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区域气候干湿与土壤湿度变化特征及其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春华 朱飙 +3 位作者 杨金虎 刘晨汐 段欣妤 黄鹏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4-1687,共14页
气候干湿是表征气候特征的重要指标,土壤干湿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水文气候概念,二者有其差异性,也有一定一致性。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者演变趋势与差异。鉴于此,对中国气候干湿与土壤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差异进行分析... 气候干湿是表征气候特征的重要指标,土壤干湿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的水文气候概念,二者有其差异性,也有一定一致性。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二者演变趋势与差异。鉴于此,对中国气候干湿与土壤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差异进行分析,明确气候干湿与土壤干湿的异同。采用湿润度指数对中国气候干湿整体状况及区划情况进行研究,并对同时段土壤干湿趋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近60余年中国不同气候区分界线未发生明显变化,但不同的气候态与1961—1990年气候态时段相比,中国北方自西向东存在一个面积广大的气候变干带,其湿润度指数存在着轻微变小的趋势,只是变化程度尚未达到改变气候分类的程度。(2)中国不同气候区气候干湿与土壤干湿在年内变化有所差异,湿润区与半湿润区二者一致性明显好于半干旱和干旱区;不同气候区潜在蒸散与降水差值的月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对干旱与半干旱区而言,3—9月与3—6月为气候干期,该时段干旱发生的可能较大;半湿润气候区7—8月进入水分盈余阶段,而湿润气候区,除个别月份,全年基本处于水分盈余状态。(3)中国区域气候干湿变化与土壤湿度多年变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气候区多年湿润度指数均呈轻微增加趋势,但土壤湿度大部呈变干趋势,侧面说明中国不同气候区农牧业生产潜在干旱风险在增高。研究结果有助于全面认识气象干湿与土壤干湿,促进对二者关联的进一步研究;同时有助于加强干旱风险的防控意识,提高农牧业生产的抗旱应对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干湿 土壤湿度 变化特征 差异性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1961—2020年冬季区域性寒潮过程特征和路径分析
2
作者 李丹华 杨扬 +2 位作者 李红英 王兴丽 陈佩璇 《陕西气象》 2025年第1期13-17,共5页
利用1961—2020年冬季京津冀地区126站逐日最低气温、降水量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京津冀地区冬季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进行气候特征和影响路径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区域性寒潮过程一般持续2~5 d,最低气温平均为-18.9℃;近60 a共出... 利用1961—2020年冬季京津冀地区126站逐日最低气温、降水量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京津冀地区冬季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进行气候特征和影响路径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区域性寒潮过程一般持续2~5 d,最低气温平均为-18.9℃;近60 a共出现52次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年际变化呈略减少趋势,气候趋势率为-0.1次/(10 a),空间分布上,从南向北寒潮频次增加;1961—2020年冬季京津冀地区共有16次较湿以上过程(区域平均降温幅度13.0℃),31次较干以上过程(区域平均降温幅度11.8℃);通过FLEXPART模式对京津冀地区区域性寒潮过程路径进行分析发现,西北路径共26次、偏西路径15次、偏北路径10次、东北路径仅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干湿过程 路径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雨量谱的气候变化与极端化趋势 被引量:8
3
作者 杨瑜峰 江灏 +3 位作者 赵红岩 叶桐轩 张淑霞 李伟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8-333,共6页
利用兰州站1951—2005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进行雨量划分级别,分析了55 a来兰州分级降水雨量谱和极端降水的气候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兰州年降水量逐年波动下降,长期变化趋势为每10 a下降9.0 mm,近20 a达到每10 a下降22.6 mm;年降水... 利用兰州站1951—2005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进行雨量划分级别,分析了55 a来兰州分级降水雨量谱和极端降水的气候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兰州年降水量逐年波动下降,长期变化趋势为每10 a下降9.0 mm,近20 a达到每10 a下降22.6 mm;年降水日数的长期变化趋势为每10 a下降3.6 d,近20 a为每10 a下降3.7 d.主要是由于小、中雨级的降水减少明显造成.兰州近20 a大雨以上级别的极端降水量增多,变化趋势为每10 a增加9.9 mm,年降水日数的变化趋势为每10 a增加0.4d.兰州年降水强度的长期变化趋势为每10 a上升0.1 mm.d-1,其中小雨、中雨级别的贡献并不明显,主要的增加贡献是由大雨以上级别的降水强度增加所导致的.极端降水的强度在近20 a的变化趋势为每10 a增加5.7 mm.d-1.兰州近20 a的年降水量中极端降水量占的比例由15.9%上升至16.2%;极端降水日数增加,其比例从1.8%上升至2.0%,在2000年极端降水所占的比例更是达到雨量的25.4%和雨日的4.0%水平,呈现出向极端降水增强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 雨量谱 极端降水 气候变化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近60 a气象干旱气候特征分析
4
作者 李春华 朱飙 +1 位作者 杨金虎 黄鹏程 《干旱气象》 2024年第4期519-526,535,共9页
为研究我国干旱半干旱区连续无雨日气候特征的变化趋势,利用该区域74个气象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研究区连续无雨日变化特征及其在1961—1990年和1991—2020年前后两个时段的差异等进行分析,重点关注16 d及以上连续无雨日,... 为研究我国干旱半干旱区连续无雨日气候特征的变化趋势,利用该区域74个气象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研究区连续无雨日变化特征及其在1961—1990年和1991—2020年前后两个时段的差异等进行分析,重点关注16 d及以上连续无雨日,并将16~25 d、26~40 d、41~60 d、60 d以上连续无雨日分别定义为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结果表明: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16 d及以上连续无雨日的发生次数和日数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重旱、特旱对应的连续无雨日发生次数和日数,干旱区分别是半干旱区的2.0倍与6.0倍左右;1991—2020年与1961—1990年相比,研究区西部不同等级气象干旱发生次数明显减少,而中东部有所增加;研究区西部不同等级干旱发生日数同样减少明显,中部轻旱和中旱发生日数减少,而重旱和特旱发生日数有所增加;研究时段内,该区域绝大部分气象站点不同等级干旱发生次数和日数均未发生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半干旱区 长历时 气象干旱 气候特征 突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和人类活动对黄河干流甘肃段NDVI变化的影响
5
作者 殷菲 白冰 +1 位作者 黄鹏程 马玉龙 《干旱气象》 2024年第6期934-943,共10页
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干流甘肃段植被的影响,对于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建设有一定意义。基于黄河干流甘肃段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 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河干流甘肃段植被的影响,对于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建设有一定意义。基于黄河干流甘肃段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1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降水和气温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残差分析等方法,对黄河干流甘肃段2001—2020年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的贡献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黄河干流甘肃段2001—2020年NDVI增长速率为0.05·(10 a)^(-1),其中2001—2010年为缓慢上升阶段,增长率为0.04·(10 a)^(-1),2011—2020年为快速上升阶段,增长率为0.08·(10 a)^(-1);近20 a黄河干流甘肃段植被生态整体呈良性发展,植被改善区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北部、兰州市及白银市东南部地区。研究区内对NDVI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气候因子各有不同,甘南州大部NDVI与气温的正相关性更高;临夏州北部、兰州市及白银市NDVI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更显著。黄河流域甘肃段植被变化是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2001—2020年气候因子对NDVI变化的贡献度为75.27%,人类活动贡献度为24.73%,气候因子仍是黄河流域甘肃段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但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程度逐渐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时空变化 气候因子 人类活动 黄河干流甘肃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新疆区域性强冷空气及寒潮时空分布特征
6
作者 王蕊 林纾 +2 位作者 卢国阳 刘丽伟 黄鹏程 《冰川冻土》 CSCD 2024年第3期850-860,共11页
选用1961—2020年新疆99个气象站气温、降水观测日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全年区域性强冷空气和寒潮的特征,并应用降水资料对新疆全年强冷空气和寒潮过程的干湿状况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1)新疆区域性强冷... 选用1961—2020年新疆99个气象站气温、降水观测日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全年区域性强冷空气和寒潮的特征,并应用降水资料对新疆全年强冷空气和寒潮过程的干湿状况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1)新疆区域性强冷空气和寒潮频次均有减少的趋势,在21世纪10年代更为显著,这种减少主要体现在秋季强冷空气与秋季寒潮频次的减少;(2)新疆寒潮在冬季3个月的发生频次较为接近;春季与秋季寒潮在11月最多,3月和4月次之;超强寒潮时间主要集中在冬季的12月和1月,强寒潮发生的频率则在2月最高;(3)新疆寒潮过程最低气温有所上升,降温幅度有所减小;过程平均降水量以及最大降水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较之前明显增加;新疆冬季区域性寒潮的降温幅度比春秋季区域性寒潮过程高1℃左右;(4)寒潮过程中最低气温和降水量最大中心基本出现在阿尔泰山及天山山区。新疆春秋季寒潮多为正常或干过程;冬季寒潮过程有76.4%为正常偏干,较湿和湿过程有85.7%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寒潮过程干湿状况进行初步识别,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新疆寒潮的气候新特征,为防灾减灾服务;(5)冬季北疆及天山大多数站点是72 h达到寒潮标准,而南疆则更多是在24 h达到寒潮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区域性 强冷空气 寒潮 温湿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石羊河流域水资影响评价 被引量:34
7
作者 黄玉霞 王宝鉴 +2 位作者 张强 王劲松 杨选雄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66-872,共7页
石羊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自1951年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22℃/10a,增幅达1.2℃。1992年是年平均气温显著变暖的年份,与显著变暖前相比,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85℃,低于近51年1.1℃的增幅水平。在近5... 石羊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最高、最低气温)自1951年以来总体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为0.22℃/10a,增幅达1.2℃。1992年是年平均气温显著变暖的年份,与显著变暖前相比,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85℃,低于近51年1.1℃的增幅水平。在近55年中,石羊河流域的年降水总体上在增加,出山口径流量在减少,流域尾闾民勤绿洲的地下水位在快速下降。气温显著变暖后,年降水量增加了约18.2mm,增幅达5.8%,出山口径流量减少了4.1×10^8m^3,民勤绿洲的地下水位下降了1倍~2倍。水资源变化的成因分析表明,出山口径流量的减少源自径流补充之一的上游山区降水的减少,而红崖山水库入库径流量的持续快速减少则是民勤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受气候变化的影响,石羊河流域出山口径流量峰期有所提前,而人类活动严重地影响了石羊河流域中游地表径流利用量和下游可利用量分配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气候变化 水资源 人类活动 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干热风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4
8
作者 刘德祥 孙兰东 宁惠芳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86,共6页
对全省80个站1961—2006年资料统计6—7月干热风次数,采用小波分析其演变周期,用相关方法研究干热风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甘肃干热风可划分为最重区、较重区、最轻区和无干热风区;近46 a来全省和河西的干热风次数随时间的变化呈... 对全省80个站1961—2006年资料统计6—7月干热风次数,采用小波分析其演变周期,用相关方法研究干热风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甘肃干热风可划分为最重区、较重区、最轻区和无干热风区;近46 a来全省和河西的干热风次数随时间的变化呈增加趋势,小波分析显示出存在准6 a周期演变;干热风气象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在气候暖干时期干热风强度强,次数多,危害重,而在气候凉湿期强度弱,次数少,危害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风 分布特征 变化 气候变暖影响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5
9
作者 刘德祥 董安祥 +1 位作者 梁东升 宁惠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31-836,共6页
采用年平均气温与冬小麦、春小麦、玉米和棉花种植面积的相关分析得出:年平均气温与新疆冬小麦种植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与西北干旱区大部地方春小麦种植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与西北干旱区大部地方玉米种植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新疆和甘肃河西... 采用年平均气温与冬小麦、春小麦、玉米和棉花种植面积的相关分析得出:年平均气温与新疆冬小麦种植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与西北干旱区大部地方春小麦种植面积呈显著负相关,与西北干旱区大部地方玉米种植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新疆和甘肃河西棉花种植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气候变暖、热量资源增加,使喜凉的春小麦和冬小麦种植面积呈迅速减少趋势,喜温的玉米和棉花种植面积呈迅速扩大,夏秋作物种植结构发生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气候变暖 农作物种植结构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宝鉴 宋连春 +3 位作者 张强 黄玉霞 杨选雄 韩兰英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30-737,共8页
近46年来石羊河流域的气温呈持续升高趋势,1994年显著变暖。与变暖前相比,年平均气温偏高1.0℃,线性增温速率快7倍。显著变暖后,流域年降水增加了15%(约15.8mm),出山口径流却呈略减少趋势(约2.2亿m3),地下水位也在快速降低。出山口径流... 近46年来石羊河流域的气温呈持续升高趋势,1994年显著变暖。与变暖前相比,年平均气温偏高1.0℃,线性增温速率快7倍。显著变暖后,流域年降水增加了15%(约15.8mm),出山口径流却呈略减少趋势(约2.2亿m3),地下水位也在快速降低。出山口径流的略减少发生在上游山区年降水量减少的大背景下,人类活动是影响流域中游地表径流利用量和下游可利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对植被的监测表明,以荒漠草甸和沙生植被为主的稀疏植被面积在快速减少,同时还存在植被类型的退化现象,植被覆盖面积和地下水位埋深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正在趋于恶化。近46年来石羊河流域的气温呈持续升高趋势,1994年显著变暖。与变暖前相比,年平均气温偏高1.0℃,线性增温速率快7倍。显著变暖后,流域年降水增加了15%(约15.8mm),出山口径流却呈略减少趋势(约2.2亿m3),地下水位也在快速降低。出山口径流的略减少发生在上游山区年降水量减少的大背景下,人类活动是影响流域中游地表径流利用量和下游可利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对植被的监测表明,以荒漠草甸和沙生植被为主的稀疏植被面积在快速减少,同时还存在植被类型的退化现象,植被覆盖面积和地下水位埋深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正在趋于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气候变化 水资源NDVI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雷暴时空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朱飙 王振会 +1 位作者 李春华 黄兴友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49-852,共4页
利用江苏省1971—2000年全省地面测站的雷暴日记录,采用经验正交分解,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的雷暴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趋势,并用Morlet小波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雷暴呈逐年振荡减少的趋势;全区域变化一致,在此基础上,本省东... 利用江苏省1971—2000年全省地面测站的雷暴日记录,采用经验正交分解,分析了江苏省区域的雷暴空间分布特征与时间变化趋势,并用Morlet小波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雷暴呈逐年振荡减少的趋势;全区域变化一致,在此基础上,本省东南部与西北部的变化反相位;雷暴日变化存在一定的周期。本文对认识江苏省雷暴的规律、江苏省雷暴气候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日 EOF分析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震-涝关系及其在短期气候预测中的可能应用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红岩 汤懋苍 +3 位作者 张拥军 杨瑜峰 张存杰 李栋梁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2-136,共5页
利用全国421个气象站1954—2003年50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历年逐月多雨站数占总站数的百分比(f值),结果表明:50年的f值平均为40%.f值的月际变化与东亚大陆强震有很好的相关.f值小的“特干月”有96%出现在≥6.5级开端强震前的0—12个... 利用全国421个气象站1954—2003年50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了历年逐月多雨站数占总站数的百分比(f值),结果表明:50年的f值平均为40%.f值的月际变化与东亚大陆强震有很好的相关.f值小的“特干月”有96%出现在≥6.5级开端强震前的0—12个月;震后的“强震活跃期”比“地震平静期”的f值平均要高出14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f值大于40%的时段,50年中共出现4次,均是东亚发生了两次7级以上强震的时段.最后对强震与降水相关的可能原因提出了一点看法,而且认为造成地震的“底劈作用”存在一个“准双月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多雨面积比 强震活跃及平静期 底劈作用 准双月周期 中国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近58年春旱的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林婧婧 申恩青 刘德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33-236,242,共5页
利用甘肃省80个气象观测站1951-2008年的春季(3-4月)历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确定干旱标准,统计分析历年春旱发生的频率和范围。结果表明:甘肃省春旱发生频率比较高,其频率范围为30%-50%,河西走廊为40%-50%,陇中北部和陇东为40%左右,陇... 利用甘肃省80个气象观测站1951-2008年的春季(3-4月)历年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确定干旱标准,统计分析历年春旱发生的频率和范围。结果表明:甘肃省春旱发生频率比较高,其频率范围为30%-50%,河西走廊为40%-50%,陇中北部和陇东为40%左右,陇中南部、陇南和甘南高原为30%左右。全省春旱频率呈增加趋势,河西、陇东和陇南呈增加趋势,陇中趋势平稳,2000-2008年全省及各地春旱次数都在迅速增加。在近58年中,全省春旱范围的历年变化呈逐渐扩大趋势,陇东和陇南与全省相同,河西和陇中呈逐渐缩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春旱频率 春旱变化 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降水对气候变暖响应的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王毅荣 吕世华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51,共9页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1951—2004年实测气象资料,采用小波分析、EOF分解等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降水诸要素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非降水气候要素对降水响应的敏感性问题.结果表明:秋季干旱化趋势突出,冬季降水增多,夏季高原西部湿润化、东部干旱... 利用黄土高原地区1951—2004年实测气象资料,采用小波分析、EOF分解等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降水诸要素对全球变暖的响应、非降水气候要素对降水响应的敏感性问题.结果表明:秋季干旱化趋势突出,冬季降水增多,夏季高原西部湿润化、东部干旱化.各季节降水量的区域响应敏感程度和敏感区不同,敏感区从春到冬响应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移动.降水诸要素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响应敏感性也不相同,但区域响应的年际变化基本同步,年代际变化的趋势、周期、阶段、转折等存在明显差异.大多非降水要素对降水变化响应不够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降水 气候变化 区域响应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陇东黄土高原秋季冬小麦异常旺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被引量:12
15
作者 王位泰 张天峰 +3 位作者 马鹏里 蒲金涌 吕峰平 黄斌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92-1497,共6页
使用甘肃西峰试验田的地面平行观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异常旺长的气候特征、多年秋季冬小麦生长高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6年秋季冬小麦异常旺长是发生概率相对较小事件;10月平均气温≥10.0℃时,多年秋季冬... 使用甘肃西峰试验田的地面平行观测资料,分析了2006年陇东黄土高原冬小麦异常旺长的气候特征、多年秋季冬小麦生长高度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2006年秋季冬小麦异常旺长是发生概率相对较小事件;10月平均气温≥10.0℃时,多年秋季冬小麦高生长高度随气温的上升而显著增高,在≥10℃积温达到580℃以上时,随着积温的增加高生长高度明显增加;10月平均气温每升高1℃,叶面积指数增加0.4,在≥10℃积温达到550℃以上时,随着积温的增加叶面积指数明显增加;大蘖数随着10月平均气温和≥10℃积温的增加呈反抛物线型增加;为达到主动控制冬小麦冬前异常旺长和减少水分及养分不合理消耗的目的,秋播应推迟5d左右,积极有效地应对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秋季生长 气候变暖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市大樱桃种植中影响产量的生态气候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姚小英 杨小利 +2 位作者 蒲金涌 马鹏里 吴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61-264,270,共5页
在分析天水市地区大樱桃物候特征及生态气候条件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分析该区域气象因子与大樱桃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4月上、中旬平均最低气温、4月极端最低气温及年降水量为影响当地大樱桃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根据春季低温... 在分析天水市地区大樱桃物候特征及生态气候条件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分析该区域气象因子与大樱桃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4月上、中旬平均最低气温、4月极端最低气温及年降水量为影响当地大樱桃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根据春季低温冻害及春旱对大樱桃产量的影响程度,确立了影响系数,对大樱桃种植的风险程度进行评估。并提出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大樱桃产业生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市 大樱桃 生态气候 种植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西峰黄土高原地温与物候期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郭江勇 林纾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5-239,共5页
用西峰黄土高原1971~2005年5、10、15、20 cm地温和1981~2005年冬小麦发育期、1984~2005年苹果树、梨树物候资料,分析了地温变化对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峰各季节10 cm地温均呈升高的趋势,增温幅度春季最明显,变幅也最大,冬季次大,... 用西峰黄土高原1971~2005年5、10、15、20 cm地温和1981~2005年冬小麦发育期、1984~2005年苹果树、梨树物候资料,分析了地温变化对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峰各季节10 cm地温均呈升高的趋势,增温幅度春季最明显,变幅也最大,冬季次大,再是秋季,夏季最小。地温与物候期均为负相关,冬季与冬小麦发育期最显著的是乳熟期,相关系数为-0.57^-0.65,与苹果树发育期最显著的是成熟期,相关系数为-0.48^-0.60,与梨树发育期最显著的是叶变始期和开花始期为-0.41^-0.52;春季与冬小麦发育期最显著的是返青期,相关系数为-0.60^-0.63,与苹果树发育期最显著的是叶芽开放期和展叶始期,为-0.66^-0.68,与梨树发育期最显著的是开花始期,为-0.68^-0.69。春季地温对作物发育期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持续性和滞后性,冬季地温对作物发育期影响有阶段性,春季地温对作物发育期的影响比冬季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温变化特征 作物发育期 影响分析 西峰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酒泉区域风能资源评估 被引量:25
18
作者 朱飙 李春华 陆登荣 《干旱气象》 2009年第2期152-156,共5页
按照国家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利用甘肃省酒泉区域6个测风塔不同高度层的资料,计算分析了该区域的各种风能参数,并给出了该区域风能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按照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划分,除2号地区属于风能较丰富区以外,其他测风塔对... 按照国家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利用甘肃省酒泉区域6个测风塔不同高度层的资料,计算分析了该区域的各种风能参数,并给出了该区域风能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按照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划分,除2号地区属于风能较丰富区以外,其他测风塔对应的区域属于风能丰富区。文章给出了酒泉地区有效风功率密度空间分布图,对进一步了解、应用甘肃酒泉区域的风能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泉区域 测风塔 风能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初夏冰雹及其环流背景气候特征 被引量:14
19
作者 林纾 陆登荣 《气象科技》 2006年第4期400-404,共5页
应用西北地区194个气象站1961~2001年初夏6月冰雹日数资料,研究了西北地区初夏冰雹发生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典型多雹年和少雹年大尺度环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初夏冰雹发生日数最高的地方在天山山脉西端、沿祁连山... 应用西北地区194个气象站1961~2001年初夏6月冰雹日数资料,研究了西北地区初夏冰雹发生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典型多雹年和少雹年大尺度环流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初夏冰雹发生日数最高的地方在天山山脉西端、沿祁连山脉及其以南的青海大部(除柴达木盆地)和甘肃甘南高原等海拔较高的地方。在冰雹发生日数最高的地方年代际变化明显,而在冰雹发生日数偏少的地方年代际变化不明显。另外多雹年和少雹年的北半球极涡中心强度、高原高度场、印缅槽、欧洲环流C型天数等环流特征量以及北半球500hPa环流形势和OLR场均存在着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地区 冰雹 初夏 气候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河东地区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striiformis f.sp.tritici)越夏气候区划 被引量:2
20
作者 许彦平 万信 +3 位作者 金社林 韩兰英 姚晓红 贾建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6-240,共5页
为明确气候变化等环境条件对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域和海拔高度的影响,采用修订的小麦条锈病菌越夏气象指标,即夏季最热8 d平均气温为主导指标、期间大气相对湿度为辅助指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甘肃河东小麦条锈病菌越夏气候区划... 为明确气候变化等环境条件对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域和海拔高度的影响,采用修订的小麦条锈病菌越夏气象指标,即夏季最热8 d平均气温为主导指标、期间大气相对湿度为辅助指标,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甘肃河东小麦条锈病菌越夏气候区划研究。结果表明,甘肃河东地区小麦条锈病菌可越夏范围向西向北有所扩展、海拔高度下限有所下降。陇中北部、陇中南部、陇东高原、六盘山区、陇南北部、陇南南部可越夏海拔高度下限分别为1700、1400、1200、1200、1100 m和2000 m,与二十世纪80年代相比,分别下降了600、200、200、200、500 m和500 m,区域范围向西向北扩展到了陇中北部和甘南州等地。可越夏区以上涉及国土面积达到了近790多万公顷(hm2),占区域总面积的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菌 越夏 气候区划 甘肃省河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