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唐山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数字乡村建设的驱动因素与路径选择——组态视角下的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佳兴
林韬杰
邱寒青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6期177-186,共10页
根据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中国部分地区的乡村数字化指数偏低,区域间存在“数字鸿沟”现象,然而关于数字乡村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缺乏。为助力政府科学精准地驱动数字乡村发展、破解中国数字乡村发...
根据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中国部分地区的乡村数字化指数偏低,区域间存在“数字鸿沟”现象,然而关于数字乡村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缺乏。为助力政府科学精准地驱动数字乡村发展、破解中国数字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探索生成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具体路径。基于“社会-技术”理论框架,以《县域数字乡村指数(2020)》中28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社会、技术和外部环境3个层面分析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影响机制和驱动路径,并通过条件组态充分性分析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实现路径。结果发现:与《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总体结果一致,28个省份数字乡村建设成效差异明显,从东部、中部到西部依次呈现递减趋势;数字乡村发展本质上在于及时回应公众期望及诉求,实现政策服务供给与人民多元需求的相互匹配,其建设成效受到公共需求压力、社会舆论宣传、技术软实力、数字化服务能力、领导重视、财政支持等多维因素的共同作用,技术创新驱动型、综合协调联动型、社会压力响应型是其实现高水平建设成效的3条驱动路径。因此,中国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数字乡村,要始终坚持以农民需求为中心的数字乡村发展导向,持续提升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强化多种要素协同整合,并提升数字乡村建设的策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乡村数字化指数
公共需求
组态分析
“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美国基础研究政策的转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政策体制的分析
2
作者
范旭
林韬杰
《中国公共政策评论》
2023年第2期44-64,共21页
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是美国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的重要基石,这与美国把鼓励基础研究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政策领域密不可分。本文借鉴卡特·威尔逊“政策体制”理论,构建解释美国基础研究政策转变的分析框架,发现在政策范式上...
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是美国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的重要基石,这与美国把鼓励基础研究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政策领域密不可分。本文借鉴卡特·威尔逊“政策体制”理论,构建解释美国基础研究政策转变的分析框架,发现在政策范式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逐渐从对立走向融合;在权力安排上,政府愈发成为基础研究政策的核心行动者,基础研究政策事权逐渐收归国有,政策部署更加突出应用导向;在组织架构上,举国体制日益成为基础研究政策实施的主导模式。美国基础研究政策的转变对中国有三点启示:一是要加快构建基于中国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研究理论体系;二是要加强全链覆盖、点面融通、平战结合的基础研究政策系统部署和敏捷实施;三是要推进政府与市场错位协同,合力促进基础研究资源优化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研究
政策体制
转变
美国
原文传递
题名
数字乡村建设的驱动因素与路径选择——组态视角下的定性比较分析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佳兴
林韬杰
邱寒青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人工智能
与数字
经济
广东省
实验室
(
广州
)
战略研究中心
广东省
生产力促进
中心
出处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6期177-186,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预算绩效管理视阈涉农资金统筹长效机制研究”(20CGL043)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数字治理的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体系研究”(GD21TW07-02)。
文摘
根据北京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县域数字乡村指数》,中国部分地区的乡村数字化指数偏低,区域间存在“数字鸿沟”现象,然而关于数字乡村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缺乏。为助力政府科学精准地驱动数字乡村发展、破解中国数字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探索生成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具体路径。基于“社会-技术”理论框架,以《县域数字乡村指数(2020)》中28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社会、技术和外部环境3个层面分析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影响机制和驱动路径,并通过条件组态充分性分析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成效的实现路径。结果发现:与《县域数字乡村指数》总体结果一致,28个省份数字乡村建设成效差异明显,从东部、中部到西部依次呈现递减趋势;数字乡村发展本质上在于及时回应公众期望及诉求,实现政策服务供给与人民多元需求的相互匹配,其建设成效受到公共需求压力、社会舆论宣传、技术软实力、数字化服务能力、领导重视、财政支持等多维因素的共同作用,技术创新驱动型、综合协调联动型、社会压力响应型是其实现高水平建设成效的3条驱动路径。因此,中国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数字乡村,要始终坚持以农民需求为中心的数字乡村发展导向,持续提升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强化多种要素协同整合,并提升数字乡村建设的策略性。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乡村数字化指数
公共需求
组态分析
“三农”问题
乡村振兴
Keywords
digital village construction
rural digitalization index
public demand
configuration analysis
issues relating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rural revitalization
分类号
F49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F224.2 [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G301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美国基础研究政策的转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政策体制的分析
2
作者
范旭
林韬杰
机构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华南理工大学
人工智能
与数字
经济
广东省
实验室
(
广州
)
战略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公共政策评论》
2023年第2期44-64,共2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研究”(18AKS008)
科技部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后疫情时期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研究”(ZLY202019)
文摘
雄厚的基础研究实力是美国成为全球创新策源地的重要基石,这与美国把鼓励基础研究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政策领域密不可分。本文借鉴卡特·威尔逊“政策体制”理论,构建解释美国基础研究政策转变的分析框架,发现在政策范式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逐渐从对立走向融合;在权力安排上,政府愈发成为基础研究政策的核心行动者,基础研究政策事权逐渐收归国有,政策部署更加突出应用导向;在组织架构上,举国体制日益成为基础研究政策实施的主导模式。美国基础研究政策的转变对中国有三点启示:一是要加快构建基于中国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研究理论体系;二是要加强全链覆盖、点面融通、平战结合的基础研究政策系统部署和敏捷实施;三是要推进政府与市场错位协同,合力促进基础研究资源优化配置。
关键词
基础研究
政策体制
转变
美国
Keywords
Basic Research
Policy Regime
Evolution
America
分类号
G327.12 [文化科学]
D771.2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数字乡村建设的驱动因素与路径选择——组态视角下的定性比较分析
王佳兴
林韬杰
邱寒青
《科技管理研究》
CSSCI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美国基础研究政策的转变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政策体制的分析
范旭
林韬杰
《中国公共政策评论》
2023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