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9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电检测技术与系统”实验教学的改革探讨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铁根 江俊峰 +2 位作者 胡浩丰 刘琨 段亮成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4期259-262,共4页
为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使学生能具备科研和技术开发的相关技能,本文通过对天津大学"光电检测技术与系统"课程现有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结合"光电检测技术与系统"对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为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使学生能具备科研和技术开发的相关技能,本文通过对天津大学"光电检测技术与系统"课程现有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结合"光电检测技术与系统"对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对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并提出了科研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检测技术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科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工程案例为引导的学研融合方法在教学中的探索——多光电信息融合传感案例
2
作者 王双 江俊峰 +1 位作者 刘铁根 代小爽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51期17-20,共4页
针对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提出将多光电信息融合传感的工程案例引入课堂和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把工程问题解决方法和创新思维引入课程教学之中,并结合... 针对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提出将多光电信息融合传感的工程案例引入课堂和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目标,把工程问题解决方法和创新思维引入课程教学之中,并结合实践教学,通过理论和实践验证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形成以项目工程实例为引导的课堂和实践学研融合方法。引导学生从“分立式被动学习”向“连续式主动学习”转变,从知识死记硬背向灵活应用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电信息融合传感 工程案例 学研融合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新工科的光电检测技术混合式课程构建 被引量:3
3
作者 江俊峰 刘铁根 刘琨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第40期122-125,共4页
面向新工科的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对天津大学光电信息方向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光电检测技术与系统”进行了混合式课程构建与完善,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以科研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将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在光电检测技术的优秀科... 面向新工科的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对天津大学光电信息方向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光电检测技术与系统”进行了混合式课程构建与完善,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以科研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将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在光电检测技术的优秀科研成果和科研过程引入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科研方法和科学思维,并根据以科研为主线的教学需要,完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线上线下资源建设,取得良好效果。同时,介绍了光电检测技术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相关内容和取得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改革 科研教学 混合式课程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曼光谱技术在脑胶质瘤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葛梅兰 王与烨 +2 位作者 李海滨 徐德刚 姚建铨 《中国光学(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5-1013,共19页
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具有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等特点。脑胶质瘤边界的精准识别是减少患者术后复发、改善愈后状况的重要前提。因此,发展快速、高灵敏度、无标记的脑胶质瘤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拉曼光谱技术作为... 脑胶质瘤是一种常见的颅内原发性肿瘤,具有治愈率低、复发率高等特点。脑胶质瘤边界的精准识别是减少患者术后复发、改善愈后状况的重要前提。因此,发展快速、高灵敏度、无标记的脑胶质瘤诊断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拉曼光谱技术作为一种指纹谱,能够在分子水平上反映物质的化学和结构信息,已经在脑胶质瘤的定性定位识别中表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不同种类的拉曼光谱技术,其次梳理了拉曼光谱技术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拉曼光谱技术在脑胶质瘤检测中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曼光谱 脑胶质瘤 检测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栅耦合技术的光子芯片传感测试系统
5
作者 刘星宇 郭荣翔 +2 位作者 郎玘玥 刘铁根 程振洲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6-164,共9页
随着光子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光电芯片测试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然而,现有光子芯片测试系统主要针对通信芯片的需求开发,缺少对环境参量的控制功能,难以满足传感芯片的研发需求。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光栅耦合技术的光子芯... 随着光子芯片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光电芯片测试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然而,现有光子芯片测试系统主要针对通信芯片的需求开发,缺少对环境参量的控制功能,难以满足传感芯片的研发需求。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光栅耦合技术的光子芯片传感测试系统,可以实现光栅自动耦合、环境控制与感知、数据处理与交互等功能,并利用此系统完成了基于微环谐振腔光学芯片的气体浓度传感与温度传感实验。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条件下,此系统可以对浓度为20%~80%之间的CO_(2)气体进行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0.152 GHz/%(2.113 pm/%),同时可以对30℃~35℃之间的环境温度进行检测,灵敏度为4.996 GHz/℃(74.891 pm/℃)。本工作为光学传感芯片的研发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基光子学 光栅耦合技术 光学传感芯片 环境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赫兹金属线波导传输特性实验研究及模拟分析
6
作者 徐振 罗曼 +2 位作者 李吉宁 刘龙海 徐德刚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5-163,共9页
太赫兹波介于微波与红外之间,当前太赫兹波主要在自由空间中传输,金属线波导以低损耗、低色散等突出的传输特性被广泛关注.本研究首先根据太赫兹波在不同金属线表面的趋肤深度选择铜线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搭建可调... 太赫兹波介于微波与红外之间,当前太赫兹波主要在自由空间中传输,金属线波导以低损耗、低色散等突出的传输特性被广泛关注.本研究首先根据太赫兹波在不同金属线表面的趋肤深度选择铜线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基于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搭建可调节式金属线波导传输特性测试光路,采集到通过不同半径、不同长度、不同端口状态的单/双铜线传输的时域信号,最后利用有限元方法对不同半径、不同形变程度的单/双根铜线在空气域的传输特性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传输损耗会随着铜线长度的增加而增加,金属线越细传输速度越慢,端口形态对传输特性的影响不如长度变化对传输特性的影响明显,双金属线越粗传输速度越快.仿真结果表明,太赫兹波在单根金属线上传输时,电场主要分布在金属线表面,金属线越细表面等离激元的模场面积越小;当金属线形变成椭圆时,模场主要分布在长轴两端;当太赫兹波在双金属线中传输时,模场主要分布在两根金属线中间,且距离越远模场面积越小.本研究结合实验与仿真分析方法对单、双金属线的太赫兹传输特性进行研究,为后续开发高效太赫兹金属波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 时域光谱 金属线波导 表面等离激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航天光纤传感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06
7
作者 刘铁根 王双 +2 位作者 江俊峰 刘琨 尹金德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681-1692,共12页
光纤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测量灵敏度高、复用能力强、抗电磁干扰、易于嵌入材料内部等诸多优点,非常适合航空航天极端环境下温度、应变、压力、声振动以及角速度等多种参量的测量。着重介绍基于EFPI、FBG以及FOG的航空航天光纤... 光纤传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测量灵敏度高、复用能力强、抗电磁干扰、易于嵌入材料内部等诸多优点,非常适合航空航天极端环境下温度、应变、压力、声振动以及角速度等多种参量的测量。着重介绍基于EFPI、FBG以及FOG的航空航天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现状,以及天津大学在航空航天光纤传感技术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航空航天温度、应变、压力、声振动传感系统,航空光纤法珀大气压力测量实验及多参量光纤传感系统在空间环境模拟设备中的应用实例。讨论航空航天光纤传感技术的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航空航天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 航空 航天 压力 温度 应变 声振动 角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立式与分布式光纤传感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8
作者 刘铁根 于哲 +8 位作者 江俊峰 刘琨 张学智 丁振扬 王双 胡浩丰 韩群 张红霞 李志宏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8-64,共17页
光纤传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子电力、土木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其技术形式主要体现为分立式和分布式.分立式光纤传感技术利用光纤敏感器件作为传感器来感知被测参量的变化,光纤作为光信号的传输通道连接光纤传感... 光纤传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电子电力、土木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其技术形式主要体现为分立式和分布式.分立式光纤传感技术利用光纤敏感器件作为传感器来感知被测参量的变化,光纤作为光信号的传输通道连接光纤传感器及后端的解调装置;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基于光纤瑞利散射、拉曼散射或布里渊散射等光学效应,利用光纤本身作为传感器,可对沿途的光信号进行大范围、长距离传感.本文介绍了分立式与分布式光纤传感中主要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 分立式 分布式 传感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Z干涉的光纤围栏系统实验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刘波 杨亦飞 +3 位作者 张键 罗建花 刘艳格 开桂云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3-1017,共5页
对基于M-Z干涉技术的光纤围栏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讨论并分析了M-Z干涉技术在光纤围栏系统中的应用原理.利用M-Z干涉技术和互相关技术,在总计60km的光纤上进行了单点和两点扰动的原理性实验.在采样速率为20MHz时,理论上最高可达10m的定... 对基于M-Z干涉技术的光纤围栏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讨论并分析了M-Z干涉技术在光纤围栏系统中的应用原理.利用M-Z干涉技术和互相关技术,在总计60km的光纤上进行了单点和两点扰动的原理性实验.在采样速率为20MHz时,理论上最高可达10m的定位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子 光纤围栏 M-Z 光纤传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驾驶车载激光雷达关键技术与应用算法 被引量:42
10
作者 陈晓冬 张佳琛 +3 位作者 庞伟凇 艾大航 汪毅 蔡怀宇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8-40,共13页
随着全球智能驾驶进入产业化与商业化的准备期,车载激光雷达凭借其优异性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环境感知传感器并在硬件技术和应用算法上得到迅猛发展。文章以激光雷达扫描方式及相关技术为切入点对智能驾驶车载激光雷达硬件关键技术进行... 随着全球智能驾驶进入产业化与商业化的准备期,车载激光雷达凭借其优异性能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环境感知传感器并在硬件技术和应用算法上得到迅猛发展。文章以激光雷达扫描方式及相关技术为切入点对智能驾驶车载激光雷达硬件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分别讨论了机械式、混合式和全固态车载激光雷达的原理、特点及现状;以智能驾驶应用任务为导向,对点云分割、目标跟踪与识别、即时定位与地图重建这三类车载激光雷达应用算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可见,车载激光雷达为降低成本、提升性能、满足智能驾驶需求将进一步走向固态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应用算法研究的追求目标则是实时、高效和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驾驶 车载激光雷达 扫描方式 雷达点云应用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纤腔衰荡光谱技术及其最新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刘亚萍 张伟刚 +4 位作者 姜萌 张绮 刘波 王志 刘艳格 《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01-409,共9页
阐述了腔衰荡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从结构设计的角度考虑,归纳出光纤衰荡腔的三种基本结构,并对光纤腔衰荡光谱技术及其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报道了我们采用脉冲光纤环衰荡光谱技术进行液体检测取得的最新进展;在总结光纤腔衰荡光... 阐述了腔衰荡光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从结构设计的角度考虑,归纳出光纤衰荡腔的三种基本结构,并对光纤腔衰荡光谱技术及其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述;报道了我们采用脉冲光纤环衰荡光谱技术进行液体检测取得的最新进展;在总结光纤腔衰荡光谱技术优点的基础上,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衰荡光谱 光纤腔衰荡光谱 光纤环 吸收光谱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赫兹波三维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与烨 陈霖宇 +3 位作者 徐德刚 石嘉 冯华 姚建铨 《中国光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8,共18页
太赫兹波具有良好的光谱特性、非电离性和对许多非极性材料具有穿透性,在无损探伤、安检、生物医学诊断、艺术品鉴别等领域表现出许多独特的优点。特别是,太赫兹波三维成像技术能够实现样品内部信息探测,逐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并展现... 太赫兹波具有良好的光谱特性、非电离性和对许多非极性材料具有穿透性,在无损探伤、安检、生物医学诊断、艺术品鉴别等领域表现出许多独特的优点。特别是,太赫兹波三维成像技术能够实现样品内部信息探测,逐渐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重点介绍了太赫兹波三维成像的几种常用技术,包括其基本原理和对应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波 三维成像 计算机辅助层析 光学相干层析 飞行时间层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频可调谐太赫兹技术的新进展 被引量:8
13
作者 柴路 牛跃 +2 位作者 栗岩锋 胡明列 王清月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5,共15页
太赫兹技术在最近30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医学、生物、农业、材料、安检、通信、天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太赫兹源的频谱特性可以分为窄带(单频)太赫兹源和宽带太赫兹源.从频谱技术方面来说,相干的宽带和窄带太赫兹谱是一种互补性关... 太赫兹技术在最近30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并在医学、生物、农业、材料、安检、通信、天文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太赫兹源的频谱特性可以分为窄带(单频)太赫兹源和宽带太赫兹源.从频谱技术方面来说,相干的宽带和窄带太赫兹谱是一种互补性关系,具有各自的技术特点和应用范围.宽带太赫兹谱可以用于快速获取较宽频谱范围的分子振转谱,实现混合特征谱的快速检测或成像.窄带太赫兹源具有很好的光谱灵敏度和分辨率,适用于太赫兹抽运-探测、分子振转能级谱精细结构分辨以及太赫兹远程探测和成像.因此研制具有可调谐的高峰值功率的窄带太赫兹源是适用于探测和识别分子振转能级指纹谱的应用需求,而差频技术是获得高功率和宽调谐窄带太赫兹源最重要的技术之一.为了突出该技术的最新进展,本综述引证论文仅仅限于近5年来基于差频技术产生太赫兹波的研究进展,分为光学激光差频源和量子级联激光器差频源两大部分.对于光学激光差频源,分别对目前文献报道的各种双波长差频源和太赫兹产生用的非线性晶体进行分类介绍,并给出所采用的技术和实验结果;对于量子级联激光器差频源,分别介绍了量子级联激光器中的差频产生技术和波长调谐技术的最新进展.量子级联激光器差频太赫兹源是目前实现量子级联激光器在太赫兹波段室温运转的惟一技术,是实现小型化、窄带宽调谐和室温运转太赫兹源的新发展领域,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源 差频 非线性晶体 量子级联激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种子脉冲预整形的130μJ线偏振单频12μm纤芯铒镱共掺光纤激光器
14
作者 蒋沛恒 史朝督 +6 位作者 付士杰 田浩 盛泉 史伟 沈琪皓 周鼎富 姚建铨 《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28,共7页
报道了基于种子脉冲预整形实现的百微焦1550 nm线偏振脉冲单频光纤激光器.通过设计三角形脉冲种子波形,优化其前沿上升趋势及低强度持续时间,缓解脉冲激光在放大过程中因增益饱和效应引起的脉冲宽度压缩、激光峰值功率快速增长问题,实... 报道了基于种子脉冲预整形实现的百微焦1550 nm线偏振脉冲单频光纤激光器.通过设计三角形脉冲种子波形,优化其前沿上升趋势及低强度持续时间,缓解脉冲激光在放大过程中因增益饱和效应引起的脉冲宽度压缩、激光峰值功率快速增长问题,实现高能量脉冲单频激光放大.实验中基于优化设计的脉冲种子波形,在纤芯直径为12μm的铒镱共掺光纤中,实现了脉冲宽度608 ns、能量130μJ、光谱线宽542 kHz的1550 nm线偏振脉冲单频激光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能量脉冲激光 单频光纤激光器 脉冲预整形 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粒子图像测速的30×荧光探测显微镜研制
15
作者 娄泰袁葛 郭程祥 +2 位作者 杨童 杨磊 谢洪波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6-206,共11页
为了解决目前产品化的显微镜无法满足显微粒子图像测速系统对于复消色差长工作距和集成化要求的问题,研究了长工作距复消色差物镜的设计原理,布局照明与成像结构,得到集成化的显微镜系统。采用折射设计和无限远校正结构,设计了一款具有3... 为了解决目前产品化的显微镜无法满足显微粒子图像测速系统对于复消色差长工作距和集成化要求的问题,研究了长工作距复消色差物镜的设计原理,布局照明与成像结构,得到集成化的显微镜系统。采用折射设计和无限远校正结构,设计了一款具有30倍放大率、数值孔径为0.35、工作波长位于可见光波段且工作距离为17.3 mm的平场复消色差显微物镜。其整体成像性能接近衍射极限。基于光学设计进行加工与装调后,使用仪器进行实验。粒子成像与测速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可对直径为1μm的粒子清晰成像,测量速度偏差与理论模拟值偏差在6%以内,说明显微镜系统设计具有可行性,集成化的仪器表现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与制造 几何光学 显微镜 探测 成像系统 粒子图像测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偏振图像融合的长波红外人脸图像增强技术 被引量:7
16
作者 蔡怀宇 杨建乔 +1 位作者 黄战华 朱攀 《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62-268,共7页
针对非制冷型长波红外相机人脸成像模糊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偏振的红外图像增强方法,该方法在支持度变换基础上有效地将人脸红外偏振信息和红外强度信息相融合.搭建分时偏振成像系统获取红外偏振图像,求解得到红外强度和红外偏振度图像... 针对非制冷型长波红外相机人脸成像模糊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偏振的红外图像增强方法,该方法在支持度变换基础上有效地将人脸红外偏振信息和红外强度信息相融合.搭建分时偏振成像系统获取红外偏振图像,求解得到红外强度和红外偏振度图像;对它们使用支持度变换方法进行多尺度分解后,采取相应的融合规则进行融合得到最终融合增强图像.实验结果从主观人眼评价和客观参数评价两方面表明,增强图像拥有比红外图像更加丰富的人脸轮廓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增强 人脸红外图像 红外偏振成像 支持度变换 图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电瞄具多光轴平行性检测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战华 廖可 +1 位作者 朱猛 王铨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1-576,共6页
为了精准地测量光电瞄具多光轴的平行性,采用大口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平行光管的多光轴检测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设计了完整的测量系统(包括光学成像系统、控制系统、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离散余弦变换系数作为评价标准,实... 为了精准地测量光电瞄具多光轴的平行性,采用大口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平行光管的多光轴检测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设计了完整的测量系统(包括光学成像系统、控制系统、图像采集与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离散余弦变换系数作为评价标准,实现了高精度的自动对焦;采用大口径离轴抛物面反射镜满足不同型号瞄具的测量,实现了可见光、近红外和远红外3种光学系统的光轴平行性的自动检测。结合一种光电瞄具成品进行了实际测试,当光轴之间偏差角为0.04mrad~0.08mrad时,相对误差在13%以内,此范围可认为是系统检测角度的下限。结果表明,该系统减小了人为读数等主观原因造成的误差,通用性强、检测效率高,精度满足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与计量 平行性检测 大口径离轴 抛物面反射镜 多光轴 自动对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前编码的制冷型红外光学系统焦深拓展研究
18
作者 王馨竹 杨磊 +3 位作者 段文浩 杨童 刘万成 谢洪波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5,共12页
设计二次成像方式,解决了相位板放置位置和探测器冷阑结构之间的位置冲突,完成了制冷型红外光学系统的结构设计。引入波前编码技术,结合截止频率处调制传递函数的变化趋势和对调制传递函数曲线一致性的客观评价,分析相位板参数取值对系... 设计二次成像方式,解决了相位板放置位置和探测器冷阑结构之间的位置冲突,完成了制冷型红外光学系统的结构设计。引入波前编码技术,结合截止频率处调制传递函数的变化趋势和对调制传递函数曲线一致性的客观评价,分析相位板参数取值对系统的不同影响,直接得到合适的相位板参数。利用光学软件对波前编码系统进行仿真,并采用Lucy-Richardson迭代算法恢复编码模糊图像。基于像素及人眼视觉感受对复原图像进行综合评价,证明波前编码技术有效拓展了普通红外光学系统的焦深,可拓展至原焦深范围的2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设计 红外光学系统 波前编码 焦深拓展 相位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道频域模型及OFDM技术的超分辨率时延估计算法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晶 裴亮 +1 位作者 曹茂永 郁道银 《传感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33-736,共4页
就非自由空间电磁波测距这一课题,给出了信道的参数化频域模型,提出了互相关MUSIC超分辨率时延估计(TDE)算法,进一步结合先进的OFDM技术提出了基于信道频域响应及OFDM技术的互相关MUSIC算法,利用OFDM这一特殊的调制解调技术方便可靠的... 就非自由空间电磁波测距这一课题,给出了信道的参数化频域模型,提出了互相关MUSIC超分辨率时延估计(TDE)算法,进一步结合先进的OFDM技术提出了基于信道频域响应及OFDM技术的互相关MUSIC算法,利用OFDM这一特殊的调制解调技术方便可靠的获得了信道的频域响应。对该算法的时延估计性能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SNR]=0dB、[BW]=20MHz条件下可实现精确的TDE,对应的测距误差不大于30cm,充分体现了算法的超分辨率特性及抗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波测距 时延估计 多径效应 超分辨率 OFD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SD的强背景下光点位置探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战华 李兴达 +1 位作者 蔡怀宇 朱猛 《光电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9-94,共6页
目前基于PSD的光电探测应用大多是以激光入射,有效信号远强于背景,为了满足更大的测量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SD的强背景下探测闪光点空间位置的方法。设计了预处理电路将PSD产生的微弱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并经过高速AD转换为数字... 目前基于PSD的光电探测应用大多是以激光入射,有效信号远强于背景,为了满足更大的测量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PSD的强背景下探测闪光点空间位置的方法。设计了预处理电路将PSD产生的微弱电流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并经过高速AD转换为数字信号,分析了背景信号对PSD测量结果的影响,提出了在软件中减去背景和暗电流以提取有效信号并对其进行精确计算的方法。用LED做闪光点在不同室外背景下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200kHz的高速测量,有效去除了不同背景和暗电流的影响,强背景下测量线性误差在1.2%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置探测 PSD 自然光 减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