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下肢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及创面疼痛的影响
1
作者 闫文虎 云亮 吴浪滔 《中外医疗》 2025年第5期20-24,共5页
目的探讨下肢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对血清炎性因子及创面疼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仁怀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下肢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 目的探讨下肢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对血清炎性因子及创面疼痛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仁怀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下肢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成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常规引流技术治疗,研究组给予VSD治疗。比较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指标、疼痛程度、肉芽组织覆盖率、细菌清除率。结果两组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8水平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疼痛程度评分治疗后均更低,且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肉芽组织覆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的肉芽组织覆盖率更高,研究组比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细菌清除率两组对比,研究组较对照组更高[(95.58±4.09)%比(91.79±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83,P<0.05)。结论下肢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患者采用VSD治疗,能够促进炎症反应缓解,减轻疼痛,促进伤口肉芽组织生长,并有效清除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血清炎性因子 创面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Logsplitter骨折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吴浪滔 云亮 闫文虎 《中外医疗》 2025年第8期53-56,112,共5页
目的比较踝关节Logsplitter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仁怀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踝关节Logsplitter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切开复位组(n=30)与闭合... 目的比较踝关节Logsplitter骨折患者采用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简单随机选取2022年6月—2024年6月仁怀市中医院收治的60例踝关节Logsplitter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切开复位组(n=30)与闭合复位组(n=30)。闭合复位组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切开复位组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恢复优良率、踝关节功能、踝关节活动度、并发症。结果切开复位组恢复总优良率为90.00%(27/30),高于闭合复位组的6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Baird踝关节评分均较术前提升,且切开复位组患者两项评分均高于闭合复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两组踝关节活动度(跖屈、内翻、外翻、背伸)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组间跖屈、内翻、外翻、背伸活动度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切开复位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33%(4/30),低于闭合复位组的26.67%(8/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7,P>0.05)。结论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Logsplitter骨折患者均能提高患者踝关节活动度,且切开复位组患者恢复优良率高,踝关节活动评分佳,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Logsplitter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 闭合复位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