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分离蛋白与黄原胶复合对胡麻油乳液及其模板油凝胶物理性质的影响
1
作者 杨晨 韩雅倩 +3 位作者 郑凯文 胡海玥 杨雨曈 汪建明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5-21,80,共8页
为了研究大豆分离蛋白与黄原胶复合制备胡麻油基油凝胶的潜力,采用乳液模板法,在大豆分离蛋白(质量分数5%)与黄原胶(质量分数0.5%)体积比为1∶1、2∶1、3∶1、5∶1、10∶1的条件下制备了胡麻油基油凝胶,考察黄原胶添加比例对乳液稳定性... 为了研究大豆分离蛋白与黄原胶复合制备胡麻油基油凝胶的潜力,采用乳液模板法,在大豆分离蛋白(质量分数5%)与黄原胶(质量分数0.5%)体积比为1∶1、2∶1、3∶1、5∶1、10∶1的条件下制备了胡麻油基油凝胶,考察黄原胶添加比例对乳液稳定性、凝胶强度、油损失率和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黄原胶添加比例的增加,乳液的物理稳定性和黏弹性增大,乳液粒径明显减小,最小为(2.99+0.29)μm,乳化稳定性比对照组增加了1.5倍,表现出类似固体的性质。当大豆分离蛋白与黄原胶的体积比为1∶1时,油凝胶的油损失率比纯大豆分离蛋白油凝胶减少了26.87%。当大豆分离蛋白与黄原胶的体积比为3∶1时,凝胶强度G′>11000Pa,明显大于未添加黄原胶的油凝胶(1900Pa)。通过对油凝胶二级结构进行分析,发现聚合物链内的氢键是聚合物油凝胶形成的重要驱动力。本研究为食品用聚合物制备油凝胶提供了参考,并为其替代固体脂肪的潜在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麻油 大豆分离蛋白 黄原胶 乳液模板 油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拟青霉液体深层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周家萍 孟梦 夏国强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176,共5页
中国拟青霉(Paecilomyces sinensis sp nov,PS)属于冬虫夏草中的一个无性型菌株,研究表明其与冬虫夏草在生物活性成分方面十分接近。该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中国拟青霉液体深层发酵进行条件优化。对中国拟青霉进行发酵培养,选取菌... 中国拟青霉(Paecilomyces sinensis sp nov,PS)属于冬虫夏草中的一个无性型菌株,研究表明其与冬虫夏草在生物活性成分方面十分接近。该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中国拟青霉液体深层发酵进行条件优化。对中国拟青霉进行发酵培养,选取菌丝体生物量为指标,确定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最佳比例和最优发酵条件。中国拟青霉液体深层发酵的最佳培养基配比为:玉米粉4.0%、葡萄糖1.5%、黄豆粉2.0%、酵母粉0.3%、KH2PO40.2%、MgSO40.1%、CaSO40.1%、ZnSO40.03%。优化后的菌丝体生物量比优化前提高了1.22倍,而胞内糖肽产量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5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拟青霉 液体发酵 生物量 正交试验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蛋白-结冷胶冷诱导凝胶微观结构与控释特性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晨 袁哲 +2 位作者 闫可心 胡海玥 汪建明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4,共7页
热变性后的燕麦蛋白(oat protein isolate,OPI)与结冷胶(gellan gum,GG)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葡糖酸-δ-内酯(glucono-delta-lactone,GDL)形成OPI-GG冷诱导凝胶,通过质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 热变性后的燕麦蛋白(oat protein isolate,OPI)与结冷胶(gellan gum,GG)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葡糖酸-δ-内酯(glucono-delta-lactone,GDL)形成OPI-GG冷诱导凝胶,通过质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不同条件下形成的凝胶微结构以及分子构象的变化,探究不同凝胶微结构与凝胶控释特性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GG添加量为0.1%、pH 5时,凝胶硬度最大,随着GG浓度升高,凝胶硬度逐渐变弱。通过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的观察可知OPI-GG凝胶可形成两种网络微结构,在pH 4和pH 5时,OPI与GG之间由于静电引力使其相互作用力增强,形成致密且均匀的单网络微结构;在pH 6和pH 7时,OPI与GG由于静电斥力的作用产生相分离,从而形成双网络结构。具有不同微结构的OPI-GG凝胶可作为基质包埋核黄素,双网络结构的凝胶可有效提高核黄素的包埋率(75%),其在pH 1.2磷酸缓冲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中浸泡2 h后核黄素的释放率为33%;致密的单网络结构OPI-GG凝胶包埋率为61%,在pH1.2 PBS中可有效阻止核黄素的释放,其释放率为18%,并在pH 7.4 PBS中使核黄素逐步释放,8 h后释放率为53%。该研究结果表明,在中性条件下制备的OPI-GG双网络结构冷凝胶具有较好的核黄素包埋能力,在酸性条件下制备的OPI-GG单网络冷凝胶具有较好的控释能力,因此,不同微结构的OPI-GG冷凝胶具有作为营养素包埋和递送体系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蛋白 结冷胶 凝胶结构 控释性能 双网络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偏移对豌豆分离蛋白冷致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晨 李欣忆 +4 位作者 梁蓝兮 刘紫韫 关自宽 秦东泽 汪建明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11-18,共8页
豌豆分离蛋白(pea protein isolate,PPI)较差的凝胶性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该文探究不同pH值(10、11、12)对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诱导和葡萄糖酸-δ-内酯(glucono-δ-lactone,GDL)酸诱导豌豆分离蛋白凝胶(TG凝胶和GDL... 豌豆分离蛋白(pea protein isolate,PPI)较差的凝胶性限制了其在食品中的应用。该文探究不同pH值(10、11、12)对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诱导和葡萄糖酸-δ-内酯(glucono-δ-lactone,GDL)酸诱导豌豆分离蛋白凝胶(TG凝胶和GDL凝胶)特性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偏移可显著改善TG凝胶的性质,特别是pH12偏移改性后TG凝胶的持水性可达到最大值(92.13±2.40)%,硬度可达到最大值(413.82±4.90)g;游离巯基和非网络蛋白含量分别显著降低至(2.60±0.04)μmol/g和(6.00±0.40)%。TG添加量大于50 U/g时对凝胶的持水性和非网络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相反,pH值偏移对GDL凝胶的持水性和硬度无明显的改善作用。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β-折叠含量的增加以及微观结构中孔径小、表面均匀致密的凝胶网络均表明pH值偏移可以显著改善TG凝胶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分离蛋白 pH值偏移 水凝胶 转谷氨酰胺酶 葡萄糖酸-Δ-内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亚麻籽胶添加量对大豆分离蛋白成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胡海玥 石可歆 +5 位作者 李海岭 李子来 袁哲 周彩莹 杨晨 汪建明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8,共8页
为探究亚麻籽胶添加量对大豆分离蛋白膜的作用机理,将不同添加量(0%、1%、2%、3%、4%、5%)的亚麻籽胶与大豆分离蛋白复配以制备复合膜,对复合膜成膜液的流变特性和粒径,以及复合膜的横截面微观结构、二级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测定分析。... 为探究亚麻籽胶添加量对大豆分离蛋白膜的作用机理,将不同添加量(0%、1%、2%、3%、4%、5%)的亚麻籽胶与大豆分离蛋白复配以制备复合膜,对复合膜成膜液的流变特性和粒径,以及复合膜的横截面微观结构、二级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亚麻籽胶添加量的成膜液均为非牛顿流体,成膜液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随着亚麻籽胶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且G′均大于其相应的G″,说明亚麻籽胶的添加使膜的网络结构变得更紧密,最高热失重分解温度提高;当亚麻籽胶添加量为3%时,蛋白质分子与亚麻籽胶形成氢键,膜横截面的微观结构显示,该变化可以使膜更加致密。当亚麻籽胶添加量为4%和5%时,过量的亚麻籽胶影响了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使膜断面出现纹路,最高热失重分解温度下降,但仍比单一大豆分离蛋白膜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 亚麻籽胶 大豆分离蛋白 复合膜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籽胶-大豆分离蛋白复合膜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4
6
作者 胡海玥 周彩莹 +5 位作者 李海岭 李子来 袁哲 冯永莉 杨晨 汪建明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2-58,共7页
该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作为成膜基质,添加不同量的亚麻籽胶制备多糖-蛋白复合可食用膜。以机械性能、稳定性、阻隔性、光学性能为测定指标,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累计加权,探究亚麻籽胶添加量对大豆分离蛋白膜功能特性的影响。当亚麻籽... 该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作为成膜基质,添加不同量的亚麻籽胶制备多糖-蛋白复合可食用膜。以机械性能、稳定性、阻隔性、光学性能为测定指标,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累计加权,探究亚麻籽胶添加量对大豆分离蛋白膜功能特性的影响。当亚麻籽胶添加量为3%时,膜厚、抗拉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比未添加亚麻籽胶的大豆分离蛋白膜分别提升了80.00%、85.38%、285.78%;氧气透过性、水溶性和透光率降低了27.58%、130.08%、10.06%;其隶属度值为0.2827,膜的综合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食用膜 亚麻籽胶 大豆分离蛋白 多糖 复合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蛋白-虫胶纳米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机理及其性质 被引量:2
7
作者 郑凯文 胡海玥 +6 位作者 周彩莹 韩雅倩 李欣忆 刘紫韫 邢皓然 杨晨 汪建明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8-24,共7页
为提高燕麦蛋白的乳化性能,利用虫胶对燕麦蛋白进行物理修饰,制备不同质量比(1∶1、2∶1、4∶1)的燕麦蛋白-虫胶纳米颗粒,并用于稳定Pickering乳液。通过测量粒径、电位和界面湿润性对不同质量比的燕麦蛋白-虫胶纳米颗粒进行表征,并测... 为提高燕麦蛋白的乳化性能,利用虫胶对燕麦蛋白进行物理修饰,制备不同质量比(1∶1、2∶1、4∶1)的燕麦蛋白-虫胶纳米颗粒,并用于稳定Pickering乳液。通过测量粒径、电位和界面湿润性对不同质量比的燕麦蛋白-虫胶纳米颗粒进行表征,并测定纳米颗粒稳定Pickering乳液的物理稳定性和流变行为,探究不同质量比燕麦蛋白-虫胶纳米颗粒的乳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燕麦蛋白与虫胶质量比的增加,燕麦蛋白-虫胶纳米颗粒的粒径先减小后增大,在质量比为2∶1时,纳米颗粒最小为289.0 nm。燕麦蛋白和虫胶之间通过Ca^(2+)交联后使纳米颗粒表面的负电荷减少,且质量比对纳米颗粒表面电荷没有显著影响。燕麦蛋白-虫胶纳米颗粒的界面湿润性与虫胶含量呈负相关,在质量比2∶1和4∶1时,纳米颗粒的接触角分别达到69.5°和71.4°。与燕麦蛋白稳定的乳液相比,不同质量比燕麦蛋白-虫胶纳米颗粒稳定乳液的稳定性和流变性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质量比为2∶1的纳米颗粒因其较小的颗粒粒径和较好的界面湿润性,能够不可逆地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在液滴之间形成相对致密和稳定的凝胶网络结构,使其稳定乳液的物理稳定性提高8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蛋白 虫胶 纳米颗粒 Pickering乳液 乳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分离蛋白对大豆蛋白膜性能改善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冯永莉 胡海玥 +4 位作者 汤辉煌 吕筱 杨晨 汪建明 郑志强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2-90,共9页
为改善单一蛋白膜的性能,将燕麦分离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以不同比例共混制备可食性复合膜,考察成膜液体系的粒径、Zeta电位及流变特性以及共混比例对膜透光率、水溶性、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较单一... 为改善单一蛋白膜的性能,将燕麦分离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以不同比例共混制备可食性复合膜,考察成膜液体系的粒径、Zeta电位及流变特性以及共混比例对膜透光率、水溶性、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膜的水蒸气透过率较单一大豆分离蛋白膜和燕麦分离蛋白膜分别降低了24.88%和10.53%,过氧化值降低了16.55%和8.4%,抗拉强度在共混比例为4:1时达到最大值(5.55 MPa),较大豆分离蛋白膜(4.49 MPa)提高了23.6%,为纯燕麦分离蛋白膜(1.03 MPa)的近5倍。红外光谱、电镜和热重结果显示复合膜中大豆分离蛋白与燕麦分离蛋白分子间氢键作用加强,膜的表面更加光滑平整且热稳定性好,紧凑的结构使复合膜的机械性能和阻隔性能改善。该可食性膜能有效保护内部食品的品质,且与普通塑料食品包装相比,该可食性膜对环境更加友好。该研究为可食性蛋白膜在包装领域更广泛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燕麦分离蛋白 复合膜 性能 微观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