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量表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陈良芬 陈晓 +2 位作者 张春林 涂宏亮 高羽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071-0074,共4页
比较两种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骨科大手术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收治的360例行骨科大手术患者。按术后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DVT组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龄为28~93... 比较两种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对骨科大手术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预测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收治的360例行骨科大手术患者。按术后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DVT组63例,男30例,女33例,年龄为28~93岁,平均(64.6±14.1)岁,和非DVT组297例, 男127例,女170例,年龄为32~92岁,平均(65.1±10.1)岁;分别采用Caprini、Autar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应用ROC曲线分析、灵敏度及特异度评价两种血栓量表的预测价值。结果 DVT组患者Caprini、Autar量表评分高于非DV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prini、Autar量表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57、0.796;灵敏度分别为43.5%、60.0%;特异度分别为79.0%、32.0%;Caprini、Autar量表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347 ,P=0.0189)。结论 Autar量表的风险预测价值较Caprini量表好,两种量表在识别疾病和排除疾病能力上各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rini量表 Autar量表 下肢深静脉血栓 骨科大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因分析在骨科住院患者跌倒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0
2
作者 谢英 朱雪华 刘欢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2931-2932,2934,共3页
目的探讨根因分析(RCA)在骨科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跌倒事件16起,采用RCA方法分析近端原因、根本原因,通过改造环境、再造防跌倒流程、人员培训等措施预防跌倒的发生,比较实施前后患者跌倒发生率。... 目的探讨根因分析(RCA)在骨科住院患者跌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跌倒事件16起,采用RCA方法分析近端原因、根本原因,通过改造环境、再造防跌倒流程、人员培训等措施预防跌倒的发生,比较实施前后患者跌倒发生率。结果实施后,跌倒发生率0.14‰,明显低于实施前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RCA应用于骨科住院患者跌倒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地降低跌倒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因分析 跌倒 风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化护理模式在骨科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1
3
作者 严璐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6期142-144,共3页
目的分析精细化护理模式在骨科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诊治的骨科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63例)与对照组(6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试验组采用... 目的分析精细化护理模式在骨科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诊治的骨科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分组的方式分为试验组(63例)与对照组(6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试验组采用精细化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中仅有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包括1例褥疮和1例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17%,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包括6例褥疮和4例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5.87%,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试验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生存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经护理后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试验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细化护理模式在骨科术后护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护理 骨科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P与ESR在骨科内固定手术后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5
4
作者 黄凯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6年第8期874-877,共4页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在骨科内固定手术后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87例骨科内固定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8例患者术后感染作为感染组,另外49例患者术...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在骨科内固定手术后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87例骨科内固定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8例患者术后感染作为感染组,另外49例患者术后无感染作为非感染组;于术前、术后1、3、7、14天时,检测所有患者的CRP与ESR表达水平,分析骨科内固定手术后感染患者的CRP与ESR表达变化规律;并对比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的CRP与ESR峰值、CRP表达水平异常率、ESR表达水平异常率。结果 38例骨科内固定手术后感染患者,术后14天内的CRP与ESR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呈递增式变化;49例骨科内固定手术后非感染患者,术后CRP与ESR表达水平呈先递增后递减式变化,且术后3天CRP表达水平、术后7天ESR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感染组患者术后CRP与ESR峰值、CRP表达水平异常率、ESR表达水平异常率均显著大于非感染组(P<0.05);将CRP、ESR联合考虑,任一指标超过阈值则诊断感染,两项指标均未超过阈值则排除感染,则对骨科内固定手术后感染诊断的灵敏度为99.00%,特异度为97.00%。结论骨科内固定手术后CRP与ESR的表达水平均呈先递增后递减的规律性变化,通过监测CRP与ESR的表达变化,有利于早期感染的发现,且CRP比ESR更敏感,两者均可作为评估术后感染发生风险、病情严重程度、疗效及预后的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内固定手术 C反应蛋白 红细胞沉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科手术中钢丝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宋丹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6年第4期39-39,共1页
关键词 钢丝内固定治疗 手术中应用 骨科 长骨干粉碎性骨折 AO张力带钢丝 改良张力带钢丝 骶尾部巨大褥疮 肱骨髁上骨折 髌骨骨折 关节周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环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C型骨折 被引量:14
6
作者 唐春晖 姚高文 +2 位作者 王林 涂洪亮 罗伟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7期660-663,共4页
目的 :探讨骨盆前、后环微创内固定在骨盆C型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技术要点以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选择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患者18例,... 目的 :探讨骨盆前、后环微创内固定在骨盆C型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技术要点以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12月至2015年12月,选择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9~68岁,平均43.6岁。骨折按Tile分型:C1型14例,C2型3例,C3型1例。耻骨骨折合并同侧骶骨骨折12例,耻骨骨折合并同侧骶髂关节脱位2例,双侧耻骨骨折合并单侧骶骨骨折伴耻骨联合分离3例,双侧耻骨骨折合并双侧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例。观察结果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腰骶神经及髂血管损伤情况、骨折复位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伤口Ⅰ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腰骶神经及髂血管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发生。根据Matta复位标准,优14例,良3例,可1例。1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3个月,平均16.7个月。根据Majeed疗效评价标准,优15例,良1例,Majeed评分92.13±5.44。结论:骨盆前环损伤选择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重建接骨板内固定,骨盆后环损伤选择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骨盆C型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临床操作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前环 骨盆后环 骨折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式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24
7
作者 蔡炜 唐旭东 +1 位作者 陈捷 王贵胜 《四川医学》 CAS 2015年第3期371-373,共3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减轻术后疼痛。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多模式镇痛,对照组应用静脉泵镇痛,比较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减轻术后疼痛。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多模式镇痛,对照组应用静脉泵镇痛,比较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术后活动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h、6h、24h、48h和CPM训练30min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浆CRP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血浆CRP及IL-6水平较术前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升高幅度较观察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和膝关节主动屈膝90°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能有效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疼痛,减轻术后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早期康复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膝关节置换术 多模式镇痛 手术镇痛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移植与骨形成蛋白治疗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的Meta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陈安富 黄凯 周永强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1期87-92,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自体骨移植与骨形成蛋白治疗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相关指标,为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目的:系统评价自体骨移植与骨形成蛋白治疗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相关指标,为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发表的对于自体骨移植与骨形成蛋白治疗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3月。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采用Jadad评价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统计学软件对两种方法的感染发生率、成功愈合率、二次手术率、住院时间及术中失血量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共652例患者,自体骨移植组有410例,骨形成蛋白组有24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自体骨移植组与骨形成蛋白组在感染发生率[RR=1.32,95%CI(0.90,1.93),P=0.16],成功愈合率[RR=0.95,95%CI(0.84,1.08),P=0.43],二次手术率[RR=1.16,95%CI(0.43,3.12),P=0.76]及住院时间[MD=0.69,95%CI(-0.38,1.75),P=0.21]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体骨移植组术中失血量明显高于骨形成蛋白组[MD=223.00,95%CI(32.72,413.28),P=0.02]。结论:对于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骨形成蛋白可以获得和自体骨移植一样的骨折愈合率,同时可以明显减少术中失血量。骨形成蛋白可能更适合成人长骨骨折不愈合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骨折 胫骨骨折 骨折 不愈合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钙素原作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慢性感染敏感指标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罗伟 曾建春 +4 位作者 曾意荣 樊粤光 刘志英 李杰 冯文俊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19年第6期531-534,共4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晚期感染中的预测价值,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晚期感染诊断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进行人工关节翻修的患者77例,根据《假体周围感染国际共识》的诊断标准,分为人工...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晚期感染中的预测价值,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晚期感染诊断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进行人工关节翻修的患者77例,根据《假体周围感染国际共识》的诊断标准,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其中感染性翻修组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60.70±8.75)岁;非感染性翻修组56例,男24例,女32例,年龄(64.40±12.14)岁。比较2组人工关节翻修术前血清降钙素原阳性率。结果:感染性翻修组降钙素原阳性2例,分别为0.06 ng/L和0.10 ng/L;非感染性翻修组降钙素原阳性4例,分别为0.05、0.06、0.06、0.16 n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2)。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晚期感染多属于低毒性感染,全身系统性炎症反应小,故关节局部感染不会引起降钙素原升高,除非局部感染变成系统性感染,因此降钙素原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意义不大。但本研究回顾病例少,需要更多的样本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感染 降钙素 手术后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复杂骨折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唐旭东 周永强 黄凯 《河北医学》 CAS 2014年第9期1468-1471,共4页
目的:探讨双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复杂骨折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为临床进一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双钢板治疗的4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胫骨平台复杂骨折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通过单... 目的:探讨双钢板治疗胫骨平台复杂骨折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为临床进一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双钢板治疗的4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胫骨平台复杂骨折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多因素分析探讨胫骨平台复杂骨折双钢板治疗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84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的有21例,占4.34%。以革兰氏阳性菌感染为主,共培养出19株,占67.86%,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共培养出10株。革兰氏阴性菌共培养出7株,占25.00%,其中大肠埃希菌最常见,共培养出3株。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有糖尿病病史、骨折类型、骨折复杂程度、手术时间、是否有遗留死腔、是否有侵入性操作是胫骨平台复杂骨折双钢板治疗术后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开放性骨折、骨折复杂程度、遗留死腔、侵入性操作是胫骨平台复杂骨折双钢板治疗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开放性骨折、骨折复杂程度、遗留死腔、侵入性操作是胫骨平台复杂骨折双钢板治疗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手术时应认真清洁创口、保护软组织、减少手术的损伤以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钢板 胫骨平台复杂骨折 感染 危险因素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开复位内外固定结合锚钉修复腕骨间韧带治疗月骨周围损伤 被引量:4
11
作者 唐春晖 姚高文 +1 位作者 王林 罗伟 《中国骨伤》 CAS 2018年第9期863-866,共4页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外联合固定结合锚钉修复腕骨间韧带治疗月骨周围损伤的可行性、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采用克氏针行腕骨间关节固定,3.0 mm空心钉固定舟骨骨折,可吸收锚钉修复腕骨间韧带,联合跨腕关节支...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内、外联合固定结合锚钉修复腕骨间韧带治疗月骨周围损伤的可行性、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采用克氏针行腕骨间关节固定,3.0 mm空心钉固定舟骨骨折,可吸收锚钉修复腕骨间韧带,联合跨腕关节支架固定治疗月骨周围损伤患者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9~68岁,平均43.6岁。其中经舟骨骨折月骨周围脱位5例,月骨周围脱位6例,观察内容包括舟月角、桡月角、腕骨高度指数、腕关节活动度等。结果:所有患者伤口Ⅰ期愈合,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X线片示舟月角平均51°(35°~65°),桡月角平均7°(-10°~15°),腕骨高度指数平均0.51(0.50~0.53),5例舟骨骨折均Ⅰ期愈合,未见舟骨及月骨坏死。临床检查腕关节活动度平均为91.5°,握力达健侧的78.5%。腕关节无痛者6例,轻度疼痛者3例,中度疼痛者2例。按照Cooney腕关节评价标准,优8例,良2例,可1例。结论: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超腕关节支架固定,联合腕骨间韧带修补治疗月骨周围损伤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临床操作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骨 韧带 骨折切开复位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在骨盆前环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唐春晖 唐旭东 罗伟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11期952-955,共4页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可行性、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选择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5~61岁,平均41.6岁。前环损伤按Tile分型:A2型5... 目的:探讨有限切开,微创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的可行性、技术要点及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选择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患者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5~61岁,平均41.6岁。前环损伤按Tile分型:A2型5例,B1型2例,B2型9例,B3型1例,C1型3例。单纯前环骨折15例,前环骨折合并耻骨联合分离2例,前后环均骨折3例。观察内容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股神经及髂血管损伤情况、术后骨折复位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伤口Ⅰ期愈合,无感染、深静脉血栓、股神经及髂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根据Matta复位标准,优12例,良7例,可1例。18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6.3个月。根据Majeed疗效评价标准,优15例,良3例,Majeed评分94.3±6.0。结论:经髂腹股沟微创小切口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损伤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出血少等优点,临床操作安全可行,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 髋臼 外科手术 微创性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椎体结核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汪卫 周永强 王勇平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3期38-41,共4页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体结核的疗效的差异。方法 2011年-2014年间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体结核总共70例。其中前路内固定组32例,后路内固定组38例。观察... 目的探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体结核的疗效的差异。方法 2011年-2014年间采用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与后路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体结核总共70例。其中前路内固定组32例,后路内固定组38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天数和术后脊柱后突畸形纠正角度,植骨融合等情况。结果经平均2年的随访证实,前路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短于后路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两组患者内固定植骨融合速度相当;前路组和后路固定组术后畸形矫正角度分别为13.1°,24.5°,有显著性差异(P〈P〈0.05)。结论脊柱结核前路内固定可以缩短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两组患者的植骨融合速度和并发症发生相当,但后路手术对多椎体结核中后突畸形的矫正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结核 内固定术 病灶清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2
14
作者 严璐 李红梅 《河北医学》 CAS 2014年第10期1720-1723,共4页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二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低于对照...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二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术后4周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护理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外侧微创入路与后外侧常规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唐旭东 陈安富 +1 位作者 黄凯 蔡伟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4年第3期106-108,共3页
目的:比较前外侧微创入路与后外侧常规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之间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12月我科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9例患者,其中18例为前外侧微创入路(微创组),21例为后外侧常规入路(常规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 目的:比较前外侧微创入路与后外侧常规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之间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12月我科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9例患者,其中18例为前外侧微创入路(微创组),21例为后外侧常规入路(常规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术前、术后3天、6个月、1年Harris评分)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微创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常规组,术后3天Harris评分高于后外侧常规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临床指标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前外侧微创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疗效优于后外侧常规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但长期随访二者疗效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后外侧入路 全髋关节置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Kummell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姚高文 余虹 +3 位作者 汪卫 周永强 王勇平 陈晓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20年第6期371-375,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ummell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7年9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进行PVP或PKP的Ku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VP组35例,PKP组4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Kummell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7年9月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75例进行PVP或PKP的Ku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VP组35例,PKP组4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d、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相对高度、伤椎矢状面Cobb角、骨水泥分布、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再次塌陷骨折发生率等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术后VAS评分、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间椎体前缘相对高度、伤椎矢状面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改善效果更佳。PKP组骨水泥分布以团块型为主(65%,26/40),PVP组以混合型为主(45.7%,16/3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2.5%(5/40),PVP组为22.8%(8/3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KP组椎体再次塌陷骨折发生率为7.5%(3/40),PVP组为2.8%(1/3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与PKP治疗Kummell病均可取得满意效果,PKP在改善后凸畸形、恢复伤椎高度、避免骨水泥渗漏等方面较PVP可能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mmell病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曹况钟 王勇平 +2 位作者 周永强 陈晓 王林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9年第6期150-153,共4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90例双节段CSM患者,其中48例行ACDF术治疗(观察组),42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CCF)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疗效...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选取90例双节段CSM患者,其中48例行ACDF术治疗(观察组),42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CCF)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手术前后影像学数据、临床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节段融合率均为100%,术后1、6月融合节段高度较术前增高(P<0.05),融合节段Cobb's角较术前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1、3、6月颈椎病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较术前升高,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术前降低(P<0.05)。结论ACDF和ACCF治疗双节段CSM均可取得较好疗效,有效改善颈椎功能和疼痛情况,且并发症发生较少,ACDF的优势在于手术创伤更小,更有利于维持颈椎生理弧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 植骨融合术 脊髓型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 被引量:8
18
作者 姚高文 余虹 +3 位作者 汪卫 周永强 王勇平 陈晓 《临床骨科杂志》 2021年第4期464-467,共4页
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48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骨融合率、吞咽困难情况。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dom评级... 目的探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48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情况、骨融合率、吞咽困难情况。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Odom评级、颈椎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百分比。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5~4.0年。手术时间80~120 min,术中出血量20~120 ml。1例切口脂肪液化,加强换药后切口愈合良好;2例轻度吞咽困难,给予营养神经、流质饮食等对症处理2周后症状完全消失。均未发生零切迹椎间融合器螺钉断裂、沉降、松动及移位等并发症。JOA评分、NDI、颈椎Cobb角、椎间隙高度百分比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优于术前(P <0.05);末次随访时Odom评级优良率为95.8%(46/48)。骨融合率:术后6个月时为95.8%(46/48),末次随访时为100.0%(48/48)。结论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显露范围小、术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术后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高度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前路减压 零切迹融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平面与双平面截骨对OWHTO术后胫骨后倾角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曾建春 曾意荣 +5 位作者 罗伟 李杰 冯文俊 陈锦伦 叶鹏程 吴克亮 《实用骨科杂志》 2020年第7期609-613,共5页
目的评价采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osteotomy,OW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中,单平面截骨与双平面截骨两种不同的截骨方式对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slope,PTS)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6年6... 目的评价采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open-wedge high tibialosteotomy,OWHTO)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中,单平面截骨与双平面截骨两种不同的截骨方式对胫骨平台后倾角(posterior tibialslope,PTS)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的23例(29膝)因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行OWHTO患者,其中8例(10膝)采用单平面截骨(单平面截骨组),15例(19膝)采用双平面截骨(双平面截骨组),均采用Tomofix钢板固定。影像学测量包括:手术前后胫骨近端内侧机械角(mechanical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mMPTA)、股骨远端外侧机械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 alangle,mLDFA)、PTS、股胫角(anatomical femoro tibial angle,aFTA)。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0.6~2.0年,平均(1.30±0.54)年。两组术前mMPTA、mLDFA、aF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平面截骨组PTS大于双平面截骨组,分别为(14.56±4.55)°和(9.87±2.63)°。两组术后mMPTA明显增大,aFTA明显减小。单平面截骨组PTS有所减小,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平面截骨组PTS明显增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平面与双平面OWHTO均可有矫正膝关节内翻畸形,但双平面截骨更容易导致胫骨平台后倾角增大,而单平面截骨影响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平面胫骨高位截骨 双平面胫骨高位截骨 胫骨平台后倾角 膝骨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钉板系统促进踝部骨折患者快速临床康复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黄凯 陈安富 段延辑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0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钉板系统与常规螺钉联合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踝部骨折对促进患者快速临床康复的意义。方法选择新鲜踝部骨折患者共86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8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3.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5例,女... 目的探讨钉板系统与常规螺钉联合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踝部骨折对促进患者快速临床康复的意义。方法选择新鲜踝部骨折患者共86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38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3.3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43.5岁。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2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3.1岁。由同一组手术和护理团队完成,对照组患者接受螺钉和接骨板内固定,观察组则应用钉板系统。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根据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术后1 d、3 d和7 d的疼痛程度,早期完全负重下地锻炼时间。常规术后随访,比较1个月和3个月踝关节功能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一后足评分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45.6±9.5)min vs(65.3±12.4)min,4.7%vs 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26,P=0.000<0.01;χ^2=4.074,P=0.044<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2±7.5)mL vs(59.8±9.3)mL;t=0.532,P=0.426>0.05]。观察组术后1 d、3 d和7 d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562、3.754、3.895,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缩短[(2.6±0.4)d vs(4.4±0.6)d;t=4.523,P<0.05]。随访两组1个月和3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1个月,(82.3±9.6)分vs(80.8±7.6)分,83.7%vs 79.1%;3个月,(91.3±8.5)分vs(90.7±9.3)分,93.0%vs 90.7%;4.7%vs 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钉板系统与常规螺钉联合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踝部骨折均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钉板系统可促进早期快速临床康复,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板系统 内固定 踝部骨折 临床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