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3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次全体PI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1
作者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14,共1页
2024年1月20日,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次全体PI会议在京召开。全重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全体PI及相关管理人员12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全重实验室副主任施小明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全... 2024年1月20日,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全国重点实验室第一次全体PI会议在京召开。全重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全体PI及相关管理人员12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全重实验室副主任施小明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全重实验室主任徐建国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全重实验室的科学研究从过去的个人兴趣向完成国家任务的巨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兴趣 重点实验室 智能决策 实验室主任 管理人员 传染病 PI 科学研究
原文传递
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总体设计与实施
2
作者 马家奇 王松旺 +1 位作者 郭青 杨洋 《中国数字医学》 2025年第3期89-95,共7页
目的:设计并开发一款基于医疗机构集成部署的、遵循国家统一标准的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提升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的效率和准确性。方法:通过对现有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采用高度灵活的系统架构和适配性强的跨平台开... 目的:设计并开发一款基于医疗机构集成部署的、遵循国家统一标准的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提升传染病监测与预警的效率和准确性。方法:通过对现有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进行分析和研究,采用高度灵活的系统架构和适配性强的跨平台开发技术,设计开发了国家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实现各功能模块的高效无缝集成。结果:在实际试点应用中,该软件提高了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与人工网络直报相比,传染病报告病例数量提高了10.7%。结论:传染病智能监测预警前置软件是集成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软件工具和技术手段,实现了传染病监测模式从传统的被动报告向现代化主动感知的重大转变,对我国传染病监测和控制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监测预警 前置软件 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化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与进展
3
作者 赵自雄 马家奇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24年第5期635-640,共6页
梳理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监测预警及疫苗追溯等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域的典型应用实例,分析数智化驱动传染病预防控制面临的挑战、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以促进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结果表明,数字化、智能... 梳理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监测预警及疫苗追溯等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域的典型应用实例,分析数智化驱动传染病预防控制面临的挑战、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以促进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结果表明,数字化、智能化的理论、方法、技术已应用于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域,但仍面临认识不到位、人员和技术储备不足、数据可及性与可用性差、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挑战,需进一步更新信息化理念,探索构建疾控行业大模型,从数据要素、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标准规范等方面构建良好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智能化 疾病预防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某传染病医院近十年蜱传疾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范子博 高旭 +2 位作者 张媛媛 陈志海 张伟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5-322,共8页
目的对蜱传疾病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蜱传疾病诊治能力提升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蜱传疾病患者资料,对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2例蜱传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包... 目的对蜱传疾病患者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蜱传疾病诊治能力提升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北京地坛医院2013年1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蜱传疾病患者资料,对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2例蜱传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17例,莱姆病5例,立克次体病10例。发病时间集中在每年的5—10月。北京本土病例14例(43.8%),平谷区占比最高(4例,28.6%),外省输入性病例16例(50.0%),境外旅居患病人员2例(6.3%)。病例年龄21~80岁,平均(50.16±14.61)岁。病例数最多的职业为农民(14例,43.8%)。游走性红斑为莱姆病典型皮损特点,发热多见于SFTS及立克次体病患者,以中度发热为主。WBC及NEUT降低多见于SFTS。SFTS及立克次体病均有EOS降低。PLT减少为SFTS典型特征。立克次体病及SFTS患者表现出明显的肝脏损伤,ALT、AST明显升高。SFTS患者存在明显心肌损伤,CK、CK-MB均有升高。CRP升高主要见于立克次体病。PCT升高最常见于立克次体病,其次为SFTS。结论北京地区蜱传疾病存在逐年上升趋势,多有延误诊断,需提升此类疾病的诊断能力,根据流行病学史和蜱传疾病临床特征进行早期识别,及早行病原学检测,从而提高早期诊断率,实现早诊早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蜱传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莱姆病 立克次体病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传染病监测预警智慧化成熟度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5
作者 刘庆亮 郭青 +3 位作者 李刚 赵自雄 杜雪杰 马家奇 《中国公共卫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评价全国传染病监测预警智慧化成熟度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方法根据传染病监测预警智慧化成熟度指标体系编制调查问卷,采用专家咨询的方式对问卷进行内容、条目以及内容效度等方面的评定。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3年10月中旬,... 目的评价全国传染病监测预警智慧化成熟度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方法根据传染病监测预警智慧化成熟度指标体系编制调查问卷,采用专家咨询的方式对问卷进行内容、条目以及内容效度等方面的评定。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3年10月中旬,抽取中国内地700家县(区)疾控中心开展为期1个月的问卷调查。利用临界比值法分析项目,以Cronbach′s α系数、Spearman-Brown系数评价信度,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内容效度指数法分析效度。结果在项目分析中,IT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云桌面云终端等安全措施覆盖的用户范围、传染病监测预警的信息化建设采用国家信息标准情况、调用国家应用服务接口(API)使用开发工具包(SKD)实现应用集成的能力、传染病漏报率、传染病临床综合征监测中确诊病例比例6个条目未达标,综合考虑后予以保留。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872,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中智慧化战略与基础为0.755、业务流程与管理智慧化为0.857、智慧化成效为0.607,Spearman-Brown系数为0.756。分析效度显示,调查问卷总体内容效度指数为0.985,各条目内容效度指数0.820~1.000,验证性因子分析所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经修正后拟合良好。结论全国传染病监测预警智慧化成熟度调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适用于全国省统筹区域平台传染病监测预警智慧化成熟度评价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监测预警 信度 效度 验证性因子分析
原文传递
动物生物安全三级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与实践探讨
6
作者 再那吾东·玉山 李晓燕 +5 位作者 鹿双双 王嘉琪 卡力比夏提·艾木拉江 刘美 刘科亮 卢选成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92,共6页
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ABSL-3实验室)是可以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三级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近年来随着新发、再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在病原致病机理、药物和疫苗研发等方... 动物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ABSL-3实验室)是可以开展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三级的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近年来随着新发、再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在病原致病机理、药物和疫苗研发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硬件支撑作用,ABSL-3实验室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对于能够胜任ABSL-3实验室工作的人员需求也越来越多,岗前培训的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成为进入ABSL-3实验室开展工作的人员生物安全的重要保证。ABSL-3实验室的岗前培训工作需要在特定的场所——模拟实验室内开展,因此有必要建立ABSL-3模拟实验室,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标准和机制。本文全面介绍了ABSL-3模拟实验室的设计、建设、运行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SL-3实验室 ABSL-3模拟实验室 实验室获得性感染 生物安全 风险评估 培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1年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利福平耐药肺结核患者治疗转归及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李玉红 梅金周 +4 位作者 苏伟 阮云洲 刘玉舒 赵雁林 刘小秋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8-415,共8页
目的:分析2015—2021年全国65岁及以上利福平耐药肺结核(rifampicin-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RR-PTB)患者的治疗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监测报告管理”的“耐药病案管理”中收集2015年1... 目的:分析2015—2021年全国65岁及以上利福平耐药肺结核(rifampicin-resistant pulmonary tuberculosis,RR-PTB)患者的治疗转归及影响因素。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监测报告管理”的“耐药病案管理”中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间登记治疗的全国年龄≥65岁的RR-PTB患者病案资料。描述性分析患者人口学特征、诊疗信息及治疗结局,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治疗转归的因素。结果:2015—2021年,全国共登记≥65岁RR-PTB患者13806例,登记率为1.16/10万(13806/119133万),从2015年的0.50/10万(726/14524万)上升至2021年的1.37/10万(2743/20056万);老年RR-PTB患者占全部RR-PTB患者的比例为16.15%(13806/85494),从2015年的13.24%(726/5484)上升至2021年的19.12%(2743/14348);登记患者治疗率为80.18%(11070/13806),从2015年的58.13%(422/726)上升至2021年的90.01%(2469/2743);成功治疗率为46.37%(5133/11070),从2015年的37.20%(157/422)上升至2021年的48.85%(1206/2469),均呈明显上升趋势(χ^(2)趋势值分别为96.329、272.135、919.021、30.029,P值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65~69岁年龄组、女性、家务及待业、居住在东部地区、初治和利福平单耐药患者相比,70~74岁年龄组、75~79岁年龄组、≥80岁年龄组、男性、从事农/林/牧/渔、居住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复治、耐多药和准广泛/广泛耐药患者未成功治疗的风险均更高(OR=1.156,95%CI:1.055~1.268;OR=1.415,95%CI:1.269~1.578;OR=1.887,95%CI:1.655~2.154;OR=1.202,95%CI:1.101~1.312;OR=1.152,95%CI:1.037~1.279;OR=1.655,95%CI:1.503~1.823;OR=1.657,95%CI:1.494~1.837;OR=1.109,95%CI:1.028~1.197;OR=1.243,95%CI:1.147~1.346;OR=1.331,95%CI:1.015~1.752)。结论: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RR-PTB患者登记率、在人群中的占比均呈上升趋势,登记患者治疗率较高,但成功治疗率较低。需要重点关注男性、年龄≥70岁、职业为农/林/牧/渔、居住在中西部地区、复治,以及分类为耐多药、准广泛/广泛耐药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老年人 利福平 药物耐受性 治疗结果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智慧化建设的特点、功能与实施策略
8
作者 霍大柱 张婷 +8 位作者 李中杰 刘珏 方立群 兰亚佳 叶楚楚 范子亮 王丽萍 杨维中 王辰 《疾病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2,共7页
本研究系统探讨总结了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智慧化建设的主要特点、关键功能、模式变革、价值意义及实施策略。研究表明,智慧化建设以体系整体性优化、数据驱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及将城市作为建设基本单元为主要特点,应具备多源... 本研究系统探讨总结了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智慧化建设的主要特点、关键功能、模式变革、价值意义及实施策略。研究表明,智慧化建设以体系整体性优化、数据驱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及将城市作为建设基本单元为主要特点,应具备多源数据智能采集、多模态数据治理、多点触发智能预警、疫情趋势预测、智能辅助决策及可视化平台展示等六大关键功能,推动监测预警模式实现了从单一渠道到多源整合、从被动监测到主动感知、从“苗头”识别到风险预测以及从经验驱动到数据赋能的全面变革,并提出通过嵌入智慧城市治理框架、推动跨部门数据标准化治理、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及强化数据安全与伦理保障等实施策略,为构建智慧高效、韧性可持续的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监测预警体系 智慧化 特点 功能 实施策略
原文传递
传染病多渠道监测预警数据与模型技术研究进展
9
作者 郭玉清 连怡遥 +6 位作者 吴彦霖 李开明 郑亚明 彭志行 方立群 李中杰 王丽萍 《疾病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7,共8页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据科学的快速进步,传染病监测预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应用机遇。这些技术应用于及时发现疫情、实时跟踪传播动态、预测发展趋势等方面,在有效应对和快速控制新发传染病暴发和流行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据科学的快速进步,传染病监测预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应用机遇。这些技术应用于及时发现疫情、实时跟踪传播动态、预测发展趋势等方面,在有效应对和快速控制新发传染病暴发和流行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多渠道数据源在国内外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并深入探讨了主要预警模型的典型应用场景和优缺点,旨在为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提供技术和模型支撑,推动传染病防控工作更深入地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病 多渠道监测 数据获取 预警模型
原文传递
模拟指标与观测指标之间的距离在传染病预测模型效果评价中的应用
10
作者 刘天 童叶青 +5 位作者 杨瑞 吴杨 宋开发 姚梦雷 黄继贵 赵婧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99-205,共7页
目的介绍模拟指标与观测指标之间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indices of simulation and observation,DISO)在传染病预测模型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为传染病预测模型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2005—2021年湖北省细菌性痢疾逐月发病率数据为例,分... 目的介绍模拟指标与观测指标之间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indices of simulation and observation,DISO)在传染病预测模型效果评价中的应用,为传染病预测模型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2005—2021年湖北省细菌性痢疾逐月发病率数据为例,分别建立季节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seasonal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model,SARIMA)、指数平滑空间状态模型(exponential smoothing state space model,ETS)、TBATS模型(三角函数季节性、Box-Cox变换、ARMA误差、趋势和季节性成分组合模型)和自回归神经网络模型(neural network autoregression,NNETAR)以及上述模型的组合模型共5种模型,预测2022年1—12月湖北省细菌性痢疾发病率。选择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平均绝对误差(meanabsoluteerror,MAE)、均方误差根(rootmeansquareerror,RMSE)、平均误差率(mean error rate,MER)以及R2共5个评价指标计算拟合DISO值、预测DISO值和综合DISO值,利用DISO选择最优模型。结果SARIMA、ETS、TBATS、NNETAR和组合模型拟合的MAPE、MAE、RMSE、MER和R2的模型精度顺位分别为5、5、5、5、4;2、2、3、2、4;4、4、2、4、2;3、2、3、2、2;1、1、1、1、1。模型预测精度顺位存在较大差异。SARIMA、ETS、TBATS、NNETAR和组合模型拟合DISO值依次为1.00、0.68、0.74、0.62和0.00,预测DISO值依次为1.00、0.00、0.01、0.17和0.01,综合DISO值依次为1.41、0.68、0.74、0.65和0.01。拟合精度最高模型为组合模型,预测精度最高模型为ETS,拟合及预测综合精度最高的为组合模型。结论DISO可以用于传染病预测模型效果评价,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O 传染病 预测 模型 精度
原文传递
1997-2023年全国肺结核报告发病流行病学特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宋媛媛 李涛 +4 位作者 夏辉 张丽杰 张慧 赵雁林 王黎霞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98-1208,共11页
目的:系统性描述和分析1997—2023年全国肺结核报告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和完善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7—2023年《全国疫情资料汇编》和《疾病监测统计报告》及“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肺结核发病数据... 目的:系统性描述和分析1997—2023年全国肺结核报告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和完善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7—2023年《全国疫情资料汇编》和《疾病监测统计报告》及“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肺结核发病数据,分析全国及各地区肺结核报告发病的时空变化趋势,不同性别、年龄和职业的人群分布特征,以及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结果:1997—2023年,全国共报告肺结核患者2190.66万例,由1997年的41.82万例逐年上升至2005年最高的125.93万例,随后下降至2023年的61.31万例。2005—2023年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AAPC=-4.78%,95%CI:-5.44%~-4.13%,P<0.001),西部地区下降较慢(AAPC=-4.42%,95%CI:-5.77%~-2.89%,P<0.001);1997—2023年,全国肺结核报告发病数男女性别比为2.22∶1,<15岁儿童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AAPC=-5.74%,95%CI:-6.01%~-5.50%,P<0.001),≥65岁老年组构成比呈上升趋势(AAPC=3.80%,95%CI:3.61%~3.99%,P<0.001);报告发病数排在前5位的职业依次是农牧渔民(61.50%,13421197/21822416)、家务及待业(9.32%,2033078/21822416)、工人(5.89%,1285335/21822416)、学生(5.44%,1186104/21822416)、离退休人员(4.69%,1022406/21822416);2023年报告肺结核患者的病原学阳性率为67.08%(392569/585187)。结论:1997年以来,中国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反映了各个时期卓有成效的结核病防治策略实施的成果。今后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特点分类施策,推动新技术新措施的应用实施,加速终结结核病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发病率 流行病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防传染病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12
作者 吴彦霖 李开明 +4 位作者 郭玉清 张嘉洢 蔡立 李言飞 王丽萍 《疾病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9,共7页
目的建立医防传染病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推进智慧化传染病监测预警,助力创新医防融合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建立体系框架和备选指标池,邀请21位专家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完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 目的建立医防传染病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推进智慧化传染病监测预警,助力创新医防融合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等方法建立体系框架和备选指标池,邀请21位专家通过两轮德尔菲法完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最终构建包含5项一级指标、20项二级指标、61项三级指标的医防传染病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两轮专家积极系数为100.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6,两轮中全部指标的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14、0.17,变异系数分别为0.15、0.13。一级指标权重由高到低分别为规划设计与保障(0.37)、数据标准支持(0.28)、信息化建设与管理(0.19)、医防融合业务内容(0.13)和互联互通效益(0.04)。结论本研究较为科学地建立医防传染病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以智慧化传染病监测预警为导向,为我国推进医防传染病信息互联互通提供了整体框架和建设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互通 医防融合 德尔菲法 层次分析法
原文传递
2019和2022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配置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文章 郭青 +8 位作者 马晓洁 朱可怡 高洁 涂文校 孟玲 廖凯举 笃梦雪 孔庆福 向妮娟 《疾病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7-793,共7页
目的明确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的基本特点,为加强疾控中心人才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19和2022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登记的工作职责为“传... 目的明确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力资源的基本特点,为加强疾控中心人才建设提供依据。方法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2019和2022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登记的工作职责为“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人员信息,对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员的数量、年龄、学历、职称、人力综合素质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9—2022年我国疾控中心每百万人口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员数量增长6.09/100万,每百万人口25~34岁人员、本科学历人员、无职称人员数量分别增长2.72/100万、4.56/100万、2.07/100万。2022年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员平均年龄(40.78±10.85)岁,较2019年(41.11±9.98岁)降低0.33岁;2022年25~34岁、35~44岁、45~54岁年龄组人员分别占29.38%、26.82%、27.37%;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员分别占51.85%、10.04%;初级、中级、高级职称人员分别占36.21%、27.05%、16.88%。2022年全国疾控中心人力综合素质平均分为(9.88±1.74)分,低于2019年的平均分(9.93±1.81)分。全国省市之间疾控中心平均分差距(1.03分)明显高于市县之间(0.14分),中部地区省县之间平均分相差最大(1.85分)。结论2019—2022年全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人员总数大幅上升,呈年轻化、高学历趋势。中部地区疾控中心需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 人力资源
原文传递
《动物研究:体内实验报告》即ARRIVE 2.0指南的解释和阐述(五) 被引量:2
14
作者 马政文 李夏莹 +10 位作者 刘晓宇 李垚 王剑 卢今 陈国元 卢晓 白玉 卢选成 刘永刚 陶雨风 庞万勇 《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 CAS 2024年第1期105-114,共10页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对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于2019年组织发布... 提高生物医学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是一项重大挑战,研究人员透明且准确地报告其研究过程有利于读者对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估,进而重复该实验或在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ARRIVE 2.0指南是英国国家3Rs中心(NC3Rs)于2019年组织发布的一份适用于任何与活体动物研究报告相关的指导性清单,用以提高动物体内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以及动物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可重复性和临床转化率。ARRIVE 2.0指南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动物实验研究报告的细节,确保动物实验结果信息被充分评估和利用,还可以使读者准确且清晰地了解作者所表述的内容,促进基础研究评审过程的透明化和完整性。本文是在国际期刊遵循ARRIVE 2.0指南的最佳实践基础上,对2020年发表于PLoS Biology期刊上的ARRIVE 2.0指南完整解读版(https://arriveguidelines.org)第五部分包括“推荐11条”里的第6~11条:“动物照护和监测”、“解析/科学阐释”、“可推广性/转化”、“研究方案注册”、“数据获取”和“利益冲突声明”等内容进行了编译、解释和阐述,以期促进国内研究人员充分理解并使用ARRIVE 2.0指南,提高实验动物研究及报告的规范性,助推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与比较医学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实验 ARRIVE 2.0指南 ARRIVE推荐11条 疼痛管理 动物照护和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性传染病病原检测新技术及其在监测预警中的应用
15
作者 卢克 夏百成 +3 位作者 江洁 王娜 毛乃颖 张燕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SCD 2024年第12期1590-1596,共7页
病毒性传染病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有效监测预警是防控传染病的基石,而病原体的及时和准确鉴定至关重要。本研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病毒性传染病病原检测和监测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及其新进展,包括核酸检测、新一代基因测序... 病毒性传染病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有效监测预警是防控传染病的基石,而病原体的及时和准确鉴定至关重要。本研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病毒性传染病病原检测和监测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及其新进展,包括核酸检测、新一代基因测序、新型免疫学检测以及采用类器官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技术。这些新技术在提高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和时效性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传染病的早期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预警提供了有力工具。同时,本研究对以上技术的未来发展和在传染病监测预警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传染病 监测预警 核酸检测 基因测序 免疫学检测 病毒分离培养
原文传递
物种分化因素影响下的巴尔通体差异转录组分析
16
作者 陈敏 韩娜 +5 位作者 缪玉 强裕俊 张雯 刘蓬勃 刘起勇 栗冬梅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6-381,共16页
为揭示不同种和不同宿主来源的巴尔通体(Bartonella spp.)转录水平差异及其对进化关系的影响,本研究以来自4种巴尔通体种(汉赛巴尔通体、科勒巴尔通体、克氏巴尔通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和3种宿主(家猫、猕猴和人)的共27株巴尔通体菌株为... 为揭示不同种和不同宿主来源的巴尔通体(Bartonella spp.)转录水平差异及其对进化关系的影响,本研究以来自4种巴尔通体种(汉赛巴尔通体、科勒巴尔通体、克氏巴尔通体和五日热巴尔通体)和3种宿主(家猫、猕猴和人)的共27株巴尔通体菌株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不同种和不同宿主来源菌株间的基因表达差异,并比较转录组与基因组水平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的异同。结果表明,不同种和不同宿主来源的巴尔通体菌株间的基因转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并筛选到12个可能与宿主特异性识别相关的基因(virB10、bepC和virB4等);此外,转录组核心基因(core genes)的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s)位点序列的系统发育树显示菌株呈明显的物种聚集性。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宿主因素对巴尔通体遗传分化具有一定的作用,而地理因素对巴尔通体遗传分化的作用相对较小,与基因组核心基因SNPs位点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一致。本研究通过差异转录组分析揭示了巴尔通体物种间的遗传分化和系统发育关系,发现不同种和不同宿主来源的菌株间存在规律性差异。这些差异与传统基因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转录组数据可有效用于物种间的遗传分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通体 转录组 物种分化 基因组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6P[1]型牛轮状病毒BLL株全基因组遗传特征分析
17
作者 张锦华 刘夏飞 +8 位作者 余俊杰 范佳欣 王铭月 熊光萍 王怡鹏 李丹地 孙晓曼 庞立丽 段招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4,共7页
目的了解牛轮状病毒的基因组特征和遗传变异规律。方法对一株分离培养的G6P[1]型牛轮状病毒BLL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分子特征分析。利用MEGA7.0、DNAMAN等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和基因分型分析,并构建全基因组进化树分析其遗传进化关系。结... 目的了解牛轮状病毒的基因组特征和遗传变异规律。方法对一株分离培养的G6P[1]型牛轮状病毒BLL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分子特征分析。利用MEGA7.0、DNAMAN等软件进行序列同源性和基因分型分析,并构建全基因组进化树分析其遗传进化关系。结果BLL株的全基因型为G6-P[1]-I2-R2-C2-M2-A3-N2-T6-E2-H3,BLL株的VP7基因与中国RVA/Cow-wt/HB01/China/2021株同源性最高,VP4基因与RVA/Human-tc/ISR/Ro8059/1995株处于同一分支。对不同型别的VP8*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BLL株唾液酸受体结合区与P[1]型毒株相似,与其他型别毒株差异较大,但是189位残基只与Ro8059株相同,与其余株不同。结论BLL株具有潜在感染人的风险,有必要对该毒株进行持续监测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这将为我国深入开展A组轮状病毒跨物种传播的研究提供更多资料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状病毒 G6P[1] 序列分析 VP8*蛋白 遗传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病防治医务工作者开展预防性抗结核治疗工作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李锦浩 胡冬梅 徐彩红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8-407,共10页
目的:调查结核病防治医务工作者(tuberculosis health-care workers,TB-HCWs)开展预防性抗结核治疗(tuberculosis preventive treatment,TPT)工作的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我国进一步推广TPT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方便抽样调... 目的:调查结核病防治医务工作者(tuberculosis health-care workers,TB-HCWs)开展预防性抗结核治疗(tuberculosis preventive treatment,TPT)工作的意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我国进一步推广TPT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方便抽样调查方法,选取我国11个省(自治区)的综合医院、慢性病防治院、结核病专科医院、结核病防治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疾控中心”)和基层医疗机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机构中自愿参与的TB-HCWs进行开展TPT工作意愿、筛查方法、治疗方法的问卷调查,并采用logistic多因素模型对开展TPT工作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4291名被调查者中,13176名(92.20%)TB-HCWs有意愿开展TPT工作。多因素分析显示,高中及以下、大专、大学学历者开展TPT工作的意愿均高于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分别为OR=1.782,95%CI:1.196~2.626,P=0.004;OR=1.866,95%CI:1.291~2.657,P=0.001;OR=1.841,95%CI:1.295~2.577,P<0.001);基层医疗机构和其他工作单位人员的意愿均高于疾控中心人员(分别为OR=1.542,95%CI:1.140~2.077,P=0.005;OR=2.745,95%CI:1.699~4.589,P<0.001);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TB-HCWs的意愿高于非定点医疗机构(OR=1.217,95%CI:1.043~1.423,P=0.013)。愿意开展TPT工作的前三位原因包括能够降低结核病发病率[97.24%(12813/13176)]、可以保护高危人群[81.32%(10715/13176)]和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指导[71.33%(9398/13176)],不愿意开展的前三位原因包括担心TPT会造成获得性耐药[75.41%(138/183)]、会造成不良反应[72.68%(133/183)]和无法完全保证疗效[65.03%(119/183)]。52.25%(6885/13176)愿意开展TPT的TB-HCWs曾参与过TPT,其中,使用结核菌素皮肤试验、结核抗原皮肤试验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等作为筛查方法的TB-HCWs分别占94.89%(6533/6885)、62.02%(4270/6885)和57.60%(3966/6885),采用3HR、6~9H、免疫预防、3HP和4R作为治疗方案的TB-HCWs占比分别为74.09%(5101/6885)、64.71%(4455/6885)、59.23%(4078/6885)、57.47%(3957/6885)和49.75%(3425/6885)。结论:我国现阶段TB-HCWs开展TPT工作的意愿较高,但不同学历、不同医疗机构等级和性质人员的开展意愿仍存在差距,且参与过TPT工作的人员比例也有待提高。未来应针对性地对TB-HCWs开展培训,加快推动我国TPT工作的进程,助力结核病疫情快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医务人员 问卷调查 预防和防护用药 干预性研究 因素分析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非主要致病布鲁氏菌生物型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19
作者 王妙 王瑛琦 +3 位作者 刘春芳 杜松楠 刘志国 李振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 分析5种非主要致病布鲁氏菌的生物型及遗传多样性特征,为了解该类菌株的遗传特征及强化病原监测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国际MLVA数据库中的5种非主要致病布鲁氏菌的生物型(种型、宿主、分离地点、时间)及MLVA-16基因型(MLVA-1... 目的 分析5种非主要致病布鲁氏菌的生物型及遗传多样性特征,为了解该类菌株的遗传特征及强化病原监测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国际MLVA数据库中的5种非主要致病布鲁氏菌的生物型(种型、宿主、分离地点、时间)及MLVA-16基因型(MLVA-16位点数据、MLVA-11基因型)数据,使用Bionumerics 8.0软件和PHYLOVIZ2.0在线软件对该类菌株的地理来源及遗传多样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共对227株5种非主要致病布鲁氏菌进行了分析,包括121株鲸型布鲁氏菌、47株鳍型布鲁氏菌、37株绵羊附睾种、11株田鼠种布鲁氏菌和11株沙林鼠种布鲁氏菌。鲸型布鲁氏菌的分离宿主极具多样性,其次是鳍型布鲁氏菌和田鼠种布鲁氏菌。鲸型布鲁氏菌分布在欧洲和南美洲国家,鳍型布鲁氏菌分布在欧洲,田鼠种布鲁氏菌分布在中欧的捷克共和国、奥地利和匈牙利。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分布在非洲、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希腊、美国、西班牙和法国。不同种型布鲁氏菌MLVA-11基因型有较高的多态性且存在较大差异,提示菌株的地理来源不同。MST分析显示,本研究的菌株被分为4个进化分支(BCⅠ~Ⅳ),其中鲸鱼型布鲁氏菌被分为2个不同的分支(BC-Ⅰ和BC-Ⅱ),其他种型的菌株分别形成不同分支(或亚支),不同种型的菌株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和优势宿主特征。非主要致病布鲁氏菌与经典布鲁氏菌有明显的遗传、分布地域及宿主谱差异。结论 非主要致病布鲁氏菌呈现出特定的地域分布及宿主趋向性特征,为理解该类布鲁氏菌的生物及遗传多样性提供了基础科学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鲸型布鲁氏菌 鳍型布鲁氏菌 MLVA基因型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富集技术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黄咪孙 武娅宁 +1 位作者 李桂莲 刘海灿 《中国防痨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9-373,共5页
病原学检测方法是目前临床实验室广泛应用的结核病诊断方法,然而受到生物样本载菌量低的限制导致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及阳性检出率尚不能满足临床快速、准确的需求。应用富集技术对生物样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富集后检测,对提高结核病病... 病原学检测方法是目前临床实验室广泛应用的结核病诊断方法,然而受到生物样本载菌量低的限制导致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及阳性检出率尚不能满足临床快速、准确的需求。应用富集技术对生物样本中的结核分枝杆菌进行富集后检测,对提高结核病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准确度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结核分枝杆菌富集技术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为新型富集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期待开发出更多高效的富集方法,提高结核病病原学检测的敏感度,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结核病的传播及不良预后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枝杆菌 结核 细菌学技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