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V_1和DLCO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李晓亮 樊立茂 +1 位作者 郭朝卫 王新刚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050-1054,共5页
目的 评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PPC)及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2019年2月—2023年1月在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行电视胸腔镜手术肺叶切... 目的 评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PPC)及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2019年2月—2023年1月在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行电视胸腔镜手术肺叶切除术的150例NSCLC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术后30 d内的PPC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PPC组(n=26)及无PPC组(n=124),并记录患者的院内死亡情况。结果 PPC组患者FEV_(1)%术后预测值(ppoFEV_(1)%)、DLCO%术后预测值(ppoDLCO%)和DLCO更低,而住院时间和院内病死率,吸烟史比例更高,年龄更大(P<0.05)。通过受试者(ROC)曲线分析显示,ppoFEV_(1)%和ppoDLCO%预测肺叶切除术患者发生PP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0(95%CI:0.771~0.930)、0.858(95%CI:0.779~0.93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9.26%、53.25%。Lasso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074,OR=1.077),ppoFEV_(1)%(β=-0.036,OR=0.964)和ppoDLCO%(β=-0.103,OR=0.902)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素(P<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PPC组患者的ppoFEV_(1)%、ppoDLCO%与住院时间呈负相关(r=-0.473,P=0.015;r=-0.434,P=0.027)。经ROC曲线分析,ppoFEV_(1)%、ppoDLCO%对肺叶切除术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AUC分别为0.850(95%CI:0.771~0.930)、0.926(95%CI:0.871~0.982)。结论 ppoFEV_(1)%<59.26%、ppoDLCO%<53.25%的行电视胸腔镜手术肺叶切除术的NSCLC患者具有更高的PPC发生风险,检测患者的ppoFEV_(1)%、ppoDLCO%有助于临床医生对NSCLC患者进行风险分层、预后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术后预测值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术后预测值 肺叶切除术 术后肺部并发症 院内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状胃及上纵隔胸膜包盖对食管癌手术右胸顶重建胸胃排空的意义
2
作者 袁欣 王朋 +4 位作者 李明 王雁冰 陈晓峰 陈艾江 杨雄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10X期127-128,共2页
目的:价管状胃代食管及上纵隔胸膜包盖对食管癌手术右胸顶重建胸胃排空的意义。方法:比较管状胃代食管及上纵隔胸膜包盖胸胃组(观察组)51例,与全胃代食管组(对照组)37例术后胃肠减压液量、胃排空障碍、返流性食管炎及胸胃综合征发生率... 目的:价管状胃代食管及上纵隔胸膜包盖对食管癌手术右胸顶重建胸胃排空的意义。方法:比较管状胃代食管及上纵隔胸膜包盖胸胃组(观察组)51例,与全胃代食管组(对照组)37例术后胃肠减压液量、胃排空障碍、返流性食管炎及胸胃综合征发生率、术后3个月胃排空率。结果:观察组术后胃肠减压量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胃排空障碍、返流性食管炎及胸胃综合征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管状胃代食管及上纵隔胸膜包盖对食管癌手术右胸顶重建可以改善胸胃排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状胃 食管癌 右胸内吻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晓峰 《中国卫生产业》 2011年第10Z期75-75,共1页
目的对电视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2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将我院确诊的6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胸腔镜组和开胸组各30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导管引流时间、住... 目的对电视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重症肌无力的疗效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2种手术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将我院确诊的6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根据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胸腔镜组和开胸组各30例,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导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2组MGFA变化。结果胸腔镜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开胸组,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胸导管引流时间短,P<0.05。两组MGFA比较:胸腔镜组有效率83.3%,开胸组有效率70.9%,2组有效率比较,P<0.05。结论电视胸腔镜治疗重症肌无力创伤小,痛苦轻、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疗效优于开胸手术,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电视胸腔镜 开胸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小切口手术对早期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其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仲阳 袁欣 +2 位作者 周文 李晓亮 樊立茂 《实用肿瘤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57-61,共5页
目的探究微创小切口手术对早期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其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早期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和微创小切口手术组各80例,常规手术组患者使用常规手术治... 目的探究微创小切口手术对早期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其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早期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常规手术组和微创小切口手术组各80例,常规手术组患者使用常规手术治疗,微创小切口手术组患者使用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对肺活量(Vital capacity,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1,FEV1)检测、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进行统计,酶联免疫法检测应激激素如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皮质醇(Cortisol,Cor)、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并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微创小切口手术组VC、FEV1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手术组,出血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常规手术组,GH、Cor水平、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手术组,IL-8高于常规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微创小切口手术治疗早期胸中下段食管癌效果显著,能够缓解患者疼痛,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小切口手术 疼痛评分 早期胸中下段食管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治疗肝癌所致的顽固性疼痛 被引量:2
5
作者 陈艾江 王雁冰 张柯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对肝癌所致的顽固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3月~2011年9月共8例失去手术机会的肝癌所致顽固性腹痛患者进行胸腔镜下左侧内脏神经切断术,术后记录手术持续时间、胸腔引流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术中、术... 目的探讨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对肝癌所致的顽固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7年3月~2011年9月共8例失去手术机会的肝癌所致顽固性腹痛患者进行胸腔镜下左侧内脏神经切断术,术后记录手术持续时间、胸腔引流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第7天和术后1个月疼痛评分(VAS评分)。记录术后患者镇痛剂使用情况。结果手术持续时间25~60 min,平均35 min。7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患者,术后引流管持续时间为2~4 d,平均2.3 d。住院时间5~7 d,平均5.6 d。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患者VAS评分为(8.92±1.06)∶(1.74±0.89)∶(1.95±1.03)。术后患者住院期间全部无需阿片类镇痛药物,其中6例患者不需要任何止痛药。结论胸腔镜下左侧内脏神经切断术是治疗肝癌性腹痛的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内脏神经切断术 疼痛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下内脏神经切断术治疗肿瘤根治术术后顽固性复发性上腹部癌性痛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艾江 杨洪霞 +1 位作者 王雁冰 李永犇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56-658,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内脏神经切断术对肿瘤根治术术后顽固性复发性上腹部癌性痛的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6月至2011年9月期间,13例肿瘤根治术术后顽固性复发性上腹部癌性痛的患者行胸腔镜下内脏神经切断术。记录手术持续时间,术中、术后并...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内脏神经切断术对肿瘤根治术术后顽固性复发性上腹部癌性痛的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6月至2011年9月期间,13例肿瘤根治术术后顽固性复发性上腹部癌性痛的患者行胸腔镜下内脏神经切断术。记录手术持续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观察并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记录术后患者住院期间镇痛剂使用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35±13.52 min(25~60 min)。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降低(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患者住院期间全部无需阿片类镇痛药物,其中4例患者不需要任何止痛药。结论:胸腔镜下内脏神经切断术治疗肿瘤根治术术后顽固性复发性上腹部癌性痛,手术简单易行、疗效确切,是一种较理想的止痛治疗方法,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内脏神经切断术 肿瘤根治术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孔法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断治疗原发性手汗症20例临床护理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柯 陈艾江 +1 位作者 冯瑞刚 李永犇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12X期682-682,共1页
目的:观察针对原发性手汗症患者的综合护理疗效。方法:对20例原发性手汗症患者行单孔法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断治疗,并进行综合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无并发症及死亡,整体有效率100%。结论:胸腔镜下治疗原发性手汗症... 目的:观察针对原发性手汗症患者的综合护理疗效。方法:对20例原发性手汗症患者行单孔法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断治疗,并进行综合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进行,无并发症及死亡,整体有效率100%。结论:胸腔镜下治疗原发性手汗症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手汗症 临床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内脏大小神经切断术治疗上腹部癌性疼痛
8
作者 陈艾江 王雁冰 +4 位作者 张跃升 王华 尚金伏 张明明 付文秀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16期2242-2243,共2页
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是一种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的治疗癌性腹痛的止痛方法,已被国外学者所证实[1,2],但国内报道较少。2004年2月至2009年9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普胸外科对11例癌性腹痛患者进行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治疗,获得满... 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是一种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的治疗癌性腹痛的止痛方法,已被国外学者所证实[1,2],但国内报道较少。2004年2月至2009年9月,河北省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普胸外科对11例癌性腹痛患者进行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内脏神经切断术 癌性腹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的临床应用体会
9
作者 陈艾江 王华 +3 位作者 张明明 尚金伏 王雁冰 张跃升 《中外医疗》 2010年第4期101-101,共1页
目的研究胸腔镜下内脏大小神经切断术的临床应用。方法报道7例上腹部癌症并剧烈顽固性腹痛的患者接受胸腔镜下内脏神经切断术,并将其疗效、适应证等方面进行文献复习。结果7例患者术后即起效,随访3个月仍有效,无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 目的研究胸腔镜下内脏大小神经切断术的临床应用。方法报道7例上腹部癌症并剧烈顽固性腹痛的患者接受胸腔镜下内脏神经切断术,并将其疗效、适应证等方面进行文献复习。结果7例患者术后即起效,随访3个月仍有效,无并发症,顺利出院。结论对于顽固性上腹部疼痛患者,胸腔镜下内脏神经切断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内脏神经切断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腔镜内脏大小神经切断术治疗癌性腹痛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陈艾江 王华 +2 位作者 尚金伏 王雁冰 张跃升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09年第2期225-225,共1页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内脏大小神经切断术对癌性腹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2月至2009年4月共为9例癌性腹痛患者行胸腔镜下内脏神经切断术,其中6例为胰腺癌患者,1例为胆管癌患者,1例为胃癌,1例为十二指肠癌。结果手术前病人疼...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内脏大小神经切断术对癌性腹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2月至2009年4月共为9例癌性腹痛患者行胸腔镜下内脏神经切断术,其中6例为胰腺癌患者,1例为胆管癌患者,1例为胃癌,1例为十二指肠癌。结果手术前病人疼痛平均为(9.47±0.56)分,术后平均为(1.54±0.99)分,差异明显(P〈0.01)。患者术前均需服用止痛药物止痛,病人术后住院期间全部无需止痛药物。出院后随访无疼痛再发,亦未出现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胸腔镜下内脏大小神经切断治疗癌性腹痛,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内脏大小神经切断术 癌性腹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孔法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治疗癌性腹痛的临床观察
11
作者 陈艾江 张柯 +1 位作者 张跃升 王雁冰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10期106-106,共1页
目的:研究双孔法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对癌性腹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2月至2011年3月共为22例癌性腹痛患者行双孔法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其中12例为胰腺癌患者(其中原发胰腺癌6例,术后复发6例)4例为胆管癌术后复发患者,... 目的:研究双孔法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对癌性腹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4年2月至2011年3月共为22例癌性腹痛患者行双孔法胸腔镜内脏神经切断术,其中12例为胰腺癌患者(其中原发胰腺癌6例,术后复发6例)4例为胆管癌术后复发患者,2例为原发肝癌患者,2例结肠癌术后复发患者,余2例为邻近器官肿瘤。结果手术前病人疼痛平均为(9.45±0.53)分,术后平均为(1.59±0.95)分,差异明显(P〈O.01)。患者术前均需服用止痛药物止痛,病人术后住院期间全部无需止痛药物。出院后随访无疼痛再发。术后除出现轻度腹胀外,未出现腹泻及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等并发症。所有患者生活自信心增加、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双孔法胸腔镜内脏大小神经切断治疗癌性腹痛,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孔法胸腔镜 内脏神经切断术 癌性腹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血型系统抗原检测在临床精准输血中的应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鹏举 李艳鸿 +2 位作者 姚伟莉 袁静 马少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3期332-335,共4页
目的分析Rh血型系统抗原检测在临床精准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需要进行输血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均已明确为ABO血型或Rh血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输入RhC、E不同表型红细胞悬液2 U,观察组输入RhC、... 目的分析Rh血型系统抗原检测在临床精准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需要进行输血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均已明确为ABO血型或Rh血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输入RhC、E不同表型红细胞悬液2 U,观察组输入RhC、E相同表型红细胞悬液2 U。统计Rh血型系统抗原分布情况和Rh血型系统抗体筛查阳性结果,比较2组输血前后全血血红蛋白(Hb)、红细胞积压(HCT)水平,统计2组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输血经历将160例患者分为无或单次输血组和多次输血组,比较2组抗体筛查情况。结果单次输血组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率(2.70%)、Rh血型系统抗体筛查阳性率(5.41%)和双群出现频率(2.70%)均低于多次输血组(17.89%、21.14%、17.07%)(P<0.05)。160例患者中Rh C、D、E抗原阳性率分别为92.50%、96.88%、44.38%。需进行配血的患者中出现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8例,其中6例是Rh血型中抗-E和抗-c阳性。与输血前比较,输血后2组全血Hb、HCT水平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输血后,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BO血型或Rh血型患者中,Rh E抗原阳性率低于Rh C、D抗原,同型输血有利于全血Hb、HCT的升高,其安全性更好,因此在进行输血时应进行同型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血型系统 输血 抗原 抗体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术后早期持续滴注羟乙基淀粉对组织水肿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袁欣 王雁冰 +4 位作者 陈晓峰 陈艾江 黄志斌 张江涛 赵娜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3年第24期48-50,共3页
目的评价食管癌术后早期持续滴注羟乙基淀粉对组织水肿的影响。方法胸段食管鳞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50例,采用术后早期持续滴注羟乙基淀粉;对照组A 31例,采用术后间断滴注羟乙基淀粉;对照组B 19例,术后不用羟乙基淀粉。术前、... 目的评价食管癌术后早期持续滴注羟乙基淀粉对组织水肿的影响。方法胸段食管鳞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3组:观察组50例,采用术后早期持续滴注羟乙基淀粉;对照组A 31例,采用术后间断滴注羟乙基淀粉;对照组B 19例,术后不用羟乙基淀粉。术前、术后不同时相应用超声测量胫骨前皮下组织厚度,计算皮下组织增厚值,分类比较。结果观察组在1、3、5 d皮下组织增厚均低于对照组,两两比较在1、3、5 d皮下组织增厚观察组分别低于两对照组。对照组A在1、3、5 d低于对照组B。术后7 d,各组水肿情况无统计学差别。各组在手术后不同时相均出现相似的水肿变化规律。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滴注羟乙基淀粉可以减轻术后组织水肿,持续滴注的方法使其作用效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围术期 目标容量导向治疗 组织水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应用近红外线、高频超声、钼靶x—ray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明明 陈艾江 《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年第10期107-107,共1页
目的:比较应用近红外线、高频超声、钼靶x—ray各自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探讨联合应用近红外线、高频超声、钼靶x—ray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81例经近红外线扫描、经B超检查、钼钯X线检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对三种... 目的:比较应用近红外线、高频超声、钼靶x—ray各自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探讨联合应用近红外线、高频超声、钼靶x—ray对乳腺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对81例经近红外线扫描、经B超检查、钼钯X线检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对三种影像学方法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和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结论诊断符合率分别为:近红外线83%,B超92.5%,钼钯X线93%,联合应用96%。联合应用近红外线、高频超声、钼靶x—ray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率和判断手术范围及术后效果,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联合应用近红外线 高频超声 钼靶x—ray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妥珠单抗联合紫杉醇治疗CerbB-2基因过表达的转移性乳腺癌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立川 袁欣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4年第2期248-249,共2页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仍为手术治疗.但是化学治疗在乳腺癌患者的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的后续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保守治疗等方面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采用曲妥珠单抗(Herceptin)联合紫杉醇治疗...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仍为手术治疗.但是化学治疗在乳腺癌患者的术前新辅助化疗、术后的后续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保守治疗等方面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采用曲妥珠单抗(Herceptin)联合紫杉醇治疗20 例CerbB-2 基因表达阳性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BB-2 转移性乳腺癌 曲妥珠单抗 化学治疗 紫杉醇 基因过表达 术前新辅助化疗 乳腺癌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比较
16
作者 陈晓峰 《中国卫生产业》 2011年第10X期63-63,共1页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行开腹阑尾切除术(开腹组)45例作为对照组,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切...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4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行开腹阑尾切除术(开腹组)45例作为对照组,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切口感染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45例患者无一例发生中转开腹手术,观察组的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疗效优于开腹阑尾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值得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开腹阑尾炎手术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红药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艾江 张明明 +2 位作者 尚金伏 王雁冰 张跃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年第4期153-154,共2页
目的评价云南红药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门诊乳腺增生患者105例,将105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在乳腺局部热敷理疗基础上给予应用红外线乳腺治疗仪进行治疗。治疗组在乳腺局部热敷... 目的评价云南红药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门诊乳腺增生患者105例,将105例乳腺增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在乳腺局部热敷理疗基础上给予应用红外线乳腺治疗仪进行治疗。治疗组在乳腺局部热敷理疗基础上采用云南红药胶囊系统治疗。结果经3个疗程(7d为一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患者对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3.6%,对照组总有效率71.9%,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治疗前后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红药胶囊可以明显改善乳腺增生病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其治疗效果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红药胶囊 乳腺增生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下段食管癌两种手术入路比较分析
18
作者 袁欣 王朋 +4 位作者 李明 杨雄伟 王雁冰 陈晓峰 陈艾江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2012年第6期1827-1828,共2页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作者于2008年1月-2011年10月共完成中下段食管癌主动脉弓平面以上胸内吻合手术71例,其中经左胸弓上吻合(左胸组)39例,右胸顶吻合(右胸组)32例。男性51例,女性20例。年龄48-79岁(平均63.3岁)。
关键词 食管癌 手术入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全身麻醉术后ICU综合征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晓亮 袁欣 +2 位作者 陈晓峰 王媛媛 樊立茂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8年第2期125-127,共3页
目的探讨肺癌全身麻醉术后ICU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及干预对策,为防治肺癌全身麻醉术后ICU综合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ICU收治的肺癌患者3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肺癌根治切除术+淋巴结... 目的探讨肺癌全身麻醉术后ICU综合征的高危因素及干预对策,为防治肺癌全身麻醉术后ICU综合征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ICU收治的肺癌患者3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肺癌根治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手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对是否发生ICU综合征进行诊断,对全身麻醉术后发生ICU综合征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干预对策。结果本组患者全身麻醉术后发生ICU综合征25例,占7.81%(25/320)。肺癌全身麻醉术后ICU综合征的发生与戒断烟酒时间、监护时间、患者年龄、性别有关(P<0.05),而与手术方式无关(P>0.05)。其中,戒断烟酒时间<14 d者ICU综合征发生率显著高于戒断烟酒时间≥14 d者;监护时间≥72 h者ICU综合征发生率显著高于监护时间<72 h者;年龄≥60岁者ICU综合征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60岁者;男性ICU综合征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结论肺癌全身麻醉术后ICU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与患者戒断烟酒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患者年龄及性别有关,应加强围术期管理,并酌情使用药物治疗,以控制其精神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U综合征 肺癌 干预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TS术后不同镇痛方式对患者脑氧代谢、循环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乔庆勃 晋美 +3 位作者 张海颖 邓丽娜 李艳鸿 袁欣 《解放军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80-83,共4页
目的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技术(VATS)不同镇痛方式对患者脑氧代谢、循环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6月收治的行VATS 92例,按镇痛方法分为胸膜外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每组46例。观察2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 目的探讨电视辅助胸腔镜技术(VATS)不同镇痛方式对患者脑氧代谢、循环功能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6月收治的行VATS 92例,按镇痛方法分为胸膜外镇痛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每组46例。观察2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脑氧代谢及循环功能指标,并统计2组术后辅助镇痛药物用量、住院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术后镇痛满意度。结果2组术后4、12、24、36、48 h静息时、运动时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24、48 h颈内静脉血乳酸、颈静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吗啡总量、氟比洛芬酯使用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膜外镇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硬膜外镇痛组(P<0.05)。2组术后6、12、24、48 h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术后胸膜外镇痛与硬膜外镇痛效果相当,但胸膜外镇痛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检查 麻醉和镇痛 胸膜外镇痛 疼痛 手术后 颈内静脉血乳酸 平均动脉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