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辐射损伤所致血虚证小鼠模型及四物汤反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霍超 王穆 +4 位作者 马增春 张琪 颜贤忠 张伯礼 高月 《天津中医药》 CAS 2010年第3期233-235,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辐射损伤所致血虚证及用四物汤干预治疗后小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确定辐射损伤所致血虚证小鼠的血清及组织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基于代谢组学的方法考察血虚证证本质及四物汤的作用机制。[方法]C57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 [目的]通过检测辐射损伤所致血虚证及用四物汤干预治疗后小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确定辐射损伤所致血虚证小鼠的血清及组织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基于代谢组学的方法考察血虚证证本质及四物汤的作用机制。[方法]C57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辐射造模组、四物汤反证组。造模7d后于小鼠股动脉取血,同时取脾脏、胸腺及股骨骨髓,并分别提取血清及组织的脂溶性和水溶性代谢物。[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正常组、血虚证模型组以及四物汤反证组能够明显的区分。[结论]四物汤治疗血虚证的机制可能与稳定细胞膜,维持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调节糖酵解,促进机体正常能量代谢以及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免疫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 四物汤 血虚证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抗氧化肽SS31体外辐射防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邹佳 杨伟志 +6 位作者 王清清 付洁 董立厚 向慎思 高新 孙云娟 宋海峰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CAS CSCD 2012年第5期291-296,共6页
为探讨新型抗氧化剂SS31在体外对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和初步机制,用60Coγ射线照射细胞,用不同浓度的SS31对细胞进行干预,观察照射后细胞的增殖、生存状态、细胞内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并将药物干预组和阴性对照组进行比较。结... 为探讨新型抗氧化剂SS31在体外对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和初步机制,用60Coγ射线照射细胞,用不同浓度的SS31对细胞进行干预,观察照射后细胞的增殖、生存状态、细胞内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并将药物干预组和阴性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7.5 Gy的γ射线照射后24–72 h,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降低;48 h内细胞凋亡和坏死比率显著增加,并伴随胞内ROS增长、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和细胞周期阻滞。SS31能明显改善这些反应,药物干预组与阴性对照相比有统计学差异。通过本实验,观察到了SS31具有明显的体外辐射防护作用,提示其有潜力作为一种新型的辐射防护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31 抗氧化 辐射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不同比例人参配伍藜芦增毒的物质基础及动物毒性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杨亮 王宇光 +7 位作者 梁乾德 刘浩生 马增春 肖成荣 谭洪玲 汤响林 张伯礼 高月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57-264,共8页
通过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探索中药十八反中藜芦与人参药对不同配比时毒性变化趋势,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不同配比对应的毒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MassLynx4.1分析软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 通过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探索中药十八反中藜芦与人参药对不同配比时毒性变化趋势,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PLC/Q-TOF-MS)对不同配比对应的毒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MassLynx4.1分析软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OPLS-DA)分析生物碱类成分变化。固定藜芦用量时,藜芦与人参在不同配比情况下小鼠死亡率随人参剂量增大呈下降趋势,藜芦酰棋盘花胺、3-当归酰棋盘花胺、红介芬胺、计米亭碱、藜芦胺和3-藜芦酰基计明碱等生物碱含量在不同配比中的变化趋势与动物毒性变化一致。以上几种生物碱在藜芦与人参合用时可能是毒性效应的关键成分,能够反映配伍毒性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芦 人参 急性毒性 UPLC/Q-TOF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术后残瘤模型的建立及T肽抑制术后残瘤生长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贾娜 李琳娜 +2 位作者 杨德宣 王珊珊 袁守军 《解放军药学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377-380,共4页
目的模拟临床实际情况,建立一种抗癌免疫增强剂药效学评价模型-小鼠移植瘤术后残瘤模型,并初步探讨T肽抑制术后残瘤生长的体内药效学作用。方法选择S180、H22等鼠源肿瘤细胞株,建立了小鼠移植瘤术后残瘤模型,观察比较手术后残余肿瘤和... 目的模拟临床实际情况,建立一种抗癌免疫增强剂药效学评价模型-小鼠移植瘤术后残瘤模型,并初步探讨T肽抑制术后残瘤生长的体内药效学作用。方法选择S180、H22等鼠源肿瘤细胞株,建立了小鼠移植瘤术后残瘤模型,观察比较手术后残余肿瘤和未手术肿瘤的生长状况;研究T肽抑制小鼠移植瘤术后残余肿瘤生长的体内药效学作用。结果手术后小鼠残瘤的生长速度快于小鼠未手术肿瘤。T肽对小鼠S180和H22移植瘤术后残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给药剂量为8mg/kg时可以明显抑制小鼠移植瘤术后残瘤的生长,最高抑瘤率大于80%,量效关系明显;未见明显的毒性反应,抗癌疗效接近阳性药环磷酰胺。结论术后残瘤药效学评价模型的建立为抗癌免疫增强剂的筛选提供了更可靠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残瘤模型 抗癌 T肽 抗癌免疫增强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尿激酶原临床Ⅰ期药代动力学研究
5
作者 宋海晶 杨伟志 +5 位作者 张卓梅 欧伦 陈方 王清清 董立厚 刘秀文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2年第6期672-676,共5页
目的:研究健康受试者单次静脉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后的药代动力性质。方法:采用ELISA分析方法测定血浆总uPA、sc-uPA抗原浓度以及联合免疫生色底物法测定纤溶活性变化。结果:健康受试者单次静脉注射给药剂量分别为20、40和60mg... 目的:研究健康受试者单次静脉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后的药代动力性质。方法:采用ELISA分析方法测定血浆总uPA、sc-uPA抗原浓度以及联合免疫生色底物法测定纤溶活性变化。结果:健康受试者单次静脉注射给药剂量分别为20、40和60mg,血浆uPA、sc-uPA和纤溶活性的AUC和Cmax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剂量比为1∶2∶3,AUCuPA之比为1∶2.1∶3.3;AUCsc-uPA之比1∶1.9∶2.9;不同给药剂量组间的uPA、sc-uPA抗原浓度的CLS、VSS、MRT、末端t1/2和tmax等参数无统计学差异。血浆纤溶活性浓度时间曲线的AUC和Cmax随剂量增加而增加,但表现出一定的非线性变化趋势,Cmax之比为1∶2.3∶3.9,AUC之比为1∶2.9∶4.7,CLS与Vd随剂量增加而逐渐减少。结论:健康受试者个体口服20~60mg剂量rhproUK后,血浆总u-PA、sc-uPA抗原浓度变化表现为线性药代动力学;而血浆纤溶活性浓度表现出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尿激酶原 药代动力学 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 血药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辐射药物E0703和代谢物E0703-酮在猕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1
6
作者 贾彦波 王清清 +4 位作者 向慎思 杨志晖 杨杰 宋海峰 高月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81-585,共5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质谱联用(HPLC-MS/MS)测定猕猴血浆中E0703和代谢物E0703-酮的方法,并探讨E0703和代谢物E0703-酮在猕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猕猴单次po给予E0703 10 mg.kg-1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血浆样品用乙腈沉淀蛋白,...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质谱联用(HPLC-MS/MS)测定猕猴血浆中E0703和代谢物E0703-酮的方法,并探讨E0703和代谢物E0703-酮在猕猴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猕猴单次po给予E0703 10 mg.kg-1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品。血浆样品用乙腈沉淀蛋白,经HPLC分离,质谱采用ESI离子源正离子电离和多反应检测模式(MRM)测定E0703和E0703-酮的血药浓度,并计算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E0703和E0703-酮的检测线性范围均为0.625~500μg.L-1,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7%,准确度在±10%以内。E0703和E0703-酮的峰浓度(cmax)分别为14.7和96.9μg.L-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73.0和1339.7 h.μg.L-1;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6.6和11.8 h。结论该液质联用定量分析方法灵敏、快速、准确。E0703和E0703-酮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相似,E0703在猕猴体内迅速转化为E0703-酮,但E0703-酮的cmax与AUC远高于E07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衍生物 辐射 药代动力学 液相色谱-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PXR受体为靶点的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及相关药理学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王宇光 张娴勰 +12 位作者 李晗 陆倍倍 周建明 刘浩生 胡东华 周涛 张亚欣 马增春 梁乾德 汤响林 肖成荣 谭洪玲 高月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3444-3449,共6页
孕烷X受体(PXR)作为关键的转录因子调控CYP3A基因的诱导表达,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PXR保护机体免受外源性物质的机制,同时也揭示了一类最主要的药物相互作用模式。PXR除了在药物代谢及药物相互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PX... 孕烷X受体(PXR)作为关键的转录因子调控CYP3A基因的诱导表达,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PXR保护机体免受外源性物质的机制,同时也揭示了一类最主要的药物相互作用模式。PXR除了在药物代谢及药物相互作用中扮演重要角色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PXR及其调控的靶基因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发挥重要生理功能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有必要研究中药及天然产物对PXR调节及相关药理作用研究,为挖掘新的药理作用途径提供新的线索,该文就PXR研究进展及本实验室近年来的开展的相关工作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烷X受体 细胞色素P450 3A 石胆酸 溃疡性结肠炎
原文传递
G蛋白偶联受体与辐射关系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高志清 刘永学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9年第4期246-248,共3页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一类细胞表面受体大家族,通过G蛋白介导其细胞作用,在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G蛋白和GPCR与辐射损伤关系密切,这些研究为充分认识辐射损伤机制及提高防治水平提供了新的... G蛋白偶联受体(GPCR)是一类细胞表面受体大家族,通过G蛋白介导其细胞作用,在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G蛋白和GPCR与辐射损伤关系密切,这些研究为充分认识辐射损伤机制及提高防治水平提供了新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TP结合蛋白类 受体 G蛋白偶联 辐射损伤 实验性
原文传递
中药毒性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宇光 马增春 +2 位作者 梁乾德 汤响林 高月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875-1879,共5页
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在国际上的出现,中药安全性问题逐渐受到重视。除经典的毒理学评价外,近年来在中药安全性研究领域包括中药毒性研究方面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效拓展了中药毒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从中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 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在国际上的出现,中药安全性问题逐渐受到重视。除经典的毒理学评价外,近年来在中药安全性研究领域包括中药毒性研究方面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效拓展了中药毒性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并从中发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线索。对近年来关于中药毒性研究的相关思路和方法进行梳理分析和归纳总结,并结合相关工作,综述了中药毒性研究进展,提出加强中药毒性研究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指导中药的安全合理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毒性 药物代谢酶 不良反应 安全性
原文传递
四物汤对环磷酰胺所致血虚证治疗后的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47
10
作者 王穆 让蔚清 +5 位作者 张琪 霍超 马增春 王宇光 颜贤忠 高月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30-634,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血虚证模型以及给予四物汤反证后小鼠血清和组织提取物的代谢组学变化,结合模式识别的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环磷酰胺所致血虚证及四物汤治疗后的特征性内源代谢谱的改变,为中药经典复方四物汤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 目的:通过分析血虚证模型以及给予四物汤反证后小鼠血清和组织提取物的代谢组学变化,结合模式识别的统计分析方法,探讨环磷酰胺所致血虚证及四物汤治疗后的特征性内源代谢谱的改变,为中药经典复方四物汤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C57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环磷酰胺模型组、四物汤给药组(10 g.kg-1.d-1),每组10只,连续给药7 d后股动脉取血,同时取脾脏、胸腺及股骨骨髓。用600 MHz超导傅立叶变化核磁共振波谱仪检测,对所得到的氢谱按每段0.04进行分段积分并归一化后,用SIMCA-P10.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环磷酰胺模型组和四物汤给药组的血清代谢物组成、胸腺、脾脏、骨髓提取物的成分明显不同。其中环磷酰胺导致血清中的乳酸、3-羟基丁酸、胆碱、葡萄糖的含量下调,低密度脂蛋白、亮氨酸/异亮氨酸含量上调;胸腺提取物中的牛磺酸,胆碱,F:βRCH2CH2CO,epi-coprostanol,乳酸含量下调;脾脏提取物中的乳酸,3-羟基丁酸,胆碱,F:βRCH2CH2CO,epi-coprostanol,牛磺酸的含量下调;骨髓提取物中的乳酸、3-羟基丁酸、胆碱、葡萄糖的含量下调。给予四物汤后,以上各成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有效逆转。结论:环磷酰胺所致血虚证的可能机制是导致机体脂肪酸β氧化功能紊乱、细胞内外渗透压平衡破坏以及糖酵解功能失调。经典补血方剂治疗血虚证的机制可能与改善线粒体功能,纠正脂肪酸β氧化功能紊乱;稳定细胞膜,维持细胞内外正常渗透压;调节糖酵解,促进机体正常能量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物汤 血虚证 环磷酰胺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均匀设计的藜芦与细辛配伍毒性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艳丽 王宇光 +4 位作者 梁乾德 马增春 肖成荣 谭洪玲 高月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2139-2142,共4页
藜芦与细辛同用,是"十八反"配伍禁忌之一。本实验采用均匀设计结合动物急性毒性实验,以动物死亡数为观测指标,探讨藜芦与细辛配伍的毒性规律。结果显示配伍后的毒性产生于藜芦和细辛的共同作用,且藜芦对配伍毒性的贡献所占权... 藜芦与细辛同用,是"十八反"配伍禁忌之一。本实验采用均匀设计结合动物急性毒性实验,以动物死亡数为观测指标,探讨藜芦与细辛配伍的毒性规律。结果显示配伍后的毒性产生于藜芦和细辛的共同作用,且藜芦对配伍毒性的贡献所占权重更大,但配伍后毒性并未随藜芦用量的增加呈绝对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反 均匀设计 藜芦 细辛 配伍禁忌 小鼠 急性毒性
原文传递
综合放血法所致血虚证小鼠模型及四物汤反证的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28
12
作者 霍超 马增春 +3 位作者 王穆 刘娟 颜贤忠 高月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3194-3198,共5页
目的:通过检测综合放血法所致血虚证及用四物汤干预治疗后小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确定综合放血法所致血虚证小鼠的血清及组织相关的生物标记物,从代谢组学角度研究血虚证证本质及四物汤的作用机制。方法:C57小鼠3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 目的:通过检测综合放血法所致血虚证及用四物汤干预治疗后小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确定综合放血法所致血虚证小鼠的血清及组织相关的生物标记物,从代谢组学角度研究血虚证证本质及四物汤的作用机制。方法:C57小鼠3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综合放血模型组、四物汤反证组,每组10只。造模10 d后于小鼠股动脉取血,同时取脾脏、胸腺及股骨骨髓,并分别提取血清及组织的脂溶性和水溶性代谢物。用600 MHz超导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波谱仪检测,对所得到的氢谱按每段0.01进行分段积分并归一化,用SIMCA-P10.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的血清及各组织的内源性代谢物中乳酸、胆碱、牛磺酸、丙氨酸、低密度脂肪酸、甘油、不饱和脂肪酸、肌酐、乙酰乙酸盐、丙氨酸及β-羟基丁酸的含量有明显变化,这些变化在四物汤治疗组中有不同程度的回调。上述代谢物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标记物进行相关机制的研究。结论:综合放血法制作的血虚证小鼠的糖有氧氧化受到抑制,无氧酵解减弱,脂肪动员加强,淋巴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及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四物汤能够对上述血虚证病理结果进行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物汤 血虚证 代谢组学 核磁共振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藜芦与人参配比毒性与生物碱类成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杨亮 王宇光 +4 位作者 梁乾德 马增春 肖成荣 谭洪玲 高月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74-1579,共6页
目的探索中药"十八反"中藜芦-人参药对的毒性与生物碱类成分的关系。方法通过动物毒性实验比较藜芦与人参不同配比的毒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检测藜芦与人参1∶2.63配比的合煎液... 目的探索中药"十八反"中藜芦-人参药对的毒性与生物碱类成分的关系。方法通过动物毒性实验比较藜芦与人参不同配比的毒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技术检测藜芦与人参1∶2.63配比的合煎液、单煎后合并液(简称合并液)、合并液再煎液中生物碱类成分;Mass Lynx 4.1软件分析生物碱类成分的变化。结果动物毒性实验显示藜芦与人参1∶2.63配比时动物死亡较多,且此时合煎液与合并液毒性差别最为明显。将合并后再煎液可能引起物质变化的两个因素(即毒性生物碱的溶出增加和药物相互反应)单一化,即去除溶出影响因素时突显的药物本身化学反应的影响,可见藜芦胺和芥芬胺在合煎后溶出量增大,生物碱成分增加;计米亭碱、3-当归酰棋盘花胺在合煎液及合并液再煎液中的量均升高,提示可能是化学反应导致相关成分溶出增多。结论藜芦与人参合用后毒性增大,可能与生物碱的溶出量增加及药物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芦 人参 十八反 生物碱 毒性 藜芦胺 芥芬胺
原文传递
PCPA失眠大鼠模型的制作及其机制 被引量:121
14
作者 肖成荣 马增春 +5 位作者 李海静 谭洪玲 梁乾德 王宇光 陆倍倍 高月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26-326,共1页
关键词 PCPA 经典动物模型 5-H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头与贝母配伍化学成分变化的UPLC/Q-TOFMS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王超 王宇光 +3 位作者 梁乾德 让蔚清 肖成荣 高月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920-1928,共9页
利用UPLC/Q-TOFMS对中药十八反药对——乌头贝母配伍的合煎液与合并液进行检测,经过MassLynx 4.1分析其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发现合煎后次乌头碱水解受到部分抑制,而其他主要的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溶出较少且水解较彻底,乌头与川贝配伍合煎的... 利用UPLC/Q-TOFMS对中药十八反药对——乌头贝母配伍的合煎液与合并液进行检测,经过MassLynx 4.1分析其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发现合煎后次乌头碱水解受到部分抑制,而其他主要的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溶出较少且水解较彻底,乌头与川贝配伍合煎的毒性相对较小,因而可能通过合理炮制减毒后应用于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反 UPLC Q-TOFMS 液质联用 乌头 贝母
原文传递
人参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周思思 马增春 +6 位作者 梁乾德 汤响林 王宇光 谭洪玲 肖成荣 张伯礼 高月 《天津中医药》 CAS 2013年第1期43-46,共4页
[目的]考察人参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旨在从毒性角度考察人参附子配伍是否减毒。[方法]运用均匀设计和固定附子剂量与人参不同配比两种方法考察人参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结果]均匀设计实验的研究... [目的]考察人参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旨在从毒性角度考察人参附子配伍是否减毒。[方法]运用均匀设计和固定附子剂量与人参不同配比两种方法考察人参附子不同比例配伍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结果]均匀设计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附子给药剂量的增多,小鼠的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且随着人参对附子的比例增大减毒作用呈现增大趋势。固定附子LD50与人参不同配比的减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人参与附子配伍的减毒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人参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尤其在人参∶附子为1∶1及大于1∶1时更明显。[结论]人参附子配比1∶1为人参附子配伍减毒作用的分界点,可作为临床用药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人参 配伍减毒 急性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脾虚泄泻证模型大鼠消化系统功能改变的比较 被引量:22
17
作者 田佳鑫 马增春 +5 位作者 王宇光 李海静 谭洪玲 肖成荣 韩宝 高月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9期129-131,共3页
目的:运用番泻叶法、乙酸法和番泻叶加乙酸法分别制作三种大鼠中医脾虚泄泻证模型,比较所受损伤对消化及免疫系统功能等的影响,以期从中选择出与中医临床脾虚泄泻证较为吻合的动物模型来评价相关的治疗药物。方法:实验于2005-08在解放... 目的:运用番泻叶法、乙酸法和番泻叶加乙酸法分别制作三种大鼠中医脾虚泄泻证模型,比较所受损伤对消化及免疫系统功能等的影响,以期从中选择出与中医临床脾虚泄泻证较为吻合的动物模型来评价相关的治疗药物。方法:实验于2005-08在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药理毒理研究室完成。健康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番泻叶组、乙酸组和番泻叶加乙酸组,每组12只。番泻叶组灌服20%番泻叶浸剂4g/(kg·d),连续7dR乙酸组在实验第5天起禁食不禁水32h,由肛门(深入8cm)注入8%的乙酸0.5mL,捏紧大鼠肛门,倒提20s。番泻叶加乙酸组同番泻叶组灌服番泻叶浸剂7dR并在实验第5天注入8%的乙酸,余同乙酸组。对照组灌服、注入均为生理盐水,操作同番泻叶加乙酸组。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症状,测定稀便率、体质量、脾脏指数、胸腺指数、血清D-木糖含量、血清淀粉酶活性、血清琥珀酸脱氢酶比活性等指标。结果:实验大鼠4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三种大鼠脾虚泄泻证模型均出现腹泻、体质量下降、畏寒、倦怠等类似临床脾虚泄泻证一般症状的表现。②各组大鼠造模后体质量:对照组大鼠造模后体质量与造模前比较有显著增长;三个模型组造模后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202.99±13.15)g,番泻叶组(143.84±5.66)g,乙酸组(157.07±11.83)g,番泻叶加乙酸组(127.64±14.32)g,P<0.01]。③各组大鼠胸腺质量、胸腺指数、脾质量、脾脏指数变化:各模型组胸腺质量和胸腺指数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脾质量和脾脏指数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只有番泻叶加乙酸组两者差异都有显著性[胸腺指数:对照组(0.0021±0.0005)、番泻叶组(0.0010±0.0002)、乙酸组(0.0013±0.0006)和番泻叶加乙酸组(0.0006±0.0003);脾脏指数:番泻叶加乙酸组(0.0013±0.0007),P<0.01]。④各组大鼠肠道病理:肉眼观察和病理切片均可见三种脾虚泄泻证模型大鼠肠道损伤,其中番泻叶加乙酸组最明显。⑤各组大鼠血清指标:各模型组血清D-木糖含量、淀粉酶活性、琥珀酸脱氢酶比活性均比对照组低[对照组、番泻叶组、乙酸组、番泻叶加乙酸组D-木糖含量分别为(0.4078±0.0632),(0.1993±0.0608),(0.2232±0.0338),(0.1947±0.0454)mmol/L;淀粉酶活性分别为(21.48±3.65),(16.74±3.06),(18.63±2.42),(14.00±1.47)μkat/L;琥珀酸脱氢酶比活性分别为(466.93±90.18),(221.38±42.51),(290.56±67.18),(215.54±69.51)μkat/L,P<0.01或P<0.05]。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番泻叶加乙酸组所有指标变化最明显,并与临床上脾虚泄泻证的证候及客观指标变化吻合,可用这种复合造模模型来评价相关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 泄泻 模型 动物 消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磷酰胺损伤小鼠骨髓造血的机制 被引量:22
18
作者 马增春 谭洪玲 +5 位作者 肖成荣 梁乾德 王宇光 陆倍倍 赵永红 高月 《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2-332,共1页
关键词 环磷酰胺 小鼠 骨髓造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皂苷Rg1对TCDD致HepG2细胞CYP1A1诱导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宇光 陈强 +6 位作者 李晗 马增春 梁乾德 肖成荣 谭洪玲 汤响林 高月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82-1386,共5页
目的人参对多种肿瘤具有非器官特异性的预防作用,该文对人参皂苷Rg1与2,3,7,8-四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共同作用HepG2细胞,对CYP1A1在mRNA、蛋白及酶活性3个层面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对CYP1A1... 目的人参对多种肿瘤具有非器官特异性的预防作用,该文对人参皂苷Rg1与2,3,7,8-四氯代二苯并-对-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TCDD)共同作用HepG2细胞,对CYP1A1在mRNA、蛋白及酶活性3个层面影响进行了研究,同时对CYP1A1转录调控子芳烃受体(AhR)表达情况亦进行了检测,旨在探索人参皂苷与TCDD共同作用时对CYP1A1影响,为干预前致癌物如TCDD等通过CYP1A1代谢活化产生致癌作用提供线索。方法该实验分别以TCDD 5 nmol·L-1单独作用或与Rg1(1.0、10.0、100.0μmol·L-1)共同作用于HepG2细胞24 h。溶剂对照组为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ffoxide,DMSO)。利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药物处理后HepG2细胞中CYP1A1、AhR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变化,同时采用EROD法测定不同处理组细胞CYP1A1酶活性。结果与溶剂对照组比较,TCDD能使CYP1A1基因、蛋白表达上调及酶活性水平上升;与TCDD单独处理细胞组比较,Rg1与TCDD共处理组CYP1A1、AhR在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较TCDD单独处理组明显降低(P<0.01);同时CYP1A1酶活性也较单独TCDD处理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人参皂苷Rg1对TCDD致HepG2细胞CYP1A1诱导在mRNA、蛋白表达及酶活性3个层面均具有抑制作用,为深入研究人参皂苷Rg1对TCDD致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RG1 7-乙氧基异吩噁唑-O-脱乙氧基酶 CYP1A1 AHR 肝损伤 药物代谢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泻康对脾虚泄泻证大鼠免疫和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6
20
作者 田佳鑫 赖庆坤 +5 位作者 马增春 李海静 谭洪玲 肖成荣 韩宝 高月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7期92-94,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腹泻康对脾虚泄泻证模型大鼠一般状态、免疫、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脾虚泄泻证的防治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6/08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药理与毒理研究室完成。健康SD大鼠70只,随机分成7组,即对照... 目的:通过观察腹泻康对脾虚泄泻证模型大鼠一般状态、免疫、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探讨其对脾虚泄泻证的防治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6/08在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药理与毒理研究室完成。健康SD大鼠70只,随机分成7组,即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0.5g/kg组、葛根芩连丸0.75g/kg组、腹泻康1.6,0.8,0.4g/kg剂量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造模:按20mL/kg灌服20%番泻叶浸剂,1次/d,连续7d。在灌服3d后,禁食不禁水32h,由肛门(深入8cm)注入80g/L的乙酸0.5mL,捏紧大鼠肛门,倒提20s。造模同时每天在给20%番泻叶浸剂4h后给予相应药物治疗7d,第8天检测大鼠稀便率(稀便粪粒数/总粪粒数);胸腺指数(胸腺质量/体质量)、脾脏指数(脾脏质量/体质量);血清D-木糖含量、淀粉酶活性、琥珀酸脱氢酶比活性。结果:实验大鼠7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鼠一般症状:给予药物治疗的各组均较对照组精神好转,食欲增强,稀便减少。②大鼠稀便率:给予药物治疗的各组均较模型组稀便率明显降低,其中葛根芩连丸0.75g/kg组、腹泻康1.6g/kg剂量组效果最显著。③大鼠体质量:实验后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0.5g/kg组、葛根芩连丸0.75g/kg组、腹泻康1.6,0.8,0.4g/kg剂量组均较对照组体质量明显下降,且这6组大鼠实验后体质量均较实验前降低。但高剂量组在5,6d和低剂量组在6d与对照组体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④大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给予药物治疗的各组均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改善。⑤大鼠血清D-木糖含量、淀粉酶活性和琥珀酸脱氢酶比活性:模型组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柳氮磺胺吡啶0.5g/kg组、葛根芩连丸0.75g/kg组和腹泻康1.6,0.8,0.4g/kg剂量组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腹泻康对脾虚泄泻证大鼠的免疫和消化吸收功能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中腹泻康1.6g/kg剂量组效果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虚 泄泻 消化 吸收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