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西走廊花海古湖泊早、中全新世湖水盐度变化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8
1
作者 李卓仑 王乃昂 +1 位作者 李育 程弘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481-1489,共9页
通过对花海古湖泊沉积剖面8.42~0.405m沉积物样品的矿物和化学元素测定,分析了沉积物中盐类矿物含量及化学元素K/Na比值的变化情况,结合已有的年代地层结果,重建了花海古湖泊10.47~5.5cal ka BP湖水盐度变化.结果表明:花海湖泊全新世... 通过对花海古湖泊沉积剖面8.42~0.405m沉积物样品的矿物和化学元素测定,分析了沉积物中盐类矿物含量及化学元素K/Na比值的变化情况,结合已有的年代地层结果,重建了花海古湖泊10.47~5.5cal ka BP湖水盐度变化.结果表明:花海湖泊全新世湖相沉积阶段中,除个别层位以硫酸盐类矿物沉积为主外,早全新世(10.47~8.87cal ka BP)和中全新世(8.87~5.5cal ka BP)均以碳酸盐盐类矿物沉积为主,并且早全新世时期K/Na高于中全新世时期,揭示了早全新世时期湖水盐度高于中全新世时期.这一结果与该湖泊沉积过程所揭示的湖泊水位变化、粒度等揭示的有效湿度变化具有一致性,表明花海湖泊早、中全新世湖水盐度的高低可以指示其湖泊水位的变化,并间接反映了有效湿度的变化.结合花海湖泊晚全新世湖泊萎缩、气候干旱的特点,该区域早、中、晚全新世气候干湿变化变化模式可以概况为早全新世降水增强、气候呈现由干向湿的转变,中全新世有效湿度最大,晚全新世气候干旱.这种全新世气候干湿变化模式有别于西风区,亦与季风区不完全相同,呈现出了一种季风-西风过渡带全新世气候干湿变化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花海 全新世 矿物组成 湖水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坡头自然保护区土壤水力侵蚀时空变化研究
2
作者 王亚慧 王文瑞 王伟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6,共6页
我国干旱荒漠区由于降雨强度大、周期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风险。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0—2011年的土壤水力侵蚀为研究对象,试图理解干旱荒漠区土壤水力侵蚀状况及动态变化规律。基于中国水土流失... 我国干旱荒漠区由于降雨强度大、周期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风险。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0—2011年的土壤水力侵蚀为研究对象,试图理解干旱荒漠区土壤水力侵蚀状况及动态变化规律。基于中国水土流失预报模型,在当地现有土壤类型数据、GDEM数据和TM影像等基础上对该区1990年、2002年、2011年三年的土壤水力侵蚀计算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沙坡头保护区土壤水力侵蚀模数最高可达39 066.02t/(km^2·a);在时间尺度上,1990—2002年该区土壤水力侵蚀强度基本不变,而2002—2011年明显降低,表明该区域的人为活动导致水域、用材林和栽培作物面积的增加可促使水土流失减弱;在空间上,裸地、低植被覆盖度地区以及坡度为8°~25°地区水力侵蚀相对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水力侵蚀 中国水土流失预报模型 土地覆被 沙坡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冰期以来河西走廊花海古湖泊演化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卓仑 张乃梦 +2 位作者 王乃昂 程弘毅 李育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2-348,共7页
通过分析河西走廊花海古湖泊沉积物中的盐类矿物组成,结合年代序列,重建了花海晚冰期以来湖泊演化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晚冰期及新仙女木时期,花海湖泊以芒硝沉积为主,属硫酸盐型湖泊,湖水的盐度较高且周期性波动... 通过分析河西走廊花海古湖泊沉积物中的盐类矿物组成,结合年代序列,重建了花海晚冰期以来湖泊演化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晚冰期及新仙女木时期,花海湖泊以芒硝沉积为主,属硫酸盐型湖泊,湖水的盐度较高且周期性波动频繁;全新世早期(10.47 cal ka BP以前),湖泊以洪泛堆积和风成沉积为主,揭示了湖泊萎缩、甚至干涸;全新世早期至全新世中期(10.47~8.87 cal ka BP)盐类矿物以碳酸盐沉积为主,为碳酸盐型湖泊,湖水淡化,湖泊水位开始逐渐回升;全新世中期(8.87~5.50 cal ka BP)盐类矿物呈现一定的波动变化,其中,8.8 cal ka BP 时期盐类矿物以硫酸盐沉积为主,湖泊由碳酸盐型转化为硫酸盐型,湖水咸化,盐度升高;随后盐类矿物以碳酸盐沉积为主,湖泊由硫酸盐型转化为碳酸盐型,湖水盐度降低、湖泊扩张;全新世中晚期(5.50 cal ka BP以来)出现沉积间断,表明中晚全新世时期湖泊逐渐萎缩。在全新世期间,花海湖泊千年尺度演化过程揭示了该区域气候干湿状况受亚洲季风和西风共同控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冰期 湖泊演化 气候变化 矿物 花海
原文传递
花海古湖泊外源碎屑矿物含量揭示的河西走廊早、中全新世降水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李卓仑 王乃昂 +2 位作者 李育 程弘毅 陈晴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80-1485,共6页
花海地区位于河西走廊的西段,在全新世早期和中期亚洲季风增强时,该区域降水是否很好地响应亚洲季风的变化,以及季风的水汽输送是否会影响到该区域是仍需继续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花海古湖泊沉积物样品的矿物测定,分析了花海古湖泊早... 花海地区位于河西走廊的西段,在全新世早期和中期亚洲季风增强时,该区域降水是否很好地响应亚洲季风的变化,以及季风的水汽输送是否会影响到该区域是仍需继续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花海古湖泊沉积物样品的矿物测定,分析了花海古湖泊早、中全新世湖相沉积阶段中外源碎屑矿物含量的变化,并以此重建了该区域早全新世(10.47~8.87cal ka BP)和中全新世(8.87~5.5cal ka BP)的降水变化。结果显示,早全新世时期花海湖泊外源碎屑矿物含量高于中全新世时期,表明了该区域早全新世时期的降水高于中全新世时期,反映了该区域早、中全新世千年尺度的降水变化响应了印度季风的强弱变化,降水量受到了印度季风强度的影响。在全新世中期,由于西风环流的增强,花海地区水汽输送可能受到了印度季风和西风环流的双重影响。但全新世最湿润期出现在中全新世,与早全新世降水强度高于中全新世的结果并不一致。这种差异可能主要是由于中全新世时期较低的湖面蒸发所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花海 全新世 季风 降水
原文传递
近40a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面积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7
5
作者 张振瑜 王乃昂 +3 位作者 马宁 董春雨 陈立 沈士平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743-1750,共8页
利用1973、1990、2000年和2010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资料为信息源,运用目视解译和波段比值的方法得到不同时相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信息,分析其变化特征,结合沙漠周边降水数据,通过水量收支平衡关系对湖泊群变化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 利用1973、1990、2000年和2010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资料为信息源,运用目视解译和波段比值的方法得到不同时相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信息,分析其变化特征,结合沙漠周边降水数据,通过水量收支平衡关系对湖泊群变化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沙漠湖泊在各时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萎缩。1973—2010年间,湖泊总数由94个减少到82个,共减少了12个,总面积减少了3.69km2。其中,1973—1990年间湖泊萎缩最快。对沙漠湖泊面积进行统计分级后发现,湖泊的萎缩主要发生在面积小于0.2km2的湖泊中,萎缩速率由快到慢;面积大于0.9km2的湖泊面积发生不同程度的波动。湖泊群面积变化基本不受人为因素影响,也不是当地气候变化直接作用的结果,地下补给源水量变化是导致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湖泊 面积变化 遥感分析 气候变化 地下水补给变化
原文传递
巴丹吉林沙漠地表风积砂粒度空间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35
6
作者 宁凯 李卓仑 +2 位作者 王乃昂 孙建伟 邵婉婉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2-648,共7页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平沙地及丘间地表层砂样的粒度分析,发现巴丹吉林沙漠表层砂平均中值粒径为0.45mm,平均均值粒径为0.53mm,是中国北方粒度最粗的沙漠之一。整体上,巴丹吉林沙漠表层砂粒径从北到南逐渐变细,在沙漠南缘的雅布赖山附近... 通过对巴丹吉林沙漠平沙地及丘间地表层砂样的粒度分析,发现巴丹吉林沙漠表层砂平均中值粒径为0.45mm,平均均值粒径为0.53mm,是中国北方粒度最粗的沙漠之一。整体上,巴丹吉林沙漠表层砂粒径从北到南逐渐变细,在沙漠南缘的雅布赖山附近粒径略有回升。机械组成上,粗砂(0.5~2.0mm)含量最高,平均为35%,整体变化趋势从北到南逐渐减少,南部略有回升。中砂(0.25~0.50mm)和细砂(0.10~0.25mm)为主要的风沙运动组分,其平均含量在50%以上,在沙漠内部变化趋势为从北到南逐渐增多。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从北到南逐渐从多峰过渡到双峰,众数粒径逐渐减小。分析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表层砂主要为风成砂,主要沙源区为沙漠北部的湖泊沉积物区及其更北部的戈壁,同时沙漠北部残山丘陵、雅布赖山等也是沙漠砂的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粒度 动力条件 风积砂
原文传递
基于SOFM网络的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聚类及其地下水补给来源推断 被引量:3
7
作者 安帅 王乃昂 +1 位作者 陈会丽 赵力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74-581,共8页
引入湖泊经纬度、海拔、湖水温度、湖水pH值以及湖水Na+、K+、Mg2+、Ca2+、Cl-、SO2-4、CO2-3、HCO-3浓度等13个基本变量作为聚类指标,构建了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对巴丹吉林沙漠南部共计105个常年积水湖泊进行了非线性聚类,并与... 引入湖泊经纬度、海拔、湖水温度、湖水pH值以及湖水Na+、K+、Mg2+、Ca2+、Cl-、SO2-4、CO2-3、HCO-3浓度等13个基本变量作为聚类指标,构建了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对巴丹吉林沙漠南部共计105个常年积水湖泊进行了非线性聚类,并与基于类平均法的线性聚类分析结果作对比,得到两种聚类分析方法的结果大体一致,即以雅布赖山北东—南西走向断裂带为界,湖泊呈较明显的二聚类分布,断裂带北部的湖泊聚集一类,接近断裂带以及断裂带南部的湖泊聚为一类,这与实地考察结果相互印证。对聚类结果进行判别后发现,SOFM网络的聚类结果更为准确可靠,其在识别地理现象微小差异方面更具优势。而根据断裂带两侧不同类型湖泊的分布,可以推断巴丹吉林沙漠南部湖泊群地下水源补给空间上的非同源性,以及地下岩层组分和结构上的空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丹吉林沙漠 湖泊群 地下水补给 聚类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