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
1
作者 马小伟 綦志松 张玥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5年第2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仪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去骨...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仪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和观察组(30例,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术后均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7 d的颅内压,术前、术后7 d脑氧摄取率(CEO_(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VO_(2))、脑灌注压(CCP)、达峰时间(TTP)、脑血容量(CBV),术前、术后1个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随访6个月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6个月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与术前比,术后1~7 d两组患者颅内压水平均呈降低趋势,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术后7 d两组患者CEO_(2)、SVO_(2)、CCP、CBV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TTP均缩短,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GCS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GOS高于对照组(均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去骨瓣减压术相比,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能够更有效地降低颅内压,改善脑氧代谢和血流动力学,更有助于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 常规去骨瓣减压术 颅内压 脑氧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伤性半球性脑肿胀伴薄层硬膜下血肿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志坚 周国林 曹水江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866-867,共2页
关键词 外科手术 治疗 外伤性半球性脑肿胀 薄层硬膜下血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手术与早期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周国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19期57-58,共2页
目的探讨超早期手术与早期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21例采用超早期手术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早期手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1.42%,明显... 目的探讨超早期手术与早期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观察组21例采用超早期手术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早期手术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1.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急性肾衰竭以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早期手术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早期手术 早期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杨麟 周国林 刘志坚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15期111-112,共2页
目的探讨使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的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愈84例,死亡0例;发生并发症28例... 目的探讨使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的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4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愈84例,死亡0例;发生并发症28例,其中,血肿复发4例,颅内积气8例,硬膜下积液6例,钻孔部位硬膜外血肿2例,脑脊液漏1例,继发癫痫3例,颅内感染0例,老年人肺部感染1例,对侧硬膜下血肿1例,局部脑挫裂伤2例。结论钻孔引流术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但如果操作不规范或术后护理不当,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孔引流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骨钻孔T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体会 被引量:1
5
作者 周国林 杨麟 刘志坚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期47-48,共2页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无明确的或仅有轻微的头部外伤史,以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治疗首选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但术后颅内积气、血肿残留、硬膜下...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无明确的或仅有轻微的头部外伤史,以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治疗首选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但术后颅内积气、血肿残留、硬膜下积液和术后复发是目前常见问题。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58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采用颅骨钻孔改良T管引流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其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效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钻孔冲洗引流术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引流治疗 改良T管 颅内压增高 硬膜下积液 神经外科 颅内积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1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两种开颅术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周国林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第12期85-85,共1页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份至2012年6月份收治的71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36例,25例恢复良好占69.4%、6例中残或重残占16.7%、5例死亡占13....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1月份至2012年6月份收治的71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36例,25例恢复良好占69.4%、6例中残或重残占16.7%、5例死亡占13.9%;对照组35例,20例恢复良好占57.1%、8例中残或重残占22.9%、7例死亡占20.0%;观察组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中残或重残率低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预后明显好于观察组。结论:重症颅脑外伤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疗效要优于传统的额骨瓣开颅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外伤 大骨瓣开颅术 额骨瓣开颅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杨麟 严正村 张恒柱 《解剖与临床》 2012年第6期468-471,共4页
目的:观测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神经内镜下的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模拟内镜下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手术,进行内镜下的解剖观察与测量。结果: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内镜下可清晰显露侧脑室三... 目的:观测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神经内镜下的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对10例成人头颅模拟内镜下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手术,进行内镜下的解剖观察与测量。结果: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内镜下可清晰显露侧脑室三角区,以及部分侧脑室颞角、枕角等。顶内点至大脑纵裂的距离为(35.4±1.1)mm,顶内沟的深度为(19.2±1.0)mm,顶内沟底部至三角区皮质厚度为(21.3±1.3)mm。结论: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神经内镜解剖研究,能清晰显露侧脑室三角区的解剖结构,可应用于侧脑室三角区和体后部内的临床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 后入路 锁孔 神经内镜 解剖
原文传递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钻孔引流的改进 被引量:25
8
作者 刘志坚 周国林 +2 位作者 王小东 金冬林 綦志松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87-487,共1页
关键词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钻孔引流 原因不明 头颅CT 外伤史
原文传递
经皮层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杨麟 严正村 张恒柱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5年第3期220-223,共4页
目的:在显微镜下观测侧脑室三角区的解剖结构,探讨经皮层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09年9月—2011年5月选择10具(20侧)正常成人尸头标本,模拟经皮层侧脑室后锁孔入路手术,进入侧脑室三角区,在显微... 目的:在显微镜下观测侧脑室三角区的解剖结构,探讨经皮层侧脑室后锁孔入路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09年9月—2011年5月选择10具(20侧)正常成人尸头标本,模拟经皮层侧脑室后锁孔入路手术,进入侧脑室三角区,在显微镜下对所暴露的脑室系统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并测量顶内沟与中央后沟交点(顶内点)和大脑纵裂的距离、顶内沟的深度、顶内沟底部至三角区皮质厚度。结果经顶内沟侧脑室后锁孔入路进入侧脑室,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侧脑室三角区的底部为侧副三角;前壁内侧为穹窿脚,外侧为丘脑枕;内侧壁上部为胼胝体球,下部为禽距;外侧壁为尾状核围绕丘脑枕部形成。侧脑室三角区的脉络丛有一明显突起,即脉络丛球;脉络丛向外侧伸入侧脑室颞角,向前部伸向侧脑室体部,侧脑室枕角没有脉络丛。测量顶内沟与中央后沟的交点至大脑纵裂的距离为(35.36±1.06)mm;顶内沟的深度为(19.16±1.03)mm,顶内沟底部至三角区皮质厚度为(21.31±1.32) mm。结论经皮层侧脑室后锁孔入路可避免术中对皮层的牵拉、减轻对脑组织的挫伤、缩短到达脑室的距离,并可清晰地显露侧脑室三角区的解剖结构,通过相关数据的测量可帮助术中定位顶内沟及判断是否进入侧脑室。对位于侧脑室体后部和三角区内的病变,采用此手术入路具有临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脑室 后入路 锁孔 显微镜 解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