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影响高糖条件下成骨细胞分化的机制
1
作者 张万里 白涛 +4 位作者 韩念荣 艾克热木•吾斯曼 刘岩路 黄异飞 胡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3521-3528,共8页
背景: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属于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可以调控成骨细胞分化、影响骨稳态,然而其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对高糖环境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及机... 背景: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属于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可以调控成骨细胞分化、影响骨稳态,然而其在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中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对高糖环境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作用及机制。方法:①动物实验: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6)与模型组(n=6),对照组常规喂养,模型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1型糖尿病模型,高脂饲料喂养8周建立1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模型。喂养8周后,取2组大鼠股骨,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micro-CT检测与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mNRA表达。②细胞实验:将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分4组处理:正常对照组、高糖模型组加入低糖培养基,PD-1沉默组转染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siRNA,PD-1沉默空载组转染siRNA-NC。转染48 h后,正常对照组更换为新的低糖培养基,高糖模型组、PD-1沉默组、PD-1沉默空载组更换为高糖培养基,培养48 h后进行成骨诱导培养。成骨诱导21 d后,分别进行茜素红染色、qRT-PCR(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RUNX2 mRNA表达)与Western blot(β-catenin、GSK-3β、p-GSK-3β与Axin2蛋白表达)检测。结果与结论:①动物实验:苏木精-伊红染色与micro-CT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1型糖尿病骨质疏松造模成功。qRT-PCR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细胞实验: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高糖模型组、PD-1沉默空载组矿化结节形成能力低于对照组、PD-1沉默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模型组、PD-1沉默空载组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mRNA表达及GSK3β、Axin2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RUNX2 mRNA表达及p-GSK3β、β-catenin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与高糖模型组、PD-1沉默空载组比较,PD-1沉默组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mRNA表达及GSK3β、Axin2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RUNX2 mRNA表达及p-GSK3β、β-catenin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③结果表明:沉默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表达可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高糖条件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糖尿病 骨质疏松 成骨分化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工程化组织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PKP)治疗多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策略及疗效分析
2
作者 白风林 张万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3期0076-0079,共4页
分析多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0VCF)患者接受经皮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PKP)治疗效果。方法 240例多节段OVCF患者就诊于2021年5月-2023年5月,随机分组,PKP治疗纳入A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纳入B组,对比不同术式疗效。结果 A组手术... 分析多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0VCF)患者接受经皮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PKP)治疗效果。方法 240例多节段OVCF患者就诊于2021年5月-2023年5月,随机分组,PKP治疗纳入A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纳入B组,对比不同术式疗效。结果 A组手术时间较B组长、注入骨水泥量较B组多,P<0.05;A组VAS评分、ODI评分及IL-6、TNF-α指标均较B组低,P<0.05;A组SF-36评分较B组高,P<0.05;A组多节段OVCF患者并发症率较B组低,P<0.05。结论 多节段OVCF患者接受PKP治疗,可抑制炎症、减轻疼痛、改善胸腰椎功能,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 多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影响的研究
3
作者 徐莉 李雪雷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5年第2期154-157,共4页
研究优质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11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优质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各项指标比较,研究组更优(P<0.05)。结论 优质护... 研究优质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影响。方法 纳入我院110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优质护理。分析护理效果。结果 各项指标比较,研究组更优(P<0.05)。结论 优质护理的应用,使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全面掌握了术后锻炼的意义和方法,增强了患者的遵从性,对于术后并发症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这对功能恢复是极为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优质护理 功能锻炼 依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撬拔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晓峰 刘金凯 +2 位作者 王国选 帕尔哈提 唐先忠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撬拔及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不同类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37例(39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根据Sanders分型对17足SandersⅡ型骨折采用C臂机透视经皮克氏针撬拔复位加石... 目的探讨撬拔及切开复位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不同类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37例(39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根据Sanders分型对17足SandersⅡ型骨折采用C臂机透视经皮克氏针撬拔复位加石膏外固定,对22足SandersⅢ型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所有患者手术前后的Bohler角及Gissane角,根据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对37例患者进行为期4~49个月的随访,平均24.46个月。术后Bohler角及Gissane角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8,2.322,P=0.019,0.033)。术后Maryland评估显示,治疗优良率达84.62%。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有利于Bohler、Gissane角恢复,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关节内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晓峰 李文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第17期36-37,共2页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的应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病例35例,参照黄公怡等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35例患...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的应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病例35例,参照黄公怡等标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 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临床疗效按照黄公怡等标准评定:优21例,良12例,差2例。骨折愈合时间14~24周,平均15.6周。结论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操作方便,器械简单,创伤较小,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则,是目前理想的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髋螺钉 老年 股骨粗隆间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创与开放手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晓峰 李文强 +2 位作者 刘金凯 唐先忠 赛比江 《实用骨科杂志》 2014年第7期603-605,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微创与常规开放性手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对两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手术,29例(观察组)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微创治疗,27例(对照组)应用常... 目的:探讨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微创与常规开放性手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对两组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手术,29例(观察组)应用解剖型锁定钢板经皮微创治疗,27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开放性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日、踝关节功能保留及Johner-wruh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无骨不连、骨延迟愈合的发生。观察组:按Johner-wruhs评分,优20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为89.66%。手术时间(85±10)min、术中出血量(110±20)mL、平均住院日(10±2)d,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5周,踝关节背伸(20±3)°,踝关节跖屈(38±3)°。对照组:按Johner-wruhs评分,优10例,良10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74.07%。手术时间(116±10)min、术中出血量(200±30)mL、平均住院日(12±2)d,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8周踝关节背伸(10±2)°,踝关节跖屈(26±3)°。两组间各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经皮微创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伤口并发症少,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 骨折 微创 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DF与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双节段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性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
7
作者 唐先忠 刘晓峰 刘金凯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第14期2380-2383,共4页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ACDF)和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双节段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导致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双节段局限性OPLL患者113例。根据术...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融合术(ACDF)和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双节段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导致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8年5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双节段局限性OPLL患者113例。根据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椎板成形组57例和ACDF组56例。测量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的C_(2)~C_(7) Cobb角、T_(1)倾斜角、C_(2)~C_(7) SVA、ROM、OR、脊髓可用空间;评估两组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的JOA、VAS、NDI评分;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结果:ACDF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低于椎板成形术组(P<0.05)。末次随访时NDI、JOA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并发症方面,ACDF并发症发生事件明显低于椎板成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影像学指标末次随访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椎板成形术组的活动度(ROM)优于ACDF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DF和椎板成形术治疗双节段局限性OPLL均显示了满意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然而,ACDF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 颈椎后路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 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
8
作者 李文军 刘晓峰 +1 位作者 刘金凯 唐先忠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第12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经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26例,观察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结核中毒症状的改善及脊柱...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经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患者26例,观察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脊柱后凸畸形矫正、结核中毒症状的改善及脊柱的稳定性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随访18个月,胸腰背部疼痛及结核中毒症状消失,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平均5个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Cobb角18.5°~56.0°,平均27.3°,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平均15.2°、17.6°,平均矫正12.1°,脊髓神经功能不同程度得到恢复。结论前路病灶清除同期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彻底,脊髓减压全面,可有效矫正后凸畸形,术后即刻重建脊柱稳定性,是胸腰椎结核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胸腰椎 病灶清除 植骨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与预防对策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晓峰 李文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第12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风险及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资料完整的实施髋部手术患者病例共167例,将病例分为两组,其中2005年1月-2007年... 目的探讨髋部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风险及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期间资料完整的实施髋部手术患者病例共167例,将病例分为两组,其中2005年1月-2007年7月实施髋部手术患者病例95例为第一组,2007年8月至2009年1月实施髋部手术患者病例72例为第二组,第一组围手术期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抗凝药物,第二组围手术期给予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实施髋部手术患者第一组病例95例,发生DVT18例,DVT的发生率为18.9%,第二组病例72例,发生DVT3例,DVT的发生率为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低分子肝素未出现出血等并发症。结论髋部手术后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可降低DVT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 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病人的Vancouver分型治疗效果
10
作者 蓝文珂 高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5期0008-0011,共4页
围绕经临床确诊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FF)患者,在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实施Vancouver分型,据此进行规范化治疗,探讨其疗效与应用价值。方法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PFF的患者进行选取(地点:本院,时间:2020年1月-2023年1月,例数:40... 围绕经临床确诊的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FF)患者,在完成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实施Vancouver分型,据此进行规范化治疗,探讨其疗效与应用价值。方法 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PFF的患者进行选取(地点:本院,时间:2020年1月-2023年1月,例数:40例),用Vancouver分类法实施分型,据此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或非手术治疗),评定治疗效果(如并发症情况、骨折愈合时间等)。结果 40例患者经改良Vancouver分型得知,4例患者为TG型,A2型、B1型分别为4例、8例,B2型、B3型依次为13例、5例,C型患者数为6例。具体的治疗方案:TG型患者:采取非手术治疗方案;C型患者:采用内固定治疗方案;B3型患者:选择内固定+翻修、植骨治疗的联合发囊;B2型患者:实施内固定与翻修相联合的方案;A2、B1型患者:均行内固定治疗。患者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4.74±1.47)个月,而其平均Harris评分为(85.22±10.19)分;影像学评估、整体疗效优良率分别为87.50%、90.00%。并发症发生率为5.00%。结论 在治疗PFF时,Vancouver分类法能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依据其分型来选定治疗方案,可获得较好疗效,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假体周围骨折 Vancouver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早期植骨融合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晓峰 刘金凯 +3 位作者 李文强 伊力夏提 海拉提 苏严柱 《重庆医学》 CAS 2018年第35期4467-4469,4473,共4页
目的分析影响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早期(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以186例行胸腰椎结核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6个月的植骨融合情况分为融合组和未融合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鉴定影响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早期植... 目的分析影响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早期(术后6个月)植骨融合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以186例行胸腰椎结核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6个月的植骨融合情况分为融合组和未融合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鉴定影响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早期植骨融合的独立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未融合组与融合组在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累及椎体数量、植骨方式、术前血浆清蛋白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民族、病程和手术入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累及椎体数量、植骨方式和术前CRP水平是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早期植骨融合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高、BMI低、累及2个以上椎体、采用块状自体骨和术前血浆CRP高不利于早期植骨融合,其调整OR值分别为3.048、3.274、2.684、2.821和2.904。结论术前增加营养支持治疗,改善患者自身营养状况,降低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选择自体骨粒进行移植,尤其是对于年龄较高、BMI较低和累及多个椎体的患者,可促进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的早期植骨融合,促进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胸椎 腰椎 手术 脊柱融合术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高位脱出游离型椎间盘疗效分析
12
作者 白风林 张万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4期0012-0015,共4页
探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高位脱出游离型椎间盘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腰椎间盘高位脱出游离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选择椎间孔镜治疗,对照组选择开窗髓核摘除术。对比两组患... 探讨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高位脱出游离型椎间盘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0例腰椎间盘高位脱出游离型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选择椎间孔镜治疗,对照组选择开窗髓核摘除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与JO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椎间孔镜治疗高位脱出游离型椎间盘症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值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腰椎高位脱出游离型椎间盘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