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夏玉米灌浆特性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白芳芳 乔冬梅 +5 位作者 李平 齐学斌 王和洲 郭魏 韩洋 赵宇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99,共10页
为揭示不同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水氮利用效率影响,以夏玉米‘怀玉208’为试验材料,基于大型地中渗透仪,采用随机区组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地下水埋深(GW,2、3、4 m)和施氮量(N,300、240 kg·hm^(-2))对夏玉米籽粒灌... 为揭示不同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夏玉米灌浆过程和水氮利用效率影响,以夏玉米‘怀玉208’为试验材料,基于大型地中渗透仪,采用随机区组的试验方法,研究了地下水埋深(GW,2、3、4 m)和施氮量(N,300、240 kg·hm^(-2))对夏玉米籽粒灌浆过程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玉米百粒质量随花后天数呈“S”型曲线变化趋势。施氮量和地下水埋深均极显著影响玉米收获时的百粒质量,但二者交互作用不显著;地下水埋深相同时,施氮量为300 kg·hm^(-2)玉米的百粒质量均显著高于施氮量为240 kg·hm^(-2)玉米的百粒质量。(2)灌浆期各处理玉米籽粒灌浆速率均呈“抛物线”型变化趋势。Logistic方程能很好地拟合各处理玉米籽粒灌浆过程。收获期玉米籽粒百粒质量与最大灌浆速率时的籽粒质量、玉米平均灌浆速率极显著正相关。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玉米灌浆参数的影响具有显著交互作用。(3)施氮量和地下水埋深极显著影响玉米产量,其中N300GW4处理玉米产量最高,N240GW3处理的产量最低。玉米产量与穗长、穗粗、百粒质量、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极显著正相关。(4)施氮量、地下水埋深及二者交互作用均极显著影响玉米氮肥偏生产力;施氮量极显著影响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地下水埋深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不显著。N240GW4处理玉米氮肥利用效率及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综上可知,地下水埋深和施氮量对玉米水氮利用效率及灌浆过程交互作用显著,N240GW4处理是本研究推荐的农业绿色高产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埋深 施氮量 灌浆 氮肥偏生产力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施氮对再生水灌溉设施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平 郭魏 +4 位作者 韩洋 刘铎 杜臻杰 张彦 齐学斌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0-46,共7页
【目的】明确再生水灌溉土壤氮素矿化过程及其特征。【方法】采集再生水和清水灌溉年限为5 a的常规施氮设施土壤,风干过2 mm筛备用。采用室内常温培养的方法,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外源氮肥,分析不同外源施氮量对设施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 【目的】明确再生水灌溉土壤氮素矿化过程及其特征。【方法】采集再生水和清水灌溉年限为5 a的常规施氮设施土壤,风干过2 mm筛备用。采用室内常温培养的方法,分别添加不同质量浓度外源氮肥,分析不同外源施氮量对设施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并利用Matlab构建矿化时间、外源施氮量与氮素矿化量的耦合模型。【结果】与清水灌溉土壤相比,再生水灌溉土壤矿质氮量提高了1.85~2.64倍;与再生水对照土壤相比,外源施氮200、160、140、100 mg/kg处理土壤矿质氮量分别提高了3.43、3.34、2.85、2.38倍;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大致可划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0~14 d为矿化激发阶段,第2阶段,14 d以后为稳定矿化阶段;构建了土壤氮素矿化量与外源施氮量、矿化时间的二元二次函数模型,该模型决定系数达到0.9以上,运用该模型预测最佳外源施氮量为212.83 mg/kg,土壤氮素矿化量的最大值为233.23 mg/kg,而对应的矿化时间为26.75 d。【结论】外源施氮对再生水灌溉设施土壤氮素矿化具有正激发效应,外源施氮量为160 mg/kg时,土壤氮素净矿化量最大,达到85.89 mg/kg,土壤氮素矿化量与外源施氮量、矿化时间的关系可表达为二元二次函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施氮 再生水灌溉 净矿化量 矿化速率 耦合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灌水水平对土壤重金属及致病菌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韩洋 李平 +3 位作者 齐学斌 郭魏 崔丙健 陆红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23-731,共9页
为了探讨再生水不同灌水水平对土壤重金属、活性微生物和典型环境致病菌分布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灌水实验,研究再生水、自来水不同灌水水平对土壤重金属Cd、Pb、Cu、Zn和土壤细菌、真菌、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 为了探讨再生水不同灌水水平对土壤重金属、活性微生物和典型环境致病菌分布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灌水实验,研究再生水、自来水不同灌水水平对土壤重金属Cd、Pb、Cu、Zn和土壤细菌、真菌、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灌水水平下,与自来水灌溉处理相比,再生水灌溉处理下土壤重金属含量略有提高,但仍远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限值,因此短期再生水灌溉不会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再生水不同灌水水平对比分析表明,充分灌溉相比非充分灌溉提高了表层土壤Cd、Pb含量,Cu、Zn含量无明显差异.此外,相同灌水水平下,再生水灌溉相比自来水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数量,对土壤真菌总数影响不大;再生水不同灌水水平对比分析表明,充分灌溉相比非充分灌溉显著提高了表层土壤细菌和真菌总数及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数量.土壤重金属与土壤活性微生物及典型环境致病菌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Cd、Pb、Zn含量与土壤细菌、真菌总数及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数量之间呈正相关性,推断较低含量重金属对土壤活性微生物及典型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刺激作用.因此,再生水灌溉促进了土壤活性微生物的繁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重金属和环境致病菌的污染风险;合理控制再生水灌水水平可以有效阻控土壤重金属和致病菌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土柱 灌水水平 重金属 活性微生物 环境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对华北地区麦玉轮作农田土壤N2O排放调控机理
4
作者 白芳芳 李平 +3 位作者 陆红飞 李白玉 齐学斌 毛雯雯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95-104,共10页
【目的】探究减氮对华北地区麦玉轮作农田土壤N2O排放调控机制。【方法】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均以不施氮为对照(CK),设置2个施氮量,分别为常规施氮量(纯氮300 kg/hm2,N2)、减氮20%(纯氮240 kg/hm2,N1),研究施氮量对麦玉轮作农田土壤性质... 【目的】探究减氮对华北地区麦玉轮作农田土壤N2O排放调控机制。【方法】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均以不施氮为对照(CK),设置2个施氮量,分别为常规施氮量(纯氮300 kg/hm2,N2)、减氮20%(纯氮240 kg/hm2,N1),研究施氮量对麦玉轮作农田土壤性质及N2O排放通量影响,基于逐步回归分析,研究减氮对麦玉轮作农田土壤N2O排放调控机制。【结果】(1)减氮有效降低了N2O排放通量,且夏玉米季N2O排放通量远高于冬小麦季,夏玉米季由施肥引起的N2O排放量较高。(2)冬小麦季N2O排放通量与环境因子逐步回归公式为:N2O排放通量=181.952+1.450×硝态氮+8.401×铵态氮-0.514×电导率;硝态氮、铵态氮会对冬小麦季N2O排放通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电导率会对冬小麦季N2O排放通量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3)夏玉米季N2O排放通量与环境因子逐步回归公式为:N2O排放通量=-354.606+4.592×硝态氮+157.848×铵态氮;硝态氮、铵态氮会对夏玉米季N2O排放通量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综上可知,适量减氮显著降低夏玉米季N2O累积排放量和增温潜势,应加强夏玉米季农田水肥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轮作 减氮 N2O排放通量 土壤性质 逐步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不同灌水水平对土壤酶活性及耐热大肠菌群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4
5
作者 韩洋 李平 +3 位作者 齐学斌 崔丙健 常迪 马欢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366-4374,共9页
为了探讨再生水不同灌水水平对土壤酶活性和环境污染指示菌耐热大肠菌群分布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灌水实验,研究再生水、自来水不同灌水水平对土壤酶活性和耐热大肠菌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土壤酶活性方面,相同灌水水平下,与自来... 为了探讨再生水不同灌水水平对土壤酶活性和环境污染指示菌耐热大肠菌群分布的影响,采用室内土柱灌水实验,研究再生水、自来水不同灌水水平对土壤酶活性和耐热大肠菌群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土壤酶活性方面,相同灌水水平下,与自来水处理相比,再生水灌溉处理提高了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再生水不同灌水水平对比分析表明,充分灌水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蔗糖酶活性和深层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2)在土壤耐热大肠菌群分布方面,相同灌水水平下,与自来水灌溉处理相比,再生水灌溉显著提高了土壤耐热大肠菌群数量;再生水不同灌水水平对比分析表明,充分灌水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耐热大肠菌群数量;4个处理的表层土壤耐热大肠菌群数量均显著高于深层,且随着灌溉时间的推移,0~60 cm各土层的土壤耐热大肠菌群数量存在降低趋势.(3)通过对土壤耐热大肠菌群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耐热大肠菌群数量与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再生水灌溉促进了土壤C、N循环转化酶的活性,合理控制再生水灌水水平可以有效阻控土壤耐热大肠菌群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水 土柱 灌水水平 酶活性 耐热大肠菌群
原文传递
灌溉方式和有机肥配施对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机制研究
6
作者 李桐 郭魏 +3 位作者 佘映军 崔嘉欣 游浩 李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5-276,共12页
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但不同灌溉方式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土壤养分转化影响缺乏定量研究.本文利用盆栽实验,设置2种灌溉方式(地面灌溉,SI;地表滴灌,SDI)和6个有机肥替代氮肥比例(CK:单施尿素,... 有机肥替代化学肥料是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但不同灌溉方式和有机肥替代比例对土壤养分转化影响缺乏定量研究.本文利用盆栽实验,设置2种灌溉方式(地面灌溉,SI;地表滴灌,SDI)和6个有机肥替代氮肥比例(CK:单施尿素,肥料为尿素氮100%;FC1:30%鸡粪有机肥+70%尿素;FC2:40%鸡粪有机肥+60%尿素;FC3:50%鸡粪有机肥+50%尿素;FB3:50%牛粪有机肥+50%尿素;FS3:50%羊粪有机肥+50%尿素),共计12个处理.研究了土壤氨挥发动态、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变化对不同灌溉方式和有机肥替代组合模式的响应特征,基于随机森林模型探讨了灌溉、施肥及其组合对氨排放的驱动作用.与CK相比,FC1、FC2、FC3、FB3和FS3处理下氨挥发速率峰值降低了1.04%~41.41%,尤其SDIFC1、SDIFC2、SDIFC3、SDIFB3和SDIFS3处理下氨挥发速率峰值分别降低了25.37%、28.46%、25.25%、39.03%与16.26%;与CK相比,有机肥替代尿素处理显著减少了氨挥发量,尤其是滴灌和有机肥替代尿素处理氨挥发累积通量降幅介于20.83%~41.67%之间,其中SDIFB3处理下氨挥发累积通量最小,仅为0.070 kg·hm^(-2).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增加,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高有机肥替代比例降低了土壤硝态氮含量与矿质氮含量.与SI相比,SDI处理提高了氮素矿化速率;对比SICK,SDIFC2、SDIFC3、SDIFB3、SDIFS3增幅分别达到6.41%、15.93%、53.81%、2.80%,SDIFB3与SDIFC3处理氮素矿化速率的增幅达到显著水平.施氮量、氮矿化率、施肥处理与灌溉方式显著影响氨挥发量;施肥后1 d 0~10 cm土层矿质氮含量对氨挥发影响最大,施氮量对氨挥发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为0.80.本试验条件下,滴灌与有机肥替代尿素处理显著降低了氨挥发量、促进了土壤氮素矿化,减少了土壤氮素排放损失,尤其是滴灌与50%鸡粪替代尿素处理下土壤氮素排放损失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排放 滴灌 有机肥 矿质氮 通径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