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寒潮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1
作者 郑山 王敏珍 +1 位作者 史莹莹 王式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4-48,共5页
通过对低温寒潮发生的定义,对疾病及死亡的影响、作用机制以及引起超额死亡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综述,进一步提高低温寒潮天气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认识.
关键词 低温寒潮 人体健康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环境要素对北京市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马盼 李若麟 +3 位作者 乐满 王式功 尚可政 尹岭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589-1600,共12页
为探究气象环境条件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与广义相加模型,分析了2009~2011年气象环境要素与北京市消化系统疾病急诊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显示,气温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高温效应",高... 为探究气象环境条件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结合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与广义相加模型,分析了2009~2011年气象环境要素与北京市消化系统疾病急诊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显示,气温对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高温效应",高于25℃的气温其危险度RR随气温升高而增加,且滞后效应能达到10d以上.较为极端的湿度(RH<10%或RH>90%)会显著增加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并有持久的作用,其与高温结合会形成"高温低湿"和"高温高湿"2种让人不适的情况.0~2m/s的风速在短的滞后期(5d)最能增加发病危险性.而3~4m/s的风速对疾病的危险性小,说明适度的风速不影响健康.浓度高于200μg/m^3的PM_(10)和浓度高于70μg/m^3的NO_2具有即时的危险性(5d内显著);而较高浓度(>55μg/m3)的SO_2滞后一定时期后效应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条件 污染物浓度 消化系统疾病 非线性 滞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因素对北京市猫、犬伤门诊就诊人数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赵笑颜 马盼 +3 位作者 王昀 王式功 尚可政 李蓓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4-387,393,共5页
探讨北京市气象因素对猫、犬伤(抓伤/咬伤)门诊就诊人数的影响,采用双向配对病例交叉设计,研究了2008-2012年气象要素(日平均气压、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24 h降水量、日照时间、平均水汽压)对猫、犬伤门诊就诊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双... 探讨北京市气象因素对猫、犬伤(抓伤/咬伤)门诊就诊人数的影响,采用双向配对病例交叉设计,研究了2008-2012年气象要素(日平均气压、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24 h降水量、日照时间、平均水汽压)对猫、犬伤门诊就诊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向l:2匹配病例交叉研究的效应值最大,在1:2匹配时,气压升高对犬伤的主要气象因素效应值(OR)为0.994时的95%置信区间(95%CI)为0.989~0.996.温度升高对犬伤影响较大,OR为1.01 9时,95%CI为1.009~1.023.湿度加大对猫伤有一定影响,OR为1.005时,95%CI为1.001~1.008.日照时间对猫、犬伤均有影响,日照时间加长,犬伤的OR为1.004,95%CI为1.000~1.011,猫伤OR为1.007,95%CI为1.001~1.008.降水量及平均水汽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气温和日照时间是影响猫、犬伤人的主要气象因素,明显反映出气温和日照时间的变化对猫、犬性情的影响较大,而气压及相对湿度也会对猫、犬伤人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要素 宠物伤人 病例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紫外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其统计预报模型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慧 胡波 +1 位作者 王式功 尚可政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65-670,675,共7页
利用2005-2011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分部的辐射观测资料和北京3所三级甲等医院2008-2011年皮肤病及眼部疾病急诊人数资料,对紫外辐射和相关疾病进行分析.选取与紫外辐射相关系数通过α=0.05显著性检验的气象要素作为预报因子... 利用2005-2011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铁塔分部的辐射观测资料和北京3所三级甲等医院2008-2011年皮肤病及眼部疾病急诊人数资料,对紫外辐射和相关疾病进行分析.选取与紫外辐射相关系数通过α=0.05显著性检验的气象要素作为预报因子,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月建立紫外辐射强度预报方程.结果表明:紫外辐射与皮肤病的相关系数为0.367,与眼部疾病的相关系数为0.265,均通过α=0.001的显著性检验.不同月份紫外辐射的日变化规律不同,对人体产生伤害的时间段有所差异;紫外辐射强度与总云量、低云量、能见度、风向、风速、气压、相对湿度、气温等有关,其中与总云量、低云量、能见度的相关性最显著;1-11月预报方程历史回代检验的平均评分为82.8,试预报的平均评分为82.7;预报模型的拟合能力和推广能力较好,为实际业务提供了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外辐射 人体健康 气象因子 预报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条件对遵义市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27
5
作者 乐满 王式功 +2 位作者 谢佳君 马盼 尚可政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334-4347,共14页
为探究气象和空气污染等环境条件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为遵义地区相关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和广义线性、相加模型,利用当地气象和污染资料,分析了2012~2016年遵义市气象环境要素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 为探究气象和空气污染等环境条件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为遵义地区相关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和广义线性、相加模型,利用当地气象和污染资料,分析了2012~2016年遵义市气象环境要素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结果显示,遵义市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状况与当地长期气候状态基本保持一致,气候效应对其的影响占主导作用,其中,冬季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立秋至处暑前后其发病人数最少,表明此时间段内当地气候条件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有气候疗养效应.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以低温滞后效应为主,在其敏感阈值附近气温每变化1℃,发病人数将累积增加31.6%(95%CI:4.4%~65.8%);气压以高压滞后效应为主,相对湿度则在低湿部分同时有即时和滞后效应.舒适度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在冷、热斜胁迫下其发病人数明显多于舒适状况时. PM_(2.5)、SO_2和NO_2三种污染物的影响都以即时效应为主,而CO则在累积滞后lag04时相对危险度最高,PM_(2.5)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的暴露-反应曲线呈单调线性分布,SO_2、NO_2和CO均为"J"型分布.低温与高浓度NO_2或者低湿与高浓度SO_2的协同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较大.建立的全年和季节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的试预报准确率在75%以上(夏季除外),其中分季节建模预测效果显著优于全年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条件 气象因子 空气污染 呼吸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5
6
作者 耿迪 孙宏 +4 位作者 蒋薇 王式功 尚可政 张莹 马新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3-97,共5页
利用2005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南京市逐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研究了气象要素变化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冬季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夏季较少;南京市逐日呼吸系统... 利用2005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南京市逐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研究了气象要素变化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南京市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冬季最高,其次是春季,秋季和夏季较少;南京市逐日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对气象要素变化的响应存在滞后性,春季滞后6-7 d,夏秋季滞后8-10 d,冬季滞后2-5 d;对风寒指数响应的滞后响应时间,春季7-8 d,夏季和秋季相关弱,冬季2-3 d;前期的空气污染和后期的剧烈降温叠加,可能是南京冬季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诱因;春季随着气温的回升,空气污染程度减轻,患者对气温变化的耐受性也延长了,但响应敏感性比冬季增强了;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冬季和春季南京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预报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 死亡人数 气象要素 风寒指数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区温度变化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影响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谭玉龙 尹岭 +3 位作者 王式功 陈雷 谭元文 康延臻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9年第3期94-99,共6页
本文综合探究了日平均气温、24h变温和气温日较差变化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的影响,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与广义相加模型(GAM),分别探析了2015—2016年安徽省阜南县和贵州省锦屏县日平均气温、24h变温和气温日较差与缺... 本文综合探究了日平均气温、24h变温和气温日较差变化对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的影响,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与广义相加模型(GAM),分别探析了2015—2016年安徽省阜南县和贵州省锦屏县日平均气温、24h变温和气温日较差与缺血性心脑血管住院病人数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表明:气温日较差大于15℃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相对风险剧烈升高,并呈现明显的即时效应,且其相对风险随滞后日增加和气温日较差增加达到叠加效应的峰值。当24h内气温下降7℃以上,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相对风险开始明显上升,下降10℃以上呈现显著的即时效应。统计分析发现,两县在春季达到上述阈值概率最高,因此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住院人数也在春季达到峰值,特别是雨水至清明节气时段为两县住院人数共同最高峰时段;值得注意的是,地处西部的锦屏县夏季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人数也较多。此外,降温过程与节气转换也是导致两县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住院人数阶段性增多的主要天气与气候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 24h变温 气温日较差 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广义相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M模型分析南京市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与体感温度的关系 被引量:8
8
作者 李佳耘 马新平 +2 位作者 王式功 张莹 尚可政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59-664,共6页
研究了在混杂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体感温度的变化对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对两种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和体感温度的关系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当以周为时间序列单位,体感温度在20℃以下时,每降低1℃,循环系统疾病... 研究了在混杂因子的共同作用下,体感温度的变化对循环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的影响,采用广义相加模型对两种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和体感温度的关系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当以周为时间序列单位,体感温度在20℃以下时,每降低1℃,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增加1.31%,降低5℃,增加6.86%;当以日为时间序列单位,体感温度在14℃以下时,每降低1℃,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增加1.19%,降低5℃,增加5.79%.同样以日为时间序列,当体感温度在20℃以下时,每降低1℃,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人数增加1.41%,降低5℃,增加6.86%,说明体感温度的冷效应对死亡人数的影响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温度 相关性 广义相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赵笑颜 王嘉阳 +3 位作者 王昀 李金斌 李亚鹏 付磊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9年第1期1-4,共4页
通过大数据分析某企业队列人群代谢综合征和相关组分疾病患病状况,为确定慢病管理健康核心问题和大数据在慢病管理中应用提供依据。以某队列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面对面访谈获取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通过实验室检测获取生理生化指标,以临床... 通过大数据分析某企业队列人群代谢综合征和相关组分疾病患病状况,为确定慢病管理健康核心问题和大数据在慢病管理中应用提供依据。以某队列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面对面访谈获取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通过实验室检测获取生理生化指标,以临床明确诊断结果为疾病结局的判断标准,分析人群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状况。该队列人群MS患病人数为2932人,患病率为12.99%。男性为17.12%,女性为5.84%。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疾病患病率依次为血脂紊乱36.09%,超重/肥胖28.73%,高血压28.31%,高血糖14.23%。该企业队列人群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组分疾病患病率高于国内一般人群,以低年龄组男性人群患病率较高,控制肥胖/超重是控制代谢综合征的关键因素。我国在针对企业这类集中人群的慢病管理中应运用大数据手段,找出核心问题,制定良好的预防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慢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慢病管理 队列研究 代谢综合征 患病率 性别因素 年龄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指数对阜南地区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笑颜 张渊 +4 位作者 黎檀实 李亚鹏 尹岭 尚可政 王式功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4-140,共7页
选取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14个乡镇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就诊资料50 881例,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与广义相加模型相结合,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与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选取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14个乡镇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呼吸系统疾病日住院就诊资料50 881例,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与广义相加模型相结合,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与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其与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热指数呈负相关,与平均气压、平均风速呈正相关.结果表明,热指数是比温度、湿度等单独作用更全面的气象指标.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风险增高的主要原因是低热指数,低热指数对呼吸系统疾病住院人数的影响表现为长期效应,滞后6~8 d是主要发病时间.不同季节热指数滞后效应的结果不同,夏季的低热指数易导致患病风险增加;冬季高热指数滞后8 d时易增加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系统疾病 热指数 滞后性 非线性 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寿鸟白鹤迁徙的气候养生内涵探析及启示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馨梓 郭勇 +4 位作者 郑江平 马盼 林颖仪 乐满 王式功 《干旱气象》 2021年第2期309-316,共8页
利用1959—2018年我国白鹤迁徙路线上17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1961—2019年中国大陆547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白鹤栖息地和迁徙途中主要气象要素变化范围,并采用基于“黄金分割法”的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方法和等级划分... 利用1959—2018年我国白鹤迁徙路线上17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1961—2019年中国大陆547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白鹤栖息地和迁徙途中主要气象要素变化范围,并采用基于“黄金分割法”的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方法和等级划分标准,对白鹤栖息地以及中国大陆547个站点的人体舒适度进行分析,探究白鹤迁徙过程中蕴含的气候养生内涵。结果表明:白鹤栖息地及迁徙沿途停歇地的气温在0~15℃之间,相对湿度60%~80%,平均风速2~3 m·s^(-1),气压1005~1018 hPa,总体上白鹤以追求气候凉爽湿润、风轻天高为目标,全年90.83%的时间生活在凉爽、凉、微冷的等级范围内,通过迁徙“祛暑避寒”得以长寿,这为老年人群的候鸟式旅居提供很好的借鉴。中国大陆人体舒适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季节互补的特征。夏季,我国东北、西北及西南部分地区气候较为舒适;冬季,华南沿海、海南等地区气候较舒适。这些地区主要城市的广义舒适域时段,可为老年人群候鸟式旅居提供参考。此外,在避暑或御寒的旅居过程中,适当的中途停歇能够缓冲环境的不适应,从而有效降低或规避短时间内因气象要素变化大而造成的旅游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鹤 季节迁徙 气候养生 人体舒适度 旅游健康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14年中国大陆舒适度时空变化 被引量:8
12
作者 乐满 王式功 +3 位作者 张志薇 马盼 李海飞 尚可政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55-462,共8页
利用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法,对中国大陆1961-2014年547个站点逐日舒适度等级进行了不同尺度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以冷不舒适为主,南方以热不舒适为主,酷热中心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严... 利用基于'黄金分割率'的人体舒适度指数计算和等级划分法,对中国大陆1961-2014年547个站点逐日舒适度等级进行了不同尺度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北方以冷不舒适为主,南方以热不舒适为主,酷热中心集中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严寒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广义舒适域等级(包括微热、舒适和凉爽)多年平均累积日数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地域差异,除冬季以海南及东南沿海城市为最舒适区外,其他季节均以云南省最为舒适,在夏季西北及东北部分地区也相对较为舒适.近54 a来中国大陆舒适等级整体有向热不舒适域转变的倾向,且严寒和酷热等级近年来有所增加,体现了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大背景下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数增多的趋势.对不同季节广义舒适域等级出现日数排名前10的城市进行了统计,提出了相应的旅游出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舒适度 时空分布 黄金分割率 广义舒适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暴露于沙尘人群的肺通气功能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金玉 李盛 +1 位作者 王式功 尚可政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75-981,共7页
为分析长期沙尘暴露对人群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本文选择沙尘天气多发的甘肃省民勤县和受沙尘污染较轻的平凉市为调查点,采用SPIROVIT SP-1型肺功能仪,对在调查点长期居住、无职业性粉尘接触史的40岁以上728名农民进行肺功能测定,测定指标... 为分析长期沙尘暴露对人群肺通气功能的影响,本文选择沙尘天气多发的甘肃省民勤县和受沙尘污染较轻的平凉市为调查点,采用SPIROVIT SP-1型肺功能仪,对在调查点长期居住、无职业性粉尘接触史的40岁以上728名农民进行肺功能测定,测定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l)、1秒率(FEVl/FVC),肺通气功能损伤类型分为阻塞性(FEVl/FVC【70%)、限制性(FVC%【80%)及混合性(FEVl/FVC【70%且FVC%【80%)3类。结果显示,与平凉市比较,非吸烟者中,民勤县农民FEV1%、FEV1/FVC分别降低4.3%、6.6%;肺通气功能异常、阻塞性及混合性肺功能损伤发生率分别增加9.5%、9.2%及3.2%,其RR(95%CI)分别为1.540(1.106~2.144)、1.955(1.242~3.076)及8.677(1.128~66.734);50~59岁农民阻塞性肺功能损伤发生率、60岁以上者肺通气功能异常、阻塞性及混合性肺通气功能损伤发生率均增加;男性农民肺通气功能异常率、女性农民阻塞性及混合性肺功能损伤发生率均增加。这表明,长期沙尘暴露可导致人群肺功能降低,以阻塞性肺功能损伤为主,50岁以上人群是主要受害者。建议沙尘天气多发区人群应尽量减少沙尘暴露机会,并加强沙尘防护措施,以降低沙尘对暴露人群肺通气功能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沙尘暴露 暴露人群 肺功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