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ICU创伤性SIRS和脓毒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玉 李文杰 +2 位作者 张国瑞 韩志礼 马民权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24-326,共3页
ICU已成为救治危重患者的基地,创伤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syndrome,SIRs)在ICU比较常见。判断SIRS并准确治疗的关键是界定非感染性SIRS和脓毒症,在临床上有一定的难度。我科ICU从2011—12~2012—1... ICU已成为救治危重患者的基地,创伤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syndrome,SIRs)在ICU比较常见。判断SIRS并准确治疗的关键是界定非感染性SIRS和脓毒症,在临床上有一定的难度。我科ICU从2011—12~2012—11治疗创伤引起的SIRS患者126例,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征 SIRS 脓毒症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节控制内镜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及对策在医院感染中的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吴荞 张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目的分析我院内镜清洗消毒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控制医院感染。方法对全院内镜集中回收、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流程管理。结果规范化、精细化流程管理使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得到保障,内镜消毒效果平均合... 目的分析我院内镜清洗消毒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控制医院感染。方法对全院内镜集中回收、清洗消毒、检查包装、灭菌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流程管理。结果规范化、精细化流程管理使内镜清洗消毒质量得到保障,内镜消毒效果平均合格率从70.83%升到100.00%,有效地降低了内镜使用中发生感染的风险。结论集中处置后加强内镜的清洗消毒和灭菌监测,能够控制内镜引起的院内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医院感染 感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估与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张艳阳 《中国医药导刊》 2016年第12期1207-1208,共2页
目的:剖析急诊治疗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8月我科接诊的102例重症心力衰竭病例,随机等分成甲、乙两组;两组都予以常规急诊治疗,甲组加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与美托洛尔;比较两组... 目的:剖析急诊治疗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奇偶数字分组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8月我科接诊的102例重症心力衰竭病例,随机等分成甲、乙两组;两组都予以常规急诊治疗,甲组加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与美托洛尔;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甲组疗效总有效率(98.04%)显著高于乙组(68.63%);甲组连续治疗2个月后的NYHA、BNP与LVEE指标明显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重症心力衰竭常规急诊治疗中加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和美托洛尔,有助于提高患者病情控制的效果,增强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治疗 心功能 重症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微创锥颅血肿清除术的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81
4
作者 贺春燕 梁娟 +1 位作者 张娟 孟瑞丽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9期804-806,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锥颅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行微创锥颅血肿清除术的9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均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和引流管护理,仅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分...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锥颅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外科行微创锥颅血肿清除术的9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均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护理和引流管护理,仅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分析术后常见并发症(中枢性高热、肾功能不全、应激性溃疡、电解质紊乱、褥疮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的发生情况,神经功能状态(采用Glasgow昏迷评分法),家属、护士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术后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结果除褥疮外,干预组的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除肾功能不全和电解质紊乱(P<0.05),其余均为P<0.01;GCS、Barthel指数均高于对照组;除术后1个月的Barthel指数(P<0.05),其余均为P<0.01;家属(P<0.01)和护士长(P<0.05)的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行锥颅血肿清除术脑出血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同时可改善其神经功能状态并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护理干预 脑出血 锥颅血肿清除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杨清羽 张贤坤 +3 位作者 贺春燕 刘宏斌 朱万坤 苏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5年第20期2997-3000,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LVHR)与开放切口疝修补术(OVHR)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6月我科收治的137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其中78例行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腔镜组),59例行开腹切口疝修补术... 目的:探讨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LVHR)与开放切口疝修补术(OVHR)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6月我科收治的137例腹壁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其中78例行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腔镜组),59例行开腹切口疝修补术(开腹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腹壁切口疝修补术。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均小于开腹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复发率低于开腹组,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同样安全有效,但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切口疝 疝修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律平可拉明食管心房调搏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文杰 蒋荣成 宋宁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69-369,共1页
关键词 心律平 可拉明 食管心房调搏 PSVT 室上性心动过速 疗效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37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玉 唐玉彬 +2 位作者 吴荞 李文杰 王红玲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416-417,共2页
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颅内前交通动脉瘤行微弹簧圈栓塞的治疗经验。结果动脉瘤腔完全致密栓塞33例,次全栓塞2例,动脉瘤颈部有残留2例。术后死亡1例。18例病人随访6-12个月。复查DSA显示:复... 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颅内前交通动脉瘤行微弹簧圈栓塞的治疗经验。结果动脉瘤腔完全致密栓塞33例,次全栓塞2例,动脉瘤颈部有残留2例。术后死亡1例。18例病人随访6-12个月。复查DSA显示:复发1例,行手术夹闭;余病人未见动脉瘤复发迹象。结论前交通动脉瘤,根据不同情况,选择针对性血管内栓塞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内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附59例报告) 被引量:7
8
作者 张玉 唐玉彬 +3 位作者 李文杰 马民权 张国瑞 王红玲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2期75-77,共3页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对59例不同部位和类型颅内动脉瘤分别行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及载瘤动脉可脱性球囊闭塞治疗。结果动脉瘤腔完全致密栓塞48例,非致密栓塞8例,动脉瘤颈部有残留...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经验。方法对59例不同部位和类型颅内动脉瘤分别行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及载瘤动脉可脱性球囊闭塞治疗。结果动脉瘤腔完全致密栓塞48例,非致密栓塞8例,动脉瘤颈部有残留3例。55例破裂动脉瘤中死亡1例,患者系术前Hunt-Hess分级Ⅴ级,因额叶脑内血肿脑疝致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死亡。1例遗留明显偏瘫,其余恢复良好。4例未破裂动脉瘤均临床治愈。结论针对不同部位、不同类型的颅内动脉瘤,采取合理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可获得满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栓塞 可脱性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技术在腹壁巨大切口疝中的应用体会 被引量:6
9
作者 张贤坤 杨清羽 +3 位作者 刘宏斌 韩晓鹏 苏琳 李洪涛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5年第11期892-893,896,共3页
探讨杂交技术在腹壁巨大切口疝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37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60 min,平均(98±18.4) min;术中出血量42~105 mL,平均(64±8.1)mL;术后住院时间6~19d,平均(8... 探讨杂交技术在腹壁巨大切口疝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37例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60 min,平均(98±18.4) min;术中出血量42~105 mL,平均(64±8.1)mL;术后住院时间6~19d,平均(8.7±3.4)d.术后血清肿2例(5.4%),腹壁修补区域疼痛4例(10.8%),无切口感染、肠梗阻、肠瘘等情况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复发1例(2.7%).应用杂交技术修补腹壁切口疝安全可行,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口疝 疝修补术 杂交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一味药物敷料的构建及其对高原皮肤创伤修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文杰 王世勇 +5 位作者 刘阳 李根 赵玲 王九娜 唐俊杰 赵红斌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7年第3期229-235,共7页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创伤敷料并评价其生物学性能,以期实现对高海拔地区皮肤创伤修复。方法将独一味与胶原蛋白/聚己内酯(1∶1)混合,用0.1%京尼平交联或不交联材料24 h,部分敷料用质量体积分数0.1%京尼平室温交联1 h,用无水乙醇溶液充分洗...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创伤敷料并评价其生物学性能,以期实现对高海拔地区皮肤创伤修复。方法将独一味与胶原蛋白/聚己内酯(1∶1)混合,用0.1%京尼平交联或不交联材料24 h,部分敷料用质量体积分数0.1%京尼平室温交联1 h,用无水乙醇溶液充分洗涤,再用浓度0.1 mol/L NaOH中和10 min,剩余敷料不交联做为对照,自然干燥、密封后用60钴照射灭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材料交联前后的结构;通过体外实验分析交联前后材料的透气性、吸水性、接触角和降解性能。同时选取40只Wistar大鼠(雌雄不拘),鼠龄(3.4±0.3)个月,体质量(180±10)g。对大鼠急进高海拔地区(海拔3 670 m)后复制皮肤创伤模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用常规纱布治疗,实验组用载药敷料治疗。术后3、7、14 d时,分别利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并评价创伤愈合效果。结果交联后敷料可见纤维相互交叉粘连,呈纳米纤维状无序排列、分布,纤维的直径为200~600 nm。载药敷料24 h时药物释放率为(83.62±4.23)%。交联敷料吸水率、透气率高于未交联敷料(51.21%±2.55%vs 40.07%±2.55%,90.60%±3.68%vs 84.30%±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联敷料降解率、接触角小于未交联敷料(10.54%±1.73%vs 58.20%±3.62%,10.00°±0.86°vs 128.00°±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动物实验,实验组创面的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创面组织中CD31和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胶原/独一味药物敷料具有良好的物理特性和组织相容性,能有效促进皮肤创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 独一味 静电纺丝 皮肤创伤 高海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光旋切系统治疗大隐静脉曲张33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贤坤 刘宏斌 +1 位作者 苏琳 杨清羽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621-623,共3页
目的探讨透光旋切系统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透光旋切系统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共337例(386条肢体)。结果 337例手术均获成功。单条肢体手术时间21~54 min,平均(31.2±4.6)min;切口数量3~5个,平均(4.1±0.6)... 目的探讨透光旋切系统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以透光旋切系统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共337例(386条肢体)。结果 337例手术均获成功。单条肢体手术时间21~54 min,平均(31.2±4.6)min;切口数量3~5个,平均(4.1±0.6)个,住院时间3~15d,平均(4.8±2.5)d。2条患肢术后出现局部皮肤破溃坏死,1条出现深静脉血栓。术后患肢出现皮下淤血154条,血肿11条,肢体局部麻木感112条。337例患者共386条肢体随访6~24个月,平均(15±6.7)月。皮下淤血及血肿消退,肢体局部麻木感消失95条,减轻27条。术前存在色素沉着的肢体,术后均不同程度减轻,沉重感缓解,无静脉曲张复发,小腿外观无明显手术疤痕。结论透光旋切系统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安全可行,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隐静脉曲张 透光旋切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2
作者 宋宁 张玉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56-58,共3页
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离经之血便是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采用活血化瘀的治法治疗急性脑出血,成为中医药研究急性脑血管病的热点之一。但中医药学临床研究对方法学的应用仍不够重视,临床试验的规范性也较差,在一定... 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离经之血便是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采用活血化瘀的治法治疗急性脑出血,成为中医药研究急性脑血管病的热点之一。但中医药学临床研究对方法学的应用仍不够重视,临床试验的规范性也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重复性,导致研究结果难以得到推广及应用[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中药 活血化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unt—Hess分级Ⅴ级颅内动脉瘤救治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玉 唐玉彬 李文杰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60-1160,共1页
Hunt—Hess分级Ⅴ级颅内动脉瘤是指患者发病后呈深昏迷,去脑强直,病理呼吸等濒死状态,该类患者颅内压高、或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痉挛,国内外学者均不主张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我们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成功救治2名Hunt—Hess分级Ⅴ级... Hunt—Hess分级Ⅴ级颅内动脉瘤是指患者发病后呈深昏迷,去脑强直,病理呼吸等濒死状态,该类患者颅内压高、或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痉挛,国内外学者均不主张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我们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成功救治2名Hunt—Hess分级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nt—Hess分级 颅内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T及WBC检测对脑出血及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4
14
作者 朱红 张玉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538-540,共3页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出血,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临床多见自发性脑出血,其发病原因主要为血管动脉瘤或者高血压引起,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脑血管疾病,发病1年后生存率仅为38%,致残率为80%~95%。
关键词 脑出血 PCT WBC 肺部感染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激光联合透光旋切系统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贤坤 杨清羽 +2 位作者 刘宏斌 朱万坤 苏琳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5年第5期354-35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激光疗法联合透光旋切系统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7月我科行腔内激光联合透光旋切系统治疗的98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112条下肢)的临床资料。按CEAP分级:C2 56条,C3 32条,C4...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激光疗法联合透光旋切系统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4年7月我科行腔内激光联合透光旋切系统治疗的98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112条下肢)的临床资料。按CEAP分级:C2 56条,C3 32条,C4 18条,C5 6条。结果 98例患者(112条下肢)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6-75 min,平均(52.4±7.2)min;术中失血30-85 ml,平均(42.6±6.8)ml;小腿部平均手术切口2.8(2-4)个,术后住院时间2-6 d,平均(3.2±0.8)d。术后12例出现皮下淤斑、局部肿胀,2例出现顽固性患肢小腿外侧肿胀,6例术后大隐静脉主干部位和曲张静脉烧灼处出现条索状硬结或伴有局部轻中度疼痛,5例出现患肢皮肤麻木,全组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切口感染,术前所伴有的皮肤色素沉着、皮肤溃疡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随访6-22个月,平均(14.4±6.8)个月,无曲张静脉复发及小腿明显瘢痕。结论腔内激光联合透光旋切系统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美观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激光闭合术 透光旋切系统 静脉曲张 隐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血气分析在早期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荞 魏莹 胡蓉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91-92,共2页
我科2010-01~2011-01对52例重型颅脑损伤进行早期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了低氧血症与预后的密切关系,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气管切开,正确运用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32例,女... 我科2010-01~2011-01对52例重型颅脑损伤进行早期动脉血气分析,提示了低氧血症与预后的密切关系,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气管切开,正确运用机械通气,配合亚低温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18~60岁,平均(44.65±5.63)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血气分析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起校园流行性癔病的医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文杰 张玉 唐玉彬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流行性癔病 心理治疗 调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益气活血法对脓毒症伴心肌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勇 宋薇 《东南国防医药》 2018年第3期225-228,共4页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联合益气活血治疗法对改善脓毒症患者心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就诊的86名脓毒症伴心肌损伤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单独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组(对照组)43例...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联合益气活血治疗法对改善脓毒症患者心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就诊的86名脓毒症伴心肌损伤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2组,单独进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组(对照组)43例,男23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51.3±13.8)岁;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益气活血中药组(联合组)43例,男21例,女22例,平均年龄为(55.9±11.1)岁。治疗前及治疗不同后分别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心肌损伤相关生化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肌肌钙蛋白T(cTnT)、B型利钠肽原N端(NT-proBNT)]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动脉压(MAP)、射血分数(EF)和心指数(CI)],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5 d后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疗5 d后APACHEⅡ评分显著降低[(14.61±3.09)分vs(15.94±3.53)分,P<0.01];(2)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血浆hsCRP、cTnI和NT-pro BN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hsCRP[(1.71±0.87)mg/L vs(2.15±1.10)mg/L]、cTnI[(0.14±0.08)μg/L vs(0.19±0.12)μg/L]及NT-pro BNP[(105.71±21.64)pg/L vs(118.46±21.40)pg/L]均显著降低(P<0.05);(3)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HR、MAP、EF和CI指标均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治疗后HR[(100.27±14.58)次/min vs(94.00±14.26)次/min]、MAP[(77.93±6.06)mm Hg vs(71.73±7.06)mm Hg]、EF[(51.58±5.53)%mL/min vs(46.86±3.55)%mL/min]和CI[(2.51±0.56)L/(min·m^2)vs(2.23±0.58)L/(min·m^2)]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益气活血法相比单一的血液净化法对脓毒症伴心肌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性血液净化 益气活血 脓毒症 心肌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气管切开辅助治疗特重型颅脑损伤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玉 唐玉彬 +1 位作者 李文杰 吕志诚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41-43,共3页
目的:研究特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气管切开对防治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特重型颅脑损伤(GCS 3-5分)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入院后即行气管切开术,对照组27例在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后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后行气道综合管理。结果:3... 目的:研究特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气管切开对防治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特重型颅脑损伤(GCS 3-5分)患者5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入院后即行气管切开术,对照组27例在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后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后行气道综合管理。结果:38例出现肺部感染,其中治疗组12例,10例感染得到控制,控制感染时间5-10 d,平均7 d。对照组26例,9例感染得到控制,控制感染时间11-20 d,平均17.5 d。早期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率、控制感染平均时间和感染控制率均明显优于未行早期气管切开者(P<0.01)。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有效防治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重型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术 呼吸系统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66株临床分布及感染特点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红 王琪珍 张玉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370-373,共4页
目的:对本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感染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为该菌的感染防御及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非重复16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检出主要分布于危重患者较... 目的:对本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感染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为该菌的感染防御及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非重复166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检出主要分布于危重患者较多的科室,标本分布以痰液最多,患者年龄≥60岁,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临床标本检出前、中、后多伴有广谱耐药菌出现,且大多数患者前期使用了广谱抗菌药物。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主要与前期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有关,提示临床医生在治疗重症患者时,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因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而导致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临床分布 感染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