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浮床空心菜种植比率对养殖池塘的水质和青虾生长的影响
1
作者 王钰 谢钦铭 +3 位作者 苏世杰 辜光磊 杨贵妃 岳紫薇 《水产研究》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本文探讨了占不同水面比率的浮床空心菜对养殖池塘水质净化和青虾生长的影响。试验是在青虾放养密度均为40 ind./m2的8口面积相等的土池进行,共设3个处理组,处理1组(TR1)为浮床空心菜种植占池塘面积的6.7%,处理2组(TR2)为浮床空心菜种... 本文探讨了占不同水面比率的浮床空心菜对养殖池塘水质净化和青虾生长的影响。试验是在青虾放养密度均为40 ind./m2的8口面积相等的土池进行,共设3个处理组,处理1组(TR1)为浮床空心菜种植占池塘面积的6.7%,处理2组(TR2)为浮床空心菜种植占池塘面积的13.5%,处理3组(TR3)为浮床空心菜种植占池塘面积的27%,对照组为无空心菜浮床的2口池塘。经3个半月(105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种植空心菜浮床的3个处理组的青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种植空心菜浮床的3个处理组青虾成活率、亩产量和体重规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水质检测分析数据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方式下,种植空心菜的3个处理组青虾养殖的池塘中硝氮、亚硝氮、氨氮和活性磷酸盐的平均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43--P)的吸收清除率达40%以上,因此,浮床空心菜主要吸收磷酸盐和氨氮(NH4+-N),而对硝氮(NO3-N)和亚硝氮(NO2-N)的吸收较少。综合空心菜浮床对水质净化和青虾生长性能的改善指标,以TR2组为最优,在青虾养殖池塘中适度比例(13.5%)的种植空心菜生态浮床可以改善水质条件和提高青虾的生长性能和成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浮床 空心菜 青虾 水质 营养盐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杏林湾水库春季浮游生物群落生态特征与生物多样性健康评价
2
作者 周登 王添 谢钦铭 《水产研究》 2024年第4期265-273,共9页
于2023年春季,对厦门杏林湾水库开展了浮游生物群落生态特征的调查,并从水质变化参数与生物多样性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浮游植物4门45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占总种类数的58.00%,主要优势种有长刺根管藻、梅尼小环藻、四尾栅藻等;浮游... 于2023年春季,对厦门杏林湾水库开展了浮游生物群落生态特征的调查,并从水质变化参数与生物多样性健康评价。结果表明,浮游植物4门45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数最多,占总种类数的58.00%,主要优势种有长刺根管藻、梅尼小环藻、四尾栅藻等;浮游植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9.22 × 104 cells/L和41.5 μg/L。浮游动物共鉴定出4类28种,其中轮虫数量最多,约占50.00%,主要优势种有无节幼体、圆型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等;浮游动物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55.51 ind/L和0.542 mg/L。综合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调查结果,根据生物多样性水质评价标准可知杏林湾水库的水质整体较差,浮游生物丰富度较低。The plankton in Xinglinwan Reservoir was investigated and health evaluation was studied from water quality change parameters and biodiversity in the spring of 2022.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a total of 45 species of phytoplankton belonging to 4 phyla, among which Chlorophyta accounted for 58.00% of the total phytoplankton species, the main dominant species were Rhizosolenia longiseta, Cyclotella meneghiniana, Scenedesmus quqdricauda, etc. The average density and average biomass of phytoplankton were 9.22104 cells/L and 41.5 μg/L,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28 species of zooplankton belonging to 4 groups, the number of rotifera was the most, accounting for50.00% of the total zooplankton species, the main dominant species were Nauplius, Brachionus rotundiformis, Brachionus calyciflorus, etc. The average density and average biomass of zooplankton were 55.51 ind/L and 0.542 mg/L,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of phytoplankton and zooplankton, the water quality evaluation standard of biodiversity shows that the water quality of Xinglinwan Reservoir is poor and the plankton richness is lo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林湾 浮游生物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棘鲷仔鱼饥饿实验及不可逆点的确定 被引量:7
3
作者 杨育凯 林黑着 +4 位作者 王志勇 谢仰杰 郭奕惠 黄小林 李涛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7-94,共8页
在水温18℃~19℃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仔鱼存活、生长发育及行为学特征的影响。通过测定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确定了初次投喂的最佳时间。结果显示,黑棘鲷仔鱼3日龄... 在水温18℃~19℃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仔鱼存活、生长发育及行为学特征的影响。通过测定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确定了初次投喂的最佳时间。结果显示,黑棘鲷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4日龄卵黄囊消失,6日龄油球消失,混合营养期仅3 d,属容易遭受饥饿胁迫的鱼类。仔鱼开口时初次摄食率仅为30%,之后迅速提高,至5日龄达到最高的90%,之后逐渐下降,7日龄降至45%,到达PNR。饥饿组仔鱼在6日龄后开始出现生理性萎缩,全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进入PNR后,仔鱼活动能力显著下降,身体出现扭曲、畸形,死亡率急剧升高,至10日龄全部死亡。黑棘鲷仔鱼耐受饥饿能力较弱,建议开始投饵的最适时机为仔鱼开口后的4 d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棘鲷 仔鱼 饥饿 不可逆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环水母(Phyllorhiza sp.)无性繁殖过程及形态变化观察
4
作者 郝燕霞 赵雨轩 +2 位作者 邓丽秋 张瑞雪 王淑红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43,共9页
本文以蓝环水母(Phyllorhizasp.)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自由游泳胞芽形态及附着变态为水螅体、水螅体横裂产生碟状体以及碟状体变态发育成水母体的过程。蓝环水母水螅体具有出芽生殖和横裂生殖两种无性繁殖方式。水螅体可在实验室长期保存,... 本文以蓝环水母(Phyllorhizasp.)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自由游泳胞芽形态及附着变态为水螅体、水螅体横裂产生碟状体以及碟状体变态发育成水母体的过程。蓝环水母水螅体具有出芽生殖和横裂生殖两种无性繁殖方式。水螅体可在实验室长期保存,在20~25℃均可进行出芽生殖和横裂生殖,自由游泳胞芽附着变态发育为成熟水螅体需10~12d,水螅体出芽开始至产生自由游泳胞芽需要2~3d,成熟水螅体横裂生殖产生碟状体,从开始横裂至碟状体释放需经过4~5d,为单碟型横裂,当横裂体感觉器形成到水螅体触手完全消失之前横裂体中央口盘边缘会变为蓝紫色。碟状体在温度25℃、盐度29‰~32‰的条件下,约12d发育成水母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环水母 水螅体 碟状体 无性繁殖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硅藻基质微生态制剂在青虾养殖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谢钦铭 苏世杰 +2 位作者 辜光磊 杨贵妃 岳紫薇 《水产研究》 2022年第3期105-113,共9页
为探究复合型的益生菌对青虾养殖中水质生态调节的使用效果,本文以硅藻精土与益生菌群如枯草芽孢杆菌等组合制作成“复合硅藻基质微生态制剂”,试验以不添加“复合硅藻基质微生态制剂”的2口池塘为对照组,添加“复合硅藻基质微生态制剂... 为探究复合型的益生菌对青虾养殖中水质生态调节的使用效果,本文以硅藻精土与益生菌群如枯草芽孢杆菌等组合制作成“复合硅藻基质微生态制剂”,试验以不添加“复合硅藻基质微生态制剂”的2口池塘为对照组,添加“复合硅藻基质微生态制剂”的2口池塘为处理组,青虾放养密度均为45 ind./m2,试验期间定时检测养殖池塘的营养盐指标,也抽样测量青虾的生长指标。结果表明:1) “复合硅藻基微生态制剂”能有效降低虾池水体中氨氮、亚硝氮和总氮的累积速率,处理池组的三氮含量和磷酸盐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池组(P < 0.05);养殖周期终末时,“复合硅藻基质微生态制剂”对总氨氮、亚硝氮、总氮、无机磷和总磷的清除率分别为53.55%、32.09%、27.37%、34.48%和57.58%。2) 添加“复合硅藻基质微生态制剂”的试验处理池组青虾增重率和增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池组,说明“复合硅藻基质微生态制剂”明显促进青虾的生长,青虾增长率提高了14.20%,青虾增重率提高了402.63%,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青虾商品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精土 微生态制剂 营养盐 青虾 增长率 增重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虾池弧菌生态归趋特征与调控策略
6
作者 席峰 宋娜杰 钟幼平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491-502,共12页
弧菌(Vibrio spp.)为水产养殖危害极大的常见优势致病菌,其生态调控势在必行。综合弧菌生态研究进展,分析硫代硫酸钠-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TCBS)生态模型,发现弧菌生态归趋特征为嗜盐、嗜铁、较低碳氮比(5~10)、较低表面张力和中性... 弧菌(Vibrio spp.)为水产养殖危害极大的常见优势致病菌,其生态调控势在必行。综合弧菌生态研究进展,分析硫代硫酸钠-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TCBS)生态模型,发现弧菌生态归趋特征为嗜盐、嗜铁、较低碳氮比(5~10)、较低表面张力和中性至弱碱性环境与环境骤变。据此,虾池弧菌生态调控,在于缓解对虾环境应激,同时培育弧菌的营养竞争者,压缩病原弧菌生态位,塑造有利于对虾生长的生态环境。其调控策略包括:1)短效策略——通过添加小分子有机酸或能发酵为小分子有机酸的有机碳源,提高C/N,促进异养益生菌而抑制弧菌增殖;2)中效策略——构建有益微藻、异养益生菌、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等共同主导的生物絮团微生态系统;3)长效策略——构建挺水性盐生植物、有益微藻、鞭毛虫和纤毛虫、异养益生菌、硝化细菌和光合细菌等共同主导的生态系统。在对虾发病情况下,虾池弧菌速效逆转策略为:先行速效无残留消毒,再行短效有机酸C/N调控,最后相继进行中、长效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菌 海水虾池 生态归趋 调控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底质改良剂对土池水质调控和青虾养殖效果的试验 被引量:1
7
作者 邱梦 谢钦铭 王钰 《水产研究》 2023年第2期83-90,共8页
本文通过添加自制新型底质改良剂于养殖青虾的土池进行了65天的试验,测定了虾池的水质指标和青虾养殖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 添加底质改良型后,青虾养殖池塘中硝氮平均去除效率为73.35%,亚硝氮平均去除效率为67.84%,氨氮平均去除效率... 本文通过添加自制新型底质改良剂于养殖青虾的土池进行了65天的试验,测定了虾池的水质指标和青虾养殖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 添加底质改良型后,青虾养殖池塘中硝氮平均去除效率为73.35%,亚硝氮平均去除效率为67.84%,氨氮平均去除效率为71.99%;2) 添加了底质改良型的处理组养成的青虾规格、单位产量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系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虾 生长 底质改良剂 营养盐 氨氮 亚硝氮 硝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鱼UBXN1基因鉴定及其过表达后的转录组分析
8
作者 张东玲 唐欣 王志勇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6-345,共10页
为探究一种包含泛素调节性X结构域的蛋白(ubiquitin regulatory X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UBXN1)在大黄鱼抗盾纤毛虫感染中的作用,以及可能涉及的免疫信号通路。本实验克隆鉴定了大黄鱼UBXN1基因,并利用在线软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生... 为探究一种包含泛素调节性X结构域的蛋白(ubiquitin regulatory X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UBXN1)在大黄鱼抗盾纤毛虫感染中的作用,以及可能涉及的免疫信号通路。本实验克隆鉴定了大黄鱼UBXN1基因,并利用在线软件对其序列特征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UBXN1在健康大黄鱼各组织中的表达,及盾纤毛虫感染后的诱导表达变化;并进行了UBXN1的亚细胞定位;转录组测序分析了UBXN1过表达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UBXN1基因cDNA全长为915 bp,编码304个氨基酸。蛋白多重序列比对和结构预测表明UBXN1是一个进化保守的蛋白,包含UBA和UBX结构域。qRT-PCR分析表明UBXN1在所检测的11种组织中均有表达,脑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脏、心脏和肾脏,在肌肉中表达量最低;盾纤毛虫感染大黄鱼后,UBXN1在脾脏、脑、肝脏和肾脏中表达量早期显著升高,后期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UBXN1在大黄鱼肾脏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在293T细胞过表达UBXN1,转录组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到12个上调基因,4个下调基因,其中RPL41/RPL39/XIST/RNA45SN4表达量显著增加,而ATP8/ND4L表达量显著减少。研究表明UBXN1在大黄鱼抗寄生虫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实验为进一步研究UBXN1的免疫信号通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包含泛素调节性X结构域的蛋白(UBXN1) 盾纤毛虫 转录组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的探讨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莎 刘紫严 +4 位作者 杨红玲 蔡国鹤 聂庆杰 张春晓 孙云章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1-389,共9页
为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花鲈肠上皮细胞,确定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及消化时间,所得细胞悬液于L-15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对细胞进... 为探究建立稳定可靠的花鲈肠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和酶消化法培养花鲈肠上皮细胞,确定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及消化时间,所得细胞悬液于L-15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利用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组织块法细胞迁出情况不稳定,且迁出时间较长;酶消化法的最佳消化液为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液,最佳消化时间为45 min;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法获得的细胞连接紧密、排列整齐、呈上皮细胞典型的“铺路石”状,细胞相对独立、界限清晰。透射电镜观察和碱性磷酸酶染色进一步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肠上皮细胞。总之,经胶原酶Ⅰ、Ⅳ联合消化液消化45 min、培养48 h可得到初始条件一致、生长旺盛的花鲈原代肠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鲈 肠上皮细胞 原代培养 组织块法 酶消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鳍圆天竺鲷的繁殖习性、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兰真强 郑纪涛 +2 位作者 陈芸 陈楠 王淑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本文以丝鳍圆天竺鲷(Sphaeramia nematoptera)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了其繁殖习性以及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丝鳍圆天竺鲷的繁殖活动由雌鱼主导,在凌晨1点至3点交配,产卵受精后由雄性口孵,产卵间隔期为11~18d,无季节性... 本文以丝鳍圆天竺鲷(Sphaeramia nematoptera)为研究对象,观察记录了其繁殖习性以及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丝鳍圆天竺鲷的繁殖活动由雌鱼主导,在凌晨1点至3点交配,产卵受精后由雄性口孵,产卵间隔期为11~18d,无季节性。雌鱼单次产卵3126~4882粒,受精卵近圆球形,卵径(720±10)μm,内有数颗油球;在水温(27.0±0.5)℃条件下,受精卵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到出膜需187h。丝鳍圆天竺鲷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和成鱼期,初孵仔鱼全长(2.8±0.1)mm,口裂高度(0.202±18)mm,孵化后第二天仔鱼开口摄食;孵化后24d鳍条形成,身体出现两条黑色条带,结束浮游阶段,进入稚鱼期;孵化后50d鳞片完全形成,体色斑纹等外形特点与成鱼相同,进入幼鱼期;孵化后360d性腺发育成熟,具备生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鳍圆天竺鲷 海水观赏鱼 繁殖习性 胚胎发育 胚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哈维氏弧菌的黄姑鱼肠道原籍益生菌的体外筛选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燚灵 刘紫严 +4 位作者 魏成业 郭欣 杨红玲 蔡国鹤 孙云章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6-81,共6页
试验旨在筛选对哈维氏弧菌具有防治作用的益生菌。试验通过比较红头病和健康黄姑鱼肠道微生物差异,进一步通过体外抑菌试验、药敏试验、生物安全性试验,筛选出对红头病病原哈维氏弧菌B0003具有拮抗作用且对宿主安全的肠道益生菌候选菌... 试验旨在筛选对哈维氏弧菌具有防治作用的益生菌。试验通过比较红头病和健康黄姑鱼肠道微生物差异,进一步通过体外抑菌试验、药敏试验、生物安全性试验,筛选出对红头病病原哈维氏弧菌B0003具有拮抗作用且对宿主安全的肠道益生菌候选菌株。结果显示,红头病和健康黄姑鱼肠道微生物存在较大差异,选择12株候选菌株测试其对哈维氏弧菌B0003的拮抗作用。体外抑菌试验发现,5株候选菌对哈维氏弧菌B0003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菌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暹罗芽孢杆菌B0E14、贝莱斯芽孢杆菌DM5、巨大芽孢杆菌B1M2、枯草芽孢杆菌B0E9、粪肠球菌AT5。这5株拮抗菌均不具有溶血活性,且不会对黄姑鱼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研究表明,试验筛选的5株候选菌具有作为益生菌用于黄姑鱼红头病防治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头病 黄姑鱼 原籍益生菌 抑菌能力 哈维氏弧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穴青蟹Spfox-1基因及调控其表达的lncRNA的鉴定与分析
12
作者 王晋珺偲 钟照威 +1 位作者 张子平 王艺磊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2-362,共11页
为探究Spfox-1基因及存在靶向关系的lncRNA在拟穴青蟹性腺发育和幼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从其成熟雌雄性腺转录组中得到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410 bp的Spfox-1序列,该序列编码的蛋白包含1个RRM结构域,进一步预测获得1个可能与Spfox-1基因存在... 为探究Spfox-1基因及存在靶向关系的lncRNA在拟穴青蟹性腺发育和幼体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从其成熟雌雄性腺转录组中得到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410 bp的Spfox-1序列,该序列编码的蛋白包含1个RRM结构域,进一步预测获得1个可能与Spfox-1基因存在靶向关系的lncRNA HX26820。多重比较和进化树分析表明,Spfox-1的RRM结构域高度保守且与其他节肢动物的fox-1亲缘关系较近。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pfox-1基因在成熟青蟹各组织器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在卵巢和雄性脑神经节中表达量最高。在性腺不同发育阶段,Spfox-1基因在卵黄发生期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其他发育阶段,而在精巢发育过程中,则表达量持续下降。在幼体不同发育过程中,Spfox-1基因的表达量从溞状幼体Ⅴ期到仔蟹Ⅰ期表达量呈逐渐上升趋势。lncRNA HX26820在卵巢发育过程中表达量持续下降,在幼体发育过程中只在溞状幼体Ⅴ期有较高的表达量。研究表明Spfox-1和lncRNA HX26820可能参与卵巢发育和幼体发育。过表达试验显示,lncRNA HX26820能够抑制Spfox-1基因的表达,推测其可能对Spfox-1在性腺及幼体发育中的功能具有负调控作用。本试验结果可为甲壳动物lncRNA调控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穴青蟹 Spfox-1 长链非编码RNA 性腺发育 幼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穴青蟹DDX5基因的表达及功能初步分析
13
作者 赵逗裟 姚成杰 +1 位作者 张子平 王艺磊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5-235,共11页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养殖蟹类之一。DDX5基因是DEAD-box解旋酶基因家族中的成员,已有研究表明其在生殖细胞的成熟分化及功能维持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我们从拟穴青蟹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获得了DDX5(Sp...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养殖蟹类之一。DDX5基因是DEAD-box解旋酶基因家族中的成员,已有研究表明其在生殖细胞的成熟分化及功能维持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我们从拟穴青蟹转录组数据库中筛选获得了DDX5(SpDDX5)基因序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了其在成熟青蟹各组织、性腺各发育时期及胚胎各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此外,利用RNAi技术分析了SpDDX5在性腺发育中可能发挥的作用。结果如下:SpDDX5的开放阅读框长1 893 bp,编码630个氨基酸,具有DEXDc和HELICc两个结构域。SpDDX5在拟穴青蟹的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在精巢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织(P<0.05);在精巢发育过程中,SpDDX5的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在胚胎发育过程中,SpDDX5的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干扰SpDDX5后,生殖细胞分子标记基因Vasa和Nanos表达上调,性腺发育相关基因foxl-2表达下调,Dmrt家族基因Dsx表达上调,Dmrt-like和idmrt-2表达下调。根据以上结果,我们推测SpDDX5基因可能在拟穴青蟹生殖细胞发育和精巢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DDX5基因 DEAD-box解旋酶 RNAI 生殖细胞发育 精巢发育 拟穴青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助新标记批量测定群养大黄鱼个体的饲料效率
14
作者 潘育军 傅苒馨 +7 位作者 王公嗣 张森 朱星丞 李晓彤 艾庆辉 张立宁 任鹏 王志勇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289-300,共12页
设计制作一种新型体表标签,标记了770尾18月龄大黄鱼,在室内进行28 d以植物蛋白源为主的无鱼粉配合饲料饲养实验,借助视频记录观察摄食情况,获得了210尾大黄鱼的完整摄食量和饲料效率测定数据。结果显示,大黄鱼个体间的摄食情况和饲料... 设计制作一种新型体表标签,标记了770尾18月龄大黄鱼,在室内进行28 d以植物蛋白源为主的无鱼粉配合饲料饲养实验,借助视频记录观察摄食情况,获得了210尾大黄鱼的完整摄食量和饲料效率测定数据。结果显示,大黄鱼个体间的摄食情况和饲料效率都差异巨大。实验期间有的个体摄食活跃,最高摄食饲料量达到409颗(颗粒均重0.2627 g),增重显著,增重率达43.77%;有的个体则很少摄食、甚至完全没有摄食,体重出现负生长,减重最多的达30.3%;有的个体在初始体重、摄食量均相近的情况下,饲料效率、增重率以及特定生长率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在体重正增长的个体中,饲料效率最高的达0.827(饲料系数1.21),最低的只有0.008(饲料系数128.73)。这些结果提示大黄鱼对无鱼粉饲料的适应性与饲料效率都有很大的遗传改良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标记 大黄鱼 无鱼粉配合饲料 个体摄食量 饲料效率 适应性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码子优化mSaCas9蛋白的重组表达与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若雪 蒋月雯 +3 位作者 王梦洋 许朝然 梁晶婕 陈天圣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26,共8页
【目的】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来源的SaCas9研究可替代商业Cas9的基因编辑蛋白,为生产适用于鱼类基因编辑的蛋白酶提供参考。【方法】以青鳉(Oryzias latipes)密码子偏好优化SaCas9(命名为mSaCas9),克隆构建重组质... 【目的】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来源的SaCas9研究可替代商业Cas9的基因编辑蛋白,为生产适用于鱼类基因编辑的蛋白酶提供参考。【方法】以青鳉(Oryzias latipes)密码子偏好优化SaCas9(命名为mSaCas9),克隆构建重组质粒pET28a-mSaCas9,并利用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原核表达mSaCas9重组蛋白,对纯化蛋白活性进行体外酶切验证;利用纯化蛋白进行显微注射,验证mSaCas9-RNP递送方式的应用性。【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a-mSaCas9,其重组蛋白分子质量为130 ku;在1 L培养基中纯化获得2.5 mg mSaCas9蛋白,纯度为95%;体外酶切结果显示,其终质量浓度为30 ng/μL时即可编辑tyr和oca2基因的PCR产物,表明纯化所得蛋白具备体外编辑活性;向青鳉胚胎中注射mSaCas9蛋白和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oca2-gRNA,胚胎眼部出现色素缺失,表明mSaCas9-RNP可应用于青鳉基因组编辑。【结论】通过体外表达纯化获得了有活性且分子质量更小的Cas9蛋白,并在鱼类中证明了以递送SaCas9核糖核蛋白(SaCas9-RNP)形式,实现个体水平基因编辑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aCa9 基因编辑蛋白 CRISPR/Cas9 原核表达 SaCas9-RNP 显微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布亚硝水母(Mastigias papua)的精巢发育和精子超微结构观察
16
作者 张瑞雪 杨文浩 +1 位作者 陈楠 王淑红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9-139,共11页
以巴布亚硝水母(Mastigias papua)为实验对象,详细研究了其精巢发育过程和精子超微结构。结果显示,伞径为(4.99±0.07)cm的巴布亚硝水母,在实验条件下26~40d后精巢逐渐发育成熟,可持续排放精子束2~3个月。依精小囊结构和精子发生过... 以巴布亚硝水母(Mastigias papua)为实验对象,详细研究了其精巢发育过程和精子超微结构。结果显示,伞径为(4.99±0.07)cm的巴布亚硝水母,在实验条件下26~40d后精巢逐渐发育成熟,可持续排放精子束2~3个月。依精小囊结构和精子发生过程,精巢发育可分为3个时期,即Ⅰ期:精巢外部肉眼不可见,精小囊小而透明,排列松散,内部无空腔;Ⅱ期:精巢呈环状乳白色,性腺梯度发育,远离胃丝的精小囊更大排列更紧密,内部有空腔;Ⅲ期:精巢褶皱明显呈囊状,光镜下可见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精小囊,大量精小囊内充满以精子束存在的成熟精子。精子全长(50.64±3.93)μm,包括尖辣椒状的头部(7.61±0.63)μm,略微突出的中段(1.00±0.12)μm和十分细长的尾部(43.03±4.02)μm。头部无顶体,主要由细胞核和薄的质膜组成,质膜散布小的囊泡;中段有两个较大的线粒体,以锚定装置连接尾部;尾部轴丝为典型的9+2双联体微管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布亚硝水母 精巢发育 精子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性成熟雌性大黄鱼性逆转的初步研究
17
作者 张家瑞 崔瑜 +3 位作者 胡国良 张立宁 任鹏 王志勇 《渔业研究》 2024年第4期322-330,共9页
【目的】大黄鱼雌鱼生长显著快于雄鱼,全雌苗种受到养殖业者期待。用雄激素处理性腺未分化的遗传雌性鱼苗,使其发育成为生理性雄鱼(XX♂),进而与原系雌鱼(XX♀)杂交,是制备全雌鱼苗的常规方法,但存在周期长、大黄鱼苗经雄激素甲基睾酮(... 【目的】大黄鱼雌鱼生长显著快于雄鱼,全雌苗种受到养殖业者期待。用雄激素处理性腺未分化的遗传雌性鱼苗,使其发育成为生理性雄鱼(XX♂),进而与原系雌鱼(XX♀)杂交,是制备全雌鱼苗的常规方法,但存在周期长、大黄鱼苗经雄激素甲基睾酮(MT)处理后生长受到严重抑制等问题。若能直接诱导雌性成鱼性逆转成为生理性雄鱼则可避免上述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索通过诱导性成熟雌性大黄鱼性逆转培育为生理性雄鱼的可能性和诱导方法,为高效制备生理性雄鱼开辟一条新途径。【方法】在MT中加入一定比例的PHTPP作为诱导药物,将混合药物用壳聚糖制成胶条或溶解于大豆油中制成缓释液,注射到大黄鱼成熟雌鱼的腹腔进行诱导性逆转实验,观察性腺的组织学变化,并检测血清中性激素浓度和性腺中雌激素受体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MT-PHTPPA-大豆油混合液的诱导效果优于壳聚糖-MT-PHTPP药条;用(40μg MT+4μg PHTPP)/kg鱼体质量的剂量腹腔注射MT-PHTPPA-大豆油混合液,持续处理80 d后,实验组大黄鱼的卵巢退化,形态变成与精巢相似,其中形成大量精原细胞,血清中雌二醇(E2)浓度显著下降、11-酮基睾酮(11-KT)浓度显著上升(P<0.05),性腺中E2受体Esr2基因的表达受到严重抑制。【结论】通过诱导性腺分化完成乃至发育成熟的雌性大黄鱼性逆转培育生理性雄鱼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鱼 性别控制 性别分化 性逆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线粒体COI PCR-RFLP单酶切快速鉴定4种巨蛎属牡蛎的方法
18
作者 崔中望 于诗奇 +1 位作者 缪雄平 阙华勇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73,共6页
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 COI)基因序列PCR-RFLP单酶切的牡蛎物种鉴定方法。本方法可快速鉴定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近江牡蛎... 本文报道了一种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 COI)基因序列PCR-RFLP单酶切的牡蛎物种鉴定方法。本方法可快速鉴定福建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香港牡蛎(Crassostrea hongkongensis)和近江牡蛎(Crassostrea ariakensis)等中国沿海常见的4种巨蛎属(Crassostrea)牡蛎。该方法以甲基转移酶(Msp I)作为限制性内切酶,对4种巨蛎属牡蛎的线粒体DNA COI扩增序列进行酶切,以得到的特异性条带为依据进行物种鉴定。本方法的鉴定结果与COI测序方法的鉴定结果一致,并且筛选出的单一的限制性内切酶Msp I在4种牡蛎的COI序列中不存在酶切位点的突变,准确率达到100%,能够为巨蛎属牡蛎的物种鉴别提供简便可靠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蛎属(Crassostrea)牡蛎 线粒体COI PCR-RFL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微卫星标记筛选及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翁朝红 谢仰杰 +1 位作者 肖志群 王志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5-353,共9页
采用FIASCO方法构建了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CA)_n微卫星富集文库,对214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筛选获得60条含有微卫星的序列,其中可设计引物的序列共38条。38对微卫星引物在37个中国鲎个体中PCR检测发现,只有9个位点具有多态性... 采用FIASCO方法构建了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CA)_n微卫星富集文库,对214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筛选获得60条含有微卫星的序列,其中可设计引物的序列共38条。38对微卫星引物在37个中国鲎个体中PCR检测发现,只有9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其等位基因数为5-14个,每个位点平均具有8.1个等位基因。9个位点之间不存在连锁。利用该9个具有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分析了中国沿海9个中国鲎地理群体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的中国鲎种群遗传多态性水平仍较高,9个地方群体间无遗传差异,它们之间未见显著分化,且有着较高的基因流;推测人为的迁移是造成遗传无分化的主要原因。我们建议中国鲎已绝迹的海域可从其他海域引入中国鲎个体来恢复地方群体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鲎 微卫星标记 FIASCO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饵料营养强化对黄姑鱼仔稚鱼生长和抗逆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叶坤 闫云杰 +3 位作者 王秋荣 王志勇 陈庆凯 谢仰杰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97-105,共9页
为研究饵料营养强化对黄姑鱼仔稚鱼生长性能和抗逆性的影响,以孵化后第10天(10 dph)的黄姑鱼仔鱼((0.16±0.01))g为研究对象,分别用经裂殖壶菌、乳化鱼油,以及浓缩小球藻强化的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黄姑鱼仔稚鱼。实验分为7个组:A... 为研究饵料营养强化对黄姑鱼仔稚鱼生长性能和抗逆性的影响,以孵化后第10天(10 dph)的黄姑鱼仔鱼((0.16±0.01))g为研究对象,分别用经裂殖壶菌、乳化鱼油,以及浓缩小球藻强化的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投喂黄姑鱼仔稚鱼。实验分为7个组:A组(对照组)投喂未强化轮虫;B组全程投喂浓缩小球藻强化的轮虫;C组全程投喂乳化鱼油强化的轮虫;D组全程投喂裂殖壶菌强化的轮虫;E组在10~22 dph(前期)投喂浓缩小球藻强化的轮虫,20~25 dph(后期)投喂浓缩小球藻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F组前期投喂乳化鱼油强化的轮虫,后期投喂乳化鱼油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G组前期投喂裂殖壶菌强化的轮虫,后期投喂裂殖壶菌强化的卤虫无节幼体。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12 000尾黄姑鱼仔鱼,养殖时间为15 d。实验结果显示:B组黄姑鱼仔稚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成活率和肥满度高于对照组,但不显著(P>0.05),其他实验组黄姑鱼仔稚鱼的这4个指标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黄姑鱼稚鱼在经历干露刺激不同时间后,成活率为G组>F组>E组>A组、D组>C组>B组>A组;各组黄姑鱼稚鱼耐饥饿能力为G组>F组>E组>D组>C组>B组>A组,稚鱼的耐饥饿能力F、G和E组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实验结果表明:对黄姑鱼仔稚鱼的饵料(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进行营养强化,可以显著提高黄姑鱼仔稚鱼的生长性能和抗逆性,其中采用裂殖壶菌强化的效果最好,其次是用鱼油强化,再次是用浓缩小球藻强化;在适宜的养殖阶段(20~22日龄)进行饵料转换有利于提高黄姑鱼仔稚鱼的生长速度和抗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姑鱼 仔稚鱼 营养强化 生长性能 抗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