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播5个饲用甜高粱品种在西辽河平原灌区的生产性能评价
1
作者 刘泽宇 刘欢 +4 位作者 张玉霞 张庆昕 王振国 崔凤娟 王显国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0,共6页
试验旨在评价夏播5个饲用甜高粱品种在西辽河平原灌区的生产性能。为筛选适宜西辽河平原灌区种植的饲用甜高粱品种,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5个饲用甜高粱(Sorghum saccharatum Moench)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和营养品质等指标,利用相... 试验旨在评价夏播5个饲用甜高粱品种在西辽河平原灌区的生产性能。为筛选适宜西辽河平原灌区种植的饲用甜高粱品种,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测定5个饲用甜高粱(Sorghum saccharatum Moench)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和营养品质等指标,利用相关性、主成分和隶属函数分析综合评价5个饲用甜高粱品种的生产性能。结果显示,辽甜1号的茎粗、叶面积、鲜草产量显著高于晋牧1号、晋牧4号和通甜1号(P<0.05),与北甜C4差异不显著(P>0.05)。北甜C4的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辽甜1号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低于北甜C4 (P<0.05),北甜C4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为14.54%(P<0.05),晋牧1号、晋牧4号和辽甜1号的相对饲喂价值显著高于通甜1号和北甜C4 (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草产量与茎粗呈显著正相关(P<0.05),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与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将株高、茎粗等12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转化为3个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达96.95%,基于主成分分析对参试品种进行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辽甜1号>北甜C4>通甜1号>晋牧4号>晋牧1号。研究表明,辽甜1号具有较高的饲草产量和饲草品质,适宜在西辽河平原灌区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甜高粱 品种筛选 生产性能 隶属函数 西辽河平原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添加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生物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刘晓阳 赵力兴 +3 位作者 朱铁霞 王志鹏 梁晓宇 高凯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9,共10页
通过对不同施磷深度和施磷水平条件下紫花苜蓿生物量及各器官碳(C)、氮(N)、磷(P)含量测定,探讨磷添加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生物量及其各个器官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规律,为在科尔沁沙地实施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紫花... 通过对不同施磷深度和施磷水平条件下紫花苜蓿生物量及各器官碳(C)、氮(N)、磷(P)含量测定,探讨磷添加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生物量及其各个器官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规律,为在科尔沁沙地实施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在S15P320处理下达到最大,为537.00 g/m^(2);紫花苜蓿茎、叶、根碳含量分别在S5P240、S10P320、S10P160处理下最高,氮含量分别在S5P160、S20P160、S10P320处理下最高,磷含量分别在S5P240、S10P320、S10P320处理下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茎秆氮含量与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与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茎秆磷含量与碳磷比呈显著负相关,叶片氮含量与氮磷比呈显著正相关,与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叶片磷含量与碳磷比、氮磷比呈显著负相关。隶属函数分析表明,S10P320处理对紫花苜蓿总生物量和元素吸收具有显著的促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添加 紫花苜蓿 生物量 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型配置对青贮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体生物产量和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
作者 毛海龙 邰继承 +2 位作者 杨恒山 张玉芹 张瑞富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1期74-81,共8页
为探究青贮玉米-大豆间距及行比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玉米铁391K和大豆东豆9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玉米-大豆间距设50、60、70 cm等3个水平、行比配置设2∶4、4∶4等2个水平,分析不同玉米-... 为探究青贮玉米-大豆间距及行比配置对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以玉米铁391K和大豆东豆9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玉米-大豆间距设50、60、70 cm等3个水平、行比配置设2∶4、4∶4等2个水平,分析不同玉米-大豆间距及行比配置对玉米-大豆复合体生物产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0 cm玉米-大豆间距和4∶4行比配置有利于玉米-大豆复合种植体优化根系分布,有利于玉米大豆根际土壤养分的提高,玉米生物产量及玉米-大豆复合体生物产量最高。综上所述,在内蒙古通辽市西辽河平原青贮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时,60 cm玉米-大豆间距、4∶4行比配置模式是相对适宜的复合种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型配置 青贮 玉米 大豆 生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针式喷灌下减氮对饲用燕麦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4
作者 梁品航 范立钊 +4 位作者 张运龙 刘泽宇 王显国 徐明亮 卡地尔·亚库甫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为探究指针式喷灌下减氮对科尔沁沙地饲用燕麦(Avena sativa)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本试验以‘领袖2号’燕麦为供试材料,设置60%N(216 kg·ha^(-1))、80%N(288 kg·ha^(-1))、100%N(360 kg·ha^(-1))共3个氮素水平,测定株... 为探究指针式喷灌下减氮对科尔沁沙地饲用燕麦(Avena sativa)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本试验以‘领袖2号’燕麦为供试材料,设置60%N(216 kg·ha^(-1))、80%N(288 kg·ha^(-1))、100%N(360 kg·ha^(-1))共3个氮素水平,测定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上氮素含量和土壤无机氮,计算氮素吸收量和氮盈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饲用燕麦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燕麦拔节期,60%N燕麦株高最低(P<0.05);在燕麦抽穗期、灌浆期与成熟期,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株高呈降低趋势。80%N和100%N的燕麦干草产量均显著高于60%N处理(P<0.05),且80%N和100%N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减氮20%可稳定燕麦干草产量。在0~20 cm和60~80 cm土层,100%N土壤无机氮含量显著高于60%N(P<0.05);100%N处理氮盈余量显著高于80%N和60%N。因此,科尔沁沙地饲用燕麦最佳施氮量为288 kg·ha^(-1)(80%N)。该研究可为燕麦生物量提升及氮素营养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指针式喷灌 产量 氮素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草水浸提液对入侵植物长刺蒺藜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5
作者 王恩鹏 马金宝 +3 位作者 周立业 王鹏 包金连 王竹天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4-150,共7页
为探究羊草对入侵植物长刺蒺藜草的影响,采用培养皿法和盆栽法研究羊草水浸提液对入侵植物长刺蒺藜草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羊草茎叶、根水浸提液均抑制了长刺蒺藜草种子的萌发,且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仅1... 为探究羊草对入侵植物长刺蒺藜草的影响,采用培养皿法和盆栽法研究羊草水浸提液对入侵植物长刺蒺藜草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羊草茎叶、根水浸提液均抑制了长刺蒺藜草种子的萌发,且随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仅100 g/L羊草茎叶水浸提液对长刺蒺藜草幼苗的叶面积产生显著影响(P<0.05);长刺蒺藜草幼苗丙二醛、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50 g/L、100 g/L处理除外)、脯氨酸随着羊草茎叶水浸提液浓度增加含量升高,可溶性糖含量降低。随着根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长刺蒺藜草幼苗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50 g/L处理除外)、超氧化物歧化酶(12.5 g/L处理除外)活性显著升高(P<0.05);在根水浸提液处理下长刺蒺藜草幼苗丙二醛、脯氨酸在100 g/L时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含量最低,与CK相比,分别增加了51.6%、143.1%,降低了27.7%。本研究为羊草替代控制长刺蒺藜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刺蒺藜草 羊草 入侵植物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中作物和土壤养分利用及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6
作者 刘思宇 高凯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5期68-72,共5页
间作是作物种植模式之一,能够通过改善作物、土壤养分利用效率进而改变作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本文从间作对作物、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间作中植物和土壤养分利用及化学计量特征。间作对作物养分含量及化学... 间作是作物种植模式之一,能够通过改善作物、土壤养分利用效率进而改变作物、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本文从间作对作物、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等方面,介绍了间作中植物和土壤养分利用及化学计量特征。间作对作物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主要包括间作中作物养分利用情况、间作的养分竞争与协同效应以及间作作物的化学计量特征;该种植方式促进作物吸收碳、氮和磷等养分,提高养分利用效率,从而影响作物的干物质积累量与生物产量;种间竞争和协同可以改变植物的生长速度,并影响植物器官间的生物量分配,通过不同作物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作物碳氮比和氮磷比等化学计量特征。间作对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方面,该种植模式较单播、连作可以明显提高土壤养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主要通过改善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以发挥其作用;通过改变土壤碳氮比和碳磷比,影响土壤的碳化能力以及土壤氮和磷的有效性,进而影响作物生长。本文为进一步优化间作系统和提高间作养分利用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特征 养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霉素及浸种时间对冠芒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7
作者 刘松喆 陈翔 +1 位作者 张健 高凯 《农村科学实验》 2025年第4期163-165,共3页
为提高冠芒草种子产量、促进冠芒草种子的萌发,该研究探究了不同浓度赤霉素及浸种时间对冠芒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霉素浸种可以显著提高冠芒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浸种浓度为C5、浸种时间为48 h时,冠芒草种... 为提高冠芒草种子产量、促进冠芒草种子的萌发,该研究探究了不同浓度赤霉素及浸种时间对冠芒草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霉素浸种可以显著提高冠芒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浸种浓度为C5、浸种时间为48 h时,冠芒草种子的发芽率最低;浸种浓度为C3、浸种时间为72 h时,冠芒草种子的发芽率最高。浸种浓度为C5,浸种时间为48 h时,冠芒草种子的发芽势最低;浸种浓度为C3、浸种时间为72 h时,冠芒草种子的发芽势最高。浸种浓度为C5、浸种时间为48 h时,冠芒草种子的发芽指数最低;浸种浓度为C3、浸种时间为72 h时,冠芒草种子的发芽指数最高。浸种浓度为30 mg/L时,冠芒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最高,分别为84.44%、66.11%、32.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芒草 赤霉素 浸种时间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藓类结皮人工培育技术
8
作者 王鹤松 吴慧光 +2 位作者 徐芸 周立业 罗亚勇 《草原与草坪》 2025年第1期98-106,共9页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藓类结皮的关键影响因子及最优组合,为该区域大范围结皮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考虑接种量、凋落物种类、沙质土量、加水间隔时间、透光率、种植添加方式6个因素,分析藓类结皮盖度、株...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藓类结皮的关键影响因子及最优组合,为该区域大范围结皮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考虑接种量、凋落物种类、沙质土量、加水间隔时间、透光率、种植添加方式6个因素,分析藓类结皮盖度、株高和结皮层干重对不同因素的响应。【结果】1)接种量、凋落物种类、沙质土量、加水间隔时间、透光率、种植添加方式对藓类结皮盖度、株高和结皮层干重均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因素对各指标的影响程度不同;2)在接种量150 g、有机肥15 g、沙质土250 g、加水间隔时间5 d、透光率70%、种植添加方式(上层种子土中间凋落物下层沙质土)条件下盖度最大,为96%,在接种量90 g、有机肥15 g、沙质土0 g、加水间隔时间5 d、透光率70%、种植添加方式(上层种子土中间沙质土下层凋落物)条件下株高最大,为3.38 mm,在接种量150 g、生物炭15 g、沙质土100 g、加水间隔时间5 d、透光率40%、种植添加方式(混合添加)条件下结皮层干重最大,为0.69 g/cm2,显著大于其他处理。【结论】因盖度可直接反应藓类结皮生长状况,科尔沁沙地藓类结皮快速培育最优组合为接种量150 g、有机肥15 g、沙质土250 g、加水间隔时间5 d、透光率70%、上层种子土中间凋落物下层沙质土,温室培育50 d,藓类结皮盖度可达到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藓类结皮 人工培育 盖度 株高 结皮层干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元整体视域下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策略的思考与探究
9
作者 孙健平 郭艳奇 《教育进展》 2025年第2期164-168,共5页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读后续写”题型将阅读和写作教学融合和完善,更新了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但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后续写能力是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鉴于此,针对当前高中英语“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考对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给予了更多的重视“读后续写”题型将阅读和写作教学融合和完善,更新了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但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后续写能力是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鉴于此,针对当前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分析续写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难题;并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下,尝试将此教学活动与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深度融合,摸索出基于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读–写–评–复写”读后续写教学模式。从而为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领域提供可行性参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读后续写能力。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h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anguage use ability. The types of question to “Continuation Writing” integrate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and writing and update the traditional writing teaching modes. While improving students’ ability to read and subsequently write effectively is the primary challenge faced by front-line teachers. With this in mind, we will discuss the current state of Continuation Writing instruc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nd analyze the primary challenges encountered in the ongoing process of teaching writing. Guided by the principle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we aim to deeply integrate reading and writing activities within the broader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The final goal is to develop a new teaching model of “Reading-Writing-Assessment-Rewriting” which integrating with the comprehensive teaching objectives of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overall unit. This will provide a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field of “continuation writ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and enhance students’ abilities to read and write effectively in their future l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单元整体教学 读后续写 教学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不同播期对苜蓿抗寒性及越冬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刘罡 张庆昕 +3 位作者 张玉霞 朱爱民 陈卫东 田永雷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9-45,共7页
为探究夏季不同播期对苜蓿抗寒性及越冬能力的影响,将秋末取样的4个播期3个苜蓿品种根颈进行低温处理,测定苜蓿根颈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翌年测定越冬率。研究表明,随着播种时期的推迟,不同苜蓿品种的越冬率均逐渐降低,7月1日... 为探究夏季不同播期对苜蓿抗寒性及越冬能力的影响,将秋末取样的4个播期3个苜蓿品种根颈进行低温处理,测定苜蓿根颈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翌年测定越冬率。研究表明,随着播种时期的推迟,不同苜蓿品种的越冬率均逐渐降低,7月1日播种的苜蓿越冬率最高;播期处理对苜蓿根颈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显著(P<0.01),低温处理对苜蓿根颈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1),不同苜蓿品种间根颈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苜蓿越冬率与根颈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夏季早播(7月1日—7月15日)有利于苜蓿安全越冬,苜蓿根颈中抗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规律性变化对于苜蓿抗寒性具有正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低温胁迫 苜蓿 抗寒性 越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年限对苜蓿产量和品质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泽宇 张运龙 +3 位作者 王显国 孙洪仁 张玉霞 单新河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0-100,共11页
为探究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年限对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氮肥施用量和最适宜种植年限,以中国为研究区域,通过检索文献收集整理田间数据,将数据按照氮肥添加量(不施氮;0<施氮量≤50 kg/hm^(2),低氮;50<... 为探究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年限对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佳氮肥施用量和最适宜种植年限,以中国为研究区域,通过检索文献收集整理田间数据,将数据按照氮肥添加量(不施氮;0<施氮量≤50 kg/hm^(2),低氮;50<施氮量≤100 kg/hm^(2),中氮;施氮量>100 kg/hm^(2),高氮)和种植年限(1年、2年、3年和3~5年)进行分组,采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系统研究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年限对苜蓿产量和品质(粗脂肪、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苜蓿产量和品质指数提高效应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中氮水平下产量和品质指数提高效应均最高;施氮显著影响苜蓿品质指标(中性洗涤纤维除外);与低氮和高氮相比,中氮下苜蓿粗蛋白含量提高效应最高、酸性洗涤纤维降低效应最高(P<0.05)。随种植年限延长,苜蓿产量提高效应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种植3年苜蓿产量提高效应最高。综上所述,从区域尺度上来看,为获得高产优质的苜蓿,建议最佳氮肥施用量为50~100 kg/hm^(2),最适宜种植年限为3年。在实际生产中,应基于生产目标,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土壤特性和苜蓿品种等实际情况,确定适宜氮肥施用量和种植年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分析 苜蓿 氮肥 种植年限 生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科尔沁沙地刺萼龙葵适宜生长区预测 被引量:3
12
作者 齐开源 王雪丽 +4 位作者 苏雅乐 罗亚勇 孙忠林 熊梅 周立业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79-1287,共9页
为明确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在科尔沁沙地的适生区分布,利用刺萼龙葵的记录点和19个环境变量,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相结合对分布在科尔沁沙地的刺萼龙葵的地理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其适生区,并... 为明确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在科尔沁沙地的适生区分布,利用刺萼龙葵的记录点和19个环境变量,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相结合对分布在科尔沁沙地的刺萼龙葵的地理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其适生区,并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法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训练数据和验证数据在特性曲线下的面积值(AUC)分别为0.849和0.950,预测结果较为准确。结果表明,气象因子中最暖月高温、最冷季平均温度、最干月降水量、昼夜温差日均温是影响刺萼龙葵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刺萼龙葵在科尔沁沙地的高适生区约占3.9万km^(2),主要集中分布于科尔沁沙地中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环境变量 适生区预测 刺萼龙葵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麦叶斑病及其抗性遗传与育种研究进展
13
作者 徐寿军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6,共6页
大麦叶斑病严重影响大麦产量和品质,且近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愈发严重,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发生的最经济有效途径。抗病品种的培育关键是摸清生态区优势致病生理小种、抗病种质资源筛选、骨干亲本的改良。从大麦叶斑病发病规律与危害... 大麦叶斑病严重影响大麦产量和品质,且近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愈发严重,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控该病发生的最经济有效途径。抗病品种的培育关键是摸清生态区优势致病生理小种、抗病种质资源筛选、骨干亲本的改良。从大麦叶斑病发病规律与危害、麦根腐平脐蠕孢菌的遗传变异、抗叶斑病种质资源的筛选鉴定、抗叶斑病基因/QTLs挖掘、抗叶斑病育种培育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叶斑病 种质资源 QTL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下限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铁男 李茂娜 +2 位作者 陈芬 张玉霞 王显国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68-1973,共6页
为了探究不同灌溉下限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的影响,本文以雨养(CK)作为对照,设置了70%~75%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 FC)(W1),60%~65%FC (W2),50%~55%FC(W3... 为了探究不同灌溉下限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 WUE)的影响,本文以雨养(CK)作为对照,设置了70%~75%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 FC)(W1),60%~65%FC (W2),50%~55%FC(W3) 3个灌溉下限,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灌溉下限的增加,苜蓿耗水量与年产量均显著增加,但WUE显著降低,且耗水量与年产量、WUE间均呈抛物线关系;相比于W1,W2仅减产5.5%,但可节水22.7%且WUE提高14.5%;不同灌溉下限对粗蛋白含量(Crude protein, CP)无显著性影响,但灌溉下限的降低会引起相对饲喂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 RFV)明显升高。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结合产量、品质及WUE的表现,推荐60%~65%FC为科尔沁沙地苜蓿水分管理的灌溉下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灌溉下限 产量 品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施用量对紫花苜蓿建植当年生物量累积和磷素吸收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单新河 张运龙 +2 位作者 王显国 刘泽宇 孙洪仁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71,共9页
为探究磷肥施用量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物量累积和磷素吸收规律的影响,选取‘骑士T’苜蓿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施磷梯度,磷肥用量分别为0 kg/hm^(2)(P0)、81 kg/hm^(2)(P1)、162 kg/hm^(2)(P2)和243 kg/hm^(2)(P3)... 为探究磷肥施用量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生物量累积和磷素吸收规律的影响,选取‘骑士T’苜蓿为供试材料,设置4个施磷梯度,磷肥用量分别为0 kg/hm^(2)(P0)、81 kg/hm^(2)(P1)、162 kg/hm^(2)(P2)和243 kg/hm^(2)(P3),测定苜蓿全生育时期株高、地上生物量和磷素浓度,并计算磷素吸收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苜蓿初花期到盛花期,与不施磷相比,P2和P3处理下株高显著增高(P<0.05),增幅为13.03%~18.64%。2)苜蓿现蕾期到盛花期,P2处理较P0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分别增加了34.08%、50.21%和63.25%;苜蓿盛花期,与不施磷相比,P2和P3处理下生物量均显著增加(P<0.05),增幅为63.25%和54.21%,且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施磷处理下生物量的磷肥有效性均在盛花期时最高。3)苜蓿分枝前期到孕蕾期,磷素浓度和磷素吸收量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不断增大,且各磷肥处理下苜蓿磷素吸收量的磷肥有效性均在孕蕾期时最高;苜蓿盛花期磷素吸收量随施磷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2处理是拐点。4)随施磷量增加,苜蓿各生育时期磷素利用率和磷素偏生产力均降低。综上所述,在科尔沁沙地,与施磷量81 kg/hm^(2)和243 kg/hm^(2)相比,162 kg/hm^(2)是该地区苜蓿建植适宜施磷量,且孕蕾期和盛花期是磷肥施用关键时期。该研究可为苜蓿生产力提升及磷素营养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磷量 苜蓿 生物量累积 养分吸收量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用量和混播比例对麦豆混播草地饲草产量及种间关系的影响
16
作者 刘泽宇 刘罡 +5 位作者 张玉霞 王显国 王振国 崔凤娟 张庆昕 刘庭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17,共9页
为研究适宜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的麦豆混播草地氮肥用量和混播比例,设置0(N0)、70(N70)、140(N140)、210(N210)kg·hm^(-2)共4个氮肥施用水平,100∶0(W0)、80∶20(W20)、70∶30(W30)、60∶40(W40)、50∶50(W50)、0∶100(W100)共6个燕... 为研究适宜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的麦豆混播草地氮肥用量和混播比例,设置0(N0)、70(N70)、140(N140)、210(N210)kg·hm^(-2)共4个氮肥施用水平,100∶0(W0)、80∶20(W20)、70∶30(W30)、60∶40(W40)、50∶50(W50)、0∶100(W100)共6个燕麦与饲用豌豆混播比例处理,进行田间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分析氮肥用量和混播比例及其交互作用对麦豆混播草地产量和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氮肥用量的增加,燕麦、饲用豌豆和麦豆总产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N210处理较其他施氮处理麦豆鲜草总产量提高24.33%~48.24%,干草总产量提高56.91%~111.16%;随饲用豌豆混播比例的增加,燕麦鲜草产量呈降低趋势,饲用豌豆的鲜草和干草产量呈增加趋势,麦豆总产量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W40处理麦豆饲草产量最高,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为29.79 t·hm^(-2)和9.06 t·hm^(-2);N210W40处理下,麦豆混播草地产量最高,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为34.4 t·hm^(-2)和10.53 t·hm^(-2),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1.42%~89.32%和0.38%~255.74%。不同混播比例下土地当量比>1,其中W40处理土地当量比最高(1.19);麦豆混播草地中燕麦的相对产量高于饲用豌豆,燕麦的侵略强度高于0。综上,建议在科尔沁沙地采用60∶40麦豆混播比例配合210 kg·hm^(-2)氮肥用量进行麦豆混播草地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豆混播草地 氮肥 混播比例 产量 种间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学类专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磊 高彩婷 邰继承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8期155-158,共4页
科技论文写作是农学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该文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类专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考核模式和拓宽信息渠道的改革,提高农学类本科生科... 科技论文写作是农学类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该文分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类专业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考核模式和拓宽信息渠道的改革,提高农学类本科生科技论文撰写能力与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论文写作 教学模式 农学类专业 教学质量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区异色瓢虫色斑多型现象季节性发生研究
18
作者 赵圆飞 石凯 +2 位作者 董永义 兴安 柴畅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9-165,共7页
对2018和2019两年通辽市科尔沁区异色瓢虫(共计3582头)进行色斑多型现象的季节性发生研究,共发现105类色斑变型,具体为黄底型变型96类,黑底型9类,其中当地新记录色斑变型78类。从季节分布看,夏季具色斑变型49类,秋季有87类,所有变型中... 对2018和2019两年通辽市科尔沁区异色瓢虫(共计3582头)进行色斑多型现象的季节性发生研究,共发现105类色斑变型,具体为黄底型变型96类,黑底型9类,其中当地新记录色斑变型78类。从季节分布看,夏季具色斑变型49类,秋季有87类,所有变型中以十九斑变型个体数量最多。黄底型高斑类型(16—19斑)占比在夏秋两季均显著高于低斑(0—7斑)和中斑类型(8—15斑);同一类型中低斑、中斑类型在夏季占比明显较高,高斑类型则在秋季占比显著高于夏季。黄底型异色瓢虫鞘翅各斑点出现概率在秋季均高于夏季,但概率大小顺序在夏秋两季大体相同,均以斑点3出现概率最大,斑点1/2出现概率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色瓢虫 色斑多型 捕食性天敌 季节性发生 斑点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抗寒系数对“WL”系列苜蓿品种抗寒性的综合评价
19
作者 刘泽宇 袁梓桐 +5 位作者 隋可 张玉霞 刘庭玉 单新河 张智勇 王显国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92-2598,共7页
为了阐明科尔沁沙地不同秋眠级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抗寒性与抗寒生理特性的关系,选取12个不同秋眠级的“WL”系列苜蓿品种作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科尔沁沙地种植,封冻前取苜蓿越冬器官(苜蓿根系),模拟4℃(CK)... 为了阐明科尔沁沙地不同秋眠级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抗寒性与抗寒生理特性的关系,选取12个不同秋眠级的“WL”系列苜蓿品种作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科尔沁沙地种植,封冻前取苜蓿越冬器官(苜蓿根系),模拟4℃(CK)和-20℃低温胁迫处理,测定苜蓿根颈的抗氧化特性和抗寒保护物质含量,利用抗寒系数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对其抗寒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秋眠级与过氧化物酶的抗寒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丙二醛和淀粉的抗寒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2)聚类分析可将12个苜蓿品种分为3组,第1组‘WL168HQ’秋眠型品种;第2组为‘WL329HQ’‘WL319HQ’‘WL298HQ’秋眠型和‘WL349HQ’半秋眠型品种,第3组则是其他半秋眠型品种。(3)通过主成分分析将8个单一指标转化为3个综合指标,累计贡献率达80.20%。(4)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WL168HQ’苜蓿品种最适宜科尔沁沙地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品种 秋眠级 抗寒系数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入侵植物少花蒺藜草水浸提液对3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化感效应
20
作者 佳文 许明贺 +3 位作者 周立业 高凯 孙忠林 熊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48-2556,共9页
为探究少花蒺藜草(Cenchrus spinifex)的入侵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old&Zucc.)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ex Bunge)Tzvelev)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本试验采用培养皿法研究少花蒺藜草各部位... 为探究少花蒺藜草(Cenchrus spinifex)的入侵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inn.)、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old&Zucc.)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Trin.ex Bunge)Tzvelev)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本试验采用培养皿法研究少花蒺藜草各部位(凋落物、种子、根、茎、叶)不同浓度水浸提液(1.25%,2.50%,5.00%,10.00%)对3种牧草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少花蒺藜草的不同部位水浸提液化感作用不同,1.25%种子水浸提液与10.00%种子、凋落物水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具有促进作用,其中1.25%种子水浸提液作用最强,综合化感效应指数为0.05,其他部位各浓度水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均具有抑制作用;少花蒺藜草各部位水浸提液对野大豆种子萌发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10.00%叶水浸提液完全抑制了野大豆种子萌发;10.00%种子水浸提液对羊草种子抑制作用最强,综合化感效应指数为-0.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少花蒺藜草 牧草 化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