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蜱实验室人工饲养技术研究进展
1
作者 董晓楠 孙连阳 +4 位作者 崔浩 康佳美 丁玉林 刘永宏 赵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4,共8页
蜱作为世界第二大病原传播媒介,可通过吸食宿主血液从而传播多种病原体。蜱的存在不仅威胁了人的生命健康,同时也给畜牧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开展蜱的人工饲养可以为蜱类生长发育繁殖提供稳定的环境,从而为了解蜱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蜱... 蜱作为世界第二大病原传播媒介,可通过吸食宿主血液从而传播多种病原体。蜱的存在不仅威胁了人的生命健康,同时也给畜牧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开展蜱的人工饲养可以为蜱类生长发育繁殖提供稳定的环境,从而为了解蜱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蜱传病原体的研究及为研制抗蜱药物及防蜱疫苗提供充足实验材料。目前实验室饲养蜱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使用宿主动物的饲养方法,另一类为使用人工膜的饲养方法,饲养方法的选择需根据蜱的种类、吸血习性、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现就两种方法的发展过程及各自存在的优弊进行阐述与讨论,以期为实验室开展蜱的人工饲养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饲养 生活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副结核病临床案例在家畜病理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
2
作者 王金玲 丁玉林 《兽医导刊》 2024年第1期18-20,共3页
家畜病理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性质课程,临床案例教学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笔者在兽医临床实践中积累了1例羊副结核病临床案例并以该案例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案例病理学诊断和发病机制分析,使学生掌握... 家畜病理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性质课程,临床案例教学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笔者在兽医临床实践中积累了1例羊副结核病临床案例并以该案例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案例病理学诊断和发病机制分析,使学生掌握羊副结核病典型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要点以及疾病的诊断思路和方法,并运用萎缩、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水肿、坏死、增生性肠炎、增生性淋巴结、副结核杆菌、抗酸染色等病理学知识和事物运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疾病的病理变化和发病机理。通过本案例教学培养了学生认识病变、分析病变和诊断疾病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把病理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来分析病变、病理过程和发病机制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结核病 家畜病理解剖学 教学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马马胃蝇三龄幼虫形态鉴定和种系发育关系分析
3
作者 董俊斌 包海泉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1,共5页
为了明确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蒙古马马胃蝇蛆病病原种类和种系发育关系,本试验于2023年3月在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屠宰场采集马胃蝇三龄幼虫120只,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通过PCR方法扩增其线粒体... 为了明确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蒙古马马胃蝇蛆病病原种类和种系发育关系,本试验于2023年3月在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屠宰场采集马胃蝇三龄幼虫120只,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通过PCR方法扩增其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XⅠ)基因,并利用MEGA 6.0和DnaSP 5.0软件将COXⅠ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胃蝇科、皮蝇科和狂蝇科昆虫COXⅠ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同时对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的马胃蝇三龄幼虫进行线粒体COXⅠ基因单倍型和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采集的马胃蝇三龄幼虫体色呈粉红色、口脊末端平滑,形态特征与黑腹胃蝇三龄幼虫一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通辽市黑腹胃蝇TONGLIAO1、TONGLIAO2、TONGLIAO3和TONGLIAO4与呼和浩特市黑腹胃蝇HUHEHAOTE2处于同一分支,呼和浩特市黑腹胃蝇HUHEHAOTE1与GenBank数据库中胃蝇科黑腹胃蝇处于同一分支,2个地区的黑腹胃蝇均与胃蝇科鼻胃蝇、红尾胃蝇和肠胃蝇处于不同分支,与皮蝇科、狂蝇科和外群双翅目麻蝇科距离较远。马胃蝇三龄幼虫COXⅠ基因相似性比对结果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一致。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黑腹胃蝇线粒体COXⅠ基因序列共含有5个单倍型,二者没有共享单倍型,遗传分化系数(Fst)值大于0.05,基因流(Nm)为4。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和通辽市蒙古马马胃蝇蛆病病原为黑腹胃蝇,且亲缘关系较近,未出现遗传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马 黑腹胃蝇 形态学鉴定 发育树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44-5p在不同体型双峰驼血浆外泌体中的表达及靶基因验证
4
作者 斯日古楞 于雯 +3 位作者 降晓薇 李子怡 金君健 白浩宇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2-1032,共11页
【目的】探讨双峰驼血浆外泌体中miR-144-5p在脂质代谢中的潜在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不同肥瘦程度的两组双峰驼血浆外泌体后,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对分离的外泌体进行形态学观察与鉴定。提取外泌体... 【目的】探讨双峰驼血浆外泌体中miR-144-5p在脂质代谢中的潜在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不同肥瘦程度的两组双峰驼血浆外泌体后,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对分离的外泌体进行形态学观察与鉴定。提取外泌体总RNA后,进行高通量测序,鉴定筛选出在两组双峰驼血浆外泌体中差异表达的miRNA。应用TargetScan和miRWalk在线软件预测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并利用DAVID和KEGG在线分析系统对靶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构建含靶位点的野生型载体和突变型表达质粒载体,通过miR-144-5p与293T细胞共转染进行双荧光素酶相对活性检测,验证miR-144-5p与其候选基因的作用关系,探讨其在脂质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双峰驼血浆外泌体呈杯状或圆形,直径约100 nm,粒径分布范围为30~150 nm;两组双峰驼外泌体间共有40个差异表达miRNAs,miR-144-5p是差异最显著的miRNA(P<0.01);miR-144-5p序列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预测其靶基因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受体γ辅激活因子α(PGC-1α),该基因主要参与胆固醇平衡和脂质磷酸化等过程,富集于甘油酯代谢、胆固醇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等信号通路;miR-144-5p对野生型PGC-1α-3′-UTR载体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具有极显著抑制作用(P<0.01),而在突变型PGC-1α重组质粒组中,转染后48 h时,miR-144-5p的荧光素酶活性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miR-144-5p通过结合PGC-1α基因种子序列来抑制PGC-1α的表达。【结论】本研究揭示了miR-144-5p在不同体型双峰驼血浆外泌体中的表达差异,并证实其通过调控PGC-1α在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驼 外泌体 miR-144-5p 脂质代谢 靶基因 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企合作赋能兽医影像学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内蒙古农业大学瑞派动物医院为例
5
作者 王宇 刘行健 呼格吉乐图 《养殖与饲料》 2025年第4期143-146,共4页
[目的]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探索兽医影像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路径。[方法]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为例,以提升学生素质、贴近实际需求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从考核标准、开展方式、教育方式等方面对兽医影像学实验课教学进行深... [目的]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探索兽医影像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路径。[方法]以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为例,以提升学生素质、贴近实际需求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从考核标准、开展方式、教育方式等方面对兽医影像学实验课教学进行深化改革。[结果]探索出了一种目前较为适合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影像学的教学模式,使用该模式教学后,兽医影像学的课程质量有了质的提升,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和掌握度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该模式的施行为兽医行业的影像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教育环境,为未来技能型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医影像学 校企合作 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气荚膜梭菌Alpha毒素突变体的表达及单克隆抗体制备
6
作者 韩凤烨 刘莹 +7 位作者 潘晨帆 张乾义 陈小云 朱真 印春生 温永俊 王凤雪 杜吉革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2-450,共9页
[目的]获得产气荚膜梭菌Alpha毒素(Clostridium perfringens alpha-toxin, CPA)的重组突变体,评价其毒力和抗原性,进而制备针对CPA的单克隆抗体,并评价单克隆抗体特性。[方法]通过人工合成含6个氨基酸突变(第56和130位的天冬氨酸突变为... [目的]获得产气荚膜梭菌Alpha毒素(Clostridium perfringens alpha-toxin, CPA)的重组突变体,评价其毒力和抗原性,进而制备针对CPA的单克隆抗体,并评价单克隆抗体特性。[方法]通过人工合成含6个氨基酸突变(第56和130位的天冬氨酸突变为甘氨酸、第275、307和331位的酪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第336位的天冬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的CPA基因片段,并将其克隆至pET-30a(+)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进行诱导表达与纯化,获得重组蛋白rCPA_(m6),并检测其毒力与免疫原性。将rCPA_(m6)作为包被抗原建立CPA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用灭活的天然CPA作为免疫原按照常规方法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对其功能进行鉴定。[结果]重组蛋白rCPA_(m6)在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中能够以可溶性和包涵体两种形式表达。毒力测定结果显示,100μg/只rCPA_(m6)攻毒后,小鼠全部存活。免疫原性分析结果显示,1×最小致死量(MLD)的天然CPA攻毒后,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10和20μg/只rCPA_(m6)免疫组小鼠存活率为100%。利用rCPA_(m6)成功建立了CPA抗体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并筛选获得4株分泌抗CPA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6E3、6B8、10A11、13D10,且4种细胞上清抗体效价均≥1∶3 200,其中单克隆抗体6B8细胞上清能中和天然CPA,且能与rCPA_(m6)发生反应。[结论]试验成功获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重组蛋白rCPA_(m6),制备的CPA单克隆抗体6B8具有一定的中和活性及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研究结果为CPA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候选抗原,同时为CPA中毒症的治疗以及抗原/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气荚膜梭菌Alpha毒素(CPA) 突变体 原核表达 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酵母培养物和β-葡聚糖对羔羊生长性能及瘤胃上皮屏障和菌群的影响
7
作者 宁杰 李薛强 +4 位作者 卢玉 乌英嘎 崔莹 陈灰 刘大程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04-1918,共15页
本试验旨在探究复合酵母培养物和β-葡聚糖对羔羊生长性能及瘤胃上皮屏障和菌群的影响。选取90只健康、体重相近的50日龄绵羊公羔,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复合酵母培养物组(S1组)饲喂在基... 本试验旨在探究复合酵母培养物和β-葡聚糖对羔羊生长性能及瘤胃上皮屏障和菌群的影响。选取90只健康、体重相近的50日龄绵羊公羔,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羊。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复合酵母培养物组(S1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50 g/kg复合酵母培养物的饲粮,β-葡聚糖组(S2组)饲喂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2 g/kg酵母β-葡聚糖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第1~30天,与S2组相比,S1组羔羊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第31~60天,与Con组相比,S1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2)与Con组相比,S1组和S2组羔羊瘤胃乳头宽度和表面积均显著提高(P<0.05),S1组瘤胃乳头长度显著提高(P<0.05)。3)与Con组相比,S1组羔羊瘤胃上皮封闭蛋白-1(claudin-1)、封闭蛋白-4(claudin-4)、闭合蛋白(occludin)和闭锁小带蛋白-1(ZO-1)mRNA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提高(P<0.01),S2组瘤胃上皮occludin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提高(P<0.01)。4)与Con组相比,S1组和S2组羔羊瘤胃菌群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与Con组相比,S1组瘤胃琥珀酸弧菌科UCG-001(Succinivibrionaceae_UCG-001)相对丰度极显著提高(P<0.01),S2组瘤胃琼脂杆菌属(Agathobacter)相对丰度极显著提高(P<0.01),S1组和S2组密螺旋体属(Treponema)、普雷沃氏菌科UCG-001(Prevotellaceae_UCG-001)和理研菌科RC9肠道群(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相对丰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瘤胃上皮claudin-1 mRNA相对表达量与瘤胃琥珀酸弧菌科UCG-001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瘤胃普雷沃氏菌科UCG-001、密螺旋体属和理研菌科RC9肠道群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瘤胃上皮occludin和ZO-1 mRNA相对表达量与瘤胃普雷沃氏菌科UCG-001相对丰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复合酵母培养物能够提高羔羊平均日增重,促进瘤胃上皮生长发育和紧密连接蛋白表达,并通过调节瘤胃特定菌群相对丰度来调控瘤胃上皮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从而增强瘤胃上皮屏障功能,其效果优于β-葡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酵母培养物 Β-葡聚糖 羔羊 生长性能 瘤胃上皮屏障 瘤胃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学技术在乳酸菌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牛春宇 石琳琳 +4 位作者 孙苗 刘彦民 黄少磊 程超 李培锋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882-3889,共8页
乳酸菌具有黏附宿主细胞或黏膜、抑制病原菌生长、维持机体微生态平衡、增强宿主免疫力等促进宿主健康的作用,同时在食品工业、抗菌剂生产和体内发酵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乳酸菌发挥益生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的描述不多。为探明乳酸... 乳酸菌具有黏附宿主细胞或黏膜、抑制病原菌生长、维持机体微生态平衡、增强宿主免疫力等促进宿主健康的作用,同时在食品工业、抗菌剂生产和体内发酵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对乳酸菌发挥益生作用的具体分子机制的描述不多。为探明乳酸菌自身及其在宿主中的新功能和调控机制,可采用组学技术进行研究。根据中心法则衍生出的组学方法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单组学技术在乳酸菌研究中的应用可深入探索乳酸菌发挥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多组学技术的应用可突破单一组学技术的局限性,从不同维度综合分析乳酸菌的潜在功能,进一步预测乳酸菌自身及其在宿主中发挥的作用。作者综述了几种常用于乳酸菌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领域的组学技术,阐述了多组学技术在乳酸菌功能及其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概况,为进一步探明乳酸菌的潜在功能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法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基因组学 转录组学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多组学联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组学及其在动物寄生虫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侯斌 母晓佳 +6 位作者 樊雅茹 尚世杰 牛杰康 李泽浩 乔一丹 符江涛 王瑞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38-43,共6页
转录组学是一门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中基因转录情况及转录调控规律的学科。对活细胞所转录的所有RNA进行分析是研究细胞表型和基因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文章在扼要介绍转录组学特点及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近年来在动物寄生虫研究中的... 转录组学是一门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中基因转录情况及转录调控规律的学科。对活细胞所转录的所有RNA进行分析是研究细胞表型和基因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文章在扼要介绍转录组学特点及相关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近年来在动物寄生虫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全面综述,分析了动物寄生虫转录组学研究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对未来动物寄生虫转录组学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系统研究基因、RNA、蛋白质和其他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关系统机制提供新思路,为寄生虫疾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学 基因组学 基因功能 动物寄生虫研究 细胞表型
原文传递
基于CRISPR/Cas9技术快速构建PRV gE基因缺失病毒 被引量:3
10
作者 金铭 刘春羽 +8 位作者 张洪亮 杭天宇 孙雨茗 赵洪哲 乌冬高娃 李伊铭 张赫 王凤雪 温永俊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0年第5期87-93,共7页
为快速、高效构建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糖蛋白E基因(gE)缺失病毒,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首先将pSpCas9(BB)-2A-GFP荧光质粒转染至VERO细胞和PK-15细胞,选出转染效率较高的细胞系,同时于http://crispr.mit.edu/... 为快速、高效构建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糖蛋白E基因(gE)缺失病毒,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首先将pSpCas9(BB)-2A-GFP荧光质粒转染至VERO细胞和PK-15细胞,选出转染效率较高的细胞系,同时于http://crispr.mit.edu/网站设计并合成3个高评分的小导向RNA(small guide RNA,sgRNA),通过噬斑形成试验,筛选出高效sgRNA。其次将筛选出的针对PRV gE基因的sgRNA转染于PK-15细胞,然后接种PRV-1病毒,经过5轮噬斑克隆纯化获得PRV-1-ΔgE。结果显示:VERO细胞比PK-15细胞具有更好的转染效果;gE-sgRNA1和gE-sgRNA2可作为针对gE基因的高效sgRNA;获得了1株PRV gE基因缺失291 bp的病毒,将其命名为PRV-1-ΔgE。研究表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作为一种高效编辑PRV-1缺失病毒基因的方法,同时也为后续快速应对PRV变异株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狂犬病毒 变异毒株 糖蛋白E基因 CRISPR/Cas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色脂肪棕色化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铭 玉斯日古楞 +3 位作者 罗雨晨 张雅文 张光杰 么宏强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0-33,共4页
脂肪组织主要包括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能量,棕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产热耗能。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信号通路复杂多样,其相关的转录因子有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 脂肪组织主要包括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能量,棕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产热耗能。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信号通路复杂多样,其相关的转录因子有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s, PPARs)、PR结构域蛋白16(PR domain containing 16, PRDM16)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α, PGC-1α),同时也受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 BMPs)和鸢尾素(irisin)的调节。白色脂肪棕色化能够激活米色细胞,增加机体的产热耗能,是治疗肥胖、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等的新方向。然而,白色脂肪棕色化是一把双刃剑,可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恶病质和肝脂肪变性等多种疾病。因此,文章对白色脂肪棕色化的调控因素、信号通路及其对疾病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发挥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优势、减少其对机体的消极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组织 白色脂肪棕色化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疾病 肥胖
原文传递
1例梅花鹿狂犬病的病理学诊断及其病原遗传进化分析
12
作者 高雅 智宇 +5 位作者 张迪 乔蕾 邵国玉 丁玉林 葛金英 王金玲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45,共7页
为了探明1例梅花鹿病例的死亡原因,本试验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其进行诊断,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狂犬病病毒(RABV)核蛋白(N)和糖蛋白(G)基因序列,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子进化和系统发... 为了探明1例梅花鹿病例的死亡原因,本试验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其进行诊断,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狂犬病病毒(RABV)核蛋白(N)和糖蛋白(G)基因序列,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子进化和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患病梅花鹿临床表现出狂暴型神经症状。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典型的非化脓性脑炎,在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和海马等部位的神经细胞胞浆内均有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嗜酸性RABV包涵体。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均在小脑组织中检测到大量特异性的RABV阳性信号。基因测序和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N和G基因分别长1424和1675 bp,均与2015年呼和浩特牛源毒株Rabies virus isolate CNM1101C(KC193267)核苷酸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5%和99.3%。分离毒株N和G基因与从河南、甘肃、湖北、福建和山东等省分离的毒株位于同一分支,属于Asian谱系。结果表明,该梅花鹿感染狂犬病,RABV分离毒株属于中国地区流行的Asian谱系,与国内流行毒株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狂犬病 内基氏小体 病理学 遗传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赤大袋鼠梭菌性肠炎的诊断和病原分离鉴定
13
作者 董俊斌 李静 +5 位作者 丁玉林 王文龙 高娃 郑秉武 张迪 王金玲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3-408,共6页
通过临床症状、尸体剖检、组织病理学、毒素实验和细菌分离鉴定的方法确诊了1例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起的赤大袋鼠(Macropus rufus)梭菌性肠炎的自然病例。动物园1只成年赤大袋鼠突然精神沉郁、厌食,于20 h后死... 通过临床症状、尸体剖检、组织病理学、毒素实验和细菌分离鉴定的方法确诊了1例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引起的赤大袋鼠(Macropus rufus)梭菌性肠炎的自然病例。动物园1只成年赤大袋鼠突然精神沉郁、厌食,于20 h后死亡,尸体角弓反张,腹围膨大。尸体剖检和组织学检查表明:胃肠道、肝脏和肾脏出现具有梭菌性肠炎证病意义的病变。小白鼠毒素实验结果显示,血样肠内容物内有急性致死性毒素。从出血的肠黏膜面分离到单一、有芽孢、粗大的革兰阳性杆菌,经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型多重PCR鉴定为A型产气荚膜梭菌。研究结果可为赤大袋鼠梭菌性肠炎的诊断和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大袋鼠 梭菌性肠炎 出血性坏死性胃肠炎 A型产气荚膜梭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肝静脉血栓形成案例在家畜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14
作者 王金玲 丁玉林 《兽医导刊》 2024年第2期54-57,共4页
家畜病理学是一门具有临床性质的课程,课程的理论知识均来自大量实践病例的积累、分析、归纳和总结。因此,理论教学与临床案例教学结合是高质量的家畜病理学教与学的最有效方法。基础病理学是家畜病理学课程的重点,但知识偏于基础,教学... 家畜病理学是一门具有临床性质的课程,课程的理论知识均来自大量实践病例的积累、分析、归纳和总结。因此,理论教学与临床案例教学结合是高质量的家畜病理学教与学的最有效方法。基础病理学是家畜病理学课程的重点,但知识偏于基础,教学时若能结合典型临床案例把各章节知识联系起来,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作者在实践中系统性诊断了1例羊肝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羊只死亡的案例,案例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机体表现出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充血、淤血、出血、血栓形成和栓塞)、水和电解质代谢障碍、酸碱平衡紊乱、缺氧、组织细胞的损伤、修复、炎症和休克等基础病理学知识。通过9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使用该病例教学促进了学生对基础病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认识病变、分析病变和诊断疾病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静脉血栓形成 案例教学 家畜病理学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菌培养物对奶牛生产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薛强 王岩 +6 位作者 刘世雄 李松建 杨岚 胡红莲 高民 陈灰 刘大程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16-2424,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菌培养物对奶牛生产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择2胎次以及泌乳天数[(92.1±25.6)d]、产奶量[(36.8±4.6)kg/d]和乳蛋白质含量[(2.98±0.48)%]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40头,随机分为... 本试验旨在研究复合菌培养物对奶牛生产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择2胎次以及泌乳天数[(92.1±25.6)d]、产奶量[(36.8±4.6)kg/d]和乳蛋白质含量[(2.98±0.48)%]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4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23 kg/d的复合菌培养物。预试期7 d,正试期60 d。试验期间每日记录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每20 d采集1次牛奶测定乳成分;正试期开始和结束当天采集奶牛血液,测定乳成分以及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试验第41~60天,对照组奶牛平均日采食量比试验第1~20天降低了2.92%,而试验组提高了3.12%。试验第21~40天和第41~60天,试验组奶牛产奶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17(P<0.01)和2.42 kg/d(P<0.05)。试验期间,2组乳蛋白质和非脂乳固体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2)试验第60天,试验组奶牛血清溶菌酶(LZM)含量、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试验组奶牛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分别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11.54%、22.09%和17.18%(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了35.38%(P<0.05)。结果提示,复合菌培养物能够显著提高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改善奶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菌培养物 奶牛 生产性能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全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金田 李静 +3 位作者 丁玉林 王文龙 高娃 王金玲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6-483,共8页
为确定引起内蒙古地区3月龄~6月龄荷斯坦犊牛暴发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原,并分析其基因组序列,本研究对病死犊牛剖检并观察其各脏器的剖检病变,制备各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其组织病变。结果可见犊牛肺脏呈深红色有光泽的肌肉样实变,心脏肥大,... 为确定引起内蒙古地区3月龄~6月龄荷斯坦犊牛暴发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原,并分析其基因组序列,本研究对病死犊牛剖检并观察其各脏器的剖检病变,制备各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其组织病变。结果可见犊牛肺脏呈深红色有光泽的肌肉样实变,心脏肥大,肝脏表面散在细小的结节状灰白色病灶,肾脏表面散在细小深红色出血点;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典型间质性肺炎,多数各级细支气管腔和肺泡腔内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大量增生和浸润,偶见合胞体细胞,在各级细支气管部分黏膜上皮细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红染的病毒包涵体;轻度纤维化和小坏死灶的变质性肝炎,急性炎性脾肿,多发性小出血灶的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进一步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扩增获得约600 bp的目的条带,测序后与GenBank中相关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目的基因与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RSV)美国分离株USII/S1(KU159366)的同源性最高(98.42%),表明该地区某牧场犊牛感染了BRSV。将该病例肺组织研磨上清液接种牛肾细胞(MDBK)盲传3代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经RT-PCR检测确认为BRSV,进一步表明分离到1株BRSV,命名为IM BRSV-39。分段扩增IM BRSV-39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经测序后拼接获得长度为15130 bp的BRSV全基因组序列。采用MegAlign软件分析IM BRSV-39株的全基因组序列、G基因序列和F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及突变位点;采用MEGA 11软件构建分离株全基因组进化树分析其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显示,IM BRSV-39株的全基因组序列、G基因和F基因序列均与BRSVⅢ亚型分离株相应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最高、且位于同一进化分支,证实IM BRSV-39株属于BRSVⅢ亚型;突变位点分析结果显示:与BRSVⅢ亚型参考株相比,IM BRSV-39株G基因序列存在7个突变位点,F基因序列存在12个突变位点;G蛋白氨基酸序列存在4个突变位点,其中L13H处在G蛋白的胞质结构域(aa1~aa37);Y^(127)H、I^(139)T、P^(177)L、A^(186)T处在G蛋白的胞外结构域(aa66~aa257);F蛋白氨基酸序列存在5个氨基酸突变位点,其中M^(4)T、M^(7)T、S^(14)C处在F蛋白氨基末端信号肽区(aa1~aa26)。本研究检测并分离到1株BSRV,揭示了该病毒基因组的遗传进化特征,为国内BRSV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包涵体 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 全基因组 遗传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自然感染绵羊肺腺瘤病毒患羊肺肿瘤组织中转录差异基因及病毒致瘤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段续接 杨惠 +4 位作者 孙志伟 杜晓悦 张培 梁浚哲 刘淑英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4,共10页
绵羊肺腺瘤病(OPA)是由绵羊肺腺瘤病毒(JSRV)引起的绵羊传染性肺肿瘤疾病。为探究JSRV对绵羊肺脏的致瘤机制,本研究从自然感染JSRV的羊(OPA患羊)肺肿瘤组织和健康羊肺组织中提取总RNA,构建二者的cDNA文库后采用Illumina Hi Seq 4000高... 绵羊肺腺瘤病(OPA)是由绵羊肺腺瘤病毒(JSRV)引起的绵羊传染性肺肿瘤疾病。为探究JSRV对绵羊肺脏的致瘤机制,本研究从自然感染JSRV的羊(OPA患羊)肺肿瘤组织和健康羊肺组织中提取总RNA,构建二者的cDNA文库后采用Illumina Hi Seq 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学测序(RNA-Seq),采用DESeqR筛选健康绵羊与患病绵羊肺组织中的转录差异基因,并以P<0.05和log2(Fold change)≥1筛选转录显著差异基因。通过GO和KEGG数据库对转录显著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并采用RT-qPCR对随机选择的10个转录显著差异基因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PA羊肺肿瘤组织中共筛选到1 360个转录上调基因和783个转录下调基因,其中154个转录显著上调基因,212个转录显著下调基因。GO功能分析显示,转录显著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178个GO条目中,包括114个生物过程(BP)、19个细胞成分(CC)和45个分子功能(MF),主要涉及生长因子活性、复制后修复、NAD^(+)二磷酸酶活性、核苷代谢过程和鸟苷核苷酸交换因子活性等生物学功能。KEGG分析显示转录显著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增殖、分化和肿瘤生成,如PI3K/Akt、MAPK和Hippo等信号通路。RT-qPCR结果显示,10个转录显著差异基因与RNA-Seq筛选结果均一致。本研究进一步通过RT-qPCR、western blot检测Hippo信号通路核心蛋白哺乳动物STE20样蛋白激酶1/2 (MST1/2)、大肿瘤抑制因子1/2 (LATS1/2)、YES相关蛋白1/2 (YAP1)在两组绵羊肺组织样品中的转录及表达水平和YAP1的磷酸化水平(p-YAP1);采用免疫组化试验(IHC)检测Hippo信号通路中上述核心蛋白在两组绵羊肺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RT-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PA羊肺组织中MST1和YAP1 mRNA的转录水平均极显著上调(P<0.01、P<0.001),LATS1 mRNA的转录水平显著上调(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MST1/2蛋白在59 ku、YAP1和p-YAP1蛋白在65 ku、LATS1/2蛋白在140 ku处分别出现特异性条带;与对照组相比,OPA绵羊肺肿瘤组织中MST1/2和p-YAP1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LATS1/2和YAP1的表达水平极显著上调(P<0.01)。IHC结果显示,在OPA组和对照组羊肺组织中MST1/2、LATS1/2及p-YAP1均定位于肺组织细胞质中,且与对照组相比,OPA组羊肺组织中上述分子均呈强阳性表达。YAP1主要定位于对照组羊肺组织细胞的胞质中,而在OPA组中YAP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少量定位于细胞质中)。上述结果表明,OPA组绵羊肺组织中存在转录显著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增殖、肿瘤发生和转移等过程,且主要富集在PI3K/Akt、MAPK、Hippo等信号通路,尤其是Hippo信号通路中的YAP蛋白可能通过核异位促进肿瘤的发生与发展。本研究为JSRV致瘤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基础与研究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绵羊肺腺瘤病 绵羊肺腺瘤病毒 转录组学分析 Hippo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鸽圆环病毒Cap基因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韩晓语 杨俊杰 +4 位作者 赵洪哲 郭昊 王亚新 温永俊 王凤雪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5-101,共7页
为建立一种针对鸽圆环病毒(PiCV)的快速诊断方法,试验根据PiCV的Cap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PiC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其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进行评价并利用该方法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 为建立一种针对鸽圆环病毒(PiCV)的快速诊断方法,试验根据PiCV的Cap保守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PiC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其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进行评价并利用该方法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所建立的PiCV荧光定量PCR方法在1×10^(2)~1×10^(7) copies/μL标准品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线性相关系数为0.9846;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最低可检测到1×10^(2) copies/μL标准品,是常规PCR检测方法的100倍;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与其他常见的鸽病病原不发生交叉反应;重复性评价结果显示,批内与批间的变异系数均小于2%;所建立PiCV荧光定量PCR方法对临床病死鸽肝脏样品检测结果显示,PiCV阳性率达75.7%,高于常规PCR方法的检测阳性率(54.1%),说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应用于对PiCV的快速检测,为PiCV的及时防控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p基因 鸽圆环病毒 实时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eGFP基因的重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的构建及其生长特性研究
19
作者 莘若兰 周祉玉 +6 位作者 张嘉雯 杜吉革 印春生 王凤雪 陈小云 温永俊 朱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479-5488,共10页
【目的】筛选可高效率表达重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的不同启动子/细胞组合,据此构建携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重组LSDV,并探究其生长特性,为后续抗病毒药物的开发以及病毒复制和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筛选可高效率表达重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的不同启动子/细胞组合,据此构建携带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的重组LSDV,并探究其生长特性,为后续抗病毒药物的开发以及病毒复制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融合PCR方法分别将羊口疮病毒(Orf virus,ORFV)启动子、LSDV启动子与eGFP基因进行连接,用以替换LSDV 005基因,构建同源重组片段,并将其分别转染至感染LSDV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非洲绿猴肾细胞衍生株(Vero-E6)、牛肾细胞(MDBK)、仓鼠卵巢细胞(CHO-K1)、羊睾丸细胞(LT)和原代羊睾丸细胞(PLT)6种细胞中,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果,并使用ImageJ软件统计荧光面积百分比,筛选出最优启动子/细胞组合。以筛选出的最优组合进行重组病毒转染,并检测病毒纯化效果,进一步探究重组病毒的生长特性和稳定性。【结果】在6种细胞中LSDV启动子的转染效果均优于ORFV启动子,且在PLT细胞中,LSDV启动子的荧光面积百分比最高(8.38%),与其他组细胞相比差异显著(P<0.05)。使用LSDV启动子/PLT细胞组合构建重组病毒LSDV-Δ005/eGFP,纯化后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所有病变部位均带有绿色荧光,荧光面积百分比约为50.8%。病毒的生长特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重组病毒LSDV-Δ005/eGFP在6种细胞中的病变效应以及病毒滴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与野生毒株LSDV/Heilongjiang/2022相似,且在PLT细胞上连续传代10次eGFP基因稳定表达。【结论】利用LSDV启动子/PLT细胞组合构建重组LSDV时效率最佳,据此构建的重组病毒LSDV-Δ005/eGFP生长特性与LSDV野生毒株一致,经10次传代后遗传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 细胞转染 重组病毒 生长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色绿僵菌最适培养基和杀蝇蛆分生孢子浓度探究
20
作者 李倩楠 尹衍峰 +13 位作者 马园 焦万明 郝陆瑶 张艳妮 付伟 符江涛 贾晓晴 訾星月 马俊杰 郭志凯 丁玉林 杜山 陆静 王瑞 《黑龙江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0-67,76,共9页
为了研究昆虫寄生性真菌—棕色绿僵菌(Metarhizium brunneum)的最适培养基和杀蝇蛆分生孢子浓度,试验对棕色绿僵菌在不同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氯化钠浓度和pH值条件下的生长特征和产孢能力进行了测定,并分别统计不同浓度(1×10^... 为了研究昆虫寄生性真菌—棕色绿僵菌(Metarhizium brunneum)的最适培养基和杀蝇蛆分生孢子浓度,试验对棕色绿僵菌在不同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氯化钠浓度和pH值条件下的生长特征和产孢能力进行了测定,并分别统计不同浓度(1×10^(4)个/mL、1×10^(5)个/mL、1×10^(6)个/mL、1×10^(7)个/mL和1×10^(8)个/mL)分生孢子悬液处理后第3,5,7天的蝇蛆累计死亡率。结果表明:棕色绿僵菌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第21天时的菌落直径最大(8.40 cm),然后从大到小依次为PPDA固体培养基(8.20 cm)、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8.10 cm)、枸橼酸固体培养基(7.20 cm)、大豆蛋白胨固体培养基(4.90 cm)、玉米粉琼脂培养基(4.70 cm);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第21天时的分生孢子产量最高(4.830×10^(7)个/mL),然后从高到低依次为PPDA固体培养基(3.070×10^(7)个/mL)、沙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1.770×10^(7)个/mL)、枸橼酸固体培养基(1.580×10^(7)个/mL)、大豆蛋白胨固体培养基(0.260×10^(7)个/mL)、玉米粉琼脂培养基(0.053×10^(7)个/mL);在萨氏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第7天时的菌丝干重最高(10.6 mg/mL),然后从高到低依次为马铃薯液体培养基(8.0 mg/mL)、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7.1 mg/mL)、玉米浸液液体培养基(0.2 mg/mL);在萨氏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第7天时的分生孢子产量最高(5.29×10^(7)个/mL),然后从高到低依次为马铃薯液体培养基(2.86×10^(7)个/mL)、沙氏葡萄糖液体培养基(2.71×10^(7)个/mL)、玉米浸液液体培养基(1.53×10^(7)个/mL)。棕色绿僵菌在氯化钠浓度为0.15 mol/L或pH值为8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培养第21天时的菌落直径最大,分生孢子产量最高。用棕色绿僵菌分生孢子悬液(浓度分别为1×10^(4)个/mL、1×10^(5)个/mL、1×10^(6)个/mL、1×10^(7)个/mL和1×10^(8)个/mL)处理第3天,家蝇三期幼虫的累计死亡率为13.3%~40.0%;处理第5天,家蝇三期幼虫的累计死亡率为26.7%~66.7%;处理第7天,家蝇三期幼虫的累计死亡率为40.0%~90.0%。浓度为1×10^(6)个/mL、1×10^(7)个/mL和1×10^(8)个/mL的分生孢子悬液处理第7天时家蝇三期幼虫的累计死亡率显著高于浓度为1×10^(4)个/mL、1×10^(5)个/mL的分生孢子悬液(P<0.05),且浓度为1×10^(6)个/mL、1×10^(7)个/mL和1×10^(8)个/mL的分生孢子悬液处理第7天时家蝇三期幼虫的累计死亡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棕色绿僵菌的最适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和萨氏液体培养基,培养基最适氯化钠浓度为0.15 mol/L、pH值为8;棕色绿僵菌分生孢子悬液对蝇蛆有较强的侵染杀灭作用,推荐的杀蝇蛆浓度为1×10^(6)个/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寄生性真菌 棕色绿僵菌 培养条件 分生孢子产量 蝇蛆 生防制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