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亚热带农业小流域水系N_2O扩散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羽 秦晓波 +5 位作者 廖育林 范美蓉 李悦 郗敏 李玉娥 万运帆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5-223,共9页
为研究亚热带丘陵地区农业小流域水系溶存N2O的扩散传输特性,利用双层扩散模型法,研究了一年周期内(2014年4月-2015年4月)脱甲河小流域4级河段N2O浓度和扩散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脱甲河水体氨态氮(N... 为研究亚热带丘陵地区农业小流域水系溶存N2O的扩散传输特性,利用双层扩散模型法,研究了一年周期内(2014年4月-2015年4月)脱甲河小流域4级河段N2O浓度和扩散通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脱甲河水体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的年变化范围分别是0.004~8.32(均值1.29±1.49)mg/L、0.01~3.05(均值1.43±0.63)mg/L、0.92~6.72(均值2.99±1.25)mg/L和50.36~248.43(均值138.37±47.56)μS/cm,相应的河流N2O浓度和扩散通量的年变化范围分别是0.006~1.38(均值0.15±0.26)μmol/L和-0.88~337.94(均值32.50±56.41)μg/(m2·h);2)除在冬季河流源头区域观测到个别的负通量外,N2O扩散通量在一年时间内几乎持续处于正值,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季节变化规律为:冬高(70.93±90.89)μg/(m2·h),夏低(12.04±9.02)μg/(m2·h);空间上呈随河流污染负荷梯度的增加通量逐步增加的模式;3)影响脱甲河水体溶存N2O浓度的显著性因子有EC(r=0.45,P<0.05)、NH4+-N(r=0.44,P<0.05)、NO3--N(r=0.52,P<0.05)和DOC(r=0.49,P<0.05);水体N2O扩散通量与NH4+-N(r=0.50,p<0.05)、NO3--N(r=0.58,P<0.05)、DOC(r=0.46,P<0.05)和EC(r=0.50,P<0.05)呈显著正相关,与水体温度T(r=-0.24,P<0.05)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脱甲小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以及居民生活废水和污水的排入造成的河流水体污染负荷增大是导致脱甲河水体溶存N2O扩散通量急剧增加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可为研究亚热带丘陵地区水系或类似河流N2O扩散特征及影响因素响应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排放控制 污染 亚热带小流域 水系 氧化亚氮 扩散通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农业小流域水系溶存甲烷浓度和扩散通量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羽 李悦 +3 位作者 秦晓波 孔范龙 郗敏 李玉娥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3968-3980,共13页
【目的】研究亚热带丘陵地区农业小流域水系溶存甲烷(CH_4)浓度分布特征及其扩散传输特性。【方法】在一年周期内(2014年4月13日至2015年4月12日),利用扩散模型法对湘江下游脱甲小流域4级河流溶存CH_4浓度及扩散通量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 【目的】研究亚热带丘陵地区农业小流域水系溶存甲烷(CH_4)浓度分布特征及其扩散传输特性。【方法】在一年周期内(2014年4月13日至2015年4月12日),利用扩散模型法对湘江下游脱甲小流域4级河流溶存CH_4浓度及扩散通量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脱甲小流域水系溶存CH_4浓度年均值为(0.61±0.43)μmol·L^(-1),变化范围为0.03—2.23μmol·L^(-1);扩散通量在一年内的变化为1.71—290.08(63.36±50.76)μg C·m^(-2)·h^(-1),表现为大气CH_4的净源。河流溶存CH_4浓度和通量的时空分布均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时空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其中季节变化特征均为春高((0.74±0.41)μmol·L^(-1),(93.58±65.24)μg C·m^(-2)·h^(-1)),冬低((0.53±0.38)μmol·L^(-1),(50.79±33.03)μg C·m^(-2)·h^(-1));空间分布呈现自上游到下游波动增加的趋势。影响脱甲小流域河流溶存CH_4浓度和扩散通量的环境因子中,溶解氧(DO:3.49—12.79(7.90±1.78)mg·L^(-1))与河流溶存CH_4浓度(r=-0.39,P<0.001)和扩散通量(r=-0.36,P<0.001)均呈显著负相关,溶解性有机碳(DOC:0.92—7.38(2.99±1.25)mg·L^(-1))与河流溶存CH_4浓度(r=0.50,P<0.001)和扩散通量(r=0.44,P<0.001)均呈显著正相关,两者是影响河流溶存CH_4浓度和扩散通量的主导因子;另外,水体铵态氮(NH4+-N:0.02—4.37(1.26±1.03)mg·L^(-1))、硝态氮(NO3--N:0.24—2.66(1.43±0.55)mg·L^(-1))、盐度(以电导率EC表示:50.36—248.43(138.37±47.54)μS·cm-1)与河流溶存CH_4浓度和扩散通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河流水体p H(5.89—8.54(6.82±0.31))与CH_4浓度呈正相关(r=0.20,P<0.05),与通量之间无显著关联。【结论】脱甲小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畜牧养殖以及居民生活废水和污水的排入造成的河流水体中DOC、氮含量的增加以及DO的降低,均能加剧河流中溶存CH_4气体的产生和排放,使其成为大气CH_4的一个重要潜在排放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小流域 水系 甲烷 浓度 扩散通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业灾情的东北粮食产量估算模型及灾损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王健 刘布春 +2 位作者 刘园 杨晓娟 白薇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20-726,共7页
利用1981-2010年东北三省农业灾情统计数据和粮食产量数据,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粮食气候减产量与灾情的关系,并构建基于灾情数据的粮食产量估算模型;在粮食因灾减产量估算的基础上,应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干旱、洪涝、低温和风雹4种灾害在... 利用1981-2010年东北三省农业灾情统计数据和粮食产量数据,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粮食气候减产量与灾情的关系,并构建基于灾情数据的粮食产量估算模型;在粮食因灾减产量估算的基础上,应用灰色关联法评价干旱、洪涝、低温和风雹4种灾害在受灾率、成灾率及绝收率水平上对粮食减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三省粮食气候减产量与农业灾情统计数据存在极显著(P<0.01)相关关系,回归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6(黑龙江省)、0.78(吉林省)和0.87(辽宁省),各模型估算的粮食产量模拟值与实际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06%、-0.32%和-0.20%。可见在气象灾害发生时历史农业灾情统计资料对区域粮食灾损量和粮食产量具有较强的指示作用,能为以粮食作物为主的地区提供可靠的粮食产量估算和农业气象灾害评价依据。对粮食因灾减产量与灾情的灰色关联度的分析表明,在受灾水平上,干旱的关联度在三省均为最高;在成灾、绝收水平上,风雹的关联度均位列第1;低温灾害在受灾、成灾和绝收水平上的关联度都不是最高的。由此可见,造成东北三省粮食减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是以程度轻、范围广的干旱及程度重、局地性强的风雹为主,而东北地区作为气候变暖趋势最明显的地区之一,低温不再是当地首要的农业气象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灾害 粮食气候减产量 粮食因灾减产量 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保险近10年来的实践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4
作者 杨晓娟 刘布春 刘园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2-30,共9页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风险巨大的国家,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有效分散农业风险的工具,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介绍和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的作用和现状、模式以及产品种类、农业保险的需求以及测量农户支付农业保险意愿的方法、农业保险区划及费...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风险巨大的国家,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有效分散农业风险的工具,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介绍和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的作用和现状、模式以及产品种类、农业保险的需求以及测量农户支付农业保险意愿的方法、农业保险区划及费率厘定的过程,指出农业保险法律法规的缺失、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客观需要丰富和农业保险需求不足相矛盾、农业保险产品质量不高、巨灾风险分散体系不完善和农业保险的研究和成果转化不足是目前我国农业保险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保险 模式 产品 需求 费率厘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各农业亚区潜在蒸散量变化及其对气候要素的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赵彩霞 梅旭荣 +2 位作者 居辉 刘勤 甄文超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70-577,共8页
潜在蒸散量是确定作物需水量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客观分析其时空变化及气候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气象局整编的黄淮海平原40个站点近53a(1961-2013年)逐日气象资料,将黄淮海平原分为6个农业亚区,分别计算潜在蒸散量(ET0)及其对气... 潜在蒸散量是确定作物需水量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客观分析其时空变化及气候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气象局整编的黄淮海平原40个站点近53a(1961-2013年)逐日气象资料,将黄淮海平原分为6个农业亚区,分别计算潜在蒸散量(ET0)及其对气候要素(气温、相对湿润度、太阳辐射和风速)的敏感系数,并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各区年、季ET0的平均值看,黄淮海平原各亚区都是夏季ET0最高,秋季和冬季以鲁西平原鲁中丘陵水浇地旱地二熟区(Ⅳ区)最高。从各区年、季ET0变化倾向率看,6个农业亚区夏季ET0均呈显著递减趋势,其中南阳盆地水浇地旱地二熟区(Ⅴ区)减幅最大,而春季ET0表现为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水浇地二熟区(Ⅱ区)和江淮平原丘陵麦稻两熟区(VI区)呈显著递增的变化趋势、冬季Ⅱ区ET0呈现显著递增的变化趋势;从各区年、季ET0敏感系数的平均值和变化倾向率看,春、秋、冬季和年ET0对相对湿度最敏感,夏季ET0对太阳辐射最敏感;ET0对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分别呈正向和负向敏感,且敏感性在时间序列上呈减弱趋势;相对湿润度和风速在环渤海山东半岛滨海外向型二熟农渔区(Ⅰ区)、太阳辐射和气温在VI区形成高值区,说明ET0在黄淮海平原Ⅰ区对相对湿润度和风速、在VI区对太阳辐射和温度较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敏感系数 季节 农业亚区 黄淮海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ICP-MS法测定农业废水中有机砷与无机砷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陕红 袁志华 +1 位作者 刘丹丹 刘亚利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97-201,共5页
建立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联用技术测定农业水环境样品中三价砷(Aslll)、一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五价砷(AsV)4种砷形态的分析方法。试验表明,4种砷形态的线性范围宽(1-300μg&#... 建立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联用技术测定农业水环境样品中三价砷(Aslll)、一甲基砷(MMA)、二甲基砷(DMA)、五价砷(AsV)4种砷形态的分析方法。试验表明,4种砷形态的线性范围宽(1-300μg·L-1),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0,方法检出限低(0.7~0.98μg·L-1),精密度好,重复测定7次结果的RSD均小于5%。通过计算加标回收率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加标回收率为94%~112%。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显示,农田废水中砷的主要存在形态为As(V),其次为As(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废水 有机砷 无机砷 HPLC—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激励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莉敏 刘合光 罗良国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1年第6期71-75,共5页
在激励机制缺失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展并不顺利。本文在考察梳理国外经验和我国废弃物利用现状和方向的基础上,借鉴管理激励理论,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激励机制所面临的困境,从经济、技术、文化3个... 在激励机制缺失的情况下,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展并不顺利。本文在考察梳理国外经验和我国废弃物利用现状和方向的基础上,借鉴管理激励理论,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激励机制所面临的困境,从经济、技术、文化3个维度探讨了构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激励机制的策略,并提出了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具体政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励机制 农业废弃物 资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欧氏距离法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芊 杨世琦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2期113-117,共5页
为综合评价贵州省铜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本研究建立了包括3大类别共16个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设定了由各指标最优值构成的目标系统,并围绕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整理了2014年铜仁市10县区的相关统计数据。基于欧氏距离法计算出各县区... 为综合评价贵州省铜仁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本研究建立了包括3大类别共16个指标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设定了由各指标最优值构成的目标系统,并围绕评价指标体系收集整理了2014年铜仁市10县区的相关统计数据。基于欧氏距离法计算出各县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ASDI),同时也基于16个评价指标计算了各县的协调度(MHC)。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域的人均粮食和人均耕地较高,而P肥施用与农业环保生产技术措施推广率较低,区域ASDI值介于0. 600~0.651之间,处于中低可持续发展水平。10县区中以石阡、思南、碧江3县的ASDI值最高,江口、玉屏县居中,印江、沿河、万山、德江、松桃5县相对较低。各县的MHC值与ASDI值之间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表明均衡发展水平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属性。本文提出了包括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山地高效农业、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 欧氏距离 评价指标 目标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技术评价指标选取及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7
9
作者 尼雪妹 王艳 +3 位作者 王娜娜 潘亚茹 李宁辉 罗良国 《农业展望》 2017年第12期65-71,共7页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先进、适用、可操作的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但众多农业技术各有其优缺点,科学地评价以优选出最适技术进行推广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合理选取评价指标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各项农业技术的关键。在综述国内...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先进、适用、可操作的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但众多农业技术各有其优缺点,科学地评价以优选出最适技术进行推广就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合理选取评价指标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价各项农业技术的关键。在综述国内外各项农业技术评价选取指标原则和选取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指标体系构建涉及指标初选、指标优化与完善和指标验证以及指标权重赋值方法优缺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提出未来中国农业技术评价研究应强化关注的重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技术本身的特点、技术应用的作物对象、技术应用潜在环境经济社会效果、区域环境禀赋以及相关配套管理政策的差异性;在指标权重确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客观赋权法各自拥有的优势并避开其不足;注重评价方法的普适性和评价结果的可对比性,真正为先进、适用、易操作、可复制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 效果评价 指标选取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农业小流域水体氮素及其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赵强 秦晓波 +4 位作者 吕成文 李玉娥 吴红宝 廖育林 鲁艳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6-145,共10页
为控制流域氮素养分流失、改善流域水体环境,以亚热带典型农业小流域脱甲河为研究对象,对表层水体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浓度和水体硝态氮δ^(15)N(δ^(15)N-NO_3-)、沉积物有机质δ^(15)N(δ^(15)N-Org)浓度进行了连续试... 为控制流域氮素养分流失、改善流域水体环境,以亚热带典型农业小流域脱甲河为研究对象,对表层水体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浓度和水体硝态氮δ^(15)N(δ^(15)N-NO_3-)、沉积物有机质δ^(15)N(δ^(15)N-Org)浓度进行了连续试验观测,分析氮素浓度及其稳定同位素值的时空特征,探讨影响氮素分布的环境因子及水体NO_3-和沉积物有机质氮素的可能来源。结果表明:水体NO_3--N浓度明显高于NH_4^+-N,均值分别为1.62 mg·L^(-1)和0.90mg·L^(-1),并且分别在6月、8月及冬季较高;城镇区和农田区水体NH_4^+-N浓度与其他类型区差异显著(P<0.05),并且显著高于其他水体;NO_3--N浓度在城镇区、农田区及山间林地区较高,水库区较低。支流NH_4^+-N浓度高于干流,均表现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干流、支流NO_3--N浓度分别表现为冬季>夏季>秋季>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春季。源头和出口处水体均表现为NO_3--N浓度高于NH_4^+-N,源头处氮素浓度低于出口处。水体δ^(15)N-NO_3-及底泥δ^(15)N-Org值分布范围分别为-19.87‰~8.11‰和-0.69‰~6.51‰,水体δ^(15)N-NO_3-最高值在Ⅲ级河段,最低值出现于Ⅳ级河段,各级河段间水体δ^(15)N-NO_3-11月差异较小,而1、2月差异明显;河流底泥δ^(15)N-Org最高值也位于Ⅲ级河段,而最低值则在Ⅰ级河段,Ⅲ、Ⅳ级河段δ^(15)N-Org值随时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Ⅰ、Ⅱ级河段δ^(15)N-Org最小值出现于1月。总之,脱甲河水体存在氮素污染现象且以外源输入为主,水体氮素来源主要为土壤有机质、人工合成肥料及陆源有机质,开展流域氮素分布及来源研究对认识流域尺度氮污染物的源解析具有一定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甲河 亚热带 农业小流域 氮污染 氮同位素 氮素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产量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确定方法在农业气象产量预报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邱美娟 刘布春 +4 位作者 刘园 张玥滢 吴昕悦 肖楠舒 庞静漪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9年第1期41-46,共6页
利用吉林省1980—2015年春玉米单产数据、50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基于欧式距离和相关系数建立综合诊断指标,利用综合诊断指标研究分析预报年与历史年春玉米气象产量丰歉气象影响指数的关系,以此构建春玉米产量预报模型,对吉林省春玉米... 利用吉林省1980—2015年春玉米单产数据、50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基于欧式距离和相关系数建立综合诊断指标,利用综合诊断指标研究分析预报年与历史年春玉米气象产量丰歉气象影响指数的关系,以此构建春玉米产量预报模型,对吉林省春玉米产量进行动态预报。产量预报模型对2003—2012年的预报试验结果表明,产量丰歉趋势ΔY的平均正确率均在60%以上,加权分析法的单产预报准确率除2009年外,均高于80.0%,且各时段的预报准确率均高于大概率法的。对2013—2015年吉林省春玉米产量的预报检验结果表明,加权分析法对产量丰歉趋势ΔY的预报结果稍好;加权分析法单产预报准确率几乎都在90.0%以上,普遍高于大概率法的。说明加权分析法建立的产量预报模型预报效果更好,可在业务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产量预报 综合诊断指标 加权分析法 大概率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宏元 邢磊 +2 位作者 杨世琦 王惟帅 高悦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19期150-156,共7页
为准确把握海南省典型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诊断识别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子,通过基于欧氏距离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对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评价。选取海南省海口市、三亚市和琼中县的2000-2015年数据展开分... 为准确把握海南省典型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诊断识别不同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子,通过基于欧氏距离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对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评价。选取海南省海口市、三亚市和琼中县的2000-2015年数据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海口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总体变化呈下降趋势,可持续发展指数介于0.44~0.52;三亚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可持续发展指数处于0.31~0.59之间;琼中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但2007年之后可持续发展指数呈波动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数处于0.27~0.31之间。3个地区均属于低可持续发展状态。(2)肥料及农药施用量大、农业灾害多、农业技术投入不足以及农村劳力不足等是海南省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各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政策和方针。(3)评价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了海南省农业系统情况。在上述研究结果基础上,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提出未来推动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举措,以期为海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省 农业可持续发展 评价 欧氏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事件对山东苹果生产的影响Ⅱ:不同ENSO年型下农业气象灾害变化及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13
作者 崔成 刘园 +6 位作者 刘布春 孙彦坤 杨凡 张晓男 刘珊珊 朱永昶 贺金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8-942,共15页
苹果作为山东优势果品之一,其生产受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较大。探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下山东农业气象灾害演变规律及其对山东苹果产量的影响,对指导当地苹果生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山东1991-2019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地市级... 苹果作为山东优势果品之一,其生产受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较大。探究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下山东农业气象灾害演变规律及其对山东苹果产量的影响,对指导当地苹果生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山东1991-2019年逐日气象观测数据、地市级苹果种植统计数据及ENSO事件数据,利用数理统计分析和ArcGIS空间表达,得出以下结论:1)1991-2019年不同ESNO年型下农业气象灾害发生情况区域差异显著。6-8月果实膨大期厄尔尼诺年干旱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共计78次,干旱频率最高约50%;中性年雨涝灾害较为严重,高达60次。鲁西、鲁中等热量资源充足地区,干旱发生较为频繁;鲁南降水资源较为充沛地区,雨涝灾害发生频繁。鲁东、胶东半岛等地3-5月苹果花期极端低温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发生日数约7~9 d·a^(-1),频率约为60%-100%。鲁西等地是6-8月苹果果实膨大期高温热害的高发区,发生天数11~15 d·a^(-1)。2)不同ESNO年型下,干旱与厄尔尼诺年呈正相关,与拉尼娜年呈负相关。3-10月苹果可生长期厄尔尼诺年南方涛动指数与雨涝呈正相关,拉尼娜年、中性年南方涛动指数与雨涝呈负相关。3-5月苹果花期低温灾害与厄尔尼诺年南方涛动指数呈负相关;与拉尼娜年、中性年南方涛动指数呈正相关。3)3-10月苹果可生长期,厄尔尼诺年,胶东半岛地区干旱加剧,导致苹果减产率上升;中性年,雨涝灾害使得苹果减产减收的影响加重。6-8月苹果果实膨大期,拉尼娜年、中性年,鲁西地区干旱与苹果减产率呈正相关;中性年,山东大部分地区雨涝与苹果减产率呈正相关。厄尔尼诺年苹果减产率受极端低温灾害影响较小,高温热害影响较大;拉尼娜年、中性年山东大部分地区低温冷害、冻害天数增加,导致苹果减产率上升,风险加大。苹果生产中谨防厄尔尼诺年高温、干旱,拉尼娜年、中性年应预防低温、雨涝灾害对苹果产量、品质的损害,确保苹果产业健康可持续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产量 山东 ENSO事件 旱涝灾害 极端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粮耦合在农业转型中的功能与发展机遇
14
作者 胡钧铭 张雅婷 +3 位作者 李婷婷 陈胜男 宁文宇 夏旭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3期1-5,共5页
受我国人口、土地、粮食安全、市场经济、膳食结构、集约化生产等因素影响,种养割裂、土地退化、环境风险等系列问题愈发严重。从种植业和养殖业现状出发,分析种植业和养殖业单一生产模式下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农业污染方面... 受我国人口、土地、粮食安全、市场经济、膳食结构、集约化生产等因素影响,种养割裂、土地退化、环境风险等系列问题愈发严重。从种植业和养殖业现状出发,分析种植业和养殖业单一生产模式下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农业污染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禽粮耦合种养一体化,探讨为种而养、为养而种过程中承载的生态功能,展望禽粮耦合在绿色农业中的发展机遇,以期为缓解农业环境压力、增加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农业转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农业 农业转型 禽粮耦合 功能 机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温度和CO_2浓度升高对湖北早稻氮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蔡威威 艾天成 +2 位作者 万运帆 李健陵 郭晨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1-237,共7页
采用改进后的开顶式气室(OTC),大田原位模拟温度升高2℃和CO_2浓度增加60μL·L^(-1)的未来气候情景,观测其对湖北地区早稻植株全氮、土壤氮素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CK)、增温(增2℃,IT)、增CO_2(增60μL·L^(-1),IC)以... 采用改进后的开顶式气室(OTC),大田原位模拟温度升高2℃和CO_2浓度增加60μL·L^(-1)的未来气候情景,观测其对湖北地区早稻植株全氮、土壤氮素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对照(CK)、增温(增2℃,IT)、增CO_2(增60μL·L^(-1),IC)以及增温+CO_2(增2℃+增60μL·L^(-1),IT+IC)4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对早稻各生育期植株全氮含量、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以及产量构成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温度和CO_2浓度升高以及二者同增会增加早稻生育早期(特别是分蘖期)植株体内全氮含量,分蘖期以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籽粒全氮含量差异亦不显著;土壤NH_4^+-N含量与植株全氮变化规律类似,在早稻生育早期,温度和CO_2浓度升高以及二者同增会增加土壤NH_4^+-N含量,分蘖期以后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温度升高使拔节期、成熟期土壤NO_3--N含量降低,抽穗期土壤NO_3--N含量增加;CO_2浓度增加会提高拔节期、成熟期,降低抽穗期土壤NO_3--N含量;(3)CO_2浓度升高,早稻增产13.4%,与CK差异极显著(P<0.01),而单独增温或增温+增CO_2处理早稻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顶式气室 温度 CO2浓度 土壤铵态氮 硝态氮含量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环境修复材料的制备及其功能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阿旺次仁 彭怀丽 +4 位作者 朱昌雄 李峰 李锺斗 方建雄 李红娜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3-519,共7页
以韩国特有的五色长石黏土矿物为原料,经特殊方式加工后制成一种新型环境修复制剂(简称QE粉末)。为了探索该新型材料的基本理化性质及其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潜质,分别研究了QE粉末对铁钉氧化及水体p H值和非接触条件下对水体理化性... 以韩国特有的五色长石黏土矿物为原料,经特殊方式加工后制成一种新型环境修复制剂(简称QE粉末)。为了探索该新型材料的基本理化性质及其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潜质,分别研究了QE粉末对铁钉氧化及水体p H值和非接触条件下对水体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QE粉末自身表面放热的情况。结果表明:与常规的Si O2粉末及空白对照相比,QE粉末能降低铁钉在盐水中的氧化程度;其抗氧化性通过铁钉在盐水中氧化形成的沉淀物(Fe2O3)表征,QE粉末形成的棕红色絮状物最少,说明其抗氧化性最好。此外,QE粉末能调节水体p H值,并稳定在7.5左右。在非接触条件下,QE粉末可平衡水体p H值,提高水体温度,降低水体氧化还原电位;其对水体的密度、表面张力等理化性质也均有一定影响。对QE粉末表面的热分布场的测试结果表明,QE粉末的放热比Si O2粉末增加0.1~0.6℃。最后,对QE粉末在盐碱土壤改良、石油土壤修复、水体富营养化和堆肥资源化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土改良 石油土修复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 堆肥资源化 环境友好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种植农户收益的投入因素及潜在环境影响分析——以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种植业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秦丽欢 罗良国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2年第3期75-79,共5页
农业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通过入户调研的方式获得数据,以统计回归的方法分析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农户种植业投入对其收入及生态环境潜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化肥的投入对种植业收入影响显著,而农户的年龄、性别、家庭劳动... 农业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之一,本文通过入户调研的方式获得数据,以统计回归的方法分析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农户种植业投入对其收入及生态环境潜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化肥的投入对种植业收入影响显著,而农户的年龄、性别、家庭劳动人数以及文化程度对种植收入影响并不显著。基于粮食安全、农民收入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建议当地政府需因地制宜针对粮食作物生产和非粮食作物生产分类引导并给予激励支持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生产 农业投入 影响因素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友好型农业生态补偿实践进展 被引量:12
18
作者 胡博 杨颖 +1 位作者 王芊 罗良国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17,共11页
环境友好型农业是兼顾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发达国家通过生态补偿措施来激励农民采取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政策措施实用且有效,推动了可持续农业的快速发展。系统综述了国内外开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生态... 环境友好型农业是兼顾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发达国家通过生态补偿措施来激励农民采取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政策措施实用且有效,推动了可持续农业的快速发展。系统综述了国内外开展环境友好型农业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效果,并基于我国在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生态农业和生态标记等方面的生态补偿实践,指出了制约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生态补偿发挥更积极作用的主要因素是补偿金额、补偿期限和补偿方式。同时,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了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清单等政策建议,对于加快我国环境友好型农业生态补偿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友好型农业 生态补偿 实践 效果
原文传递
CMIP6全球气候模式对山东极端气温模拟能力评估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珊珊 刘布春 +4 位作者 刘园 韩锐 杨凡 刘观止 车红蕾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24年第1期91-100,共10页
利用Delta法统计降尺度处理第6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情景数据,基于中心化均方根误差(RMSE)、相关系数(R)、标准差(STD)和年际变率技巧评分(Ts),综合评估10个CMIP6模式的情景数据对山东极端气温指数的模拟能力,筛选模拟效果较... 利用Delta法统计降尺度处理第6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情景数据,基于中心化均方根误差(RMSE)、相关系数(R)、标准差(STD)和年际变率技巧评分(Ts),综合评估10个CMIP6模式的情景数据对山东极端气温指数的模拟能力,筛选模拟效果较好的气候模式。结果表明:对表征强度的极端气温指数TXx和TNx模拟中,在降尺度后有超过50%的模式模拟山东地区两个极端气温指数的绝对偏差中位数比降尺度前更接近观测值,对表征频次的极端气温指数TR、SU、FD和ID模拟中,有超过60%的模式绝对偏差中位数比降尺度前更接近观测值;使用等级排序法,比较10个模式的模拟能力得出,CMCC-ESM2得分为178分、NorESM2-MM得分为191分,TaiESM1得分为191分,将这3个模式作为优选模式;优选模式集合平均模拟各极端气温指数的误差百分率低于所有模式的集合平均,经优选后,指数TXx、TNx、TR和ID的误差百分率绝对值平均分别由4.2%、2.2%、28.67%和14.3%降至3.3%、1.8%、23.58%和9.7%,优选前后指数SU的误差百分率均在±1%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模式评估 极端气温指数 Delta降尺度方法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肥和添加剂对双季稻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和减排评价 被引量:48
20
作者 王斌 李玉娥 +2 位作者 万运帆 秦晓波 高清竹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4-323,共10页
【目的】稻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一直是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发展低碳农业和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控释肥和添加剂对双季稻(Oryza sative L)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旨在综合评价其减排效果,筛选既能保证产量又能... 【目的】稻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一直是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发展低碳农业和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控释肥和添加剂对双季稻(Oryza sative L)温室气体排放和产量的影响,旨在综合评价其减排效果,筛选既能保证产量又能有效减排的施肥措施。【方法】以华中江汉平原地区双季稻为研究对象,设置6种不同控释肥或添加剂处理,包括①习惯施肥作为对照,②硫包膜控释尿素,③树脂包膜控释尿素,④缓释碧晶尿素,⑤尿素中加入质量分数1%的硝化抑制剂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⑥施肥时泼洒与尿素等量的1:200倍稀释有效微生物菌剂培养液(EM菌剂),采用自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温室气体排放通量进行长期连续监测,同步观测土壤无机氮素和产量,得出不同施肥处理的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特征,由内插加权法求得排放总量,最终计算出综合温室效应和排放强度。【结果】不同施肥处理下CH4和N2O排放通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早稻CH4排放总量以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最低,晚稻以碧晶尿素最低;而早稻和晚稻N2O排放总量均以硝化抑制剂DMPP最低。综合两个季节,各施肥处理的综合温室效应(以CO2当量100年算)差异显著(P<0.05),其中常规施肥>硫包膜控释尿素>硝化抑制剂DMPP>EM菌剂>碧晶尿素>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控释肥和添加剂处理对比常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排效果,其中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减排效果最高为56.2%,碧晶尿素次之为45.6%,且晚稻减排效果明显高于早稻。早稻控释肥和添加剂处理产量与常规施肥差异不显著,晚稻则存在显著增产,增产幅度为13.5%—16.2%。各处理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以树脂包膜控释尿素最低,与常规施肥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双季稻不同施肥处理CH4和N2O的排放总量差异显著,控释肥和添加剂处理均能达到不同程度的减排。控释肥和添加剂处理对早稻增产效果差异不显著,对晚稻增产效果差异显著,减排效果也高于早稻。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减排效果,可得出在当前的稻田管理条件下施用包膜控释肥、抑制剂和生物菌剂,能保证产量并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是水稻低碳高产可行的施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温室气体 排放强度 控释肥 抑制剂 EM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