力性能试验研究,展示了该装置的优越性能和共振特性,可为此类WEC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能 膨胀波 波能转换装置 振荡水柱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港大港港区LNG 船舶进出港通航时段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孔宪卫 孔令臣 +4 位作者 米伟 张帅 薛坤 李延伟 吴士强 《水道港口》 2022年第3期364-369,共6页
针对天津港大港港区LNG船舶的进出港时间问题,载运散装液化天然气的船舶不宜夜航。经计算统计,LNG船舶进港所需时间取4.5 h,全年均可满足LNG船在12:00进港,66.3%比例天数可满足LNG船在13:00进港,41.9%的天数可满足LNG船在14:00之前进港... 针对天津港大港港区LNG船舶的进出港时间问题,载运散装液化天然气的船舶不宜夜航。经计算统计,LNG船舶进港所需时间取4.5 h,全年均可满足LNG船在12:00进港,66.3%比例天数可满足LNG船在13:00进港,41.9%的天数可满足LNG船在14:00之前进港。LNG船舶出港所需时间取2.8 h,全年均可满足LNG船在14:00出港,58.6%比例的天数可满足LNG船在15:00出港,41.9%的天数可满足LNG船在15:30出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G船舶 通航时段 夜航 进出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峰畸形波生成、演化过程的外部特征研究
10
作者 崔成 潘文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9-89,共11页
在实际海况中,由于波浪组分方向不同,使海浪常表现为三维短峰波,与二维长峰波相比,有诸多异同特征。为了研究三维畸形波生成和演化过程中异常大波的外部特征以及大波间的关联,本文采用色散和方向聚焦方法在物理水池中模拟了短峰畸形波... 在实际海况中,由于波浪组分方向不同,使海浪常表现为三维短峰波,与二维长峰波相比,有诸多异同特征。为了研究三维畸形波生成和演化过程中异常大波的外部特征以及大波间的关联,本文采用色散和方向聚焦方法在物理水池中模拟了短峰畸形波的整个生成和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生成和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异常大波沿着方向分布函数峰值方向演化,具有一定程度“对称”特征;根据异常大波的特征参数可将该过程分成3~4个典型的阶段,这意味着可以根据异常大波的特征参数判断其所处阶段及预测其演化趋势;三维畸形波生成和演化过程可能会跳过“波群”或者“深谷”阶段,与二维畸形波相比,时−空范围较小,这意味着在三维波浪场中,与畸形波相关的深谷和波群的发生概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形波 生成和演化 三维 多向波 短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霍尔锚拖曳运动状态离心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11
作者 安晓宇 王斐 +5 位作者 纪文栋 张宇亭 刘现鹏 李建东 元光宗 边天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17-121,共5页
对于平铺或浅埋在海床中的海底管道和电缆,意外的拖锚作业是影响其安全运营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锚在土中的拖动过程中时刻发生着土的大变形和破坏,涉及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及接触非线性等诸多力学问题,通过解析的研究手段很难准确... 对于平铺或浅埋在海床中的海底管道和电缆,意外的拖锚作业是影响其安全运营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锚在土中的拖动过程中时刻发生着土的大变形和破坏,涉及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及接触非线性等诸多力学问题,通过解析的研究手段很难准确地分析拖锚过程。采用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手段展开拖锚研究,测试和计算了不同重量的船锚在不同类型海床上的运动趋势、拖曳力发展规律、入土深度等。结果表明,在低强度的黏性土海床上拖锚,极有可能会产生一种假抓底现象;在中高强度的黏性土海床上拖锚,锚的拖动过程可以分为土台形成阶段、锚爪楔入阶段和运动稳定阶段三个阶段;在无黏性土和黏性土海床上,达到稳定阶段时拖动的距离分别是锚长的4倍和1.27~1.96倍;对于质量大于6 t的霍尔锚,无论在黏性土海床还是非黏性土海床上,锚爪的入土深度均大于1 m,拖锚作业很有可能会对海管或海缆造成直接损坏,需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霍尔锚 拖锚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入土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FL的海上风电单桩基础冲刷动力响应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文辉 李永进 +4 位作者 吴宁宇 杨永焱 聂智超 曲树盛 张健 《水道港口》 2024年第1期18-27,共10页
单桩式基础作为海上风电应用最为广泛的支撑型式,其周围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冲蚀。目前,海上风电基础冲刷后的结构动力响应研究较少考虑叶片、机舱、轮毂等细节特征,而是将上部结构简化为质点或静止状态,缺乏基础-结构-荷载一体化数值仿真... 单桩式基础作为海上风电应用最为广泛的支撑型式,其周围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冲蚀。目前,海上风电基础冲刷后的结构动力响应研究较少考虑叶片、机舱、轮毂等细节特征,而是将上部结构简化为质点或静止状态,缺乏基础-结构-荷载一体化数值仿真方法,难以反映冲刷后风机结构振动规律。为此,依托菩提岛海上风电场,通过多波束扫测探明了单桩基础最大冲刷深度,基于AFL(等效嵌固长度)法考虑桩基柔性特征,计算不同冲刷深度下桩基等效嵌固长度,建立风、浪共同作用下风机仿真模型,揭示不同冲刷深度下单桩式海上风电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现有桩基冲刷深度难以引起结构共振,且风机的整体振幅较小。塔架和桩基均在F-A(前后)向出现最大振幅,而S-S(侧)向和YAW(垂)向的位移幅值相对较小,故需要对F-A向振动进行重点监测。随着桩基局部冲刷深度增加,风机结构固有频率单调递减,当冲刷深度达到12 m,结构整体刚度不足,给出了海上风电单桩基础冲刷安全阈值。提出的单桩式海上风电动力响应分析方法可为工程中不同冲刷深度引起风机振动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桩 海上风电 多波束扫测 冲刷 固有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岛与多工程影响下的潮流动力响应特征
13
作者 纪超 姜奇 +2 位作者 马殿光 吕彪 周俊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7-1847,共11页
人工岛常与连岛桥、海岸防护等工程构成复杂的人工岛工程系统,科学评估人工岛与多工程对周围海域潮流动力的影响,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海南三亚新机场工程为对象,建立了工程海域潮流数学模型,采用实测的潮... 人工岛常与连岛桥、海岸防护等工程构成复杂的人工岛工程系统,科学评估人工岛与多工程对周围海域潮流动力的影响,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海南三亚新机场工程为对象,建立了工程海域潮流数学模型,采用实测的潮位、流速、流向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拟研究了人工岛、离岸潜堤和连岛桥等多工程作用下的潮流场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工程海域的主体潮流特征为往复流,人工岛建设后其周围产生绕流,人工岛东北偏北和西南偏南两侧流速增大,西北偏西和东南偏东两侧形成缓流区,流速显著减小;弧形离岸潜堤修建后,其南北两侧由于绕流作用流速增大,弧内与东西两侧因阻水影响流速减小;连岛桥建设对潮流场的影响相对较小,主要表现为连岛桥背流侧的流速总体减小,而在人工岛与离岸潜堤的部分掩护区域,连岛桥则会导致流速有所增加。总体而言,在人工岛、离岸潜堤和连岛桥的共同作用下,工程海域潮流动力的时空变化将更为复杂,工程对不同位置处水流运动的影响规律存在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岛 离岸潜堤 连岛桥 潮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道开挖对护岸结构影响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
14
作者 吴文华 安晓宇 +2 位作者 刘勇军 杨立功 张宇亭 《水运工程》 2024年第7期232-238,共7页
为了研究航道开挖对新老护岸结构的影响,依托东宗线航道四改三工程,利用大型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平台研究航道开挖对老挡墙护岸结构、新施工钢板桩的受力和变形特征的影响,得出航道开挖过程中板桩两侧土压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开挖深... 为了研究航道开挖对新老护岸结构的影响,依托东宗线航道四改三工程,利用大型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平台研究航道开挖对老挡墙护岸结构、新施工钢板桩的受力和变形特征的影响,得出航道开挖过程中板桩两侧土压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开挖深度增加,靠岸侧(主动侧)土压力逐渐减小;受板桩位移、变形及离心模型试验重液影响,临水侧(被动侧)土压力部分减小,底部土压力增大。开挖卸载导致老挡墙呈现向水侧移动且向后翻转的趋势。设计工况的极限开挖深度约为3.6 m,此时钢板桩顶部帽梁的水平位移达到0.069 m;对于6、8和10 m 3种长度的板桩,其极限开挖深度约为0.5~0.6倍桩长,且随着桩长增加极限开挖深度逐渐降低。研究得出不同板桩长度下开挖深度的阈值,可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道 板桩 挡墙 离心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桩防波堤设计参数试验验证与规范对比研究
15
作者 亢戈霖 陈汉宝 +1 位作者 刘海源 齐作达 《中国港湾建设》 2024年第6期28-33,共6页
板桩防波堤是一种对深厚软土地基有较高适应性的防波堤结构,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少。以某海外板桩防波堤工程为例,采用不规则波对不同水深处的防波堤断面开展设计波浪要素断面试验,判断护底块石、沙垫层稳定性,测量模型越浪量和防波堤迎浪... 板桩防波堤是一种对深厚软土地基有较高适应性的防波堤结构,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少。以某海外板桩防波堤工程为例,采用不规则波对不同水深处的防波堤断面开展设计波浪要素断面试验,判断护底块石、沙垫层稳定性,测量模型越浪量和防波堤迎浪侧所受波浪力分布,验证防波堤结构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最后将试验结果与国内外规范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得到的波浪力及越浪结果偏于安全,防波堤设计高程合适;不同波浪状态下规范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值之间的差异不尽相同,进行具体工程设计时,需将规范公式计算与物理模型试验结合,力求设计参数合理,保证防波堤自身结构及掩护港区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基 印度尼西亚 板桩防波堤 波浪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风暴潮对海口湾西海岸沙质海滩影响研究
16
作者 林于渟 邵铁政 +3 位作者 刘鹏 左书华 张义丰 郑斌鑫 《水道港口》 2024年第6期859-868,共10页
海南岛海口湾西海岸海滩在短期内连续受到多次台风影响,基于台风前后海滩剖面实测资料和现场调查,研究了海滩动态变化对连续台风的响应。结果表明:海滩剖面以侵蚀为主,侵蚀下切,滩面坡度变陡是海滩剖面对连续台风动力过程的基本响应;不... 海南岛海口湾西海岸海滩在短期内连续受到多次台风影响,基于台风前后海滩剖面实测资料和现场调查,研究了海滩动态变化对连续台风的响应。结果表明:海滩剖面以侵蚀为主,侵蚀下切,滩面坡度变陡是海滩剖面对连续台风动力过程的基本响应;不同位置海滩对台风的响应特征有所不同;假日海滩区受风暴作用后形成了典型的风暴剖面,水下沙坝分布明显,而其他剖面该特征则不明显;假日海滩剖面的台风响应强度最小,五源河口东侧与长滨北五路岸段海滩剖面则局部侵蚀较为严重;各海滩沉积物略有粗化,分选性有所减弱。台风作用下的海滩动态响应机制复杂,近岸地质地貌、台风动力过程和海岸工程等均对海滩的风暴响应产生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海滩剖面 侵蚀 风暴潮 海口湾西海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并联平台的港口船舶智能系泊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高峰 唐友刚 +3 位作者 赵铁石 胡克 丁实兴 胡传琦 《水道港口》 2022年第1期1-7,共7页
随着海运业发展对船舶大型化、装卸效率提升的需求以及码头作业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港口系泊这一传统作业方式提出了挑战。文章基于船舶水动力学及机构运动理论,从船舶系泊工况和要求出发,开展自动系泊机构设计,并研发了基于3UPS/6UP... 随着海运业发展对船舶大型化、装卸效率提升的需求以及码头作业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港口系泊这一传统作业方式提出了挑战。文章基于船舶水动力学及机构运动理论,从船舶系泊工况和要求出发,开展自动系泊机构设计,并研发了基于3UPS/6UPS并联平台单元构成的具备主动减摇能力的智能化自动系泊方案,通过系统机构分支的恢复力与被动阻尼自主适应系泊船舶的运动量,实现主动控制系泊船舶姿态,并依托所研发样机在波浪水池开展了不同工况的船模试验以验证方案可行性,从改善船舶运动量角度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泊 智能 并联平台 运动量 泊稳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海航道数字孪生场景构建方法研究
18
作者 毕金强 高邈 +3 位作者 鲍可馨 张文嘉 王培人 秦柳 《水道港口》 2024年第6期939-946,共8页
针对沿海航道数字孪生场景构建过程中航道要素采集、数据融合组织和多维映射模型快速构建能力不足的难点,提出了一种沿海航道数字孪生场景构建方法。利用密度聚类与DENCLUE算法,分别提取船位点、转向点、交汇点等代表性特征点构建航道... 针对沿海航道数字孪生场景构建过程中航道要素采集、数据融合组织和多维映射模型快速构建能力不足的难点,提出了一种沿海航道数字孪生场景构建方法。利用密度聚类与DENCLUE算法,分别提取船位点、转向点、交汇点等代表性特征点构建航道交通流网络,为无人艇巡航和数据采集提供了航行区域。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神经网络算法,基于自主巡航无人艇搭载单目相机对水上环境进行语义分割,实现了航行环境的态势感知,融合海洋环境要素并将采集的航道空间要素和水面船舶航行等信息应用于孪生场景的构建。研发了航道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模型,实现了大并发量情况下航道要素数据索引的快速创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几何-物理-行为-规则”的沿海航道全要素数字孪生体,实现了物理航道向数字航道的多维映射。通过试验海域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无人艇环境动态感知、自主巡航、航道要素高效建模和增强显示,为沿海航道数字孪生场景快速构建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自主巡航 无人艇 航道要素 多源异构 动态感知 密度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海大桥沉井水中沉放流场及水流力模拟研究
19
作者 欧阳石 李勇海 +3 位作者 杨嘉毅 严冰 欧阳群安 李泽 《水道港口》 2024年第3期339-349,共11页
水中沉放是设置沉井施工的重要环节,明晰沉放过程中周围流场结构及受力特性是开展沉井沉放施工的基本前提。文章以西堠门公铁两用跨海大桥#4墩嵌入式设置沉井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沉井基坑开挖对周围流场的影响,研究... 水中沉放是设置沉井施工的重要环节,明晰沉放过程中周围流场结构及受力特性是开展沉井沉放施工的基本前提。文章以西堠门公铁两用跨海大桥#4墩嵌入式设置沉井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沉井基坑开挖对周围流场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沉深及不同流速条件下的沉井内外流场形态与所受水流力,获得了绕流特征与沉井受力随沉深及流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受沉井形态及基坑地形影响,三维绕流特性较为显著;入水沉放深度对竖向绕流形态、紊动强度等参量具有显著影响;不同来流速度下的绕流形态、流场速度分布规律、相对紊动强度较为一致;受尾涡脱落影响,沉井所受横、纵向水流力均会伴随一定幅值的波动,均值与沉深、来流速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基坑的存在降低了沉井竖向阻塞作用,会减小沉井所受水流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置沉井 水中沉放 流场特征 水流力 数值模拟 跨海大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典型碍航滩段航道整治数学模型及船舶仿真模拟研究
20
作者 李晓松 孔宪卫 +1 位作者 蔡翼枫 李笑晨 《水道港口》 2024年第1期35-42,共8页
长江是重要的航运通道,碍航滩段对船舶安全航行造成严重影响,以长江涪陵至丰都老虎梁河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的水文地形资料,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典型滩段的碍航特性、整治参数、整治方案进行了研究。基于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及船舶... 长江是重要的航运通道,碍航滩段对船舶安全航行造成严重影响,以长江涪陵至丰都老虎梁河段为研究对象,基于实测的水文地形资料,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典型滩段的碍航特性、整治参数、整治方案进行了研究。基于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及船舶操纵模拟,对整治方案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并确定窄深型挖槽方案为最优整治方案,为消除通航瓶颈、保障船舶安全和航道畅通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碍航滩段 航道整治 二维水流 船舶操纵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