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3
1
作者 王宏 陈丕茂 +1 位作者 章守宇 贾晓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21,共4页
分析了建设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增殖的影响,并以广东省汕头市人工礁区渔业资源调查情况为例,分析建礁前后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情况。结果表明,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明显比投礁前高,增加了25.63倍;礁区海域各类资源种类均... 分析了建设人工鱼礁对渔业资源增殖的影响,并以广东省汕头市人工礁区渔业资源调查情况为例,分析建礁前后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情况。结果表明,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明显比投礁前高,增加了25.63倍;礁区海域各类资源种类均比投礁前丰富,总种数由投礁前的23种增加至41种,比投礁前增加了0.78倍;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后,鱼礁区集鱼效果明显提高、群落结构明显改善,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增殖效果。并对我国工人鱼礁事业的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渔业资源 增殖 汕头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大陆架区渔业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江艳娥 林昭进 黄梓荣 《南方水产》 2009年第5期32-37,共6页
根据2006年10月到2007年9月在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显示,渔获种类秋季最多,冬季最少,渔获物中鱼类占总渔获种类的79.42%;相对生物量指数与相对生... 根据2006年10月到2007年9月在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分析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渔业资源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特征。结果显示,渔获种类秋季最多,冬季最少,渔获物中鱼类占总渔获种类的79.42%;相对生物量指数与相对生物密度指数的季节变化趋势相一致,最高值在夏季,最低值在冬季;优势种(IRI>500)为杜氏枪乌贼Loligo duvaucelii、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粗纹鲾Leiognathus lineola-tus和中国枪乌贼L.chinensis;主要种类(100<IRI≤500)有六指马鲅、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条尾绯鲤Upeneus bensasi、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 bathybius、圆鳞发光鲷Acropoma hanedai、鹿斑鲾L.ruconius、剑尖枪乌贼L.edulis、黄鳍马面鲀Navodon xanthopterus和弓背鳄齿鱼Champsodon atridorsalis等。物种种类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秋季均具有最高值,最低值多出现在冬、春2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生物多样性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水域生物资源量声学评估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娜娜 陈国宝 +4 位作者 于杰 李永振 汤勇 陈丕茂 贾晓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640-1649,共10页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深圳市东部大亚湾海域,2007年3月20日开始投礁,12月25日正式完成全部工程施工任务,建礁体积9.51万km3,礁区面积966 m×2 851 m。从2007年4月到2009年5月,使用科学鱼探仪(EY60型,120 kHz,Simrad)先后在不同季节...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深圳市东部大亚湾海域,2007年3月20日开始投礁,12月25日正式完成全部工程施工任务,建礁体积9.51万km3,礁区面积966 m×2 851 m。从2007年4月到2009年5月,使用科学鱼探仪(EY60型,120 kHz,Simrad)先后在不同季节对大亚湾杨梅坑生态调控区的礁区内和礁区外水域进行了6次声学调查,共获取有效声学航程122.54 n mile,以了解建礁后该水域生物分布和资源量密度变化情况。调查中设站点进行生物学拖网采样以辅助声学评估。利用Echoview声学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合历史资料记载的生态、资源特点以及本研究中拖网生物学数据,以0.5 n mile为间隔输出积分值,并对该海域的生物资源量密度和生物资源量进行评估。声学评估结果表明,第1航次春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41×103 kg/n mile2和28×103kg/n mile2,第3航次春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6×103 kg/nmile2和10×103 kg/n mile2,第4航次夏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65×103 kg/n mile2和3×103 kg/n mile2,第5航次秋季调查礁区内和礁区外水域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分别为165×103 kg/n mile2和45×103 kg/n mile2。结果表明,礁区内水域的平均生物资源量密度高于礁区外水域,并且随着建礁时间的推移,礁区内水域的生物资源总量基本呈增长趋势,同时礁区内的声学评估种类也明显增加。根据拖网生物学数据,建礁后优势种中的优质经济鱼类种数增加明显,如黄斑蓝子鱼和日本金线鱼等,说明人工鱼礁的建设有效地改良了渔业资源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生物资源量 声学评估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鸢乌贼两个群体间角质颚形态差异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范江涛 邱永松 +2 位作者 陈作志 冯雪 张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42-49,共8页
角质颚具有形态特征稳定、良好的信息储存和耐腐蚀等特点,是开展头足类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硬质材料之一。于2012年9月用灯光罩网船采集南海鸢乌贼样品,共采集角质颚1 325对,对其12个形态参数进行生物学测量,以胴长(ML)数据进行校正后,对... 角质颚具有形态特征稳定、良好的信息储存和耐腐蚀等特点,是开展头足类生物学研究的主要硬质材料之一。于2012年9月用灯光罩网船采集南海鸢乌贼样品,共采集角质颚1 325对,对其12个形态参数进行生物学测量,以胴长(ML)数据进行校正后,对中型群(MFS)和微型群(DFS)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并构建了不同群体的判别函数。均数差异性检验表明:MFS群体不同性别的角质颚的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下侧壁长(LLWL)存在显著差异(P<0.01);DFS群体不同性别的UHL、UCL、上侧壁长(ULWL)、上翼长(UWL)、LHL、下翼长(LW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群体雄性的角质颚UHL、上喙宽(URW)、ULWL、UWL存在显著差异(P<0.01);不同群体雌性的角质颚UHL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MFS群体的主成分因子主要集中在UHL/ML和URL/ML,DFS群体主要集中在ULWL/ML、UCL/ML、LRL/ML、LRW/ML和URW/ML。以性别为区分,利用角质颚对2个群体分别建立判别函数,正确率均达到65%以上,2个群体在部分形态学指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具有一定可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角质颚 南海 形态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东北部游泳生物资源现状 被引量:22
5
作者 袁华荣 陈丕茂 +5 位作者 贾晓平 唐振朝 秦传新 余景 蔡文贵 舒黎明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11年第3期31-38,共8页
2009年至2010年对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表明,该海域共有游泳生物300种,其中鱼类有209种(硬骨鱼类205种,软骨鱼类4种),隶属15目、70科、119属;甲壳类76种;头足类15种。底层鱼类100种,近底层鱼类72种,中上层鱼类29种,岩礁性鱼... 2009年至2010年对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表明,该海域共有游泳生物300种,其中鱼类有209种(硬骨鱼类205种,软骨鱼类4种),隶属15目、70科、119属;甲壳类76种;头足类15种。底层鱼类100种,近底层鱼类72种,中上层鱼类29种,岩礁性鱼类8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47.85%,34.45%,13.87%和3.83%。暖水性鱼类153种,暖温性鱼类55种,冷温性鱼类1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73.20%,26.32%和0.48%。游泳生物种类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资源密度指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密度随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年平均资源密度为522.925 kg.km-2,约相当于该海域原始渔业资源密度的1/10;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秋季最高。估算了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潜在渔业资源量为1.092×105t.a-1,最大可捕量为5.460×104t.a-1。比较了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历史变动情况,对渔业资源的进一步养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生物资源 北部湾东北部 种类组成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近海水螅虫总纲四新种和二种新纪录研究(刺胞动物门,自育水母纲,水螅水母纲) 被引量:6
6
作者 杜飞雁 许振祖 +3 位作者 黄加祺 郭东晖 江艳娥 林昭进 《动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4-861,共8页
记述了南海北部近海水螅虫总纲4新种和2新纪录,即自育水母纲的顶胃穴水母Sminthea apicigastrica Xu,Huanget Du,sp.nov.,水螅水母纲的距拟双手水母Codonorchis calcariformis Xu,Huanget Guo,sp.nov.,南海多管水母Aequorea nanhainensi... 记述了南海北部近海水螅虫总纲4新种和2新纪录,即自育水母纲的顶胃穴水母Sminthea apicigastrica Xu,Huanget Du,sp.nov.,水螅水母纲的距拟双手水母Codonorchis calcariformis Xu,Huanget Guo,sp.nov.,南海多管水母Aequorea nanhainensis Xu,Huanget Du,sp.nov.,四手多管水母Aequorea tetranema Xu,Huanget Du,sp.nov.,深水拟单手水母Paragotoea bathybia Kramp,1942和母螅镰螅水母Zanclea medusopolypata Boero,Bouillonet Gravili,2000。并讨论了新种与近缘种的区别,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胞动物门 自育水母纲 水螅水母纲 新种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栖息地指数的南海北部枪乌贼渔情预报模型构建 被引量:9
7
作者 范江涛 陈国宝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16,共6页
根据2009年~2014年南海捕捞信息网络获取的南海北部200 m等深线以内近海底拖网渔业数据,结合环境遥感数据,构建南海北部枪乌贼类(Uroteuthis sp.)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选取海表水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 根据2009年~2014年南海捕捞信息网络获取的南海北部200 m等深线以内近海底拖网渔业数据,结合环境遥感数据,构建南海北部枪乌贼类(Uroteuthis sp.)栖息地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选取海表水温(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SSH)和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a concentration,CHL)等环境因子,采用一元非线性回归建模,并分月份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各环境因子的权重系数,从而建立南海北部枪乌贼类的栖息地指数综合模型。构建的模型能够有效解释渔场分布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可从模型中推断各环境因子的最适范围和变化趋势;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e effect,CPUE)高的渔场主要分布于HSI大于0.5的海域,其他HSI高的海域可能为潜在渔场。对不同因子权重系数的研究发现,叶绿素a浓度是影响渔场分布的重要因素。对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其准确率达到75%以上。该研究表明,基于不同权重系数的HSI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南海北部枪乌贼渔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枪乌贼 渔情预报 栖息地指数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温垂直结构的南海北部近海竹鱼渔场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范江涛 冯雪 陈作志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4-128,共5页
根据南海北部近海资源调查项目2014—2015年调查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渔场与不同水层温度和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渔场位置与水温梯度密切相关,不同季节渔场位置与温度梯度关联系数不同。春季航次渔... 根据南海北部近海资源调查项目2014—2015年调查数据,分析了南海北部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渔场与不同水层温度和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研究表明,渔场位置与水温梯度密切相关,不同季节渔场位置与温度梯度关联系数不同。春季航次渔场位置与20~25 m水层水温梯度关联度最高,夏季航次渔场位置与表层和50 m水层关联度高,秋季航次渔场位置与10~15 m水层关系密切,冬季航次渔场位置与15~20 m水层温度梯度关联度最高。研究表明,南海北部竹鱼渔场对水温梯度变化很敏感,渔场春夏季主要位于北部湾海域,秋冬季主要位于雷州半岛海南岛东部附近海域等水温梯度的高值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笑鱼 渔场分析 水温垂直结构 南海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沙群岛两海域造礁石珊瑚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特点 被引量:5
9
作者 佟飞 陈丕茂 +1 位作者 秦传新 黎小国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5-541,共7页
2014年6月,采用截线样带法进行了南海中沙群岛两海区造礁石珊瑚种质资源分布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对调查影像调查资料和采获样品分析,本次调查共获记录石珊瑚30种,其中中北暗沙7种,主要优势种为鬃棘表孔珊瑚(Montipora hispida),漫步暗... 2014年6月,采用截线样带法进行了南海中沙群岛两海区造礁石珊瑚种质资源分布调查.通过现场调查、对调查影像调查资料和采获样品分析,本次调查共获记录石珊瑚30种,其中中北暗沙7种,主要优势种为鬃棘表孔珊瑚(Montipora hispida),漫步暗沙30种,主要优势种为巨枝鹿角珊瑚(Pocillopora eydouxi);统计分析表明,漫步暗沙海域石珊瑚覆盖率为(66.35±17.21)%,其中健康石珊瑚、半白化石珊瑚、白化石珊瑚覆盖率分别为(53.80±17.96)%、(2.85±4.65)%、(9.70±13.15)%;中北暗沙域石珊瑚覆盖率为(7.34±6.05)%,调查海域未发现白化石珊瑚.分析结果表明可能由于海流和水深等因素差异导致了漫步暗沙与中北暗沙海域的石珊瑚种类和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调查海区造礁石珊瑚多样性较低,覆盖度差异大,应加强对中沙群岛珊瑚礁及其生态系统的监控,保护日益衰退的珊瑚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石珊瑚 物种多样性 分布 南海 中沙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区蟹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被引量:8
10
作者 黄梓荣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3-558,共6页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蟹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共有蟹类51种,隶属于10科24属,以热带暖水性种类为主,属于印度洋一西太平洋区系中的南中国一东南亚海区;... 根据2006--2007年南海北部陆架区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区蟹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共有蟹类51种,隶属于10科24属,以热带暖水性种类为主,属于印度洋一西太平洋区系中的南中国一东南亚海区;这些蟹类可分为3个生态类群——高温广盐生态类群、广温广盐生态类群和高温高盐生态类群;依据Pinkas判定,优势种为银光梭子蟹、红星梭子蟹、锈斑蝎、香港婚、逍遥馒头蟹、武士蜉、直额蟳、威迪梭子蟹;优势种类渔获率(2.99kg/h)占蟹类总渔获率(3.66kg/h)的81.69%;经济蟹类为红星梭子蟹、锈斑蜉、武士蝎、三疣梭子蟹、日本蝇、拥剑梭子蟹、远海梭子蟹,均属梭子蟹科种类,经济种类渔获率(2.37kg/h)占蟹类总渔获率(3.66kg/h)的64.75%;蟹类资源密度为97.47kg/km^2,经济蟹类资源密度为63.20kg/km^2。蟹类资源密度区域分布以D断面最高(125.60kg/km^2),C断面最低(70.93kg/km^2);蟹类资源密度季节分布以秋季最高(181.60kg/km2),冬季最低(50.13kg/km^2)。蟹类密集区为10-60m深水域,尤以10m深附近水域分布最多,达222.13kg/km。,其数量分布趋势大致与水深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蟹类 种类组成 数量分布 南海北部陆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离子胁迫对红鳍笛鲷抗氧化酶及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王学锋 陈海刚 +2 位作者 蔡文贵 秦洁芳 贾晓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829-1836,共8页
为探讨鱼体抗氧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对水体中汞胁迫的响应机制,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汞离子对红鳍笛鲷幼鱼[体长为(4.95±0.79)cm,体重为(4.57±2.02)g]的急性毒性及对鱼体肝脏、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脑组... 为探讨鱼体抗氧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对水体中汞胁迫的响应机制,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汞离子对红鳍笛鲷幼鱼[体长为(4.95±0.79)cm,体重为(4.57±2.02)g]的急性毒性及对鱼体肝脏、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半静水实验条件下,汞离子对红鳍笛鲷幼鱼的安全浓度为0.040mg/L。汞离子暴露6h时,各浓度组的肝脏SOD酶活均比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5)。随暴露时间的增加,低浓度组SOD的活性变化较小,而高浓度组鱼体肝脏SOD的活性出现被诱导或被抑制的现象,表明鱼体在高浓度汞胁迫下抗氧化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鳃的SOD活力在暴露6h亦显著升高,随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SOD的活性具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MDA含量的变化表明,鳃组织在暴露6h时已开始受到显著损伤(P<0.05),而肝在6h时无显著变化,在12h时开始受损伤。脑组织AChE活性在暴露6h时略受抑制(P>0.05);暴露12h时高浓度组显著增加(P<0.05),诱导率平均为36%;汞离子暴露24h时,鱼脑AChE的抑制率分别为28%~38%;暴露48h、96h时抑制率为14%~24%、12%~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鳍笛鲷 重金属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丙二醛(MDA) 乙酰胆碱酯酶(AChE)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鲷幼鱼的诱集效果 被引量:24
12
作者 周艳波 蔡文贵 +3 位作者 陈海刚 陈丕茂 吕国敏 贾晓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11-718,共8页
为了解不同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了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实际投放的10种礁体模型对黑鲷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在距离水槽中心40~70 cm的区域出现频次最高,且在试验水槽中分布较为分散。分别将1... 为了解不同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了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实际投放的10种礁体模型对黑鲷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在距离水槽中心40~70 cm的区域出现频次最高,且在试验水槽中分布较为分散。分别将10种礁体模型放入水槽后,对有礁及无礁时试验鱼随距离出现的频次进行曲线趋势回归显示,1-8号礁体模型试验中试验鱼出现频次最大的区域为距离水槽中心20~50 cm,而9号和10号礁为体试验鱼出现频次最大的区域则为距离水槽中心10~40 cm,分别比对照组试验鱼最大出现频次区域向中心点近移了20 cm和30 cm,说明10种礁体模型对试验鱼均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对试验结果做模型礁诱集效率指数显示,模型礁体对试验鱼的诱集效果由强到弱分别为10号礁>9号礁>1号礁>2号礁>7号礁>4号礁>5号礁>6号礁>8号礁>3号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鲷 鱼礁模型 集鱼效果 深圳杨梅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的机理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13
作者 周艳波 蔡文贵 +2 位作者 陈海刚 陈丕茂 贾晓平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5-230,共6页
人工鱼礁是用于营造海洋牧场、调控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的人工设施。人工鱼礁所形成的环境可以作为鱼类良好的栖息、庇护和产卵场所,有利于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因此对鱼类具有良好的诱集效应。本文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是用于营造海洋牧场、调控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的人工设施。人工鱼礁所形成的环境可以作为鱼类良好的栖息、庇护和产卵场所,有利于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因此对鱼类具有良好的诱集效应。本文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的机理以及鱼类行为和生态诱集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主要发展方向,旨在为我国沿海人工鱼礁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海洋牧场 生态诱集 鱼类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三丁基锡对黑鲷鳃和肝组织SOD、MDA和GPx的影响 被引量:34
14
作者 陈海刚 马胜伟 +3 位作者 林钦 甘居利 蔡文贵 贾晓平 《南方水产》 2009年第2期23-27,共5页
观察和比较了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在不同浓度的氯化三丁基锡(tri-n-butyltin chloride,TBTCl)溶液中暴露后,其鳃和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观察和比较了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在不同浓度的氯化三丁基锡(tri-n-butyltin chloride,TBTCl)溶液中暴露后,其鳃和肝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TBTCl对黑鲷鳃SOD活性有抑制作用,对肝脏SOD活性表现出促进作用;暴露TBTCl溶液中24h后,黑鲷鳃和肝脏MDA含量均有升高,且随浓度变化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暴露48h后,2组织中MDA含量相对于对照组均降低。TBTCl对黑鲷鳃GPx活性的影响先是表现出显著性抑制,之后随时间延长呈显著的促进效应,肝脏则呈现随浓度增加GPx活性被显著性地促进的趋势。黑鲷体内鳃和肝脏组织中抗氧化酶系统对TBTCl的毒理学敏感性,表明其可以作为监测有机锡污染程度的效应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三丁基锡 黑鲷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choview声学数据后处理系统的背景噪声扣除方法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俊 陈丕茂 +3 位作者 陈国宝 于杰 范江涛 邱永松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7,共9页
基于2012年2~3月南海中部鱼类资源声学调查资料,利用Echoview系统中虚拟变量模块的功能,探讨扣除背景噪声对声学映像、单脉冲回声信号图、海里面积散射系数(NASC)和体积反向散射强度(Sv)的影响.结果显示,背景噪声对120kHz数据的干... 基于2012年2~3月南海中部鱼类资源声学调查资料,利用Echoview系统中虚拟变量模块的功能,探讨扣除背景噪声对声学映像、单脉冲回声信号图、海里面积散射系数(NASC)和体积反向散射强度(Sv)的影响.结果显示,背景噪声对120kHz数据的干扰明显强于38kHz;随着水深逐渐增加,扣除背景噪声后,120kHz声学映像变化亦比38kHz更加明显;扣除背景噪声时,换能器表面1 m处的Sv值在不断改变过程中,相同水层中不同频率数据的NASC和Sv的变化差异明显,其差异程度因具体水层而异,相同频率数据在不同水层的NASC和Sv的变化差异亦明显.分析认为,扣除背景噪声非常必要;本研究的方法能够较好地排除背景噪声,是提高资源评估准确度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声积分 时变增益 背景噪声消除 虚拟变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菲和苯并(b)荧蒽曝露对翡翠贻贝外套膜的氧化胁迫及损伤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涛 陈海刚 +2 位作者 蔡文贵 秦洁芳 贾晓平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11年第4期24-29,共6页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2.0μg.L-1、10.0μg.L-1和50.0μg.L-1)的菲(PHE)和苯并(b)荧蒽(BbF)胁迫15 d和清洁海水恢复7 d中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外套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的变化。结...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2.0μg.L-1、10.0μg.L-1和50.0μg.L-1)的菲(PHE)和苯并(b)荧蒽(BbF)胁迫15 d和清洁海水恢复7 d中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外套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PHE胁迫下翡翠贻贝外套膜SOD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BbF胁迫下的翡翠贻贝外套膜SOD活力在胁迫第15天时被显著诱导(P<0.05)。从b(MDA)的变化来看,PHE和BbF均可导致翡翠贻贝外套膜明显的氧化损伤,之后在清洁海水的净化过程中,这种损伤逐渐降低并恢复至正常水平。鉴于2种PAHs胁迫下翡翠贻贝外套膜SOD活力和b(MDA)均发生明显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翡翠贻贝体内的生化指标适合指示PAHs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翡翠贻贝 外套膜 苯并(b)荧蒽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褐菖鲉的诱集效应 被引量:15
17
作者 周艳波 蔡文贵 +4 位作者 陈海刚 陈丕茂 唐振朝 吕国敏 贾晓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10,33,共4页
为了解不同类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5种鱼礁模型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Cuvier etValenciennes)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的密集区均出现在水槽的左端(A1、A6区域),出现率为63.87%,而... 为了解不同类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5种鱼礁模型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Cuvier etValenciennes)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的密集区均出现在水槽的左端(A1、A6区域),出现率为63.87%,而试验鱼在空白礁区(A3、A8区域)的平均出现率低于1%;放入鱼礁模型后,鱼礁区(A3、A8区域)试验鱼的出现率分别上升至59.47%(B礁)、52.40%(C礁)、57.33%(D礁)、44.40%(E礁)、71.07%(F礁),而原密集区A1和A6区域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分别降至38.93%(B礁)、12.67%(C礁)、25.73%(D礁)、43.73%(E礁)、27.73%(F礁)。统计数据表明,5种礁体模型放入后,礁区内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与投放前相比均大幅度提高,说明5种模型礁对试验鱼均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以有效空间较大的F礁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礁模型 褐菖鲉 集鱼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的诱集效应 被引量:11
18
作者 周艳波 蔡文贵 +3 位作者 陈海刚 陈丕茂 吕国敏 贾晓平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3-107,共5页
为了解不同类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5种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的密集区均出现在水槽的左端(A1和A6区),出现率为61.60%,而试验鱼在空白礁区(A3和A... 为了解不同类型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5种鱼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Plectorhynchus cinc-tus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在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的密集区均出现在水槽的左端(A1和A6区),出现率为61.60%,而试验鱼在空白礁区(A3和A8区)的平均出现率低于5%;在A3和A8区中间放入鱼礁模型后,鱼礁区(即A3和A8区)试验鱼的出现率分别上升至32.53%(B礁)、37.60%(C礁)、20.93%(D礁)、28.13%(E礁)、29.20%(F礁),而原密集区A1和A6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分别下降至29.47%(B礁)、23.47%(C礁)、33.60%(D礁)、25.73%(E礁)、42.93%(F礁)。统计数据显示,5种礁体模型放入后,礁区内试验鱼的平均出现率与投放前相比均大幅度提高,说明5种模型礁对试验鱼均有较强的诱集效果,其中有效空间较大,遮盖效果较好的C礁的诱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礁模型 花尾胡椒鲷 集鱼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亚湾鱼卵数量分布及种类组成特征 被引量:14
19
作者 林昭进 王雪辉 江艳娥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43-550,共8页
根据2003-2005年大亚湾8个航次鱼卵调查数据,分析大亚湾鱼卵数量和种类组成的年间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大亚湾鱼卵数量具有较大的年间波动和显著的季节变化,鱼卵数量高峰期出现在5-9月,以9月为最高峰。鱼卵数量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根据2003-2005年大亚湾8个航次鱼卵调查数据,分析大亚湾鱼卵数量和种类组成的年间变化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大亚湾鱼卵数量具有较大的年间波动和显著的季节变化,鱼卵数量高峰期出现在5-9月,以9月为最高峰。鱼卵数量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且季节变化明显。鱼卵全年以鲾科(Leiognathidae)、小沙丁鱼(Sardinells sp).、小公鱼(Stolephorus sp).、舌鳎科(Synoglossidae)、斑(Clupanodon punctatus)、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和鲷科(Sparidae)鱼类占优势,其鱼卵数量在2003-2004年占总数的90.6%,2004-2005年占总数的90.7%。其中,尤以鲾科鱼卵所占比例最大,在2003-2004年春、夏、秋季分别占总数的71.7%、73.1%和86.0%,冬季则以斑、褐菖鲉和鲷科鱼类占绝对优势。大亚湾鱼卵的数量变动与鱼类种群结构变化有关,空间分布与海流及浮游动物的分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卵 数量分布 种类组成 大亚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澄海莱芜人工鱼礁集鱼效果初步评价 被引量:27
20
作者 王宏 陈丕茂 +2 位作者 李辉权 陈应华 贾晓平 《南方水产》 2008年第6期63-69,共7页
2003和2007年分别对澄海莱芜人工鱼礁区进行了投礁前的本底调查和投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明显比投礁前高,增加了25.63倍;礁区海域各类资源种类均比投礁前丰富,总种数由投礁前的23种增加至41种,比... 2003和2007年分别对澄海莱芜人工鱼礁区进行了投礁前的本底调查和投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的资源密度明显比投礁前高,增加了25.63倍;礁区海域各类资源种类均比投礁前丰富,总种数由投礁前的23种增加至41种,比投礁前增加了0.78倍,其中,蟹类种数增加最多,增加了1.75倍;在本底调查中没有出现的经济种类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和红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在跟踪调查中已成为主要优势种;Shannon-Wienver多样性指数(H′)在礁区和对比区均比投礁前有所增加。表明鱼礁投放后,鱼礁区集鱼效果和群落结构明显改善,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澄海莱芜 人工鱼礁 集鱼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